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电影一开头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电影刚开头就乏味之极,让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赞叹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摇头并大呼上当。

这可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因开头不同,结果也就会大不相同。这足以说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作,重视开头并确保开头出彩乃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

写作文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曾再二再三地提醒过我们,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头疼的就常常正是这个如何开头的问题,即,面对作文题总觉得无从下笔,他们虽然也知道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可就是手足无措,开不好头。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给作文开头呢?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写作大师是怎样论述怎样操作的吧!

元代乔梦符说:“开头要像凤头。”小巧精美。

《文心雕龙 章句》中说:“好的开头如蚕长抽丝,找准了线头,便会长抽不断,源源不绝,否则就会梗塞受阻。”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哲理诗似的开头,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抑郁悲凉的调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为全文的写景抒情定下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调。可见,出色的开头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功效。开头定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来源于写作者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对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要开头引人入胜了,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显然,忽略开头意味着糊涂,轻视开头意味着浮浅,从不钻研开头的技巧,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开头又快又好呢?

让我们联系我们的语文教材,细品几个最常见的开头技巧吧!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要求写作者对准靶心,这个靶心就是题目或文章的中心。点题、解题均可。此法是文章切题,中心突出,最宜考场作文。如《海滨小城》“我的家乡在广东是海滨的一座小城。”简明精炼印象鲜明、娓娓地叙述,亲切地入题。又如《我的妈妈》“我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妈妈”,阅卷老师看开头便知文章主题是要表现妈妈的勤劳和善良,下文应围绕“勤劳”、“善良”来写。

(二)提出问题、吸引读者

作文一开头就提出一个令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吸引读者读下去,而问题答案正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设下悬念,吸引人阅读下去。又如《爸爸戒烟》的开头,有着多年吸烟历史的爸爸,这几天忽然对着香烟毫无兴趣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设悬念的开头一下子切中标题,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这种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使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有时还可以交代时代背景、人物出场背景等。如《飞夺泸定桥》“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上抗日的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要夺取的泸定桥”。这样开头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使读者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再如《将相和》“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仅用一句话,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四)借用故事、引起下文

就是用一个故事或者用一个传说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太阳》“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下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作者借用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引出太阳有哪些特色和作用。这种开头落尾就紧扣中心,使读者对作者的写作目的,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五)描写景物、引出人物

描写自然景物,烘托环境气氛,是为引出人物服务的。如《小英雄雨来》“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上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当你读了这清新、优美、明朗如画的开头,若不急着往下看才怪呢!如《少年闰土》、《草原》、《穷人》等课文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好例文。写作时,描写景色和环境要真实、典型。

总之,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才最出色最有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题材、风格等诸多因素来选用。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呢?怎样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到善于开头,精于开头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细细揣摩并学习天下好文章的开头方法,正如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的开头方法看多了,记多了,写起来自然有的是榜样,有的是参照物,再也不会因无法开头而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了。

二是要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坚持做好关于开头的单项训练,

方法一:只写开头。写作前先出示作文题,反复强调开头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三至五个不同的开头,并由学生自己为这些不同的开头打分,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这些不同开头的短长与优劣,老师批阅后再择最优者细细点评。如此久而久之,自然会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的方法。

方法二:先由老师提供若干不同的开关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求做出选择/。

如写作《回忆》一文时,我就曾出示过如下几个不同的开头样式。

(1)见过大海吗?它蓝得像天,它美的像梦,我的回忆就与大海有关。

(2)知道贝壳吗?它明亮极了,它美丽极了,我的回忆就像这迷人的贝壳。

(3)有件事让我难忘,提起它我总会热泪汪汪。

(4)有过许多难忘的时刻,它们总是那么清晰,想起来总是历历在目。

(5)有人说,儿时的回忆都是甜的。我不信,因为我的回忆就是苦的。

(6)“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总会想起她我有好朋友××。

(7)我的回忆像珍珠,亮晶晶的。信不信?不信,我这就说给你听。

(8)笑是什么?笑是阳光。这是我的真实体验。这体验,是美好的回味告诉我的。

再如写读后感时,我曾提示过一个重要的思路:请认真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意图是什么?理解并认准了这一点,感悟也就基本上“准确”了。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开头:

(1)读完《××》,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2)是在一个……的时刻,我读完了小说《×××》,我的思绪也随之飞了起来。

(3)“……,……。”这是××说过的一段话,对于这段话,我曾将信将疑过,但看完作品《××》后,我就不再怀疑,因为我找到了答案。

(4)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间题:为什么……?读完小说《××》后,我明白了……

(5)……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我一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6)与哲人对话是件极美好的事,可是,茫茫人海,何处有哲人?我的理解是,好作品也是哲人,品读好作品必有美好的收获。

(7)×××是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此,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究竟谁的理对,小说《××》作出了巧妙的回答。

(8)“好文章是灯,能点亮愚者的双眼,”这话真的对吗?

(9)许多人说,《×××》写的好。我可却偏要说:未必。为什么?请听我的理由。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计划,而是缺少对良好计划的有效落实,日常教学更是如此。对于高三的作文教学,我校师生主要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针对训练角度,印发指导材料。

既然每次作文我们都有一个训练方向,那我们就应按照既定的计划备材、选材,提前把指导讲义印发给学生。比如“记叙文写作训练专题之写出故事”,笔者给同学印发讲义中主要阐释了“故事”应具有的特点:

(1)生动有趣。“故事”讲出来要想能吸引听众,写出来要想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多具有“新鲜”“别致”的特点。

(2)情节完整。故事要具有完整情节,即具有“产生原因(背景)”“发展经过”“事情结果”。因此,“人爬树”不是故事,而“某人因为偷盗被追”,接着“走投无路爬树”,最后“被抓住”就是故事。

(3)启人深思。就讲述者讲述的目的来看,是想通过讲述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或一些道理。所以,上述“人爬树”的故事尽管情节完整,但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围绕捉住的这个“偷盗者”身上又发现新的隐情,如“偷盗钱财来治疗患病的妻子”,则故事情节不仅更完整,而且故事的内涵也具有了启人深思的价值。

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指导讲义,作文课上,教师只用半个小时适当进行讲解、点拨,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写作状态。特别提醒:高三作文应限时当堂写作。

2.量化评判标准,多层面互批互判。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自身早已具备较好的审视别人文字的能力,评判、审读他人文字的能力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在过去纯教师批阅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学生间互相批阅的次数,既避免过去作文发下来学生只关注一下分数就扔掉作文的弊端,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去关注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缺点,以此为镜来剖析自身作文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评判标准,笔者在突出每次作文训练的主题的前提下,兼顾此前训练的内容,制订好分项赋分表,要求学生参照此表相互打分,并附上评分说明文字。

当然,学生互评绝不是老师偷懒的借口。学生相互批阅,是调动学生理解写作指导标准的一个方法,也是学生通过评阅他人习作对自身习作进行反思的一种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不能“偷小保还应在传统的对习作批阅的基础上关注一下批阅者的评价是否正确,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总结提供解读方向与依据。

正因如此,教师在批阅评判的过程中须有选择地重点关注几点:一是关注分数的“两头”,即关注学生互批所给的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看赋分是否合理,看高分习作突出的优点和低分习作的主要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群体“两头”,即关注以往作文水平突出和作文水平较低的两部分群体,看他们本次作文的实际状况。其他同学的作文则可根据互批点评的情况有选择地浏览批阅。因此,教师批阅的工作量与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

3.印发各类习作,学生反思并升格。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对学生互评而言,其批阅中所见到作文毕竟只是个例。我们只有把年级或班级的不同等级习作各选出一些进行点评并再次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通读各类作文才能真正地跳出圈子或跃至高处,比较全面而清晰地看清楚自己文章的档次类别、问题症结、提高路径。

三、查漏补缺:清楚地知道已经练了什么,清醒地分析什么还没有练

高考前最后一阶段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自身的家底。语文全组老师集体研讨,各班师生一起分析,共同梳理已训练的写作知识和未训练的写作点,编排已写过的作文主题(或话题)和未涉及的作文主题(或话题)。然后利用迎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迅速进行点对点的强化训练。

对于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如如何拟定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如何在文章里巧妙地进行点题等,若此前没有训练或训练不到位,可安排针对性训练。总的来说,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训练的点会越来越少,而写作主题(或话题)虽然我们有一级二级主题之说,但具体的第三级主题毕竟太多,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训练基础上进行梳理排查,如果第三级主题照顾不过来,就尽量把二级主题的训练到位。

如本校联系江苏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主题及命题特点,考前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我们还没有训练到的主题(或话题)方向:

客观、舍得、自由、规律、尊严、行动、距离、忧患、责任、乡愁、友谊……

因为时间紧,不可能每个主题都有时间进行一次完整的写作,于是,我们就围绕上述这些话题方向,选择一些作文材料,印发给学生,每天一到两则。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在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阅读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使我们在学习母语时,也要阅读大量的文章,更何况是外语呢?既然文章在学习中占非常大的比重,阅读就成了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学习技巧。

首先,每篇文章都是由大量的单词和短语组成的,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我们都避免不了要遇到不认识的生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大量的词汇。但英语单词就像汉字一样,一直在发展、在变化、在扩充,而我们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词,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记单词的同时也要学会构词法,对于某一个单词的词性扩展也要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记住更多的单词,以便于在阅读文章时不那么困难。同时,更多的阅读也相对扩大了我们的词汇量,使我们在做其他类型题时也降低了难度。

其次,更多的阅读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书本上,习题上的阅读短文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我们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的、有用的方法。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扩充我们的信息量。课外阅读的文章也有很多种类,像科普文、说明文、广告、寓言、小故事、文学作品摘选等,都是我们可以阅读的。阅读科普文章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本国或他国的科技方面的成就、发展、进步等。虽然有时文章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理解时有些困难,但对那些对科技和小发明创造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些文章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文章之间的对比,也更能提高我们对此方面内容的兴趣和了解。像寓言故事类的阅读文章,则更容易理解。这类文章相对来说要更容易阅读,因为很多故事可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或是大概知道的,这样即使会遇到生词,对阅读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而且每一则寓言,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蕴涵其中,能够打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给我们启迪,最终使我们从中受益。像一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例如救灾、地震、洪水、急救等,不仅让我们了解灾难的可怕,也让我们更多的知道遇到灾难时该如何去做。掌握一些方法和措施,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自助和助人,这都是我们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能让我们在遇事时不慌张、不害怕,保持冷静,从而能够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像文学作品类的文章、节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多文学作品节选都是一些大家熟悉的名著,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量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我们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和作品相关的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家庭背景,这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能够丰富我们的内涵,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能够言之有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日后的学习。

再次,大量的阅读也有助于我们对写作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在写作文时,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感觉好像无话可说,有的时候也只能写一些就没话了,这就限制了我们的思路,这也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量不够充足,使我们不会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我们的思维总是局限于一些条条框框,似乎没有什么内容可以扩展,但实际上这是不够准确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想法,有丰富的情感,只是我们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出来,有时写了一些,看起来却很杂乱,没有逻辑性,从而说明了我们不会组织文章的脉络,写出的文章没有连贯性,所以有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在作文方面就吃亏了。事实上,大量的阅读文章和材料是能够扩充我们的知识的,能够丰富我们的脑力思维。通过阅读,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更有条理,可以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引用谚语,引用名人名言,引用摘选等,使我们写的文章看起来更有层次,更有深度,也更加引人入胜。因此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写作的能力。

最后,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有助于我们口语的提高和改进。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除了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之外,同时也培养了口语的能力。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可以边看边读,开口大声地把文章读出来,在读的同时,脑子里就一起思考着读出的词、句是什么意思,一边读一边就能理解段落的大意,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不可能只用笔交流的,更重要的是用语言交流,那么口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与对方交流,如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让对方确切地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了解你的需求,这都要依靠语言。但与他人交流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表达,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我们通过阅读很多的文章去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这样才不会产生任何误会,也能使我们有更多的话题去与他人交流,才不会因为不知挑选什么话题而使气氛变得尴尬,才不会因为挑选到错误的话题而造成误解,甚至产生矛盾、造成冲突。友好的交谈氛围才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才能与他人建立起友谊之桥梁。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阅读没有表达感悟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推荐的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须要知道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意义影响等,这样的要求和量化对学生阅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样的要求和量化考核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被压缩,教师根据这样的阅读目标编制一定的讲义,给学生做相应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节约了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却缺少了表达与感悟。也有不少学校以导读的形式,把这些能够量化的目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以后,就凭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时间阅读,有的学生能够阅读完,有的学生没有兴趣,就放置一边,即使有些学生阅读完了,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

2.只有阅读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一般都采取“浅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归纳一些重要作品的中心思想,训练一些中考必考的语言项目,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没有让学生能够潜入作品中深刻感悟,采取浮光掠影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

3.未能和写作相结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和写作是分离的,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做好素材积累,不能更好地总结写作方法技巧,不能够感知语言的妙用,也就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是仅仅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变相地根据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不能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配合指导,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未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名著作品。所以,很多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认识、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主要人物的总结方面。

二、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旅游,不能成为死记硬背知识的应试训练。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点拨,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缺少必要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消失,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仅记住一些基本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不能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结构章法有更深的理解,不能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无法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尤其是没有逻辑的表达感悟训练,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真正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不仅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知晓一些基本的文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训练,开展有计划的阅读名著教学,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阅读感悟,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知晓这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出的诗集,也是冰心表达对童真和母爱的赞颂,是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给学生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课下结成学习小组阅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并单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比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以这些优美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自己的阅读体验、方法和感悟。

2.鼓励学生思考,形成感悟

阅读是一项思想的旅行,是和作者通过作品媒介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理沟通和灵魂交流,又是一次依照作品进行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阅读名著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蕴含的信息,不是单向地感知作品体现的思想情感,而是由个人思想参与的再创造过程。名著阅读不仅要求理解基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感悟,并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尤其要结合时展,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

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思想,最后形成较为简洁的故事梗概,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以汤姆索亚的传奇经历为故事线索,描写密西西比河畔一小镇上的顽童汤姆和伙伴――流浪儿哈克贝里,因为不喜欢枯燥的学校课程和庸俗的生活环境而追求传奇、冒险的一系列故事,赞扬了汤姆及小伙伴天真淳朴的心灵,鞭挞印第安人乔之流的贪婪和凶残。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阅读感悟,通过自己的阅读形成自己的认识,深入作品想象自己心中的汤姆形象,总结自己对主题思想的感知,获得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概括或者总结汤姆的形象特点: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机智勇敢等。让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比较,甚至与当下的课堂教学对比,也能够从中学会怎样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阅读名著须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摘抄,须要引导学生写好感悟及评论,把阅读和生活写作相结合。名著都是名人大家的经典之作,是他们用其一生的心血对生活、社会、人生的关照和思考,是其最高的艺术才华凝结。阅读名著做到和写作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以作文的形式应用起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内化为学生生活的指导和人生的指引,从而能够真正从名著阅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感,塑造良好的品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如果能够真正潜心研读,是写作技能的迁移过程,是艺术境界的慢慢升华过程。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呼兰河传》;空间;叙事技巧

《呼兰河传》是萧红留给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部作品从1940年9月份开始连载在《星岛日报》的副刊《星座》上,完稿于当年12月20日,在27日的时候全部刊载完成。这是萧红在《生死场》之后的又一巅峰力作。整部作品都以笔者的家乡小镇“呼兰河”作为描述对象,利用回忆这种方式,借用幼年的“我”,来观察故乡,展现上个世纪初期故乡小镇的风云转换。现在浅析《呼兰河传》在空间叙述方面的写作方法。

一、二重叙事视点

萧红在《呼兰河传》学术中采用了两个视点,外视点是叙述者,内视点是作品当中的人物,而且利用成人与儿童视角的相互切换、相互交融,这样使得叙述的主体更加复杂化、复调化。一个成年“我”,一个幼年“我”,跨越时空的人物叙述对话,形成了小说特有的叙述风格。

1.“零聚焦”

小说第一、二章采用兰特维尔特所说的全知全能的外视点,即热奈特的“零聚焦”。

成年“我”身处在时间与空间之外,以一种上帝视角观察这一切的人与事,并从中反映出城镇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和精神情况。饱经世事的成年“我”,脱身于空间之外的叙述,对这空间里的一切娓娓道来。如,小说中第一章写下:“只不过没有东二道街上那大泥坑子就是了。是凡好的一律都有,坏的不必有。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

2.儿童视角

第三章,出现了另外一种幼年“我”视角,这种人物的出现,使得文章出现了内视点,对应成年“我”的外视点。因为文章内的一切要素都要通过人物的眼睛来呈现,因此,幼年“我”的世界却别于成年“我”,这是一种活泼天真的视角。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3.融合视角

从第三张开始,到第七章,主视角是幼年,但是空间外的成人叙述也不时插入,使得两个时空内的“我”进行交流和融合。这主要跟本书的地点选择有莫大关系,因为作者选择了自己的故乡,她对这里熟悉,对一草一木都印象深刻。因此,才能实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随意切换两个时间跨度的“我”。

二、空间对时间的改造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一定的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正如巴赫金所说小说存在“时空艺术体”,龙迪勇也提出:“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空间对故事时间的淡化

本作品的时间让位于空间是一大写作特点,以因果关系为逻辑基础的故事时间隐退或模糊化。在第一章节,读者看不到时间,而且连社会背景时间以及历史时间都不清晰。故事空间将故事时间淡化,从而造成了时间显得混沌。例如,作者在描绘小镇的空间时候,可以将小镇置身于几十年故事时间中,然后为了突出空间的唯一性与主体性,故意淡化故事时间,让读者更关心空间内的对象。

2.空间对叙事时间的切割

叙述时间的长短往往根据小说的长短来衡量。叙述时间跟篇幅长短有关,与故事时间长短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用一句话略过十年,可以利用几十页上、百页来描述一天的事情。因此,叙述时间可以根据需要来对故事时间进行解构。作者利用各种写作方式,只需要遵从因果逻辑,这样无论将故事时间如何打乱利用,只要符合叙述一个故事的前提,均可以让故事时间为叙述时间变形。

三、二重空间意象隐喻的呈现

1.城镇空间意象隐喻

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结构,是地点,就像是个容器。因此,在这个容器中,不同的描述将为我们呈现不同的景象,或具象或抽象,作者通过笔墨的轻重来控制画面。空间如果当作背景,那么,多数情况下就会被主体化,空间就成为描述对象。因此,空间是行动的。在素材的选择与把握上,都要符合空间要求。

2.家宅空间意象隐喻

家宅空间,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作为行动着的地点,事物在这里的存在方式也有自身的属性。比如我们在家里,能够感到更多的安全感,更加安宁。家宅给人的是安全感,是庇护,这也就是人类安全感的诉求之一。因此,家宅的空间描述会给人保护感的象征。

总之,本文将空间叙述作为重点,分析了《呼兰河传》。首先,在空间控制上,作者采用了成人外视角与幼年内视角两个主体,通过将两种视角相互融合互通,给叙述拓宽了道路。其次,空间与时间的冲撞中,作者有意强调空间,围绕空间将时间打碎,重新解构,突出空间的地位,在这个技巧的影响下,构建了本书独有的叙事特点。最后,提到了空间的隐喻。

参考文献:

[1][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一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M].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04.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课 重要性 引导方法

“读”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学生了解欧美国家各地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阅读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都体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认为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在课堂上开展every day English和free talk

在每节课前几分钟,每天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自我介绍、讲一个小故事、笑话或者唱一首英文歌曲,教师应该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这个方法在小学中高年级实行的话会有不错的效果。上个学期我在六年级班上尝试开展了“every day English”的活动,由于之前没搞过这样的活动,刚开始我只要求学生站在讲台前用英语说几句话,慢慢地就要求并鼓励他们运用课外的单词和句子。学生很踊跃参与这个活动,并且在这个every day English中也学会了不少新单词和新句子。例如有个学生说:Hello, everyone. I’m Mike. I’m a cool boy. I like reading. I think everything is impossible.在这个学生的自我介绍中同学们知道了cool的意思和用法,也知道了I think everything is impossible句子的意思。为了这个课前演讲活动,同学们都会积极地去寻找一些课外的知识,这样一来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他们越来越喜欢我的英语课。除了开展“every day English”活动之外,还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free talk活动,老师给一个话题,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去交流。学生在free talk环节你一言我一句,交流得非常积极。学生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把自己在课内或课外学到的新句子都用上了,老师下去倾听学生的交流,把发现的新句子反馈给学生,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运用课内外的知识,好处真不少。

二、合理选择英语绘本,有效开展英文故事阅读

英文绘本能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英文绘本并不像教材,必须重点介绍或是复习某些目标词汇或句型,而是在书中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没有负担、没有畏惧,自然而然地进入由英语绘本提供的“悦”读环境中来接触和探索英语。

英文绘本中所呈现的整体语言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优秀的英文绘本不仅具有能启发孩子想象的图画,其故事本身更是一个整体的语言应用实例。词汇的选择,押韵的使用,同一句型的反复,都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和整体学习方面一种正向的刺激。

英文绘本所提供的多元文学风格、素材和充满想象的世界,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透过英文绘本的阅读,开启一扇英语文化的知识大门,拓展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活动的了解,延伸学生的知识触角并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创造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校内大环境应该营造出英语氛围,比如说在不同的学习区域张贴英语标语,悬挂英语格言,学校广播站播放英语歌曲和有趣的西方文化背景介绍。学校最好能够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英语歌曲大赛,等等,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英语,这样学生才能认为英语很亲切,才有欲望去学习。另外教室内的小环境也可以用英语来武装,师生共同办英文黑板报,设计英文海报,创立英语图书角,利用多媒体在课外收看英语节目,等等。这样,学生无论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还能参与英语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好英语。

四、巧用英文写作,激发学生英文阅读的热情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农村;语文;课堂导入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于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视野和认知都有限,教师恰如其分地选择良好的语文课堂导入方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直接导入

1.以课文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总体概括,以课文的题目为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迅速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有一些题目直接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如果标题富有美感或者诗意,教师则可以对标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标题美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快速进入正题,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优质、高效。

2.以课文内容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情节,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渴望了解本堂课的内容。使用课文内容导入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性强以及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相关度比较高的课文教学,教师要在非常熟悉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从中选取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课文内容导入,也可以转换角度,让学生来讲述课文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果课文中包含有学生日常所熟悉的成语等,可以从经典成语入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扁鹊见蔡桓公》,就可以用“讳疾忌医”的相关故事引出文章。

3.以写作背景导入

在新内容开始学习前,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相关的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写于何种情况,有着怎样的写作目的,如此一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教学内容。比如,的诗词《沁园春・雪》,文章背景是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文章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想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由于农村初中生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养成,他们的知识面并不开阔,也不太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而不能理解作者诸葛亮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的背景。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如,“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忠臣不事二主”等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二、间接导入

1.以情感导入

教师可以利用语言、音乐以及丰富的情绪,给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如,饱含感情地描绘一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能使学生对画面产生想象,更容易融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中。情感导入对诗歌、散文以及感情丰满的文章的效果极佳。

2.设置疑问导入

初中生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与疑问。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导入中,先卖关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进行自主探求,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弄清楚相关知识点的真正内涵。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导入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还需要教师根据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和不同的教学需要不断摸索,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与创新。

参考文献: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8篇

蔡骏,悬疑小说作家。22岁即开始发表小说,同年获得“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杯文学新秀奖”。2002年长篇惊悚小说《病毒》横空出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翱翔于“心理悬疑小说”之天地。代表作品:《诅咒》、《地狱的第19层》、《蝴蝶公墓》、《天机》系列、《人间》等。

[专访]

悬疑小说家的想象力

在见到悬疑小说家蔡骏之前,因为他的作品,对他充满唐突的想象,但观其为人,确实出乎了最寻常的意料――戴眼镜,喝热茶,说话慢条斯理,充满逻辑……这一切,让他的本尊看上去甚至比照片显示的还要凡人一点,这么想着,在看他在《人间》之前的小说时,会突然心生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恐惧,又开始弥漫。

想象力是蔡骏一直强调的能力。对于他来说,这种想象力是绝对的,可以跨越一切年代、地域、生死的界限,超出这个似乎只有我们生存于其间的现实世界的束缚。

作为悬疑小说的作者,蔡骏以为所有的悬疑小说一定会有一个未知,也一定会到最后告诉读者谜底,为了吸引读者往下读,作者需要在叙述的过种中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故事和文字引发的各种感觉。成熟的作者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地控制这种感觉。他认为这种感觉,归根结底,是源于对我们所知的现实以外未知的一切的好奇,而恐惧,一样也来源于此。

蔡骏的新作《人间》一共三卷,讲述的是主人公高能在一场离奇的车祸后昏迷一年,苏醒后他重新进入了看似与从前一样平庸的现实生活,但厄运却如他因祸得福而来的读心术一样,纠缠着他,整个世界好象都与他为敌,而一个惊人的秘密已近在他眼前――蔡骏把读者从虚幻的世界带回现实世界,以5・12大地震为引子,并衬以金融危机的背景展开故事,揭示着人生的平凡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第一卷在2009年3月出版后即引发热议,年中第二卷已经脱稿,第三卷的写作也进入倒计时。这部三卷本悬疑巨作的总字数与去年出版的四卷本的《天机》差不多,但从写作的心路来说,却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之前的几部小说,是传统的悬疑小说写法,即,谜局开始在故事之前,故事的重心则是去解谜,而读者关心的是谜底。《人间》则不同,虽然开始所设的谜局也很有意味,即主人公高能为什么会遇到车祸失忆?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虽然大家也还在字里行间寻找谜底,但更多的关心却已经放在了主人公的命运发展上,高能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间》的结构更像一个武侠小说,作为小人物主人公,偶然间得到盖世武功秘笈要不停去修炼,中间会出现各种人物事件包括感情纠纷的干扰,读者关心的重点,会慢慢倾斜,他举了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为例子说明:当然大家也关心那个引发武林血案,让少年张无忌开始他坎坷人生路的幕后元凶是谁,但是随着金大师的生花妙笔的描写,大家可能更关心的的是最后张无忌是跟赵敏还是周芷若在一起了――归根结底,这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蔡骏总结说,他写的很多小说,披着悬疑的外衣,主线还是爱情。

悬疑小说家是这样长成的

2000年,蔡骏的短篇小说《绑架》(讲述一个以悲剧结局的少年和有夫之妇的爱情故事)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大赛二等奖。12月,这篇小说《绑架》发表于《当代》杂志。但蔡骏尚未来得及在纯文学的道路上开始他的征程,却因为当月爆发的“女鬼病毒”开始了他在悬疑小说上的狂奔――2000年12月网络上盛传一个名叫女鬼的病毒。该病毒在台湾地区发作时曾经使人因为惊吓过度,在送往医院救治后死亡。女鬼病毒的源文件在执行时,只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关于一个美食家杀害其妻子的粗糙的恐怖故事,而用户阅读完毕之后,可以把程序关闭,继续作其它的事情。但是在首次执行五分钟后,屏幕上会突然出现一个恐怖的全屏幕女鬼图像和一段恐怖的声响效果,往往将毫无防备的用户惊吓得目瞪口呆,严重的将产生神志恍惚的情况――关于这个开始,蔡骏说,在那之前,他看过的一本叫《日暮东陵》的书,里面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的故事让他记忆深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四十年代,一群盗墓贼挖开了康熙和同治帝陵。在同治的陵墓里,年轻轻轻就死去的同治早已化为了枯骨,但与他合葬的年轻皇后却保存完好,身体没有一点点腐烂的迹象,就像刚刚睡着了一般美丽动人。盗墓贼们虽然吓得目瞪口呆,但又有胆大包天之徒,因为听说皇后当年是被慈禧太后所逼吞金自杀,为贪图一点点金子,竟剖开了她的尸体!这段内容深深影响了他,好像情景再现一般,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素材。2000年底因为网络病毒的事件,他脑海中最终形成了一个长篇小说的构思,两者结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被称作中国网络第一部长篇悬疑小说的《病毒》。小说里那可怜的皇后,在被盗墓之后被人运出了东陵,她的尸体被送到上海做科学研究,没想到研究她的人纷纷离奇死去,从此留下了“还我头来”和“她在地宫里”的不灭病毒!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的名字(就像慈禧太后的真名也难以可考了,“兰儿”只是后人的附会罢了)。于是,蔡骏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小枝――阿鲁特小枝。

作品在网上发表后,受到读者追捧,但当时蔡骏还没有意识到要去作一个悬疑小说家,《病毒》完结后,他又开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诅咒》的写作。《诅咒》讲的是年轻的考古学家江河自罗布泊考察归来后突然死亡,于是考古所接二连三发生命案,死因均为心肌梗塞,而死者都曾参与考察过神秘的罗布泊与消失了的楼兰古国,考古所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文物――楼兰女尸。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命案?难道真是出自神秘的诅咒?一切都围绕江河的未婚妻白璧展开,她发现警官叶萧竟然长得酷似死去的江河。紧接着她被卷入了更大的神秘漩涡之中的故事。写到《地狱的第十九层》(讲述S城某大学女生春雨自从收到一条“你知道地狱的第19层是什么?”的手机短信后,便莫名地陷入一个极度恐怖、无法脱身的地狱游戏之中的故事。)时,他的写作方向已经清楚,灵感层出不穷。自此,蔡骏进入了非常有规律的写作人的状态。

让人吃惊的是,蔡骏一直到成名多年之后的2007年才正式辞去公职,理由是因为经常因为写作出版的事,要跟单位请假,无法很好的解决之间的矛盾――潜台词是如果能解决好,他可能还不会辞职。因为工作比较清闲,他一直足够的时间保持高产的写作。辞职后,他开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旗下现在有三本杂志,《秘密》、《谜小说》和《九州幻想》,目前,蔡骏在这些杂志的头衔统一挂的是监制。对于办公司,他有自己的主见,他的杂志都聘请专业的杂志主编,他认为杂志主编是一个很专业的角色,需要专业的人员,而身为监制的他,主要工作是为杂志定位,提一些内容建议,同时帮忙约稿。作家做杂志在中国,其实是一种蛮传统的文化模式。作家们把属于自己名下的杂志打造为做为一个平台和阵地,蔡骏觉得自己还谈不上有那样的格局,目前的三本杂志,对于他来说,是公司在做项目,而这些项目对悬疑小说这个类型是有意义的,但他强调:“不是整个类型,而是某个类型。”比如《谜小说》对知识悬疑和历史探宝类小说的写作和市场开发有推动的作用,《秘密》则在尝试推动一种所谓“大众的哥特式小说”即神秘环境下的爱情、具有神秘背景的浪漫主义的感情。

[Q&A]

Q: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些作家?

最早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司汤达,国内作家里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张承志,近期我很喜欢的是大江健三郎,他比较有想象力。悬疑作家里最喜欢斯蒂芬・金,但说实话他的中文本我也没读全,实在是比较难读,他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纯美国式的,很少有中国读者能读下去,我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只是我觉得他的故事架构和里面体现的精神非常好。

Q:悬疑小说中你比较推崇哪些作品?

斯蒂芬・金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像《东方快东谋杀案》写人性非常到位,拥有的是一个哲理式的结局,那个被谋杀者,每个人对他都有仇恨。

Q:你是如何打造“中国式悬疑”的?

没有什么刻意的打造,因为中国人不可能写出美国人的小说,这是自然而然的。

Q:悬疑小说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理性与感性都很强大的人比较适合写悬疑。

Q:你的写作一般怎么开始?

我的写作习惯是做题纲,把每个提纲都做好。我习惯突出场景,提纲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前后都有关联,前后都有伏笔写作过程中一边写可能也会有突发奇想,这种情况,就补充到后面的提纲里。但一定要先有提纲才开始写作,必须要这样做。

A:你的小说中出现了一些连贯的人物,像欧阳小枝、春雨、高玄,有什么寓意吗?

小说家都想要编织一个自己的世界,像巴尔扎克那样,通过人物来编织一个世界。但也不是绝对的,《人间》里这些人物基本没有出现,也可能以后还会写回来,写作就要经常保持一些变化。

Q:《人间》交给了博集天卷出版,有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小说还交给别人出版?

公司做这些项目都做内容提供,其它都不管,因为内容才是我们最擅长的,发行牵涉到其它方面,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对。

Q:以后还会尝试悬疑小说之外的写作吗?

会,比如历史小说,当然,很多类型都有可能。

Q:对新的写作尝试有什么担心吗?

市场上可能会有担心,我自己写作而言,不会有什么问题。

Q:2000年前后的网络文学与现在的有什么异同?

相同的都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因为网络在那时与现在都是一个自由发表媒介。但我们那时与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写作内容不一样,现在网络小说的内容,像穿越啊修真这些,是以前完全没有的。当然,也可以说是网络小说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类型小说大爆发。

Q:以后如果有很好的机会,会再尝试在网上写作连载吗?

不会,不仅是网上,我也不会在自己的杂志上做这种尝试。从第一部长篇开始,我都是写完、改好,才拿出去发表的,连载或者一次印刷出版都可以,但前提是我要修改好。我是很注重整体的结构的一个人,我希望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东西,

Q:写作有受过家庭影响吗?

影响不大。唯一的影响可能是小时家里藏书比较多,因为我妈妈是上海第一批自学考试中文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