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颜真卿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1篇

芳容

我的家乡在宿鸭湖畔,它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漂亮的地方。一幢幢楼房,白墙,红瓦,散布在天中大地上。墨绿的杨柳,密密匝匝,勾画出堤岸最细微的凹凸。堤岸内,湖水盈盈,清澈、微蓝。

宿鸭湖,有人美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淡水湖。从地图上看,它像一只熟睡的鸭子,浮卧在绿田中。在我的心目中,她却像文静的大姐姐,淳朴又善良。

的确,当你驻足河堤,视野豁然开朗。水如明镜,如宝石,远与天融合。闲暇之际,摊张芦席,坐在湖边的柳树下,凉风习习,心中的杂念顿时消除干净。

气质

在一年之中,我的家乡经常露出欢快的笑脸。这是因为宿鸭湖的四季让人心醉。

春天,百花绽放,鸟语花香。

夏天,风情并茂,凉爽至极。

秋天,果实累累,金风含香。

冬天,白茫一片,银装素裹。

看到这样的景色,谁不迷醉于其中呢?一点也不错,家乡的四季都是一副风景画。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歌喉

湖水潺潺,家乡的声音像银铃一般,这时刻提醒着我的父老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提醒中,使我学会了勤奋、学会了温顺。

家乡的的声音里,更有心灵的语言:我们诚信合作,我们结伴构建和谐……

灵气

家乡的景美,家乡的人美,家乡的故事传说更美。

汝南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殉国地。在叛军面前,颜真卿大义凛然;在软禁期间,挥毫写下了顶天立地的“天中山”三个大字,表达了一个正直人希望全国统一的心志!

你听说过广为流传的梁祝故事吗?它就发生在我的家乡。虽然结局都化作蝴蝶,但这故事还是很凄美的。

天苍苍,路茫茫。请到我的家乡来:宿鸭湖畔走一走,天中山前看一看,举手迎接舞动的蝴蝶,别留下终身的遗憾哟。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2篇

我喜欢读书。无论是曲折离奇的科幻故事,像《哈利·波特》,还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例《亡羊补牢》,抑或是千古流传的名著,如《水浒传》,都让我爱不释手,使我懂得了知识的繁多,世界的精彩。

我经常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妈妈担心我的视力受到影响,就趁我上卫生间的时候把书藏起来。我一见书不见了,就知道是妈妈干的“好事”。顿时就手脚并用、翻箱倒柜地找起来,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

我经常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次我还说着梦话骂秦桧呢!第二天,爸爸妈妈看到我,都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而我则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3篇

宋朝的一代宗师米芾,对书坛前辈怀素大师,竟然如此的“大不敬”。米芾在《论草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辩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的这番言论,矛头直指唐代书坛,对唐朝草书尤为不满。唐朝草书名冠三甲的是怀素、张旭、孙过庭;而贺知章的《孝经》,绝对比不了高闲的《千字文》,他俩也只能排在第二梯队。唐代高闲的书法,不在“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下,是宋代“尚意”书法的开山鼻祖。

如果说“入晋人格”,是米芾书法的最高理想,也是他评判书法高下的尺度。那么,高闲作品不说也就算了,张旭确实也因“变乱古法”,他的《古诗四首》不忍细读,一句话:学过草书的,你看不懂;没学过草书的,你更看不懂。

米芾究竟为什么连怀素也不放过呢?米芾看不起怀素,一句话就是他的字“不高古”。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按现代的语境去解释“读书破万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当时杜甫的语境中,哪怕是国学博士生,如果没读过书法的墨迹本,那就不要告诉别人你读过书。说出来,免得被人耻笑。

“书”的本意是书写,是手书写成文的作品。怀素的狂草纵横不群,激流闪电,仿佛有如神助。怀素是一个酒鬼,喝酒、吃肉从不守法门戒律;他又是一个僧人,号称“只读经书不参禅”,你很难描绘出他的信仰。

怀素不仅仅是一个书者,他还是草书的“终结者”,成为唐代草书最后的绝响。

怀素(725-785年,一作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法号怀素。《自叙帖》中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翰墨。”然怀素并不是地道的长沙人,而是湖南永州零陵人。他幼年时出家,是他内心真实的选择么?他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怀素在湖南出生时,是名相张九龄下台之后,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代。怀素的童年时代,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可惜那时他还不懂事。但是,大唐帝国经历的巅峰时代,人文经典盛世的辉煌,早已注入他幼小的心灵。

怀素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他七岁的时候,萌生了出家的想法,这是他贫穷的文化选择。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整个兴盛的大唐帝国,正在酝酿着一场动乱。不过,这时候怀素是出家人,他的成长时期正处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出家人照样可以清修。他的家族有出家传统,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几乎可以乱真。

《怀素别传》说,怀素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到处写字;还有一说,怀素故里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他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另有一说,他制作了一块漆盘,写了擦擦了写,以至把漆盘都磨穿了。

少年时代的怀素,他写字究竟怎样,我们早已无法见到。从上面的记载与传说中,我们知道他练习书法很勤奋,但练习书法是否得法,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怀素草书与魏晋草书不同,由于少年时缺少师承,为他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不过青年时期的怀素,就已经小有“书名”。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诗人李白获罪。不久后,他在巫峡获得特赦,从四川乘船回到江陵(今为湖北荆州),又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

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他们一起交游,李白醉态“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诗仙”李白和“狂僧”怀素,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怀素早年的资料。诗中不乏提拔后学之誉辞。同时,也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草书天下称独步”,“独步天下”是有些夸张。诗中又言“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以此,可看出李白对怀素的偏爱和推崇。

王羲之也曾说,我的书法,比之钟张,应当抗行,或者超过他们;他又说,张芝的草书,犹当雁行,然而张芝的草书精熟,以至于池水都是黑的。假如我沉溺若此,未必输于张芝的草书。可见,王羲之对张芝的推崇,超过他对钟繇的推崇。

李白说王逸少(王羲之)、张伯英(张芝)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李白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李白说怀素“不师古”,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怀素前半生苦苦求索,在草书的门外,不得其门而入;而后半生进入法门,成仙成圣得道升天,正好暗合了怀素书风。

中国的两汉时代,是草书的初创阶段。起初,章草的用笔风格,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之上的,到了魏晋时代,用笔呈丰腴肥美的形态,典型代表就是王羲之的《豹奴帖》。可以说此帖雁行古雅,笔法雍容大度,成为章草的经典。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则突破他父亲的风格。二王父子书风的分野,就是今草和旧草的分界线。王羲之的审美价值取向,更多地倾向于隶书,王献之书法线条,则更接近篆书的线条。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怀素年轻时代,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怀素二十九岁时,曾经写下了《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是杜甫的诗句,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三年以后。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对于一个“野狐禅”,或者一个“贱家鸡”,怀素草书根本得不到认同。《秋兴八首》的书法线条,臃肿中包含着怯懦,为追求“一笔书”的效果,牵丝萦带显得很牵强,给人以拖沓的感觉。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怀素本是一个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笔书”的领域探索,继承了张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而立之年的怀素,开始游学四方学习笔法的征途。

中国笔法传承,在唐代从欧阳询、虞世南以后,能够精通笔法的书家,只有徐浩和颜真卿两人。怀素为了学习笔法,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开始南下广州,向徐浩学习笔法。但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第二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

在游历的过程中,怀素并不是没有收获,他在《自叙帖》中说,他在经禅之暇,颇好翰墨,然而恨自己没有见到前人的墨迹,所见甚浅。所以他要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在交游中,遗编绝简,往往遇之,然后豁然心胸。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

怀素真正获得笔法,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

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学。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怀素对邬彤的教诲,是时刻铭骨在心的。

怀素在四十岁时,到达京兆长安,向颜真卿求教笔法。他是通过颜真卿,而学到张旭笔法的。颜真卿说,我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从醴泉罢职回来,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张旭向颜真卿举出“十二笔意”,颜真卿又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

颜真卿擅长楷书,而怀素擅长狂草。此时,唐代两大顶尖高手,开始了一次“书法理论”的对话。

颜真卿问怀素:“你的草书除了老师传授外,自己有否获得感受?”怀素说:“有一天傍晚,我曾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颜真卿说:“你的‘夏云多奇峰’的体会,使我闻所未闻,增加了我的广识,‘草圣’的渊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后继有人了。”

当怀素领略了书法真谛之后,四十岁他的书法创作进入了巅峰状态。他一生的代表作,主要有《自叙帖》《圣母帖》《老僧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等作品。在怀素所有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叙帖》和《圣母帖》。

怀素的《自叙帖》,乃是他中年的草书巨制。这幅一百二十六行、长达七米有余的作品,是怀素一生草书艺术的写照。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有人说它是“泼墨大写意”,我则说它是“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迭起。

《自叙帖》笔法似游丝,犹如轻盈的彩绸,在回环缠绕之中,你永远找不到打结的结点。如果说王羲之《十七帖》,用的是隶书含蓄而内敛的笔法,字字在独立中形同算子;而怀素的《自叙帖》,就是用劲挺秀逸的篆书笔法,在连绵不绝之中形成“一笔书”。

《圣母帖》是僧人怀素晚年为东陵圣母所写。《圣母帖》写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是怀素晚年自家乡湖南,出游途经东陵(今江苏省江都宜陵镇)时所作。内容记述的是晋代杜、康二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

如果说,《自叙帖》像莫言早年的小说《红高粱》,那么,《圣母帖》叙事委婉,更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红高粱》的暴烈,对照《边城》的舒缓哀婉,正如怀素书法晚年走向了从容不拘。

《圣母帖》减少了“一笔书”的风云激荡,继承了张芝、王羲之字字独立的传统,可以一说,自魏晋的风规中,早已经羽化成仙。此帖,一扫《自叙帖》的劲健,书法的线条也日益多样化,细腻飘逸的游丝,状若天女散花的笔致,把隶书与章草的规范,娴熟而技巧地纳入了囊中。

怀素狂草的师承关系,应该追溯到张芝、索靖、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少有的集大成的、创造性的书家。不知道三百年后,那位宋朝癫狂的“米芾”,是否有幸看到《圣母帖》,如果看到,真不知他应该作何感想?

书法,最高的境界在于:章草八分兼二篆,出入魏晋通秦汉。不学老米“晋人格”,笔走游蛇似闪电。

对于米芾的“晋人格”,他仅仅只是停留在“集古字”上面,不知在他心中是否也有羡慕嫉妒恨?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4篇

颜回第一次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他个头矮小,衣着简陋,面黄肌瘦,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他的弟子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他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大眼像贪食般地听讲。

放学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才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为什么吃饭这么快呢?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回家,打探究竟。

原来,颜回的家住在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颜母每天走时就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吃不饱,他就跑到井边,舀几瓢凉水喝,然后拍拍肚皮,乐滋滋地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去的人观察了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子。孔子对颜回既深表同情,又十分佩服。于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认真学习的乐趣。颜回真的是贤德啊!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巷街”,把颜回当年喝水的井叫做“陋巷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姓起源】

1. 传说上古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有个叫陆终的人,他的妻子一胎生下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邾(zhū)国(今山东邹县),邾国传至邾武公,因其字伯颜,世人乃称之为颜公,颜公的后代有以颜为姓的。

2. 伯禽的儿子被周王封在颜邑,其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

【名人馆】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著有《颜氏家训》一书,阐述了做人、治家的道理,被尊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善于写楷书和草书,笔力沉着雄浑,被称为“颜体”。

【博闻馆】

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5篇

美丽传说扑朔迷离

围棋别名烂柯,这本身就是一段神话。这一美丽的传说,见于南北朝任《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入山,见二童子下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觉饥。以所持斧置坐而观,局未终,童子指谓之曰:‘汝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一局棋未完,时间却过了数百年,仙界之缥渺,人生之苦短,用烂柯作比,真是妙语天成。

历史上,爱好围棋的多为文人雅士,许多人于对弈之余,驰骋才情,穿凿附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围棋的神奇传说。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有盗贼挖掘蜀国先主刘备的墓穴。好几个盗贼为了壮胆一齐进了墓穴里,却见有两人点着灯对弈,旁边还站着几名侍卫。盗贼赶快跪地求饶。这时,一弈者扭过头来说:“喝杯酒巴吧?”这几位各饮了一杯,弈者又拿出数条玉带送给 他们,让他们赶快退出去。盗贼们跑出来后,回头再看墓穴洞口已被完全封闭,再看手中玉带乃是一条条大蛇。墓穴已一切依旧,看不出一点挖掘过的痕迹。 这些盗贼显然是被仙人愚弄,而围棋似乎是仙人身份的一种暗示和符号。

关于唐朝人物的围棋传奇还见诸于清代的文献中, 清朝的《汜水县志》里就有段“颜真卿下弈棋”的传说:唐朝名将颜真卿死后,归葬于河南偃师。后来,有商人到罗浮山,见有两个道士在林中对弈。其中一个笑着对商人说:“烦请带两封家书到我家。”随后就封起一封信札,信封上写:请交偃北山颜家。商人回到河南找到偃师北山一看,只见一片坟墓。守墓的老仆人见到信封十分惊诧:“这乃是先祖的笔迹呀!”颜家后人挖开坟墓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颜真卿是人们心目中的忠臣,他死后能羽化登仙,从容对弈,这则传奇本身就寄托着人们对忠臣志士的敬仰与爱戴。

国手大师每多佳话

围棋深奥莫测,一些棋艺过人的国手大师在普通人眼中往往都有些仙气,于是,涉及围棋的传奇故事也屡见不鲜。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积薪的一则传奇。

王积薪是唐朝第一国手,生于武则天时期,家庭出生贫寒,父母早亡,从小以砍柴谋生。他十分勤劳,砍下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那时佛教盛行,山林中寺庙颇多;庙中僧人也常下围棋。王积薪上山砍柴,每遇僧人下棋,在一旁观摩,兴趣盎然。很快学会了下棋,并和僧人对弈起来。僧人见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便赠予棋图和《弈棋经》,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大有希望。从此王积薪棋艺更进一步,乡里全无敌手。 《云仙杂记》中说:“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代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徵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根据唐朝薛用弱的《集异记》载: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因安禄山造反,逃往四川。王积薪也跟了去。在途中,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的屋檐下,听得屋内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

“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相:“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

“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 “东五南十二放一十”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我胜了九路。”

王积薪惊异不止,在乡村里竟有这样天才的女棋手,不用棋盘、棋子,只是凭空想象,能下出这样的妙棋。他自叹不如。

天亮后,他走进屋里,向老妇人请教说:“夜里听得你们口说下棋,十分钦佩,可否给我指教一番?”

老妇人便叫王积薪摆出棋盘棋子来,由媳妇给他一一讲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积新觉得这盘棋下得十分奇妙,其中一子解双征的招法更令人拍案叫绝,王积薪便把它叫做“邓艾开蜀势”。待回首认真研究,大受教益,棋艺更上层楼,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棋手之一。

而同为唐代国手滑能的夭折也被人说是天帝的召见。滑能是唐僖宗时的棋待诏。有关他的事迹,史料中记载很少。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载:

唐僖宗朝,翰林待诏滑能,棋甚高,少逢敌手。有一张小子,年仅十四,来谒觅棋,请饶一路。滑能棋思甚迟,沉吟良久,方下一子。张生随手应之,都不介意,仍于庭际取适,候滑能更下,又随手着应之。

一旦黄寇犯阙,僖宗幸蜀,滑以待诏供职,谋赴行在。欲取金州路入,办装挈家将行,张生曰:“不必前迈,某非棋客,天帝命我取公着棋,请指挥家事。”滑能惊愕,妻子啜泣,奄然而逝,京都共知。

天帝召滑能弈棋虽说是神话,但从滑能“奄然而逝,京都共知”的记载中,可知滑能的死,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的震动,也足见当时围棋风气的盛行和棋手的地位。

事实上,过去人死而成仙,是对名流乱世的一种流行的说法。例如:颜回、卜商为地府修文郎,天帝召李贺撰《乐府》,李白醉中捞月,王勃风送滕王阁,皆此类也。大抵滑能棋艺高超,名气也大,死得又很突然,令人惋惜。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后人遂造了一个“天帝取他着棋”的故事来纪念他。看来国手是很受人尊敬与推崇的。

清代国手范西屏棋才过人,关于他下棋的故事有很多,因为他的棋艺高超,许多棋手都望尘莫及,于是,他的棋艺便被传得神乎其神。

相传, 晚清时代,浙江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瓦面破烂,不蔽风雨;中间神殿略好,然亦几处小孔,日照雨漏。庙祝某甲,好下围棋,艺在二、三流之词。然附近棋人已难与争雄了。一晚,夜雨袭人,到处漏水,便宿子殿前。自思修葺庙宇,非百多金不行,何处幕得此款?祷于神前,对神长嗟,不觉心睡。忽见神像开声说:“庙祝无须忧虑,明日日中,范西屏到此,可与殿前设局,邀博二百金。彼自忖无敌手,当乐于应战,吾为助汝。其时天晴,日影透射,但看漏光点处,即便下子,当能获胜。”醒来却是一梦,再祷复梦如前。次日,庙祝一早准备,得至中午,果见范西屏到,范睹弈具便邀弈。庙祝说:“棋无宝不落。请博二百金。”范说:“谨如所议。”布局下子,庙祝果见光点,按点而落,范西屏不知个中奥妙,只见对方棋势迫人,乃竭力争持,不觉已过五十回合,范忽来一妙手,认为胜算在望,庙祝亦觉察危机,奈光点久久不见。苦思无计,惟有等待。候自日已西斜,正在彷徨之际,忽又见光点,遂即按位下子。此子一落,范即连呼“仙着”,遂推枰认输。范盛赞庙祝棋高,坚订明日再来领教。是夜庙祝复梦见关云长说:“范西屏棋艺高超,此局吾难以应付,无奈请来南极仙翁。 方能起死回生,明日不可与博。”

次日范西屏再来,庙祝独与切磋,范西屏弈来有如摧枯拉朽,毫不费力,讶其前锐而后钝,坚问其故。庙祝说出缘由,范西屏一笑而去。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有这样两则故事。 均与扶乩下棋有关,所谓扶乩,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又作扶箕。

一则记述: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名程念伦的围棋国手来京师游历,借寓纪昀家中。一天,纪府中几个门客扶乩作戏,求问神仙能否下棋?乩答:“能”。又问:“愿与凡人对局否?”答:“可”。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程念伦更与“神仙”对弈起来。起初,念伦对“神仙”走的几步棋茫然不解,还以为是仙机莫测;所以苦苦思索,紧张得手指发颤,汗流浃背,许久才下一子,心中还惴惴地深恐下不好会有损自己的棋名。过了一会儿,他发觉“神仙”的路数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便放心大胆地展开了攻势。一局终了,“神仙”的棋竟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观战的人大哗,深为诧异。这时乩忽然乱动不止,写道:“我本一介幽魂,假借仙名,暂来游戏。只因我略通棋艺,所以随便应战,不料竟被这位先生赢了。现在我只得走了”。一位客人闻言,慨然而叹:“长安道上,连鬼都骗人!”纪昀素善诙谐,见此情景,不禁打趣道:“刚输一盘就招出实话,看来还是长安道上的鬼笨啊。”

故事很简单,却颇有意趣。文中对程念伦初弈时的紧张神态和众人发觉上当后的可笑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另一则故事也是从扶乩开始的。时人扶乩,有“神仙”自称刘仲甫。一位在场的围棋高手告诉众人:“刘仲甫是南宋的围棋国手,著有《棋诀》四篇”。众人听后大感兴趣,亟请“刘仙”与棋手下棋。“刘仙”辞谢道:“如果对弈,我肯定会输”。经人们一再请求,他才同意了。局终,“刘仙”果然输了。有人问:“大仙这么谦逊,是不是有奖励后进的意思”?答:“不然。后人在许多事情上都赶不上古人,只有围棋超过了古人。这是因为现在风气日下,人情越来越机诈,倾轧攻取,变幻万端,奸诡出奇,不遗余力。古人不肯做的事,时人往往做了;古人不敢冒的风险,时人往往冒了;古人不忍出的计策,时人往往忍出。所以一切世故心计,都在古人之上。下棋也属于一种心计。宋元国手,比起明代的,已经差了一子;比起现今的国手又差了一子半之多。古代国手下棋,大败也不过输上一子;现在的国手下棋,输赢能差二、三子以上,这就是脚踏实地与追求虚荣的区别了。”。问:“围棋究竟有没有常胜之法?”答:“没有常胜法,而有常不败法。不弈则不败。我下棋是逢场作戏,名利是身外之物,胜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当局者斤斤计较得失,还是不下的好”。座中有阅历的人听后都不禁喟然叹息。

“刘仙”之言初看近似人情,其实都是诡辩之辞。棋以机谋制胜,自古便是如此。“不害则败,不诈则亡,不争则失,不伪则乱,是之必然也。”这是古人留下的训诫。棋如用兵,在战场上刀枪相见,“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是棋家常事,并没什么可奇怪的。相反,如果在棋盘上也退避三舍,拱手让地,倒使下棋失去了固有的意义,连棋手的棋品也降低了。不过,纪昀讲述这则棋话的本意并不在此,他的意愿是借古人之口,指摘人事,针砭时弊,实为别有用心。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6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喜欢看书的人,多半是喜欢文字的人,喜欢文字也就慢慢的恋上文学。一个爱文字的人,会在文字的海洋浩瀚畅行。在散文里,驾一叶兰舟漫游江南,看山玩水,乐不思蜀。在小说里,何曾置身于外,主人忧愁我忧愁,主人欢喜,我雀跃,或喜或悲牵动着一个读者的心。品读诗词,恍如一梦到唐宋,古宅大院,隐约有光,原是小轩窗内,青灯摇曳,一盏清茶,一佳人手捧素书,莺声诵诗沉醉中,悄然不知夜已深。读书阅文,妙不可言,读书,品读了作者的文辞、文章的意义和丰富感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洗涤了心灵,丰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有一枝心笔,心中的好笔,他们会分辨好书好文,他们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字,一遍一遍的读,

读出感受读出心情读出意境。

书者,书法者。人类发明文字,学会了书写,便有了书法,书法是文字的艺术表现,书法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每种书写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脚踏着古书的记忆,踩着清风去寻那墨香,看那细若游丝、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兰亭序,真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令人陶醉于其中,令人沉迷于其中。你看你看那气势磅礴,变幻莫测,飘渺无定,如蛟龙腾云,似雪慢洒,恣肆浪漫,如此惊世书法,非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也,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刚劲有力堂堂正正,正是颜真卿书法,做人当如楷书,端庄威重,刚烈正直。

不出家门看山水,醉卧窗前游江南,是谁手握朱笔?研磨、蘸墨毫泼墨赋山水。是谁昼夜不眠痴于丹青心,情归山水,醉于蓝天白云。用毛笔蘸水、彩落于宣纸上,古称为丹青,现在称国画,喜欢山水,喜欢那笔下山水风貌,壮丽河山。平铺宣纸,作画者运笔,腕起走笔落墨,如行云流水,轻描点墨知轻重,

旋锋勾勒绘图中,浓淡皆有意,细绘山水形,墨香随笔游,画者意境真,水墨神韵浓,点点水墨是睛笔,轻轻泼墨撒深情,一幅诗意山水图,立显眼中,惟妙惟肖,画里溪水潺潺流,山脉连绵青翠重,尚有白云几朵,云雾飘渺,美哉美哉!( : )

醉哪一首诗行里,迷于红笺小字的心情,恋那高低不平的平仄,赏那点点墨香,把心寄予千万个文字里,喜欢文字,痴迷其中,那小小的方块字在文人的眼里,时而优雅、时而忧郁,而时诙谐,时而调皮,时而沉稳大方,如果说她是人儿,一定个娇弱聪慧美丽的女子,如果不是如此,为何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文字如此痴迷,恋恋不舍。文人借笔书写多少故事,描绘多少美好,一个构思,一支笔,一个鲜活的故事跃然纸上,文人对文字是有深情厚谊,就像舞者对自己双腿的感情,没了双腿舞者没法再舞,没有文字和笔,对爱文者来说生不如死,最爱文笔与笔者莫过于作家,他们把写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可以穷极潦倒,可以不修边幅,可以受尽白眼,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练习书法;积极性;情感铺设;写字兴趣;树立自信心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练字就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兴致可言。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做好情感铺设,激发写字热情

刚开始的几节课,教师没必要喋喋不休地讲解书法常识,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饶有兴致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借用石刀、石斧、树枝为笔刻划文字。后来发展到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广义上讲,这不能不说是原始硬笔。郭沫若先生称赞刻写甲骨文字的人是殷代的大书法家,可以与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相媲美。当汉字书法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书法艺术造就了灿若群星的书法艺术家群体,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为今天的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瑰宝,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带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的历史积淀,带着书法家感情激荡的旋律,像无声的音乐一样走进了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以此激发学生想要写一手好字的强烈愿望,这就为学生喜欢上书法,喜欢上练字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借助榜样力量,激发写字兴趣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是学生学习书法的“活字帖”,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写出的字要让他们赞叹和佩服,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并且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

教师可以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轶闻趣事,引导学生把这些知名书法家当作他们学习的榜样。如,“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柳公权发奋练字”“郑板桥学书法”等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好学乐学的积极心态。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一些有书法作品的公园等场所欣赏书法家的优秀作品,或把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现给他们,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要善于运用赏识的眼光去肯定和发现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每次上交的练字作品,教师不但要认真地把他们作业本上每一行里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字用笔圈起来,还可以适当地写上几句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如,“今天你的作业真棒!”“写得不错,继续努力”等。只要用心与学生交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第8篇

1.从汉字构造出发

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

如,“山”字,就是三座大山的图形,“日”和“月”字,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的图形,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觉得汉字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作一个学习的“乐之者”。

2.从汉字形体出发

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就此,我们现在的教材编写就已经注意运用漂亮的字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了,在每课的生字后面都加上美丽的书写字体让学生描红。

例如教授苏教版第五册第一课中的“塔”字,可以找出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塔”字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塔”字,让学生欣赏,同时教授笔顺和笔画,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可能还会说上一些其中的知识。

3.从生活当中出发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指导学生观察这些东西,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从这一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在平时陪孩子玩的当中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看到一个大的广告牌,问问孩子上面是什么字,你觉得什么地方好看,要你写你会怎样写等等,这是一种随手可做的事情。

二.从汉字隐藏的故事进行识字情感教学

从汉字产生到现在,有关汉字的故事数不胜数,以故事的形式教学生识字,把学生引到汉字的故事当中,可以老师讲一些,也可以让学生查找。让学生动手,既学到了故事,又在脑海中加深了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可能以后对汉字将产生更大兴趣。例如:教写“推”“敲”两字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推敲”的故事:韩愈在长安做官时,一天外出巡视,遇到一个人,在驴背上作推敲动作,神情十分专注,竟冲撞了仪仗队。经过询问知道这个人名叫贾岛,因自己写的一首诗中不知是用“推”还用“敲”好,神情过于专注,才撞了上来,以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了。讲了这个故事后,在教写“绿”字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写“绿”的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三.利用语文手法和音乐美术等相结合进行识字情感教学

把语文的识字方法和音乐美术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教学汉字时,把一些字编成歌,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掌握汉字。如进行读儿歌识汉字游戏:出示汉字歌“红苹果,金桔子,紫葡萄,黄香蕉;五颜六色真好看,秋天的果园真美丽。”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代表不同色彩的汉字,让学生先准备四种水果实物及汉字卡片。再让孩子在学会儿歌的情况下,把汉字和水果配对。

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美术色彩,用不同颜色把字展现给学生。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把笔画多难掌握的字或要强调的东西用不同色彩标出来,引起学生注意。如在教学字的部首的时候,就可以把字的部首用醒目的色彩标出来,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而且重点记住了这些部分。如:

这种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利用现代先进科技进行写字情感教学

现代课件的制作,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视听等各种感观参与识字写字。我们平时也能够注意到,视觉画面加上声音往往能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一些东西,这种印象可能是终身的。在识字教学中,优秀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下面的识字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