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鸥老人

海鸥老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鸥老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鸥老人范文第1篇

“我真的相信天下万物本是同根同心,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共通的语言。”——邓启耀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言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完《老人与海鸥》之后,我恍然大悟。

只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几年了,每到冬天老人都会来翠湖喂海鸥,久而久之和海鸥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就在老人遗像前为老人送别。读完之后我被老人和海鸥的这份情谊所震惊。

这个生活很简朴的老人,每个月只有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他的衣服都褪色了,也不愿花钱买衣服,每天不辞辛苦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他都不肯坐车来,省下钱只为给海鸥买饼干,因为他知道饼干是海鸥的最爱,他还时常为海鸥做“鸡蛋饼干”。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又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间有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那份相知与相守、牵挂与依赖,让我们猛然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原来是如此美好!

老人去世时,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这个场面是多么感人,这么多年老人已把海鸥当场自己的儿女,海鸥也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亲,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你无法体会的。

海鸥老人范文第2篇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平凡又打动人心的故事:老人视海鸥为自己的亲人、儿女,给海鸥喂食,取名字,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不忍心离开“亲人”的事。他们也许已经明白老人已经死了,摆在自己面前的所谓的“老人”其实是一张遗像,真正的老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依然在用声声的鸣叫呼唤着老人,他们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呼唤能把老人叫回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在课后,我一直带着疑问:这位老人究竟是谁?海鸥们与他无亲无故,他为什么要对海鸥好呢?为什么要照顾他们?一个孤寡老人,他为什么要每天这么不辞辛劳的走20余里去喂海鸥?像他这样的老人,应该是躺在摇椅上,好好度过晚年,但为什么这个老人这么特殊呢?……种种原因给我带来了困扰。书给我了答案:老人觉得海鸥是幸福鸟,吉祥鸟。海鸥在的地方,那儿的村民就会快乐,就会幸福。老人名叫吴庆恒,是昆明人,那儿的居民都把他称为“海鸥老人”。只要在当地,红嘴鸥“驾临”,老人每天都徒步几十里给海鸥喂餐,风雨无阻。老人每月退休工资只有三百零八元,大部分都用来给海鸥买食物。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丁,老人毫不犹豫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时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不愿意坐五毛钱的公车,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这篇文章还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同时也表现出了 原来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海鸥还那么的离不开老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怀恋。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是谁都会为之颤动。

如果说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无私的爱,那么海鸥对老人的情是震撼的情。

海鸥老人范文第3篇

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今天,我学习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读后感想很多,感触很深,启发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友谊、最重情谊的故事,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和护理伤病的海鸥;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面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象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表现了海鸥与老人的深厚情谊,真让我们赞叹不已。

我也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和妈妈去散步,发现路边有一条小狗被人丢弃,小狗在可怜地向我求救,原来小狗的一个眼睛被染发素弄伤了,所以被主人丢弃,我想这条小狗太可怜了,就与妈妈商量把它带回家来。回到家里我小心地帮小狗擦洗眼睛,拿好吃的给它吃,把它放在房子里,经过几天的细心照料,小狗的眼睛慢慢地好起来了,身体也健壮起来了。从此我每天上学它都要送我到门口,每天放学回来它都对我摇头摆尾,我去散步它也紧跟不舍,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深深地感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要与动物建立深厚的感情,和谐相处;我也想到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善待动物就是善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和谐、幸福;我也想到人与人之间更加应该和睦相处,诚实信用,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加美好,社会就会更加安定。

海鸥老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趣味引入;老人与海鸥;探究延伸

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不应该拘囿于课本,不应该固守于教师,而应该注重阅读空间的扩展,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效对接,注重文本与现实的深情“拥抱”,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一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之后,从此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海鸥等种种事迹,无不感动春城人,也感动着知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喂鸥老人”的内心深处,走进那令人难忘的“人鸥情”之中呢?

以下是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的课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5年,我国西南美丽的春城昆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名片吗?它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必须代表自己独有的文化,散发自身的独特魅力。结果呀,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从五十多张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那么,为什么昆明人如此钟爱红嘴鸥呢?为什么昆明人与红嘴鸥有着不了情缘呢?难道仅仅因为昆明市是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吗?不,不仅仅是这样。其实红嘴鸥能够成为昆明的名片,还和一位老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了解其中的故事呢?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能知道“名片”的意思,但只是仅仅限于个人名片,而对于“城市名片”可能是一知半解,进一步,对于“红嘴鸥居然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在这个意义上说,从“城市名片”入手,从一只动物居然成为城市名片入手,犹如惊雷一炸,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视野与文本的生命视野间的思考张力,这张力,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意蕴的高度敏感和警觉:凭什么呀?不就是一个动物吗?“海鸥老人”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真的散发出足以令所有人动容的人性光辉了吗?昆明人把红嘴鸥评为昆明的名片,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情感寄托吗?……诸如此类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

同样的,就《老人与海鸥》而言,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究延伸来滋补课堂教学:

延伸一: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很难相信,他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有一半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延伸二:送给学生本文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 ;你想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 ;你想对围观的群众说: 。

延伸三:当学生在理解感悟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时,让他们或以老人的身份、或以小海鸥的身份,或以市民的身份,出心中所思所想。

不难看出,当“延伸一”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徐徐展开时,学生的心一定是肃穆的、尊敬的,仿佛被什么所轻轻拨动。相信,一种“善”,一种“哺与反哺”,一种美好的情愫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渐渐发芽。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经常引领学生在语文味和人文味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必将在更广的层面上滋养孩子、成就学生、锻造学生。

“延伸二”以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为起点,让学生开启言说之欲,其目的在于在“爱”的名义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群众对话的平台,以此实现多种视阈走向融合的过程。

无疑地,“延伸三”则将落脚点落到“写”上,这正是“读写结合”的典型做法。引导学生进行真切的、自由的,个性、畅快的阅读体验和表达体验,正是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动力之一。

这样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滋养了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无疑地,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的眼在洞开,心的触觉在延伸,情感的涓涓细流在流淌。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有联系的、适宜的拓展,通过更多的“藕断丝连”的资料来滋补课堂教学,以此打造厚重、灵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参考文献:

海鸥老人范文第5篇

学习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完全沉浸在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故事中……

其中海鸥深厚的情意在我的脑海中留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去世以后,海鸥们围着他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从中可以看出海鸥是多么怀念老人啊……

虽然我并没有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但作者把它描述地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觉得就在眼前,不禁泪如雨下。

海鸥老人范文第6篇

【案例一】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4~17自然段后,老师指出交流时的关键词:吸纳、补充、提出。)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结果。

(老师相机板书描写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

师:听了这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我要补充一个描写海鸥动作的短语“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师:从这里,你能体会到此时的海鸥心里怎么样呢?

(生沉默)

师:“炸了营”原来是指兵营发生骚乱,现在比喻人群骚动,乱成一团。在课文中这个词语是指海鸥们乱成一锅粥。现在,从这个词语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海鸥的心里很着急。它们一定想留住这位老人。

(老师相机板书学生补充的内容)

师:咱们再来看看描写海鸥叫声的两个词语――“连声鸣叫”和“大声鸣叫”,想一想,如果海鸥能说话,它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海鸥如果能说话,它一定想表达对老人的思念之情,舍不得老人走。

生:我从海鸥的大声鸣叫中,感受到它们对这位即将离别的老人的难分难舍,它们一定想再看一看这位与它们相伴多年的老人。

……

师:听了孩子们的汇报、补充,现在把你想吸纳别人的内容补充在题单旁边。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下面带着你们揣摩到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三个自然段。

(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思考】

从整个课堂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是,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揣摩到的海鸥的内心情感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我们看到,学生虽然抓住了“炸了营”这个关键词,但却无法深入感悟此时海鸥的内心情感。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炸了营”这个词语作恰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揣摩海鸥此时的内心情感。当老师在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层层深入、渐进式的引导,是老师在课堂中非“导”不可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当学生的理解、感悟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肤浅层面时,教师必须抓住契机“顺学而导”。

【案例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出示学习要求:品读勾画的句子,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时板书:(吝啬爱财如命节约)的严监生

师:这个小组同学的板书中有两个感彩不同的词,一个是“吝啬”,一个是“节约”,你们认同哪一个?为什么?

(生各执己见,有的赞同“吝啬”,有的赞同“节约”。)

师:看来大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评价存在分歧。究竟这个人物的特点如何?在小说中,我们还要把他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理解,即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处境。结合课文,当时的严监生生活环境如何?

(师出示补充材料: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抽生读。

师:十多万银子――不得了啊。在当时,十几两银子就够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即使是现在,严监生家的资产起码也算个富豪。如此富足的生活环境。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考虑什么?

生:他可能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师:这样的一个有钱人,最终灭掉那根灯芯才断了狻D忝窍衷趺纯囱霞嗌?

生2(心悦诚服)地: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吝啬、爱财如命的人。

师小结:读小说不但要关注故事情节、人物,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就以为课堂中教师的“导”可有可无呢?

海鸥老人范文第7篇

一、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阅读的方法有好多,我们习惯运用的方法有:诵读、默读、快速读、精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如在讲授《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多次细读等方式充分体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细读和反复读这两种方法,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由浅层表面的认识逐步进入人物形象的实质分析和概括。通过三次细读,准确理解词语,借助词语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研读重点段落和语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形象。通过细读,让学生自己更正初读文本时对凤姐"热情、爱美、关心他人"的认识。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句式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通过细读,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通过学生的读,教师配乐读,学生配乐读,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诚心、倾心及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惜别情。这份真情就蕴含在字里行间,不读,是体会不到的。读,细读,反复读了才能体会到这种人和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读文,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阅读中实现字词句的理解

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高年级的对于字词的理解是这样规定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实施建议中对识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个目标和建议。如让学生在体会对凤辣子的描写""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最后得出了"炫耀"的意思。这和上下文中对凤姐的描写是相一致的。在教学学生认识生字"弦"时,运用了象形字的特点,把"弓"和"弦"字在书写的形式上进行比较,然后在田字格中让学生去描写。再如教识"雁"字时,运用了会意的方法,学生易记且影响深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式不同,又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或词。如在分析凤姐这个人物时,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从凤姐的一连串的问题中,让学生对凤姐的真实性格进一步分析。学生在研读后终于发现了凤姐的假"关心"假"热情",得出了凤姐真实的一面,奉承贾母、虚伪、泼辣、阴险。在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真情时,让学生紧扣"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边扑边鸣"、"炸了营似的"等词语,让学生去体会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怀念。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是让学生积累词语最好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读中仿写,读中插写

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读写结合的妙处在14――17自然段。当老人去世后,作者把一幅放大了的老人撮着嘴呼唤海鸥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第一次写话,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海鸥翻飞鸣叫好像在说......""老人望着儿女们,好像在说......"当我们收走遗像时,它们再一次边扑边鸣,"它们鸣叫的是什么呢......"通过教师的引语,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写作欲望。当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老人与海鸥的那份真情时,又要引导学生写话。"老人与海鸥的这种真情在哪里?它有可能在温情的喂食中,还有可能在哪儿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习作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佳作读一读,在全班内共享。或许学生能够依文章内容想像写出这些:"这种亲情在老人粗糙的手指间;在老人褪色了的蓝布包里;在海鸥的为老人守灵的肃立不动中......"再如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严监生的吝啬,他让学生用夸张的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吝啬鬼的形像。

读写结合的课堂,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场。

四、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

小学阶段语文应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是"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默读、浏览、研读";五种习惯是"预习、查工具书、勾划、做笔记、读书看报"。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要均体现出对学生三种能力四种技能和五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这一段话或是一句话的旁边,再把大家共同达成的写在下面或是旁边。其目的是和自己的加以对比,从中找出自己思维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勾划的方法。如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圈起来。在学生读课文前可以提出"谁做了什么事"训练概括能力,课中还要训练句式的相互转化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和推测能力、对人物评价的能力、查阅资料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海鸥老人范文第8篇

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取得实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等内容,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说”是学生语言能力中较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

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营造出说话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并训练学生交流时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为此,我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组织学生模拟旅游活动,分别选出同学当导游,旅游团成员、记者。请团员向导游提问,导游回答,记者采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听、说、思、议等语言实践活动,脑、眼、耳、口、心都积极调动起来,提高了语言的综合素质。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说

如,学习《瑞恩的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出现这样的统领性的概括题:

瑞恩之所以要为非洲儿童捐款,是因为( );瑞恩之所以受到非洲儿童热力欢迎是因为( )。

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提出了这篇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 )。

这样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课文的整体内容与语言训练巧妙地嫁接起来。是课堂中最直接有效的语言训练。

三、抓重点词语训练学生说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谈体会。如在《老人与海鸥》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作者在写海鸥时用了“扑过来”一词。可不可以换成“飞过来”?引导学生看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出作者不用“飞过来”而用“扑过来”,效果会是怎样的?从“扑过来”可以体会到海鸥对老人如同亲人一般,不舍得离开老人。这种悲壮的情感感染了作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了完整的理解才能会去运用。

四、想象中训练学生说

伟大诗人艾青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足见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说话、作文时不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习有生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性语言。如:在学习《桥》一课时,我设计了他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想要喊什么?学生根据文本回答贴切自然,对老汉的形象充满了更高的崇敬。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另一方面想象所写人物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说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位父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想出很多内容,有的是鼓励,有的是安慰,有的是赞扬……

五、积累拓展时训练学生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学生多读、多背文本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可以 是优美的句段,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漓江山水的描写;可以是写法分明的内容,如对人物外貌神态等的描写;可以是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等等。只要我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通过造句、朗读、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