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蒹葭

曹蒹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曹蒹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蒹葭范文第1篇

曹蒹葭范文第2篇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兒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兒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後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曹蒹葭范文第3篇

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在许多时候并未影响人们之间的平等相处,以诚相待。请看下面这首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写作者自己借宿在偏僻山中受到盛情接待的情形。姓荀的农家老妇虽然生活艰难,但却以菰米做成的美餐相招待。老妇跪下身子将这雕胡饭呈送给他,菰米饭在月光照射下像珍珠一样耀眼,这让李白深受感动,想起历史上韩信年轻时贫寒,漂母赠饭以解饥饿,后来韩信封王以千金报答的故事,再三辞谢眼前的荀媪,实在不忍心享用这顿晚餐。

李白是颇有盛名的大诗人,生性高傲。相传他奉诏入长安宫中时,唐玄宗亲自下车迎接,还为他调制汤羹,杜甫说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他对山村贫穷老妇人却是如此平等相待,甚至谦恭地再三辞谢,不知如何是好。

同样是大诗人的杜甫,对人也是如此。在杜甫诗中有为画师“途穷反遭俗白眼,世上未有如公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不平,也有为歌唱家流落江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的深深慨叹,都表现出与人交往时的平等真诚。

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打动后人,不仅是因为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因为诗歌将作者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交流写得自然流畅,情致曲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此时白居易虽然被贬,但仍是江州司马,他能与偶然相遇的琵琶女互诉遭遇,可见他待人也是平等真诚的。

不仅如此,白居易身为官吏,他在与人平等交往中还能自省。他在担任县尉时到田间看到农民辛苦割麦,听到贫妇人诉说在重税之下只能靠拾麦穗充饥的情形后,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诗的最后四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像这样的自省意识对于居官者来说实属不易。

有人说,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唐朝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男女礼教设防不似前代。唐代诗人一般都风流倜傥,有艳遇冶游的经历,就连珍重夫妻之情的李白、最为严谨的杜甫也不例外。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怀有青云之志,他们出入青楼歌榭,一般不过是调剂一下身心,松弛一下神经,抚慰一下心绪而已。这种文人学士与妓歌女的交往,也成就了不少著名的唐诗。如: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头两句是写与所爱女子泪脸、愁眉分别的景象,并不出众。只是后两句,却成了千古名句。本来月光普照大地,并不特别照顾扬州,但作者却说天下如有“三分明月”,扬州就独占了“二分”,“无赖”二字在这里成了爱到极致的昵称。正是由于这首诗,“二分明月”成了扬州的代称。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开头先写出深秋江南仍然是青山绿水,草木未凋。最后两句则直写最令作者怀念的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而得名的扬州二十四座桥,遥问此时好友韩绰这位“美人”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在调笑之中问候了这位好友,也流露出作者对当年在扬州为官时浪漫生活的怀念。同上一首诗一样,这首诗也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原意,如今成了对扬州这座文化名城繁荣温柔之乡的赞扬。

唐代的歌姬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才华出众的女诗人。薛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她姿容美艳,八岁能诗,多才多艺,留有传世诗词五百多首。请看其中一首: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前两句引用《诗经・蒹葭》的诗意,写深秋月夜送友人远行。接下两句虽劝慰友人不要说千里相别自今晚始,但又深知友人远去塞北,今后连梦魂也难以度越关塞,再见恐怕很难了。这首诗化用了前人的名篇成语,写得委婉含蓄,情意绵绵,耐人寻味。

被称为“扫眉才子”(意为有文才的女子)的薛涛交游广泛,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王建、张籍等著名诗人都有诗词应答,与他们成为朋友。但她真正爱上的只有元稹一人。元稹死后,为了怀念他,她利用成都浣花溪水制成十色松花小笺,后人称之为“薛涛笺”。在成都杜甫草堂不远处,至今还耸立着一座薛涛的“吟诗楼”。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外人士交往十分频繁,有的外国人还在朝中为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的留学生,入唐后改用汉名晁衡。他在长安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安南都护、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晁衡与王维、李白等大诗人成为好朋友,还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足见他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公元753年,他曾随日本国遣唐使乘船回国,途中遇到风暴漂流到了越南,二年后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他遇难身亡,李白闻讯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哭晁衡卿

李白

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诗头二句写想象中晁衡归国途中的情景,“蓬壶”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把晁衡东归放到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意境之中。接着用明月沉碧海来喻晁衡这位高洁的朋友不幸溺海而亡,用天宇层层白云的愁容满面来表达对友人的悲悼。诗以“哭”字为题,但全诗不写哭状,而是借景物描写,用比兴的手法抒发出了痛悼之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讲究沟通的艺术。要注意态度、表情、动作的分寸感。分寸拿捏不好,往往会事与愿违。有分寸的人际交往态度总的来说就是不卑不亢。

在人际交往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讲究说话的艺术,即便是劝说别人,也会收到好的效果。劝说,就是让别人听信你的话。从心理学讲,是让人态度改变,重新形成认识的过程。这是很不容易的。讲究说话的艺术,即使拒绝别人,也会使对方感到尊重,欣然接受,正所谓“好言相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朋友之间多些幽默诙谐,更会增进友谊。《唐诗纪事》中有这样一首李白自恃才高,戏言杜甫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此诗虽是朋友间的戏言,充满幽默诙谐之意,但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治学一向严谨勤勉的叹服及对他身体健康的关心。这首诗非但没有妨碍李杜二人的友谊,反见他们之间情感的亲密无间。后来有人认为此诗系伪作,也是一说。

曹蒹葭范文第4篇

在诗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注重文化传承:创设情境,拉近生本距离;学习语言,着眼方法指导;解读作品,宜有文学眼光;优化练习,提高课堂效益。通过这样的策略和方法,让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和血肉,使学生具有民族语言、民族自信、民族精神。

关键词:

诗文阅读;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诗文特别是古典诗文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中国人的内核,学习诗文,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在诗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注重文化传承。现对主要教学策略作出简要分析。

一、创设情境,拉近生本距离

范读渲染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传韵,又传情。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在和谐婉转的韵律中,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加强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音乐烘托情境:比如,在学习《蒹葭》一诗时,可播放《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角色体验情境:在教授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的文章时,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进入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圯上敬履》为例,可以把全班同学每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首先,分角色朗读,一人叙述语言,另两人读老父与张良的对话;其次,让学生自查解释和译本,理解内容后再由每组中的两个人去表演,要求对话要用现代语言。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并且锻炼了表达能力,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习语言,着眼方法指导

溯本求源:汉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快捷有效地学习汉字。整合贯通:教学时可将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整合起来。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常态化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人对这首词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教学这首词,关键要有一个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词前小序中的“兼”字,由它入手,拎起全词的教学,可谓纲举目张。词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交待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也含蓄地流露了写作目的。“兼”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兼,持二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手持两禾为兼。”因为“兼”是一手将两禾合并在一起,所以“兼”表示同时具有几样东西或做几件事。“兼”字能告诉我们这首词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除了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另外的情感流露,它需要我们在读词时细心揣摩并加以体会。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小序中的一个“兼”字,在结合此字构造上的特点、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除此之外,从诗句你还能体会词人怎样的情感?可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对这个字的揣摩推敲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将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巧妙融合的有效做法。

三、解读作品,宜有文学眼光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文大多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文学眼光来欣赏这些诗文,从而培养其阅读、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巧妙设计问题,找准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感知、品味、理解。

作者平时积累了许多情感,遇到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的突破口,才演绎成了篇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的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物,也可以是一次经历、一个念头等。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讲李煜的《虞美人》。可抓住一个“愁”字来引领学生品味词的内容:哪个词可以概括词人的感情?你能从哪里感受到“愁”呢?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愁情的呢?突破口找得巧,课就能上得清晰流畅,学生的品味也能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地升华。另外,如《湖心亭看雪》可抓住一个“痴”字,《圯上敬履》可抓住一个“敬”字。总之,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教学目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或关键字词,或题目,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或情节,不一而足。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解读。

“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时可引入的背景材料,一般包括“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勾联,获取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能更好地解读课文。教学中的“知人论世”,不应为了交待时代背景而孤立地安排,而是应在学生理解课文需要的时候出现。恰到好处、有的放矢地穿插背景资料,才能收到加深理解、启迪思维、激活课堂、提高效率的效果。教学过程中的“知人论世”应避免只是做为一个环节走一下过场,不能为理解诗文内容服务;或过早出现先入为主,造成概念化的思维定式。

(三)拓展勾联,丰富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更全面。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可联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二者在内容、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建立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个性化的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同类或相关的作品,这些材料与课文或是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或是在主题、表现手法上有相似点。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理解《子鱼论战》一文的大意,加深对课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一战略战术的理解。无论何种方式,目的在于形成比较。比较可以是异中求同,也可以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共性要点。在试题命题的过程中,我会尝试引入比较的方法。如有一次命题,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我选取的是曹植的《美女篇》与《陌上桑》进行比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下面是曹植的《美女篇》的节选,你觉得这首诗在人物塑造上与《陌上桑》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一点即可。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用这样的比较,能使课内的获得与课外的考查结合得更为自然,更好地考查学生举一反三、适当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体现《陌上桑》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渗透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

四、优化练习,提高课堂效益

曹蒹葭范文第5篇

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切实可行,方为好法,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我思考着,探索着: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复习效率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7-9年级的学生要求背诵的古诗文80篇(首),其中重点背诵的有50篇(首),这些篇目分散编排在六册书中,简直如一盘散沙,复习起来很不方便,于是我便进行了归类整理。

首先将文言文二分为韵文和散文。

韵文类指古代诗词曲,重点篇目有34首,我将其构建为这样一个体系“一个源头,两个过渡,三个高峰,几个延续”。

“一个源头”是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教材中选了《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两个过渡”指魏晋南北朝中的建安诗歌和东晋诗歌,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节选的有曹操的《观沧海》,东晋诗歌节选的有陶渊明的《饮酒》。

“三个高峰”是指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唐诗又可分为“四三二二四”格式,“四”指初唐四杰,教材中编选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三”指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三人共7首诗又构成了"二三二"格局,即李白的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二首诗《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二”指盛唐诗歌两大流派,即“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王孟)和“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岑)教材中节选了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适武判官归京》两首诗;“二”指晚唐诗歌 “小李杜”的文章,节选了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四首诗。“四”指唐代其他几位诗人的四首诗,概括为“一王二遇(愈、禹)一李”,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

宋词(宋诗)

需说明的是,宋词之前教材中节选了唐五代杰出词人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宋词(宋诗)概括为“一二三”格式

“一”是指北宋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他的词有气魄,豪迈沉雄,成为"苏辛"豪放词的先驱。

“二”指宋词两大流派。即"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豪放派节选的有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派节选的有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元曲,概括为“一马一张”即马致元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几个延续”指金、元、明、清、近代、现代的几位诗人的佳作,节选的有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总之,对于诗词曲的复习,我按照历史朝展的顺序,及各朝代的突出的文学成就,加以分类归纳,寻源且授渔,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散文类文言文,需重点掌握有的16篇,我按照“类同比较读文言”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比较复习,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总体概括为两句话“四记二孟二说二游记,一孔一论一表一铭一序文”

“四记”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二孟”是指教材节选的孟子的两篇文章。即《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说”是指唐韩愈的《马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二游记”, 一是指北魏郦道元展现三峡七百里壮丽风光的山水游记文《三峡》,一是指苏轼夜游承天寺的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在复习过程中,可灵活归类,可把托物言志的文章归为一类。例可把《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归纳到一起复习。可把同为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归为一类。例可把《三峡》与《小石潭记》等归为一类复习。

每类文体的文章,从文体入手找寻他们的异同点,并紧扣中招考点归类整理:会释重点词语,会译重点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了解主要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会通过课内外对比阅读探求作品内容、写法或作者思想的异同,能联系实际,谈作品观点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说:“材无非是例子”,创造性运用好例子,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好了背诵关,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激发了热爱祖国及祖国语言文字的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透露出诗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欧阳修笔下的“佳木秀而繁阴”写出了琅琊山夏日山林之美;“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出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咏雪、以春景写冬景之千古名句。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博大襟襟令我们钦佩和敬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曹蒹葭范文第6篇

2017端午节经典祝福

1.粽子一颗心,祝您事事都称心,一个粽子一份情,祝您天天好心情,端午节里寄心愿,合家欢乐福满堂,手机短信传祝福,单单祝你端午节快乐!

2.从前你会强迫我吃粽子。而今,孩儿不在母亲身边,用短信编织一个虚拟的粽子送给你,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3.手机里藏着你的名字,就像我心里藏着你的影子,在每个被惦念的节日,你注定会让我想起,愿我的祝福能送到你心里,祝你端午节快乐!

4.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5.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6.棕是郁闷事端,子曰因果尚午,红尘情缘看开,枣悟凡世俗心,糯米粘行不快,米节何处来乐,鸡鸣早起务常,蛋中混沌不在,包你功名在怀。

7.人生路漫漫,无需轰轰烈烈,快乐就好;友谊最珍贵,无需牵牵绊绊,想着就好;朋友如手足,无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端午节快乐!

8.我用真心的苇叶,祝福的糯米,幸福的莲子,感恩的樱桃,快乐的葡干,乡意的花生,甜蜜的红枣,做一份如意八宝粽,祝你端午节快乐!

9.端一杯雄黄酒,跳一曲楚国舞,屈原的《九歌》,伴唱着端午!包传统的粽子,挂驱邪的菖蒲,再用手机送你一个火热的祝福:端午快乐,一生幸福!

10.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这是钱钟书夫人对钱说的;我想对你说的是:亲爱的,你在哪儿,我的心就在哪儿。粽子不能吃太多,因为肚子要装思念!粽子不能吃太少,因为我们要领妈妈包粽子的情!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祝福远方的你节日快乐!

11.离乡二十多年,每每梦到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时,总能梦到弥漫在房舍上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游走着故乡的红砖故乡的黛瓦时,总能梦到徐徐盘旋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涌动着故乡的小桥故乡的流水时,总能把记忆定格在几里之外就能看到的百缕炊烟。

12.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

13.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4.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15.缘分,让我遇见你;开心,让我认识你;牵挂,让我想起你;友谊,让我们在一起;信息,让我不得不发给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节快乐!

16.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

17.杨梅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棕叶香包五粮剥个棕子裹上糖;艾草芳龙舟忙,追逐幸福勇向上;美好的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18.粽子包着枣,祝你健康永不老;粽子夹着肉,愿你爱情长又久;粽子沾点糖,望你快乐幸福长。不同的粽子有我相同的祝福:端午快乐!

19.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20.心到,想到,看到,闻到,吃到,听到,人到,手到,脚到,说到,做到,得到,日子到了,送你的粽子没到,只有我的祝福提前传到,端午快乐!

21.你是我生命中最要的人,要珍惜你;你是我端午节的贵客,要热情招待;请你吃粽子,喝雄黄酒,看赛龙舟,就是要你端午节过的快乐无比!

22.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3.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灾难,日渐麻木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愤世嫉俗时,不要让敌意遮住了双眼。去相信世界还有爱。也许曾经被伤害,曾经被欺骗,可是为什么要宁可相信让人痛苦的东西,而拒绝去接受美好呢。

24.风和日丽,今日端午,粽子飘香,龙舟正舞,听得耳边鼓,欢声阵阵,引我情愫,一杯雄黄酒,满载祝福,我在身边,有何孤独?关怀在心,好运一路。端午节里,温馨在你身旁守护。

25.夏日高温不退,生活枯燥无味,革命工作太累,个人身体宝贵,多吃瓜果是对,再烦也要去睡,找个时间聚会,地方不要太贵,祝端午节快乐!

26.在西安的时候曾品尝到过当地一味小吃:蜂蜜凉粽。小贩用棉线将白米粽切割成片状,盛碟,淋上蜂蜜,凉生生,甜津津,颇为可口。据说这蜂蜜凉粽是由唐代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这也许是白米粽最美妙的名称了罢。

27.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糯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

28.在这里,人们都用了纪念这组字眼。但在事实看来,但无论是哪种由来,端午节都本应是一个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节,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

29.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30.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31.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

32.距离,有近有远。记忆,彼此相连。联系,时多时少。情谊,永恒不变。短信,今朝一段。祝福,天天相伴!

33.沙渺渺,水依依,思念如芳草,随雁向你飞;月珊珊,星淡淡,问候穿云端,祝福送身边。端午节,浓浓情,传诚挚祝福,送美好心愿!祝端午节快乐,朋友!

34.菖蒲是我很喜欢的植物,在城里一年中唯有端午看得见,每年端午节那天少不了买几根长得很漂亮的。挑菖蒲叶片长长、绿得发亮的,根也是干干净净、白中带红的。和着艾草一起带回家。挂在门边,有个端午的意思。

35.神看见你口渴,便创造了水;神看见你肚饿,便创造了米;神看见你寂寞,所以他创造了你的朋友我,端午节到了,我祝愿你节日快乐,多吃粽子!

36.上课时老师讲到端午节以及中药,突然有这样的想法:窃贼永远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相反,会失去重要的东西。

37.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个祝福,我送给你整个春天!如果一朵白云代表一份幸运,我送给你整个天空!愿我能把世上最好的祝福带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38.一把糯米两颗红枣三片粽叶四根丝线缠成五圈是端午;一个节日两人祝福三羊开泰四季平安聚成五福过端午!节日快乐!

39.汨罗江诉说着神奇的故事,苇叶糯米融入无限的敬意,龙舟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端午节日蕴含民族的品格。祝你生活甜蜜!端午节快乐!

40.用一颗咸蛋,两块肉,三两糯米,四片粽叶,做成粽子;放到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裹着无数祝福送给你,愿端午节好运!

41.今天是端午节,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

42.提起雄黄酒,就令人想到那个美妙的爱情传说。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了收服白蛇白素贞,密使许仙在端午令白娘子喝下雄黄酒,逼迫她现出原形,随后就发生了白娘子盗灵芝草、水漫金山、镇压雷峰塔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43.今日端午,让我托诗人的福,请你多吃些粽子;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夏日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曾落下的问候,这一刻一起补偿,所有的关心,凝聚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44.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45.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6.酒当歌,曲轻弹,霓霞舞翩翩;花儿美,碧水涟,日月彩云间;梦成真,福禄全,祝愿开心每一天!

47.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48.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49.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曹蒹葭范文第7篇

诺贝尔文学奖的表彰对象是“创造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作品满足这一标准。不说其中美的境界,不说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单从“理想倾向”的角度评价,曹雪芹当得这一称号。曹雪芹的理想正是人类共同的倾向:乐。应当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思想的快乐,所有快乐都是心灵超脱了物欲枷锁的一瞬所产生的感受。而在这个尘世中,这一种超脱也是不可达到的,所以人类的理想就在于对于超脱多种方面的倾向与追求――正如一块落人凡俗的补天石对灵性的不断追求。这就是理想倾向,而作品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理想的不可得。

曹公和《红楼梦》 杭玉婷

“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白话文小说的里程碑,它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语言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曹雪芹不但代表了《红楼梦》,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时代。《红楼梦》浓缩了中国那个时代的背影。它将那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再单纯写事,曹老书写了其中几百号人的命运。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社会。他解释了封建统治必然衰败的不争事实。他的《红楼梦》,寓意深刻、光芒万丈。

曹雪芹,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洞悉整个社会,望穿封建社会的残骸。他嗅到了新社会即将到来,看见了第一缕曙光。他与但丁相似,力争改变社会性质,期盼人们自由、平等。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激昂”的文字,使人民清醒,不再沉沦。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红楼梦》,它占据着我心中首要的位置;我不知该怎样形容曹雪芹,他让我感知了每一次心跳。

这个奖我一定颁给曹雪芹 杨禧妍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把这个奖项颁发给曹雪芹。

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就是《红楼梦》。可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蕴藏深刻的涵义,久久难摸透,给人一种高尚的境界,“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这是曹雪芹的酒友敦诚对他的称赞。同时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他笔下的石头可是出了名的,有不少人会纳闷:“为什么曹雪芹这么喜欢画石头呢?”我也曾这样疑惑过,我想只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的书面诗的人才知道吧。当然,曹雪芹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红楼梦》。它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造,我想他这一生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将《红楼梦》写完,后四十回是别人写的,虽说写得精彩但总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情感思想多多少少有差别,也不知曹老先生是否满意。不能否认《红楼梦》这部巨作是曹雪芹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可以说,《红楼梦》因曹雪芹而生,曹雪芹因《红楼梦》而活。

人性超越文化的障碍 吴苇航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想到一个人――路遥。

在中国走过青少年时代的人们都知道《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两兄弟,在出身于贫苦的命运中,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善良,甘于冒险追求更远大的梦想,走出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二十多年来的青少年。路遥的作品描绘的是拼搏向上的精神,从我的父母到我,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受到的激励是永恒的。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少年们未来的希望,带来积极的思考,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路遥被评价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不拘于条件,不拘于短暂的成功,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样的精神才是最高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要得到世界认可的。在路遥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生》的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体现最多的都是积极进取的人性美。人性的美可以超越种族、抛开政治,引起人类灵魂深处的共鸣。文化有吸引人之处亦有难以理解之处,国与国之间难免会不了解。诺贝尔奖需要突破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隔膜。如果路遥在世,他无疑是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的。他与许多文豪一样“被世界埋没”。或许以诺贝尔奖来衡量一个作家的能力太功利,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沟通的障碍。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能够走向世界。如果中国文学能够敞开大门,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更多的著作主动分享给世界,相信人类的认知将会迈出一大步。

假如我来颁奖 韩林峰

我会把这个奖颁给鲁迅先生。

有人说他的文章有太多的冷峻,少了些饱满的温情。我认为,他以理性与智慧面对一个民族的种种问题,那是忧国忧民的深沉。他看到国民素质的低下,看到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中国人,看到革命的艰难,为此忧虑。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引领、探索“新希望之路”。他的那些经典文章,便是革命历程中的累累果实。他的文章揭示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一个时代里不同人的不同生存形态,体现出社会的晦明两面,富于理智。他以他的力量,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引领着新文化的发展。

他花自己的钱印书让青年人阅读,并且夜以继日地工作,写文章,回青年的信。他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

他献身文学与革命,他用文学,用他精神的力量,影响了无数后辈,引领他们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他对文学的诠释是深刻的。若他在世,我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

选鲁迅的理由 孙兴

1.鲁迅一生作品丰富,包括杂文、白话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2.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完美地结合了白话文与文言文。

5.他通过杂文,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6.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网上查的资料)

7.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8.他的作品很多被收入在中学课本中,中学里把他的作品与写作文和文言文一同提名,显现出他的作品在中学学生及老师眼中十分重要。

应该给罗贯中 潘政焘

我想把它颁发给罗贯中,他的著作《三国演义》语言连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我非常喜欢他的书籍,从书中,我看出了罗贯中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他主张国家统一,痛恨奸诈邪恶,他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所以我推荐罗贯中。

为鲁迅颁奖,对不起,办不到 郑凌风

如果我是诺奖评委,鲁迅,你很优秀,但是对不起,我不会给你颁奖。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很多时候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多半是尖锐的,对社会黑暗的愤慨,是直面刺向人心的利刃,他的文章往往革命性强过文学性,他的文章是做T精美的利器,是用于鞭挞的,是用痛在唤醒麻木的国民――无论再怎么精美,最终都是利刃。后代人在评论鲁迅时大多看到了其中的文学价值,而教育侧重的也是鲁迅文章的文学价值,忽略了鲁迅因何而写文章,忽略了鲁迅拿起笔杆当武器的目的――救国。

相比之下,莫言的文章是文学,没有锋利的刀锋,也无严厉的措辞,就如诺奖评委会主席所说:“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学,他的作品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痛心,他在隐喻着新的时代的黑暗,给人更多的是无奈与叹息。

所以,鲁迅的文章是武器,莫言的文章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为何不给鲁迅颁奖的理由。

最终的投票 汪佳茵

相比鲁迅,老舍的文字显得更通俗所以更受大众欢迎。早在上世纪就已经被翻译成英文,而且保留住了神韵,这突破了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一大瓶颈。各国读者都被语言中包含的情感所打动。浪漫之都的姑娘们以前想不到,她们竟能从这质朴的文字中看到祥子对虎妞之死的悲痛,这比直白的心理活动更真实。早期被外国人认同的“俄式抒情”渐渐被更为含蓄的大段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取代了。后起之辈纷纷效仿中国作家,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虽然许多当代的作家已经与国外接轨,但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并不能吸引大众。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占领全球,对古朴悠久的文化的怀念占据了人们的心。老舍先生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老北京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这些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然而,大众的取向并不能影响到委员会的成员,他们自有一把严厉的标尺。他们的眼睛最犀利,他们看重的是“文学”“思想”,而不是瑞宣的矛盾和王掌柜的无奈。一些新生之辈并不能理解战争带来的,自然就不会明白老舍对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也不会欣赏他的作品。白天会议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舍予的作品中的人物是很生动,京味十足,为现代文写作做出了贡献。贵国的写作特点和手法我们也认同,但是缺乏艺术震撼力,对人性的认识和刻画,从文学艺术角度评价的话,显得有些单纯。”大家心知肚明,作为左翼作家的文章风格,并不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观点。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给中国人留下太多的烙印,捧起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老舍若能活到今天 陈季寅

老舍先生更打动我们的还是他作品背后的“平民情怀”。祥子,晓荷,瑞宣,王利发……最鲜活的人物交织出最动感、最动人的社会现实。旧社会的中国的确显出的尽是弊端,可老舍却同样找到了社会最底层氤氲的“人情味儿”。这人情味儿或许就在你、在我、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徘徊已久。莫言的超现实魔幻,写的是乡土、历史与当代那样跳跃性的内容;而老舍先生的作品既有民生,民情,又有世间百态,还关乎国家命运。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彰显出一个中国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舍予有幸长存,则必开中国诺贝尔奖之先河!

日已落,光无尽 白鸽 冯欣

他思绪飞扬;挥毫泼墨,笔锋处流露坚定。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说服力,长篇作品论证严密,短文则一针见血。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寓言故事》之类的,因为他的作品不好理解。长大以后,我喜欢上了《野草》,里面的景色描绘十分优美,把雪、树、花等一些常见的事物,描绘得让我感到陌生了,原来,这些平凡的事物里也有未被发现的美,美得让你可以嗅到它们特有的芳香。

现在,我理解了《彷徨》中的沉博绝丽;体会了《呐喊》中的匕首投枪;看透了《朝花夕拾》中的笔底烟花;了解了《故事新编》里的笔酣墨饱。对他的作品,我不仅仅赞赏,而是升华到由衷的敬佩。

苏轼是不可超越的 陆欣雨 颁奖词:

他,披荆斩棘,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必经发展之路。他,持一支秃笔,轻描淡写几笔,在文学长空上引出了几颗亮丽的明星。他就是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他的文学作品,是一座丰碑――不可超越的丰碑。

他就是苏轼,在华夏无数文人墨客中,他的豪情,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时代前进。

他的《水调歌头》带给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心灵的慰藉。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三国时的尘封历史再次熠熠生辉。

庄子 吴禧辰

也许你会问,庄子不是思想家吗?在我看来,庄子可以说是中国最特别的作家了。他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加入了庄子本身的思想――否认一切事物是绝对的,反对是非之争,反对人为约束。虽然看起来艰涩难懂,但其实思想深邃玄远,文章奇诡玄幻。读了庄子的著作,你会真的懂得什么叫追求自然,超脱功利和名声、逍遥与自由,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无我”的最高境界。

庄子不仅仅是文学家,其实更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这正是我想把奖颁给他的原因。

我一定会选李白 吴菲凡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大家就阅读他的名篇,他被誉为“诗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歌行体和七绝都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很有新意,所以他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将唐诗文化带向了新的繁荣局面。

《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足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髓。他的文风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当这些磅礴之作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顶峰之时,所有中华同胞一定会为之鼓掌。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会选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格调、与众不同的文风需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

烟雨中的红颜――李清照 陈惠敏

我会将奖项颁给她――李清照。

小学课本里早就有李清照的诗和词,我至今仍能背诵,因为她的词深入我心。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宋词是一朵情花》。书里提及李清照,让我对这位女词人的了解更多,感受也更深。她的一生坎坷多变,也曾有过令人惊羡的爱情,可最后弦断曲终。她是坚强的女人,虽然她会为国亡而悲,也会为夫走而痛。

李清照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诗词。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论名气、文笔,苏轼、辛弃疾都在她之上。但人生有不少伤痛,借词托怨,美丽精致。李清照将词的雅致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人能及。

她,是烟雨中的红颜,烟雨中的才人。

世界如水一般――张晓风 吴颖铭

通过那篇课文――《行道树》,我认识了她,这位美丽的女作家――张晓风。

与莫言的魔幻主义、乡村风情不同,张晓风的散文更贴近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张晓风善于从平凡的琐碎小事中看出深隐其中的含义。在她的眼中,世界如水一般,表面上平如镜,水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她的散文作品都如水一般,平如镜,清澈见底,又令人想深入水底,寻找张晓风深藏在水底的“宝藏”。

张晓风的作品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对于我来说,她的作品好像被一层白雾围绕,缥缥缈缈,虚虚实实。每次读她的作品,朦朦胧胧,好像探到了中心,却无法言语。张晓风看透了水底下的东西,在作品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这些隐藏其中的哲理,让读者慢慢挖掘,细细品味。这便是我推荐张晓风的原因。

张晓风说过:“水,永远是第一张书笺。”

流浪,只是流浪 李思洁

迅哥儿是自愿放弃,自是不能再选;从文和老舍,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那么就让它保留遗憾吧。杨绛和刘震云曾是我心中首选,直到我想起了流浪。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官方产物,它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大概因为它需要放荡不羁的灵魂吧。我想起了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拳着腿,坐在台阶上,仰望夕阳的三毛。

她的确长得不甚好看,大眼睛,大嘴,但她让全世界都沉迷于她的不虚假,沉迷于她率真的个性,沉迷在她那散发出无尽魅力的散文之中。

她建起一座矗立在撒哈拉的小屋。凡是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人,不由得都想去瞧瞧三毛笔下那座美丽的小房子。

她的文字带着点儿可爱的小俏皮,带着质朴、干净,却有一股使人沉陷的力量。她是最尽兴的歌者,是夕阳下最辉煌的舞者。她笔下的荷西,让我们对爱情有了向往和期盼。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然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梁羽生评论三毛:“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深知:她没有逃避命运,勇敢面对人生。尽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诺贝尔文学奖给三毛的颁奖词应该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女作家,用生命照亮了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用中国式的叙述给世界留下一道倩影,俏皮的文字从现实中开辟了一方桃源……”

跟着她一起去流浪,流浪,去撒哈拉沙漠,拳着腿,看夕阳。

我心目中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冰心 郑紫薇 翁惠佳

若问谁是我心中的一代文豪,那就是冰心。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这是她的诗,也许算不上诗,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这首诗,处处都是悲伤!冰心就是一个看着时间渐渐逝去,自己只能惋惜不已的人。为何要“憔悴”?又为何有“甜香”?为什么“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先甜后苦,苦是“憔悴”,甜是“甜香”,从“轮流着做罢”“也轮流着饮罢”,我看懂了她细腻的心思。

都说她母爱纯真,可是,又有谁能了解她的苦痛,还有她的憔悴。谁又会真正知道她的想法?可能无人可知,但是,她毕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能够回味她那半生的幸福,半生的坎坷的篇章。

“冰雪里的梅花呵!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我想,冰心就是那朵冰雪里的梅花,占了先,使零星的小花,随她一同开放,可见,她是不服输的。若是一个服输的人,又岂会自比寒梅?

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子女们。她毕业于好的学校,得过国际大奖。可是,在她自己的心中,又有谁真正懂得她?

冰心写过一首宝塔诗:“马/香丁/羽毛纱/性样都差,傻姑爷进家脱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其中有几个小典故:吴文藻(冰心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儿把“萨其马”叫成“马”,进了点心店就向售货员买“马”。有一次,冰心与婆婆等人在院子里赏花,被从书房里叫出来的吴先生应酬似的问:“这是什么花?”冰心看着丁香说:“这是香丁。”他竞点点头说:“啊,香丁。”周围的人忍不住笑起来。为送父亲一件双丝葛夹袍,吴文藻受命去东升祥,居然要买一丈“习习毛纱”。幸亏售货员与冰心熟悉,打电话问过才弄明白。冰心父亲说:“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父女相视而笑。

可见冰心是多么调皮、多么活泼啊!这是她的另一面。这样的一面,也只有亲人才知道吧!

诺贝尔文学奖,非她莫属!

我心中的诺奖人选――李清照 游心钰 李炎

李清照,一朵出类拔萃的女儿花。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不输于男儿的智慧给词坛带来别样的风情。如果我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将文学奖颁给这位“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里有儿女情长,更有爱国情操。她的词里有真切的情,无论是对早期生活的喜爱之情,与丈夫赵明诚的相爱之情,丈夫死后的怀念之情,还是背井离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国家沦陷后的爱国之情,都是浓浓的、令人动容的真情。

李清照是爱国女性的典范,她在诗词的造诣不容忽视。她是我心中最佳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我最欣赏季羡林 陈依 王丽明

我最欣赏季羡林。

小学时我曾读过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我的小学和中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及《季羡林自传》。从这几部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文字散发出的深厚的文学涵养和底蕴。

季羡林说过:“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从儿时的困苦生活到长大后到德国留学,季羡林的人生历程可谓曲折又丰富多彩。

他曾选择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最终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文学界的贡献和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所以成千上万的人尊敬他。假如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将这个奖颁发给学界泰斗――季羡林。

我推荐安妮宝贝 邱丽蓉

安妮宝贝(励婕)是曾被流言蜚语击中的写作者。

“下半身写作”这样的诋毁、诬蔑,只能说是曲解本意与找替罪羊。而“荼毒青少年心灵”更是生硬不堪,胡扯一通。那段时间口诛笔伐,但她从不回应。后来《莲花》获大奖了,所有的罪状顿时消失了,彼时的侮辱谩骂,一朝化乌有。甚至许多小资的口头禅是:“安妮宝贝说……”但她依然宠辱不惊。

父亲去世前,她的写作主旨是阐述女童不可消解的幻觉,情爱是素材,风格颓废悲观。那时的安妮宝贝,和《八月未央》里的大多数女子一样,挤一个小时公交车,上班,加班,因为不想煮饭就在外面吃快餐,回家,写作到凌晨,再睡去,很早又醒来,再去挤公交……心底有幻觉,执著地握着这病态的意象写作。频繁跳槽又忙碌无为的生活让她很不开心。这不开心,是她早期的魂。

父亲去世后,风格转变,显著体现在《蔷薇岛屿》上。她开始创作关于一个女子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幻觉。文风倾向简洁与清醒,逐渐收放自如。这时候,安妮宝贝已经辞职,专职写作。从夜晚到次日黄昏。写,写,写。方块字已经占领了她的生活和头脑。

后期开始描写洁净,譬如《莲花》、《月棠记》,不再只是描述过分的爱情与扭曲的亲情,而是尝试男女之间纯净的友情与干净的成人世界的童话。而《春宴》是最近的一本书,笔锋重新指向人性阴暗。但始终有几缕单纯贯彻全文,语言更加简练独特,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异国人难以品鉴唯美的汉字。但作品中洋溢的情感、思想、希冀,是跨越种族的。

最具魔力的文笔 王文君 李炎

她的文字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间复杂的情感。她善于勾起你的回忆,让你回忆起你最想留住却留不下,最想忘记却深深埋在心里的往事。她,就是林海音。

如果你读过《城南旧事》,你会为她生动的叙述倾倒,发生在北京城南那一桩桩普通却深入人心的事如旧电影镜头从眼前一一闪过,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眷恋。古老的小巷,幽静的庭院,热闹的大街,各色人物,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是一段摄人心魄、富有魔力的故事。不得不对作者的童年充,满好奇,对作者的善良与坚强的品格感到敬佩。

林海音,一位伟大的作家,以富有魔力的文笔,征服了所有人。她恢复了旧中国的面貌,让绚丽多彩的画卷铺展开来。我愿意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她。

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 陈晓璇

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笔名――安意如,就坠入了她编织的一张网,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意,意如,安意如,如意安康,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我是这样想的。它可能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祈祷,可能是对生活的期盼,或是自己心灵的诠释,对那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人的真诚祝福。

翻看她的书,我有种将其吞入腹中,或制成芯片植入大脑的冲动,她的文字美到令我窒息!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充满古韵的感性的文字,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是当代文学的一大创新。

安意如的《思无邪》是我的挚爱,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的《诗经》赏析。而对于诗经,我向来是头疼的,读起来都“举步维艰”,更何况理解意思。然而安的这本书使我对《诗经》产生了兴趣。安说:“《诗经》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它也许是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听她这般亲切地比喻《诗经》,我仿佛听到她在我面前一边翻阅一边诉说的声音。安在《思无邪》里解释内容的同时还阐述了内心感受,使拗口的四字诗句不再遥远。

安意如的才华惊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像穿越千年而来的诗人,又像身边知己,与每位喜爱古诗词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点点体会。她的书既似古籍校注,又似随意的散文,陶冶人们的情操,安抚躁动的情绪,洗濯着布满尘埃的心灵,传达着先人或悲或喜的缕缕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