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好问词

元好问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元好问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元好问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州集》;版本流传;考述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69―05

元好问于金亡不仕,录金代二百四十多人诗为《中州集》十卷,又辑《中州乐府》一卷,附于后,后得真定(今河北正定)提举龙山赵国宝资助,锓木以传。《中州集》自元代刊行后,历代都有刻印。

《中州集》的版本,按刊刻时间可分为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本、解放后排印本等。最早的是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乙卯新刊本与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进德斋刻递修本,明代有宣德九年(1434年)广勤书堂本、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和明末毛晋汲古阁本,清代有四库本、光绪七年(1881年)读书山房本,民国间有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四部丛刊本和中华书局排印本皆影诵芬室本。另外,日本早在南北朝时代(1336―1392年),就有刻印的《中州集》在五山的禅僧问流传,延宝二年(1674年)重刊,所据为明宣德刻本,到明治41年(1908年)经近藤元粹评订的《中州集》第三次刊行。至于《中州集》选本,有明人程嘉燧、清人徐鱿选本,惜皆不传。

一、元刻本

元刊《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

卷前元好问引,自序此书编纂始于癸巳,即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其时,元好问留滞聊城,杜门深居,以翰墨为事。为保存一代文献,防止仅存之诗因兵火湮灭无闻,乃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作,随即录之。恰有商孟卿携魏道明编、其父商衡增补的《国朝百家诗略》抄本前来。于是元好问将自己辑录的内容与《国朝百家诗略》合为一编,题为《中州集》。从中可见其借诗存史之编撰目的。

卷末有元张德辉后序:“元遗山先生北渡后,网罗遗逸,首以纂集为事,历二十寒暑,仅成卷帙。思欲广为流布,而力有所不足,第束置高阁而已。己酉秋,得真定提学龙山赵侯国宝资籍之,始锓木以传。”元好问从天兴二年开始编辑金人诗,至己酉,即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借赵振玉资助付梓,前后历时十六七年,张德辉所谓“二十年寒暑”,乃举整数而言。张德辉此序作于付梓后的第二年,即庚戌年(1250年),据此可以推断,锓木已大致完成。此版首次刊印本今已不传。现在仍能见到的是此版的重印本,有两种:一是乙卯新刊本,一是至大递修本。

乙卯新刊本 首题“乙卯新刊”的中州集版本,仅见于日本翻印本。乙卯,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在初版雕成五年之后。

第一种,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影印复制于日本,线装书局2002年出版发行。其行款:《中州集》十卷,卷首元好问《中州集引》,次为总目,题“乙卯新刊中州集总目”,附《中州乐府》一卷。四周双边,双鱼尾,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八字。

第二种,傅增湘藏五山版翻刻本。“乙卯新刊中州集十卷乐府一卷。”傅增湘题记日:“余别藏有日本五山版翻刻本,其首题正为‘乙卯新刊’四字。是此书初刻当为‘乙卯新刊’,其后板归坊肆,重印行世,特改题此名,以耸人耳目,冀广流布耳。”又日:“日本五山翻元本,十五行,二十八字。目录题‘乙卯新刊中州集’,是此集初行时书名。检余藏曹氏进德斋递修本,其卷首序、总目前书名所冠‘鼓吹翰苑英华’、‘翰苑英华’等字,字形微异,行气亦不连贯,显系书经修版时改易所致,原名当作‘乙卯新刊’。乙卯为蒙古宪宗五年,当南宋理宗宝三年。”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第三种,杨守敬叙录日本五台板永正年间刊本。清人杨守敬,供职清驻日钦使随员时,搜购中国古籍有三万卷之多。择取国内久佚、版本珍贵者,编为《日本访书志》十六卷。著录体例仿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书名下有解题。每书详记版式、行款字数、各家作跋序,考其版本流传原委,日古抄本和翻刻本,日本藏书家题记。其《日本访书志》卷十三《中州集》:“日本五台板永正年间刊,首元好问自序,次张德辉序,目录题乙卯新刊中州集,总目卷首题中州甲集第一,每卷有总目,总目后低二字分目,有黑盖子,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据张德辉序此为中州集之初刊本,小字密行,字体有北宋遗意。汲古刊本虽佳,然非其原式也。”

至大递修本 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进德斋刻递修本。卷末有“至大庚戌良月平水进德斋刊”牌记。庚戌良月,即至大三年十月,为此本的具体刷印时间。曹氏进德斋为平水著名书坊,刊印过巾箱本《尔雅注》等。但此本所用书板非进德斋另刻,乃“乙卯新刊”书板归于曹氏,曹氏据以重印行世。其与“乙卯新刊”本的不同之处只在书的题名。卷首元好问自序,题日“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序”,目录题日“翰苑英华中州集总目”。此二题名中“中州鼓吹”与“翰苑英华”诸字,如上所说,字体风格与题名中的其他字略有不同,当为后人所补刻。

清代张金吾、瞿镛、陆心源三家曾藏有此本。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三十五:“《中州集》十卷,元至大刊本。金元好问编,总目题《翰苑英华中州集》,‘翰苑英华’四字似是后来改题,痕迹显然。自序又题‘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六字亦似刷改,未知原书作何标题,俟续考。每页三十行,行二十八字,是本与影元抄本《中州乐府》款式相同,知亦至大刊本也。”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二十三:“《中州集》十卷,元刊本。金元好问撰并序。是书初刻有龙山赵国宝本,为至大庚戌武宗三年也。此本为仁宗延二年再刻,汲古阁毛氏所刻列朝诗集行款依此式也。卷末有荛圃跋。卷首有云间顾氏君澹阅藏二朱记。”陆心源《仪顾堂续跋》(中华书局1990年版)元椠《中州集》跋:“《翰苑英华中州集》十卷《中州乐府》一卷。前有元好问《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序》,首为十一卷总目,卷一首题《中州集》,下十集仿此。乐府则题《中州乐府》,每卷有目,连属篇目。乐府卷末有至大庚戌平水进修堂刊木记。每叶三十行,每行二十八字,版心有字数,皆宋本旧式也。”

元本在明末清初已很稀见,据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十九《题元刊本中州集》载:“其刊本流传最为罕秘,据何义门校本所记,汲古阁所藏只有壬、癸及闰集三卷,高阳许氏只有甲、乙二集,近时瞿、陆两家藏有元本,丁氏则为弘治本”。毛晋之子毛曾从京城求得蒙古宪宗五年刊本,为东海徐乾学豪夺而去。故汲古阁只有壬癸及闰集三卷。而徐乾学传是楼所藏元本《中州集》,后归蒋凤藻,又归缪荃孙。书中钤有“健庵收藏图书”、“茂苑香生蒋凤藻秦汉十印斋秘箧图书”等印。民国时归傅增湘所有。傅所作题记称:“此本卷帙特为完具,余得之缪艺风前辈,艺风得之蒋香生凤藻家。”“今验卷中钤印及书箧篆刻,知此本即斧季所收,健庵所夺者也。”此本行格疏朗,刻印精良,所附《中州乐府》一卷,为傅增湘据日本五山本影摹补入。此书现藏国家图书馆,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国家图书馆还藏一本,卷末有黄丕烈跋,为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

二、明刻本

明代最早的《中州集》刻本是宣德建阳叶景达广勤书堂绣梓本,明中叶有弘治李瀚西安刻本,明末有毛晋汲古阁本。此外,日本南北朝时代(1386~1392年)翻刻的《中州集》就在五山的禅僧间流传,五山本所据原本为元乙卯新刊本。另明代陆深曾单刻《中州乐府》。

宣德叶景达广勤书堂本 明宣德年间,建阳书林三峰叶景达的《中州集》锓梓后,属人请苏州府儒学教授临川陈孟浩为序。陈序作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其云:“姑述先生编诗之概,以见中州歌咏风化之盛。”陈氏对《中州集》评价极高,直以《中州集》继杜甫诗歌,日:“后之采诗得其情,而关世教者,莫如《中州集》矣。”并盛赞元好问选诗之深意:“所采之诗,非取其词丽脍炙人口而直取其关世教、扶纲常、厚人伦,美风化、得性情之正者。然后编入于集,且录其人平昔有守德行、节操正直刚毅、名节凛然者,备载于名之下,诗之首。”(《中州集评注本:附录》)陈氏独具慧眼地认识到元好问选诗“非取其词丽脍炙人口”这一标准,言前人所未言,但他只从名节纲常人伦着眼,并未认识到元好问“以史存史”的良苦用心,还不能算作元好问的异代知己。叶景达所刊宣德本流传不广,自李瀚、毛晋之后,再绝少提及。清末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虽有提及,但时人早已不识其真面目,以为属元刊本稀见者:“廿二日从古惟处见元刻中州集,艺风藏本,仅乐府一册,除目录外皆钞配,亦从元刻影写,密行细字,精妙不减毛钞也。目录前大字一行日翰苑英华中州集,面叶中州集上栏外横列‘广勤书堂’四字,左右隔单线,各题六字如联额,元椠中所稀见”。叶昌炽(1849―1917年),字兰裳,晚号缘督庐主人,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以叶昌炽的博识,尚不清楚“广勤书堂”四字含义,说明广勤书堂早已没落,而所刻宣德本已不为人知。

日本近藤元粹称曾得到延宝二年(1674年)翻刻本,其原本即为明宣德本。其评订重刊《中州集》绪言称:“又得延宝翻刻本,其书不啻不附乐府,校阅疏漏,讹误脱文亦不为少。”又称:“是书已不附乐府。”可知,明宣德本并不精善。

弘治李翰刻本李瀚(1453―1533年),字叔渊。泽州沁水(今山西沁水)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李瀚一生重新刊刻印行前人著述多种,仅四库馆臣提及的,就有宋洪迈《容斋随笔》、金李俊民《庄靖集》、元好问《遗山集》、河汾诸老《河汾诸老诗集》、元郝经《陵川集》等。另有《经济文衡》、《五子书序》等。作为晋人,李瀚对乡贤元好问推崇备至,自云:“瀚自束发时,好读先生诗文,然以方攻程序文章事进取,不暇肆力。后举进士,谬官内外,稍窃膏馥助笔墨,于是好益笃,读益频,常计有以广其传。”为使元好问诗文编著广播于世,李瀚不遗余力。以监察御史巡陕西时,刻印元好问编选的《中州集》;在河南巡按监察御史任上,又重刊《遗山先生诗集》和《元遗山先生文集》。

弘治九年李翰刻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共十二册,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集前有严永序。严永,字宗哲,湖广华容(今湖南华容县)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陕西通志》卷五二有传。严永浩弘治八年任西安知府。李瀚请其为重刊的《中州集》刊误并作序。其序云:“沁水李公尝景仰是集为乡前哲所自录,且谓予言可备折衷,且托之刊误,以与四方博雅君子共论焉。时弘治丙辰闰三月朔华容严永序。”丙辰,即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存世较多,南图、上图、国图等均有收藏。与元本及影元本相比,李翰刻本也非精善,错讹之处颇多。

明末毛晋汲古阁本毛晋是明末私人刻书家中最杰出者,一生刻书达600余种。毛晋汲古阁《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共十一册,半页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前有元好问引,后有毛晋《中州集跋》,附录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乐府后附毛晋《中州乐府跋》,以及毛凤韶跋。

毛晋对元好问编纂《中州集》的认识有三:其一,充分肯定《中州集》以诗存史的重要意义,其跋云:“裕之避兵南渡,悼金源氏亡,誓不更仕。晚年以著作自任,日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筑亭于家,寒暑不出。有所闻见,随以寸楮细字纪录之,名日野史,不下百余万言。《中州集》其采诗一种也。”其二,概括《中州集》的体例:“凡十卷,共二百四十五人,每人叙略,以寓褒讥。”“若卷首载显、章二作,卷尾附其父兄诗,尤见忠孝。”其三,对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感慨颇深:“至于俯仰感慨之意,读其自题五绝句可想见云。”故将五首自题诗附录于后。

汲古阁《中州集》所据原本,毛晋未加说明,只言为家藏本。后人以为是弘治李瀚本,何焯《跋中州集》云:“毛氏刻此书进所见者止严氏重开之本,其行款俱不古。”严氏指西安知府严永,即弘治本的刊误及序者。黄丕烈亦云:“毛氏刻中州集并乐府,观其序跋,中州集有宏治人跋,谓出于前哲。”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中州乐府刻本》:“汲古阁刻中州集,据明宏治刻本。”

汲古阁所刻《中州集》存世较多,其中最为珍贵者,当属国图所藏何焯批校本。此本曾经多人收藏,章钰校并录明代二冯批校题识。前有章钰题识,自言题于壬子五月,壬子即1912年。章钰(1865―1934年),字式之,长洲人。曾任两江总督端方幕府,后随端方北上,供职于吏部、外务部,兼为京师图书馆纂修。其题云:“此书为常熟二冯先生阅本,后又为吾长洲何义门先生阅本,明何以明之序首,眉间出冯班姓名序,末又有默庵书于空居中阁一行。默庵,已仓别号也。”默庵,即冯舒,冯班之兄,江苏常熟人。书眉处有何焯语:“毛氏刻此书时所见者止严氏重开之本……北方新出水火,故开雕亦无良匠云。”此跋见于何焯《义门先生集》卷九,但令人费解的是此段话后署“冯班”二字。或何焯抄录冯批,被后人编入《义门先生集》,待考。眉批以何焯为主,字迹隽秀小巧,楷法精劲。偶有冯班署名批注。行间批以冯氏为主,字迹大而粗犷。空白处有章钰署名批注。国图还另藏一本,为何焯校本,其中何焯眉批字迹不一,有与前本相同者,也有不同者,批注内容完全相同。此本为何焯批注之复本。

毛氏汲古阁藏书,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后归季沧苇振宜。汲古阁所刻书板后流散各家,据郑德懋《汲古阁书板存亡考》所载,《十三经注疏》板归常熟席氏,《十七史》板归苏州扫叶山房,《六十家词》板归常熟邵氏,《十元人集》板归无锡华氏。《中州集》板之下落,可寻得两处痕迹:一为吴门寒松堂,一为苏州萃古堂。吴门寒松堂印本题“吴门寒松堂藏板”,钤阴文印记“寒松堂读书记”,今藏国图,共十二册。苏州萃古堂印本,二十册,半叶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题“汲古阁”三字。扉页题“萃古斋藏板”,卷端钤有“徐鸿熙读”朱方印章。又钤“虎邱太子马头萃古斋书坊发兑印”长方朱印。卷首有吴祖修跋及评点凡例,卷末有吴祖修、徐鸿熙二跋。用纸质粗劣,不及汲古阁印本和寒松堂印本。可知汲古阁所镌《中州集》板曾归苏州书商钱听默的萃古斋,重新刷印发行。此本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

三、清刻本

四库全书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所用为清内府藏本,属毛晋汲古阁本。前有四库馆臣提要,删去元好问引、张德辉后序以及毛晋重刊所作《中州集跋》,只保留了《中州乐府》后明嘉靖丙申九月庚辰毛凤韶跋,以及毛晋识语。

读书山房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清光绪九年(1883年)读书山房刻本。共十一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单边。卷首削去总目,卷末附乐府。甲集首录校阅者方戊昌以下十五人姓氏,闰集末有郝椿龄、赵培元撰跋文,字画端正,校阅亦颇精善。属毛晋汲古阁本。

忻州知州方戊昌重修光绪《忻州志》后,因所募资金尚有节余,又于光绪七年重刊元好问遗山集、光绪九年重刊《中州集》。其《重刊元遗山先生集序》:“余承乏秀容,既与郡人士重修州志,工竣后,尚余捐赀,念先生全集,当世已无传本,爰商之同志二、三君子,捡郡中所存张硕洲所裒《全集》加以校正,重付手民,用钱二百万有奇。”方戊昌作为重刊《中州集》的倡导兼校阅者,希望借刊刻印行是集,以继述乡贤之意,使郡人士自励。集后有郝椿龄、赵培元跋,云:“今所见者,皆常熟毛氏汲古阁本,最为精善,藏书家宝之,顾原版已毁于兵燹,旧本虽颇有,恐日久渐稀,学者难于购觅。因刻遗山全集并以此集绣梓,虽不能及毛氏刻本之精善,然前贤著述流传不绝,承学之士,得家有其书,亦艺林盛事哉!”

光绪读书山房本作为元好问故里的刻本,校阅精善,加之刻印之时距今未远,故流传较广,存世数量较多,全国多家图书馆有收藏。

日本青木嵩山堂近藤元粹评注本 中州集十卷中州乐府一卷,日本明治41年(1908年)大阪青木嵩山堂铅印本,共十一册,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今存国图。

近藤元粹官至南州外史,于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对金代诗歌情有独钟,搜罗到多种《中州集》的版本,其中有日本翻刻的五山本、延宝翻刻本、元刻本、汲古阁本、读书山房刻本,互相参校,又仿效顾奎光《金诗选》中陶玉禾评点,成《中州集》评注本。

此书可谓《中州集》后出转精的集大成者。首附《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次为明弘治本严永《中州集序》,其次为明宣德本陈孟浩《翰苑英华中州诗集叙》,再为元好问《中州集引》,然后是中州集姓氏总目。诗十卷后,附录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次为毛晋《中州集》识语,又元张德辉《中州集后序》。《中州乐府》前有明彭汝作《中州乐府序》,后有明毛凤韶书以及毛晋识语。最后附录读书山房本郝椿龄赵培元跋,诸家品评,还有元虞集、吴澄,明都穆,清王士稹四人评语以及《金史・文艺传》本传。

四、民国本

武进董氏诵芬室刻本影元本《中州集》十卷乐府一卷,武进董氏诵芬室本,民国九年(1920年)刻,国图藏本6册,南图藏本4册。卷首元好问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序,翰苑英华中州集总目,削去卷末元张德辉序,最后诵芬室刊印书目。

此本所据为傅增湘所藏元至大递修本,原缺《中州乐府》,傅氏据五山本影摹补入。此书的刊行,傅氏丁丑(1937年)六月有记:“董绶金同年特取兹本影写重刊,书手镌工,极尽精能,楮墨明湛,妙丽绝伦,视原本丝毫无爽。从此化身千万,遗山遗范,顿还旧观。不独汲古本之讹谬,徒资覆瓿,即弘治沁水李氏重开之本,亦可弃如敝屣,岂非艺林之盛举哉”董绶金,即董康(1867―1947年),字绶经,号诵芬室主人,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诵芬室影元本,确如傅增湘所言,选本精良,加上名家校镌,堪称精善绝伦,明李瀚本、毛晋本不可同日而语!

四部丛刊本 四部丛刊本,上海涵芬楼影武进董氏诵芬室景元刊本翰苑英华中州集,元好问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序,翰苑英华中州集总目。四册,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八字,双鱼尾,左右单边,上下双边。

五、中华书局排印本

《中州集》的整理本,只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9年出版的一种。编者前言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详细地介绍了金代文学、金代诗歌以及元好问编纂《中州集》的相关情况。第四部分述及本书体例:用诵芬室影元本,与汲古阁本对校。遇两歧者从影元本。书后有附录二篇,一是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录自汲古阁本。一是家铉翁《题中州集后》,录自《元文类》。

排印本只是将诵芬室影元本的《中州集》进行了简单的断句排印,间以毛晋汲古阁本参校,用来排除一些明显的错误而矣,且未出详细校记,只在书后列出两本用字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元好问词范文第2篇

高处的是学问家引经据典的著作。等按数字顺序把各条注解都参考钻研一遍,品诗的兴致也淡了一半。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低处的是“唐宋诗词三百首”一类,家家都有,从小即读,摇头晃脑,滚瓜烂熟。但时间一长,几乎能忘个干净。

当然,这也是一种借口,掩饰和诗歌的无缘。

安意如算是诗词歌赋的知音,那些古诗词在她笔下有了字字珠玑的容颜。三本书,这个小女子几乎横跨整个诗歌史迹,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清代独步一方的纳兰容若。她所拥有的洞穿能力是惊人的。

当然,写出这些旖旎文字之前,是非得耗费大大的工夫埋头钻研那些高低学问的。但在她这样的“小小”年纪,苦功之外,必有独特性情才能出挑。

《人生若只如初见》里有一段隐约提到:翁美玲1984年自杀,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遗言。感慨美人清嘉的同时,安意如顺便说出那年自己还没出生。算下来,今年她也不过二十出头。而她所背靠的成长年代,正和古典文学渐行渐远。所以,她也算是个异数,和那些古灵魂有那么点通灵的意思。

凭一颗诗心,喂养了一双慧眼,能看到发生在那些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安意如的本事。

这颗诗心,安意如自己已经做了注解:因为懂得可以循借着文字,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不迫地理解。

安意如放下了钻研的态度,松弛地平伏在诗词的海面上,任它荡漾,心向往之,而游弋之。

因为先有内心的定数和索求,她才没有沉迷字词本身,而总能保持静观的姿态,在用情倾吐之外客观地评判。比如她评价纳兰容若情思虽美,却是作茧自缚之人。可见她的冷冽平静。

平静的人,懂得平易所以动人的道理。平易动人,恰恰是安意如解读古诗词的最大法宝。那些只言片语的短句注解往往只告知一段形态干枯的历史,仿若纸人。安意如对他们吹口气,纸人就有了魂,成为温润的影像,动起来。

元好问词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对秦观诗风的评价,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词,均以“女郎诗”目之。事实上,秦观诗风格多样。绝非“女郎诗”所能囊括。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新妩丽;女郎诗;严重高古;紊而且工。

    自从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后,秦观诗歌自此就被人目为“女郎诗”。其实,秦观诗歌风格多样,并不是弥望皆为“女郎诗”。通观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清新妩丽

    综观秦诗,我们会发现“清丽”是其主导风格,而“丽”的风格更是贯穿其一生的创作风格。相对来说,前期诗歌更恰合“清新妩丽”的评价。如前期的力作《田居四首》,这四首诗写乡间四季劳作和生活的情景。且看其三:

入夏桑拓稠,阴阴璐墟落。街麦已登场,余蚕扰占箔。隆曦破层阴,雾霭收远壑。雌宽卧沦漪,鲜奴泛丛薄。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嵌老厌烦敲,解衣屡盘礴。荫树淮凉皿,起行遗带索。家妇怕初还,丁男耘有托。倒筒备青钱,盆茗恐垂囊。明日精绢租,郁儿入城市。

    这首诗用词明丽,如“稠桑”、“新麦”、“隆曦”、雾霭”、“雌霓”、“鲜机”等。展示的画面生动可爱,如“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此诗明显有学陶、谢的痕迹,只是缺乏陶诗的自然,而多了二谢的清丽。另一首《寄曾逢原》:

孟夏气候好,林塘媚晴辉。回梁转清流,藻符相因依。丛薄起疏籁,众鸟鸣且飞。高城带落日,光景酣夕霏。即事远兴托,抚己幽思微。超摇弄柔翰,徒侍弦金徽。美人遨云妙,志愿固有违。丹青优不渝,与子同装。

    这首诗无论从句法、遣词上,还是风格上,更像二谢。

    秦观还有一些诗具有唐诗的风格,语言流畅,意境鲜明,含蓄不尽,耐人寻味。没有秦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象和缠绵的愁绪。

    依徐培钧先生的划分,秦观诗歌前期是指从熙宁二年(1069)作《浮山赋》至元丰八年(1085)止。这一时期,秦观除两度漫游,三次应举之外,基本在家读书。(z)这时候的秦观还未卷人党争,较少遭到重大挫折,对前途抱有希望,充满信心。流向笔端、注人诗中的就较少凄婉与哀怨的感情。再从这类诗歌题材来看,多是些纪游写景一类的诗。因此可以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也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

二、女郎诗

    元好问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但他的本意是否就一定是说秦观所有的诗歌就是“女郎诗”呢?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渠”字其实更可能是指“这一首诗”或“这一类诗”,而不是指秦观“所有的诗”。如果这样去理解元好问的诗句,那么他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秦诗中确有不少“女郎诗”。所谓“女郎诗”,借用翁方纲在《石洲诗话》评秦观诗的话“秦淮海思致绵丽而体气轻弱来定义,最为恰当。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秦诗,所谓“女郎诗”所占比重并不大。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婉丽而卑弱的写景诗,如(春日五首》、《荤下春情》、《睡起》等诗。这些诗多写春景,春景中又多为残花败絮,弱柳清风,夕阳暮霭等等娇艳妩媚的景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所选的景物多为量少、质轻、色淡、体柔一类。其佳句有:

    清渭日长游女困,武陵春去花落迟。(《燕筋亭》)

    蛛网留晴絮,蜂房受晚香。(《睡起》)

    乱絮迷春阔,嫣花困日长。(《荤下春晴》)

    风惊玉霉不成国,一夜芙蓉泣秋月。(《和王通史琵琶梦》)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普菠卧晓姿。(《春日五首》其二)

    悲风鸣叶秋宵冷,寒丝萦手泪残装。(《拟题织锌图》)

    这些诗句,写景细腻,构思精巧,词语艳丽,情致凄婉,意蕴缠绵,风格卑弱,谓之“女郎诗”毫不为过。

    第二,是直接写爱情或者妇女生活的诗。这类诗不多,也许是受到“诗庄词媚”的影响。但秦诗里还是有几首的,比如《赠女冠畅师》:

    睦仁剪水腰如束,一幅鸟纱裹寒玉。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妆素、姿态别具风韵,气质飘逸,超凡脱俗的畅道姑的形象。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指出:“末句不着一字,而浓艳独至。

    另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与少游侍儿朝华有关的三首男女情爱的诗:

    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鹤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

    月雾茫茫晓析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许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处,夕阳孤塔自崔兔。

    这三首诗写得缠绵徘侧,清丽哀婉。宋诗像这样以男女情事人诗的不多见。

    三、严重高古

    李鹿评价秦观诗说:“少游之文,词虽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如钟鼎然,其体质规模,质重而简易”(6),这就是说秦观还有气格高古的诗,不只是浮艳之作。比如《次韵萃老》、《鲜于子骏使君生日》、怔仲左垂生日》、《进南郊庆成诗》、《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这些诗歌铺陈典实,古朴奥衍,古色斑斓。秦观后期,屡遭贬滴,历尽坎坷,诗歌洗尽铅华,诗风日趋高古。吕本中《童蒙诗训》云:“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l秦观后期诗作有的写自己迁臣之感、思乡之情。如《海康书事十首》之二:

    荔子无几何,黄柑遮如许。迁巨不惜日,悠意移寒署。

    层巢俯云木,信美非吾土。芳草自有时,鹤鹅何关汝。

    又如《宁蒲书事六首》之二:

  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自是迁巨多病,非关此地烟岚。

    不再是前期的缠绵情思、仕途期待,而是迁巨多病,思乡情浓。

    有的诗写自己“誓当反初服”,决意斩断“区中缘”,而复归本初,如《反初》;有的写自己以酒销忧,如《饮酒诗四首》:“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认为人世间只有“醉中真”,其他一切均是虚空。

    这些诗,一反前期用词清丽妩媚,而趋于古朴质实。试看《饮酒诗四首》之三:

    客从南方来,酌我一欧茗。我醉初不喂,强喂且复醒。

    既凿浑沌氏,遂出华香境。探戈逐儒生,举筋还酩配。

    即使是写得较为清丽的《滕州诗三首》,也是“词华而意古”。虽是写所见之景物:流杯桥、玉井泉、光华亭,然而三首诗仍然各有寄托。《流杯桥》写自己高风亮节,鄙视荣华。(玉井泉》写自己虽然处境艰难,却满腹珠矶。《光华亭》写自己自视甚高,卑视众人。这三首诗足以称得上“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

元好问词范文第4篇

成语解释: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楚汉战处》诗:“虎掷龙拿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虎跳龙拿

字典查询:

虎掷龙拿

虎掷龙拿成语接龙:

拿腔做势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拿刀弄杖 挥舞刀枪棍棒。泛指动武。

拿刀动杖 泛指动武。

拿腔作调 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元好问词范文第5篇

1、“繁华落尽见真淳”. 繁华是永无止境的,以后越来越繁华,繁华永远无法满足人的欲望,到头来人还是要追求深层次的内心的东西,那些都是最真最纯的。

2、原诗出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出自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评论陶渊明诗。

3、【今译】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4、【赏析】这两句是对陶诗的评价。第一句称其选言造语风格省净、不假词采,淡泊平和中具有甭新明丽的面目。

(来源:文章屋网 )

元好问词范文第6篇

作品原文:

《摸鱼儿-雁丘词》(节选)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白话译文:

元好问词范文第7篇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创作大师金庸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

小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武侠片,电视上播出的是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黑白的画质并不能阻挡精彩的剧情,憨厚忠实的郭靖、机制灵巧的黄蓉、帅气骄傲的杨康,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射雕系列最经典的还在于它的主题曲,那个年代的主题曲总是节奏鲜明、易于哼唱,《华山论剑》的主题曲是《世间始终你好》,歌词令人感动。再大一点,电视上又播出了陈小春版的《鹿鼎记》和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一个诙谐幽默,一个悲慨苍凉,那些红尘中的欢笑儿女,那些人世间的痴男怨怒,都令我印象深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发现,原来这些热播的电视剧,剧本都出自一位香港的老先生——金庸。

我诧异于一个人绝世的才华,他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而又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呢?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把握实在是太棒了,他给人物起名的艺术也令人赞叹。记得《神雕侠侣》中引用了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词的上阕已经是如此动人,下阕更是不忍卒读。

得知先生仙去,内心感慨万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终究无缘一见。世界终将沉寂,而你我,依旧前行。

元好问词范文第8篇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2、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唐】王维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

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唐】杜甫

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黄河》【宋】王安石

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将进酒》【唐】李白

10、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唐】李白

1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