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只言片语的意思

只言片语的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1篇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有些人认为,宽容是懦夫的行为,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懦夫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而不敢只言片语的人才是懦夫,贪生怕死,为敌卖命的人才是懦夫。懂得宽容的人,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全局利益的人。

清朝宰相张英与叶侍郎比邻而局,因叶家无理霸占张家三迟地方,张家就写信给在外的张英,张英回复到: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迟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按信中的意思退后三迟,叶家也惭愧地退后三迟。足以证明,宽容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

如果两家恩怨是小事,那国家安危就是大事了。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2篇

传说,很久以前台湾和福建是连在一起的,过了很久以后才分开的。因此台湾和福建自古是一家,海峡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法缘久、商缘广、文缘深,历史渊源深远。海峡两岸同胞使用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语言,是一样的种类、一样的血脉。这种同文、同种、同根生的独特关系更让人相信是一家人。

我奶奶的姐姐年轻时到台湾工作。以前,她都是写信回来的。那时,每当接到她从台湾的来信,奶奶脸上就总会露出喜悦的神情。奶奶的兄弟姐妹都会竞相传阅。老姨妈都会跟我们说一说她的生活情况和一些生活趣事。每当回信时,奶奶他们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怕有些事没交代清楚,什么事没说,意思没完全表达。就在信要拿去寄时还常常打开再看一看。后来,有了电话和电脑,他们联系方便多了。电话上显示的号码是老姨妈从台湾打过来的时候,奶奶她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去接电话。当奶奶听到老姨妈的只言片语时,欣喜万分,记得第一次接到老姨妈的电话时奶奶流下了激动的泪花。是啊,相隔千里,看到一封信,听到一句话,都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政府的政策真好!自从两岸三通以后,老姨妈几次回家乡都很高兴、很满意。她带来台湾的一些特色食品,带走家乡的特产。这种血肉亲情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常与亲人联系,也消除了感情上的隔阂,正是闽台一家亲。

“三通”不仅让两岸人们之间的感情更浓厚,而且寄出的物品也能更快收到。促进了海峡两岸这种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关系得以发展,推进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这个大家庭的亲情永存不灭!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3篇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读《道德经》,但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老人没有回答,而是让小孙子用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着去做,可总是一场空。老人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这一次,孩子跑得飞快,可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滑润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番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种信念,终身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有什么用?”这样的质问似乎可以施加于世间一切事物之上。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那么,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的确是这样。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夏夜,我们姊妹都会躺在阳台上的竹床上,面对着幽幽夜空中漫天的星光,背着一首又一首的唐诗。偶尔接不上来时,父亲总是在一旁不动声色地提醒一下。小时候,粘在劳作的母亲身边,她教读的儿歌、讲过的故事也早已忘记。翻看多年前的日记,有些事任怎么想竟再也无法复现当时的情景了……那,这些岂不是成了竹篮打水?可是,在感觉城市生活乏味与疲倦的时候,想想童年的星空与琅琅童声交相辉映的诗意与浪漫,心情便不再焦灼;想想亲人的倾情培育,就不敢懈怠;想想日记里那个认真对待生活,一字一句记录的我,就能忍受一切误解与不公……谁说这些漏过我生命的“竹篮之水”没有踪迹呢?至少,它们使安放我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纯净和美好。我想,若没有这些“水”曾经的浸润洗涤,就不会有今天无论顺逆,依然爱着生活与阅读的我。

读书似乎不能增加我们外在的财富、权势,往往还被那些春风得意,生活潇洒的人嗤笑为:书呆子。他们似乎在做着竹篮打水的事。可是,读书对生命的滋养,谁敢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风过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可那曾有过的风声、雁影,真的不算什么吗?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4篇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各个成员便是这个单位最密切的元素。长者是根,幼者是苗。根苗相依,其乐融融。当家庭成员投身社会时,便成了社会的一员,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的愿望、事业而奔忙,而劳碌。他们困顿时需要休憩,需要安慰,也需要亲情的滋润。家庭便是最好的休憩地,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便是最好的滋润剂。

进门一声招呼,有归家的急切,有对亲情的热望,又有融入家庭的温暖。

进门一声招呼,是进了自己的家,面对自己的亲人、长辈的第一声问候;招呼把自己与亲人融为一体。

进门一声招呼,是儿女对长辈的敬重,显示了家庭的亲和力,也显示了晚辈的教养、资质与孝顺。

进门一声招呼,是从心底进发出来的,是难以遏制的,是短暂分离的亲情融合。彼此呼应,血浓于水。

生活中常常有人忽略这进门一声招呼,尤其是儿女。也许是无心的,不经意的;也许不好意思;也许以为心是亲的,不必做什么形式。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亲情是要呵护的。有礼貌的表示是最有意思的,因为美好的内容需要同样美好的形式包裹。无心的不语是一种疏忽;倘若因长辈批评了自己而衔怨不语,则误解了长辈的关爱,淡化了原本浓浓的亲情,违背了尊老的传统美德。

亲人是亲情凝结的,招呼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进门不打招呼是一种忽略,是晚辈礼数不周或者缺乏教养的表现,或者是家庭关系淡漠甚至不和谐的信号。天长日久,这种忽略与不周可能成为离散亲情的腐蚀剂。

事实上,许多老人都挺在乎孩子打招呼的。记得小时候,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一次我问邻居婶婶什么事,却没有打招呼。婶婶明知道我问她,却不答应。隔了一会儿便不紧不慢地说“你给墙头子说话呢”。在日常生活中,路遇熟人、长辈,或者向陌生人问事儿、说话尚且要打招呼,回家进门怎能不吭声呢?招呼是礼貌、是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也是家人由离而聚交流的第一道程序。

我见过亲生女儿回娘家见了母亲不打招呼,像给墙头子说话一样;也见过一些孩子回到父母家和大人直面相对不吭不语,判若路人。有些大人不在乎;有些大人心觉不妥,却不好意思向儿女要招呼;有些大人则很伤心。

“不在乎”不是不打招呼的理由。令大人“很伤心”的子女该自省。我更见过影视中以及生活中许多热情活泼的子女一句一招呼,亲切可人。还有一些子女,虽然受了大人狠狠的批评,仍然进门不忘招呼,出门不忘辞行,彬彬有礼。他们都很有教养,每每令人心动。感恩浸润着他们的心灵,只言片语体现出他们良好的教养与美德。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5篇

高处的是学问家引经据典的著作。等按数字顺序把各条注解都参考钻研一遍,品诗的兴致也淡了一半。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低处的是“唐宋诗词三百首”一类,家家都有,从小即读,摇头晃脑,滚瓜烂熟。但时间一长,几乎能忘个干净。

当然,这也是一种借口,掩饰和诗歌的无缘。

安意如算是诗词歌赋的知音,那些古诗词在她笔下有了字字珠玑的容颜。三本书,这个小女子几乎横跨整个诗歌史迹,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清代独步一方的纳兰容若。她所拥有的洞穿能力是惊人的。

当然,写出这些旖旎文字之前,是非得耗费大大的工夫埋头钻研那些高低学问的。但在她这样的“小小”年纪,苦功之外,必有独特性情才能出挑。

《人生若只如初见》里有一段隐约提到:翁美玲1984年自杀,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遗言。感慨美人清嘉的同时,安意如顺便说出那年自己还没出生。算下来,今年她也不过二十出头。而她所背靠的成长年代,正和古典文学渐行渐远。所以,她也算是个异数,和那些古灵魂有那么点通灵的意思。

凭一颗诗心,喂养了一双慧眼,能看到发生在那些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安意如的本事。

这颗诗心,安意如自己已经做了注解:因为懂得可以循借着文字,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不迫地理解。

安意如放下了钻研的态度,松弛地平伏在诗词的海面上,任它荡漾,心向往之,而游弋之。

因为先有内心的定数和索求,她才没有沉迷字词本身,而总能保持静观的姿态,在用情倾吐之外客观地评判。比如她评价纳兰容若情思虽美,却是作茧自缚之人。可见她的冷冽平静。

平静的人,懂得平易所以动人的道理。平易动人,恰恰是安意如解读古诗词的最大法宝。那些只言片语的短句注解往往只告知一段形态干枯的历史,仿若纸人。安意如对他们吹口气,纸人就有了魂,成为温润的影像,动起来。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6篇

我在苏州生活到三岁,然后被送到南京由妈妈带。离开苏州前,奶奶怕我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就教了我好些她认为是普通话的话。结果刚到南京时,我讲的话不仅南京人听不懂,连我妈也听不懂。谁知上了一个礼拜幼儿园,我就学了一口南京话,回家张口就喊:“骂(妈)!”把妈妈吓了一跳。她又开始担心我会忘记苏州话,于是勒令我在家只许讲“苏州闲话”,这样我才好歹至今保留了乡音。

“情愿听苏州人吵相骂,弗愿听宁波人讲闲话。”―――呵呵,虽说我没觉得苏州话柔媚宛转得犹如仙乐,但因为是乡音,听来总觉亲切。

喜欢妈妈喊我“小娘嗯”―――“小女孩”的意思,那种亲昵又带些埋怨的口气,仿佛一个柔软的指头戳到额上,一声“小娘嗯”后往往是“帮我尝尝咸淡!”说是尝,最肥美的那块肉就落在我肚里了。据说我小时候,奶奶喊我“囡囡”―――也是对小女孩的昵称,比“宝宝”更嗲,弄得我在一段时期内以为“囡囡”就是自己的大名。

如果说普通话是一套昂然的正装,那么苏州话就是一件柔软宽松的睡衣,给我暖暖的熟稔的居家过日子的感觉。苏州人对于亲眷的称呼名目很多。回到苏州老家,一大圈人热热闹闹地叫过来:“好婆”(奶奶)、“娘娘”(爸爸的妹妹)、“嬷嬷”(爸爸的姐姐)、“夫夫”(姑父,小时候掉了门牙喊,变成“呼呼”了)、“姆妹”(伯母)……然后挤在姊妹丛中,缩进沙发深处,听任那些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好像带着泡沫的春水在身边悄然涨起。“隔壁王家里的儿子买车哉。”“彩香小菜场的生煎馒头蛮灵的。”……含着檀香橄榄,啜着碧螺春茶,舌尖上滚动着细碎亲切的苏州话;小巷深处日影移转,一个悠长的午后就这样过去了。

都说苏州是个风花雪月的地方,但苏州话却没有“我爱你”这个说法,代之一句淡然而轻松的,也更加世俗的“我欢喜你”。“欢喜”,中学生对暗恋已久的同桌也可以这么说。大学时候一帮无聊的家伙搜集各种方言的“我爱你”的说法,我教给他们“我欢喜你”,到了他们嘴里却变成了“我呼死你”,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苏州话里有些字眼儿是写不出来的。比如一种介于方凳与茶几之间的器具叫做“月子”,这个“月”是我杜撰的谐音字,而它正确的写法却不得而知。看张爱玲的《阿小悲秋》,看到一个词:“触祭”,心里顿时欣悦起来。小时候老爸催我吃早饭,常常不耐烦地说:“快点触祭了去到学堂!”现在才知道,原来“触祭”是讽刺吃饭的人就像是难伺候的祖先的亡灵,而吃饭就成了触动祭品啦。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7篇

直接引用

就是在文章中直接抄录诗文原句,这是最常见的引用形式。直接引用可以使文章摇曳多姿,使文章更有书卷气,展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如: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爬出”的凛然不惧。

这是学生满分作文中的一个片段,作者直接引用了名人名言、古诗名句、现代诗名句,从不用角度阐释自己对“骨气”的理解,形象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内涵,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灵活化用

引用时不照录原文,而是巧妙地化用原诗原文,将名句中的只言片语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运用这种引用方法,既要援引别人的名句,留存原有汁味,同时又要旧瓶装新酒,演绎出新,为我所用,对作者的审美眼光和变通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的点点落红。

这段话化用了“一行白鹭上青天”,“沉舟侧畔千帆过”,“芳草萋萋鹦鹉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几个诗句,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乐观”的感悟,启人联想,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再看一个例子:

读书真好!使足不出户的我不出门便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让我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让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这段话中灵活地化用了王维、马致远、辛弃疾等人的诗句,自然贴切,文采盎然,显示了作者开阔的阅读视野。这种间接引用比直接引用更见智慧,给人留下信手拈来、机巧潇洒的印象。

化用古诗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化用词句,或撷取名句精髓,或对原句进行变形处理,巧妙整合,为我所用;二是化用意境神韵。不管是哪种情况,化用只是对原句形式有所改变,内容还要忠于原句,是形变意不变。

翻新引用

就是根据需要,对要引用的句子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其意思、感彩发生较大变化,形变意也变。且看以下几例:

1.这种人自己不好好做事,却爱挑剔别人的毛病,说三道四,常常是“自己不扫门前雪,却管他人瓦上霜”。

2.温室里长不出大树,暖房里养不出劲松,天下父母切记:再苦也要苦孩子。

3.有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其实中考作文应该是“动人春色也须多”!

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第8篇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趟,晒起肚子来。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当然不是了。”武医师讲解道,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D・格尔森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们的研究显示,第二“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记忆细胞,相对独立于大脑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还能够监控胃部活动,并针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应,比如调节消化速度、调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于是《纽约时报》很兴奋地报道说,人的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它竟然主宰着人的悲伤情感。这一发现看起来像是一个突破,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认为腹部有大脑的记忆功能,并且明确地揭示了脾主思、忧思伤脾的奥秘。

保护腹部,切莫思虑过度

既然腹部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好它呢?武医师指出,一般人保养腹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皮囊来保养,比如,加强锻炼,扩张心肺,饮食有节,厚肠健胃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圆满。真正要保护腹部,要像保护大脑那样去保护。大脑最怕什么?最怕思虑过度,怕情绪刺激。所以,保护腹部也不能思虑过度,更不能有过多恶劣情绪。

忧思伤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后天之本,人的一切机能都要靠它来提供能量。脾一旦虚弱,人体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论》里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脏”。

脾气不好,其实是脾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