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函数练习题

对数函数练习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1篇

数学是属于理科的知识,数学要打好基础,啃透书本,再辅之以大量的习题,不宜题海战, 

     首先是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在进行题目的演算和讲解,学生在听,这是一个比较机械、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也许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实际上你对于解题方法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程度,并且非常容易忽视了一些真正的解题过程中必定遇到的难点。“好脑子不如赖笔头”。对于数理化题目的解法,光靠脑子里的大致想法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周密的笔头计算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难点并且掌握化解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举个具体的例子:高一代数的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但是把它们对比着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无论哪种函数,我们需要掌握的都是它的表达式、图象形状、奇偶性、增减性和对称性。那么你可以利用剩下的这段暑假时间,将这些函数的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着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解题时注意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必定会收到好得多的效果。 

     最后就是要加强课后练习,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关键是找题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认真对待每次模拟考试。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使你的解题速度越来越快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创设更大可供多种选择的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推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尽早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业设计不能固守原有的形式和内容,而是应该紧随时展,适应学生个性.学生之间存在多种差异,作业设计也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并且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个性化作业究竟如何来设计呢?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设计适合学生的个性化作业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作业内容完全一致.这种做法没有看到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导致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水平低而无法完成作业,还有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前者为了免除教师的责罚,不是加班加点,就是破罐破摔,采取抄袭的办法来应付.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打击中消失殆尽,最终对数学不闻不问;后者轻松完成作业之后认为自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懂得额外做一些练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造成智力资源的浪费.个性化作业的对象是每一位学生,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只有分层次对学生布置作业,才能满足学生对作业的多种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在数学的魅力之中.笔者所布置的作业通常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必须要求做的试题,这部分主要为基础性试题,考察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记忆情况;二是选择性试题,这部分主要是教材练习题的进一步深化,目的是扩展学生思维,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前提.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学生的作业负担大大减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用不同的形式设计作业

《高中数学新课标》规定,高中数学课要积极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极大好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重这一点,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种.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对数函数”这一内容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的认识,布置作业如下:

1.画出对数函数的两边.2.将对数函数图象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出来;3.列举出对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择某一题进行回答.学生大部分都选择第3道试题,并成功列举出许多与对数函数图象类似的例子,还有的学生甚至编造了顺口溜.这时候的数学课已经不等同于普通的数学课,而是充满了乐趣的场所.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但迅速掌握了对数函数的特征,而且还认识到对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都是以模块为单位来划分的,不同模块下的知识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尤其要注意作业设计.在对模块下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教材中的知识含量无法满足某些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对初中的三角函数进行了复习,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准备了基本的条件,使学生完成由浅到深的知识过渡.还有,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使用十字相乘法去应付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提前形成相关认识,并做好准备.

四、根据目的不同设计作业

由于高中数学的基础性特点,所以只有学好数学之后,才有可能学好物理、化学等其他科目.学生在兴趣爱好等方面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将来的学习方向以及所从事的职业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数学知识需要的重点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关兴趣小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应用的观念.如果学生喜欢计算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成立数学与计算机小组,如果学生热衷于建模,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成立建模小组等.通过这些相关小组的创建,学生既能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同其他知识建立联系.

总之,纵观当今日益发展下的客观世界,数学面临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数学学习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作业环节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应该使其为学生的进步服务,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牢牢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来改造客观世界,并为自身的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薛剑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0).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目标的管理能够减少复习盲目性

目标的管理是指复习内容的明确以及复习计划的设计。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做好复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切记不能将计划当作摆设,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的,而且,在计划的制订中要明确自己哪些地方属于薄弱环节,哪些掌握得比较好等等,清楚、明了的计划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而且,也能减少学生复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够朝着目标进行各种复习活动。

二、方法的管理能够提高复习的效率

复习方法是影响复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在复习管理中需要特别费心的部分。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串知识点”的形式,要相信学生,要借助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进而在提高教师复习管理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复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自主复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复习“数列”这一章节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自主整理这一章节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自主重新对前n项和公式进行推导、自主思考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授课时零散的知识点系统起来,将整章的基本知识点综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扎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对复习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又如,在复习“基本初等函数”这一章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复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引导学生思考三者之间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比如,组织学生对比三者的函数标准方程、三个函数的图形特点、取值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对比中加深印象,提高能力,进而为复习质量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教无定法,复习方法也是一样,教师在复习管理中要做好方法的管理,要帮助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习题的管理能够锻炼解题的能力

“题海战术”向来是我们复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复习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多练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进而逐步提高问题解答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战术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习题管理,就要通过选择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易错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为了得到函数y=sin(2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cos2x的图象( )

A.向右平移 B.向右平移

C.向左平移 D.向左平移

这是三角函数中常见的一道试题,但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很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一是看错题,将y=cos2x看成是y=sin2x,非常简单的就得出了答案。二是sin2x与cos2x进行转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三是向左平移还是向右平移。所以,该练习题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典型题。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的管理中,我们要从多角度入手来发挥管理的作用,进而在提高复习质量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高考。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4篇

一、颠倒课堂的概念

颠倒课堂又称为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该校两名高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音频、视频或演示文稿,并上传至互联网,方便学生学习。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这一教学理念迅速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而颠倒课堂是先学后教。先学并不是单纯的预习,而是指教师提前制作好教学视频与课件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学生可在课下上网观看,自学知识。后教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讲解,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学顺序的颠倒

在颠倒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要在课下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无需在课堂上重新讲授。同时,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活动搬到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2.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转变

该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3.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而在颠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伙伴,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也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索者。

三、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颠倒课堂教学方案时,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并明确高中生不同阶段需达到的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反函数这一概念时,课下学习目标为:要求高中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从而初步构建起反函数的概念体系。课堂教学目标为:利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反函数的相关概念,把握其实质,从而加深对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其他相关初等函数的理解,逐步构建起一个函数网络。

2.制作教学课件

微课是这一教学模式中涌现出的另一新概念,也是颠倒课堂的重要载体。它是指为了说明某个问题的一个小课程,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制作好相关教学视频、音频等课程资源,便于学生课下学习。另外,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课件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对此,笔者认为可组成教学团队,由年级数学教师组成课件设计小组,共同制作课件资源,并由经验丰富、资历高的数学教师担任组长,审核课件内容。这样不仅能节省人力、物力,还能保证课件质量,从而为颠倒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次教学视频内容如下:①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差异对比;②反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求取方法;③完成练习题。

3.自主学习阶段

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着重了解反函数的相关知识。在观看视频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合理把握学习进度。对于重难点或晦涩难懂的知识,可通过视频暂停与回放,反复观看某一部分,加深理解。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对反函数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课堂知识内化

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课下自学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一个探究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既要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要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5.综合评价

在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后,学生要在课堂上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组间交流,最终指出反函数的主要性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及特点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在该教学模式中对学生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个人评价。同时,要建立学习档案,便于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控,进而给予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颠倒课堂教学水平。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教材习题及其练习过程的设计较少深入研究,缺少对习题深度的挖掘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堂练习从哪里找题目?实际上,教材是最好的材料,课本的例题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练习应是有效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补充例题的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的编写一般比较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 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例如,已知圆的方程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激活学生思维,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0,对问题进行解决. 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式1】 若圆的方程变为(x-a)2+(y-b)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2】 若圆的方程变为(x-a)2+(y-b)2=r2,求经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3】 已知M(x0,y0)为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变式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设计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随着教学层次的展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讨,将学生思维的交点引向知识的深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合理拓展,丰富内涵,深化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材习题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篇幅的影响,往往针对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 因此,教材习题有时看似比较简单或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内容,但实际是可以进行合理拓展的. 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拓展,丰富习题内涵.

例如,关于指数函数的一道习题:设f(x)=3x,求证:(1)f(x)?f(y)=f(x+y);(2)f(x)÷f(y)=f(x-y).可以挖掘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这道题目的结论作为条件编一道问题:已知x∈R,f(x)>0;当x>0时,f(x)>1,且x,y∈R,都有f(x)?f(y)=f(x+y)成立.(1)求f(0);(2)证明f(x)在R上是增函数.还可以借助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密切关系,把问题引申为:设f(x)=log3x,求证:f(x?y)=f(x)+f(y).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针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性质特点,对教材中的单一型练习题进行了合理、适度的拓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本习题的解法一般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讲“曲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设计如下练习:

(1)在长方体AC′中,AB=2,BC=3,BB′=4,位于点A处的蜘蛛沿长方体的表面爬行去攻击点C′处的苍蝇,蜘蛛的最短行程是多少?

(2)AB是底面半径为1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的一条母线,一只蜘蛛从点A绕侧面一周爬到点B,求爬过的最短距离.

(3)AB是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为3厘米的圆锥的一条母线,一只蜘蛛从点 A绕侧面一周爬到点B,求爬过的最短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蜘蛛只能沿表面爬行. 用可折叠的矩形纸板翻折演示,学生不难发现最短途径. 再追问:圆柱、圆锥侧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如何计算?将圆柱、圆锥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剪开、铺平,此时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 这是将立几问题转化为平几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新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题多解表现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由此产生不同的方法. 因此通过一题多解不仅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

渗透延伸、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习题的潜在内容. 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探索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 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本题,给出拓展练习.

【拓展】 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去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深入】 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求它的标准方程.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延伸】 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 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6篇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提问时分层对待,对A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问题,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度的问题。如教学对数函数时,通过引导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与X轴的交点、单调性)可让A组学生回答;而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则让B组或C组回答。将基础问题与拓宽的问题搭配,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得出的问题。

3.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4.编拟不同层次的单元试题。单元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鉴别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编拟单元检测题时,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也得顾及A、B、C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单元检测题.可在同一份试卷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注明部分题只要求C组同学完成(如附加题),部分题只要求A组学生完成。也可以将检测题分成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一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均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对下一章节的学习充满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不甘落后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勇往直前,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7篇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1.1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利用学案加上有效导学完成数学课堂教学,学案与教师常用的教案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是教学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学案为载体,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考、解题的思维轨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高效配合完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模式。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潜力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延伸自我能力,追求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对于培养、锻炼、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1.2学案导学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先学后教思想让学生积极在数学学习中展现个人思路,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学生尝试应用自己旧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完成新旧之间知识结构的衔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实践探究与创新解题能力,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学案导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学生不再被动的纯粹接受教师灌输,教师也更注重利用学案巧妙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过程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支持地位,从而实现教学全程的和谐统一,让教师真正成为支持学生迅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工具。学案导学模式积极应用新教育理念,强调差异化教学,无论是学案中知识重难点的合理划分,还是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所指定的基础、强化、拓展、创新等部分,利用梯度化层次教学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有所发展,从而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尴尬教学问题。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2.1学案积极配合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要注意学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积极配合,遵循一个课时一个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标准学案设计,课前提示学生授课新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类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便学生课堂中快速融入教学氛围,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升后续学案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章节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上需要学生顺利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及数量变化关系、掌握底数对函数数值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可准确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对比对角,能够通过习题练习顺利掌握对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差异,并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围绕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案导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感受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让他们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合作等方式享受成功的喜悦,顺利掌握知识。

2.2学案自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学案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综合能力,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将会大量联系以往旧知识服务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材提供的方法之外,积极探索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能力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利用学案导学作用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索,从而方便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为例,教师可利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让学生们积极回顾以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性质与解法,并重点对公式法进行回顾;为配合有效回顾,教师要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练手,课堂中通过问题法、任务法等巧妙创设各种解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以往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尤其要重点突出授课重难点,让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疑难点,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

3.结束语

对数函数练习题范文第8篇

一、定向控制

任何事物的运动,首先要受到方向的制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定向控制就是要“设点”、“定线”、“选角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形与数的内容交错的。而数学的概念、原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阶段标志,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课标的要求,不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恰当的教学角度和基线,那么在教学中就可能无的放矢,劳而无功。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在初中只能设点在常量、变量概念基础上的直观描述,定线于对函数的感性认识,以几个简单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等)作为教学的方向。而到了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设点在集合、对应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提高到理性认识,定线于对函数通性的理解(奇偶性、单调性等),以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为其教学内容方向。不注意定向控制,就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力量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二、定量控制

数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进行信息传递和智能训练的活动,这不能不应有适宜的量次控制。量次不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量次过繁过频。则教学不胜超荷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计划内的教学时数与教学任务相对稳定,保证课内外作业量与其他学科的相对平衡,正是数学教学中定量控制的前提。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课时量,讲课中的知识量,课内练习量,课外作业量(包括为达到某一技能而布置的训练量),都应尽力做到大体上有数,从而在一定幅度内予以合理的控制。

三、定度控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定度控制是指对教学的速度,例题、练习题与试题的难度和训练的强度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控制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速度进行的。当代社会的发展,处理各种事物都要求加快节奏。但是从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节奏还较为缓慢,进展不甚显著,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为了升学考试,往往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深挖洞”,学生易懂的某些内容,出于教师的爱好或“好心”,过多地讲解和训练,必然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课标规定的课时,是我们进行速度控制的根据。此外,对例题、习题及试题的难度应予恰当的控制。教学难度的设计既要使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又要使这种努力确实能取得成果。如果不付出巨大努力,某些学习“成果”也能轻易而得,但那必将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已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而学习成果仍然可望而不可及,那也同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技能的训练,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奏效。数学教学中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十分注意它的集中性、反复性和创造性。训练强度过弱达不到技能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反之,过强了,时间、精力都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