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悯农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悯农古诗范文第1篇

复习内容

1. 《画》2. 《大小多少》3. 《小书包》4. 《日月明》5. 《升国旗》6. 《语文园地五》

复习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复习重难点

1. 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学情分析

孩子们之前已经上过一个单元的识字课,对识字已有了一些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对汉字并不陌生。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在学生书写时强调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复习措施

1.朗读课文《画》《大小多少》《升国旗》并背诵。

2.书空23个生字笔画,并正确组词。

3.写字时强调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4.背诵《悯农》。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5.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1. 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1.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课时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5.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课时重难点: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1.齐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背(边背边书空)、指名比赛背。

2.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词语,进行游戏分类。

3. 根据读音,选择正确的汉字。

4. 讲词语正确读出来后,进行分类。

5. 书空生字笔顺,指生回答易错笔画。

水:最后两画撇、捺,不要写成一笔。

小:先写中间后写两边, 第一笔是竖钩。

少:第一笔是竖。

尺:最后一笔是捺。

刀:最后一笔撇不出头。

力:第一笔是横折钩。

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正:第三笔是短横。

心:第二笔是卧钩。

二、复习课文内容。

1.左手压书右手指,齐读第6、8、10课,并开火车读。

2.指生背诵检查。

3.找出第6课反义词,并拓展反义词。

远—近有—无来—去多—少大—小

三、听写词语、标调。

1.生仔细听,将听到的词语写下并标上声调。

2.做游戏,给丢失声调的词语标上声调。

3.练习标调。

PPT 出示字母,让学生根据提示的声调,读出字母。

四、复习第7课。

1. 指读课文,指名背诵。

2. 齐读69页数量词并拓展。

五、复习第9课。

1. 指读课文,指名背诵。

2. 看图猜字。

3. 出示题目,照样子填一填。

例:日--月--(明)

六、巩固练习,读一读。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 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3.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4.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七、比一比,读一读。

色(sè)彩 远近(jìn) 声(shēng)音

多少(shǎo) 书(shū)本作(zuò) 业

众(zhòng)人升(shēng)起中(zhōnɡ)国

悯农古诗范文第2篇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朗诵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上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朗诵、修改,知道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直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他端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悯农古诗范文第3篇

一、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语文课本为依托,参照课本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自己的梦想,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古诗词时,注意为学生在讲解相关古诗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相关知识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带给我们的启示,丰富自己知识面,丰富自身内涵。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很匮乏,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草》这首古诗时,可以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利用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小草,然后为学生讲解小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品质,让学生对小草产生想要了解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分句剖析古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大意,然后道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意,并将之前对小草的评价语言此句古诗结合,感受我国古诗内涵的博大精深,让小草顽强的品格深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内涵。此外,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时,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晓》这首古诗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了解此诗中存在的实物,根据实物感受春天的清新淡雅,然后由教师为学生描绘古诗内容,并安排学生进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美、了解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教学以学生为本,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对于学生来讲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合理价值观的养成。而素质教育的提出,需要教师在授课时秉持以?W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回归于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悯农》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组内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究,增深学生印象;然后,由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古诗内容的学习,学生在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感受其传达给我们的启示,并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在《悯农》中学到的知识,并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道理。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学习《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了解母亲对自己浓浓的爱意,并教导学生也要爱自己的妈妈,帮助妈妈做家务,减少妈妈的负担,平日里孝顺妈妈。这样的情感交流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对母亲的敬意,并掌握孝的真谛,提高小学语文中人文精神的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人文精神的传播

悯农古诗范文第4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可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餐厅里,人们大鱼大肉,吃饱喝醉,拍拍屁股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潲水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生日聚会,人们拿着生日蛋糕打“游击战”……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冻、挨饿的样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珍惜资源!

只有学会珍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古诗的含义。

悯农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古诗;教育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等,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在于感悟文化之美,在于陶冶性情,舒畅情感,在于爱的教育,在于对语感的感知和感悟。古诗独特的意境表达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的魂,对散文、杂文、说明文等各种题材的阅读和习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古诗教育教学也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

一、古诗教育教学的审美教育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以背诵、翻译等为主,忽视了古诗本身的审美教育。在古诗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也大都以识记和背诵为主,对于情感和兴趣的挖掘有所欠缺。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审美教育逐步成为古诗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诗教育教学的审美教育,必须以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为前提,比如对于低年龄层次的学生,古诗教育教学大都以画面感强的审美教育为主,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如,《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审美教育会逐渐向社会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主进行转变,如,李绅的《悯农》、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等。

二、古诗审美教育要难度适宜,因材施教

古诗审美教育,要善于将古诗与当前的经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古诗审美教育的切入点,难度要适宜,既要满足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审美要求,又要照顾学困生的学习和审美要求。既要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挖掘让他们感受古诗的美。

三、古诗审美教育要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悯农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方法

一、强化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二、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三、启迪心智,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悯农古诗范文第7篇

1、生命教育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亲情观念教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爱惜粮食教育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勤奋顽强教育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时间观念教育

《明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人际关系教育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7、进取精神教育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坚强意识教育

《梅花》

悯农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诗文 语文素养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确,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让学生从小学习经典诗文,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储备积累,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其表达欲,给他们提供运用的机会。

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吟诗引句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是诗文的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大自然,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在大自然中观景吟诗,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引入诗的意境。

自然界到处都有美的足迹,历代诗人的慧眼彩笔留下许多赞美四季风光的不朽诗篇。在春季,校园里的几棵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立刻捕捉到这一春意,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望着飞上蓝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夏日雨后,指点孩子们去观赏雨后青荷,微风中吟诵诗句“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在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于阵阵菊香中品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铮铮傲骨。在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去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

引导孩子在广泛接触大自然和观察大自然的情境中发现美,引用诗句表达美,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强表达效果。

二、在生活实践中品诗悟理

人们在政治、经济、外交及交友处事等诸多场合,常引用诗句名言陈述事理,传递心声。《唐诗一句免税千金》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留法研究生几经努力,使我国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在出口时,中国的葡萄酒被认定为“洋酒”,需增收关税。在交涉的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吟诵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诗句,说明我国在唐代就已经酿造、饮用葡萄酒了,是葡萄酒的原产地之一,而法国、美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比中国要晚得多,终于说服了法国海关官员,免去了高额“洋酒税”。

学生对这样的小故事不但感兴趣,而且很受启发。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捕捉时机,指导学生引用诗句名言表情达意,如在学校见到一位孩子浪费食物,晨会课上动情地谈及此事并由衷地吟诵《悯农》中的“锄禾”诗句,不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逐步将诗句融入孩子的语言中。

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积累古诗文

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古诗名篇,如《晏子使楚》、《将相和》等历史故事,《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教师可配合教材,让学生有机会辅读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二”中的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后,补充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让学生欣赏、背诵,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其他如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及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可效用此法。

为避免遗忘,教师应把所学古诗按教材内容、表达形式等归类合并。如有的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再赏读《赠江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等一系列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使学生对离情别绪有更多的体会。又如将《悯农二首》、《伤田家》、《蚕妇》、《陶者》归并为艰辛篇。还有童年趣、思乡曲、枫叶情等,这样归类辅读,以熟带生,新旧渗透,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良好效果。学生定会随着年长事更,逐步明之、解之,融于心,调于笔。

四、在写作练习中指导引用诗句名言

恰当地引用诗句名言能增强表达效果,给文章增色添彩。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名言可采用例文评析的方法,即将学生引用得好的例文抄录出来示范讲评,以典型引路。如学生在写《一件好事》一文时,不自觉地引用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既使文章增色不少,又使人明晰了文章的主旨。教师还可采用提示阅读资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参考。如写《我的理想》,可引领学生阅读人生传记,寻找身边的榜样,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透过古诗文的阅读,学生可感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教师还可采用引文指点的方法,即根据某次作文的具体内容,启发学生在文中引用恰当的诗文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