首页 > 文章中心 > 入学感受

入学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入学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入学感受范文第1篇

1.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培养本专业学生电子专业情感,感受本专业魅力,激发对本专业热情的需要电子专业入学教育可以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特点和技术特性;让他们知道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让本专业中的佼佼者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现在所学的、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对于专业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对于专业的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变得积极主动。

2.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本专业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对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缺乏理性思考和完整设计。他们有的理想主义色彩过浓,对未来期盼很高,有的自暴自弃,认为到职校无非就是混日子。在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入学的初期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在校时期的努力方向,做到知识和能力共进,找到职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3.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更好地在本专业内开展项目教学法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是项目的选择和优化,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社会调查、走访企业根据毕业生的需求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设置与优化项目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么说,专业入学教育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预热阶段,是奠定基础阶段。

二、实施策略

对于如何搞好专业入学教育,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部分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对专业的认知不深,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特点,带有盲目性,最后会导致学生自身条件明显不适应于所报专业或者学生对所报专业毫无兴趣等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情况出现。因此,在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偕同专业教师做好两步:第一步,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情况和将来从事工作的特点;第二步,每个专业任职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和了解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了解并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避免他们走错路、走弯路、走回头路。

2.展示电子专业课堂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1)开学阶段的专业课程不要急于讲理论知识,不要急于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要进入专业状态。(2)第一堂课可以设计为讨论课,讨论的主题可以设定为以下几个或者一个:①你为什么选择电子专业,你对电子专业有什么了解?②你了解电子专业的现状吗,你了解电子专业在本地的发展情况吗?③学了电子专业你有什么打算,未来有什么规划?④你觉得怎么才能学好自己的专业?(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海量信息资源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及洗礼,打造有魅力、五彩斑斓的电子专业课堂。(4)课堂氛围要民主、宽松、和谐;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主;对待学生以肯定、鼓励为主。

入学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 模型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生时期是大学生活学习中一个重要阶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方式乃至未来人生目标的制定。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部分,是实现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对新生的成才和发展起着“导航”作用。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树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不仅能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而且对高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1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入学教育时间短期性

传统的入学教育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的前两周,时间短暂而内容繁杂,这种教育方法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在新生开学的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对新环境的兴奋与新奇,尚未能感受大学生活,对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难以取得共鸣与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2入学教育师资临时性

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讲人多是学校的思政教师及学生工作系统的一线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讲课的质量和效果。

1.3入学教育形式单调性

新生入学教育多数以报告会、介绍会、讲座等形式展开,形式简单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虽然部分高校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改进,但容易忽视其有效性,使入学教育最后趋向于形式化。

1.4入学教育交流单向性

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仍然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的被动方,师生间交流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些都不利于改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更难以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1.5入学教育内容滞后性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常年不变,局限于向学生介绍学校沿革、专业设置、规章制度等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的突破与创新,未能根据新形势及90后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导致教育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影响了整个入学教育的效果。

2构建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型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立新时期高校入学教育模型,完善体系、机制及流程。

2.1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特点

(1)长期化:教学计划按照一学期甚至一学年设计,教育内容均匀分布,保证教育内容的长期浸润和熏陶。

(2)课程化:入学教育内容课程化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更清晰,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有益于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习的目标性、考核严肃性和学习主动性的管理力度;同时对于授课人员,课程化可以使他们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目标性、考核的规范性。

(3)专业化:入学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教育等,聘请邀请在该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有体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避免传统入学教育凌乱的拼凑,将入学教育建设成具有专业体系和构架的课程。

(4)全员化:入学教育的授课人员不应只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还可以挖掘社会资源,加强校企互动,另外高年级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新生导,参与教学。

(5)信息化: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应用成为其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生动、灵活、交互性强的入学教育形式,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及时、多渠道的信息,对提高入学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2.2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动态反馈调节机制:

加强和完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增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建立动态反馈调节机制。根据反馈控制理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动态反馈调节机制应包括建立反馈通道、跟踪反馈信息和进行调节控制。

开学前成立入学教育委员会并初步制定入学教育教学计划。委员会成员由三部分组成:学校从事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的领导、入学教育授课人员、学生工作一线人员如辅导员等。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一线学生工作者参与,可以更好地保障反馈通道的建立,使入学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一线学生工作者及时在开学前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前置式入学教育及反馈信息收集;在入学后通过走访寝室、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和收集新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及完成后等多个时间节点通过问卷及走访进行信息反馈收集。

(2)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参与,既可以保证学校领导对入学教育目标、形式等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监督,实时了解入学教育进展,又可以跟踪反馈信息,对信息反馈并调节控制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入学教育授课人员参与,一方面保证了授课人员对入学教育整体工作有较好的理解把握,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授课人员及时、有效地掌握课程和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的进度、深度,变换教学方法与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 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型

专家模式重在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版块开设贯穿一学期的课程,从专业角度为学生研究、分析、解读。朋辈模式是通过同龄人的经验和感受,感染和引导同龄人,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朋辈模式通过着力宣传一批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事迹,影响和教育新生;同时,通过学生导生制度的建立,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导生,在入学教育体系中承担如学业引导、生活指导等工作,使入学教育更有针对性、共鸣感,朋辈模式也能够实现更加平等的互动和交流。班团模式通过组织班级团队活动,或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项目比赛,使新生尽快熟悉和建立友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集体荣誉与积极向上氛围的引领下,尽快融入集体,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与个人能力。体验模式是脱离开传统的课堂教育,将消防安全教育等内容以实地演习等形式展开,为学生模拟情境并提供指导,相比传统模式更加符合90后学生渴望参与体验的实践性心理特点,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体验完成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和学生工作者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及时开展调研,了解掌握新形势下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因材施教。以上模型仅是对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流程的系统优化,具体到每一方面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切实发挥出入学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贵,杨路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1):33-34.

[2] 洪富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3):97-98.

[3] 徐明宇.浅析“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7):96-97.

[4] 刘钧艳.浅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0(9):150-151.

入学感受范文第3篇

对“零起点教学”的关注,其本质应该是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关注。儿童6岁进入小学一年级,要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而此时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很重要。教育专家认为,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即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当前对入学准备存在众多误区,主要有:一是只注重“知识”准备,过早知识化。许多家长将入学准备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孩子入学前确实需要做好语言和数学的准备,但不是指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锻炼儿童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促进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二是入学准备除了知识准备外,不需要其他方面的准备。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学校学习生活,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等。三是期望通过短期突击完成入学准备。由此造成不应该过早关注的内容过度关注,而该关注的内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找准“起点”更重要,科学地进行“归零”准备。在孩子6岁生命的起点,科学的入学准备其实更应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身体健康、作息时间的准备,让孩子能够适应集中上课、课间休息的学校生活节奏,能够熟练地自己料理集体生活下(不同于幼儿园)的就餐、饮水、上厕所、整理学习用具等事宜。愉悦的精神来自健康的身体,对孩子,尤其如此。二是基本运动技能准备,在教室、操场、通道中行走,具备熟练躲避障碍、上下台阶的能力,具备必须的跑跳能力等。三是交流能力准备,要让孩子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话,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善于和小同学交流,有问题敢于和老师交流,回家要乐于和爸爸妈妈说说学校的故事等。四是基本知识准备,了解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知识,如饮食起居、色彩图案、空间方位等。五是情绪与社会性准备,要能够承受一些小委屈和误解,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等。因此,“零起点教学”要求教育者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进度实施教学,目的在于避免“抢跑”、甚至是“拔苗助长”式的过度灌输。“零起点教学”强调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以“识字”、“背诗”、“算数”等以掌握教材知识为目的的学习状态,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但“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相反应该是帮助小学起始年级的孩子做好科学的入学准备。据研究资料显示,约16%-35%的适龄儿童尚未达到要求的准备状态。而由于入学准备不足,这些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可能面临更高的发展风险。为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不足的问题,关于入学准备干预的研究和举措也很多。国外有许多旨在帮助处于高风险、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项目,如开端计划、佩里学前计划、卡罗来纳初学者项目、马萨诸塞州的儿童支持服务项目。这些干预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对儿童入学准备不足进行干预、为义务教育输送高质量有准备的新生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学校、教师和家长“零起点”准备了吗?

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而言,关注和寻找到起始年级的真正起点,是我们采取“归零”措施的前提。开学一个月了,让我们一起从不同视角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自己班级的孩子,在一年级这个起点上,他们是否顺利起跑了?一些学校和教师的举措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半天上课的过渡。北京实验二小的一年级孩子们在开学的前两周只上半天课,连午饭都是回家吃,第三周开始才逐步过渡到在校吃午饭,四周后下午才有课程。这一多年来的管理举措并没有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相反,当你置身于孩子中间时,你会感受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眼神中的光芒是饱满和鲜亮的,少有疲惫、困倦和焦虑。

行为习惯小歌谣。史家小学、实验二小等许多学校的一年级孩子在上课、吃饭、提问、做操等活动中都“念念有词”,大声朗读着一些学校老师自编的歌谣,仔细一听,这些歌谣原来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如:“眼神跟着声音走。仔细听,认真想。别人说过,我不讲。”“课间做好四件事:一换书本,二喝水,三摆桌椅,四方便。”“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还有把传统文化中的词句借用过来,让孩子直接体验和学习有用的国学“将上堂,声必扬”、“几案洁,笔砚正”、“步从容,立端正”。

课堂关注的焦点。起始年级的班级教学,老师最头疼的是组织教学,如何让几十个六岁的孩子能够相对集中注意力是起点的挑战。灯市口小学的老师上课提问时,不仅把奖励“贴贴”(一种孩子喜欢的小贴画)奖励给回答问题的孩子,还在每一次提问后,让别的小同学对答问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也给予奖励。以此调动全班孩子学会倾听,学会简单的评价。崇文小学的老师们课堂中很少站在讲台上,大部分时间游走于学生中间,就是要把教师的“引力场”不断地扩大和变化,兼顾到所有孩子。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多用“开火车”(即纵向一组顺序提问)的方式提问,既兼顾了提问覆盖度,又凝聚了小组团队意识。统计显示,孩子在课堂上被提问一次,精神的兴奋度和集中程度会大大提高。

进度的把控和作业的留白。40分钟的课并不上满,而是留有充分的练习、交流和讲故事的时间。老师已不再单纯追求教学进度和知识能力课时目标的达成度,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幸福体验和愉悦程度。越来越多的校长和老师深刻意识到,高效的学习源于愉悦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绝不能舍本逐末。崇文小学的课上有10分钟的集体活动是根本和学科知识无关的交流和互动,孩子们欢天喜地。灯市口小学的所有课前都要求同学讲一段小故事,每个孩子轮流来,目的就是锻炼孩子的表达和胆量,让孩子在集体生活和交流共享能力上“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关村三小孩子的拼音书写是隔行书写的,似乎也少有橡皮反复擦改的痕迹,作业本给学生留白,不靠机械重复。

入学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衔接

一、家园共同努力,跨出幼小衔接的第一步

(1)发挥家园联系栏之功效。新生入学前,园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出刊《告知家长》等内容,让每位家长详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以及家长怎样配合的具体要求。例如:在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的同时,应及时教孩子认识这些文具的名称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收放练习,使孩子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具。

(2)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引导孩子认识所发教材书籍、环境标识的名称,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使孩子们从心理上充分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激发起对学习生活的渴望。此外,家长还应以身作则,培养儿童做事有条理,不拖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中的“规则”要求,初步实现幼小衔接的第一步。

(3)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算术教育;常识教育;了解自然、社会中粗浅知识、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走出踏实的第二步

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长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的习惯。在家中可让儿童独自去收发室取报纸、扔小袋垃圾。入睡前,督促儿童自己准备上学用具,家长只扮演“检查员”的角色。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活动前该准备些什么用具和书本,并及时检查,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前也提醒幼儿养成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厕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适应小学课间十分钟自己安排时间的现状。娱乐时间,可放手让儿童自己决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准备所需用品,当孩子的方案和准备的物品不恰当时,家长应帮助其分析这样做是否合理、适用。切不可臆断,伤害儿童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忘带某一用具耍脾气时,家长切忌包揽责任,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的事应自己负责。家园一致配合,为儿童提供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求是系统明确和严格地,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幼儿园。所以,对将要入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并培养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有意识锻炼其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三、培养自主意识和坚强意志,打好幼小衔接过渡的基础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都不同程度存在娇气,缺乏坚强的意志,自主意识薄弱。爱因斯坦把成功归纳为:“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讲空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迫使其学会动脑,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分别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针取出来;怎样才能安全取到高处的物品;遇到煤气泄漏、火灾时,怎样处理等等。不断地加强训练,就能逐渐形成一种现在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家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折叠被子,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让孩子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后进儿童吸取经验教训,树立奋起追击,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娇骄二气,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带孩子爬大提,观赏黄河,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在作息时间上,课间适当增加,每节课时间相应延长到35~40分钟。教师环境布置与小学接近,桌椅摆放像小学一样排列,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适当留作业。

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向小学顺利过渡

幼儿园的教学重操作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小学则是“学中有玩、寓教于乐”。而大班下期的教学方法却介乎两者之间,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成分,逐步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点培养儿童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持久性。才能将“玩中学”演变为“学中玩”,逐步形成爱学习、会学习。在环境设置中,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逐步过渡到认读汉字,如:在标识男女厕所的“男女”图片上方加上“男女”汉字,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认识到上小学证明已长大需要学好多知识,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小学。利用幼儿参观小学的方式使幼儿感受到小学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小学老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的样子,引起幼儿入学兴趣;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认识小学教育特点基础上产生入学愿望。此外,幼儿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小学教育任务和特点,根据小学教育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入学准备教育内容,使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

入学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入学教育;策略

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引导和帮助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较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环节,对新生大学生涯及人生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背景下,思考高职院校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其改进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改进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思想道德观念,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及刚刚入学的新生,给新生角色适应和高职入学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人们的手脚,使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不易顺利推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文化氛围等自身条件有限,使其入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当前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急需改进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生入学后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入学教育的不足,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凸显。

(一)教育主体本身的需求

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着个人目标不明确、自我认识不清晰、思想信念模糊、生源结构多样化及身心半成熟矛盾等特点,体现在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适应不良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相当部分新生进入高职后,感到迷茫无措和兴趣不高,对大学学习生活缺少足够动力及明确目标。面对校内外形势、专业、职业等与自身相关情况时,新生较多思考认识不足、思想信念淡薄。面临因入学后角色转换带来的种种状况,新生往往没有端正态度,没有合理思考和有效定位,缺少顺利完成学业和发展自我的信心和方法。身心成熟与半成熟的矛盾,往往使新生更加手足无措。中职高职衔接带来生源结构多样化,使高职新生个性特征复杂化。高职新生本身的特点、问题及影响,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和优化新生入学教育。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优化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为新生提供的、旨在引导新生较好完成角色转换及较好适应大学生涯的一系列课程、活动和服务的总和。高职入学是新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思维能力、心理人格、理想信念等产生深刻转变的时期,因此更是高职引导新生较好适应角色转换、帮助其明确职业定位和自我发展、开启学生管理良好开端的必要环节和重大契机。新生可塑性强,接受素质教育的愿望迫切、成效显著。规范入学教育、加强对新生的指导,能使新生逐渐去除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正视转型期间的特点和问题、实现自我角色认同、激发学习生活动力、促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为填补新生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空缺、健全学生人格素养、完善校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入学教育存在问题

对高职教育“以人为本”体会不深,或对入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高职院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视不够。入学教育不纳入学校的统一规划,“临阵磨枪”现象普遍,缺少考评督导措施,未形成长效机制。具体实施者不规范,或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有的仅仅是“老生带新生”甚至误导出事,教育效果极其有限。一些入学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实用性差、创新不多,局限于校纪校规、安全文明而忽视对新生心理调适、生涯规划等的深入指导。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有的没有专业化的教育大纲或不按大纲进行。入学教育定位不明、形式单调,教育中未考虑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往往体现于报告会、集体学习或参观而吸引力有限,其专业性、灵活性、针对性有待加强。入学教育周期短,一般限于一两天时间或几场报告会,缺乏对入学教育的观念更新和深入推行。

二、高职院校改进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

(一)转换理念,以人为本

学校一些管理者应深入领会当今高职教育的内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及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在机制和资源上加大投入,尊重新生主体地位、体现对其人文关怀,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改进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完善入学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是提升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确立学校层面乃至行业层面的,包含目标模式、师资力量、内容教材、方法途径、课时周期、考评激励等在内的,一整套新生入学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长效性机制并严格施行。长效机制要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水平,增强新生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界定具体实施者的职责和行为,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提炼优化内容教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和人文关怀;规范教育方式方法,激发新生学习生活兴趣;加强考评督导激励,深化入学教育成效。高职应灵活有效调动校内外优质资源,运用课堂内外、公寓社团、实训实践、新媒体平台等潜移默化开展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新生进行教育、培训、咨询、指导和帮扶,科学合理地引导新生较好适应大学生涯。

(三)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发挥朋辈作用

融洽的师生交流、有效的朋辈帮带,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涯的基本前提。高职教职工要以诚挚态度、服务精神及以人为本理念,主动与新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生活兴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使其接受高职人文关怀、获得可靠求助途径。重视“老生带新生”的朋辈效应,发挥学生骨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优势,运用学生党团组织、社团学生会、党员挂带新生班、助班带班、新老生交流会等形式,主动走进新生军训场、课堂内外、宿舍运动场等,倾听新生心声、答疑解惑帮困。学校要多层次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自新生入学前即开始,通过发放录取通知书、主动电话联系、创建交流QQ群和微信号等新媒体平台、新生接待一条龙服务、入学典礼、师生座谈会见面会、辅导员走访新生宿舍、心理健康宣传、校领导接待日等多种途径,拉近新生与学校的距离,使新生许多疑惑困难、心理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优化育人环境,打造校园育人软实力

完善基础设施,拓展育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育人环境。不断完善校园教学、实训、生活、课外活动、绿化、道路等硬件条件,让新生在功能齐全的环境中时刻感受到关心、教育和激励。将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养教育、高职特色教育、职业素质训练等科学合理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新生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从而逐渐成为自觉行为。树立以人为本、“三全”育人观念,形成全校齐抓共管、言传身教、良性互动的学生管理服务机制,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到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新生在规则明晰、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人文浓厚的氛围中感受关怀,启发和引导新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举行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活动品牌,让新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体验关怀、接受教育。

入学感受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 化学 学案设计 教学研究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会越烧越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这种兴趣所带来的学习积极性是任何外在能量所不能比拟的。将生活化素材引入目前高中化学课堂较为普遍使用的学案中,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利于学生的预复习,也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问题提出

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高一学生易对化学学习产生错觉,认为其内容广,难度大,学习竞争激烈而放弃化学的深入学习,这不利于将来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化学课堂上发现,当提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话题时,低沉的化学课堂氛围总能在瞬间改观,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新课程苏教版教材中增加了生活化素材的比重,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教材采用“资料卡”“拓展视野”等专栏,为给定的化学教学内容增添了生活化信息,辅助解释或补充概念、理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曾经说过,把“学案”说成是供学生使用的学习的方案,应该是很自然的。学案的使用目前在普通高中较为普遍,将生活化素材融入学案的设计中,既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又能“雁过留痕”,可以为复习留下解决生活中实际化学问题的背景材料。

2.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意义

在化学学案中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有关的化学热点,选取他们身边的生活情境进行学案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的化学知识,刺激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预习,带着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怀着意犹未尽的热情进入课堂巩固或课后思考,从而大大提高化学教学中“学”的有效性,在轻松愉悦中主动学习。

生活化教学其实早就融入了课堂,将这些素材在学案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留下文字素材,不仅在课堂上能对学生造成一个视觉的冲击,也能便于他们在课后或复习时再次回顾,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将化学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应用,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以生活化素材的形式糅合到学案的某一个具体环节中,学生不仅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并且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对化学和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比如SO2的学习,可以介绍它的漂白应用,也可以融入它的杀菌功能的应用(如葡萄酒的说明书展示了SO2的存在),当然也不回避SO2带来酸雨的危害,进而带动学习环节的深入:如何防治硫酸雨的形成?

生活化素材有很多,在选择设计学案时,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筛选,在这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3.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化学学案的实施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设计可以是单一的一个片段,如用于新课引入激起兴趣或提高学生在某个知识上与“旧知”的衔接与应用,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干”,从中逐步抽取出需要的信息,形成知识的整个系统认识。

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可以采取听广播、看视频、说热点、读新闻,或者是亲手做趣味小实验、热身大比赛等方式进行。比如,我校一位化学教师结合当前流行的娱乐节目设计了一堂课的引入为“我爱写方程式”,在学案设计了这一引入环节,通过学生分组比赛,写出学过的不同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从而比较归纳出一些例外,引出了课堂主题“总有例外”,该课获得中国六校联盟首次赛课最佳设计奖,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一改以往懒得动笔的状态,奋笔疾书,学习热情高。

增加生活化素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或理论。比如,在介绍“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通过在学案相关知识旁添加“知识链接”,类比运动会上跳高比赛,从而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降低学习难度。

在学案的“课堂巩固”或“课后思考”中,可以设置与生活有关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以致用”的观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例如,设置“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案时,请学生设计方案提取牛奶盒内一层银白色的铝箔中的铝元素,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掌握知识,在接近实际生活情境的素材中感受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回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设计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化学更有兴趣了,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很快掌握新的化学知识。从教师的角度看,尽管课前准备工作所耗的时间有增加,但是课堂利用学案实施教学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很愉悦。然而,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能找到生活化的素材,同时学案中也要避免生活化素材比重过大,不能一味追求学生兴趣的提高,也要结合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必要的练习巩固。

【参考文献】

[1]何双安.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 化学教育,2013(4):20-22.

[2]吴俊明,骆红山. “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 化学教学,2011(1):8-11.

入学感受范文第7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研究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最后才是写书立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党的十报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报告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涵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大学新生走向成熟和成才的开端,更是其追求个人道德、人格完善的基础。入学教育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养成,而是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树人”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大学新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把握大学新生的特点,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一般来说,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编发入学教育资料

国内高校一般都编印有各种入学教育资料,如:通过招生宣传资料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在新生报到时给新生发放入学指南,系统地介绍学校的总体情况,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常见的困难予以提示或提出应对策略,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组织集中教育

这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入学教育方式,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军事训练;二是组织新生开学典礼;三是集体参观考察;四是专业思想教育;五是学籍管理制度和校纪校规教育;其他方面,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也主要采取集中教育的形式,对新生有积极的影响。

3.活动

一般来说,每所高校都有一些传统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大部分高校的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等都组织有新生运动会、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文体活动让新生充分展示自己,感受大学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4.其他方式

许多高校根据新情况、新形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等,采用各种各样的入学教育方式。比如,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及通讯技术,把校园网、QQ群、博客、微信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载体。还有一些高校,重视学生宿舍区的建设,设置辅导员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党员干部服务站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使新生更方便、更快捷地受到教育、得到帮助和服务,比较轻松和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受到新生普遍欢迎。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总体上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教育内容及形式、效果等方面有一定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太短,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都安排在新生报到后的约1-2周或1个月以内,其中部分教育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急风暴雨的方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和体验,对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面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未曾接触过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新生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入学教育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只是笼统地对所有新生进行集体式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几乎年年一个样,而且局限在一些特定方面,较少对新生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在入学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与时间上存在认识偏差,往往与新生的心理期待、实际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偏差,缺乏针对性,致使新生在环境、心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症并未真正消除,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单一,与新生的特点联系不紧密。许多高校沿袭固定的模式,教育形式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入学教育局限于开大会、听报告、参观、军训等,较少运用符合新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富于时代感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枯燥乏味的教育形式,将新生看成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一灌输,缺乏辅导员与新生的双向交流,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难以根本解决新生真正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立德树人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未能深入教育本质。当前高校现有的新生入学教育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是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新生入学教育首先应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致力于新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和自主性全面提高、个性共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将德育工作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方面,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于入学教育的实践之中,将有助于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推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入学教育新体系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高校要建立入学教育工作机构,坚持以学工部门为主要力量,以各院系领导、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为重要力量,杰出校友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二是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对大多数新生来讲,大学生活学习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应该适当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一个学期为宜。三是建立入学教育工作考评机制。要把入学教育工作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由新生对自己所接受入学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优化入学教育新内容

1.遵循立德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双重理念

新生入学时人生目标处于迷茫的状态,帮助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和人生理想,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立德与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发新生对大学生活、人生发展、职业选择进行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初步拟订人生规划,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2.突出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双重标准

从中学到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差异。指导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如何利用大学的资源和环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比如: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了解各类学习奖励和今后进一步深造的具体条件和要求;介绍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行环境教育与人际相容性教育的双重导向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复杂多样,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主生活能力不够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帮助他们熟悉与其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校园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拓展能力、陶冶情操。积极引导新生培养诚信、宽容、尊重、合作等品格,指导他们把握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新的环境里尽快构建新的和谐人际关系。

4.强化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身体健康、思想阳光是我们培养青年学生的基本目标,也是新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新生的适应困难主要是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不能应对新环境,不能及时调整角色造成的,这时,新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不适应性反应。学校要通过倡导体育锻炼,提升新生的身体素质,要通过对新生进行发展心理学教育,帮助新生在理论上明确自己所处的心理转折阶段,引导新生有意识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新生。

(三)拓展入学教育新途径

1.贴近学生需求实际,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活动

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精心设计系列化校园活动,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开阔视野、锻炼自我。如果能借助新生乐于参与的新兴传媒、网络等载体,组织创新活动,教育实效可能更明显。

2.倡导全员参与形式,切实提供服务和指导

应该动员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参与到入学教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比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贴近学生的课堂教育;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搭建朋辈教育载体;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不同需求,采用讲座、论坛、对话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博客、QQ群)等载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家长、校友等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3.积极搭建成长平台,突出发挥自我能动性作用

在入学教育体系中,新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新生主动投入和参与到入学教育活动中来,入学教育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要让新生有展示自己、寻求支持、交流思想的空间。比如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社团通讯、服务手册、横幅、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等校园传媒的作用。一方面为新生提供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平台,一方面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

(四)营造入学教育新环境

1.培养复合型入学教育新队伍

必须培养一支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好、管理能力强的入学教育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新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一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次,各学院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高年级大学生要充实到入学教育队伍。再次,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入学教育工作的补充力量。

2.搭建全方位入学教育新体系

入学教育的调节评估体系,就是对入学教育的实践进行反馈调节、检测评估和总结提高的方法体系,在目前高校入学教育工作中,一般都是凭经验办事,不注重教育质量的检测。在制定入学教育计划前,一定要对新生的思想状况和不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加强计划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和把握入学教育动态,及时调整和修正教育方案,保证入学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四是入学教育结束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入学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挖掘多层面入学教育新资源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还需要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应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或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概况、教育思想、办学定位、育人理念等,为他们指导学生提供条件,同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为新生入学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的环境氛围。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开展的各种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发现、积极面对、积极解决、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构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入学感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中学升到大学,学生又步入了人生新的发展历程,而这个历程的起始阶段,是他们思想走向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引发阶段。高职新生入学后较为普遍地存在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角色定位矛盾、人际关系困惑等不适心态,如不能及时地进行调适和疏理,就会有碍于角色转型,有些问题甚至可能泛化,产生“涟漪效应”,对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通过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自我认同,转变角色,使其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适应大学生活。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功能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它以团体为载体,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1]。团体辅导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经济性与高参与度:其一次可以对一个团队实施;同时,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辅导方式,对大学新生的吸引力更大,具有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具体辅导过程中,参与者在资源分享、真实场景、群体互动、归属体验的条件下,大致经历热身、凝聚、探索与结束四个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内容,最终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二、高职院新新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1.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在当代中国教育环境下,“分数”是大众用来衡量学生优差的标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被贴上了一个“显眼”的“低分标签”。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新生普通存在自卑的心理现象。而自卑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束缚个体发展和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认知治疗专家大卫.伯恩斯[2]的研究表明:忧郁根本不是一种情绪失常,而是被歪曲的消极思想的结果,是自我的一种无价值感,即自卑。自卑可以导致学生自我概念转向消极。而自我概念越是消极,在生活中就越缺乏信心,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就可能导致新生降低自己的抱负和努力程度。

2.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对城市社区环境而言,大部分大学新生需要面对地域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冲击,他们在语言口音、饮食口味,住宿环境等方面都需要面对较大变化。他们远离家乡,感受新的地域文化,会存在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这在跨南北地域界限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校园环境而言,一些缺少独立生活能力与住校经历的学生适应困难。在军训后,部分高职新生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养成懒惰散漫、饮食习惯不当、作息无规律、上网成瘾等不良嗜好。所有这些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和生活习惯中的问题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3.自身角色定位的矛盾

刚刚入学的新生总是踌躇满志,把校园想象成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圣地;准备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充分丰盈自身。他们的初衷很好,期望很高,但是,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由于进入了比较宽松的环境,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惰性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加上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自我贬损,进而可能产生悲观的负面情绪。当初的意气风发和现在消极观念交织,他们开始迷茫。如果不能走出这个矛盾圈,他们就可能加入大学里“浑浑噩噩”的一类,把自己捆住,不愿伸展。更有甚者可能由于家庭的高期望和其他原因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尽快定位在正确轨道上,不再“自我捆绑”。

4.人际关系方面的不适

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刚入学的新生渴望友谊,渴望得到集体的温暖,渴望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新生而言,新同学在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新的师生关系、异性关系及寝室关系也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新生的心态与方法提出考验。但在心态上,他们会有渴望交往与拒绝回避的冲突心理,存在着自我中心与依赖他人并存的心理特点。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一些原本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在离开父母来到大学这个大环境后,交往障碍日显突出,他们在克服羞涩主动交往、选取适合交谈话题、倾听他人与自我表露、共情移情上等方面存在困难,因而容易产生社交心理问题。笔者又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感低来说了,由于高职生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自我封闭,许多高职新生在人际交往的磨合中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有些新生甚至淡化人际关系。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以上这些高职新生的主要问题皆为适应性心理问题与发展性心理问题,但若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就会演变为障碍性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由于高职新生所面临的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新生中开展以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顺利发展。

1.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熟悉与适应环境

大学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学,同学间人际距离拉大,个人空间更独立。大学新入学阶段,是熟悉与适应环境,结交新朋友的关键时期,建立有质量的友谊也能帮助新生适应生活。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新生有着类似心理需要或目标,因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起到良好效果。在具体的团体辅导中,可以让新生组队、起队名、设队歌并集体展示,再开展“微笑握手”、“自我介绍滚雪球”、“棒打薄情郎”、“大风吹”等活动,以实现人际破冰,开展“拍打穴位”、“目光炯炯”、“笑容可掬”等活动传授人际交往技巧。在互动阶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得以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实现人际交往,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认识新同学的目的。这些活动对有交往困扰的同学而言,人际交往压力较真实情景小,他们可以从中观察学习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克服自身障碍,完成社交破冰,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能让新生以活动为索引,以大学新生活为话题,自愿表达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交换对新环境的想法。这能给予新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外向、主动的新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缓解新环境带来的压力;而内向、孤独的新生则通过倾听别人相似的感受,获得一种“和别人一样”的体验,缓解自己“个别性”、“独特性”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发挥抚慰功能,克服由此带来的自卑感、孤独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前文已讨论新生中的自我价值感的低的问题。团体辅导通过活动设计,使新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自我体验,映照自我镜像,通过互动与交流去发现自我认识中的问题,澄清内心业已存在的自我意识问题,最终实现调整自我认知,达到悦纳自我的目标。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大多努力追求美好、完善的自我,迫切希望能有新的成就与创新,但面对优秀的同学,又会产生自我剥离的心理问题。通过上演“心理剧场”、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使新生能心平气和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异己的行为作设身处地的考虑。开展“红色轰炸机”、“头脑风暴”、“生命线”、“生存选择”、“天生我才”、“共度好时光”、“给自己写封信”等活动,就能让新生在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中,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达到正确了解自己、明晰理想信念、克服认知失调、增强延迟满足能力、悦纳真实自我、加强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未来拟定更合适的目标与计划。

3.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

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主动、自主的良好行为习惯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但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面对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获得,产生“道理我懂,就是做不到”的感受,即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在新生中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能有效关注其“情感”和“行为”,通过辅导活动促进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避免知情剥离,知行脱节,进而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对新生进行“我逝去的愿望”的辅导活动,虚拟有限的人生时光,让新生不得不放弃一个又一个愿望,在即将失去最后一个“希望家人健康幸福”的愿望之时,所有新生都情绪唤醒,纷纷泪流满面,深受触动。其离家求学想念父母的心理,感恩父母的心理及回忆过去的亲子摩擦而体验到追悔心理得到了集中激活。而“团队责任与领导素质”的活动则以队员犯错,队长受罚的形式直观表现领导责任的内涵,新生在活动中体验的激烈冲击,对责任意识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些活动都使被辅导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知、情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知情合一、知行统一,在加强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同时,使新生自觉地筛选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而“抢时间”、“有创造力的人”等辅导活动则进一步培养了新生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

4.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进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团体归属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并不是每一个团体都能让其成员感受到归属感。目前,高职院校新生班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的问题,这削弱了学生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也削弱了学生班级为其成员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的能力。我国高校新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90后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应试制度下的学校教育方式等原因,普遍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下,通过设计、组织如“同舟共济”、“人椅”、“我想有个家”、“巧解千千结”、“松鼠松树”、“生日线”、“手拉手”、“红黑游戏”、“信任背摔”等活动能让学生形成自尊、接纳、合群的心理品质。培训师通过调动、鼓励下,被辅导团体能逐渐构建团结的团体气氛、合作的团体规范、内合的团体凝聚力,在心理场的作用下,新生的心理与行为自然而然地接受团体心理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分组对抗类活动中,小组成员具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共同分担目标责任,在类似于生活的情景体验中实现组织承诺,体验团队归属感。同时,在活动中帮助克服男女间交往的敏感心态,破除可能出现的隔阂现象,营造出一个具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这些辅导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使辅导效果在日后真实情景下的班级活动自动迁移,促进了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共同和谐发展。

注释: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教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认知疗法创始人。

参考文献:

[1]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钱程.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