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肃王与沈元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代新兴的今(近)体诗中,七律起步最晚。国初三十余年间即高祖、太宗时期(618-649),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时五律已初具规模(如王绩《野望》),而七言八句之体仅见杨师道《咏马》、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及稍后上官仪《咏画障》等。这些诗并不讲究平仄粘对规则,从格律角度看仍处于陈隋时代水准。七律之酝酿建创乃在初唐后期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高宗、武后时期(包括中宗、睿宗)。由于武后雅好艺文,宰臣文士同声相应,诗坛逐渐活跃起来。但这时期成就着闻的诗家如王杨卢骆四杰和陈子昂等,都崇尚五言体(包括五古、五律及长律);在他们留存的诗集中,竟没有一首七律。七言律的兴起,应当归功于武后的提倡和词臣应制联唱。则天久视元年(700)武后游幸嵩山平乐涧,自制《石淙》七言(可能是上官婉儿)。时为太子的李显(中宗)、相王李旦(睿宗)同题奉和,侍臣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昌宗、李峤、苏味道、姚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期、宋之问各有《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这些作品内容并无足观,但对七律格式(对偶、粘对)的形成起了有力推进作用;而且由于写作者们的显赫身份和地位,其于诗坛创作导向(诗体趋尚)影响深巨。
这个时期的七律作品,格律形式正在演化,题材多为宫廷侍宴陪游;声华竞逐,藻丽相尚,尚带齐梁余习;不乏佳句,而完章者较少。李峤、杜审言、宋之问、沈期为代表作家。杜审言写于则天天授元年(690)的《大》,声律完全合协,实为初唐七律首倡之作。“梅花落处或疑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及《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均称秀朗之句。许学夷说:“杜独挺苍骨,是唐律之始。”(《诗源辩体》卷十三)肯定了他初启门户的作用。沈期继扬宗风,他的七律(存15首,在初唐数量最多)可以用“吞吐芳华,安详合度”来形容。其应制作“富丽之中稍加劲健”(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如“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名篇《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借咏戍妇怀夫,寄托知己相思之意。带有乐府歌谣情调,笔意流宕,沈德潜谓“色泽情韵俱高”(《说诗语》卷上),姚鼎言其“高振唐音”(《今体诗钞序目》),被明人何景明等推为“唐律第一”。又《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吐属从容,能在平朴的句调中写出贬逐蛮荒的凄感(虽然他的受谪为罪有应得),通篇振拔流利。这些诗作在选材和写法上都已经突破侍宴应制的藩篱和镌琢的刻板作风,“体就浑圆,语就活泼”,对于七律境域具有开拓的意义。胡应麟说“七言律以才藻,则初唐必首云卿”(《诗薮》外编卷四),是允当的。
二、盛唐(713-755),七律的成熟期
进入开元、天宝时代,七律应制馀风虽然仍存,但已不居主流;写作上也脱却以缛为工的涂泽气息,重在抒怀达意;其咏山川行旅风物名胜,表现了浑厚高逸的气象和奔放风格。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二云:“神(龙)、景(云)律如缕金斫石,开、宝以后便如冶金削石条条矣。”说明从雕镌到不刻琢的转变。这时期七律总数不多,而品质极高,名章互见,呈现出少而精的创作效应。崔曙、祖咏均孤篇横绝名垂后世;崔颢存4首,其中两首有“唐人七律第一”之誉;王维的“渭水自萦”、“居延城外”分别被推为“应制诗第一”、“关塞诗第一”。这种“少而精”的创作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七言律还不是盛唐作者所致力写作的主要诗体,对于李白、高、岑等人来说不过是才华“旁溢”偏师致胜而已。第二,显示了这一诗体潜在的艺术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这一点很快就为杜甫的创作令人信服地得到证明。本期从创作倾向看可分为格律派和写意派。格律派讲求声律谐协(合平仄,无复字),对仗工稳,章法严整。李颀是其代表。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祖咏的《望蓟门》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都是纯雅圆熟之作,可称盛唐正声,足为矩。李所存七律7首,篇篇森整合协,当世无有其二,在七律体的规范化建设上功不可没。明代嘉隆诸子正是从格律程法着眼,奉为圭臬“正鹄”。但李诗法律严而韵意稍嫌不足,王夫之指出已微见“制艺”气味(《唐诗评选》卷四)。我们比较他的《宿莹公禅房》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即可判然。
写意派注重意气神理,放笔挥洒,不拘束于对偶声律。崔颢、李白、高适、岑参均属此派(他们当然也有合律的作品)。崔之《黄鹤楼》、《雁门太守歌》,李之《登金陵凤凰台》,皆以歌行体调入律,虽“律非纯雅”,而浑灏流转,读之自有一种豪宕磊落神理飞扬的感觉。高、岑另为一格。高之“黄鸟翩翩”、“高馆张灯”,岑之“相国临戎”、“柳莺娇”、“满树枇杷”等作,并不严守粘对规则。然高诗平朴中饶有情致,又善用虚字斡旋,运脱轻妙,弥见姿态;岑诗长于设色,辞采绮婉,笔情流逸,各具特色。高如“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岑如“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并为情景相映的佳联。高、岑送别诗中联多嵌用地名为对:“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高)“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溪梦里山。”(岑)原亦浑成非出凑泊;但后人竞相仿袭,演为赠酬诗之活套,致叶燮讽刺说:“行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原诗》卷四)
盛唐七律作手中,王维最称大家。他的七律既有严整的一面,又不为法度所局限。王世贞谓“兼有李(颀)岑(参)之长”(《艺苑言》卷四),即言章法、情韵二者并美。在王维现存20首律作中,风格多样:“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高华富丽,气象万千;“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秀淡和细,隐含比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积雨”神理,森然生动;“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状塞外异景,雄迈壮观。其次是技巧具备,如对仗中流水对、当句对、借字对、叠字对、掉字对等俱见典型。三是意趣自然,神韵天成,不见烹炼之迹。的确,在杜甫未全力投入七律创作之前,王维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陆时雍说:“后人因绝爱少陵,遂至忽视摩诘耳。”(《唐诗镜》卷十)
三、中唐前期(756-770),七律的高峰期
这是杜甫的时代。杜甫现存七律151首(据浦起龙《读杜心解》),安史之乱(755)前所作仅5首,不过“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小巧之句。从至德二载(757)至大历五年(770)逝世止,十四年间写作146首,以丰富的篇什,深刻博大的内容和高度表现技法,将七律艺术推向高峰,影响了大历以后中国古典诗歌诗体的发展走向。杜甫七律的成就,我们用“空用绝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后来诗家竭尽全力,都只能得其一体,没有人能够跨越这个高峰。
杜甫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
(一)境界大开。他用七律叙写时事,议论时政,叹息民生凋蔽,反映艰难时世。由于他的努力,使七言律体从初唐时代的宫廷奉制和盛唐时代的抒写个人情感,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了这一诗体的最大功效。王禹说:“子美集开诗世界”,七律的演化进程正是如此。
(二)诗律精美。杜律分正、变二体。从严格意义说,七律体式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稳固并臻完美。森严的格律形式,杜甫运用起来驱遣自如,颇有掉臂游行之乐。艺术上达至精醇境地,可举为正体典范的篇制,不胜枚举。其次是变体的创立,即有意打破律诗的通常格式,规矩绳墨中错以散行古调,造成奇纵突兀的态势,朱熹称“横逆不可当”;而又浑融一片,读之抑扬铿锵如出金石,即王士说的“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真正做到“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戛”。《白帝城最高楼》、《暮归》、《晓发公安》三诗,可称拗体律之绝唱。杜甫艺高胆大,他创拗格是“以拗折之笔写拗折之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系从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出发,故能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后来许浑的拗救句法和杜牧的拗峭作风,无不从中获得启示。宋代黄、陈一派更是专意仿效,演为律体中以奇制胜的别调。
(三)变化百出的技法。新颖独创的句法,如“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本云叶吟风,梢滴露,倒换错出,化常为奇。意出不测的对法,如“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宋人诗话指为“一句在地,一句在天”。打破常规的章法,如《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一落花,连下三句。第一句是初飞,第二句是乱飞,第三句是将尽。反复层折,一句深一句,写出既怕看花,又欲看飞花之尽的伤春惜春情怀。再第四句插入强借酒解愁,黯然欲绝。你看他颠倒纵放又极自在。不拘一格的笔法,如《咏怀古迹五首》同是借古迹而咏怀,写法却各不同。第二首宋玉宅,将自己怀抱与宋玉故事引为同调,双管夹写,宾主兼到,寄慨遥深。第三首明妃村,则专咏明妃事,始终无一语涉议论,无一字及己怀,而句句暗地比托,从无限低回中透出负才不偶的抑郁情怀,读来更觉深沉。
(四)琳琅满目的精品画廊。“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笔淋漓,气象笼罩,“此等气魄从前未有”(赵翼语)。这是杜律中高浑雄大之体,代表了他的主体风格,后人称为“杜样”。“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这是峭险兀戛的拗体。“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洒罗衣”,气调流便,启大历之体调;“路经滟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锻造奇警,辟义山之门径。而《卜居》、《堂成》、《江村》等作,又引出张、王、元、白近易之风和唐季宋元“千家诗体”。
四、中唐中期(771-804),七律的变化期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李峤《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众多文人表达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
中国古典诗文中结合松柏的实际用途喻之为“栋梁材”的审美意象。古人也有所谓“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美誉。世人皆称赞松声为天籁美,松风这一意象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此外,松还常和其他事物一同构成极其孤绝优美的意象。比如“松、竹、梅”为传统所谓之“岁寒三友”。因为诗人认为这三种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的喜爱之处。松菊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霜威下盛开的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松菊”的意象代表了陶渊明的人品与性格,同时也成为后代作家笔下的又一重要意象。此外,还有“松泉”“松云”“松月”“松鹤”等。这些审美意象不仅人诗,而且也入画。而本是自然界的松柏,文学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佳吟。文学作品中的“松柏情节”可以在无数艺术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审美生命力。
三、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者
中国松柏文化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松柏就是这样的树种!诗人对松柏的欣赏也许是最显著、最有诗意。国人对松柏有着传统的情意,歌以赞之、诗以咏之、文以记之、画以绘之。古往今来,实不知有多少以之命名、以之为题的宏篇妙文和丹青杰作。松柏为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咏松、赋松已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自然之物的松柏,在历代文人的主观感情世界里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们运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松柏具有多重的审美意象。古典诗文中的松柏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松柏,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松柏”经冬不凋,临风不倒,雪不能毁其志,寒不致改其性,依旧保持着自己坚贞的品格,具有守志不阿的节操。赞颂松柏之品性和节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范云《咏寒松诗》:“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宋之问《题张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张说《代书寄薛四》:“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等。松柏有着坚贞的品格,贞守着自己的节操。所有爱松柏、咏松柏者,都是从松柏身上吸取道德精神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诗人生命是有限、短暂的,而自然对树木的生命却格外宽容。它们栉风沐雨,阅尽人间风云变化,傲视人间。松柏便是这样的长寿树种,古人称松为“苍颜叟”。面对松柏,人们越发感到生命的短暂。傅玄《诗》云:“世有千年松,人生讵能百”;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云:“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可见,诗人皆仰慕松柏之淡泊、清高和常青。中国文人自古就相信茯苓是一种有长生功效的食品,因为茯苓生于四季长青的松树下,松树油脂据说精炼后服食可“寿考无穷”。松叶按一种摄生术服食,也可以无寒暑饥渴,松脂、柏叶服食具有辟谷延龄的作用,更为道家所推崇,谓之为“上品仙药”,食之长生不老的记载也屡屡可见。松柏除了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外,还给人们以淡泊清高颇有隐逸的感觉。松柏仿佛就该是在没有人烟的深山之中,任明月相照,随山风吟和。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而深谷、长松、隐者也经常是历代画家笔下的素材。另外,古代的隐士还芟松枝为笔管,认为“幽人笔正当如是”,还用松树作琴,名日松雪,妙过于桐。这其实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震动国内银行界的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双鸭山四马路支行盗用承兑汇票案(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06年第5期“2006银行第一大案”),至3月14日,已经有了初步的官方结论。
当日,新华社消息称,双鸭山市警方已经查明,中行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原行长胡伟东、原副行长王林以及业务员沈洪泽、杨晓平、赵伟泽等五人,未经任何审批程序,从2005年8月至12月,先后为犯罪嫌疑人黑龙江省集贤县富强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经理权(又名全)开具空白银行承兑汇票45张;朱在没有足额保证金的情况下,在山东四家银行陆续将45张承兑汇票贴现,票面金额合计4.325亿元。目前,六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
报道同时测算了资金流向和损失情况,称权在京沪等地炒作棉花、豆粕、大豆、铜等期货,赚少赔多;朱相继在北京损失1.2亿元,在其他城市损失8000万,共计损失2亿元左右。目前,警方已在权的期货账号、保证金账号等处冻结8000余万元,扣押汽车五台,房产三处,尚有1亿多元正在调查、追缴中。
此前曾有媒体引述中行有关人士的说法称,中行及公安机关已经控制了3.6亿元,敞口风险只有六七千万元。显然,事实并没有如此乐观。
至此,案情脉络已相当清晰。今年2月7日,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莱芜市钢城支行(下称莱钢建行)在兑付到期的五张总计4890万元的承兑汇票时,四马路中行称账上并无相应的出票纪录,由此案发。
《财经》获悉,案发的另一个背景在于,2005年12月,原四马路中行副行长王林因轮岗离开了该行;此前,原四马路中行行长胡伟东亦调至中国银行双鸭山分行任零售业务部主任,并拟在今年春节后调任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七台河市勃利县支行行长。
莱钢建行的票据贴现人是当地一家钢材企业,票据则是由权以旗下济宁市梁山水浒面粉有限公司背书转让而来,其贸易背景是水浒面粉厂向其购买设备款。
《财经》获悉,2月15日,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向当地各银行预警信息,称上述中行宣布作废的34张银行承兑汇票中,有27张由建行济宁分行贴现,总计2.57亿元;另外七张在农行济宁分行下属某支行贴现,涉及金额6790万元。建行和农行济宁分行合计贴现3.25亿元。
据悉,农行的相关票据由济宁分行下属的鱼台支行贴现。由于票据还没有到期,农行并没有中行。“现在看来,当事人还没有问题。济宁分行在今年春节前刚让八个支行的行长轮岗,出事之后就没有换人。”农行济宁分行的一位知情人士称。
以上票据开出时最初的贸易背景,名义上主要是发生在富强粮油与水浒面粉厂之间。不过,水浒面粉厂财务负责人对《财经》记者明确表示,该厂购买原粮和出售加工面粉都是以现金交易,账上并没有汇票,甚至根本没有办理过汇票业务。
“财务人员只是记账,公章不在我们手中,权在外面有人专门帮他做汇票。”她表示,黑龙江公安人员已经把账本带走,现在工厂已经停产。
从目前情况看,贴现这些汇票的各银行山东分支机构究竟有哪些过失、需承担何等责任,尚难以界定。不过,若严格核查,权的拙劣做法是很容易露出马脚的。据3月14日的新华社报道称,四马路中行非法出具承兑汇票后,在到期时,由权而不是出票行向贴现行还款,这本身违反了汇票托收的正常程序。
另据消息人士称,双鸭山警方已经对权进行调查,并进一步了解其是否涉嫌向贴现行行贿。以专业解释,“贴现行”系指对承兑汇票进行贴现的银行,在此案中包括建行和农行;“承兑行”系指开具承兑汇票的银行,此案中为中行。
“假使贴现行人员涉嫌受贿,只要做足了向承兑行的核查工作,也只是个人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的损失也应该全部由承兑行承担,否则承兑行就会丧失信用。”山东省银监局的一位官员认为。
“我们怎么会想到刚经过整肃的黑龙江中行现在还存在账外经营问题?而且这种操作都是十多年前的手法,在各项专项检查之后早就该杜绝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济宁建行的一位人士称。
四马路中行案也凸现了票据业务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一位票据界人士称,现在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资金洼地”:各基层行之间很多是“光票操作”,即不审核相关资料即出票和贴现,东北地区的县级支行在贴现市场上尤为活跃。
2.江西南部蔡坊盆地火山岩系层序与地质时代徐勋胜,巫建华,XUXun-sheng,WUJian-hua
3.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成因探讨尹静,邱文龙,胡清华,YINJing,QIUWen-long,HUQing-hua
4.新余铁矿田铁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曾书明,周建廷,王学平,刘川,ZENGShu-ming,ZHOUJian-ting,WANGXue-ping,LIUChuan
5.南岭地区中-酸性花岗岩成矿专属性信息模型研究——以热液型铀矿、钨锡矿为例黄宏业,秦其明,HUANGHong-ye,QINQi-ming
6.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构造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初析乔建学,赵希刚,刘林,陈秋,QIAOJian-xue,ZHAOXi-gang,LIULin,CHENQiu
7.豫西卢氏产铀伟晶岩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前景分析李靖辉,LIJing-hui
8.基于MapGIS综合找矿信息香炉山钨矿田钨矿资源预测刘勇,周贤旭,LIUYong,ZHOUXian-xu
9.基于DEM的大别山地区地貌特征研究程三友,李英杰,刘少峰,CHENGSan-you,LIYing-jie,LIUShao-feng
10.渤海西部河口潮间带区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张效龙,丁德文,徐家声,刘敦武,王慧艳,陶常飞,ZHANGXiao-long,DINGDe-wen,XUJia-sheng,LIUDun-WU,WANGHui-yan,TAOChang-fei
11.黑方台黄土塬区地面变形成因分析何维山,许琦,刘长春,HEWei-shan,XUQi,LIUChang-chun
12.离子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六种无机阴离子李文娟,陈井影,王志畅,LIWen-juan,CHENJing-ying,WANGZhi-chang
1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沙利铂注射液中奥沙利铂的含量和有关物质闫占宽,李语如,宋晓光,梁喜珍,YANZhan-kuan,LIYu-ru,SONGXiao-guang,LIANGXi-zhen
14.CAN总线通信接口设计张建文,冯林,李百余,ZHANGJian-wen,FENGLin,LIBai-yu
15.同伦摄动法在一类线性积微分方程初值问题中的应用阮周生,孙海,RUANZhou-sheng,SUNHai
1.中国大陆及邻区新生代以来的一种构造形式:右旋运动及效应邱瑞照,严光生,谭永杰,李文渊,祁世军,高鹏,周肃,陈秀法,王靓靓,陈正,元春华,韩九曦,冯艳芳,孙凯,QIURui-zhao,YANGuang-sheng,TANYong-jie,LIWen-yuan,QIShi-jun,GAOPeng,ZHOUSu,CHENXiu-fa,WANGLiang-liang,CHENZheng,YUANChun-hua,HANJiu-xi,FENGYan-fang,SUNKai
2.江西广丰早白垩世碱性橄榄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及其地质意义项媛馨,余达淦,巫建华,XIANGYuan-xin,YUDa-gan,WUJian-hua
3.江西南部余田群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冀春雨,巫建华,JIChun-yu,WUJian-hua
4.扬子与华夏地块拼接时代的再研究胡肇荣,HUZhao-rong
5.相空间重构克里格法的矿藏储量预测研究李长春,王祝文,孙刚,韩兆红,LIChang-chun,WANGZhu-wen,SUNGang,HANZhao-hong
6.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的区域构造控制骆丁,肖渊甫,湛龙,张林,LUODing,XIAOYuan-fu,ZHANLong,ZHANGLin
7.甘肃马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鲁挑建,姜启明,LUTiao-jian,JIANGQi-ming
8.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沙木罗组的发现及意义谢冰晶,程捷,黄传冠,XIEBing-jing,CHENGJie,HUANGChuan-guan
9.近直立铀矿体上土壤层中氡迁移模型的正演研究张叶,杨亚新,陈越,郑勇明,吴信民,ZHANGYe,YANGYa-xin,CHENYue,ZHENGYong-ming,WUXin-min
10.九岭山深埋长大隧道岩爆问题预测周龙茂,龚育龄,杨普济,叶腾飞,黎剑华,ZHOULong-mao,GONGYu-ling,YANGPu-ji,YETeng-fei,LiJian-hua
11.基于DTM的城市网格化管理部件数据的质量评价曾绍炳,周世健,洪中华,张明,ZENGShao-bing,ZHOUShi-jian,HONGZhong-hua,ZhangMing
1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作业流程研究赵俊羽,ZHAOJun-yu
13.超声波-芬顿法协同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梁喜珍,周跃明,王梅,LIANGXi-zhen,ZHOUYue-ming,WANGMei
14.模糊多属性群决策在铁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赵京梅,杨志辉,ZHAOJing-mei,YANGZhi-hui
15.数据挖掘中决策树分类算法的研究李如平,LIRu-ping
16.基于MATLAB和DspBuilder的电网信号FIR滤波器设计葛远香,胡开明,GEYuan-xiang,HUKai-ming
1.粤北下庄矿田东、西部"交点"型铀矿化差异分析张辉仁,王军,徐海文,杨坤光,ZHANGHui-ren,WANGJun,XUHai-wen,YANGKun-guang
2.α径迹蚀刻方法在砂岩型铀矿研究中的应用——以通辽地区砂岩铀矿为例徐喆,吴仁贵,蔡建芳,余达淦,宫文杰,宁君,XUZhe,WURen-gui,CAIJian-fang,YUDa-gan,GONGWen-jie,NINGJun
3.粤北九峰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尹征平,凌洪飞,黄国龙,沈渭洲,王磊,YINZheng-ping,LINGHong-fei,HUANGGuo-long,SHENWei-zhou,WANGLei
4.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程春华,张芳荣,余泉,楼法生,CHENGChun-hua,ZHANGFang-rong,YUQuan,LOUFa-sheng
5.南宁盆地Ⅲ级阶地——断层控制下的埋藏阶地严小敏,李细光,汪劲草,YANXiao-min,LIXi-guang,WANGJin-cao
6.相山西部河元背地区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探讨胡茂梅,邵飞,张鸿,何晓梅,高玉芝,肖光禄,HUMao-mei,SHAOFei,ZHANGHong,HEXiao-mei,GAOYu-zhi,XIAOGuang-lu
7.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火星南极矿物制图研究王红,祝民强,WANGHong,ZHUMin-qiang
8.地图综合中线要素综合的不确定性分析朱煜峰,周世健,臧德彦,ZHUYu-feng,ZHOUShi-jian,ZANGDe-yan
9.应用改进的时空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城市住宅价格变化张金牡,刘彪,吴波,詹锡兰,ZHANGJin-mu,LIUBiao,WUBo,ZHANXi-lan
10.权的确定方法在核电施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陈本富,郭先春,CHENBen-fu,GUOXian-chun
11.VRS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吴国荣,WUGuo-rong
12.九连环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王莉,赵炜,何仰清,孙婷婷,WANGLi,ZHAOWei,HEYang-qing,SUNTing-ting
13.D293固相萃取分离/ICP-AES在线测定环境样品中铀徐晶晶,雷春华,花榕,刘淑娟,罗明标,XUJing-jing,LEIChun-hua,HUARong,LIUShu-juan,LUOMing-biao
14.碳纳米管酸氧化改性辛育东,刘晓东,XINYu-dong,LIUXiao-dong
15.基于巯基壳聚糖修饰电极对天然水体中溴离子的测定庄确真,白武,元慧玫,马建国,ZHUANGQue-zhen,BAIWu,YUANHui-mei,MAJian-guo
16.高温养护和粉煤灰掺量对外掺氧化镁混凝土膨胀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韦润锋,邓敏,莫立武,WEIRun-feng,DENGMin,MOLi-wu
17.激光快速成型系统中STL文件浏览器的设计与实现徐玮,贾宏伟,XUWei,JIAHong-wei
18.基于Zlib的图像差异压缩算法研究与实现陈钧,刘爱华,CHENJun,LIUAi-hua
19.基于MC34063的便携式仪器电源电路设计管小明,李跃忠,王晓娟,GUANXiao-ming,LIYue-zhong,WANGXiao-juan
1.基于SD模型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冯绍元,陈绍军,霍再林,王凤新,郭阳茗,FENGShao-yuan,CHENShao-jun,HUOZai-lin,WANGFeng-xin,GUOYang-ming
2.VisualModflow在甘肃某矿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庞国兴,李金轩,杨强,李晓磊,朱鹏,PANGGuo-xing,LIJin-xuan,YANGQiang,LIXiao-lei,ZHUPeng
3.沉积矿物学在古环境恢复中的应用进展宋友桂,SONGYou-gui
4.江西信江盆地演化及重要地质事件与证据李晓勇,LIXiao-yong
5.赣杭带早白垩世粗面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意义刘飞宇,巫建华,刘帅,LIUFei-yu,WUJian-hua,LIUShuai
6.小兴安岭鹤岗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闪长质包体特征及成因探讨李超,刘勇,蒋玉玲,赵寒冬,张昱,LIChao,LIUYong,JIANGYu-ling,ZHAOHan-dong,ZHANGYu
7.靖西三合铝土矿铝矿物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俞缙,李普涛,于航波,YUJin,LIPu-tao,YUHang-bo
8.岩质高边坡开挖优化及稳定性分析的复合方法沈金瑞,林杭,SHENJin-rui,LINHang
9.核事故早期烟羽的蒙特卡罗模拟闫政,杨亚新,张叶,郑勇明,杨兴,YANZheng,YANGYa-xin,ZHANGYe,ZHENGYong-ming,YANGXing
10.下庄矿田帽东地区铀矿找矿潜力分析曾文伟,黄宏坤,周连,冯志军,ZENGWen-wei,HUANGHong-kun,ZHOULian,FENGZhi-jun
11.相山火山盆地磁性结构分布特征马洪涛,黄临平,龙期华,MAHong-Tao,HUANGLin-ping,LONGQi-hua
12.固相吸附-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于涛,李建强,徐小龙,YUTao,LIJian-qiang,XUXiao-long
13.酸法地浸采铀中信息参数的判断及其应用雷奇峰,唐文杰,LEIQi-feng,TANGWen-jie
14.间接平差与矩阵QR分解鲁铁定,周世健,朱煜峰,张立亭,LUTie-ding,ZHOUShi-jian,ZHUYu-feng,ZHANGLi-ting
15.多尺度地图数据在Web服务中的组织与服务方法研究杨超,程朋根,陈静,YANGChao,CHENGPeng-gen,CHENJing
16.基于DDS和FPGA的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和实现黄乡生,杨占才,胡世文,HUANGXiang-sheng,YANGZhan-cai,HUShi-wen
17.基于ZigBee的LED节能街灯控制系统王海涛,朱兆优,WANGHai-tao,ZHUZhao-you
18.基于对偶理论的消费者行为选择问题研究张延飞,吴志强,ZHANGYan-fei,WUZhi-qiang
1.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罗汉洞组中的铀矿化与沉积相漆富成,刘武生,张字龙,李治兴,QIFu-cheng,LIUWu-sheng,ZHANGZi-long,LIZhi-xing
2.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硫同位素研究吴卫芳,潘家永,夏菲,陈益平,WUWei-fang,PANJia-yong,XIAFei,CHENYi-ping
3.诸广南部铀矿区碱交代岩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张爱,刘成东,余志灵,梁良,ZHANGAi,LIUCheng-dong,YUZhi-ling,LIANGLiang
4.西华山钨矿接替资源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探谢明璜,王美君,沈浩,彭杰,陈瑞源,XIEMing-huang,WANGMei-jun,SHENHao,PENGJie,CHENRui-yuan
5.甘肃中川金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谭洪波,TANHong-bo
6.柴西油泉子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研究易定红,袁剑英,裴明利,曹正林,赵凡,张丽萍,YIDing-hong,YUANJian-ying,PEIMing-li,CAOZheng-lin,ZHAOFan,ZHANGLi-ping
7.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潜山构造与成藏特点梁富康,汪新文,于兴河,毛洪涛,魏雄辉,傅良同,LIANGFu-kang,WANGXin-wen,YUXing-he,MAHong-tao,WEIXiong-hui,FULiang-tong
8.河南大吴湾铜矿床地质特征姚利,张光伟,李靖辉,YAOLi,ZHANGGuang-wei,LIJing-hui
9.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梁正中,夏斌,陈永红,张竹林,LIANGZheng-zhong,XIABin,CHENYong-hong,ZHANGZhu-lin
10.基于SNIP算法扣除γ能谱本底的探讨及应用尹旺明,刘宏章,汤彬,YINWang-ming,LIUHong-zhang,TANGBin
11.柑桔皮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与纯化研究李芳清,孙荣,LIFang-qing,SUNRong
12.地下水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特征对海水入侵和地下水起源的指示意义——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蒋方媛,韩绘芳,陈加红,王谊,JIANGFang-yuan,HANHui-fang,CHENJia-hong,WANGYi
13.江西地热控制因素研究郑乾墙,钟鸣,邓有平,ZHENGQian-qiang,ZHONGMing,DENGYou-ping
14.近3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周广金,吴连喜,ZHOUGuang-jin,WULian-xi
15.基于误差方程常数项的变权迭代法在核电测量中的运用陈本富,郭先春,邹自力,CHENBen-fu,GUOXian-chun,ZOUZi-li
16.基于OpenGL曲面最短路径可视化的实现谭炳球,邓葵阳,李胜利,TANBing-qiu,DENGKui-yang,LISheng-li
17.基于GIS的校园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马燕明,阮见,MAYan-ming,RUANJian
18.基于SMS-2411校园固网短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阳红星,YANGHong-xing
19.光通信用10GHzCMOS八分频器设计邓文娟,雷鑑铭,朱兆优,DENGWen-juan,LEIJian-ming,ZHUZhao-you
关键词:晚明;闽人;东海图景;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6906
中华先民虽然自古就在滨海、岛屿之地居住,但是以农耕文明为主、游牧文明为辅的传统文明样式令先民对海洋的探索相对滞后与不足。相对较少的海洋文明书写则往往以“东海”这一较为模糊而又变动的文化地理概念概括。“东海”,先秦时期多指今天淮河中下游区域,濒临今之黄海。《礼记・王制》曰:“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1]东海为“徐州域”,即今鲁南苏北之地。《战国策・楚策》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2]“东海”即“东海郡”,今山东日照市东南。《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引《吕氏春秋》云:“东海上,乃东夷之土。”[3]“东夷”即淮夷。清代大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明确记载:“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亦曰东夷。”[4]汉魏以降,“东海”的文化地理概念开始南移,但是区域远远大于今天所说的东海。“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5]此乃以印度为坐标,其东之水域即今南海。“东海”的文化地理概念直到明代嘉靖末期才出现与今天东海大致一样的区域范围。嘉靖四十一年(1562)理学家章潢在《四海华夷总图》中所绘“东海”,东面为“日本海”,北面为“朝鲜”,西面为长江口“浙江”,东面之南为“大琉球”(琉球群岛)、小琉球(台湾省)。而恰恰也正是这个时期,在文人笔下呈现出万花筒般书写的东海图景彻底超越了传统的渤海、黄海,成为中国海洋文明中最绚丽的一部分。然而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对晚明东海图景的书写前贤多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进行,但是从文学视域关注此时东海图景的成果却寥寥无几。笔者不揣浅陋,书成此篇,权当抛砖之用。
一、海神颂扬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指出,海洋“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无邪、驯服、和蔼、可亲;然而,正是这种驯服的性质,将海变成了最危险、最激烈的元素”[6]。正因为如此,生活在闽台海疆的东海之民在还不了解海洋的运动规律、无法抵御海洋灾难时,便会对海洋的广阔、深邃和神秘产生敬畏与恐惧,于是有关海洋神灵的崇拜也就自然出现了。闽人海神信仰由来已久,西汉之前闽越族的图腾蛇逐渐演化为后世的海神,清初郁永河《海上纪略》云:“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时会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有木龙去,则舟必败。”[7]宋、元以来,福州、泉州等地成为海外交通的重要窗口,尤其是泉州港更是“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8]1489。然而大海喜怒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船覆人亡的悲剧,南宋诗人刘克庄《泉州南廓二首》就描述了此种恐惧无奈之心态:“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实堪悲。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9]因此,除了原有的海上保护神之外,这时期海神第一次被大量塑造出来,据林国平先生统计至少有15位。万历漳州名士张燮《东西洋考》载: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灵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事他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10]。
但是到了晚明,妈祖崇拜一枝独秀。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二十八岁羽化成仙,成为东海海疆人民尊敬的海神。万历、天启年间,随着东海海疆人民海外贸易的昌盛,歌颂妈祖的诗文更是层出不穷。如晋江人林云程《天妃庙》云:“野涨泛溪八月潮,出城骋望水门遥。港通海外昆仑舶,邸倚天南万里桥。地自一初名别洞,鼎从万历纪神尧。烟光云气相涵映,决眦十分景色饶。”[11]133诗歌描绘了妈祖庙外万帆竞发,天、地、海一色的壮丽景象。再如南安人黄思近《题安海天妃宫》云:“宫开泽国面峰岚,一望青天水气涵。片席遥飞波处所,长桥横锁海东南。鸥凌海浪乘风泛,山敛夕辉对客酣。银汉秋霄扬月彩,群公登览恣幽深。”[11]138晋江安海镇为万历、天启年间东海海域重要的出港码头,出海人民为求得平安,少不了祭祀妈祖。另外,抗倭名将沈有容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率水师在料罗湾、南澳岛海域和彭山洋(澎湖)大败倭寇后,为感恩妈祖保佑,主持重建浯屿天妃宫,次年竣工,特撰碑记:
万历辛丑夏,余时承乏浯铜,奉檄南征。谒祈神祗,睹楹宇湫隘,实心徼厥灵:狙战捷乎,请更诸爽垲者。于是师抵南澳,攻岛彭山,歼之。聿怀神惠,日笃不忘。乃筑乃I,乃石乃材。乃建前堂,前堂翼翼,乃开后寝,后寝肃肃。视拓旧址深广倍之。于是居民、过旅、爰兵士商渔,罔不走集,敬恭祝祷,灵盖赫然矣。――《重修天后宫碑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翟勇:晚明闽人东海图景文学书写碑记盛赞海神妈祖不仅是将士浴血海上的保护神,亦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心灵的安放地。
除妈祖信仰外,一些本来海神色彩并不浓厚的神亦纳入妈祖信仰体系中,如临水夫人。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传说生于唐代,后被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但是她又同时掌管江河,为闽江流域的船民所崇仰。嘉靖年间,高澄出使琉球,使团成员多数为闽人,当海上遇险时众人求救于天妃诸神,后经天妃降箕曰:“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回到福州后,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门外发现了临水夫人祠,请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异,不婚而证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从海上救人还也。”[12]历代歌咏临水夫人的诗文多为歌颂其护幼保婴,赞颂其海上护佑平安者较少,徐火勃《龙源庙》可为少有作品之一:“临江遗庙祀婵娟,少女宣灵五代年。蝌斗横纵阶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罗袖,伏腊村童送纸钱。苔满古碑行客吊,妆楼无主锁寒烟。”[13]
在妈祖崇拜一枝独秀之时,其他海神仍在闽台民间拥有自己的信仰者,如玄天上帝。玄天上帝是北极玄武星君的化身,又称真武大帝、玄武大帝,是北方之神,主管天宫二十八宿中的北方(玄武)七星宿。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因北方属水,故也称其为水神。为祈求船舶顺水平安,泉州一带民众在宋时就尊玄天上帝为海神,并在东海之滨法石村建真武庙望祭海神:“玄武庙,在三十六都郡城东南石头山上。庙枕山漱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建,为宋时望祭海神之所。”[14]随着明代永乐皇帝对玄天上帝的进一步加封,各地信仰玄天上帝非常普遍,在闽台两地玄天上帝被尊称为上帝公,李亦园先生即云:“早期的移民都随船供奉与海洋有关的神,包括妈祖与玄天上帝(北极星神,作为航海标志),以求平安渡台。”[15]郑成功时,玄天上帝被供奉在船上,被视为航海保护神。后,郑成功大力推崇玄天上帝,修建了许多玄天上帝庙。玄天上帝在明代的推扬也直接激发了文学的书写。在闽南、台湾民间神话故事中玄天上帝变得更形象生动:
上帝公,五代时泉州人,姓张,杀猪为业,事母至孝。母嗜猪肾,虽高价亦不售。留归奉母。母死后一日,顿悔杀生过多,罪恶深重,乃走至洛阳桥畔,以屠刀剖腹,投肠肚于江中,遂成佛。后其肠化为蛇,肚化为龟,每兴风作浪,竟又再显灵收之。故民间庙祀者极多,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执剑,一脚踏龟,一脚踏蛇,状其降伏二妖也。[16]
而万历年间建阳人余象斗《北游记》的创作更是把玄天上帝的传播从民间纳入文人知识范畴。《北游记》共四卷、二十四回,主要叙述了玄天上帝的出身、成道及下凡除妖保民之事。小说虽然总体成就不及《西游记》,但是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的玄天上帝。
二、国防文学
东海在南宋之后已经成为联系海外的交通要道,对东海控制权的争夺也渐渐成为华夏民族内部以及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区域,因此发生在东海上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文学对海战的书写亦同时产生。廖肇亨在《浪里挑灯看剑:中国海战诗学之书写特质与价值信念初探》一文中云:“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天祥(1236―1282)《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一诗为中国海战诗歌的滥觞殆无疑义。”[17]然而大元百年以及明初郑和下西洋等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在中国文学中却罕见题咏。虽然明中期诗僧德胜在《补海汛词一首》序中云:“定海关外,杨周等山守汛诸兵风境凄。感古今词客多有《出塞》《凉州》等作,而略东南边海之苦。余窃不满,聊补古人之缺题,故云补海汛,情见乎辞!”[18]但是文学对海战的关注直到嘉靖中后期才在倭寇扰乱东南沿海的战役中到来。而此时发生在东海上的战争亦成为关系华夏民族利益的国防战争,其中描写闽民抗倭、抗荷的国防文学①题材虽然是首次登上文学舞台,却呈井喷式呈现,涌现出一批爱国诗人,如俞大猷、陈第、何乔远等。
有“俞龙戚虎”美誉的俞大猷不仅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亦是一位文人。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洛江人。俞大猷在与倭寇的长期战斗中发现倭寇虽然乘船而来,但是更擅长陆战,不善海战。鉴于此,俞大猷从战略高度提出:“贼海来,当以海舟破之,若我专备于陆,贼舟舍此击彼,我不胜其备,贼不胜其击,逸在彼而劳在我,非计也,宜多集海舟击之。”因此在《舟师》一诗中他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海战中抗倭健儿之英勇: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冲。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19]95
夕阳西下,一场与倭寇在海上的殊死决战一触即发。英雄手执长剑和指挥旗帜,身先士卒,猛冲敌舰,勇敢战斗,终扫净倭氛,全胜而归。颔联、颈联描述了战斗场面之激烈,刀光剑影、厮杀震天、旌旗翻腾,展现了抗倭男儿同仇敌忾之高昂士气与保家卫国之决心。全篇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声色并茂,气势豪雄,语言铿锵,起句“倚剑东溟势独雄”力重千钧,突出诗人与将士的高大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海战画卷。同时场景由静转动再到静,转换自然,不失为海战诗中之精品。朱双一认为:“它开创了中国海洋文学中‘海战诗’的新类型。在此之前,以海洋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写江河湖泊中的水战的,也非绝无仅有,但这样直接描写海战的,似乎很难找到先例。”[20]
再如他的《与展推府》:
匣内青萍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
渊隐虬龙惊阵跃,汉飞牛斗避锋移。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波不澌。[19]96
将军百战气势雄,直斩倭贼东海中。“笑看”“静拨”句透露出运筹帷幄之自信、从容。颈联展现将士们奋勇杀敌、气势震天之雄豪。全诗感情豪壮、一气呵成,可谓令人欢欣鼓舞、引人奋发昂扬之快诗。
在万历年间国防战争中,沈有容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民族英雄。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人。任福建都司签事时曾亲率战舰赴台剿倭,大破倭寇。另外“(万历)三十二年七月(1604),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澎湖,求互市,税使高窠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去”[21]。两次海战不仅使日本侵占台湾推迟了二百多年,而且首逐荷兰侵略者,使荷兰人侵占台湾亦推迟了二十多年,可谓第一人。对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当时闽地文人也给予了热情的歌颂。晋江人郭元春《赋东番捷》生动再现了将军用兵之奇:
时正值隆冬,寒江严威,凛凛刺人肤,将军中流四顾,但见巨涛起沫弥天,极目喷雪,指谓军士曰:“此非雪夜擒吴元济时耶?疾之毋徐!”岛夷方饯腊相酬曰:“莫予毒已。”俄而守者遥望之,曰:“彼泛泛若见若不见者,商舶乎?渔舸乎?”俄而曰:“以商舶意之,过多;以渔舸意之,过大。”方疑方骇之际,将军遂从天而下,一鼓而歼之矣;是韩信、李逯兵也,不亦千古同一奇哉?[22]23
兵贵神速,沈有容克服巨浪滔天、远途奔袭等种种不利客观条件,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大获全胜,扬我华夏神威。逢此大捷,“闽省缙绅所赠言”不可胜数。如同安人傅钥作《破倭东番歌》赞曰:
年年海上二三月,恶少勾连倭窃发;随风南北疾如飞,朝在闽陬暮在粤。
今冬潜迹据东番,何处商渔不断魂?将军按剑冲毛发,自请提兵气欲吞。
狂风挟浪兼天涌,几折征樯神不竦;黑水黄云千里遥,楼船鼓角旌旗拥。
穷追两战便成功,矢石身当用火攻;海底波中枯白骨,腾腾杀气贯长空。
壶浆异域迎稽颡,宣抚终朝解衣赏;汉有伏波铜柱标,君今名姓勒其上。[22]62
倭寇勾结沿海奸民横行海上,给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但是飘忽不定的行踪加大了打击难度。沈将军率部众、驾巨舟,克服狂风巨浪,身先士卒,直捣倭寇老巢。中间两联更是把敌我海战中惊心动魄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张燮《赠沈将军东番捷》:
羽林束发事从戎,四十威名剑盾中。海上楼船吞巨浪,日南夷国慑雄风。
扬旌万里烽烟净,挟纩三军苦乐同。会识勋标铜柱早,只今谁并伏波功?[22]91
“海上楼船吞巨浪”句,一“吞”字使沈将军所率领的部曲之威武雄壮尽显。
与上述赞扬沈有容将军英勇果敢的诗歌不同,与沈有容同舟往台湾剿倭的陈第所作《泛海歌》两首则直接歌颂了闽地健儿视死如归的豪情:
万历壬寅十二月初七,余同沈士弘将军同往东番剿倭。初八晚,舟过澎湖沟,飓风大作,播荡一夜一日,勺水不得入口,舟几危者数矣。余乃作歌以自宽,歌曰:“水亦陆兮,舟亦屋兮,与其死而弃之,何择于山之足、海之腹兮。”
飓息舟定,沈士弘具酌请复歌,余乃发其渡海之意,歌曰:“学而不足用者,耻兮;用而不能无用者,鄙兮。无用而不废时用者,谁氏之子兮。”[23]
汉文化历来重视叶落归根,死后归葬故里山川。但此诗鼓励健儿舟、海亦为埋骨之处,好男儿为国为民捐躯,何必马革裹尸还,此中透露出闽人超越生死的洒脱与豪气。
三、海上贸易
闽地山多地少,唐之后人口又趋于饱和,因此通过东海进行海外贸易渐渐成为闽人生存的第一选择。尤其是宋元以来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之后,东海之上闽人之帆不绝如缕。北宋泉州惠安人谢履《泉南歌》就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力。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船通异域。”[24]流寓泉州的李邴曾用“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来赞誉宋代泉州商贸的繁荣。闽地人民不仅冒险于海上,外域商人也来到闽地经商,《诸蕃志》云:“有蕃商曰施那帷,大食人也。侨寓泉南,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作业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25]明初至中叶一百多年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泉州等地市舶司等管理机构也被裁撤,闽地海外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但是闽南商帮最先冲破海禁航行于海上。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之际,在马尼拉贸易的华商亦以漳、泉商人为主:“漳人以彼为市,父兄久住,子弟往返,见留吕宋者盖不下数千人。”[26]随着隆庆以来海禁政策的逐渐松弛,尤其是海澄设县以后,闽南商人获得了合法的经商权利,“饶心计与健有力者,往往就海波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凡捕鱼纬萧之徒,咸奔走焉。盖富家出赀,贫人以佣,输中华之产,骋彼远国,易其产物以归,博利可十倍,故民乐之”[27]435。与此同时,漳州月港亦繁盛起来。《海澄县志》载月港之繁华云:“方其风回帆转,宝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驰,以舶主上中之产,转盼逢辰,容致巨万。若微遭倾覆,破产随之,亦循环之数也。成弘之际,称小苏杭者,非月港乎?”[27]342月港自“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后,闽南农民争种经济作物,九龙江两岸遍栽桃李果树。“往事已经新宇宙”“满山桃李怨啼鸣”。到处是“桃花潭水听歌声”“芳林荫竹乱飞觥”的幽美、富饶景致。月港不仅景美,海外贸易更是繁盛。漳州郑怀魁更是以才子之笔盛赞月港之繁荣:
继焉富商巨贾,损亿万,驾艨艟,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篷,约千寻之修缆,筑天后之崇宫,建旗鼓之行列,启八窗之玲珑。乃涓吉旦,祀阳侯,鸣金鼓,发棹歌,经通浦,历长洲,触翻天之巨浪,犯朝日之辱楼。献馐于七洲之水,焚毛羽于双仑之丘。望夕晖之落云,知明发之多飓。聆水声之渐响,虑礁浅之可忧。夜睹指南之针,日唱量更之筹。外域既至,内港湾舟,重译入国,金币通酋,期日互市,定侩交旧,异玩希珍,十居八九。[28]
郑赋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华艳繁复的词语描绘了月港的繁忙、商船航行的惊险、异域商品的丰富。此赋虽名《海赋》,但绝不仅是单纯的咏海之作,而是包含了作者对明代海禁政策的反对。郑氏一再主张开洋互市,与海外互通有无。时税监高u于月港横征暴敛,损害海商利益,遭到时任海澄县令龙国禄的抵制。郑怀魁特作《龙使君水鉴舟共泛放歌》《烟海攀辕画记》以歌。
在历史上漳、泉商人往往是并称的。倭乱时朱纨云:“今日通番接济之奸豪,在温州者少,在漳泉为多。”[29]虽然明代泉州港由于淤积渐趋衰落,但是晋江安平港后来居上,繁盛一时。晋江大儒何乔远云:“安平一镇在郡东南陬,濒于海上,人户且十万余,诗书冠绅等一大邑。其民啬,力耕织,多服贾两京都、齐、汴、吴、越、岭以外,航海贸诸夷,致其财力,相生一郡人。”[30]136李光缙亦云:“吾温陵(泉州)里中,家弦户诵,人喜儒不矜贾,安平市独矜贾,逐什一趋利。然亦不倚市门,丈夫子生及已牟,往往废著鬻财,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夷之墟。近者岁一归,远者数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滓阅谥政,妇人秉之。此其俗之大都也。”[31]史母沈孺人寿序另外《安海志》亦记载:“安平人尚贾,十家而七,以贾为业。即农、儒、童、妇亦皆能贾。”“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32]而这种业贾之风在《秋日安平八咏》中又是那么自然、轻灵、和谐:
灵岩山下万人家,古塔东西日影斜。巷女能成苎麻布,土商时贩木棉花。(一)
山镇田稀多贾海,小村市闹亦成圩。只惊五斗碱仍浊,不怕三餐饭少鱼。(二)
寥氏为钱礼上苍,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风一片孤帆入,帛布人夸欲斗量。(三)[33]
海上贸易的繁荣促使重商主义思想抬头,在闽南地区尤为凸显。明末晋江人“史某,初治邹鲁家言。后乃弃而就贾。又有高元近者,邑之庠生,弱冠因贫从贾,远贸西南,多年始归”[30]133就是典型的例子。泉州城内大商人郑梅峰,曾“出金钱数千缗,委二三苍头转毂旁郡国,通四方异货,遂赢得为奇胜,身治产积居,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一年之中,收息什之;数岁之后,收息百之;最后息千之,公以此起家”[34]。这种富商巨贾,当时在泉州城内还大有人在,甚至惠安崇武镇,也出现了“文献黄氏”一族数十人从事海外商业活动,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邹漪明《明季遗闻》记载,以安平镇作为根据地的著名海商郑芝龙,那时“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35]。
但是在经商的同时闽商亦重视教育,有的是贾儒兼营,有的是从儒入贾。如“赠公伟姿观,善心计,初治邹鲁家言,后乃弃去行商”[31]王母慈节史太孺人传。杨乔“十岁通经史大义,会父及伯父继殁,仲兄遭宿疾,不任治生,乃辍儒之贾”[36]。另外闽人经商本末相守:“用贫求富,农不如贾,积德累行,贾不如农。故兄伯晚年税驾于贾,而息肩于农,筑庐田间,锄云耕月,笠雨蓑风,酿禾而醉,饭稻而饱,徐徐陶陶,春秋不知,荣枯不问。”[31]寓西兄伯寿序
闽地具有天然的山海之利,物产丰饶。德化瓷器、安溪茶叶,以及绸缎、中药材、糖等皆为出口的大宗商品,从海外载回之物为“犀象、玳瑁、胡椒、苏木、沉檀之属,麇然而至。工作以犀为杯,以象为栉。其于玳瑁或栉或杯;沉檀之属,或为佛身、玩具。夷赀之外,又可得直”[8]947。 徐火勃在《书事寄曹能始》一诗中再现了商品交易的种类:“东接诸倭国,南连百粤疆。货物通行旅,赀财聚富商。雕镂犀角巧,磨洗象牙光。棕卖夷邦竹,檀烧异域香。燕窝如雪白,蜂蜡胜花黄。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田妇登机急,渔翁撒网忙。”[27]491由此可见,闽地海上贸易繁盛:船通四海,满载域内农副产品出东海走向世界,世界的珍玩异物亦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闽地行销全国。
四、结语
晚明半个多世纪应该说是东海文明的黄金发展时期,古海上丝绸之帆重新在这个时间节点、地理区域进入发展的巅峰期:闽地古老而又神秘的海神崇拜,国防文学在闽人笔下的第一次集中书写,海上贸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打破了传统的以望海、观海为主的海畔文学书写模式,进入到涉身海中,渡海、游海的深海描写。但是客观来说,东海文明的闽人文学书写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虽然体裁种类繁多,诗、词、赋、文、小说等都有描画,但是文人往往带着好奇甚至讽喻的态度对待相对陌生的海洋文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海洋文明的文学书写传统为后代接续,并在清代文人笔下走向常态书写。
注释:
① 国防文学指华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文学书写。
参考文献:
[1] 于涌,樊伟峻.礼记・王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93.
[2] 刘向.战国策・楚策[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44.
[3] 徐广.史记集解・卷三二[M].长沙:凤凰出版社,2013:1477.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域形势(一)[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23.
[5]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M].陈桥驿,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8.
[6] 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135.
[7] 无名氏.醉茶志怪里乘(卷九)・木龙[M]//清代志怪小说观止.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546.
[8] 何乔远.闽书・卷五十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9]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二[M].四部丛刊本.
[10] 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M].谢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86.
[11] 刘福铸,王连弟.历代妈祖诗咏辑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2] 萧崇业.使琉球录[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142143.
[13] 王应山.闽都记(卷三十)・郡西北古田胜迹[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310.
[14] 周学曾,等.(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M]//福建地方志丛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65.
[15]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96.
[16]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80.
[17] 廖肇亨.浪里挑灯看剑:中国海战诗学之书写特质与价值信念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1):285.
[18] 裘樟鑫,释性空.历代僧尼居士诗词选[M]//佛教诗词楹联・嘉兴市卷:第一编.杭州: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99.
[19] 曾阅.晋江古今诗词选[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20] 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3.
[21]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零)・列传第一五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804581.
[22] 沈有容.闽海赠言[M]//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23] 陈第.一斋诗文集[M].郭庭平,点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70.
[24]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泉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4.
[25] 赵汝适.诸蕃志校释(卷上)・大食国[M].杨博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91.
[26] 许孚远.敬和堂集[M].日本东尊经阁藏明刊本.
[27] 陈A,等.(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五)・风土志・风俗考[M].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28] 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M].增编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006.
[29] 朱纨.朱中丞甓余集・阅视海防事[M]//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2157.
[30] 安海志编纂小组.新编安海志[M].油印本.1983.
[31] 李光缙.景璧集[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32] 无名氏.安平志校注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51.
[33] 范清靖,曾平晖.晋江历代山水名胜诗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64.
[34] 庄为玑,等.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95.
【关键词】 升降浮沉;脏腑辨证;中医基础理论
升降理论肇始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虽然没有关于升降理论的系统论述,但散在于各篇章中确已出现升降理论的端倪。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理论的学术内容,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笔者试从五脏阴阳辨证的角度探讨升降理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五脏阴阳辨证中,无论从单一脏器的功能来讲,还是从相关脏腑的关系来看,都存在升中有降、降中寓升的相对平衡。因此,临床在治疗脏腑功能失常一类病证时,如能注重调节其升降出入,则往往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1 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通行血脉,内寄君火,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与肾则存在着阴阳水火的互济关系。正常情况下,肾水上济则心火不燔,气机调畅则心血不瘀,心阳振奋则阴霾自散;否则,肾水不足而心火上炎,气机失调而血脉瘀阻,心阳不振而浊阴上泛,临床可表现出惊悸、怔忡、胸闷、气短、癫狂、不寐、虚烦、水肿以及口舌生疮等,均可谓心脏升降功能失常而出现的病理反应。
陆以湉《冷庐医话》中记载有沈炳荣治疗癫证案:“吾邑沈吟梅州判炳荣,熟精医理。官直隶时,曾治一妇,年二十八,因丧夫而得癫疾,时发笑声。用六味地黄汤加犀角一钱,服二剂即瘥。盖笑主心,心生火,心郁则火愈炽而上升,故以此药交心肾,使火熄而病自已也。”本案心肾不交,本于水亏火旺,故以六味地黄汤下滋肾水,水足而能制心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五志过极皆能生热,忧郁日久而致心火上燔,故以犀角直入清心,使心之热者不热。一升一降,恢复了阴阳的协调平衡。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创制的一首行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临床用于治疗心血瘀阻、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痹心痛、惊悸怔忡、急躁善怒、夜不能寐或夜寐梦多等。方中除使用桃红四物汤配以四逆散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外,还使用了辛散升浮的柴胡、桔梗佐以沉降下行的枳壳、牛膝,有升有降,共同起到宽胸行气、流畅气血的作用,使气血运行有常,则心神得敛,夜寐自安。
2 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从生理而言,肝藏血而为血脏,肝属木而主疏泄。藏血则阴柔性偏沉降,疏泄则豁达性宜升散。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故有肝脏“体阴而用阳”之说。从病理来讲,肝阴亏于下,则肝阳(火)亢于上;肝血虚于内,则肝风动于中;肝木失于疏泄,则肝气郁于中土,因而古人才总结出平肝、镇肝、缓肝、敛肝、养肝、柔肝、清肝、泻肝、疏肝、散肝等不同肝病治法,这些治法同样可以划分出属阴属阳、属升属降两大类别。
历代医家在肝病治疗方面,都非常重视升降理论的灵活运用,自觉不自觉地把升降理论应用到遣药制方当中。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生白芍、天冬、玄参、生龟甲、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代表方剂。方中在大队滋养阴血、平肝潜降的药物当中,特别伍用了具有升发条达之性的麦芽及茵陈二味,以顺应肝木曲直舒展的生理机能。“木郁达之”,以降为主,以升为辅,共同起到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治疗作用。
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由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八味药物组成。方中柴胡、薄荷、生姜善解肝郁,“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当归、白芍以养肝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诸药合用,既补肝体又调肝用,使肝郁得解、肝虚得养,一开一合,一升一降,恢复了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的两大功能。
3 脾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居于中焦,互为表里,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从生理功能而论,脾脏既主升清,又主降浊,其升发清阳与其运化水湿的功能相对应,有升有降;在升清运化的同时,脾脏还有统摄血液之功,此二者亦相互呼应,一开一合。另外,从脾脏与胃腑的关系来看,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脾宜升而胃宜降,共同形成“脾升胃降”的生理格局。
李杲《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形象地将脾胃的生理功能比喻为一年四季的升降浮沉变化,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如果受到损害,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病变情况,“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验之于临床,若脾气不升常见久泻便溏、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等种种表现,而胃气不降则可出现呕恶便秘、嗳气呃逆、脘腹胀满等病变异常,二者不可混同。
另外,张元素所创立的枳术丸,是补养胃气、消食健脾的代表方剂。方中用枳实与白术、荷叶相伍,以白术健脾祛湿、补脾助运;枳实下气消痞、化滞除满;更以“荷叶裹炒饭为丸”,取其升养脾胃之清气,以加强白术健脾益胃功能的发挥;而且,荷叶与枳实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正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共达脾健积消、邪去正安、中焦调和、养正除积的治疗目的。
转贴于 4 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因此,临床治疗肺脏疾患往往根据肺脏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宣降并施,开合并举的方法。又因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通过经脉络属,与大肠相表里,故临床治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之证,亦可从宣降肺气的角度着手用药;而荡涤肠腑、攻下热结亦有助于肺脏宣降功能的发挥。
张仲景所创立的小青龙汤,为临床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而致咳喘的代表方剂。方中以麻黄、桂枝、甘草辛甘发散、宣肺平喘;以细辛、干姜、半夏辛散温通、蠲饮化痰;妙在又伍用了白芍、五味子以酸敛肺气。升中有降,散中有收,使肺脏功能趋于协调平衡。又如,止嗽散是临床治疗风邪犯肺、外感咳嗽的一张名方,方出程钟龄《医学心悟》。方中荆芥、桔梗辛散上行以开提肺气;白前、百部、紫菀、陈皮肃肺降气以化痰止咳,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恢复了肺脏的生理功能,顺应了肺脏的宣降特性。
张志聪《侣山堂类辩·卷上·发汗利水辩》记载,其在苕溪治一水肿,肿势很甚,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类,仍小便淋沥、痛苦万状。张氏辨为肺气内闭,不得宣表达下,采用辛开苦降之法利其肺气,使外窍通而内窍泄,上窍开而下窍利。药用紫苏叶、防风、杏仁三味各等分,煎汤温服,复取微汗。结果服药一日即肿消胀减,痛楚尽解。究其机理,也即后世所谓“提壶揭盖”、“开上窍以利下窍”,其治疗原则不离升降理论。再如《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治疗阳明温病肺气不降、腑气不通、热结便秘而兼痰热壅肺者,药用生石膏清宣肺热,杏仁、瓜蒌皮肃肺化痰,大黄攻下热结,清宣肺热与荡涤肠腑相辅相成。
5 肾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既藏精为封藏之本,又主气化,为一身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藏精与气化功能一开一合,相反相成。肾又为水火之脏,肾阴肾阳内蕴其中。阴平阳秘,水火平衡而人体不病。从肾与其它脏腑的关系来看,肾属水而踞于腰脊两旁,心为火而高居横膈之上,心火下温于肾水而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火而心火不亢,水火既济,一升一降;肺属金而主气司呼吸,肾属水而主藏司纳气,正如《难经·四难》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及林珮琴《类证治裁·喘症》所谓“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这些都说明肺与肾在调节呼吸运动方面存在升降出入的平衡协调关系。因此,临床治疗肾脏疾患亦应注意升降开合。
张介宾对于阴阳精气水火不足诸证的治疗,采用了“阴阳互济”的治疗法则,主张补阳不忘滋阴,以阴中求阳;滋阴不离扶阳,以阳中求阴。阴藏阳化,阴收阳开,以尽开合升降之理。他所创制的左(右)归丸(饮)的组方原则便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左归丸在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龟甲胶等大剂滋阴药中加用菟丝子、鹿角胶以甘温助阳,使得补,阳气得温,阳中求阴而泉源不竭,有散有收;右归丸在附子、肉桂、菟丝子、鹿角胶等大队补阳药中更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以滋肾填精,使阳气得行,得藏,阴中求阳而生化无穷,有开有合。
《难经·七十五难》曾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奠定了后世泻南补北治法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黄连阿胶汤,用芩、连泻心火以下降;用阿胶滋肾水以上朝,一降一升,交通心肾,可谓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治法的典型代表。韩懋《韩氏医通》交泰丸,药用黄连、肉桂二味。黄连苦寒泻降,清心火而下接肾水,以使肾水不寒;肉桂辛热温煦,温肾水而上承于心,以使心火不亢。二药合用,引阳入阴,引火归源,使心火得降,肾水得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为治疗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惊悸不寐的有效方剂。这些又是升降理论在心肾相关病证中的具体体现。
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为临床治疗上盛下虚、寒痰壅肺病证的常用方剂,吴仪洛在其《成方切用》中释解本方时说:“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又以散外寒也……”本方在集中力量降气平喘、纳气归肾的同时,特别选用生姜、苏叶以解表散寒。正如吴氏所言,方中大队辛散之品又都兼具发表之性,有宣有降,上下兼顾,又是升降理论在肺肾相关病证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蔡善慧 墓志铭 《大定府志》 《毕节县志稿》
1988年6月4日,在毕节城郊杨家塘村发掘出土明代毕节卫指挥佥事林之妻蔡善慧墓志一方及其他随葬品百余件,包括金银器、瓷器、铁器、织绣等文物类别,其中20件被定为二级文物,8件被定为三级文物,现收藏于毕节市博物馆。这是毕节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由本单位文物工作者亲自参与的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一次抢救考古发掘。《蔡善慧墓志铭》见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
《蔡善慧墓志铭》刻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石灰岩质,长47厘米,宽40.3厘米,厚5厘米。墓志铭四周均有不同程度磨损,志文阴刻楷书,竖25行,足行26字,共632字。志文如下(“”为磨损不清的字):
太淑人姓蔡氏,讳善慧。其祖先世居直隶和州含山县,以武功七迁至明威将军。父礼袭其爵,授制江观海卫,改除贵州前卫,以能斡选调乌撒卫管事。母许氏。兄衡,亦守备乌撒等卫所。
淑人生于大明洪武癸亥十二月二十九日,自幼颖敏,端一纯诚。年二十择配毕节卫指挥佥事林公。既归,克尽妇道,闺门整肃。舅先卒,事姑尤谨,及姑卒,丧祭必尽其诚。正统元年夫明威公逝,淑人哀痛不已,卜城南五里许迁姑舅合葬焉。迨正统十四年,苗蛮梗化,攻闱城池,甚危急。淑人令家童肩舆登城,喻以固守。及罄,已贳赏赉有功以却敌,城遂不陷,人获以安。既解围,城中饥馑疾疫,施蔬粥药饵棺木而恩惠及于人者广矣。时观风者封章上乞旌异,未报,而淑人以疾于天顺五年二月初六日卒,享年七十有九。
子女三:男一,曰晟,天资卓越,饱饮诗书,既弱冠,荣膺父篆边陲,政声日着,抚士卒以控蛮夷,兴卫学以作士K,继而茂,上闻阶进昭勇将军,娶丁氏、何氏、李氏。女二:长适贵州都指挥使唐谏,俱先卒;次适本卫指挥使丁u。庶男二:曰春,娶王氏;曰,娶徐氏。孙男十:长曰英,蚤逝;次曰雄,娶主氏;曰俊,聘秦氏;裕,聘氏;杰,聘高氏;儒,聘王氏;伟、纭⒆簟⒂泳阌祝未婚。孙女三:长聘本卫指挥佥事李经;次、幼俱在室。外孙男:唐正,见任都指挥佥事,守卫等;次曰唐佐、丁成、丁文、丁武。外孙女:唐氏适本卫指挥使熊。曾孙男二:曰泰、观。外曾孙男四:曰唐华。
太淑人,讣(fu)闻遐迩,人无亲疏,如丧考妣,罔不走哭吊祭。欷墟!犬宜以仪母范无复有矣!越明年,壬午十二月二十有二日附葬于明威公之右。呜呼!太淑人性全天毓,德着中外,享有爵禄寿,夫复何憾!宜志于圹,以昭不朽。谨志。
大明天顺六年岁次壬午十二月二十有二日 志
蔡善慧明代著名女将军,《大定府志》《毕节县志稿》均为之立传。《大定府志・俊民志三》卷三十四《明唐蔡王传第三》云:
蔡夫人,佚其名,毕节指挥林晟母也。夫{而寡居,有志行,教子有法,且娴于军律。晟幼而袭职,未谙营伍之制,蔡夫人常乘舆循视军旗而赏罚之,卫中诸管事、指挥皆钦蔡夫人,莫敢以幼视晟,军政少暇,又教晟以诗文。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叛苗相率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以兵援之,与苗贼战,不克而死,毕节震惧。时官军皆调征平钺,晟亦守备贵阳,城中空虚,惟军余数百及居民客户而已。蔡夫人乃率僮仆,简壮士,料军实,聚糇粮,补城郭,为守御计。毕节人素知蔡夫人之才武,皆鼓舞欢跃,愿为尽力。俄而水西叛苗普奴率众薄城下,蔡夫人登城拒守,调度有方,指挥无不如意。壮士常夜出击贼,辄有斩获,贼中惊动。围三月,贼不胜城中之扰,乃溃而去。蔡夫人率众蹑之,多所伤殪,贼遂大溃。城卒赖以全,时人称为女将军云。晟明于军政,且好读书下士,有儒将之目,曾为掌印指挥,寻守备贵阳。后,以子某有罪,罢官家居。既罢,不复关情政事,惟以诗、酒自娱,所著有《墨庄集》,人称其达。
《毕节县志稿・人物志》卷十四与《大定府志》记载相同。《大定府志》与《毕节县志稿》(以下称此为“两志书”)记载无疑有所简略,使人对其生平事迹不能详细了解而撰于天顺年间的《蔡善慧墓志铭》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较详细记述,正可补“两志书”之疏略。现以《蔡善慧墓志铭》与“两志书”对勘进行补充。凡“两志书”记载相同者,以“两志书”为本述之,记载有歧者,则两志书并列之。
本文在对墓志铭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蔡善慧的家世、生平、后裔以及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考释。
第一,看蔡善慧的籍贯、世系、名讳、生卒年月与朝廷称谓等。“两志书”均未记载,墓志铭对其籍贯、世系、名讳及朝廷称谓曰:“太淑人姓蔡氏,讳善慧。其祖先世居直隶和州含山县,以武功七迁至明威将军。父礼袭其爵,授制江观海卫,改除贵州前卫,以能斡选调乌撒卫管事。母许氏。兄衡,亦守备乌撒等卫所。”“淑人”是朝廷对命妇的称谓,《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中记载:“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蔡善慧的生卒年月墓志铭中均有详细记载:“淑人生于大明洪武癸亥十二月二十九日……而淑人以疾于天顺五年二月初六日卒,享年七十有九。”
以上所载,他书均未见录,但《大定府志・卫勋传第八》云:“蔡礼和,威宁州人。永乐中,以功授贵州前卫指挥,旋调乌撒。至乌撒,宣布恩威,申明禁令,夷人大悦,乃缮城垣,修公署,时称为名将。”是对墓志铭这段记载的一个注脚。
第二,看蔡善慧的品行。“两志书”曰:“有志行,教子有法,且娴于军律。晟幼而袭职,未谙营伍之制,蔡夫人常乘舆循视军旗而赏罚之,卫中诸管事、指挥皆钦蔡夫人,莫敢以幼视晟,军政少暇,又教晟以诗文。”可见蔡氏是一位品德端正,军纪、家教严明的人。墓志铭不仅记载了其品行的“纯诚”,而且还记述了蔡善慧的恪守妇道及孝悌之行:“自幼颖敏,端一纯诚。年二十择配毕节卫指挥佥事林公。既归,克尽妇道,闺门整肃。舅先卒,事姑尤谨,及姑卒,丧祭必尽其诚。正统元年夫明威公逝,淑人哀痛不已,卜城南五里许迁姑舅合葬焉。”墓志铭最后还从侧面赞誉了蔡善慧品行的高尚:“太淑人,讣闻遐迩,人无亲疏,如丧考妣,罔不走哭吊祭。欷[!犬宜以仪母范无复有矣!”墓志铭最后还将蔡善慧作为天下妇女的典范,可见对其品行评价之高。
《大定府志》所记载的“教子有法”,他书均未见,但我们可以从《黔诗纪略》中蔡善慧的诗歌《示儿》看出她是如何教育其子的:
晟乎自勉莫辞难,乳臭休言便是官。
世禄须知祖德厚,边臣真荷国恩宽。
传家弓马辛勤熟,插架诗书仔细观。
漫使旁人见吾子,遽因父殁两般看。
墓志铭对蔡善慧的恪守妇道、孝悌之行的记载,两志书未录入,但《毕节县志稿》卷十《秩祀》有曰:“节孝祠,在文庙乡贤祠下,崇祀明义妇林蔡氏暨明代、国朝已旌节、孝妇(女)姓氏,其故者,设木主祠中,每岁仲春(秋)月上丁日用羊一豕一致祭。余品如式。祭文:维灵纯心皎洁,令德柔嘉,矢志完贞,全闺中之亮节;竭诚致祭,敬章阃内之芳型。茹冰蘖而弥坚,清操自励;奉盘F而匪懈,笃孝传徽。”此祭文是对墓志铭的补证。
第三,看历史事件的记载。“两志书”不仅记述了水西苗叛军围困毕节城以及当时毕节城的现状,而且还详实叙述了蔡善慧如何整顿军务、指挥军民御敌的经过,充分证明蔡善慧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女将军”。墓志铭对这一历史事实只有寥寥数字的记载,但墓志铭却记述了蔡善慧在战后是如何安抚民心的:“既解围,城中饥馑疾疫,施蔬粥药饵棺木而恩惠及于人者广矣。”这一事件对我们了解明朝初期西南边政提供有益材料。
第四,看对蔡善慧子女的记载。两志书均对其子有述,并称之为“儒将”。而《墓志铭》除此外,还对其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外曾孙等有记述。“子女三:男一,曰晟,天资卓越,饱饮诗书,既弱冠,荣膺父篆边陲,政声日著,抚士卒以控蛮夷,兴卫学以作士h,继而茂,上闻阶进昭勇将军,娶丁氏、何氏、李氏。女二:长适贵州都指挥使唐谏,俱先卒;次适本卫指挥使丁u。庶男二:曰春,娶王氏;曰,娶徐氏。孙男十:长曰英,蚤逝;次曰雄,娶主氏;曰俊,聘秦氏;裕,聘氏;杰,聘高氏;儒,聘王氏;伟、纭⒆簟⒂泳阌祝未婚。孙女三:长聘本卫指挥佥事李经;次、幼俱在室。外孙男:唐正,见任都指挥佥事,守卫等处;次曰唐佐、丁成、丁文、丁武。外孙女:唐氏适本卫指挥使熊。曾孙男二:曰泰、观。外曾孙男四:曰唐华。”
按此墓志铭所记载蔡善慧去世年月“淑人以疾于天顺五年二月初六日卒”及志文撰写时间“大明天顺六年岁次壬午十二月二十有二日志”来看,两者之间相差仅一年多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志文对其生平经历的叙述应该不会有错,以上与“两志书”的对勘,可见其记述的详备。
从《蔡善慧墓志铭》与“两志书”记载的比较中,可以清晰看出石刻史料的补史功能。因为石刻史料如墓碑、墓志等,均是在墓主人去世后不久撰写镌刻的,对墓主人的生平能较为如实全面地记载。而正史的编纂一般晚于传主生活的年代,对其事迹往往不能详实描述。时代愈后,这种缺陷就愈明显。随着近年来石刻史料的频频出土,其补史、正史的功能越碓绞艿饺嗣堑闹厥印J刻史料为广大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更加详实丰富的资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增强了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相信随着石刻史料的继续出土和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考古和历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石刻史料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历史研究也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清)王正玺等修,周乾篆.毕节县志稿[M].同治十三年稿本.
[3](清)唐树义等编,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马雪芹.唐张士贵墓志铭考释[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3(3).
[6冯楠.贵州通志・人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