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叶绍翁的古诗

叶绍翁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叶绍翁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1篇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智范教授说:“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诵读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看来,有效地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就是——诵读。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把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也谈谈古诗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初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句读通

我每次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就要让学生字正腔圆,发好每个音,读准每个字,把古诗文读得字正句通。在这个环节少不了老师的范读,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组与组比赛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学《夜书所见》时,我特意强调了平舌、翘舌、前后鼻韵,“送”“声”“江上”“风”“动”“情”“深”“灯明”,试试看,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加上流畅的朗读,古诗文的味儿便读出来了。

二、再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格律美,我们要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边读边体会,画出节奏,读出节奏美感。

三、细读,读懂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的读书去感受。

让学生自由地读诗,看看能读懂一些什么。学生说到自己读懂的,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一处,重点词语也在这个时候处理了,诗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夜书所见》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由读、理解、体会。

师: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的情况。

生与生互相交流。

师:谁能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分享?

生:我读懂了叶绍翁知道有伙伴在拨弄蛐蛐儿。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一边读诗一边看画面。

师:画面也能助我们理解,这真是读诗的一种好方法。

生:我是从“夜深篱落一灯明”读懂的。夜深了,篱笆深处还有明亮的灯火,叶绍翁就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蛐蛐儿。

师:联系上下文反复地读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这是哪个季节?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生:秋天。

师:谁来描述一下?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

生:我不懂“动客情”。

师:请你们再读诗三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充满寒意的秋风吹来,吹动了我的思乡之情啊!

师:是啊,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四、品读,渐入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

师: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在这种环境之下,他的心情怎样?自读“江上秋风动客情”,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字的?

生:诗人在这充满寒意的秋季,客游在外,想家了,想儿时的伙伴了,想到自己的童年……

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畅谈。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生:孤独、想家、思念亲人……

师:读诗就像唱歌一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又忧伤也有欢乐,我们该怎样读这一句诗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声音低沉、缓慢)

师:当诗人看到篱笆深处明亮的灯火,想到孩子们在捉蛐蛐儿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情感略显舒缓。

师:我们又该怎样读第二句呢?

生朗读。(稍微轻松一点儿)

五、诵读,积累经典文化

师:学完古诗,想背诵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记忆这首古诗。

生:小组活动。

(有的唱,有的作画,有的边唱边舞,有的讲故事……)

汇报背诵情况: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时,以一首欢快的校园歌曲《其多列》为调唱古诗,刚一唱,台下同学就反对,说他们的调没定对,该用慢一点的,忧伤一点。

古诗教学以“读”为主,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同时,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忆古诗,相信永久也不会忘记。

六、拓展诵读,实现能力迁移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2篇

游园不值的原文及翻译《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3篇

一、课堂教学中的缺憾美有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重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教师带来广泛的用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也可适当地“拖堂”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4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5篇

笔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后,认为以下几点对古诗词教学颇有成效:

一、运用想象

苏轼就曾极力赞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风景画,“落日”,是红色,“大漠”是黄色,“孤烟”是灰色,“长河”是绿色。孤烟是一条直线,而落日是一个圆圈。一幅多彩的边塞风景画,寥寥十个字就勾勒出来了。在教学时,老师不妨让学生自主解决生难字,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课外资料进行自学,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要求他们把读到的内容想象出来,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并在小组中“说出来”,通过想象和表述来再造形象。

二、巧用音律

诗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有天然的音乐美感,从它的起源来看,最初的诗就是劳动人民唱和的歌谣,两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这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所以,几乎每首诗都是可以采用唱的形式。今天也有很多的诗已演化成了的的确确的歌,并搬上了舞台,为大所接受。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再引导学生去分析词中优美的意境,蕴含的主题,旷达的胸怀,深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诗画去表现一个羁旅异乡的游子把酒问月的艺术形象。以歌解词,以诗配画,学生在一个完整的“音诗画”审美过程中学习诗词,在歌中陶醉,在诗中审美,在画中创美,完成了一个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的审美过程,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远比单一教学这首词要好得多。教唱这道歌曲,去进行审美教育。最后再让学生边哼唱边绘画出这首词所表现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并配上原词,完成这一系列的审美活动。

在教学其它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谱曲,用哼唱的方式去感受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巧用悬疑

柳宗元《渔翁》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远。”北宋大诗人坡认为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G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这里有一种意味无穷的效果,点到为止,可以把后面两句删去。南末的刘辰翁,明朝的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云正与流水在互相追逐,这就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样高洁,删掉就没这意思了。

是删还是保留,现代人对此还在争议。另外《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才是塞外的景色?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但这烟究竟是直的还是圆的?等等。如果教师能补充这些内容,不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这些问题,而且还会勾起他们更大的欲望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主动去推敲其中的字词的奥秘。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

四、横纵对比

借用前人现成的句子,只改动―两个字,甚至个宇也不改地搬过来。而赋手诗句以新的含义。这是文人常用的技巧。如的《人民占领南京》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从李贸《金铜仙人辞汉歌》那里借来的。李贺原诗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是突出深沉郁愤的情绪,则是发达兴奋自豪的心态。

古人云:“诗字点化之妙,譬如仙者,丹头在手,瓦砾俱金矣。”所谓点石成金之妙,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有的诗句一经再创作,融化为自已词句后,脱胎换骨,获得了艺术生命力。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脱胎于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叶绍翁写园的一角,比陆游取景小而含意深。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关不住”“这个“关”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之句。

从这些诗句中不难发现,诗家们都互相学习,互相巧用对方的佳句,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正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举一反三,把学生带入其中细细品赏。

五、扩写表演

同现代文相比,诗词可谓是内容短小的文学,而它的艺术容量却是无限。古诗文往往用简洁凝炼的笔法去描写事物、表情达意。老师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再让学生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让学生以改写的形式去表现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用表演的方式再次深入解读文本。

例如诗史杜甫的《石豪吏》一文,诗人只用了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就写出了全文要旨,接着就只是妇人的一大段“述说”,似乎官吏退居幕后了,当然我们说这是作者的巧妙布局,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充分调用想象,把官吏“捉”回幕前,让他和妇人进行对白。把官吏和妇人的对白变成一段可供演出的台词,并在教室里尝试演出。于是,就出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具体的再现,学生也更理解了文章的所表达的旨意,也更能让自己投身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感同身受。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6篇

一、内外兼修引活水:提高教师的古诗文素养,提升知识容量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与提高;其次,积累一定量的古诗,以便教学中作为拓展迁移的补充内容,加深理解,对比体会;再次,脚踏实地地钻研教材,研究各个学期诗歌选材的特点与意图,提高个人的古诗文素养。

二、金针度人展良方:改进古诗的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1.古诗课堂四步走,逐层深入有奇效

古诗教学的课堂可以概括成“一读、二赏、三品、四悟”。以小学语文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的第23课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

一读古诗,解句意,知诗意。这首诗歌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于宋神宗熙宁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的望湖楼上饮酒至醉,乘兴写下的作品。诗题即已告诉了我们写诗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初读诗歌,读通读顺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作品四句分别围绕着“云”“雨”“风”“水”这些景物来写。主要的枝干找出来了,解句意就不难了,像打翻的墨汁一般的乌云便率先拉开了这场大自然表演的序幕……到此,全景呈现,学生了解了诗意,但这诗意只是对诗句的真实“还原”而已。

二赏古诗,看画面,想诗境。通过边读边想象诗境的朗读,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中全景的动态展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之间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这一过程,既有如诗歌所描述一幕的生动演绎,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得诗句描绘的片段变得完整、流畅、充实,就像用语言表述出的一幕电影,这“电影”不但补充了古诗的跳跃和空白,还可能留有余地来展示细处的场景变化,甚至还有对作者的“特写”。至此,场景渐清晰,过程渐流畅,细节更细腻。

三品古诗,品诗味,体诗情。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没有一首诗歌作品是单独地为写而写,字字句句都是文人们情至深处地一挥而就。本诗的“醉”,绝非普通的买醉,不是单纯的景醉,要像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情感,必先再回到“醉”进一步体会。当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乃是遭贬,且不说因何遭贬,单就贬职一事而言,或许是任何官员都是抑郁的一件事。那日来到望湖楼上赏美景品美酒,初来杭州的苏轼为眼前的江南美景所陶醉,西湖碧波荡漾,湖边柔柳轻摆,又恰逢一场暴雨,乌云如墨雨如珠,难得雨中赏西湖……美酒活跃在文豪的血液中,于是诗兴大起,大叹疾雨急来急去之中景致变化之快、之奇,不经意间笔下生花,心头阴云消散,真情流露。至此,作者由幕后走到了幕前,学生“看”到了他的神、他的情、他的心!

四悟古诗,悟特点,学方法。每一首诗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说理。本诗在动态“翻”“遮”“跳”“入”“吹”中瞬间“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不得不让学生和苏轼一样,深叹大自然的手笔神奇啊!于是,精准地用字、细腻地描画,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2.多元课堂巧设计,多彩情景现眼前

诗歌,诗即是歌,诗便能歌。《江雪》就被配上了某地方戏曲的曲谱,出现在了五年级下册的艺术教材中。因此,在课堂的收尾阶段,可以配一曲适合古诗风格的曲子引导学生尽情吟唱,既益于记忆,又顿生古趣。但需提醒的是,现代乐曲不宜,可选择古曲,或今人所作、以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

诗中有画,画即诗。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在纸上画出了稀疏的篱笆、深远悠长的小路、翩翩飞舞的黄蝶、兴致盎然的稚童……诗中的一切跃然纸上,尤其是那一上一下的黄蝶翅膀,就好像还在不停舞动着一样,似乎不经意间就能飞出纸来,让人欣喜不已。

以诗叙事,事即诗。教学《游园不值》,我们随着诗人走出户外,脚上的木屐踩过苍苔,印刻下了一个个深深的痕迹,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意。来到了想要游玩的园子前,抬手轻轻叩门,无奈何很久都没有开。此时,我们的心中不禁产生失落感。正要走时,一抬头,却欣喜地看到了墙上有一支斜伸出来的红杏,那花儿是那么娇艳,艳得暖了失落的人心。哦!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曼妙的春色岂能轻易关得住啊!全诗学完,我们也随叶绍翁走了一遭,红杏的美丽赫然在目,那由悲转喜的心情也是领略了一回,对于古诗表达的情感,自然不在话下。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7篇

一、激趣,诗意的渲染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技法,运用到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渲染往往是通过对讲述内容进行突出的形容、烘托。其本质就是要在古诗教学之前,为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古诗的内容,并借助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从课堂伊始便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一种内心期待。

如,《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师:当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你们想不想出去踏踏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醉人的春色呢?

(学生齐答)

师:是的,诗人叶绍翁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心驰神往?他有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呢?这又是一次怎样的踏春之行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跟随着诗人的足迹,去看、去闻、去想!

一句简单的导入渲染起一种氛围,几句贴切诗文内容的提问激起学生的思考,加之教师与学生间亲切地沟通,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陡增了几分。

二、绘景,诗意的物化

古典诗词从创作之始,便注重诗、书、画的融合。因此,教师应根据古诗自身的特质,回归诗词本源,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构思诗歌里表达出来的物像,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多角度展现出诗歌里所描绘出的物象,帮助、引导学生理解。鉴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发展,因此在绘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绘画。

请看《如梦令》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多么轻快、活泼的小令。就是因为是酒醉之后忘记了回家的路吗?

生:不一定,也许是因为确实荷叶荷花太密了。

生:还有可能是高兴得忘记了回家的路,要不就是作者随船漂流,觉得这更有趣。

师:如果让你们来创作这幅沉醉图,你准备怎样画?

生:我想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很有诗意,可这是日暮,得画成夕阳哦。但我觉得绝不仅仅是静态的荷花呀!

生:还要有几只惊起的水鸟。

师:不错,如果再画出一点船桨激起的波纹,那“争渡,争渡”的味道就更浓了。

一边是学生的语言描述,一边是教师不停地启发,词里所描绘的画面在每名学生的脑海里被勾勒出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三、推敲,诗味的解析

古人作诗,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通过对诗句中经典词句的分析,让学生领悟诗句用字之精妙,进而“牵一发动全身”,理解诗词的用词。

下面是《所见》一诗的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词写得最生动形象?

生:立。

师:刚才是“骑”,现在是“立”,而且还“忽然”“闭口”,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牧童特别想捉到知了。

师:是的,一个“立”字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骑”黄牛的闲适与捕蝉前的灵动,一下子显现出了牧童的天真活泼,真是一字传神。

立足于关键词进行分析,尤其是借一个字来突破全诗,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这,也更符合古诗以多胜少的特点了。

四、品悟,诗味的咀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古诗教学一定要给予学生朗诵的指导,让学生读得通、读得懂,更要读得妙。

请看《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片断。

师:瞧,眼前的景色多么美好,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径直伸向远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怎么读?

生:用平静的语气读,读出对春天的赞美。

(学生试读)

师:很好。突然,作者听到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捉蝴蝶。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有趣的画面。这里你们想怎么读?

生:这里要读出活泼的感觉,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学生试读)

师:下面,男同学读捉蝴蝶,女同学读景色,看谁读得更精彩。

叶绍翁的古诗范文第8篇

来到苗圃,放眼望去,我被一片花繁叶茂的果树林迷醉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桃红的三角梅……都开得笑盈盈的,万紫千红。在阵阵微风吹拂下,枝叶轻轻地摇曳,宛若碧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醉人的绿也闪烁着点点金光。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春天美丽的景色。你看,那棵树怎么长得像金元宝似的?哦,原来是园艺师的作品。路旁的小树苗都长出了嫩嫩的枝芽,一阵风吹来,树枝摆了几下,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游玩。”

顺着那条蜿蜒的石板路往前走,我们来到一块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迎着微风,向我们频频点头,小草上面还有一颗颗露珠,就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儿,正在争先恐后地向我们展示春天的魅力。

快看!那里有许多雕像,个个雕得栩栩如生,逼真动人。有老鼠、有兔子、有虎等等。那里有一只铁牛非常神气地抬着头,看着我们,好像放开嗓子叫道:“欢迎光临!”那边还有用木头做的七匹狼栩栩如生,那只领头狼更是张牙舞爪,似乎要向我们扑来。

顺着那条蜿蜒的石板路往前走,我们来到一块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迎着微风,向我们频频点头,小草上面还有一颗颗露珠,就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儿,正在争先恐后地向我们展示春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