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帝城在哪里

白帝城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帝城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帝城在哪里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诗歌长河中的不朽名篇。小学生从古诗中汲取精华、陶冶情操,是培养其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由于古诗作品所写的时代比较久远,使现在的儿童难以感知和体会,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方法简单,导致古诗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毫无情感可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古诗词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积极优化小学古诗高效课堂结构,提高古诗教学效益。

一、铺设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古诗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特别要注意上好古诗第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诗本身有关、与诗人有关的富有趣味的故事或诗歌,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如《草》的教学中,在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辅以简笔画,简洁明了。学生兴致盎然,脱口而出:野火只烧掉了草的茎和叶,草保住了根,就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来年春风一吹,春雨一下,草又能长出新叶来。学生情感自然流露,摆脱了直白的翻译,对古诗内容有了深切的理解。

又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这一背景,那么学生就感受不到湍急的峡流、急速的顺水舟、声犹在耳的猿啼、重叠的山峦,从而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所以教学时,教师先向同学介绍:李白本有济世之志,然而他的这种志向始终未能实现,于是他就将郁闷的心情放游于山水之间。使学生了解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及怀才不遇时仍能保持潇洒浪漫的气度。在此氛围下,引导学生进入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感受体会诗人宽大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二、抓住诗眼,帮助学生领悟情感

诗人很讲究用字,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古诗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古诗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

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诗眼。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地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思”字后,就可用“思”字来继续引导:“诗人‘思’的是什么?思就是想家的意思,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感受吧。”有些古诗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三、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十分讲究韵律,因而每一首古诗读来都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一般地来说,五言诗节奏划分是:二三式,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诗的节奏划分是:二二三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般地,在经过教师的讲述、提示,学生对作品的情景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对诗的背景知识也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进行诵读,更有利于对文字的理解,读多了自然成诵。学生在诵读诗的同时,也感悟了诗的韵律美。在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学生自然会不断有新的“意会”。即使这种“意会”学生一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充满韵味的古诗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已不可低估。古诗文讲究诵读,诵和读二者又是统一的。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白帝城在哪里范文第2篇

一、品味炼字佳句

例1.(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⑴ “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⑵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⑴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⑴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⑵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⑴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白帝城在哪里范文第3篇

一、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二、通过预设情境,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用故事、歌曲、幻灯、录音、录像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情感随着画面和声音进入到了春的世界里,学习起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来也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普遍感兴趣这一情况,让学生讲讲他的生平事迹,教师适当补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课文来也更有感情了。

三、巧讲故事,感染激“情”,缩短了师生间心理距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四、举一反三,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课文放到一起教学,这样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教学《孔乙已》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在比较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与春有关的古诗词,比较课文中对春的描写与古诗词中对春的描写有何异同,在比较中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