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徒生童话全集

安徒生童话全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1篇

读书计划

夏舜尧

星期天,妈妈给你买了一套《新世纪中外童话名著精选》,里面共有五本书,都是我喜爱看的,比如《安徒生童话全集》、《格林童话全集》。妈妈要我定一个读书计划,看一看我什么时候能读完这些书。

我数了数,一本书一共有28个故事,我准备一天看4个故事,28÷4=7(天),这样我7天能看完一本书。7×5=35(天),35天可以把5本书看完。

我给妈妈讲了我的读书计划,妈妈说:“计划定的很好,希望你能认真完成。”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2篇

安徽黄山歙县行知小学五三班潘云松

房屋的建成,最重要的是地基;人要想变得健壮,要靠平时的锻炼;我的语文成绩名位前列,同样也离不开好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离不开积累。

一年级刚入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只有中等,老师对我很失望。一次小组长被老师撤职,老师很勉强地把小组长的机会给了我,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从此听课认真起来。之前,妈妈曾经去学校问老师我的学习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上课听课不认真,作业也不认真。”不过幸运的是,妈妈将这些话改造后才传达给我,我听到的是:“老师夸你很棒!”或许是“组长效应”,或许是妈妈的“谎言效应”,或许兼而有之,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读课外书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妈妈见我成绩提高了,不断地给我增添精神养料。她为我买来了复读机和几套故事带,让我每天在故事的温馨中入眠。她还为我买来了《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全集》等。这些童话生动有趣,引得我浮想联翩,让我在想象的天地里尽情驰骋:白雪公主的传奇经历让我惊叹不已,老巫婆的奸诈狠毒让我咬牙切齿,七个小矮人的憨厚善良让我连生敬意,小王子的聪明智慧有让我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的优美语句被我摘抄出来,使我的语文写作增添了更美的一笔,每天故事磁带中的精美故事也使我的习作大幅度提高。从此,我的语文成绩一跃而上,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是啊,沙堆是一粒一粒积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累的。只有日积月累,我们才有丰富的学问与智慧。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3篇

1992年的秋天,当有机会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再次走向童年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有童话的温暖。因为,童话不只是故事,她还是一种眼光,一种思维,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一、起,种植童话的种子

我知道,由于孩子识字的瓶颈,实施童话阅读是不太可行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就每天利用晨读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读童话,读的第一部作品是《安徒生童话全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牢牢地拴住了孩子们的心。我要求他们每天回家后把听到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并利用家校联系本了解孩子的讲述情况。不知不觉,在听与讲的循环往复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提高。渐渐地,汉语拼音教学的完成给孩子们自主阅读童话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这时,我结束了每天读童话的行动,改为每天晚上亲子共读童话,那些注音的童话书便在班级里悄悄地流行起来,班级图书角的组建更加开阔了孩子们阅读童话的视野。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金波的《花瓣儿鱼》,汤素兰的《小老鼠的魔法书》,冰波的绘本童话……每天中午,孩子们便会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阅读。在图书角的一侧,我张贴了亲手设计制作的漂亮的阅读评价表,每周评价一次,比一比谁看的童话多,谁就有和老师一起“泡”书店的奖励。为此,我写了《我和学生“泡”书店》的教育故事,还在2005年第10期的《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了。在我的苦心引领下,孩子们对童话的感情越来越浓。我知道,有故事的白天和夜晚,孩子们把童话这粒种子植入了生命,一棵棵有童话的小树将四季长青。

二、承,葱茏童话的树林

童话不全是现成的名著,我们要将课本中一个个充满生气的汉字,读成童话。我尽可能地找寻各种文字资料,从字形、认读、书写各个方位向孩子们讲述着一个个汉字的童话。有一天,我教学“困”字,将“囗”描述成“团团围住”,中间的那棵“树(木)”就陷于艰难痛苦之中,前面的路走不通,后面的路走不通,左边的路走不通,右边的路走不通,就这样被路给“困”住了。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星星困得眨眼’,就是说,星星被瞌睡虫前后左右给围住了。”一个字的理解,凸现出来的不只是一种答案,更是一种童话的眼光。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每本书里的童话尽量读广,读远,读出自我。那个米切尔恩德描述的犟龟,孩子们听了无数遍,他们被犟龟执着的精神深深打动。犟龟因为不放弃,最终还是遇到了属于它自己的隆重的庆典——狮王29世的婚礼!这个故事把勇敢、正直、善良、机智、宽容、执着和爱,一点一点地编织进孩子的童年。于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童话就诞生了。二(4)班的徐成同学还在2011年第9期的《新语文学习》上,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童话《小蜗牛做客》。

我们就这样好奇地读着每个字里的童话,每本书里的童话,更是无比喜悦地走进我们自己脑海中的童话,也小有体会地走在做一个真正的人的路途上!这样的日子孩子们是不会被忘记的,她会被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记忆,叫感情,叫心。

三、转,扩大童话的绿荫

童话,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无形而无法离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童话的解读也越来越让人欣喜。

在学校举行的“童话节”活动中,我班组织大家共同阅读了安徒生的《丑小鸭》,请听听孩子们的交流:

师: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首先在于他的什么举动?

生1:我认为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

生2:对,“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生3:这是一个转折。否则,他会一辈子待在鸭场里,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长得这么丑。

师:是呀,丑小鸭的道路在篱笆的外面,道路后来又通向了哪里?

生1:丑小鸭飞过篱笆后的道路是辛劳和艰难的,野狗的追逐,芦苇荡里的枪声,母鸡小猫的嘲笑,寒冷冬天的摧残,几乎接近死亡的边缘……

生2:是呀,假如故事到这儿就结束的话那也太悲惨了。终于,百灵鸟唱起歌来了,春天来了,那是丑小鸭蜕变的时刻!

生3:在湖上,丑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身份、自己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身边!

生4:这些天鹅成了丑小鸭需要被证明的标准,丑成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美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听,这就是童话的思维,这就是童话的态度!孩子们在童话里慢慢地感受着美,感受着丑,那种含泪的微笑给了孩子们撼人心魄的力量。

四、合,甜蜜童话的果实

童话只讲给相信童话的人听,而相信有时真的不需要理由。

童话,不仅仅是某个故事,久而久之,她会演变成一种神奇的观世和处世态度:相信童话的人永远充满阳光,哪怕面对的是人类最沉重的话题,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对死亡,一如时代广场的蟋蟀面对背井离乡。

相信童话,你就可以童话地生活着,并且坚定地看到现实中的童话。记得那是2011年的春学期,因为刚刚学过《第一朵杏花》,大多数孩子特别关注校园里的花草。有一天,校园里的第一朵月季花开了,孩子们兴奋地互相转告着,欣喜地前往观察。中午,有人报告说小雨轩一直想摘了那第一朵花,甚至还怂恿天乐一起偷摘。我没有指责,而是大声地朗读了张秋生的《原野上,一朵花开了》,孩子们笑了。于是我们开始改编出三(4)班版的《校园里,一朵花开了》——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校园里的草渐渐地绿了。当又一阵春风吹过时,一朵美丽的花开了。这是春天的第一朵花,也是校园里的第一朵花。她开得那样惹人喜爱,绿绿的叶,红红的花,花蕊里滚动着一颗亮晶晶的露珠。金黄色的蜜蜂围着她直打转儿。

天乐经过这里。他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够。由于他还要去找好朋友雨轩,不能久留,他不得不自言自语地跑开了:“一朵花,春天里第一朵美丽的花……”

他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地走到了雨轩身边,雨轩问他嘴巴一动一动地在说些什么。天乐说:“我在校园里看到了一朵花,一朵比朝霞还美丽的花!”

雨轩说:“天哪,这是春天的第一朵花,你为什么不把它摘来呢?你如果给我带来这么珍贵的礼物,我会拥抱你的,我会给你吃肉串、吃冰激凌、吃巧克力、吃肯德基。我会把一切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你的,你这个笨家伙!”

天乐耷拉着脑袋说:“我知道,你会很慷慨地招待我的。”天乐想了想,又说:“可是就你和我两个喜爱这朵花吗?难道——骎骎不想看这朵花吗?齐齐不想看这朵花吗?宜扬不想看这朵花吗?婧婧不想看这朵花吗?我把花儿摘下来,他们看什么呢?”

这次,雨轩沉默了。

一个绝对现实的童话,阅读、写作、思想品德教育,被我们又一次童话地解决了。相信童话的力量,她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因为,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童话的主角。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 情感体验 信念传递 精神依托

作为最富儿童特点、最受小读者欢迎的童话,它的价值在儿童教育中被严重忽视了――教师只是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时偶尔借用一下相关的童话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已。而对于童话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教师则很少考虑。儿童一般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经过老师“精心”筛选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可正因为如此,总是频频出现儿童不喜欢这些童话、毫不领情的现象。

其实,童话最本位的功能莫过于给予儿童一种美的感受、体验和熏陶。至于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都是在美育基础之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如果剥夺了儿童对童话的审美权利,那么德育、智育就显得生硬、突兀,难以被儿童所接受、内化。

《野天鹅》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之一,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艾丽莎的美丽公主和她的11个哥哥受到阴毒继母的残酷迫害,11个哥哥被咒语化成了野天鹅,艾丽莎为了救哥哥而历尽了艰辛,最终让哥哥们恢复了原形,坚强、善良的公主也苦尽甘来,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本文试图透过《野天鹅》,从童话对儿童的情感体验、信念和精神方面的影响来论述童话作品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曲折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升儿童尤其是幼儿的审美情趣,首先需要给予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是一种原始的、天真的同一状态,对人、事、物都倾向于体验。通过各种体验,“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但是体验也并非只是认识的工具,体验本身也是目的,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体验到自身融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的关系之中,感受生命的艰辛与欢愉,这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现。

童话作家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方式来建构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这些内容丰富的童话故事,往往能给儿童奇特无比的体验,让儿童惊喜不已。相对于成人,儿童尤其是幼儿更能全身心地进入到童话世界里。他们不会怀疑童话故事的真实性,或者说他们还没来得及怀疑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无论成人或儿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跟着这个角色去体验他/她的生活、故事,只是儿童比成人更投入、更执着专注点儿罢了。特别是幼儿,他们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阶段),无法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自我中心化”现象突出,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幼儿相信童话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听童话故事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获得比成人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野天鹅》的情节曲折动人: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她要以她的决心和毅力来战胜比她强大得多、有权有势的王后和主教,救出她被王后的魔法变成了野天鹅的11个哥哥。她忍受荨麻的刺痛、环境的恶劣和有权势的主教对她的诬陷,争取织成那11件长袖披甲,使她的哥哥们恢复人形。她承受了肉体上的折磨,但精神上的压力却更难当:“她的嘴是不说话的,因为她说出一个字就可以使她的哥哥们丧失生命。”正因为如此,她只好忍受人们把她当作巫婆和要把她烧死的惩罚,而不能辩护。她坐上囚车,穿上丧服,正在走向“死亡的路途上也不中断她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在最后一分钟她的工作终于接近完成,她的11个哥哥也即时到来,他们穿上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善与恶的较量是曲折的、惊心动魄的,儿童在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恶毒的王后企图用三只蛤蟆把艾丽莎变丑、变坏时的心惊肉跳;跋山涉水寻找哥哥的孤独、恐惧;找到哥哥后与哥哥们相依相偎的温馨;为救哥哥用荨麻编织披甲r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寻找荨麻途中遇到吸血鬼时的胆战心惊;在囚车上的无赖、冤屈和希望……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儿童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童话作品由于其手段上的无所羁绊,往往能建构出各种千变万化、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给予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信念的感染、传递

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不仅需要给予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要向他们传递真、善、美的信念。审美教育远不止是音乐、舞蹈和美术方面的技能教育,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念和对真、善、美的坚定信念才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善恶分明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虽历尽艰辛但最终会得到好的结局,而坏人最终会受到惩罚。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善恶的简单化和对人物善恶的绝对化,认为它有违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可是这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儿童来说尤为关键,它是儿童善恶观念的萌芽,是儿童今后是非判断的出发点。儿童尤其是幼儿,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水平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不能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所以通过童话作品向他们传递简单的善恶、是非观念非常必要。童话作家往往运用幻想等手段夸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效果,给儿童心灵以强烈的刺激,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善的美好和恶的可恨。《野天鹅》中,艾丽莎和她的11个哥哥等都是好人,而继母王后、主教等都是坏人。艾丽莎和哥哥们都在不断地遭受到继母的迫害:她将艾丽莎赶到乡下居住,试图利用三只蛤蟆毁掉艾丽莎的美丽容颜;对11个王子施与魔法使得他们变成了野天鹅。艾丽莎还遭到主教的污蔑,差点因此丧失生命。尽管困难重重,艾丽莎还是能够不断地获得安慰:继母的蛤蟆在她身上无法产生效力;仙女托梦告知解救哥哥们的办法;小耗子帮助她收集荨麻;画眉鸟也“栖在窗子的铁栏杆上,整夜对她唱出最好听的歌,使她不要失掉勇气。”最终11个王子恢复了人形,艾丽莎获得了理解和爱情……至始至终,儿童在为善良的艾丽莎和王子们担忧的同时,都能获得一些安慰,这些善恶分明的人物、事件无一不在向儿童传递着最朴实的善恶观念。

每一个撼动人心的童话故事都在传递着一种信念,这些信念往往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故事中的人物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的支撑克服种种困难、挫折的,这种信念还往往能导致奇迹的出现。儿童就在这种信念的感染下产生对真、善、美的渴望。《野天鹅》中,艾丽莎就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真情的执着,对哥哥的不离不弃,正是对哥哥的爱使她能够以弱小的身躯来抵抗恶毒的王后和主教的迫害,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编织披甲,最终让哥哥们恢复人形。这种对善、对爱的执着也导致了奇迹的出现――王后的魔法无法对艾丽莎产生效力;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披甲将王子们恢复了人形,艾丽莎因此得救。这种无形的感染会对儿童的心灵产生持久的影响,坚定他们对真、善、美的信心和渴望。

童话作品往往能通过幻想摆脱现实的束缚,运用夸张突显是非善恶的差别和信念的神奇美好,儿童能在这些奇特的故事情节中受到感染、触动,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信念。

三.精神的依托,现实的补充 童话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童话作品可以给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对事物的不嗔煳颍豢梢韵蚨童传递是非观念和美好的信念,让他们渐渐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坚定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信念。还表现在童话作品补充了现实的不完美,是儿童的精神依托。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在儿童童真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也应该是完美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世界不可能真的完美,现实中有太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了太多的不可能,不可能决定了不完美。儿童稚嫩的心理,还禁不起这些打击,他们对美的信念也极有可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然而可喜的是,童话作品补充了现实的不足,它那毫无羁绊的幻想能创造出无比神奇的力量,让美好的事物最终获得好的结局。在《野天鹅》中,尽管善良的艾丽莎和哥哥们不断遭受迫害,历尽艰辛,可是在这些艰辛的背后,总有一些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提着浆果的老太婆给予艾丽莎的指引,云中仙女的指点迷津……这些持续的点滴奇迹、惊喜,总能安慰儿童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始终对好人的未来充满希望。

不仅,在童话作品里,儿童能够得到精神上的依托,对美充满希望;在现实世界里,儿童也能通过幻想把童话故事中的奇迹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弥补现实的缺陷。

童话的最根本价值是儿童通过审美阅读来呵护纯洁的心灵,净化灵魂和情感,体验童年的幸福。儿童阅读童话的过程,是感受至真至善至美的过程,在一种美妙的幻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一种奇妙的情感,飞翔在现实生活之外的美丽世界。在网络、媒体风行的今天,童话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对善良、博爱、正义、道德、幸福的肯定,对自然万物充满诗意的描写与赞美,对幻想、浪漫、创新的刻绘,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审美教育的作用。童话教育中教化僭越审美,虽然童话可以为儿童传送一定的知识、道理,但童话的使命不是教化而是审美。不排除童话还有其他多种功能,但其他功能都是在审美功能上派生出来的,是读者自然感受到的。

参考文献

[1] 安徒生.野天鹅[A].安徒生童话全集[M].叶君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宜安.《野天鹅》对民间故事的继承与超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72-76.

[3]赵学菊.论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J].长沙师范学校学报,2005(05):49-52.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5篇

我是个非常喜欢买书、读书的人,几乎每日手不释卷,无论卧室、客厅、餐厅、卫生间,到处都有我的书。我的藏书目前已近一万册。记得他们很小的时候,我总把书房的门关得紧紧的,生怕他们破坏我的书。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书房的神秘感。

等到他们稍微长大后,我就经常带他们去新华书店,每次去,总先把他们送到有儿童读物的区域。新华书店里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读物令他们大开眼界,也大饱眼福。时间过得很快,临近吃饭时间,我便及时出现,和他们妈妈一起为他们挑上一些花花绿绿的书籍、卡片,领着高高兴兴的他们,走向收银台。离开书店时,他们不断回望书架,真是恋恋不舍啊!

记得他们还未上小学时,像许多孩子一样,也喜欢缠着妈妈,让她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们的妈妈曾当过小学老师,开始的时候,把以前教过的课本里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渐渐地,那些故事不知不觉全讲完了,她就“现读现卖”。他们每次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但每次又总觉得不能满足。也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的妈妈说,她讲的故事,就在这些书里,让他们自己翻看。

我和他们的妈妈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牌,四不K歌和跳舞,偶尔看看电视、上上网,大多时候,除了工作和做家务,都喜欢捧读书本或报刊。作为小孩子,他们也喜欢玩,只要不危险,我们都由着他们,趴在地上也行,在地上打滚也行。但耳濡目染,他们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有时捧着一本书,整天都可以待在一个地方。

为了看懂那些书籍或卡片,他们不断地找我们,因为里面的字他们几乎都不认识,要一个一个问我们。他们表现得非常好学,慢慢地,有些字经我们教过后认得了,也有些字,通过看趣味碟片,悄悄记下了。

再后来,他们读小学了,我们便买一些带有注音的课外书给他们。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他们渐渐不满足于只阅读有注音的书了。

于是我及时向他们推荐各种少儿读物,如《安徒生童话全集》、《格林童话全集》、《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内容涉及各种作文素材、动物故事、历史故事、文艺故事和科幻故事等。看着他们对阅读如饥如渴的样子,忽然有一天,我把整个书房都向他们开放了。

他们也很喜欢看电视里的动画片,如动画版的《西游记》,如《红猫蓝兔七侠传》。那些优秀的动画片,充满了智慧,很有想像力,味道实在太好,我常常陪着他们看,并与他们讨论片中角色。不过我给他们作了规定:每天放学后至下午五点半前,他们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上网就上网,只是,如不小心超过了五点半,超过几分钟,改天将被扣掉几分钟。

就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习惯养成了,视野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思维活跃了。现在,他们也像我一样,每天已经手不释卷――不管到什么地方,没有书带着,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有一次,他们向我提起三国时的曹操、曹丕和曹植,希望将来,也像我一样,做个作家。于是他们的妈妈鼓励他们,多给小朋友们写文章,让小朋友们喜欢读书,读有趣的书。2011年6月15日他们十周岁生日前,郑简之、郑安之与同班同学朱家岳合著的文集《三色堇》,已经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作为父亲,我祝他们梦想成真吧!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陶行知 儿童戏剧 综合素质 教学做合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追求物欲,躲避崇高,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道德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幼师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夯基人,所以幼师学生首先要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

陶行知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他在《晓庄的第二年》文中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其中一条是:“美术的兴趣”,而且他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早在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就成立了晓庄剧社,积极开展了戏剧的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育才学校于1939年成立了戏剧组,开设课程有:表演、发音、化装、舞蹈、排演、戏剧讲话、舞台技术。后来逐步增设戏剧艺术、艺术概论、中国新剧历史、表演艺术论、世界戏剧史纲、导演艺术论、剧作概论、心理学等。教学设备除购置不少书籍和道具外,还自制了一些道具。

幼儿师范学校非常注重音乐、舞蹈、美术的学习,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唯独缺少戏剧课程。老师进行儿童戏剧教学各凭兴趣,无章法可寻,学生学习止于戏剧鉴赏。即使是有童话剧的表演,没有系统的知识做支撑,也仅是自娱自乐。

“戏剧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举凡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舞美设计与制作、导演方法、组织管理、策划演出、戏剧理论、戏剧史等等,都可纳入教学”。[2]在幼师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唱歌、绘画、跳舞、弹钢琴等,而戏剧教育的内容里本身就包含这些课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对于幼儿师范的学生来说,没有时间学习完整的戏剧史和戏剧理论,利用好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戏剧学习,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儿童戏剧的创编过程中,师生认真研究儿童心理,设计合乎儿童审美心理的情节和语言;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运用美术、音乐、舞蹈、儿童文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学生不仅可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并可以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要是“活”的人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戏剧创作的集体是人,它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3]戏剧的创作来源于人的生活,“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正是戏剧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一个反映。

儿童戏剧表演增强了学生对儿童的理解,了解丰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学会观察人物内心的变化。并且在戏剧排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使幼师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有更直观的理解,与幼儿师范专业美育功能相契合,造就懂得真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教合做合一”主张“以教人者教己”,意思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应在“做”上学习。因此,教师不要为教而教,要在“做”上教;学生不要为学而学,要让其在“做”上学要对学生实施“做”起来的教育,必须让教师本身先“做”。在儿童文学中实施戏剧教学,一方面幼儿师范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会组织儿童戏剧表演,必须对戏剧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戏剧可以让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编与演出,共同学习,促进发展。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的戏剧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较窄,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如果采取学生表演学生评分的竞赛式表演效果会好很多。学生合理分配导演、编剧、演员、舞美、场记等工作,并扮演评委和观众进行评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熟悉剧本创作到舞台剧表演的全过程,联系专业、注重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一次童话剧教学活动课为例,分析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戏剧教学是如何“教学做合一”的。

活动内容是将安徒生童话《夜莺》改编为童话剧。学生阅读原著并将童话按剧情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改编童话剧剧本并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探究和建构知识。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幼师学生的专业、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注重合作,各团队都有创意创新,有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点评,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并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提出整改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儿童剧排演的活动,学生将儿童诗、儿歌、童话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并能将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同时,学生在排演童话剧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儿童审美心理,比如在构思台词时,学生们会注重语言的韵律,使之具有节奏感,念起来生动活泼。并且会考虑到儿童的视角,包括儿童在现场观看的视角,比如表现剧中“它已经被提升到‘左边第一’的位置”这一段,学生特地将假夜莺放在国王的右边,原因是学生考虑到小儿童还不懂得镜像的原理,他们在台下看,他们的左边才是左边。虽然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但可以看出学生对儿童心理的做了充分了解,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去研究完善童话剧的每一个动作。

学生们在儿童剧的创编与排演中还运用到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夜莺》中有死神出现,所以学生们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尽量淡化死神的可怕,将死神卡通化,以一种较可爱的形象呈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死神最终也被夜莺的歌声感动了,所以学生学生觉得死神并不应该是一个冷酷的角色。

通过这些儿童戏剧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儿童戏剧的创编与演出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还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审美趣味,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对于儿童戏剧的教学和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完成的。生活在变化、历史在发展,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我们的教学需要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郑薏苡,《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M],2012年6月第1版。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注 释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页。

[2]同上P400。

[3]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P21。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7篇

我喜欢桂花。冷露无声的季节,只见轻黄、纤小的四瓣形花朵成团成簇地在浓密的绿叶中绽放,自有一种高洁、雅致、不张扬的气韵。她散发的幽香,涤神致远,一旦入心,便永远难忘。

我生于秋天,阳历的生日有两次还正是阴历的中秋节,与桂花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1957年,当32岁的父亲因“分子”,“旧军官”的不堪身份沦为阶下囚时,26岁、在贵州黎平县任人委秘书的母亲也随即被下放,赴更远的山区,“与苗族侗族打成一片”,栽秧割谷刨地挑粪,一去三年。我被托给赵奶奶照管时,尚不足周岁。

赵奶奶慈眉善目,慢声细语。常用一条绣花缎面的“背扇”把我束在她厚而暖的背上,房前屋后忙个不停。她的房子临街,有些暗的堂屋里除了供着一尊佛像的神龛和两把旧太师椅,别无他物。走进后院却风光无限:天井中央一棵挺拔的桂花树越墙恣肆生长,两旁是好几盆茉莉,倚墙的栀子花足有半人多高。再向前是一个大的庭园,种着桔、桃、枣、石榴和枇杷,其间夹栽了凤仙、月季、向日葵等花草。春天,我,一条黄狗,跟着大我几岁的奶奶孙子在撩人的万花丛中采花扑蝶,看枝头麻雀斗嘴、喜鹊欢叫。到了蝉声渐隐、蛐蛐吟唱的夏夜,我们便循着忽闪的亮光,跳进黑黑的草丛去追萤火虫。到了秋天则爬树摘果、捉昆虫、满园大叫、疯跑。最令我兴奋的莫过于捉金龟子。拇指头大小的金龟子有着墨绿色闪着金辉的漂亮背壳,像一部迷你型的豪华轿车藏在低矮的果树桠中。我们轻易地把它捉住,这时它便会“装死”,但只要用一根棉线在它背翅的缝隙里拴牢,然后捏着线的另一头猛甩几圈,“死者”便复活了!它就会倏地拼力张开两层美丽的翅膀,带着棉线迅疾飞向天空,同时发出一串“嘤嘤”的美妙声音,惊艳无比。那一刻,我的心也快乐地飞了起来。多少个微风徐来、桂香满庭的夜晚,奶奶搂着我坐在桂树下望明月、数繁星,哼着歌谣,编织着我母亲回来的梦境……回想起来,在落地之初,我未能感知人世间那些阴冷的画面,其实是造物主的庇佑和垂怜。在亲情缺失,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我的幼年能相对身心完整,已是不幸中的大幸。而奶奶家那一树桂香,带着温暖的人性和最美的风景,深深植入了我的灵魂。

童年花季,除了母亲的怜爱、老师的偏爱,书和歌伴着我走过。六岁一年级的我,认字考试第一,这是我从“识字分子”日后转身为“知识分子”的原始资本。我家紧靠书店,学校挨着文化馆,它们是我的校外寻梦园。母亲每天给我一毛钱、二两粮票买早点,可买到一碗铺着好几片肉的米粉或一碗甜酒粑或两片油炸糍粑加一碗稀饭。我常常省了早饭,数一堆“毫子”去买连环画、《小朋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往往放学铃未响就饿虎抓心。去文化馆,我不时看到眼镜里迸出寒光的贾老师厉声斥责着那些不爱护图书或逾期不还的人,要没收他们的借书证。一次我借了《雷锋》、《卓娅和舒拉》,不小心墨水洒在雷锋脸上,顿感末日来临,惶惶捱到还期,冒死对“贾眼镜”说《雷锋》丢了,她一挥手,只要我照价赔偿二毛六分钱。这是我第一次粗心、撒谎付出的代价。我孤独而快乐地生活在《宝葫芦的秘密》、《西游记》、《安徒生童话》、《童年》等的世界里。《童年》里有一位凶恶的继父,一想起他被小高尔基粘住了屁股的丑态,我就万分解气、大笑出声!但家里那本《鲁迅全集》,读到《狂人日记》,尽讲着“吃人”的事,还有一句:“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我怕得有理”,令我发怵。而我是多么喜欢儿时那条“赵家的狗”!

对歌的最早记忆,是赵奶奶抱着我如梦的哼吟。接着是母亲教我她们军大唱的《保卫黄河》,后来便唱尽花鸟虫鱼、山水云天、英雄伟人。零成本的歌不离不弃地跟着我。最难忘两首“桂花歌”,一首是小城人张嘴就来的本土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晚上,母亲常牵着我去单位开会,会前大伙总会兴奋地要我们“来一个!”我当然唱得比母亲更欢更响,心如桂花怒放。还有一首是当年万众一调的语录歌中格外清新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温婉的吴侬曲调、昂扬撼人的旋律,表现出失去亲人的伟人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力。每当它的旋律响起,桂花树下围着英魂起舞的嫦娥、捧着桂花酒的吴刚即翩然眼前,让我如醉如痴、泪光闪闪。

安徒生童话全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格林兄弟 浪漫主义 童话 暴力 少儿不宜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管是多么微小的影响都会贯穿其一生。也就是说:“儿时的品格构成为成年时品格的核心;所有后来的教育都只不过是在儿时品格基础上的叠加,但是晶核的形式却没有发生变化。”[1]因此,这样一句话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有道理:儿童是成人之父,或者说,童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一个人的一生,那些持续时间最长、扎根最深的推动力,往往渊源于我们的童年,正是在那时,美德或邪恶、热情或感伤的基因首次移植于人的身体,并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品格。这样看来,家庭就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正是在家庭中,每一个人受到他最好的或者是最坏的道德熏陶,因为正是在家庭中他接受了贯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结束才会放弃的行为准则。

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当然也包括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其中脍炙人口的童话似乎是当仁不让的不二选择,像妇孺皆知的《格林童话集》,早已超出德国国界,变成了世界儿童的亲密朋友。

但是《格林童话集》真的适合孩子吗?《格林童话集》是儿童读物的最佳首选吗?《格林童话集》中的血腥、暴力场景是否会对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就是《格林童话集》中存在的“少儿不宜”的问题从《格林童话》的第一版(1812年12月由柏林的埃美尔出版社出版,只是第1卷,1815年又出版了第2卷)出版后就不绝于耳,当然也延续到我们的当下,比如说19世纪德国就有学者指责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的野蛮,尤其是初版的《谜语》和《杜松子树》,格林兄弟辩称,他们基于对流传故事的忠实态度,有理由保留这些残暴的情节,因为它们构成了民间传说的重要一面,也就是说,大量的残暴情节是无法删除的,因为它们属于这种叙事类型的基本要素,即,如果删除掉这些情节,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了,故事也就被迫中断。我们知道童话大致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由作家个人创作的,比方说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写的童话,第二类是民间童话,即千百年来由群众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集整理成书,而《格林童话集》就属于第二类,它的原名是《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搜集整理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雅科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两兄弟在德国语言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不朽的功绩。格林兄弟是日耳曼学的奠基人,他们整理德语语法,编写德语语言史,出版了《德语字典》,成为德语语言研究的开创人。此外,他们搜集德国中古以来的德国民间童话和传说,成果是《德国传说》和《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尤其是后者奠定了格林兄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集》的前言中指出了他们搜集民间童话的一些原因,主要是强调内容和语言上的忠实,力图不加歪曲地予以记录,尽管如此,他们在整理加工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考虑到《格林童话集》的类型以及格林兄弟的编辑初衷,其中的血腥、暴力以及所谓的“少儿不宜”也就情有可原了。也就是说,格林兄弟的初衷并非是为儿童编写的,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其实,早在格林兄弟在马堡大学攻读法学期间,他们就己经受到以施勒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和蒂克为中心的耶拿浪漫主义的影响(耶拿浪漫主义注重对复兴古代德国文化的追求),当然,格林兄弟所受到的直接的也是更大的影响来自于海德堡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他们不仅引导格林兄弟认识到采集民间童话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给予了不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知道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历史非常重视,历史成为印证现在、筹划未来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为代表的海德堡浪漫主义,特别重视对德国民族文化的整理,重视发掘民间文学,试图以此来复兴德国的中古文化,弘扬德国的民族精神,唤起德国民众反对法国占领者的爱国热情。他们是搜集古代民间传说的发起人,两人深入民间,采集了七百多首民歌,编写出了德国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正是在此期间,格林兄弟成了他们的助手,并于1806年开始采集民间童话,直到六年后完成了《格林童话集》。也就是说,在编辑第一版《格林童话集》时,格林兄弟并没有明确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直接读者,但他们很快便发现,儿童也可以是这些故事的重要听众,于是他们开始了把《格林童话集》从非儿童文学向儿童文学的改写过程,特别是威廉・格林,花费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版接一版地从1812年的第1版改到1857年的第7版,删除了所有他认为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力图使它成为一本对儿童有益的教育之书,1859年,威廉・格林与世长辞,《格林童话集》的修订也随之终结。所以,第7版的《格林童话集》又被称为“最终版”,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格林童话,实际上都是从最终版翻译过来的。

但是由于“德国的民间童话中并不避讳暴力,不少残暴的情节描述随处可见。”[2]所以即便是在多次整理加工后的1857年的第7版的二百多个故事中,血腥、暴力的情节也是不胜枚举,儿童特别是孤儿,往往受到继父或继母的虐待(像《灰姑娘》、《坟墓里的穷孩子》)甚至谋杀(像《白雪公主》),忠诚朋友的复活必须用两个无辜孩子的鲜血来换取(《忠诚的约罕涅斯》),还有可怕的食人魔怪(像《亨舍尔和格莱特》)和亲人相残(像《会唱歌的骨头》),甚至夫妇的自相残杀(像《三片蛇叶》),这些故事所描述的残暴情形不断受到严厉的批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反对“格林童话式暴力”的浪潮,从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禁止重新印刷《格林童话集》,禁止重版的理由是:德国民众因为受到童话影响而变得残忍,德国童话(当然包括《格林童话集》)甚至要对纳粹集中营的暴力负有责任。

事实上,民间童话中的残暴情节并不仅仅限于德国,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民间童话中同样有着类似的现象,因为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它在艺术(民间童话)中也会有所反映,并成为民间童话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键在于:面向儿童的童话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丰富复杂的世界(当然也包括阴暗面的一个世界),还是大人所划定范围的、希望孩子看到的被限定的、虚假的世界,后者有时让人联想到被PS过的照片、甜得发腻的饮料和扭捏作态的戏中人,有研究者认为,在一个经过“杀菌消毒”的完美童话里,王子和公主总是过着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没有暴力,没有阴谋,没有好人死去,没有坏人得逞,这使得儿童容易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或者沉浸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不愿长大,反而无法适应社会。毕竟,“少年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或世外桃源里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兴衰沉浮,必然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他们的性格。”[3]也就是说,过于完美、纯洁的童话反而使儿童“误入歧途”。

实际上,《格林童话集》的内容可谓光明与阴暗,美好与丑恶甚至糟粕并存,《格林童话集》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等优秀品质,歌颂手工业工人的智慧与勇敢(像《勇敢的小裁缝》等),也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要说糟粕的话,真正的糟粕,不仅少儿不宜,大人也不宜,像宣扬宗教观念、因果报应、等级观念――比如得到好报男性最后常常成为富翁或者成了皇帝、王子,女性则成为王妃、皇后等,当然这些糟粕是由时代因素所造就的,很难想象在民间童话中塑造出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斗士、世界公民、女科学家等角色,而这需要给孩子们讲《格林童话集》的父母们做一些润色及阐释工作。

注 释

[1]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宋景堂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2]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3]方卫平:《儿童・文学・文化――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论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