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给女人

写给女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给女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给女人范文第1篇

作者:苏芩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写给所有在亲情、爱情、友情中迷失的现代人,无论从哪一页翻看,都将让人幡然顿悟,心灵得到滋养,让你早一步学会爱人、爱己,早一步懂得珍惜,早一步拥有。“30岁前”并非是特指的一个年龄段,它更像是一个符号,告诉你无论身处于何种年龄,都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婚前婚后都以恋人般心态,热情、积极进入高层次人生状态面对生活,令自身充盈强大力量,激发内心最崇高的品质,充满激情,以此为纽带的力量,可以粉碎一切羁绊。全书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文字间给人以一种说不出的触动,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好书。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每个人都要从爱中修行至人生顶峰。爱自己、爱世界,世界便会爱你。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作者:金韵蓉

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幸福魔法书。有着诸多身份的金韵蓉女士,在《幸福女人的芳香生活》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极富女性特质的品质生活读本。

关于爱、关于婚姻、关于婚姻内外的男人和女人,尤其关于在纷繁的都市生活中昂扬着、努力着、迷茫着、寻觅着的女人自己,那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实为我们生命过程中的奇遇。

下载个男人来结婚

作者:赵格羽

现在的我们对网络无比依赖,也因此而诞生了网络相亲这一情感模式,它和传统的相亲模式不同,交流沟通更方便,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也因此而出现了种种情感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所以这就有必要让我们擦亮眼睛,去正确地看待和辨识和你交往的异性,尤其是对于待婚的女性,更是如此,让网络帮助你找到属于你的真命天子,避免受骗,避免成为那些网络坏男人的牺牲品。

书中对网络相亲的特点和对女性情感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来,告诉女性如何在网络防狼,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贴心、实用,的确是现代女性在网络情感世界亟需注意和需要的一本网络情感攻略。

爱情中的心理学

作者:秋秋

写给女人范文第2篇

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孟迁定价:28元

请不要认为“单亲”是个贬义词。

离婚不是失败而是失败的结束,单亲家庭不是残缺而是家庭的一种,单亲妈妈随时有重建幸福的机会,单亲小孩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甚至出类拔萃。

这本书要告诉你:离婚和单亲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不幸和弱势的代名词,许多妈妈已经把单亲作为一种姿态而不是伤害。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婚姻,并不是所有的双亲家庭都比单亲家庭更幸福,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一个人过也有一个人过的好,单亲家庭也有潜在的优势。站在婚姻围墙的里面还是外面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

上帝他老人家也是单亲。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中信出版社

作者:金韵蓉 定价:30元

你是不是无法忍受电视剧里日本女人微侧着头,极其做作地告诉朋友:“一定要幸福哦!”好像幸福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也会真心地告诉朋友:“一定要幸福!”爱别人先从爱自己开始吧!

对了,这就是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幸福魔法书――女人,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地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

《自我结与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小娅定价:25元

如果你把一本好书的定义归结为“实用”这两个字,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

写给女人范文第3篇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无疑是写给女人的。从字面上看,女人嫁了男人,就可以吃穿不愁了。在古代,男人出外谋生,女人在家操持家务,正常的百姓家,过着男耕女织的普通日子。有钱的和当官的,便是锦衣玉食,三妻四妾。女人在家也就必须举案齐眉,对男人言听计从了。古时候,女人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这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说法还说得过去。而当今社会上看,这种说法却是大有出入的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有许多女人也都是自立生存的。所以,现在的女性,多数人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说法都有异议,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婚姻中的人们,多数是三口之家。男女都要出去工作,虽然有些女人因年龄和工作原因下岗了(男人下岗的也不少)。按老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来讲,女人就可以在家里做家务管孩子就行了,不用到外面去操心了。没有,自立的她们下岗后,却做着小买卖。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现在市场上做生意的多为女人。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服装百货的……这样的女人是要强的女人,帮助丈夫多增加些家庭收入,让三口之家的小日子过得滋润些。也有一些是无奈才出去挣钱的,因为现在有好多男人根本养不了家。

“成家立业”,这句话是指男人说的。但当今也不知是怎么了,可能是中国阴盛阳衰的关系吧,好多男人,成了家却不能立业。生活中不难看到,好多家庭是女人在维持这个家。做为一家之主的男人,有好多没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不要强和惰性,使好多男人有手好闲。而在妻子忙碌外面事业的时候,这样懒惰的男人在家也不做家务。由此,我想说,无论男人女人,有些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务,什么都行,那是因为要强。人家在不行的时候,努力去学,积极去做。相反,有些人真的是什么都不行,不行的原因是因为懒惰,没有上进心。无论男人女人,遇上一个行的对方,是一种幸福。遇上一个不行的对方,只好任命,不要轻意选择离婚。

我的一个同事,工作特别出色,是单位的骨干。对家庭也没有一丝的愧对,把家料理的井井有条,她的丈夫就是一个成家不立业的懒惰男人。下班回家后,她丈夫如果先回家了,就会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可以说在家中,沙发、床和卫生间是他的三点一线。同事无论几点回家都要现做饭,或者在外面给他带回来吃的。同事有一次因病发高烧,即使是这样,也要起来为丈夫做饭。她曾经对我说过,结婚二十年,丈夫没做过一次饭,也没洗过一次衣服。为此,她对自己的家庭感觉很无奈。也曾有过离婚的念头,但看着就要考大学的孩子,只好无奈的过着平淡的日子。

婚姻中的我,现在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个词,倒是想改一下,当然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改了,我把它改成“嫁汉嫁汉,洗衣做饭”。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有了这样的体会。

爱人对我非常体贴,让他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爱洗衣服。有一年夏天,我俩绊嘴生气,我就没给他洗衣服。他的衬衫换下来后,就放到了洗衣机里,我洗了自己的和孩子的,他的就放在了一边。好在他夏天的衬衫,我为他准备了六七件,他就一件件换着穿。最后没有换的了,就在这六七件穿过的衬衫里面,挑干净的穿。看到他这副样子,无奈的我还得给他洗。生气归生气,夫妻之间,洗衣做饭是女人应该做的啊!另外,我担心他穿脏衣服出去,别人会笑话我的。太多的事实告诉我,男人出去衣着不整洁,人家会笑话妻子的。所以说,用“嫁汉嫁汉,洗衣做饭”,来形容婚姻中的女人,没错。

写给女人范文第4篇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日]黑柳彻子 岩崎千弘(图) 译者:赵玉皎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儿童类。假设你的旅途中有一个喋喋不休的小孩,iPad游戏又太伤眼睛,带上一本书让他安静下来吧。这本被誉为“世纪最有影响图书”讲述的是,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的故事。“要了解孩子,每一位父亲、母亲必须熟读!”好吧,那就和儿子或女儿两个脑袋凑一起看吧。

新参者

作者:东野圭吾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推理类。豆瓣上,有人问飞机上看什么书好,有瓣友曰:“看阿婆的《云中奇案》吧,可以吓一下自己哦!”这未免也太重口味了,非常人所能承受,降个级别看东野圭吾吧。随着《嫌疑人X的献身》在大陆声名鹊起的东野君,新推出的《新参者》被公认为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迄今最高杰作。在本作品中,高手加贺能解开谜团,凭借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严密逻辑的推理,而是“情”字。

太平轮一九四九

作者:张典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历史类。在浩瀚的空中飞行,有着天马行空的视野,这个时候一头钻进历史里,感慨世迁,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太平轮一九四九》讲述的是一个东方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它在一个不太平的年月里往返于上海和基隆之间,装运过许多关于离散和逃亡的故事,然后带着上千条生命和他们的悲欢离合,沉入大海。作者张典婉说:“逝者受苦的魂魄需要祈祷安息,幸存者及后代们的暗夜哭泣需要被聆听。”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经典类。推荐《百年孤独》会不会被群殴?实际上,有多少经典你看完后就忘了需要重温。更重要的是,你平时有多少时间来啃一个大部头?所以,这是越洋飞行的选择。而这次重新出版的特点是:中文版全球首次授权!根据马尔克斯指定版本翻译,未做任何增删!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资类。一直行吟在舞台的民谣歌手钟立风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他说:“音乐是我的白天,文字是我的夜晚,是音乐和文字完成了我的呼吸:字吸,歌呼。”这是钟立风累积十年整理推出的一本书。内里有小说、随笔、断想及电影记忆。钟立风诗意、迷人而不乏真诚的书写,使我们感受到这个平庸乏味的现实生活里还存在着一丝光亮和希望,使我们确确实实体会到了生活的馈赠。在三万英尺的距离,让小资情调泛滥成灾。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

作者:宋鸿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财经类。女人的话题多是娱乐时尚,男人的话题偏爱财经政治。在旅行的途中,或许是一个商聚会友场合,在飞行中看看《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增加点谈资吧。作者提出:“中国的全球化不是欧美化,而首先应该是亚洲化,只有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才能在国际上与美元和欧元分庭抗礼,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货币战国时代!”你说呢?

青春

作者:韩寒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杂谈类。韩寒的《青春》在当当畅销书榜上排在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之后。好吧,我不作评价,但还是选择推荐了杂文集《青春》。说真的,我并不喜欢韩寒的小说,但他的杂文总能让人看得痛快淋漓。29岁的韩寒,总被人拿来与鲁迅相提并论,每当遇到公众事件,大家总是说:“等等,先听听韩老师怎么说。”实际上,飞机上看杂文的好处还有短小,不累,休息的空隙还可以盗版韩寒的观点,深沉地跟空姐搭讪:关于那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新书资讯

村上春树杂文集

出版社:台湾时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2月26日

读《村上春树杂文集》,相当开怀。杂文里的村上,亲和力很够,人道立场坚定又清晰,对生活有多样的乐趣,像他形容的Raymond Carver那样,不摆架子。说实在,他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作家,从杂文可见一斑。 (陈宁)

走过婚姻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写给女人范文第5篇

随着这档节目的成功,《爸爸回来了》接踵而至,登陆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以明星爸爸与孩子的相处为主线,在妻子不在家的48小时里,由常年在外的爸爸单独照顾孩子,如实呈现爸爸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状况。

两档节目,主角都是爸爸和孩子,背景都是妈妈不在身旁,一为户外,一为室内。两节目正好互补,让我们见识了爸爸们在家里家外独自带娃的情境与心得。

两档节目都非常值得一看,只是看过后对大多数爸爸们来说,这歌词根本就对不上号啊!难道不应该是:“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熟’,他的手掌有一点粗,偶尔牵我摔上几步……”

对于《爸爸去哪儿3》的热播,我们不得不说:孩子们真是太招人爱了,而爸爸们看起来也都是好男人,只是好男人就能成为好爸爸吗?

《爸爸去哪儿3》开篇,面对节目组“是否有过独自带孩子旅行”这一问题,五位爸爸的回答是:

刘烨:没有,这是第一次,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间)也没有太多真正的交流。

邹市明:从来没有的。在他们第一次喊爸爸,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爬,第一次走,我都基本上没有在他们身边。

胡军:从来没有。我还没烦他呢,他就把我给烦了,他就自己走了。

林永健:还真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有三百五十天在拍摄现场。

夏克立:我是她的玩具,我有花很多时间和她在一起,比任何东西(事情)都重要。

以上,若把直接的互动称为“一手”,间接的互动称为“二手”的话,除了加拿大歪果仁夏克立给予了女儿夏天“一手”父爱,其他四个孩子在以往的岁月中得到的都是“一手”母爱,“二手”父爱。

而这一情形,几乎是中国现阶段家庭亲子关系的典型写照。

女主内,男主外

不知何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中,母亲是全职的主角,但父亲几乎成了位跑龙套的。对此,最普遍的说法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旧习俗影响。然而,女主内的“内”指的是家务,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是“内”,但孩子的教育问题却属于“外”,是由父亲掌管的,所以“三字经”中所说的是“养不教,父之过”,并且举的也是窦家父子的例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别忘了旧传统的理念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又怎么可能让无才的妇人去负责教育孩子呢?

此时,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画面,那是因为当时当刻,他们的爸爸都已辞世,唯有妈妈母代父责。这可能又导致另一种看法:这说明妈妈独自带孩子也很好嘛。是的,若身边没有了爸爸,但是坚强而又睿智的母亲却给孩子塑造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爸爸”,比起身边有爸爸,却只能得到“二手”父爱的孩子来说,孩子的身心发展也许会更好,至少不会更差。

关键是:孩子明明有个“一手”爸爸,为何却只能得到“二手”父爱呢?事实上,母亲把教养孩子的职责一股脑全揽过去是从“男女平等”这一口号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并推广开始的。

“男女平等”对压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们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故此格外的激动与欢欣,并未察觉到中国的“男女平等”其实是简单地在号召对男女一视同仁。原先“被污辱被损害”的女子们一旦得到解放,被赋予人格尊严,便扬眉吐气地想要行使因平等而获得的权利,只是,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她们所受的教育与自身能力都不足以使得她的权利向外部世界发展,于是,出于女人的天性,她们本能地立足于家庭中的权利,并且,由于自家的男性似乎并不抵制她们行使养育子女、孝敬父母、操持家务的权利,更促使善良的女人们全心全意把丈夫与孩子视为自己的整个世界。

其实男人们所以把这部分权利让给女人,很大部分是因为当女人以为这些是她的权利时,男人更多地将它视为义务与责任,所以,当女人想接管这些家事时男人便顺水推舟,慷慨地送给了她们。

不知不觉中,“妇女解放”的结果是:女人将家庭中男人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并接收过来。而所谓的男主“外”,再也没有亲子教育和家务劳动。那么,这些“外”究竟是什么呢?对一些精英阶层来说,“外”可能是忙于追求事业的更大成功,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男性来说,“外”只不过是各类应酬和娱乐:喝酒、打牌、钓鱼、K歌、上网,以及到各风景区学习、开会。

“半边天”与“一亩地”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一句令女性喜大普奔的话,关键是,你是坐在哪里顶着天?如果你是坐井观天的青蛙,即便你头上的一整片天都给你顶着,也不过那么一丁点。

实际上,当女人们自以为在顶着家里的一片天时,男人们却视她们在“种地”――耕耘着家里那一亩三分田。而他们只要对自己说:地虽然是她们种的,但买农药买农具的钱也有我一份,便可以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若在秋收时愿搭把手把三分田里的庄稼割了就算超额地做了回好男人。

然而,女人们已欲罢不能,因为她们发现,在中国,所谓的男女平等意味着只要有别的女人愿意来收获她的庄稼,她就会失去她的天她的田,然后一无所有地卷铺盖走人。原来她只有尽义务的权利,并没有利益得到保障的权利。若所谓的“平等”只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女性的优势资源,却丝毫不会维护女性的天然弱势,这种“平等”实质上是种变相的欺凌和掠夺。

于是,大部分的女性为了不让头上的半边天“塌”下来,只好更加努力地“耕地”。力求把“内”主得更好,以此换得自己在婚姻中不会“下岗”。而另一方面,国内出版界也出现了一些导向上的偏差。

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法”分别为:1.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2. MqSq斯特娜:自然教育法;3.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4.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5.多湖辉:实践教育法;6.周弘:赏识教育法。

六人中四人为男性,也即是说,六大教育法中四种是以男性的视角去撰写的,并且内容并不仅限于女性使用。然而,自从2009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横空出世,赢得满堂彩之后,众多的“妈妈书”蜂拥而至:《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好妈妈,强儿子》《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一位好妈妈的美式教育心得》《发现母亲》《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等等,教育的风向不晓得为什么,吹着吹着又吹向了妈妈们,尤其是早教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写给母亲看的。

据说,当某个早教的书稿作者表示,自己所著书的内容是适合父母双方的,出版社却仍然要更改一个带有“妈妈”的书名,因为这样“吸引妈妈们,好销”,也因为“爸爸不会买”。

那么好吧,母亲们:《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至于父亲们则是:再闲都可以做个忙爸爸。

对“父性教育”的漠视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北京市一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另有调查发现,目前中国仅有0.5%的父亲经常参加专门的育儿培训,72.2%的父亲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育儿培训;而且父亲们遇到育儿困惑时,大部分选择“向长辈请教”,有的会看育儿电视节目,购买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少部分人会选择上网查询,有的父亲从来没有采用过任何一种方式获取育儿知识。与母亲相比,父亲比较固执,更愿意凭经验、凭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相信书中介绍的方法,不会主动学习、吸取育儿知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共有七十个国家为父亲提供带薪陪产假期。

英国:产妇可以享有12个月产假,但女方生下孩子六个月后便可以选择返回工作岗位,把余下六个月产假留给丈夫。丈夫不仅能休六个月产假,每星期还能拿到112.75英镑津贴。

德国:婴儿的父亲和母亲有12个月带薪假期。若申请者是母亲,父亲还可以额外申请两个月的产假。在此期间,他们可支取约67%的薪金。

挪威:父母亲可以有两种选择:其一,夫妇可休47周育儿假,拿全额工资;其二,可休57周,拿原来工资的80%,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其中,父亲必休的育儿假为12周。政府规定,母亲的产假可以转给父亲,但父亲的产假不能转给母亲,为的是让父亲必须承担育婴责任。

日本:太田市的工作男性在自己小孩出生第一年中,必须在家中休满40天带薪产假。并且在返回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必须递交一份“奶爸札记”,将自己如何尽家庭义务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向同事们“传授”自己学到的育儿经验。

《爸爸去哪儿3》的节目中,随着父亲与儿女们的日渐亲密,使我们发现:“二手”父爱不仅是孩子们的伤痛,也是父亲们的遗憾,他们错失了多少亲子间无法复制的甜蜜与幸福啊。

写给女人范文第6篇

开一家书馆,过理想生活

2012年3月18日,北京新世界女子百货二楼,全国第一家会员制女子书馆——雨枫书馆·崇文馆正在开展第101期“书女”沙龙活动。这天请来的“书女”嘉宾是“80后”新生代女作家柏邦妮。柏邦妮刚落座,一群秀外慧中的“书女”便纷纷抢过话筒连珠炮似的发问:“请问爱情和爱有什么区别?”“请问娱乐与快乐是什么关系?”柏邦妮娓娓作答。

看着眼前活跃的场面,记者与坐在身旁的女子攀谈起来,听她如数家珍地讲述女子书馆给她和姐妹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她就是女子书馆的创办人许春宇。

许春宇自小就有一个梦,梦想着有一所专门属于女子的书馆,可以让她和一群爱书的女人品书谈书。2006年下半年,经历了母亲被误诊为癌症的虚惊后,她陷入人生低谷——情绪浮躁、精神压抑、孤单落寞。这使她又想起了年轻时的梦,她决心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于是,“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给爱书的女子营造心灵驿站”的全国第一家女性主题阅读馆——“雨枫书馆”于2007年诞生了。

许春宇采取借阅加销售的形式,将目标读者定位于25岁~45岁的知识女性。她认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和她一样,面临很多诸如学业、工作、感情、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在一起,通过读书和交流,用书中的智慧去排解困难,从容应对生活中的节点,相互取暖,这样便不觉孤单。

刚开始,去书馆里读书的人并不多,许春宇便成为女子书馆的第一个试读者。坐在自己设计的紫色窗帘和沙发旁,读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人格》,读梁漱溟的《人生与人心》。说来奇怪,通过看书,她浮躁的心竟变得如一潭碧绿的水,宁静了;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看法也有了本质上的升华。她成了女子书屋的第一个受益者。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许春宇很重视的课题。通过广泛涉猎国学、文学、经管、家教类图书,日积月累,许春宇从书中悟出了许多有益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一次,她发现家里的垃圾袋里有碗的碎片,便问女儿是不是把碗打碎了,女儿说不知道。许春宇看出女儿在撒谎,但没有点破。她把德国作家、教育家莱内尔·埃尔林格的童话书《谎言长着红耳朵》给了女儿,让她读。女儿读着读着,悟出来了:“妈妈,红耳朵迟早会被人发现的。碗是我不小心打破的,前几天我撒了谎,今后我不会了。”

莱内尔·埃尔林格主张父母要把孩子当客人相处,跟孩子平等交谈,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许春宇在家庭教育中也采用这种方法,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得益于许春宇的熏陶,如今,12岁的女儿通过阅读侦探、科幻、人文等小说,已尝试写童话故事、诗歌和小说了。许春宇把女儿写的童话《激光的由来》递给记者看,但见故事曲折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梗概是讲人类早期有个羽族部落,一户人家因生了各有一只翅膀的黑白双胞胎兄弟,被部落视为怪物,扔到一座大森林里。兄弟俩长大后想飞到外面的世界去,于是,黑翅膀的哥哥为成全弟弟,把翅膀让给了弟弟,自己死了。弟弟飞回羽族部落后被誉为英雄,得到了爱情,享受了一切,但弟弟并不快乐。他拼命读书排解郁闷,通过读书,他顿悟哥哥并没有死去,哥哥的血液、翅膀、心灵都在他身上延续。于是,弟弟飞到最高空,最后成了激光,与哥哥在天上永生。

我不是“万事通”,书读多了自然明理了

许春宇将书馆的书分成“女人写的书”、“女人需要看的书”和“写给女人的书”三大类。为了选好书,许春宇找了很多爱读书的朋友、编辑、作家等,组成了选书委员会团队,让大家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按不同类别,定期讨论和推荐一些精品书,然后根据会员的借阅次数拟定排行榜。每到一批新书,许春宇和她的团队带头试读,并写下书评和言简意赅的“书语簿”,再进行推广。从书馆借书的会员,要为自己看过的书打分,被大多数会员评定为“垃圾书”的图书,将永远从书馆“消失”。

2007年,曾经有人向书馆推荐过于丹的《论语心得》,许春宇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后,她认为这两本书虽都是从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论语》,但侧重点不同。于丹着重的是读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李泽厚则严格按照文献资料记载,对《论语》原文进行尽可能精确的译注和哲学阐述。两者比较起来,后者更方便女性读者接近原著。于是,许春宇最终将《论语今读》上架。

因为许春宇读的书多,会员自然而然地把她当成参谋,而许春宇在解答问题时,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也从中获得了快乐。

2008年母亲节那天,一名女子来女子书馆办了一张会员卡。临走时,见她满腹心事的样子,许春宇把刚写的“书语簿”卡片《保持微笑是一种修养》送给了她。两年后,这位会员出国了,她给许春宇发来电子邮件:“那段时间我刚做母亲,家庭也经受着情感危机,工作、生活如一团乱麻。是你的那段赠言让我振作起来:‘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从那以后,我始终保持着微笑。是你让我明白了,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谢谢你送给我最好的疗伤礼物!”

会员英子是书馆的常客,但她每次来都是给孩子借书。一天,英子向许春宇报怨,说孩子不好好学习、贪玩。许春宇问她:“晚上孩子学习时,你在干什么?”英子说自己在看电视。“这就是你不对,晚上你应该与孩子一起看书学习!”不久,英子又来了,千恩万谢:“你的方法还真灵,孩子现在学习上主动多了。看来,榜样的力量真是神奇。”许春宇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教子经验传给英子。她说:“小孩子在9岁前就要建立爱好阅读的习惯。6岁前,小孩子只读绘本和简单的文字,小学一年级以后就要让孩子读200页以上的书,待孩子四年级时就会自己主动找书读。这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些大部头的书吸引孩子的兴趣,如《哈利·波特》这样的书,以后孩子再读大部头的书就不会发憷了。”英子回去后复制许春宇的经验,如今她的孩子也能看大部头的书了。每逢书馆举办活动,她都带着孩子来参加,一起感受这里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英子的修养、品位都得到提高,姐妹们夸她是名副其实的“书女”。

许春宇每年要看一百多本书,涉猎面比较广。所以,会员有家庭、心理、美容问题都愿意与她唠嗑。

一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孩走进雨枫书馆·清华馆,驻足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美容馆呢!”许春宇对她说:“我们提供的是类似于美容院一样的心灵美容服务。”看到馆内由白色的木雕花门隔成的一间间雅致的“书轩”,她问许春宇有没有时装搭配方面的书。许春宇见她一身衣服面料虽然很考究,但颜色太杂,红、黄、蓝均有,很不协调,便拿出一本Nina所著《我的时尚穿搭规则》推荐她读,并委婉地说:“如果你把衣服的颜色减少一种,再配一个和衣服颜色同色系的小坤包,那就气场十足了。”

第二天,那女孩特意来到书馆:“许姐,你看看我今天这身打扮怎么样?”哇,韩国版超长T恤配上紧身裤,时尚活泼,与昨日判若两人。女孩对许春宇说:“谢谢你的推荐。”见她神采奕奕的样子,许春宇觉得办书馆的初衷达到了:只有内外兼修的女人,美才是永恒的。

一位会员恋爱了,可是她总觉得男友爱她爱得不够,常常考验男友。许春宇对她说:“爱是什么?它就像银行的存款。有人存了点儿就取,一下就用完了,需要再积蓄爱才能接着取。但有一种人是越存越有钱,越爱越有爱,因为他有再生爱的能力,像爱的N次方,爱养育了内心。你既然选择了对方,就要学会包容,不必斤斤计较。”那位会员说:“许姐,你怎么是万事通,什么都懂。”许春宇笑答:“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不过是借用名家的话而已。书读多了,自然就明理了。”来分享吧,

眉目舒展了眼神澄澈了

许春宇的雨枫书馆靠口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员,规模也由以前的一个馆发展到清华馆、崇文馆、比如馆三个馆。女士们在喧闹的大街上满足了自己的购物欲后,再到这宁静的港湾歇歇脚,让心灵的尘埃得到涤荡,精神得到升华。

在女子书馆,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女子进来时脚步沉重、心事重重,抽出一本书,坐在宁静的空间看上一会儿,眉目慢慢舒展了,眼神变得澄澈了,离去时脚步也变得轻快了。

2011年,许春宇曾接待过一位经常在女子书馆看书、后来去了上海的会员。她趁到北京转机短暂停留的几个小时,专程来看望她以前的“情人”。原来,她在北京工作时,遇到一个爱故意找碴的老板,致使她心情郁闷,她便送给自己一份礼物——书馆的会员卡,她把书馆当“情人”,每周无论多忙,都来与“情人”约会,让“情人”给她“美容疗伤”。书看多了,她的心态平和了,也能从容面对各种刁难与指责了。这次“故地重游”,就是因了一份牵挂与怀念,重温在此品书的曼妙。

许春宇认为,女子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学会“谈书”,与他人分享心得,分享是读书的更高境界,分享是集合众人的智慧,收获会更大,提升会更快。为此,她给每个会员建立了阅读档案,根据会员的口味,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尽量为她们多提供一些分享的机会,并以常年坚持举办读书会、吟诗赛、笔会旅行、“书女”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分享活动为特色,把“书女”们紧紧地拧在一起,使“书女”们通过这友谊的纽带,“谈”出快乐、“谈”出自信、“谈”出品位。

许春宇最得意的一次书馆活动策划是2010年的“台湾往事——外省台湾人纪录片展映”活动。这次影展是外省台湾人协会首次赴内地交流,许春宇凭着她的诚挚邀请到导演来书馆与读者互动。那些天,女子书馆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人,连走廊上也是人,会员们津津有味地观看从台湾甄选来的首次进入内地的N部纪录片,都称自己真happy(快乐,开心),足不出户就全面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

定期请大作家到女子书馆与会员互动、给会员签名也是许春宇活动策划的亮点。会员阿萍特别喜欢看周国平的书,可现实生活中他是什么范儿,阿萍没见过,很遗憾。2010年金秋,当许春宇把周国平请到女子书馆做客时,阿萍兴奋得眼睛都“直”了。她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连连“考”问周国平,内容涉及恋爱、情感、两性心理、家庭婚姻等,那天,她第一个得到周国平的签名。

许春宇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有些看过的书籍会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的影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更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前不久,女子书馆组织会员踏春旅游。旅途中,许春宇组织会员玩一些与时尚、烹饪、星座、塔罗牌之类有关的好玩的东西,并借此开展诗歌大赛。“书女”们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不仅长了见识,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旅游结束,一首首鲜活灵动的诗歌脱颖而出。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有30位“书女”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女子书馆以阅读为基础,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外国友人也常常光顾,将这里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窗口。2012年3月,《我的最后的北京》摄影作品展在女子书馆举办时,突然来了一群外国朋友。在沙龙现场,许春宇请“老北京”畅谈他们眼中的北京时,一位外国朋友率先举手发言。他用儿化音和平翘舌音皆很标准的普通话说:“北京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城市。以前我住在崇文门,现在我搬到了大兴。我觉得你们这女子书馆挺有风儿。”全场都纳闷“风儿”是什么意思。当大家会过意来时,都“呵呵”地笑了,原来老外说的“风”就是“气”啊,既是“人气”更是“地气”呀!

写给女人范文第7篇

一、 创意策划的素材来源分析

(一)畅销小说改编

文学是电影创作最主要的母体来源之一,而小说又是文学改编电影的主力军,在这之中畅销小说是电影进行项目开发的素材首选。事实上,很多优秀影片都是由畅销小说改编而来,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 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沉默的羔羊》(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等等。畅销小说的类型多种多样,但通常被改编的畅销小说的类型都与几大电影类型相契合,比如犯罪小说改编成罪犯片,科幻冒险小说改编成科幻片,言情小说改编成爱情片,等等。中国最有特色的则是根据畅销武侠小说改编的武侠片。对等类型间的改编项目更易于操控,也更容易获得观众认同。反之,虽然原著本身是畅销小说,但与主要电影类型不符,则改编起来会面临很大难度,比如《白鹿原》。

(二)文学名著改编

文学名著同样是电影改编素材来源的热点之一。比如《傲慢与偏见》出版至今,先后多次被搬上大银幕。中国依托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进行改编的电影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赤壁》(上、下,吴宇森导)、《水浒传》(张彻、午马导)、《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大话西游》(刘镇伟导)。除了四大名著以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还有很多名著为电影改编提供源泉,比如《画皮》(Ⅰ、Ⅱ)就是改编自《聊斋志异》。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较易塑造品牌,进行系列开发。特别是在中国,我们所熟知的名著大都为长篇作品,且多为“回合”、“篇章”等形式。每个回合/篇章,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观众已然熟悉名著全篇背景的前提下,每个回合/篇章的改编就比较容易掌控和延续。比如“水浒英雄谱”人物系列电影,以及“画皮”系列电影等,都是以品牌的影响力来支撑续集。

(三)经典故事改编

这里所指的经典故事,主要是神话、传说等见诸于文字的故事,也包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故事,而这一点是其与上述两种故事来源最大的不同。神话包含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想象力,它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例如,以希腊神话进行改编的电影,包括《特洛伊》、《大力神》、《奥德赛》等。中国也有很多神话素材,诸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封神演义”等,虽尚未有比较出色的代表影片,但在电影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的今天,这些无疑是电影创作的上好素材。另一个素材源泉是“传说”。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都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比如“白蛇传”的故事曾被改编为《白蛇传》(岳枫导)、《青蛇》(徐克导)、《白蛇传说》(程小东导)等。传说同神话一样,也颇具有奇幻色彩。同时,经过几千年的演绎和传播,它们已在民间奠定了广阔而深厚的根基,观众基础牢固。此外,神话和传说大多是口耳相传,并无考证,所以改编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容易获得突破。

(四)网络小说改编

2011年大陆和台湾最热的两部电影《失恋33天》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再往前盘点,从《杜拉拉升职记》到《山楂树之恋》,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恋爱前规则》,这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可谓是红极一时。国外同样也有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比如2004年以韩国人气网络作家“可爱淘”的两部作品改编的电影《那小子真帅》和《狼的诱惑》,都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不小的热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受众多为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年轻观众。因为这部分受众是核心的网络受众,同时没有太大的社会压力,而且价值观比较单纯,更容易接受网络小说的故事内核。正因如此,该类电影通常多表现爱情,同时以成长母题相配合。网络小说作为电影来源的优势,一是有稳定的观众群体;二是爱情和成长母题更易驾驭,易于过审;三是更适合创造共鸣话题。

(五)游戏改编

电影和游戏的受众很多时候都是重叠的,因此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也应受到关注。比如《生化危机》系列(1~5部),《古墓丽影》系列(1~3部)、《寂静岭》(1、2部)、《波斯王子》等。被改编为电影的游戏多具有以下特点:1、有刺激的打斗场面及绚丽的动作表演,十分符合动作电影制造视听奇观的需求;2、角色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任务完成,游戏即结束,这非常符合戏剧化的类型电影对人物设计和故事走向的要求;3、人物设置拥有鲜明的正反方对立性,有极强的对抗性和冲突性,这满足了电影冲突设计的基本要求;4、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有利于在电影改编时选择最有电影感的人物形象,安排适于情节展开的人物关系。但游戏的重点是视听刺激和奇观展示,而非剧情。所以这些游戏被改编为电影,往往只能是有选择地以一部分内容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以弥补故事的缺失。即使如此,游戏改编的电影也往往是冲突和刺激强,动作和场景好,但叙事不圆满,甚至支离破碎。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游戏成系列推出,背景复杂、逻辑严密、层层建构,而电影在短短的时间里,无法充分还原游戏故事原貌,因而受到玩家的诟病。如何延展剧情、铺陈故事,如何增加人物丰满度,如何把握好暴力、恐怖、奇幻等刺激元素并打好审查制度的球,是成功改编品牌游戏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六)漫画/动画片改编

漫画改编的电影有爱情片,如《向左走 向右走》;有幽默片,如《三毛流浪记》;也有动作片,如《头文字D》。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分量的,当属超级英雄漫画的改编,如《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这类电影常常由于科幻、爱情等因素的加盟而获得观众喜爱。由动画片改编的电影可以分为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前者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作品为代表。后者的典范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真人电影的受众更接近成人市场,因此改编就需要增添一些暴力、等元素。也正因如此,这类改编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常见,而通常见于日本、美国的改编作品中。事实上,更常见的改编方式是由漫画改编成动画片,再由动画片改编成电影。大家所熟悉的《加菲猫》、《蓝精灵》和《名侦探柯南》等,都是这个套路。漫画、动画片和电影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各自的受众互相转移,对彼此都是一种促进。

(七)电视剧改编

作为电影的“孪生兄弟”,电视剧这种影视表现形式同样很适宜进行电影改编。代表性改编作品有《欲望都市》(美国)、《潜行狙击》(香港)、《痞子英雄》(台湾)和《武林外传》(大陆)等。然而并不是每一部热映的电视剧都具备改编成电影的要素。那些由电视剧改编的电影,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是“续集”式电影,是对电视剧开放式结尾的续写,《潜行狙击》就是属于这类电影。第二种是“番外篇”电影,是对电视剧旁枝末节的延伸,或者热门角色的再塑造,如《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第三种被改编的电视剧并没有按照开端、发展、、结局排列的闭合叙事体系,它们集与集之间的关系更显独立,而改编后的电影,无外乎也是“超长版的一集”,由《武林外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就属于典型代表。近些年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其质量大多不受认可,不少只是在榨取电视剧品牌的剩余价值,吃“老本”观众。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电视剧改编成电影,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

(八)舞台剧改编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主要区别于通过媒体传递给观众的影视剧,按照表演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等,在中国还包括戏曲。舞台剧和影视剧的“近亲关系”使得二者之间的相互改编也层出不穷,比如根据歌剧改编的电影《托斯卡》、《白毛女》等;根据音乐剧改编的电影《芝加哥》、《妈妈咪呀》等;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茶馆》、《雷雨》、《暗恋桃花源》等。大部分舞台剧改编电影作品,都保留了原有的舞台艺术特点,在电影语言和电影手法的运用上不太讲究。不过,因为电影可以近距离表现人物,所以改编后的电影可以更加注重内心戏的刻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突破。但是,因为被选择改编的舞台剧往往已经成为品牌,粘着度很高的观众都比较挑剔,所以改编电影难度较大。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观众会自然地将其和《雷雨》、《哈姆雷特》对比。这两部原有的舞台剧都是一流作品,而改编的电影却是三流作品,骂声一片也算正常。

(九)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生活是电影创作经久不息的源泉,很多出色的影片都是改编自有原型的真人真事。比如有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国王的演讲》、《巴顿将军》;有根据人物传记改编的《社交网络》;有根据新闻时事或其他真实事件改编的《偷自行车的人》、《邦妮和克莱德》等。就市场需求来讲,电影改编对真实原型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1、人物/事件多具有传奇性;2、人物/事件所传递的价值观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这两点在根据真人原型改编的好莱坞黑帮片中表现得比较典型。如果不考虑市场,以真人为原型改编电影的面更大,我国多数的革命战争影片和当代英模影片都属于此类。但这两类影片多数都不符合市场化改编的要求。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各有千秋,似乎很难找到共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游刃于真实和虚构之间,应对原型人物家属的要求,来应对观众对真实可信和娱乐刺激的辩证要求。

(十)其他素材改编及原创故事

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为电影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上述的九种并不能尽叙所有情况。不仅如此,很多的电影项目来源是原创故事。原创故事项目中,创意的成分较多,原创故事要求创作者全身心地融入生活,审视自己的人生,聆听内心的呼喊,细心观察生活并积极思考,发现能够注入自己生命体验的题材,经过发酵,发展出浸透个人情怀的故事。

电影创意策划是一个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只有发散性思维发达的创造型艺术人才,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素材,才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潜力的优秀作品。

二、不同维度导向的创意策划

(一)从角色需求出发进行创意

影片中的角色同我们生活中的个体一样,也会具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从角色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来进行故事创意,是比较基本的一个维度。这里我们不妨援引“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来梳理这个问题。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这也是推动影片叙事的根本),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组成,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2]电影中的需求导向创意不同于马斯洛理论的层层递进,而是由主角固定单一的个性化需求来主导故事,成为叙事的主发动机。

生理需求是人类基本的需求,如果缺乏保障,人会面临生命危险。很多电影都会把主人公置于一个类似于沙漠、丛林、荒岛之类的无援境地,讲述主人公求生的经历,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观众对生理需求追求的本能会促使他们感同身受地沉浸到影片之中。安全需求包含着人类希望免于灾难和伤害、获得自由、职业稳定、治安良好等愿望。这一需求主导创意的电影领域更广,包括灾难片、犯罪片、惊悚片、警匪片等,因为以安全需求主导的电影外部动作性较强,易于制造视觉刺激。归属和爱的需求,又叫社交需求。这种需求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等众多因素息息相关。爱情片是体现这类需求的典型影片。几乎每一种影片当中都会涉及社交需求,电影中的角色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交网络中展开故事情节。再往上是尊重需求,可以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比如《寒战》中两大主角的主导需求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从类型创新出发进行创意

类型片是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一种契约。观众对类型有依赖性,需要类型来为影片可能提供的审美体验做出标签,以此来建立一定的心理预期。但类型片几十年来的发展要求它必须不断出新,才能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观影需求。类型创新要基于对类型片模式的熟练掌握。鉴于篇幅有限,类型片的普遍创作模式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想讨论的是常规类型如何出新的问题。

如何对已有的类型片模式进行创新?大体看来可以分为三种方法,分别是(1)类型杂糅(2)元素改变(3)议题变化。让我们以爱情片为例进行分析。“爱情片的发展段落要描写他们相识以后如何发展到相爱,但是爱情片中总要为爱情的圆满设置障碍,主人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3]这是对爱情片模式的基本概括。那么如何对爱情片进行创新?首先来看类型杂糅。《画皮》和《画皮Ⅱ》这两个以爱情为核心的影片,将当代人的爱情故事嫁接在魔幻的类型中,而且放大了原作中惊悚类型的刺激度。其次是元素改变——改变类型片中的固定元素来实现创新。爱情片中可改变的元素无非是关于人物、时间和地点等。我们可将男女二重主人公进行改变,如《断背山》、《人鬼情未了》和《金刚》;将时间空间进行改变,如《不能说的秘密》和《触不到的恋人》。第三是关于议题变化。在早期爱情片中设置障碍,阶层、门第、身价等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常见的选择。在今天的爱情片中,男女双方在个性、情感倾向、个人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往往成为爱情的障碍。比如近年大热的《当哈利遇上莎莉》、《我愿意》等,爱情的障碍皆来自于爱人本身的情感、心理、个性等非物质方面的问题。这反映出当代爱情片的议题与早期爱情片的鲜明差别:关键不是要克服外部阻力,而是怎样克服自身问题达到和谐欢愉的爱情境界。实际上,在其他类型片如西部片、武侠片中,通过议题变化来完成类型创新的经验,比爱情片还要丰富。以上虽然是围绕爱情片的创新来进行解析,但这三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基本类型片。通过类型杂糅、元素改变,以及议题变化,我们便能实现对许多常规类型模式某种程度上的创新。

(三)从冲突角度出发进行创意

冲突是构成影片戏剧性的基础,从冲突的维度出发来思考电影创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影片中的主要冲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体制的冲突、人与神(有限与无限)的冲突,以及族群与族群的冲突等。

其中,人与人的冲突是内涵比较广的一个范畴,它涉及到人与敌人、友人、爱人、亲人、甚至是自我之间的冲突。大部分的商业片都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展开,像《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我的野蛮女友》等。也有电影将这几种冲突融为一炉,比如《二次曝光》。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灾难片之中,如《后天》、《2012》等;而人与社会的冲突往往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深刻,通常是一些社会政治片,或具有社会批判精神的影片,比如《窃听风暴》、《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等。涉及人与神的冲突的影片,通常有着浓重的宗教意味或者哲学色彩,比如《第七封印》。事实上,人与神的冲突还可以抽象为有限和无限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人类想要突破自身有限的、单一的、不可循环、不可逆转的生命,追寻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无限。这类议题可以被很好地表现于科幻片或者历史片之中,且可获得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最后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冲突,这类冲突在具体表现上跟人与人的冲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然相同,因为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团体/种族的利益代言人,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核是关于种族冲突(或者说是文明的冲突)而引起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思考,比如《星球大战》、《阿凡达》、《赛德克巴莱》等。也有很多影片是将上述几种冲突融汇在一起。冲突的叠加不仅能使得影片更有看点,而且能够增强影片的层次感,给影片带来高度与深度。

(四)从明星出发进行创意

根据明星定制电影的现象在明星制成熟的好莱坞中并不稀奇,从明星出发进行创意也不失为是进行项目开发的路径之一。好莱坞经常将导演、编剧、主演打包,依据他们的特点来策划成一个电影项目到处兜售,这样的项目经常是为明星量身定做的。

国内也经常能够看到围绕某一定型明星拍摄的具有特定风格的类型片。成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那种喜剧戏耍风格的动作片(谐趣动作片)的剧本基本上是为他一个人定做,而且在拍摄现场他经常还要根据场地特点和自身特点来修改剧本。葛优也同样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演员。特别是在早期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中,葛优将“贫民”化的中年男性打造得深入人心。这里的“贫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社会底层的草根小人物,二是指耍贫嘴的玩京式幽默的角色。葛优的这种“沉稳幽默范”体现在剧情创作上,就多是一个平凡的草根男通过努力还有些许运气,实现理想、收获爱情的故事。以上例子说明,如果参演明星能在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就确定下来,那么故事创意就要紧密围绕明星的特点展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明星打包的方式。实际上,好莱坞的打包明星项目,通常只针对如爱情片、喜剧片、冒险动作片等对明星依赖较大的类型。目前也有不少艺人经纪公司为了推出新明星,会专门为其“定制”电影项目,或者根据明星的特点对已有的电影项目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明星类型需要与电影类型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理想效果。

(五)从观众出发进行创意

观众是电影的衣食父母。从观众出发进行创意,就是从消费者定位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开发。很多类型电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创作的,比如说针对儿童的动画片、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面向青年女性观众的小妞电影、为广大男性准备的武打片或暴力动作片等等。不同的目标观众定位,会给电影故事的创作带来明显的差异。比如针对女性观众进行创作的影片,片中往往需要一个甚至多个具有不同魅力的男性角色(《单身男女》);故事多要以圆满结局收尾(《非常完美》);要注意细节的情感效果,情节要细致铺排,以利于最大限度的煽情(《完美嫁衣》)。与此相反,针对男性观众的影片,则多要有性感火辣的女性角色(《变形金刚》);叙事要尽量逻辑严密,经得起男性冷静理性的挑剔(侦探片);最好有火爆动作场面(动作片、战争片)。编剧冉平在谈到《画皮Ⅱ》的创作时说道:这部电影是写给女人和的男人。所以故事用很多柔情的细节、坚贞的爱情、惺惺相惜的女性友谊来打动女性观众,而在逻辑处理上就做得没有那么到位。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在女性观众中的评价也的确比男性观众的评价要略高一筹。

除了简单的以男女性别划分受众外,观众定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针对单身青年定制的光棍节治愈系电影《失恋33天》,针对老年观众的电影《飞越老人院》,抑或是针对80后观众打造的微电影《老男孩》等。在选择受众群体上进行创新,实际上就能间接实现对于影片故事的创新。当然,观众定位的选择也必须避免过于狭隘,如《我11》,导致对影片有兴趣的观众面急剧缩小,招致一片质疑声。

(六)从无意识出发进行创意

除了电影文本的维度和观众的维度外,还有主创和世界(社会、环境等)的维度,也是故事创意策划中不可缺少的维度。有一个术语可以勉强涵盖或者说是涉及这两个维度——“无意识”,即指影片要挖掘个人的无意识、集体的无意识、当代大众的政治无意识,使之故事化。

无意识的理论根基来源于弗洛伊德。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意识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海水之下的无意识才是冰山的巨大主体部分。个体的无意识会形成某种情结,这种情结是电影创作可资利用的核心创意。此类影片中典型的是《精神病患者》,它将主人公内心深处扭曲的恋母情结进行夸张放大,把主人公的无意识进行挖掘和创作。它的恐怖之处不仅仅在于情节的血腥和悬疑,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扭曲的无意识夸张放大后带给观众的震撼。事实上,很多惊悚恐怖片都利用了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来创作故事。它们的核心无非都是探讨了对被压抑的欲望的追求,而这种欲望正是深埋在心底的无意识部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在合理扬弃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创立的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其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因此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4]集体无意识具有非个人性、遗传性、集体性、普世性,不像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到的经验构成,它是指人类普遍经验的长期积累。和荣格的思想类似的是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出的神话思想:“从全世界及许多历史阶段的故事里,可以找出一种特定、典型的英雄行为规律。基本上,它甚至可以被说成是只有一个原型的神话英雄,他的生命被不同地域的许多民族复制了。”[5]荣格和坎贝尔的思想对好莱坞的故事创作有显著的影响,编剧顾问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就是在前两者的启发下创立了“英雄之旅”故事模型。在电影故事中,最常见的原型有英雄、导师、伙伴、阴影等。[6]由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出发创意的电影故事很多,典型者如《星球大战》、《狮子王》等。

与无意识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政治无意识”,它是由詹姆逊首先提出但却没有充分说明的概念。我们仅仅抽取其中的一种涵义:政治无意识是“无言”本身,是文本隐蔽埋藏起来的“现实”。[7]我们认为,在主流的意识形态机器及其文本织成的大网之下,有暗潮涌动的流行大众认可的深层社会心理,这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政治无意识。这样的政治无意识经常处于“没法浮出水面”获得表达的状态(压抑),可一旦允许它们通过电影的渠道“冒出”一点来,就会引发大范围的共鸣。《集结号》、《让子弹飞》等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政治无意识”的挖掘和表达。《集结号》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大众对于体制和组织的质疑,《让子弹飞》以“打土豪分财产”的故事抒发了当代大众对于“权贵资本主义”的愤懑。这两个影片的核心在于宣泄了观众被压抑的“政治无意识”。

这种从无意识出发进行策划创意的思路需要深入个人理性意识之下探索深层无意识的欲望和情绪;需要用宏观的视野挖掘人类故事文化的原型,并赋予其当代文化内容和形式;需要呼应当代社会大众自觉和不自觉的政治诉求,满足其宣泄政治无意识的需求。

三、项目的开发策划与其他产业链环节的呼应

(一)电影放映对项目开发策划的要求

1、上线档期对于项目开发与创意策划的要求

虽然国内很多电影是在拍摄完成后才决定上档日期的,但也有些电影在项目初期就确定上线档期,从而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事实上,好莱坞就通常提前两年确定电影档期,针对不同的档期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策划。国内电影市场也逐渐注意到针对档期拍摄的策略。在贺岁档、暑期档已然成为必争之地后,电影人又努力培育其他档期,于是形成了国庆节、春节、清明节、万圣节、情人节、七夕节、中秋节、光棍节等越来越细的档期,而片方也开始针对这些有特色的档期定制影片。比如《密室》系列就主打“万圣节”,成为名符其实的“档期定制电影”。

不同的档期具有不同的“气质”,因而选择不同档期上线的影片自然也需要具备不同的类型元素。确定了档期,就意味着电影项目的开发与策划要遵循档期的各项要求,从故事元素、演员选择、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迎合上线档期。当然,并不是每个档期都适合做档期定制电影。只有当档期特质与电影类型相匹配时,针对档期的电影开发才易于成功。如情人节、七夕节对应着浪漫爱情片,万圣节对应着恐怖惊悚片,愚人节对应着幽默搞笑片等。2011年光棍节档期开发和《失恋33天》取得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二者爱情类型的匹配。而清明节、端午节等档期,虽然也在公共假期中,但由于无法与类型电影相匹配,因而它们的市场开发成效就不理想。如清明节档上映的《我们天山见》就是个教训。档期和类型片要紧密配合,无缝对接,否则项目策划很难运作。

这里还要提及中国电影市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档期,即针对于主旋律电影的“七一”、“十一”档期。这些档期的开发不是制片方和观众的自主选择,而是为了配合特定时期的政治宣传内容。这个档期的票房主要是由有“被教育”需求的团体观众来支撑的。针对于上述档期定制的电影,要尤其注意影片在政治内涵之外的娱乐效果,否则很可能是满票不满场,骂声一片。

2、观影环境对于项目开发与创意策划的要求

电影的观影环境,主要分为封闭的观影环境和开放的观影环境。封闭的观影环境,多指影院,强调能够为观众提供封闭、相对私密、安静、黑暗的空间,使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开放的观影环境,则主要包括电脑、手机、车载、交通电视等数字移动平台。

首先分析封闭的观影环境。影院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浸入式的完整体验。在剧场中大家一起哭,一起笑,个人的情绪随着整体情绪而起伏,集体反应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这种独特的影院集体欣赏氛围,要求影片具有足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戏剧性。电影情节设计要符合剧场心理,设置好看的悬念、转折、,强化影片节奏感,才能让观众有带入感,获得虚拟世界中别样人生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近几年随着3D、IMAX屏幕等高级影院观影设备的成熟,电影在项目开发策划的过程中,也应当配合它们做出适当调整。比如增加些宏大场面,辅以奇幻、暴力动作等元素,设置“出屏”效果,从而使得3D或者IMAX电影放映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

相反,在开放的观影环境中,观众看的是小屏幕,还可能会被不断地打扰,因而一些宏观场景、动作场面等,就丧失了原来的魅力。再加上观众大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影,所以影片的前后逻辑联系不能太多、太严密。近些年兴起的“微电影”就是最好的例证,“微投入”、“微制作”、“微放映”的特点正好对应着轻技术、重故事、碎片化的娱乐休闲需求,符合在这类观影环境中放映。虽然这类平台尚未成熟,不可和影院观影相提并论,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平台将获得更大的重视。

有些大制作电影放到网络上销售未必理想,而有些微电影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于大屏幕,也肯定困难重重。这就要求电影在策划创意之处将不同的观影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策划。

(二)衍生产品对项目开发策划的要求

1、游戏对项目开发策划的要求

近年来,游戏作为电影后产品开发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得到片方的重视。很多电影在开拍之时,就同步做了游戏开发,如《指环王》、《哈利· 波特》、《蜘蛛侠》等。基于对电影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考虑,很多电影项目在开发策划的过程中,会专门进行一些内容设计,为以后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比如,在剧情中增加暴力、科幻、神奇等元素;明确角色的正反阵营并平衡双方实力,等等。

目前,国外改编成游戏的电影,多数是科幻片或者魔幻片,除了上述的三个例子外,还有《星球大战》、《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阿凡达》等。在中国,根据武侠动作片、神怪片(东方魔幻片)改编的游戏较多,如《投名状》、《倩女幽魂》、《画皮Ⅱ》等。从故事内容上看,若想将电影进行游戏开发,则必须要增强其“幻”的色彩,拉大故事本身与现实的距离。不管是科幻、魔幻、神幻,亦或是武侠,它们的共同特点无疑是“与生活不同”。对于玩家来说,游戏赋予他们一种超脱于社会生活,突破个人局限的可能。所以只有建立在这种“与生活不同”的基础上,玩家才能够从游戏中忘掉现实的压力,实现心理的释放和情绪的宣泄。

在电影改编的游戏中,既有单机游戏,也有网络游戏。单机游戏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平衡的数值、优美的剧情和新奇简明的游戏规则。因此,被改编成单机游戏的电影项目,通常要具备简单奇巧的构思和饱满丰富的剧情。而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扮演各种角色,以其他的玩家为对手或伙伴,使用各种道具、装备,体验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人生。网络游戏对于被改编电影的剧情需求明显没有单机游戏那么高,而对抗暴力则成为它必须的元素。此外,网络游戏还需要被改编电影中的各方势力均衡,或者是有多位主角,这样玩家才能选择不同的阵营或角色来进行对抗。

在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游戏中,也不乏有根据动画电影进行改编的作品,如《丁丁历险记》、《冰河世纪》和《功夫熊猫》等。这些游戏以单机或联网的小游戏为主,类型比较多样,主要依靠动画角色来吸引玩家,所以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角色形象设定,提升其对观众和玩家的吸引力。

2、其他授权产品对项目开发策划的要求

电影拍摄制作是一项高风险产业。为了更多的增加项目收入,更好地降低运营风险,成熟的片方会在授权产品上下功夫。除了上述的游戏外,授权产品还包括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玩具、文具、服装、食品、纪念品、主题公园等。迪斯尼在上世纪30年代就首创了横向联合方式,让影片的派生产品打入录像带、原声带、书籍、玩具和新产品开发等行业,从而分摊了制片成本。目前为止,迪士尼的授权产品多达两千余种。

一方面,电影为后产品提供创意、促进销售。制片方利用影片票房大卖的大广告来为衍生产品提供强大促销能量;同时影片的文化创意可以提升授权产品的精神消费价值,提升顾客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产品授权为电影提供投资、分担风险,同时产品开发商的促销活动也提高了电影自身的知名度,可获得联合营销的效果。此外,授权产品可为制片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又会鼓舞制片商继续投资的积极性,使影片生产和后电影产品的销售进入良性循环。不同的授权产品对电影项目的开发策划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音像制品、图书出版主要是对故事剧情有要求,影片故事最好具有畅销小说那种激动人心的抓人的效果。玩具、文具、纪念品等主要是对角色形象、饰物有要求,电影中的角色必须具有鲜明特征,被赋予惹人喜爱的特点和价值观。主题公园则是对场景有要求,影片中的场景要有特色,可提供足够的娱乐刺激,适合在主题公园中复制。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进行授权产品开发。有些电影类型与授权产品的关联密切,如战争片、恐怖片、动作片、探险片、科幻片和动画片等。这些类型电影的多种元素都有可能成为授权产品赢利的热点。有些电影类型与授权产品的关联强度适中,包括音乐歌舞剧、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和历史片等。其中的部分形象、场景和造型可以进行授权开发。最后一类电影如社会纪实片、传记片、纪录片和艺术片等,在授权产品开发上潜力不大。

此外,电影授权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受众需求。比如科幻片、动作片等电影适合针对男性群体进行开发,而动画片、爱情片等电影则适合针对女性群体或低龄受众进行开发。综上所述,若有意进行授权产品的开发,那么在前期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就必须要选择适当的电影类型,并对电影内容做合理的设计,还要根据目标受众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

以上分别从电影创意策划的素材来源、创意维度和其他产业链环节对创意的要求等方面对电影故事创意策划进行了简略的分析。电影故事创意策划是一个高智商的产业环节,也是传统电影艺术理论所研究的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的核心环节。本文的研究只能算作抛砖引玉,而且仅仅针对其经验可以复制的商业类型片。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来者。

注释: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产业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CC089)。

[2] 弗兰克 · 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第40-47页。

[3] 郝建,《类型电影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43页。

[4] 荣格,《荣格文集第五卷: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4月第一版,第36页。

[5] 约瑟夫 · 坎贝尔,《神话的力量》,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第一版,第174页。

[6] 克里斯托弗 · 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第23页。

[7] 弗雷德里克 ·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