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内控

银行内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银行内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内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3-02

近年来,金融领域风险不断显现与发生,又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正在逐步由隐性转向显性,主要是贷款质量下降、呆账增加、经营亏损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信用风险,从业人员欺诈与越权经营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决策管理层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联。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自觉主动地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确保管理有效、资产安全,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为此,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必须在银行内部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制度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得到正确且充分地贯彻执行,以有效杜绝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内部欺诈与犯罪行为。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完整、合理、有效的内控体系,是实现金融健康发展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1 完善内控机制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各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没有系统性的风险控制与没有风险控制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覆盖所有经营环节和业务流程,即系统性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必须满足的第一要求。

动态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中人为因素、市场环境等是不断变化的。墨守成规,试图以不变的方法、策略、制度去应对其形式、内容不断变化的经营风险同样是十分危险的。只有不断研究银行的经营环境、客户及银行自身的新情况,针对风险因素的新变化采取新的对策,以变制变,以不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与时俱进,动态地控制风险,才能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

及时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改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业务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种类,必须树立“内控先行”的思想,首先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和空白,做到无所不控。

独立性原则。内控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控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的操作人员和直接的控制人员必须适当分开,并向不同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在管理人员职责交叉的情况下,也要为负责控制的人员提供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重在防范的原则。经营风险的突发性要求商业银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要有预见性,要事前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危机处理的预案,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风险防范是内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内容。防火胜于救火,风险控制要具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

以人为本、全员有责的原则。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内控制度的完善不仅仅依靠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而是全行的大事。对于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要经常提醒员工注意。坚持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杜绝员工的失职、渎职等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损失。

2 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

内控制度的适应性不足。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在理解上存在偏颇之处。仅认为内部控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还表现在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

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缺乏刚性。

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想

(1)以“人本主义”做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

具体表现在内部环境的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正式约束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为此,首先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就是风险控制思想。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内控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要使全体员工都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互制衡作用。再者,要建立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实现内控制度管理的多元化目标。作为制度建设者、执行者的人,是内控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才能激励其自觉实现内控管理目标。

(2)通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制度建设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标准,首先要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二是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机结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银行经营活动;三是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将内控资料规范存储和积累,便于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内控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包括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内控信息的交流反馈。一是内控环境标准,包括: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是否牢固树立;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标准,包括: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各级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银行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

内控制度保障评价标准:一是是否建立和设置了适时跟踪评价反馈内控情况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组织保障措施。二是内控体系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内控制约关系是否建立和运转有效。三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四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品种的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

银行内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控制度 措施

一、引言

2014年9月12日,中国银监会在2002年9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基础上,以银监发〔2014〕40号印发修订后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于印发之日起施行。[1]

内控制度是相对于中央银行监管而言的,整个过程由银行内部实施,它包括制定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工作成效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三个要素。[2]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造和商业化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内控制度,初步形成了岗位制约、授权分责的内控机制,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仍不完善,内控水平与国际还有较大的差距,内控效果也不甚理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制度乏力,缺乏强制性。部分内控制度在部门和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些甚至相互抵触。另外,由于内控制度设置不合理,往往是“控下不控上”,对管理层、决策层的约束乏力,主要靠其自律意识和道德操守来约束,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对管理者疏于管理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对业务经办人员的内控制度比较健全,而对于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基层机构负责人,则有不少控制盲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金融案件表明,对部分基层机构负责人制约不严、监督失控是案发的主要原因,如轮岗执行不严。

(2)内控制度滞后,缺乏系统性。当前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主要是某些地方制度存在盲点,如综合柜员制处理有关业务,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综合柜员之间、会计和储蓄综合柜员之间、综合柜员与上级机构内部往来控制以及综合柜员制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上,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使基层机构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如大额现金支付的审批制度规定。

(3)内控制度低效,缺乏可操作性。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机构每一层分支机构都设有各自的管理机构,由于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内控制度建设规划,各个部门自行制定规章,从而形成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的局面,造成了现行银行内控制度数量庞大,制度目标难以统一,制度内容时有冲突,使基层机构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因多头管理而不知所措,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一方面,制度设计者片面追求制度本身的“完美”,往往偏离实际,导致一些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逼迫制度执行者采取越轨的做法,并给不良动机者创造作案机会;另一方面,不少制度规定又存在模糊化的概念,在涉及操作层面的各个业务环节时往往采取原则性的提法,导致制度执行者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性较大,如有些会计授权制度。

(4)与内控制度相应的技术和人力配置不合理。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因业务数量、强度及对业务熟知程度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出现内部控制环节的技术性风险错误频发。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停留在主要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对基层网点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基层网点内部控制的关系不敏感,往往出现增加了业务品种,基层网点却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增加的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结果出现了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经营风险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完善内控制度的具体措施

内控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建立运作有序、反应迅速、调整及时、内容完整、评价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执行及评价体系。为此,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正确认识。通过培育金融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建立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树立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内控工作有了思想基础,内控工作岗位的人员设备安排、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才会相应地得到解决。

(2)确立分层定位的思想,完善制度体系。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从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来分别设计,同时要适当考虑操作层面制度设计的弹性,确保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决策层面,要完善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银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控制。管理层面,要建立运作有序、反应迅速、调整及时、评价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业务操作层,要建立能涵盖各业务岗位、业务品种的内控制度,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业务操作规程,明确各层次、各岗位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3)建立强有力的内控监督机构和内控制度立体评价体系。商业银行要建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内控组织机构,统一领导,保证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选拔一些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骨干力量组成内控组织机构,专职负责内控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人员少、素质低、责任心差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构建有效的内控内部评价体系,组织建立具有独立地位、能够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专业技术的内控评价部门,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要时可充分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

(4)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交流制度。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对其进行测试,确保其安全可靠。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保证在纵向上、横向上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有关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共享信息,为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运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内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涉及诸多业务环节。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在近期内还难以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都需要经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现实的情况下,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还需处理好与外部监管、与业务发展、与优质服务以及与改革发展的关系,以保证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荆州江津支行)

参考文献

银行内控范文第3篇

1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的策略因素,借助问卷调查的获得的基础数据,进一步运用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和AMOS7.0进行SEM模型分析。研究设计了17道自变量题项和一个因变量题项,被调查对象需要完成一份包括18道五级评分题项的调查问卷。这样形成的18道题项被作为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的可能预测变量。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过多的选择中间项,本文使用五级量调查表,每道题项也使用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分别是“完全不同意”、“有点不同意”、“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越高的分数代表越高的同意程度。因变量“内控评估体系”:一道被用作标准变量的题项都与提升内控评估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关,它是:“影响银行内控体评估体系提升的因素”。这个陈述显示了被调查者对待内控评估体系的认识态度,这道题项的相关性在0.0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

(2)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主要面向高校财务专业专家、银行部门主管,采取Email和访谈项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时间为2010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通过Email和面谈的形式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69份,回收率为86.25%;其中有效问卷61份,占回收问卷数量的76.25%。无效问卷是因为问卷没有完全填完造成数据不完整,或者部份问卷答题某一量表答题结果全部选择同一答案造成无效。

2分析结果

首先,对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因子分析。第一次对全部17道自变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后删去不恰当的题项,然后继续对余下的自变量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因子得分。其次,我们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因变量进行SEM结构方程分析,从而发现提升银行内控评估体系和方向的现实及潜在因素。(1)因子分析分析结果首先,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作因子分析;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与KMO检验考查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相关系数矩阵提取特征值大于1者构建因子变量,并用方差极大法(VariMax)进行因子矩阵旋转。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03,表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可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1567.12,相伴概率小于0.02,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转矩阵(见表1),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作为选取因子的标准,崖底碎石图显示四个因子累计提供了对数据方差86.1%的合理解释。由于题项4“产品开发是否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的载荷小于0.18,因此题项4也被删除。题项14“是否建立了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目标”在四个因子上的载荷都非常平均,没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考虑删除这道题项,最后总体归结为四个因子。同时对四个因子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总体来说被调查者们是持比较中间态度的,四个因子的得分标准差都介于0.8和1之间。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因子累计解释81.2%方差,并对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及分析如下:因素一由第1,3,8项组成,是产品开发过程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开发过程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准,我们将其命名为控制体系。因素二由第2,5,13,15项组成,主要反映了决策层和执行层对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思想意识,我们将其命名为内控文化。因素三由第7,17,6,16项组成,反映的是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过程中监督约束机制和参与人员的激励机制,我们将其命名为监督激励。因素四由第11,9,10,12项组成,体现出银行系统对包含产品开发在内的其他业务流程的适时修正和改进的意愿,从而更有效的完善风险控制,我们将其命名为自我评估。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测量模型的各个测量指标收敛于相应因子,测量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收敛效度。根据For-nall和Larcker的研究,若因子本身的平均萃取变异量大于其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平方值,则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进一步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SEM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拟合发现情感价值对品牌利益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对整个模型进行拟合评价时要通过上述所提及的多种拟合指标来衡量。本文通过AMOS7.0软件实现,使用最大似然法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图1为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提升机制的SEM解释模型,此图给出了模型中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模型路径系数、指标在因子上的负荷结果。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对模型进行了结果检验,主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基于因子分析和SEM模型分析得出的控制体系、内控文化、监督激励和自我评估这四个因子是进行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内控评估提升机制研究所必须关注的基本制约因素,其与内控体系提升都呈现出正向的因果影响关系。首先,控制体系的影响最为显著(γ1=0.905),在美国会计总署的CO-SO报告中也指出,控制己不再是管理的一部分,揉和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管理和控制的职能与界限已经模糊。控制环境是其他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在控制活动中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地了解与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督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内控文化(γ2=0.705),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每一个银行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内控文化的建设。因此,加强对员工内控文化的灌输,使得银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而不是掩饰问题、遮盖风险,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其次是监督激励(γ3=0.804),这也是本文着重强调的重要影响制约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就要把银行员工的收益、岗位、产生的效益和承担的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隐性收益为显性收益,变行政激励为经济激励,研究探索合同收益和期权奖励、限制性股票奖励等长期激励收相结合等方式,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增长目标同银行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加努力去实现银行目标。同时要不断加强内审强度,完善稽核工作操作规程,促进稽核工作的标准化,将产品开发的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此外,自我评估(γ4=0.626)也是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内控体系提升系统的制约风险因子,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自我评估工作,高级管理层应及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做出反应,适时修改风险评估系统,让风险评估涵盖所有的新业务领域和新业务品种,以解决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问题,以便达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的效率和效果。

银行内控范文第4篇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创新思考分析”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创新思考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监管部门及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和创新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也便提到案上。强化和创新是由现有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所决定的,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应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而产生的。

一、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是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防范各种商业风险,促进银行各项经营活动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办法与各种管理体制和措施的总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其首先是金融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银行管理质量,降低经营风险,保障银行资产安全、完整、增值,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最后,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在银行运营过程中,对内部管理起约束、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地保证了各项操作规程、办法得以顺利实施。

银行内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多的银行操作风险案件,这些案件对于银行内部的影响较大,并且涉及到众多的金额和内部人员,这对于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现有的银行出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很容易=对银行的稳定运行造成限制。因此,应该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解决银行由于操作风险产生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现状

(一)操作风险概述

需要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之前了解到操作风险的内涵,主要是由于操作风险会对银行的内控管理产生巨大营销。所谓操作风险,在现在的理论研究中存在两种状态,分别是广义的操作风险和狭义的操作风险,前者是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的内涵较为广泛,涉及的风险内容较多,后者主要是在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和控制等原因造成,在内部运行中出现错误的操作造成已有的或者是潜在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现状

首先,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控制的体系初步建立,能够实银行的业务运行在内控管理框架内合理有序的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职能划分明晰,各个部门之间和谐互动,彼此之间有序制约,但是在个别的商业银行发展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内控的管理体系和现有的管理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的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现有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导致整个组织控制力度较小。现在世界上多数的商业银行采用的都是股份制的组织结构,这种机构能够保证银行的治理力度。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导致不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现有的管理层,尤其是管理层中的高层管理人员。

再次,在商业银行内部虽然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实际运行中也能在较大程度上依据规范实现银行的操作,但是仍是在资金计划、贷款和会计业务方面存在在操作过程中违规操作的问题,尤其是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不够,相应的奖惩机制还存在漏洞,这些都会加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内部人员的控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规模较大,内部员工数量较多,人事管理对于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由于员工数量较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导致不能将人员进行合理的工作配置,在实际的业务中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轮岗机制的忽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岗位长期存在同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风险案件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明确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针对在银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银行需要在实际中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应该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这个部门中授予相应的权利在组织内部不受到干扰,尤其是降低风险控制部对其的限制。总行可以对各个分行派遣相应的风险管理专员,对现有的银行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测,对于操作流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可以降低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分行的内部管理中完善基层操作风险的职能,并将工作的情况定时报告,尤其是在分行内可以采用谈话和轮岗等方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

(二)建立专业的监督检查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过程要不断随着发展的变化进行改进,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实现监督银行内部的管理体系的作用,并对内部的审计进行稽核,保证对于银行内部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银行的运行和制度的设计进行分析完善。同时,可以在银行内部借用外部市场的力量实现监督体系的完善,现有的市场中存在较多的中介和审计部门,借用外部的力量能够有效的提高稽核的质量,尤其是总行可以在内部稽核与外部审查同时并用,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稽核审计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三)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状态需要通过信息的方式进行汇报,因此,在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为了实现银行的发展目标,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确认评估的能力,并且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实现信息能够在整个银行内部的管理中流动。再次基础上,还需要对于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这样才能实现银行内控信息系统的完善运行。值得一说的是,在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中,信息系统应该是有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组成,在运行中还需要信息传递系统保证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所获得的信息数据有效的传递。尤其是要保证信息传递系统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的速率,减少信息传递的组织层级,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有用信息传递到高层管理的手中。在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的数据,还要保证其真实性,这样才能实现高层管理做出的决策能够具有发展的效用。

(四)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

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员工队伍数量众多,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在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尤其是银行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主要是从事货币的经营,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盈利和经营能力,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严格把关,有效培训,全面激励,并且将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与晋升机制联系,全面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同时,在完善的过程中,还要对于轮岗制度进一步落实,尤其是那些较为重要的岗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人员的更换,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人员在长期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不正确的想法,减少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结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行业的风险案件日渐增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造成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降低金融风险案件,保证银行的安全运行方面的作用巨大,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出适合我国银行发展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模式,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有的银行控制的F状出发,针对于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组织结构设计、人员管理制度还有就是操作流程的不规范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并且是建立内外部风险控制机制,同时作用于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将现有的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力涛.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银行内控范文第6篇

一、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管理层漠视规章制度

部分银行高级管理层没有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常常把自身的行为置于控制之外,道德风险相当高。

(二)存在形式主义

有的银行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笼统地制定几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完善,实际根本不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也不审查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有效。

(三)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

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但信贷风险的管理还相当落后,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在内的各类风险根本没有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

(四)还存在控制空白点

比如很多银行都拥有额度较大的抵债资产,但还没有相应制定抵债资产的管理制度。另外,我国的银行基本上还没有把熟悉客户原则纳入控制活动,对防范洗钱的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甚至在有些银行成为一种摆设

突出表现在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面没有覆盖所有业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执行。审计力量不足等等。由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缺陷就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

二、如何构建我国银行的有效内部控制系统

(一)完善银行公司法人治理首先要真正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

改革的方向是对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引入非国有注资主体(包括民营企业、自然人、外资等)进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让经营者充分施展才华;其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6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第三,引入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

(二)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发展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职业经理人市场也很落后。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主要是通过市场对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行长(总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和淘汰。如果股东们对公司经营状况不满意,往往就会“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强迫公司董事会与经营者改善公司经营。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仍得不到改善,或者是更换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者就有可能发生局外人通过收购该公司的股票继而达到兼并公司的目的,这样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就会失去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外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对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控制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约束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市场机制。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文化。一要树立“股份公司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大会,核心机构是董事会”的理念,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和选拔任命行长(总经理);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三要树立“内部控制主要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但银行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共同承担这一责任”的理念;四要树立“内部控制不是内控制度的简单组合,而是业务经营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再次,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合并缩小非业务性机构,大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等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应当有专门的机构专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评估全行的各类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其次,把有效控制风险放在首位,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建立和完善资产分类制度、审慎的会计制度、损失准备金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等风险制度;第三,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类方法,把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作恰当分类,比如划分为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定期对各类风险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评估,并检讨各项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和明确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第四,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创建适合于本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管理。

(四)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覆盖面,应不断改进审计技术手段和加强审计力量

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实质独立性,即审计人员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提高实质独立性的途径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价值观等;其次,足够的审计力量,包括审计人员数量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重视成本与效益原则经济学理论认为,通常而言成本具有递增的特性。收益则具有递减的特性,当内控超过一定限度,成本将可能会超过收益,从而令内部控制的净收益变为负值

短期的严格控制可以隐蔽的心理上的成本为代价而获得,系统在表面上看来是在控制中,但压力却会在远期酿成一次有严重后果的爆炸。如果内控过度,则其成效将不能达到把内控系统设计得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并把个人与组织的福利结合起来时那样的理想状态。

银行内控范文第7篇

自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预防风险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银行大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如2009年10月温州银行一女支行长骗取储户8000万填补炒汇巨亏;2011年温州银行信贷员黄范晔骗贷1600万被抓;2010年11月渤海太原分行员工内外勾结,高息揽储,然后以客户名义私开网银,再利用网银盗取客户存款,涉及几千万;2010年12月,齐鲁银行曝出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可能达60亿,2011年5月江苏宜兴3.7亿元票据诈骗案,银行客户经理伙同作案;2012年1月又爆出烟台银行一支行长刘维宁4.3亿承兑汇票诈骗案,并牵出银行董事长、副行长等多名高管的窝案……,这些案件普遍特点都是银行内部员工参与作案或独立作案。如何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力是我们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关于银行内控执行力的研究文献非常少,查到的几篇文献也主要是采用演绎推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极少,本研究采用主观感知方法以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进行调查取证。

二、内部控制执行力内涵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2002)认为“执行是一套将战略流程、人员流程、运营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系统流程。”根据该观点,我们可以把内部控制执行力定义为: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控制运行流程、人员配备流程有机结合,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系统流程。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深入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位员工,是企业本身独有的优势。在企业的整个日常生产或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关键点。通常影响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因素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因素,即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不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管理者是不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相应的调整;内控制度运行流程要简单明了,不繁琐,控制方法得当,监督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等;人员流程方面,要配备合适的人才,加强岗位培训,培育内控文化等。

三、调查分析

根据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内涵,我们从内控制度流程、运行流程和人员流程三方面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采用主观感知法以Likert5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5”表示完全能够,“4”表示基本能够,“3”表示部分能够,“2”表示基本不能够,“1”表示完全不能够。我们发出28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07份。

(一)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方面被调查者的感知情况如表1:

1.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全面,缺乏相互牵制,不能做到审慎性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面性方面,有31.89%的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全面;在审慎性方面,有高达39.14%的员工认为不够审慎。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设计的全面性、审慎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由于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内控制度设计缺乏经验,不能覆盖所有风险点,致使一些制度方法、操作规程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相当不完善,对一些重要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

第二,一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以致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能做到审慎性。

2.岗位设置,分工不够完善,缺乏独立性和有效性

从表1可以看出,在独立性方面,有高达51.21%的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独立性方面存在缺陷;在有效性方面,有合计达62,32%的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存在不足。

究其原因:为了追求利润,商业银行可能为了缩减成本,不相容的岗位没有分离,致使内部牵制制度失效。第一,有些基层商业银行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所增加业务品种的风险环节上及时、合理配置相关人员,存在岗位空缺、岗位人员不合要求等问题,相互之间缺乏独立性;第二,部门职责重复,致使上级行的几个部门对下级行同一业务进行重复检查,影响了内部控制执行效率和效果;最后,部门职责不明晰。如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稽核部门之间职责交叉。

3.盲目扩大规模、开发产品,不能做到成本效益的合理配置

由表1可以得出:有33.81%的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有些银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根不上,导致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如烟台银行4.3亿的银行承兑汇票案,齐鲁银行窝案涉案金额13亿。

(二)内部控制运营流程方面

通过问卷得知,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运营流程方面被调查者感知情况如表2:

根据表2并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我国现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营流程方面存在以下缺陷:

1.良好的控制环境尚未形成

表2显示有近43.00%的人认为内控环境比较差,可见良好的控制环境尚未形成。究其原因:首先,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愿景、价值观、经营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员工行动中,一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次,一些领导把内控文化只作为一种“口号”,尚未形成一种对内控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共识,基层领导经常做的是表面文章,因此造成外热内冷,上紧下松;最后,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建设的宣传仍然停留在标语、口号、海报等表象上,没有能够形成一种有效促进执行力提升的力量。

2.目标制定没有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风险防范意识匮乏

银行内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控评价

商业银行架构多数为董事会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即总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总行下设一级(直属)分行或分设境外分行;一级(直属)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支行;支行下设网点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形状呈正三角形分布状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检验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建设是否达标的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

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车迎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186.

杨瑞平.

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26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