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主流日志

非主流日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非主流日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1篇

又是一个周末,点点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起了网,突然想到了左右给她的QQ号,她打开了“查找”,然后输入了那个她都可以背出来了的号码,出现了一个可爱的QQ头像,她点击了“加为好友”,马上,他就同意了。

点点进入了左右的个人空间,很非主流的一个空间,看的出来用了很多心思,还用了很多钱。打开了他的日志,竟然有好多都是写自己的,虽然他没写真实姓名,可是,许多话明显是说给她的。

“用心良苦啊!”点点自言自语道。

点点和左右开始聊天:

你是左右吗?

对啊,你是?

你猜猜看啊

点点?

你怎么会叫这个名字?不像你的风格啊。

怎么,不可以吗?你的名字也不是你的风格啊。

你作业做完了吗?

当然

你教教我吧

有没有好处啊?

你等一下

过了一会儿,点点收到了一朵玫瑰,是左右送的

谢谢你

那你可以教我了吗

可以,说吧

…… ……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2篇

撰写本文时,我尚未和英特尔公司的朋友探讨过IDF2010为何要用此标题,但我确信的是,今年英特尔将会带领业界走出低迷的2009。且作为业界标杆性企业,凭借技术领先性和一流的国际性人才聚集效应,用带有浓郁中国式人文气息的“大智慧 大创意”去形容年度技术盛会并不为过。

iPAD是本期内容焦点,也是近期编辑部热议话题。我一般都是技术爱好者,却是内部最后一个深度关注苹果公司划时代的平板电脑iPAD的人。一个只有11英寸大小,运行非主流系统,性能并不堪称卓越的平板电脑,却能在内部引起“为期数天、QQ群聊多段文字加精、从概念到产品、从产品到购买渠道”的热议,实属不易。但我们只看其突破性的设计理念符合并且正在引领现阶段的应用趋势这一点,就足以值得我用“大智慧 大创意”去界定它的诞生。

技术和产品在IT媒体中永远是主流话题,相比之下,iQ就显得格外边缘。我所谓iQ即智商。话题源自近期在开心网上参与的一项“专业测试”,其实是增加了一个同名组件。刚做10道题,却让我想起了高中刚入学时做过的类似测试,不过这次是50道题的版本。出于好奇,我另开网页去浏览朋友们的测试结果。小毕隐藏了结果,可更多地朋友选择了公开这样一个非常隐私的结果。一时间我发现身边多了很多智商超过120的优秀人才。为什么?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关键词“开心网iQ测试答案”。

如果对自己那么没有信心,非要照着答案去飙高智商值,那充其量是一个“小智慧 小创意”。开个玩笑娱乐一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无可厚非。但如果还要将结果写成日志发给更多人共享,就有点“自卑”的嫌疑了。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3篇

当90后的李宁对上90后的消费者时,没有预期中的激情四射干柴烈火,得到的却是90后群体的不屑一顾。这一切怎么了?

我的观点:

1.李宁进行品牌年轻化的决策是正确的,面向90后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2.李宁的问题在于不了解90后,并且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与90后沟通,没有用90后喜欢的方法去打动他们,而仅仅是贴了张标签。

这也就不能怪90后的消费者对着同样90后的李宁唱起了“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聊聊90后

90后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群体,是影响未来10年的社会主流力量。提到90后,不可回避的两个词:“非主流”、“脑残”。这不仅是指他们向主流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发出挑战、对主流文化进行否定,“非主流”还隐隐折射出所谓的社会主流人群对90后道德否定的因素。

但事实远非如此,90后群体的崛起,绝不是简单的又一代人的成长,而是真正互联网一代的全面接管。这群有别于以往的年轻人有以下四个特点:

他们不是统一型号的社会产品

想用统一的标签定义90后群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对于鲜活生动的90后显得乏善可陈。在CMI校园营销研究院2011年度“90后的数字化生活”研究报告中,我们能看到拒绝标签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他们拒绝被代表,他们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

90后的个性要从两个层面去解读:与其他几代人相比,90后的个性是突出的、鲜活的;而从每个个体去看,90后的个性是多元的、差异化的。在群体内部处处彰显着不同个性的张力,这就是90后最大的个性。

所谓“有个性”,不仅是指90后群体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同时也意味着找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标签来概括这个群体的难度系数极高。更为复杂的是,90后大学生对“个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指尖上的一代

90后是互联网一代,他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对互联网产生了心理依赖。与此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90后大学生对网络作为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娴熟。90后大学生群体正过着一种“链接”的生活,即随时随地上网,生活高度依赖网络。他们之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的网龄超过3年,平均每天花费18%的时间上网,而一般的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只花费13%的时间在网上。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90后大学生群体将会是移动互联发展的关键人群。据“90后的数字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受访的86%的90后大学生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其次才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电脑,分别是79%和40%。在中国网民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只有66%。90后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移动互联这样的新事物。

90后的消费观是“只要我喜欢”

值得重视的是,90后大学生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他们坚持自我,在认定的事情上不会轻易妥协。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我”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我想要、我喜欢、适合我。他们在消费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消费来满足自我。

但是,他们当中又很少有人会进行冲动消费。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他们都表现得颇为理智。而且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会做一些低成本的尝鲜消费。

品质是90后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商品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群体对品质的认知是通过品牌和价格来完成的。品质可以从品牌中体现,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有品牌比没品牌更有品质保证;其次,名牌比普通品牌更有品质保证。品质可以从价格中体现,一分钱一分货。这种传统的消费观仍得到不少90后大学生的认可。

自我意识的觉醒

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人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前途,而是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以个人价值权衡。

另外,90后一代表现自我的意愿更为强烈。一方面,他们借助互联网工具上传照片、视频、日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90后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更具表现力。

虽然90后比较关注自我,但是他们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同时,90后大学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一批人,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也有能力去创新。而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及开阔的视野,也使他们有能力提出正确的见解,参与家庭消费决策。

90后李宁的问题

李宁在品牌重塑、定位90后李宁的战略决策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失误。这个失误主要存在于2个方面:

1.去李宁化,而不是与时俱进丰富李宁品牌内涵,丢弃李宁最宝贵的品牌资产,导致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与90后无法进行紧密的情感连接;

2.在进行品牌重塑、发起90后李宁的整个过程里,被主观上的90后所主导,而忽略了90后的客观属性,所有的工作基于想象而不是了解,导致无法打动90后群体的心灵最深处。

品牌缺乏清晰定位,与90后缺乏情感连接

李宁不被90后喜爱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品牌内涵。

李宁到底是什么,他传递的品牌理念是什么,他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区别在哪里,与以晋江帮为代表的国内二线品牌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也就无法给90后一个很有效的情感连接。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4篇

如今的人都太有个性了,想找和自己臭味相投,哦,不,是拥有共同语言的人们似乎变得异常困难。当然,如果你妄图成为一个孤僻的忧郁型男就另当别论。如果你还没有这种脑残症状,那么就继续往下看吧。无论是挚友、益友、损友,还是牌友、、密友,《Geek》都会让你轻松找到。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稍微留意网络新闻的,应该看过哈佛大学继比尔・盖茨之后又出了位IT神童的新闻,这个传说中的神童就是Facebook的创办人Mark Zuckerberg。说起来Facebook这个了不起的创意,当初只是Mark Zuckerberg和他同学为了方便和Party上认识的其他哈佛校友厮混而设立的一个具有通讯录功能的简陋网站(即使到了现在,Facebook的界面依然可以称为简陋)而已,没想到在推出后仅几个月就蔓延到了美国各大高校。为了让这些精力过剩的大学生们可以发泄他们的青春,Facebook陆续增加了许多功能。例如你可以通过留言来勾兑涉世不深的学妹、也可以用礼物功能送些不花本钱的礼物给学姐。你还可以通过市场功能来广告,卖卖自己不要的物品、求租房之类的。至于相册、星座和视频上传这类骗无知少女的功能更是不会少。此外,Facebook在2007年推出了应用编程接口(API),这使得众多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在Facebook上使用的程序。透过Facebook提供的这一系列工具,你可以找到许多符合你口味的朋友。Facebook最早需要美国大学的邮箱才能注册,由于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在任何邮箱都能成功注册,还不赶快去注册一个?

校内网,看见这个名字就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学校的荒唐日子。当笔者打开校内网的首页时,差点没被可乐给呛死,这界面也太像Facebook了,更恶搞的是网站Logo像极了某安全用品的标志。注册后更是被雷死,这东西简直是把Facebook一锅端了,所有功能、界面都极其相似。可是话说回来,校内网比中文版的Facebook做得更像中文版的Facebook,这就是其细心之处了。同是面向学生的网站,就拿最简单的校友搜索来说,截至本文截稿时,Facebook依然只能搜索美国和英国的学校,并不支持搜索国内学校。校内网在注册之后,需要完善自己的个人信息,因为网站会根据你的信息列出你的同校、同城好友,你个人信息越完善,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机率就越大。虽说日志、相册、视频、班级等功能校内网应有尽有,但可惜的是原创性不够,总的说来和Facebook过于雷同。

说起聚友可能你还没什么感觉,但是你看它的域名呢?没错,聚友就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MySpace的中文版。说起MySpace的发家史,还有一段很好笑的对比。由于它的竞争对手Facebook是由哈佛发源出来的,所以被认为是好孩子的代表,而MySpace在初期有许多独立乐队在上面成立自己的主页,而MySpace也在这些乐队的音乐会中进行网站推广,所以被认为是坏孩子的集散地。当然,并非指他们真的很坏,这只是一种个性张扬的非主流表现而已。不像Facebook过多强调学校,MySpace将眼界放得更宽,它并不将你的圈子局限在校友,而是让你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多个群组,如音乐、吃喝玩乐等群。你可以在群组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加为好友,一切随你自己的意愿。如果你觉得现有群组不能满足你,你也可以自己牵头弄个BT一点的群组在MySpace上肆虐。

如果说校内网和Facebook是给童心未泯的人(不管是装嫩,或是没长大的)来娱乐的,那么若邻网络就是一板一眼的在做商务人脉了。若邻少了许多娱乐功能,而专注在商务人脉的培养上。当然,如此严肃的定位注定了你如果要使用它就必定得认真。比如,为了让你人际网络内的其他人相信你的话,你必须得让你自己的个人信息真实可靠。因为相比其它社交类网站,若邻在内部话题传递模式上与众不同,它没有采用常用的群组或者BBS架构,而是通过朋友之间公告和大家传递公告形成信息交互,这种信息交互方式确保信息的传递完全在你的人际网络内进行。尽管这种半公开半封闭的传递方式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你也能用它找到自己的潜在客户,并且了解这些客户的最新动态。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5篇

几个月前,郑志昊刚由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社交平台部总经理升职为公司副总裁,分管社交平台和开放平台。从2006年进入腾讯开始,他率领着QQ空间团队一路狂奔。Qzone产品形态由小窝到空间,再到SNS几经升级,月活跃用户也从几百万飙升至今日的6亿多;、人人网、开心网,竞争对手数番轮换,当他们走向式微,QQ空间却开始大把赚 钱。

就在《环球企业家》记者走进腾讯大厦15楼的一个星期前,腾讯在2013年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截至2012年底,腾讯开放平台已有超过54万家网站通过QQ互联登录分享,给开发者的收益总额累计超过20亿人民币,注册应用超过35万款,有超过80万的注册开发者,9成以上取得收入。

这次大会上,外界把焦点对准如日中天的微信,几乎忽视了以上这些惊人数据背后的支柱产品并非微信。在腾讯目前的8大开放平台中,相比刚刚开放不久的微信,两年前首个被开放的QQ空间已成为最大的开放平台。郑志昊称,目前无论是收入还是与第三方的分成,QQ空间都是NO.1。

Qzone已成为腾讯的又一头“现金牛”。而鲜有人一探究竟,这头“现金牛”是如何养大的?

它的背后,是一群地地道道的极客。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发的一款App一度登上该类产品排行榜首位;有人下班回家焊制一个绑在风筝上的航拍器;更有甚者干脆纠集一帮同事做起了“技术慈善”。

他们是一帮经历略带传奇的技术“怪咖”。QQ空间技术总监黄希彤不愿意被称为Leader,更喜欢T4(腾讯的专家级技术级别)这个身份,他出过国,做过钳工和木工,进入腾讯后从基层一路升至集团首位前 端工程师T4;运营骨干刘镇伟没毕业就来到腾讯, 从客服华丽转身为高级运营经理,被誉为“励志 哥”。

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大牛”的QQ空间团队,不仅撑起了Qzone这个腾讯乃至全国最大的SNS社交平台,更引领着腾讯的极客文化—每年举办编程马拉松比赛。并且,被视为万能ID的QQ互联体系也出自该团队之手。而郑志昊最近也在忙于探索腾讯移动广告联盟之路。

战略

郑志昊是一个非常讲究生活品位的人,喜欢玩儿,属于海派范儿。走入他的办公室,他便拿出一盒新买的胶囊咖啡,在他的办公桌旁边,放着一个高级咖啡机。

他在硅谷工作的经历让他养成了煮咖啡的习惯。回到国内时他负责MSN中国的MSN Spaces和MSN Shopping两个产品。2006年,郑志昊明显感觉到国际互联网公司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变化。一次,他陪同美国来的老板走进一家网吧,浑浊的空气和嘈杂的环境很快就让这位微软的VP难以忍受。郑认为,国际大公司很难融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场景。于是,他加入腾讯,负责同类产品QQ空间的开发和运营。由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产品,完成了由海派向本土化的转 变。

2005年,QQ空间上线。很多80后用户还记得QQ面板上的“小窝”,那是QQ空间最早的形态,一项基于QQ的增值服务,并非平台级产品,当时也被认为是大号的QQ秀。郑志昊加入腾讯时,QQ空间团队正在考虑是否对小窝进行升级。

2006年前后,博客和Web2.0成为互联网圈内的关键词。刚接手QQ空间的郑志昊推出了兼容博客和Web2.0形态的空间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装扮空间,当年风靡一时的火星文等非主流文化也许更能让用户想起QQ空间彼时的形态。这次转型使得QQ空间形成平台级应用的雏形,一大特点是用户开始沉淀,当年年底,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00万,2007年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郑志昊表示,用户找到了家的感 觉。

与此同时,国内类似产品也发展起来,和校内网(后改为人人网)也在市场抢夺用户。当时,“我的主页”、“我的空间”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思维成为众多社交类互联网公司的主流。

2008年,Facebook远没有如今这么被中国用户熟知,但以“我们”为中心的SNS时代已然逼近。当众多公司还在观望是否发力SNS时,QQ空间开启第二次产品战略转型。“快”似乎是互联网行业永恒的法则,谁能顺势而变就有机会独占鳌头。郑志昊也清楚,一觉醒来,自己的产品模式可能就被颠覆了。

尽管腾讯已成长为一只硕大的企鹅,但对于QQ空间这样的产品团队,始终保持着船小好调头的创业型公司优势。敢于第一个转型,不可否认,QQ的庞大流量和集团资金的支撑让他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但也有人提出,如果用户都去关注好友动态,是否就不买我们的装扮了?最终,他们迈过了这道坎。借助QQ的强关系链,“赞、评、转”的分享模式逐步成熟,也迎合了刚刚兴起的微博用户的传播需求。2009年,QQ空间月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腾讯又一个平台级的产品;2011年,月用户数再破5亿,并宣布对第三方开 放。

如今,在腾讯帝国中,已经形成“微信+朋友圈”和“QQ+Qzone”的社交双雄格局。

产品

准备拍照时,几个同事都在询问:“黄老师来了吗?”作为技术总监,这样的场合不能少了黄希彤。隔着一张屏幕,6亿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个网页,而窥视不到另一端这些提供每个按钮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他们囊括了从70后到90后。

他们绝对称得上极客,对技术有着沉溺式的的痴迷。黄希彤2005年QQ空间上线时就加入腾讯,这个当过“国际民工”的技术男也有过一段做边缘工作的经历,之后在QQ空间一路高歌成为腾讯专家。他自嘲喜欢“煽风点火”,曾利用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与其它条线同事开发了“404”失踪儿童救助系统—当腾讯几大产品网页暂时打不开而显示“404”错误页面时,会出现一张失踪儿童的照片。这种“技术慈善”让他获得过马化腾的表扬。

还有一次他与家人一起去深圳图书馆,发现盲人居然可以用电脑。不久,黄希彤在公司也开发了一款针对盲人的简化版QQ空间,但很快用户反映为什么正常人用的功能我们不能用。他随后马上升级,在常规版本上做了修改,一视同仁。去年3Q大战时,一位互联网盲人用户在论坛中发帖指责360,“你看,盲人都顶我们。”黄希彤讲起这事,哈哈大笑。

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要百度三个字“为什么”,前几天,他发现,在百度推荐的几条搜索结果中,“QQ空间为什么打开这么慢”又出现在前几位了。这一现象在2010年之前最为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与郑志昊专门找了一张中国地图,将打开速度超过8秒的地区全部染红,“祖国山河一片红啊。”他自嘲。然后逐一突破,低于3秒就改成绿色,直至全部转绿。

用户用最短时间打开QQ空间,能够用到什么功能就交到了产品总监黄晓军手上。2009年,郑志昊多次打电话把他从腾讯上海研究院调至深圳QQ空间团 队。

作为产品经理,他需要对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做出判断。80后和90后大多是从使用电脑开始就接触Qzone的用户群,随着这批用户年龄增长,从校园走入社会,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外界也曾诟病QQ空间的低龄化,但从后台数据看,当年的学生用户流失并不大。根本原因在于,Qzone的主要功能伴随着用户一起成长。比如从简单的装扮,到日志,再到如今的相册和说说。

在QQ空间团队,形成了70后、80后和90后的团队梯队,黄晓军每周会组织大家聚餐,打游戏,聊工作,搜集各个年龄层用户的需求。目前,QQ空间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是相册,早在2006年,qq相册和空间的相册就合并了,但是在近一两年才出现爆发式增长。黄晓军解释说,很多当年的学生用户已经成家立业,记录家庭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需求,比如晒孩子的照片;同时,旅游越来越多,途中也会分享一些照片给亲朋好友。而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开发出了水印相机,以便自定义照片上的文字。“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素 质是角色转换。”他加了一句,“Pony(马化腾)一分钟就能完 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黄晓军也学会了取舍,产品中不仅要增加和改善各种功能,也要学会做“减法”,曾经,就是其力排众议,砍掉了公开好友功能。QQ空间的关系链始终遵循“家庭模式”。

盈利模式

郑志昊的升职可被视为集团对QQ空间的认可,他不愿独揽功劳,一直称,都是团队的努力。虽属海派,但郑很快适应了本土化的公司与团队。他会和黄希彤、黄晓军们一块儿打游戏,一块儿熬夜加 班。

马化腾半夜测试产品的现象在腾讯并不罕见,微信的张小龙有这样的“嗜好”,郑志昊也很早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黄晓军刚来时,听同事说,怎么感觉Peter(郑志昊)从来不休息啊。后来他终于领教了,郑常常大半夜在qq群里面不停地提各种问题,“我们都快被整疯了,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马晓军笑着说,一个小Bug,整个团队联动都要折腾起来修改。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些创业公司,在谈到团队时,这些公司的创始人都不否认,腾讯的产品团队一点不输他们的创业团队。黄晓军也遇到过同样的说法,他的前老板曾开玩笑说:“你们腾讯这么拼,让我们怎么活 啊。”

在腾讯,似乎不需要鼓励“狼性”。当2011年,马化腾在开放大会上放言“再造一个腾讯时”,QQ空间团队在一年前已经在行动了。5年的平台基础搭建和完善已经积累了数亿高粘性用户,彼时,变现似乎顺理成 章。

QQ空间团队曾经用自己开发的一些小应用尝试过开放平台模式,之后又小规模引入一些第三方。直到一款风靡一时的游戏出现,加速了开放平台的步伐。曾几何时,偷菜成为男女老少都在追逐的时髦游戏,QQ空间每日的在线人数激增。2011年,腾 讯开放各大平台时,QQ空间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开放 平台模式。因此,此后的整个开放平台基础架构几 乎都是由该团队承担,包括QQ 互联,最早 也 是 由黄晓军操 刀。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博客长期存取实践

[分类号]G250

1、博客长期存取的危机

2007年12月底,国内各大新闻网站争相报道:《未来档案:未来五十年历史》的作者理察华琛在“灭绝时间表”中预言许多目前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将消失,其中网络日志将于2022年消失。博客已成为庞大的信息资源集散地,但博客资源在大量生成的同时,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亡或消失。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为44-75天,博客的平均寿命只有38.2天,大量博客由于未制定归档保存策略处于自生自灭中。导致博客消失或死亡的原因有:

博客作者的放弃。当写博的热情被有规律的更新任务拖累时,博主的热情也许就会减少。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4698.2万人,只有36%的人会经常更新博客。博客空间规模达到7282.2万个,只有39.省略免费主机服务器的提供者Winer因租用站点的成本、将博客移至新服务器时技术上的困难及个人健康等问题关闭了,3 000多个用户无法连接他们的博客。由于没有预警,许多用户都没有机会去备份博客。虽然后来Winer将全部博客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器上,但博客被丢失的风险仍然存在。

博客服务的免责性。大多数BSP博客软件和服务器常常自带归档功能,但只要看看服务条款就会发现,对于博客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BSP并不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可以单方面修改和终止与用户的合约。国内图情博客领域享有盛名的“数图研究笔记”因BSP的种种不如意(包括删掉评论、服务不稳定等)一再搬迁,最终不得不“成为一个独立博客,经营自己的网站”。而MSN spages也常有将用户“整个网站都删除了”的记录。

2、博客长期存取认识上的演变

虽然人们对网络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性已有认识,但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博客值得收集和保存,甚至还有人反对保存。如有信息技术专家认为,“随网络产生的博客,如脱离生成环境,将丧失全部含义和背景”,在难以有效保存博客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必要保存。不过,也有先知先觉者意识到博客保存的重要性。2004年8月,CNI(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执行主席Clifford A.Lynch在接受RLG(Re-search Library Group)“数字化和数字化保存”问题访谈时指出,博客和网站一样重要,可能是思考、分析、指引兴趣的极好源泉。博客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内容质量,确实有许多值得保存的博客。

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联合开展的“个人档案数字化”项目认为,电子邮件、网络日志、博客等数字档案比传统档案更难保存。传统档案往往在当事人退休甚至死亡后才开始处理,只要进行简单处理和适当保存,纸本档案几乎可以毫无损害地保留给下一代。而包括博客在内的原生数字资料的长期生存能力是不确定的,保存期内的所有努力可能由于硬件、软件和媒体的退化和过时而失败。

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博客的认识也在加深。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在海牙召开了“保护数字遗产”会议。麻省理工技术学院的WilliamUricchio指出,真正的挑战是博客和多人参与的在线游戏等“社会媒介”资源,如构成他们具体特性的相互作用能被充分抢救,对未来史学家将具有巨大意义。阿姆斯特丹大学的John Mackenzie Owen也认为,网站、博客、讨论组等新型网络资源具有无边界、动态性、交互性和零散性特点,为捕获这种数字资源,需建立一个新型的遗产机构作为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补充。

2003年,法国、意大利、丹麦和英国的国家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起成立了国际互联网保护联盟(IIPC),IIPC早期也未将博客作为特别的网站类型进行保存,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博客的重要性。2008年5月,为共享Web资源采集和归档的经验和做法,IIPC决定建立一个新邮件组,第二个主题即是“如何采集和检索blogs和Wikis”

SXSW(South by Southwest)在2006年3月年会上对讨论组主题“数字化保存和博客”进行阐述时也指出:“早期的网页和博客,正如早期的电影一样,如不尽快开始保存,这种新媒介的早期大部分资源都将丢失,未来人们将只能依据幸存的碎片来认识它。”

3、博客长期存取的实践探索

2003年之前,图书馆学界和档案学界都未对博客长期存取作出特别研究和实践,许多国家根据呈缴法开展的Web资源归档活动,也大都因太早没有提及博客,一些网络资源保存项目甚至将博客排除在外。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1996年启动Pandora项目,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Pandora档案馆,以确保澳大利亚网络出版物及Web资源长期保存。在制定项目指导方案时认为,最根本的原则是以澳大利亚为中心,归档时排除“数据库、网上日报、论坛、聊天室、海报栏、博客”等。2003年,Pandora更新了“澳大利亚在线出版物:归档和保存选择标准”,博客被继续排除。所幸这一偏见逐步得到修正。2003年3月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制定了《数字遗产保存指南》,将“机构和个人的活动、交易和通讯等记录”界定为新型数字遗产,指出网络日记和博客等由数字技术产生的动态、非正式的交互信息中,也许包含着重要的数字档案。2005年8月Pandora再次更新了“澳大利亚在线出版物:归档和保存选择标准”,虽未再排除博客,却未对博客收集作出特别规定。2005年开始,Pandora尝试进行了博客归档。

英国第一个公众网络信息保存计划UKWAC由英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JISC、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威尔士国家图书馆和韦尔科姆图书馆于2004年共同

开展,联盟成员选择和捕获的与其馆藏发展政策相关网站中就包括博客。UKWAC还归档一些可扩展某个新闻故事、事件或普遍性主题的网站,如妇女问题、英国乡村、2004年印度洋海啸等,博客也是联盟归档的主题之一。UKWAC目前收集了37个博客,均由国家图书馆归档保存。

2006年10月17日,“英国的历史事件运动”在全国举办了单日博客活动――“历史上的这一天”,共有41 250个博主参赛。记录这一天内容的所有参赛博客组成一个社会历史档案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Web档案馆”中。“我们希望这将是人民日常生活的详细记录”,历史学家Dan Snow告诉BBC,“正是那些世俗的、枯燥的细节,对几百年后的人们非同寻常。”历史研究学院的David Cannadine补充说:“未来的历史学家们也许会感到惊讶,2006年10月17日我们竟然在吃肉或驾驶私人轿车”。

美国国会图书馆2000年开展的“电子资源虚拟档案馆”(MINERVA)是最初的Web站点归档实践,归档站点包括美国政府、外国政府、政党、媒体、宗教组织、支持团体、教育研究机构和博客等。2003年3月,国会图书馆宣布开展网络资源归档活动,目前正在开展的归档主题“2008年选举”中包含了博客,已经归档的主题2008年埃及、2006年、2002年选举、9.11事件中也都有博客内容。

互联网档案馆是美国的非赢利性组织,定期收录并永久保存全球网站上可以抓取的信息,现已保存1996年以来的550亿份网页,可免费、公开获取。互联网档案馆虽未明确表示要归档博客,但如果作者担心失去博客,可向互联网档案馆提出归档要求。互联网档案馆试图对Web内容进行全面采集,爬行器每隔几个月采集一次。在该站点可以查询到国内部分博客的内容,都属于不完全保存。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网页归档项目开展较晚,因此将博客长期存取问题纳入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保护新西兰社会文化历史是国家图书馆的法律权力和社会责任,无论历史是以书籍、报纸、照片还是网站、博客形式存在。由IIPC发起、新西兰和英国的国家图书馆联合开展的网络资源选择性归档项目WCT(The Web Cu-rator Tool)2007年1月起在新西兰国家图书馆运行。同年9月,WCT对新西兰每三年一次的地方政府选举进行了为期12周的集中采集,这是WCT收割的第一个主要事件及其尝试收割的最大主题,共选择了238个网站,包括候选人和政党竞选活动的网站和博客,城市和地区委员会网站,新闻站点,与选举或地方政府相关的博客等。被选择的网站都在新西兰国家呈缴法范围之内,无需再寻求明确的许可。

4、博客长期存取关键词的突破

4.1版权纠纷

对于归档网页(博客)可能遇到的版权纠纷,一些业已开展的项目都做了努力。如互联网档案馆采集的网页都可公开使用,对于需要密码才能访问、页面标记为“排斥机器人”、需用户填写表格后才能访问、或存放在受保护服务器上的网页均不会归档。如果网页所有者希望网页不被归档,也可要求从互联网档案馆移走已归档的网页,同时使用者必须遵守使用条款。

即使如此,互联网档案馆还是遭遇到版权困扰。2007年3月,互联网档案馆被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妇女,理由是她声明了该网页不能被收录,但互联网档案馆的爬虫还是爬走了她的网页。该妇女并不是以通用的Robot.txt方式做的声明,而是在网站主页页脚注明“转载或分发网站内容意味着你已同意了我们的版权合同”,内容包括只可在电脑上浏览,不可打印、不可复制等。虽然只在博客归档上做了一些尝试,UK-WAC也意识到版权问题:当用户希望UKWAC存档自己的网上电子资源(包括博客)时,需在线填写一份表格,表格中的第5个问题“如果我们选择您的资源,你会授予UKWAC许可归档您的资源吗”为必填项,决定是否给予UKWAC归档资源的许可。

4.2技术障碍

现有的网络资源长期保存项目对博客的采集大都由机器人定期跟踪抓取,对于非主流BSP上的博客可能无法发现和识别;遇到机器人被拒绝、动态内容、密码保护、奇特的文件格式或错误编码时,博客也很难被存档。此外,博客是一种不断变化与更新的动态资源,更新频率亦不相同,如果采集期间服务器发生故障或关闭,归档活动也会失败。如何根据BSP及博客特点确定采集频率,是博客保存的一个技术难题。

博客和网上银行帐户、个人网站、数码照片及PC文档一样,都被认定为个人数字化资产。Catherine C.Marshall曾建议,个人存档技术应有机融入日常实践,如有一个可自行处置的归档系统,也许人们就会乐意进行个人存档。这种理念在互联网档案馆网页归档活动中已经实现。如果某个网站长时间未被互联网档案馆收录,网站所有者可通过“Alexa提交入口”提交网站,以提醒搜索引擎前往抓取网站数据。或通过Alexa工具栏访问自己的网站,Alexa将自动获悉并将其添加到需访问的网站清单。或在线填写一份表格,输入网址,点击按钮“抓取我的网站”,Alexa将在下次爬行时抓取该网站,这种归档方式对于博客非常方便,还可避免版权纠纷。

4.3成本核算

保存博客需要一定代价,难以作出合理估计。即使选择有较高价值博客,保存的累计成本也较高。英国国家图书馆“电子文献的生命周期”项目由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学学院服务部联合开展,获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联”2007年“数字资源保存奖”。项目组2006年提交的报告指出,Web资源归档保存成本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其1年、5年、lO年和20年的成本分别达到707英磅、3 449英磅、6 876英磅和13 731英磅。

虽然报告只针对Web资源归档成本进行研究,未特别计算博客保存成本,但UKWAC所开展的博客归档活动均是由英国国家图书馆网页归档小组执行,后者在开展案例研究时不会不考虑博客的成本模型。项目研究认为Web资源归档成本包括获取、摄入、元数据、检索、存储和长期保存,其归档流程和成本特性与博客归档并无二致。由于博客生命周期更短,来源更为复杂,摄取和采集过程中人工干预可能更多,其成本还会高于普通Web资源。

4.4开放获取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7篇

我有三招,就是三个字――“麻”、“辣”、“烫”!

我们遇到的是一群麻辣学生,他们自我、偏激、叛逆、敏感、前卫、个性、不会换位思考,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追随“非主流”,喜欢使用火星文和各种符号,经常发呆、容易伤感、精神颓废等等。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儿“麻”、“辣”、“烫”,他们就不会感受到生活的甘苦和学习的重要性。

一、“麻”――得人心者得天下,“局麻”之后是“全麻”

众所周知,在革命题材影片中,我们的军队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克敌制胜。当光芒都被李云龙这样的亮剑英雄夺去时,我们别忘了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还因为有很多像赵刚这样的政委默默地做着战士与战士、战士与领导、领导与领导之间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给我的启示是: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人们的心里去!于是,我有了以下招数:

(一)“局麻”(树立三意识)

开学第一周一定要帮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节俭意识、尊师意识。

具体做法:

1 军训捡瓶挣班费(学生一共捡了200多个矿泉水瓶,收入20多元);

2 唱起班歌爱集体(根据《北京欢迎你》原调串词创作班歌《十班,我爱你》);

3 开个班会秀自己(召开初中的第一次班会《我们是一家人》,学生互相自我介绍);

4 找个机会炫自己(利用军训间歇总结的时间,班主任讲过去与学生相处的事;电话联系刚刚毕业的学生回来看自己,借他们的口,在新生面前树立“老大”形象)。

(二)“全麻”(全方位“精神洗礼”)

正式上课之后,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精神洗礼”,锻造完美人格,培养优秀学子,打造阳光班集体。

1 班干部总动员(9~11月份全班每人都当一次班干部,12月份民主选举出正式的班委会“辣妹组合”和“好男儿组合”);

2 《清华预科班Blog》(值日班长记录本);

3 班级“麻辣烫”(班规);

4 道德银行(各种评比积分累计,相当于福布斯排行榜);

5 班级日志(班级故事接龙);

6 每日早七点全班宣誓,誓词内容如下:

我不恃聪明,故我勤奋!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我有雄心,更有爱心!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

7 班级自动化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封官新花样”:

锁长(管门)

水利部部长(管饮水机)

招商引资部部长(卖废品)

财政部部长(管班费)

8 检讨箱《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用检讨书进行文学练笔);

9 评选感动班级“十大人物”(全班拟颁奖词)。

例:

5000米的征程,他一举拿下;400米的接力,他再度出发。在他心里,班级荣誉最重,个人利益最轻。为了让生命在跑道上升华,他不顾自己累得骨痛筋麻!老师喜欢的“海明威”,同学们佩服的棒体委,像雨后的彩虹,划向未来的天空。相信他会收获所有的光荣,因为,永不言败的人脸上总会绽放笑容!

他就是――孙宇佳!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他勤奋、刻苦,阳光、向上,笃学、优异。一开学,便以优异的成绩稳居第一。虽然第二次月考屈居“探花”,但乐观的他依然在不懈努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信他一定能从成绩的低谷再次攀上生命的巅峰!

他就是――王凯悦!

二、“辣”――转轴拨弦三两声,嘴辣手辣钻心辣

新学期,新作风。班主任使完“麻”招换“辣”招!

你可以上课时插科打诨,下课时和学生讨论“超女”“快男”;你可以用超女PK法教育学生;也可以用院士升级制激励学生……总而言之,让“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觉得我们和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关注的话题,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那么即使一开始就“辣”得“离经叛道”了些,但最终我们依然能够回归“生本教育”。

为此,我精心炮制了“辣”招的三道程序:嘴辣、手辣、钻心辣!

(一)嘴要辣――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开学初,因为师生互不了解,班主任可以借此大做文章,先把一些“丑话”说在前头――

对学生这样说:“班规是万万不能违反的,因为写检讨书不仅要自己挨累,害得家长也要跟着受苦――家长也要写检讨,少则三言两语,多则百言。”

第一次开家长会,就跟家长摊牌:“成长只有一次,教育不能重来,孩子是你生的,不是我生的,我是在帮你教育孩子,而不是你帮我教育孩子!”语速要慢,语调要凝重,说完暂停讲话四五秒钟,给家长留一个反思的时间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角色有多么重要,从而积极关注教育,达到“双赢”。

在学习上,可以这样对学生说:“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别忘了绘声绘色地解读一番)虽然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圣人孔子都有所放弃,更何况老师了?”话要说到刀刃上,只需一两个回合,学生们就会乖乖听话了!

尽管嘴辣了点儿,但学生们心里明白: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啊!

(二)手要辣――该出手时就出手

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因此,当班主任采用“以柔克刚”或“刚柔并济”的办法对待“90后”或“00后”而又丝毫不起作用时,不妨该出手时就出手!

外号“一剪梅”的来历

校园里,女生们最愿意梳的发型就是“韩版”――“门帘”一样的刘海!抬头时,只看见“门帘”下面两条缝一样的眼睛;低头时, “门帘”几乎将整个脸部遮住(估计女生们都看不清卷子上写的是什么,那门帘把什么都挡住了)。一看见“门帘”,我就会气不打一处来!

这日,我在包包里放了一把剪刀,不动声色地走进教室。我一眼就看见尹绣花的“门帘”又放下来了!很多女生都是这样:我在的时候,她们就用发夹将刘海别起来,等我一离开,马上又把“门帘”放下来。尹绣花也看见我了,吓得慌忙从兜里掏出发夹,迅速卷起“门帘”,动作干净利落,几乎没有三秒钟就完成了。我笑着喊她的名字: “尹绣花,你出来一下,老师有事跟你说。”

到了走廊,我拍拍她的肩膀,温和地说:“别害怕,老师以前学过理发,最拿手的就是剪刘海。我看你天天一会儿卷上去,一会儿又放下来的,太辛苦了!还是让老师帮你设计设计吧?保证让你满意。”说完,我掏出剪子,一边哄她不要乱动,一边极其认真地帮她剪短了刘海,而且是十分漂亮的斜刘海。我取出镜子让她照了照,嘴里不停地夸她: “多好看啊!比原来年轻了好几岁!门帘刘海都把你显老了……那是二十几岁的发型!太不适合你了!听老师的,以后就梳这样的刘海。”她美滋滋地左看看右瞧瞧,最后高兴地说:“老师,等刘海长长了,我还找你剪!”“好的!”我俩一拍即合。

回到教室后,我把尹绣花领到前面,冲大家说:“看咱们班的‘花儿’,今天多漂亮啊!尤其是剪掉门帘刘海更精神了!以后,我会帮所有女生剪刘海的,一定要设计一种更时尚的发型,让咱们班的女生与众不同、全校最靓!所以,我会天天背着剪子上班的,见到‘门帘’就剪!想想吧,是你自己解决了‘门帘’,还是让我亲自动手呢?”

那次以后,女生们再也不敢“卷帘放帘”了。班风一下清朗起来,我的外号也从学生的日记中诞生了。只因这一剪,他们居然叫我“一剪梅(没)”!言外之意――老师一剪子就剪没了学生的刘海。呵呵,他们可真有创意啊!我很喜欢这个外号――“一剪梅”,三十五中的“一剪梅”就是我!

我的下一剪已经锁定目标了――男生们的“毛寸”!这是女生们期待已久的,我会剪得更好,等着看好戏吧!

(三)心要辣――任尔东西南北风

班主任最辣的一招是与家长“联合对抗”。当然,其中有很多技巧,班主任只需把握一点:跟家长一定要结成教育的“死党”,天机不可泄露!不能让学生知道你们在联手!

经过这三道程序烘焙的“麻辣烫”,入口一定很爽!相信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是又敬又怕又爱呀!

学生们都很爱听我的口头禅――“整死你!”“整不死你!”但猴尖的他们都知道,我一个也舍不得整死,他们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那是害!”

三、“烫”――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之妙“烫”神功

据调查,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能不断接受新事物,给学生新奇感;二是教学有方,知识渊博,讲课幽默。除了上课,我想,班级文化建设也应该是班主任吸引、教化学生的一块重要领地。

班级文化应充分发挥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学习:培养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增强班级凝聚力;让每一位学生把握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明辨是非及处理问题的道理,学会理智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使班级正气上升。班级文化应该是滚烫的!班级活动应该是火热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滚烫的班级文化

1 文化名称要雅致:

(1)“学习园地”更名为“翰墨轩”;

(2)“卫生角”更名为“藏珍阁”;

(3)“图书角”更名为“书塘”;

(4)饮水机更名为“水立方”;

2 标语口号要精警:

有形的

(1)“翰墨轩”上贴“丹青难写是精神”;

(2)“藏珍阁”上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水立方”上贴“上善若水”;

(4)班训:没有废话,忘我学习,谁都可以进清华;

(歌词略)。

无形的

(1)课前口号:

(男生)好男要和女斗,

(女生)红颜不让须眉;

(男生)比比看,

(女生)谁怕谁。

(2)班干部口号:虽然我们不是神,但是没有我们感动不了的人!

(3)个人口号:“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不服!”“我的学习我做主”等等。

(4)师生问好变变变:

例:

(上课前)

班长(看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喊:起立!

学生齐诵:盼望着,盼望着,铃声响了,语文老师的脚步近了!

老师(站到讲台上):一切都像很甜美的样子,喜滋滋眯缝着眼。我来了,语文来了,开心的笑声又要响起来了!同学们好!(鞠躬)

学生:老师好!(回礼)

班长:坐!

(讲课结束时)

老师:下课!

班长:起立!

老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做出告别动作,踱向教室门口)

学生:您挥一挥衣袖,留下了无限精彩。老师,再见!(鞠躬)

老师:同学们,再见!(回礼)

(5)运动会检阅口号展精神:

例: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中华腾飞变巨龙,龙吟虎啸震苍穹!绿色奥运,国荣我荣!(每人手持一个地球仪)

3 检讨书也是宝:

如梦令・检讨

今日检讨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因特网,误抄网络他处。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

(二)火热的班级活动

1 班会――《我的外号我的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再见,初一》等;

2 辩论会――《中学生追星利弊谈》《嫉妒是否有利于进步》等;

3 家长会――《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对话》等;

4 演唱会――《我为歌狂》;

5 走进名校东北师大;

6 优秀学子下乡;

7 成立飞鸟文学社,出版班刊《飞鸟文学》。

实践证明,90%的学生都喜欢麻辣班主任。他们认为麻辣班主任雷厉风行、知识丰富:讲课方式吸引人、语言麻辣、管理班级的手段麻辣。麻辣班主任就像麻辣烫,吃着够味,令人回味无穷。和麻辣烫一样,要有好材料才能做出好吃的味道来,所以,麻辣班主任的个性的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正所谓:

深邃课堂风情万千―让学生爱上你的才;

妙语应激冰释尴尬――让学生爱上你的智;

肝胆相照无欲则刚――让学生爱上你的真;

将相无种人皆尧舜――让学生爱上你的善;

非主流日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微博; 传播; 中小型高校;重视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

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11zy073)之一1 高校网络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在高校网络传播的特殊形态,是指在校园网络空间内师生对社会及校园现象和问题的观点、态度和建议的集合,并且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一向为全社会所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转型期间兴起的新词汇,其主体是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其传播平台渠道十分广泛,涉及高校新闻网、高校BBS、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公共电子信箱、微博、播客、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多种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和师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园管理事务和学习工作情况、生活情感交流,以及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的关注等。高校网络舆情传递着师生的情绪态度,表达着他们的观点立场,在网络空间里经过有规律的整合和冲突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也受到学界的关注,就笔者目前搜集整理到的论文成果来看,主要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内涵为主,外延的研究有待加强)、产生原因和内容特点、传播规律和管理现象、引导和控制、以及技术架构问题。仔细研读后发现实证研究较少,而且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缺乏深刻的观点和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补缺。多数论文研究的客体是笼统的“高校”,基本没有对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成果,笔者就自己在中小型高校的工作经验来看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这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大校,也包括各类中小型高校,一流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规模类型的学校共生互补,满足各类型学生的需要。中国的区域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发展中小型高校正是目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一般认为中小型高校是指在校生在15000人以下,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少,地理面积较小,有着较强的地域和专业特色;例举北京地区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89所院校中,中小型高校约占一半多,[1]可见国家对发展中小型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需求程度。目前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其传播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需要有关部门吸取各方经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传播平台,在全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2 目前主流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主要有高校新闻网、高校BBS、百度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微博,还有对高校来学生来说非主流的如电子邮件、维基、聚合新闻、网络新闻跟帖等其他舆情传播渠道,这些平台各有优劣,在目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应该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未到互相取代的地步。

2.1 高校BBS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如北大未名站和水木清华站,最高在线人数曾经突破了两万人,一直以来是其校内师生发表言论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地,即使最近几年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仍然是其校内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互动媒介。高校BBS内容来源的显著特点是以校园原创为主,转载自其它网站的内容较少。BBS也被人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迅速且范围广,超文本多样化传播。但是有很多中小型高校并没有投入力量建设运营校园BBS,一些学校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关闭了BBS,主要原因在于BBS是简易性注册使用,匿名性发帖,使用者发言的门槛较低,造成言论监管的难度加大;BBS的发言贴十分集中,如有负面事件的渲染则“滚雪球”效应波及校内外,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开办一个机制完善、技术成熟、运行顺畅的BBS需要的成本对中小型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举北大未名BBS[2],它最初架设在IBM捐赠的S/390大型机上,价值约800万美元,后来架设在64位×86的服务器上,软件也是北大投入人员进行改进的,站务委员会成员设有总监、常任站务、技术站务、发展站务、美工站务与账户管理员等职位,且北大校长兼任站长(用户名PKU),委员会有16个分区且都有任命区务人员管理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有一到三位版主直接对区务负责,未名站还设立了仲裁委员会专门处理管理纠纷,未名站同时开放了近千个讨论版面,分布在各分区之下,北大官方还利用未名站的软件硬件设施建立了校长信箱版块,来沟通校内管理各项事务。经过十多年发展,北大未名现在是北大校方正式批准开放的官方BBS,和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一样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事业中备受瞩目,代表了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而对于资金人力有限的中小型高校来说,设立专门的建设资金和部门来组建一个成熟的有效的BBS,成本高昂且阻力重重。一些中小型高校开办了校内BBS之后因为管理运营不善,并未收到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传播效果,最后渐渐沉寂成了“死站”,不得不关闭;更多的学校是因为担心BBS发言本身的简便性和隐匿性造成“言多必失”,开办BBS之后可能会有不利的负面言论影响学校形象,故而干脆将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推给社会网站,如贴吧和社交网等;一些学校建立的官方BBS公布的是校方的新闻,办成了另一个校园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己开办的BBS,以学生用户为主,而学校和教师很少参与;因此如何把信息交流和参与人群统一到一个平台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SNS社交网站

    Web2.0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网络生活带来了变革,继BBS之后,社交网站(SNS)成为高校学生聚集的又一个网络舆情集中地。社交网站基本有交友类SNS、商务类SNS、以及校园类SNS,其中校园类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根据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的调查 ,绝大多数班级同学都选择在人人网上注册交流信息。人人网2005年建立时(当时还是校内网)要求拥有特定大学、IP地址以及校园电子邮箱的用户才可以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用户顺利通过注册以后可以撰写日志、上传共享、签名留言,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人人网上上传了自己的真实照片,还可以运用RSS订阅机制运营个人的社交网络。人人网融合了网络校友录、博客、QQ空间等多种网络社交平台,其开放性比起BBS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更有效果。这类SNS网站最特色之处在于以用户为中心,以关系为纽带形成网状结构传播信息,这和传统的博客类和BBS网站以内容为中心组织版块传播信息是不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促使了用户对网络内容的贡献。SNS添加了各类有趣的应用程序,如“开心农场”、“偷菜”、“抢车位”等,给用户提供了多元的互动体验,也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分析认为SNS网络整合了传统网络类型信息来源、休闲娱乐、真实身份的社会交往和网络自我价值的实现功能,参与者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实信息,和传统的聊天室和BBS隐匿发言方式不同,促进个人努力地在社交网上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了之间的交互性和活跃程度,建设了一个更加真实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当然SNS网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最根本原因在于商业网站缺乏学校的有效监管和引导,信息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虽然用户数量较多,但是就单个学校而言往往比不上校园局域网内的绝对用户数量;而学校内部网站的信息是公开集中的、成体系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引导、文化建设、价值观传递说,校园官方网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即使社交网站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小型高校可以吸收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技术成果,加快自己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功能性和易用性,优化用户服务,而不是彻底将这些工作推向社交网站,自身进步才会有竞争力,依赖于外力都不会长久。

2.3 贴吧

    百度贴吧在高校学生中也颇为风行,特别是一些没有开办BBS的高校学生尤为追捧。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百度的贴吧3进行了调研,在线人数和发帖人数都很可观(有主题7777个,贴子143169篇),用户一般来自本校的各个院系、专业以及年级。但是贴吧没有统一的发言动机和有效组织,发言跟帖多数是无意识的跟风,主题和回应者都比较随意散漫,随意灌水的不在少数,有些帖子并没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较少。大多数以各高校名称命名的贴吧多是学生自发建立,所在高校并没有管理与审核的权限,老师们也很少光顾。吧民可以随意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监管,一些人在贴吧散布不良信息,渲染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高校环境的稳定。贴吧是完全属于学生的公共领域,几乎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并非合适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在没有相关的表达渠道之下的无奈选择,并非长久良计。

2.4 微博

目前微博是最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聚合了媒体、社交、应用平台,满足了用户对海量即时信息以及网络社交和个性化应用的需求。2011年12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的网络贴文数量大大高于往年,而且事件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根据IRI统计[3],微博已超过论坛,由去年的第三大舆情源头上升为第二大舆情源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会在微博得到有效传播,舆情在经过微博传播后,一般会发生变异、放大,微博引领舆论的特征日益明显;微博用户数量的增加、网民登录网站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舆论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微博具有“自媒体“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借助微博随时随地用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发消息,每个人都参与分享和交流,使信息流通更自由。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据不完全统计[4],微博用户将近7500万人;腾讯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2亿,新浪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1.4亿;据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微博大会的信息,中国微博用户已达2.3亿人;这些庞大的数字提示着我们网络舆情传播格局新的变化,也对高校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具备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要载体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高校学生电脑和手机普及率相当高,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网的铺设,上网条件便利,高校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越来越多,发微博的人数也在增加;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对网络舆情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评论,部分学生也保留着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思考,利用微博发表评论引起他人的围观关注,进而形成舆情。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和获取,虽然网络上BBS、论坛、博客等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是微博是最便捷、交互性最强、成本最低的平台。微博者没有时间、空间、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终端(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内容,这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快捷的生活节奏、碎片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渴望交流却又止步于生活压力的现状,所以受到广泛追捧。即使是不喜欢发帖的微博使用者而言,在别人的言论里总会找到自己关注的信息,而且微博认证鼓励实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微博人如果被认可,也会成为其他人锁定的信息提供者。微博是借助即时信息建构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传播平台没有这种渠道价值,微博平台既能提供即时信息,接收者又可以在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当前微博一般有字数限制,140字左右虽然不能进行深度剖析,但是微博有上传图片的功能,也可以把长成图片上传至微博,或者在微博上贴出原网址链接,实现两个平合传播。字数的限制是因为微博很多时候是在移动终端(如手机)上使用的,这就对字数有了规定,未来是否会取消这个限制完全有可能,微博就成为了一个定制的社区首页,超越了传统的SNS、博客、论坛的功能。

SNS网的核心功能是对人际网络的维护,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微博则一方面延展了网络人际关系,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在使用微博前已经存在并得以在微博平台里继续,并且微博提供给了好友即时信息互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微博是以信息价值为核心的,微博主和粉丝之间是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双 方的互动形成了一个个以微博主为中心的不是很紧密的网络,形成或大或小的圈子。微博使用者最关注的是博主的信息,或者是其的信息对自己有价值,或者微博主本身身份吸引了自己的关注,双方的互动都以信息为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粹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一点也颇为适合高校官方运用引导校园舆情,因为只有的信息对学生有价值,才会赢得大家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照搬通知条文来运营微博,必须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确定什么是对他们有价值的,才能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有效引导监管高校学生的微博是需要高校管理者去思考的。

2.5 其它平台

高校学生还经常使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还包括高校新闻网、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QQ、MSN)、电子邮件、播客、微博、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在Web2.0时代,中小型高校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这是学生们表达感情意见的平台,更是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窗口。网络舆情得到正确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环境是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小社会,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校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早些克服交往障碍,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从网络到现实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校园网络舆情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校方应该及时在微博上公布相关信息并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增进情感的交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向校方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校方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

3 以微博为契机促进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传播

    中小型高校普遍意识到了校园新闻网的建设,这是目前官方新闻的主要平台,也被看做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外界也起到了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但是只是抓校园新闻网的建设是不够的,目前大多数中小型高校的校园网都只是简单学校新闻,缺乏深入的报道,也没有精品版块,谈不上特色;其实很多中小型高校的规模不大,但是专业设置上都颇有特色,这点从学校校名就可以看出,如何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引导校园舆情并且体现学校特色,很多学校还没有深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导致校园官网互动性差和个落后,内容单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建设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要注重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在微博中也要多多宣传本校的学术成果情况和学校的专业特色。

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型高校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开设部门和投入资金自行开发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有困难的,也难以获得支持,就目前的情况看微博是最适合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成本低而互动性好,随时随地方便互动监管信息;学校在具体运作时同样也要进行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对负责人员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一旦有负面的消息,不能沿袭采取封锁消息、堵塞关闭舆情传播平台的工作方式,要第一时间按准备好应急方案,疏导的效果好于打压,逐渐提高高校的舆情危机管理水平。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日常工作,要加强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这样在问题出现时才可以应时而动,不会造成消息反馈处理的滞后;否则在微博式裂变传播的网络环境中,舆情的传播是极容易被放大而成为校园焦点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作为高校的管理方,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和引导机制,要吸取一些高校舆情处理案例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如最近的复旦大学学生黄山驴友事件、清华大学“真维斯”楼、河北大学“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就充分考验了高校的危机处理能力;还要加强和其他高校的舆情工作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和新浪网建立的中国高校微博协会整合的成员建立关系,互通有无,改进工作。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媒介的内容。这句话虽有争议,却深刻地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现状,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播平台发生变革,不仅仅是在内容方面的,更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习惯。在人人有手机的高校,手机突破了时空、电脑终端的限制,可以让人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这正给微博的使用提供了支持。作为中小型高校更是要利用好微博这一契机来促进本校的网络舆情传播事业,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引导舆情,并在校园网的主页开辟专门的舆情传播版块,做到讲究方法,疏导结合,抓好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