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灯观青史

青灯观青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灯观青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灯观青史范文第1篇

他潇洒飘逸,风流倜傥,于酒肆茶馆中抒发万丈豪情;

他乐观坚韧,不畏权势,在金銮宝殿上傲视权贵

他一生才华横溢,胸怀坦荡,却历尽磨难… 他就是敢叫力士脱靴 , 贵妃磨墨 ,让宰相无可奈何的“谪仙人”-—-李白。

曾经,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名声,对他的一切一无所知。书上报纸上对他的描述近乎神化了,却让人感觉那么不实际。读了他的诗,才让我真正看见那颗褪尽修饰却又敏感孤傲,不甘沉沦的 心。

古来饮者,汉有杜康,晋有陶翁,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出了李白,他的酒和他的诗一样有名。可以说,酒就是他的伴侣,在压抑彷徨的日子里,酒给了他心灵的慰藉。于是也就有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有了“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惆怅;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

其实,芸芸众生,谁无痛苦?李白率真的个性更让人所不容。所以,三番四次的流放便施加到他身上。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苦闷,有了“总畏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虑。不过,最后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战胜了逆境。

李白的流放生涯,可以说就是一部游记,满载着美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的娇羞;“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情思,使人忘却了李白的痛苦。

青灯观青史范文第2篇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算,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 南通舟,北通舟,南北通舟通南北

下联: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上联: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弋成战,琴瑟琵琶王,王王在上

下联:你尔人, 袭龙衣, 伪为人, 合手即拿,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居边

上联:四方桥,桥四方,站在四方桥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

下联:万岁爷, 爷万岁, 跪在万岁爷前喊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山东落叶松叶落东山

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下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 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 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上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下联: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上联: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下联:赤面映赤心,跨赤兔追风,驰骋间难忘赤帝

上联: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斩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下联: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战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上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下联: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上联:风入林则徐

下联:菊将谢自楚楚留香

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子

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上联: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下联:十寺九僧藏八卷轴谨遵七戒六道五律却惜无四三二徒一筹莫展

下联:十军九将占八城池驻守七年六月五日却败于四三二计一策攻心

下联:十山九寺住八高僧同绝七情六欲五伦未多言四三二语一心向佛

上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下联: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下联: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

下联: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上联: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下联: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上联: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下联: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上联: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下联: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上联: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下联: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上联: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下联: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上联: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 爻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下联: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上联: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下联: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上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下联: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上联: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下联: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上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下联: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青灯观青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国演义》;兴趣 ;哲理;语言;诗歌对联;评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选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真正走进《三国演义》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内因条件。《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文学名著吸引学生的眼球自然不难,但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 “浅近”原则。即所选内容相对浅显,且为学生熟知。为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并演讲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爱讲,能讲,讲得相对会好些。②“直观”原则。让学生听听《三国演义》的相关音乐,看看《三国演义》的影视画面,更加直观地接触名著。③“悬念”原则。教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时,要善于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卖点关子,这样往往能吸引学生对小说的关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到“周瑜万事俱备,可大冬天哪有东南风呀?”时,戛然而止,并说:“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演义》四十九回。”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原著揭开悬念。

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阅读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向前发展如滔滔洪流,无可阻挡。《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结尾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三国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写司马徽得知徐庶向刘备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对于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的高度来理解就一点也不难了。司马徽似乎已经预见汉朝大势已去,诸葛亮虽然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可惜他辅佐刘备逆历史潮流恢复汉朝,注定是徒劳。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写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魏国大将钟会谋反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笔者针对这个细节,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异。有学生说是姜维太大意;有学生说是司马昭太厉害,也有学生说是姜维逆天而行,注定要失败。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哲学的概念即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引导分析:姜维只是外因,而蜀国的君主刘禅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姜维只能改变之,而不能决定之。这时就有学生附和:“刘禅是滩烂泥,扶不起墙的,姜维纵有天大的本事,有没法阻止蜀国灭亡。”可见学生已经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三国的现象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明快简洁,雅俗共赏,而且善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应《三国演义》的语言很深奥难懂。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这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其二,学生没有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① 开展“读《三国》,品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活动。笔者曾让学生找出能体现《三国》语言精美、简洁、形象的选段,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学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该学生的赏析:两处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表现的是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张飞的粗鲁、豪放以及关羽的稳重、儒雅。很明显,这个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回答得也不错。还有学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处人物对话描写。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导学生欣赏贯穿全书的诗歌

《三国演义》的诗歌数量多,艺术水准较高。它们或叙事,或抒情,往往是一事一诗,一人一诗,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穿插于小说之中的诗歌,对理解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形象帮助很大。如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词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对三国的故事作了概括与议论。其中的千古名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理深刻,给人启迪。相信只要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一定能读懂,而且对读《三国演义》会有一定的向往。再如写诸葛亮南征的一首诗:“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此诗概括了诸葛亮南征一事,包含了两个典故: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看似平淡的几句,内涵却丰富。又如一首:“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这首诗的趣味性和隐喻性很强。司马懿父子三人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最后三国归晋,果真应验。

五.引导学生收集并解读与其相关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 。与三国相关的对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一副写关羽的对联:上联 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下联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此对联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显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三国对联如此有意思,语文教师怎能不充分利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① 开展“讲故事,赏名联”的学习课。笔者使用了一幅三国名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设计了几个问题:根据这幅对联讲两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同时说说这幅对联的奇巧之处。对联一显示到屏幕上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都说这是一幅奇联。讲故事这一环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奇巧之处学生也能说到,只是说得不太完整,教师随即做了补充。其实,学生对对联的解读是否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喜欢三国对联,走进《三国演义》。② 开展“读名著,对对联”的学习课。这个活动既训练学生对对联的技巧,更培养了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使用三国的内容)。上联: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下联: 。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的答案也丰富多彩。如:赵子龙万人救阿斗 , 汉寿侯万里寻大哥 等等。虽然对得不是很工整,但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正是笔者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六、指导学生排演三国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排演课本剧就是践行该要求的途径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义释华容道》等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本班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出完之后,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所有的演员对自己的角色人物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七.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评价小说及其主要人物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了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对该书及其主要人物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见解。如:你如何看待蜀国的灭亡?你喜欢刘备还是曹操? 你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评价?你觉得作者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是否带有感情取向?笔者曾经上过一堂“你我话《三国》”活动课,学生发言标新立异,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太愚蠢,为什么不自立为王?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很伟大,不应被作者反面化。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原著,发表见解,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深入阅读原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笔者认为:“名著阅读要从孩子抓起。”被称为明朝“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推广名著阅读的首选著作之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走进它,深入它,最后跳出它,并评价它。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柏勋 《语文教学情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