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豪放派诗词

豪放派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豪放派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1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顾浩同志于公务之余,掉鞅词坛,尝试起“新古体词”的创作。1995年。当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部词集《金陵春草》一问世,即得到国学大师、著名诗人、原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先生的首肯和赞赏。钱先生喜题二绝:“词坛唐宋曼殊后,境界千年迹已陈。准则韶山高唱在,金陵新草又随春。”“落手新篇快读余,精彩绝唱辟千夫。碧云天末怀人处,梦绕秦淮与北湖。”记得那年他将题诗让我转交时,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赏道:“顾书记的词写得真刮刮叫!”两年后即1997年,钱先生在作《千秋岁》和词中再评顾浩同志其词其人:“野王风概,吴会同三载。诗涌潮,文如海。九皋惊鹤唳,一水萦衣带。论事业,名高龙虎雄城外。贶我珠千诽,使我心澎湃。笼东老,甘摧败。永言师友契,不与星霜改。瞻天末,金陵春好年年在。”钱先生何以如此动情地赞评顾浩同志的“新古体词”,以我之见,这不仅仅是师生间深厚情谊的自然表露,更是由于顾浩同志的诗词创作正契合钱先生的诗学见解和审美情趣。

诗词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写诗填词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记得读研时,钱先生在给我们讲宋代诗论的一次课上说:“写诗填词,本质是什么?抒情言志,反映现实。”后来钱先生在给友人诗集作的序文中又写道:“不於诗之本质是求,而徒末技是骛者,不足以言诗词。本质者何?亦日诗词必有所为而作,其真情之激发,与时代之波涛淳涌相因依,所谓兴观群怨,诗中有人,诗之外有事是也。”顾浩同志对“诗词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作了这样的回答:“诗词离不开情。一首诗词里没有真挚的、浓烈的情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力量,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诗词作品了。但是,诗人的情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新古体词创作中,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我总是努力使我的每一首词,让读者读过之后,为之感动,为之振奋,形成一种鼓舞人努力向上、积极向前的力量。……我创作的新古体词,就要抒发一种新的思想感情。”显然,顾浩同志对诗词本质的见解与钱先生是一致的;而当我们展诵顾浩同志的词作时,总直感到此中有万斛激情在字里行间坌涌。

作为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于治学重创见。他说:“我经常教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尤其不要被导师所笼罩,做学问要有自己的眼光,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甘蔗渣。……每当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读书笔记、学期作业或毕业论文中提出具有新意的研究心得时,我总是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作为著名诗人,钱仲联先生于写诗填词重创新。他在一次给我们讲宋代词论的课上说:“诗词中最重要的是意境,或者说境界,要写出前人和自己过去没有写出过的境界,才叫新。当然,要写出新境界也并不那么容易。”再说,顾浩同志作为词人,其审美理想是“追求一种境界”,一开始填词就表明志在创新的心迹:“若效颦、有何出息!”并且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新古体词”。顾词之新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乃在借古开今、独辟境界。“境界新”,钱先生回眸词史后作出的这一评价概括了顾词创作主要的艺术成就。具体地说,与前人相比,顾词境界之新表现在题材开拓的时代超越和词境内质的历史性巨变上,表现在词人胸襟的开阔和词意的高远上,表现在艺术形象的鲜活和诗味的浓韵上。显而易见,“境界新”这一评论也正道出了钱老先生所以快读《金陵春草》、叹赏学生惊人诗才的缘由。

诗词创作者少不了艺术借鉴,离不开汲取前人的成功经验。“词本艳科”,素以婉约为正宗。自坡“以诗为词”,以一曲“大江东去”开豪放一派,“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词的题材扩大了,词境变得开阔了。其后,历代词人填词,无不受此两大词派的影响。钱仲联先生曾自述其词学趣尚:“我不赞同晚清词坛的摹拟风气。我认为时人高谈北宋欧、晏、美成,他们那种脂粉气的东西,与我格格不入。我反对墨守梦窗,也不学‘花间’、五代,而喜爱苏辛一派,但爱的是雄骏气格,厌恶粗犷之作。我主张熔白石、稼轩于一炉,参以后村、长翁、遗山、梦窗的词华也可吸取。”这儿需要指出一点,钱先生喜爱苏辛豪放一派,并非完全否定婉约一派,他不满的只是那些局限于描写男女情事、且脂粉气很浓的婉约词。

顾浩同志是怀着高扬时代主旋律这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创作“新古体词”的,因此,从借古开今的角度考察,顾浩创作走的无疑主要是苏辛豪放一路。展诵顾词,其中大多数作品用“刚”笔描绘新时期神州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的瑰丽画卷,抒发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豪情壮怀,写得大气包举、音调高亢,境界十分壮阔、深远。见到自己的学生创作了那么多境界一新的雄词高唱,钱先生由衷赞赏并作出高度评价是自然而然的事。展诵顾词,我们又不难发现,“九诵词赋”的作者转益多师,除师法苏辛豪放一派外,还借鉴了宋代婉约名家如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的创作经验。在一些作品如《金陵春草・满庭芳》、《江海涛声-一萼红》、《神州凯歌・泛清波摘遍・西湖怀友》等中,作者用“柔”笔描绘景物,抒发师生、同窗、亲人间的浓厚情意和词人自己的诗性情怀,写得缠绵宛转,情韵悠然。顾浩同志的词作是他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自然袒露,是神州多彩的现实美的艺术反映。顾词中无论创造的是表现雄伟瑰丽、崇高劲挺的壮美之境,还是表现清新明丽、柔和悠远的优美之境,一样地为读者击节叹赏。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2篇

一、多种形式的吟唱有助于诗歌的情感表露

本期语文教学重点是《高中古诗词散文选修》,我试探性的在教学中融入歌唱的形式,将诗歌《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温庭筠)、《将进酒》(李白)作为对比吟唱的文本,通过不同版本的唱和比较,让学生能理解婉约,豪放诗风为何。

诗歌吟唱有很多形式:叠唱、合唱、独唱、轮唱,当然有时根据诗词需要也可以纯文本清唱,或者加以背景音乐伴奏。

《将进酒》的教学,我选用了央视知名主持人任志宏诵读的版本和韩磊演唱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先指名单人范读,再四人为组范读,最后全班诵读,通过对比,首先在气势上有了豪放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播放任先生的诵读,学生听后感慨颇多,有的女生说任先生的诵读很唯美,读出了李白的豪迈,洒脱,浪漫风格,很有范儿;有的学生感叹,任先生的诵读很让人感怀,他磁性的声音能将李白的飘逸,豪放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有想要阅读诗仙太白的其他傲世之作。优美的诵读完了,接着播放歌手韩磊演唱的《将进酒》,那是另一种对诗词的解读,听后几位男生叹息,他们找到了李白最终选择离开歌舞升平的长安,游离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原因,韩磊沧桑的声音中少了几分诗仙太白的狂放气质,反倒是多了一点李白诗篇大气磅礴的气势,从歌声里他们似乎还看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兴盛。

二、合理的音乐改编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豪放风格有了认识,婉约为何?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温庭筠的作品是高中阶段不可以错过的佳作。我借班上外形比较有特点的几位男生诵读《一剪梅》,他们沙哑的声线略显厚重,使诗词中那位原本很美的姿态娇柔的美女形象全没了美感。

此时我将之前做了精心准备的艺体生,叫了起来,几个女生用他们那特殊的柔弱之声读完了《一剪梅》,舒缓而轻柔的语调确实让人很快进入了李清照词作的状态。看学生已经渐入佳境,我适时播放了抒情歌后邓丽君的《月满西楼》,诗中“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得到了深化。

因为有前期教学中的名家知识作为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剪梅》的教学中,结合作家本身的情感经历,加之音乐恰如其当的作为情感释放的载体,学生很快就能渐入佳境,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爱人那种缠绵的爱。诗人个性化的诗风也在歌曲的改编翻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情景相生,更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情感

诗歌教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菩萨蛮》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佳品,是情感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单单凭借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靠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人要表现的感情很有难度,针对此篇,我将它和影视剧的剧情链接,学生可谓情到深处自然开。

《菩萨蛮》的教学,我刻意留在了阴雨绵绵的那个早晨,室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了能让人情思飞扬的空间。上课前播放《甄传》的插曲《凤凰》、《心心相印》、《河边倾诉》等一系列的片段设了伏笔,正式上课请学生从截取的画面中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显得更容易。

配合画面,我选用了刘欢翻唱的《菩萨蛮》,让学生体会从男人的角度如何诠释一个女人的心,从而把握温庭筠的诗歌被古代女子钟爱的原因,知道男人也有婉约的一面,由此摒弃以往对古代诗歌偏颇的认识,男人写缠绵之情皆是矫揉造作的错误说法。

温庭筠诗歌中“鬓云”、“香腮”、“蛾眉”,尽是美人之态,然而“懒起”、“梳洗迟”缓慢的步调足见那位貌美女子对爱人的渴求,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词作经过演唱的形式比单纯的诵读更增添了几分的惆怅孤独之感,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在韵味十足的古筝、手铃与笛子的配乐中完全陷进去,有人听完后甚至有了写作的冲动。借机,我加入填词环节,自填自唱,当堂演唱,示范的学生把自己懵懂的爱情诠释得飘逸而凄美,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诗歌写作在填词技巧此环节中得到训练,大大出乎我的预期。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3篇

审美能力是一个很高的范畴,它要求体验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语文训练,这其中包括对文字的识读,对句子、文章的理解及鉴赏等。要想充分理解与吸收课文的主旨及内涵,则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审美感知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生活中那些能真正打动我们的东西,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是美的东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然而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样的特质是美的,学生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丑并非不美,丑虽然看似一个与美对立的概念,但它并不是美的反面,丑的东西有时候也是具有美感的。正如在欣赏课本中的文章时,对于很多悲情的文章或者较为灰暗晦涩的文章,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与欣赏,觉得这样的东西都不具有美感,没有太多意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生看到作者写作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从而更能理解作者写作该文的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毫无疑问是美的,这种景象谁都会向往,然而,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透出的感伤以及那种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自然能够让人感受到悲凉中折射出的另一种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透视出作者美好的心态。“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也是一种美。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对于不同的作品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味。

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是帮助他们很好地欣赏文章、感知文章所传达的美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才能感受到文章背后的美感。

首先,教师要帮学生构建大致的审美框架,例如,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一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从课本中能够看到很多婉约派的作品,例如南唐李煜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学生要懂得品味他的文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不仅是婉约派的代表,同时创造了很多过去没有的写作方式。这位不得志的君王是一位很杰出的词作者,他的作品中往往渗透着强烈的美感,无论是凄楚的美、萧瑟的美,都很耐人寻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这种豪放则是独属于辛弃疾的,这样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是另一种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为学生构建框架,让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则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力,从而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

此外,对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学生由于接触的较少,教师在教授时有必要更多地进行知识的铺垫,向他们介绍相应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了解与接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帮助提升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精读课文,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的美。对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例如朱自清《春》中的景色描绘,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品读文字,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散步的背影、周围美丽的景致。学生只有自己深入到文字中,才能看到文字所要描绘的美好图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文字的美。

对于很多经典的诗词,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诗词的内容描述出来,并畅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诗词的文字往往极其简洁,含有深远的意蕴,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于诗词的写作背景、诗词的意思有大致的了解,课堂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感受,这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再创作。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4篇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是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本文就探索古诗词的音乐性并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为例,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

关键词 :古诗词;音乐性;演唱;音乐分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4-03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新体裁,是中国古诗词的音乐性与艺术歌曲的融合。而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是却也是相当的严格,必须要根据词作者与曲作者的创作作品时的心境,真实表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所以,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为古诗词谱曲而完成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更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歌曲体裁。这种体裁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体裁,它是我国古人遗留下来的艺术成果的再次发扬。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曲,不仅仅是要做出好听的乐曲,还要遵循歌词也就是古诗词的意境,遵循词作者在作词时的思想情感,表达出古诗词的真正的意蕴。而在古诗词的演唱方面,更是要前期准备做足,了解词曲的真正内涵,再配合演唱者精湛的唱功,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下面就是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作为例子,浅要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及演唱。

(一)《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开始对艺术歌曲的研究,同时,开始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与创作。并以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山之作。

《大江东去》是以宋代词人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是一首典型的豪迈奔放的辞作,经过青主谱曲以后,更是让人深刻的领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更加的震撼,情感上的表达也是更加的细腻,不露掉一丝一毫的情感宣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被贬至黄州游赤壁古战场时所作,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述,抒发作者对于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的感慨。这首词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上下两片上阕写景。描述的是作者在游赤壁古战场时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之景。大江之水滚滚东流,大浪搏击着江岸,浪花飞溅,声势浩大,无与伦比,令人精神振奋。

下阕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黄州报国无门的无奈,这个感情是非常细腻的,非常纠结的。由对昔日英雄“雄姿英发”到自己“早生华发”的无奈,“人生如梦”到最后却又“一樽还酹江月”这些遭遇都不算什么,愿意以酒祭奠江月,与江月同醉,又是振奋人心,义盖云天,豪放结束。

这首词有对长河滚滚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的描述,有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怀念,有对自己自身被贬和早生华发的无奈,还有“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可谓是情感丰富。

2.《大江东去》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大江东去》是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所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的事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意境,借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和词作者的内心情感。全曲可以根据诗词的格局,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尾声的单二部曲式歌曲。

第一部分1—22小节,庄严地广板,采取宣叙调的写作技法。除去第一小节至第二小节,以及第十七小节至第十九小节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其余部分皆是一字一音。例如乐曲刚开始的第一至第二小节。

开始就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强音开始,直接把听众带到大江滚滚奔流,一泻千里的壮阔场面,令人心神荡漾。到第二小节的时候又是弱音开始。演唱者在演唱这部分时,一定要用强而有力的气息作支撑,就像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没有止境。另外,第二小节有一个半拍的休止,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才是更加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其余部分多是一字一音,还运用了大量的短休止。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共鸣腔体完全打开,咬字有力,吐字清晰并且归韵要统一。

第二部分23—42小节,较快的行板,采用咏叹调的写作手法,旋律起伏跌宕。这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气息要均匀流畅,仿佛像作者那样,遥想昔日英雄周公瑾的雄姿英发,想着英雄谈笑间便“强虏灰飞烟灭”以及感叹着自己被贬黄州而且“早生华发”的无奈。

尾声部分43—53小节,间奏以后由“pp”开始,叹息着人生如梦,岁月如梭,至51小节时,感情基调急转,由音阶式的上升,情感激昂,达到乐曲的最高点,“早生华发”又何妨?被贬又何妨,我愿用杯中酒祭奠江月,愿与江月同醉,不可不谓是豪迈奔放。

在乐曲的伴奏上,更是采用琶音的效果,就像是滚滚东流的江水,也容易给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

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古诗词艺术歌曲,曲作者青主先生为其谱曲时,更是遵照词作者的初衷。这首艺术歌曲多是一字一音,不时加入一些豪迈奔放、跌宕不羁的旋律,而且这首艺术歌曲在情感上,更是有着强烈的对比,豪迈、无奈以及浪漫。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乐曲时,需要歌者拥有强劲的气息支持,豪迈奔放的演唱,更是要遵循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内心的真实的、细腻的情感。演唱者要让自己的声音把听众拉入到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最最细微真挚的情感。

(二)《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有着不同的派别,如果说《大江东去》是豪放派的词作的话,那么《月满西楼》当属婉约派的典型。

《月满西楼》是苏越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所谱写的艺术歌曲。而这首词,是李清照与丈夫分别后,抒发作者离愁别苦所作的。整首词以一种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忱挚的爱,却没有一丝的俗套之感,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却又小小悲伤地美得享受。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语言精练、节奏分明,处处体现了作者对丈夫的相思情怀。

“独上”一次写出作者与丈夫的离别之事,暗示自己只有一个人的处境,也是对丈夫的无限相思。而且,相思之苦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内心,不减反增。

这样一首表达相思之苦的词作,可谓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词人把与丈夫的离别相思,用女性特有的敏感体验,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抽象的相思离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2.《月满西楼》的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一些乐曲家在为古诗词谱曲配乐时,也不再拘泥于古曲,而是迎合着当代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在古诗词与当代人们之间进行巧妙的联合,既接受了我国中华民族的古典音乐风格,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有一定的现代感,但也有别于一般的流行音乐,可谓是雅俗共赏。《月满西楼》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首乐曲的写作,更是把音乐与歌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令听众听起来更加的舒畅、简洁,唱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拗口。歌曲的旋律清新流畅,多是根据歌词的特点,出现了四级跳跃式、水平式和波浪式等进行方式。全曲在调式调性上采用的是我国的民族七声清乐羽调式(也有说是a小调)。这种调式,更容易与这首诗词的意境相融合,从而完美的再现诗词中的相思离愁之苦。此曲一共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前奏、间奏和反复的单二部曲式。A、B两个乐段均为方整性结构,而且都采用了“同头异尾”的创作技法。如谱例:

前奏(1—6小节)和间奏(16—17小节)都是采用的反复的波浪式的反复的方法,使得旋律缠缠绵绵,仿佛作者内心世界里面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去之还来的感觉。前奏渐入心里,间奏也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乐曲更是缠绵不断。

A乐段(7—15小节),旋律采用了顶针(也叫鱼咬尾)的写作技法,有一种缠绵不断的感觉,寓指词作者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在A乐段的结尾处,音高持续攀升,使得歌曲的情绪也跟着开阔了起来。离愁相思别苦更是喷涌而出。

B乐段(17—27小节)多是运用半拍的休止,抑扬顿挫,直接抒发相思离愁别苦,把情感的表达推向。

在演唱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更是要注意深入此曲作者的内心,要深刻的理解词中的真正的意境,运用平稳的气息,表达出作者的相思之苦,用声音来诠释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歌曲我听过安雯老师的演唱,在她的演唱中,可谓是字字都带有原作者的内心情感,完美的诠释了这首古诗词艺术作品。可想,她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

二、古诗词歌曲词与曲的融合

我国的古诗词本身就具备较强的音乐性,在古代就有诗与乐的紧密联系。而在近现代,诗与乐的融合更是又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古诗词的编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古曲,也不再只是中国的原始的音乐文化,而是结合着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古诗词相融合,创作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发展,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更是独具一格,既有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有别于流行音乐的雅俗共赏。

而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与曲的融合,就是古诗词的音乐性,通过歌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表达出来,通过歌者对词作者和曲作者的了解,通过歌者对词曲的理解用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歌者的气息、声音和强弱上的、情感上的对比,使得古诗词不再仅仅是节奏、语言和意境的美,还加入了人声,通过歌者声音的演绎,仿佛身临其境,使得人们更能真切的体会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给以听众真切的共鸣体验。

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又迎来的新的发展空间。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更是使得我国声乐演唱的道路更加宽阔,想要通过声音表达的真实情感更加深刻,更加细腻。

从古至今,在两种东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同时,在他们不断进步的同时,总会伴随着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便是如此,在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同时,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便开始产生了,是必然的趋势,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就要有歌者来演绎,歌者通过声音与古诗词的音乐性、词曲作者所赋予的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融合,使得古诗词又有了新的生命。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在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相融合的时候,都是使得古诗词不再是古板的文字、节奏的美,还带有声音的诱导,给听众、给观众带来真切的声觉体验和共鸣体验,仿佛词作者就在眼前创作这篇古诗词,仿佛看到了词作者在古诗词中所赋予的意境,也仿佛进入到词作者在词中所看到的美景。

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融合,是时代和发展的产物,是对古诗词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够再多多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古老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与时代接轨,跟随时代的脚印。让民族文化在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5篇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94—01

一、紧扣题目,圈定基本内容

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

1.题目揭示内容。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中事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只有结合题目中的“观书”“有感”之后,便知是作者在谈读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题目直接透露诗人心情。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是悲伤的感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3.题目呈现作者思路

【示例】 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写了什么?

【分析】从题目《题李世南画扇》中可知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4.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暗含诗歌的主旨。

【示例】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从题目中的“试上”“闺意献”可知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籍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读诗,必须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关注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等。

1.明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诗,“唐诗多以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语)。

2.明晰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但也要考虑作家多样的风格。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还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有《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3.注意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示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以虚衬实,表达梦醒后面临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了解了作者是亡国之君的身世,及其“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这一创作背景,解读诗人的情感就易如反掌。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人 朗读训练 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朗读那些精美的诗作,仿佛走进了富丽堂皇的文化宫殿,那些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一定的感悟鉴赏能力,我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加入了诗词鉴赏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一、读懂每一首诗歌是朗诵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诗歌都是诗歌中的经典。读懂诗歌中的情感、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朗读训练的前提。而要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则需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登高》一诗,如果对诗人的遭遇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在朗读此诗时一定要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诗歌的沉郁悲哀,体会诗人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

二、读懂一个诗人

到了高中,学生在诗词方面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这时对诗歌的欣赏就不能只限于某一首诗、一首词,而是对一些著名诗人、词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多数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多是因为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坎坷,或国破家亡,或壮志难酬。因为经历不同、心境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之下,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以李清照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无忧无虑,这一时期她写的《如梦令》《点绛唇》等,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朗读时应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来读。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醉花阴》等,这样的词就应该读出淡淡的哀愁。金兵入据中原后,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武陵春 》《声声慢》等这样的词,就应该用低回、沉郁、哀婉的语调来读。朗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可以体会出她坎坷的人生际遇,对她的词作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读懂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并能够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歌特色。比如先秦诗歌的现实主义,楚辞的地方特色,汉乐府诗的叙事性,晋田园诗的自然优美,唐诗的严整,宋词的工巧,元曲的自由通俗。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以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划分,豪放派作品意境雄浑,气势豪放,词中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壮志的高风,内容多为家国将亡之慨、宇宙人生之悲;婉约派词风如春秋细雨,或清新婉丽,或缠绵悱恻,细致、含蓄而不直白是很多作品的特点,幽怨、深沉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的这种不同风格,必须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深刻体会。

四、读懂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都是用来歌唱和配合舞蹈的,因此极讲究节奏和韵律。同时,诗歌为了更好地抒情,也特别讲究意境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在朗读过程中,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妙。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要读出诗歌节奏上的铿锵有力,还要通过想象体会落叶纷飞、时光流逝、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无奈。词最早的身份是和乐而歌的歌词。为适应曲调的要求,词有不同的词牌。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那些曲调,但词牌所规定的抑扬高下、长短曲折的声调变化之美,仍可在诵读的文字过程中体味得到。这种曲牌所规定的种种不同体式本身所具有的音韵节奏之美,正是它不同于诗的、保持不同艺术魅力的所在。所以,在诵读词时,要读出词的音韵之美,才能真正把握词的本质美。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韵脚工整:“狂” “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本词多长短句,音节嘹亮,可“抵掌顿足”而歌,声情并茂。

因为词的和乐而歌的性质,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我鼓励学生在诵读中加入自己的身体态势语言,增加表演性,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声情并茂地体会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豪放派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