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1篇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不求甚解”。

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

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

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2篇

一、因势利导,科学选择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的不同,教师选择的读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推荐一本好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作品,保证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那么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提高思想修养的阅读。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让学生阅读一些品味较高的书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养文学素养的阅读。文学修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在阅读时要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名家的代表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同时还要兼顾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种文体,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情节,而要从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等方面去理解和挖掘作品的美。

3.增强阅读能力的阅读。课外阅读往往是紧密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的,通过对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关的书籍的阅读,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一般的课外读物比教材的内容要广要深,有利于满足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潜力。这种阅读可以在课堂之前进行超前阅读,也可以与课堂教学同步,或在学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进行学后阅读。超前阅读有利于带着问题听课,同步阅读有利于及时帮助理解,学后阅读则有利于系统的归纳总结。

二、方法指导,事半功倍

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阅读的量,而且取决于阅读的质,更取决于阅读的方法。许多学生因缺乏指导而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以至于读书不求甚解,费力多而收获少。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粗读和精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适当地开展辩论,在集体智慧的运用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感;语文;阅读;能力

一、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要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既是说,必须通过语感这一中介,才能转化成能力;其次,从语文思想教育上看,语感具有选择性,主体只对与之相关的言语现象特别敏感,学生情感的塑造依赖于其对语言的感悟、内化,因此,语感强的人,才能对语言材料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有更敏锐的反应;再次,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看,审美的过程不是理性地认识和推理,而是依靠学生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的直觉,这种直觉就是感悟,审美教育要通过语感来完成。由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将培养语感列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关键。

二、阅读与语感培养的关系

关于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新课标有多次的叙述。在 “阶段目标”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从诵读儿歌、童谣到诵读优秀诗文、读书看报再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阅读,阅读的对象、数量、途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总目标的要求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500万字以上。

那么,阅读与语感培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从新课标的要求中来了解。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最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当然是阅读书籍;“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首先应该是掌握语言感悟能力,对于形态丰富的汉语言来说,规律性的东西,非言语能表达,只能是靠心理的感悟。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哪里来?它依赖于丰富的积累,积累则来源于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就是要多读,而且是多种形式的读,才能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要读,还要多读,还要读好的,读完整的。

三、培养语感的几点方法

1、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感是一种认知结构,语感图式的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语感作为一种语言感悟能力,它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阅读作为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语言实践之一,自然成为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2、丰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实践。语感的获得依赖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积累单纯依靠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巴金先生说:“我不懂得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写文章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诚不我欺也。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4篇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决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加以形容。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决不至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新旧《唐书》杨贵妃传均记载,杨贵妃的得宠,主要原因是她“资质天挺”,具有文艺特长,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加上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的描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也就是艳丽、端庄、有气质,还有肌肤细腻。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官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贵妃比作牡丹,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很可能,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的。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由此可见,当时人决不以肥胖为美。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坡。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坡之所以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作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东坡先生自己体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壮门面;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误把杨贵妃当作胖妞;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进士的时候,上古圣贤的话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因为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5篇

一份教案的设计跟语文老师能否上好这堂语文课紧密相连。我们经常会有些老师不写教案就开始上课,理由是没有时间备课。这样一来,课堂效果肯定会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对上好这节语文课至关重要,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成为你这节课的亮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视频。一上课,我就开始结合视频上的画面,激情地朗诵,学生很快被视频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师豪迈激昂的腔调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有欲望地学习语文

有句话叫读好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从内心就排斥学习语文,那他怎么会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呢?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和文言文,学生更是淡然,甚至还有些学生想在上课时希望老师不讲这些课文,直接略过去。所以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无奈地把这些课文讲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失去学习语文的欲望,怎么能体会到庄子大鹏的逍遥,怎么能感悟到“曲径通幽”的通灵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人心酸?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到与文章相关的音乐、新闻材料、视频等。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优美氛围中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的感性,自己潜意识地想去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去学,喜欢去学,而非赶鸭子上架,逼着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学,教师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特别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块。它们都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因此千万别把语文当标本图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品读语文,语文是个性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语文,语文是有灵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感悟,同时感悟也是语文阅读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有诗意地感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灵魂。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定风波》。在上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诗意地感悟到一个漂泊浪子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深深的乡愁,感悟到苏轼对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仅容易让学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甚至震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课文中也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读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网下载好秋景图片:蓝水晶一样的长空,人字形的雁阵,静静的湖泊,沉静的秋山,堆满枯叶的小径,透过白桦林的斜阳,还有金灿灿的,红艳艳的高粱,缀满果实的柿子树,红色的枫树林……在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可以播放这些醉人的美景,唤起学生们对秋天的情怀。还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更灵活。他们在上作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关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来播放,播完这段视频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的过程配上解说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因为写作文而去挤牙膏了。

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拓宽视野,也让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6篇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寒假是孩子们期盼的,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让自己有点困扰。作为青年教师自己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学校也为老师们着想,要求我们假期好好读一本书,品一碗心灵鸡汤,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长。

  我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从小到大直到现在工作为止可以说是在书的陪伴下渡过的,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尤其是现在每天都做着与书有关的事情,更应该潜心研究书本知识教给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我成了孩子们心中无所不知的“大王”。随着新世纪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高铁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不让自己落伍,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书与我们一同而行。书,我心中的“神”啊。   读书很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卧;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烛月光;或一点清阴,或一抹夕阳;或数株芭蕉,或一带远山。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一般热情,凝成一丝淡定。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两心投契,是以身相许,是默然沉浸,是静静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让我与屈原为伴,共和《离骚》。只是奈何不了汩罗江流水汤汤,混沌不清,淹没了岸边的绿地,冲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尽管“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绿地里,依旧追寻着那最圣洁的芳草。

  读书让我与张岱邂逅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饮热酒,畅谈人生,痴人相对,两顾却无言。虽是寒冬季节,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装饰我心中的那片绿地。因为雪的纯真,让心中的绿地变的如一张毫无杂质的地毯,温暖了我的心灵。无奈那个时年已经过去,物非人亦非。

  读书犹如让我听清风微拂,看柳絮纷飞……心里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梦中,不肯醒来,不敢醒来。生怕汽车的鸣笛,烟尘的污染,纷纷扰扰,破坏这古朴宁静的分分秒秒。

  读书让我悠然,幽然,忧忧然。当时间的风吹过汩罗江岸的芳草,拂过苏轼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黄花,飘飞了湖心亭的那场雪;当现代文明将这原有的纯洁、诗意唯美渐渐腐蚀,如同一阵寒冷的秋风荒芜了原有的绿意,心灵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黄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绿地亦瘦了。我的耳边不断地响起荷尔德林诗意地栖息的呼唤,我着迷地追寻一股清凉的风吹绿彼岸,吹遍田野。可是,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却天可奈何花落去,在心中绿地独徘徊,彷徨又惆怅。

  初中时读过一则佛经故事,故事中的老和尚,每天坚持扫地,从山门扫到山下,扫地的时候,经常唱一首偈语: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人生何处不净地。当时读这则故事,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则故事也有了自己的禅机。其实,在喧嚣的社会中,选择读书,何尝不是清扫心地的过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名言即是读书人千锤百炼得出的历史感悟,也是读书人内心深处的呐喊。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自己的内心远离江湖的是是非非,又何必管尘世间车水马龙之门。日子久了,心中的那份幽静便如天街小雨,慢慢酥倒你的一颗曾经浮躁的心。然而如果你的内心马蹄声声,剑气如虹,即使身在万籁俱寂的深山,也得不到半点的清静,又何谈读几页书,清扫自己的心地,使之成为净地呢?

  “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当然,这里的书是历经的开卷有益的好书。好书隐藏着巨大的秘密!道本无言,文以显道。通过读书,浮躁的内心能在喧嚣的红尘中打开一扇灵魂的窗,让灵魂的洁净展现在的碧蓝如洗的天空之下。让心灵借助文字读书这一“火把”的光亮,我们可以穿越那遥远的历史,窥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进入另一个干净的灵魂家园。

  夜晚,一盏孤灯在案,一杯清茶幽香,从书海中取一瓢啜饮,端详着那些内心欢喜的文字,隐隐能感受到其中的祥和与宁静,一盏心杯似水平。心中渐渐明朗,疲惫渐渐消散,心境的枝枝丫丫毛毛草草,都被梳理得清明柔顺,心平,气和,神清,意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希望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新世纪的教师在读书浪潮的号召下,与书为伴,和书交友,让书沐浴我们成长,让书滋润我们这片土地,让祖国的未来开放出最美的花朵。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7篇

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精神和智力获得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

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处于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抠得很细,反而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教材三位一体结构精读应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反思之三:

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很失败?

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需要给以具体方法。

“课标”要求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反思之四:

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否应当更新?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也应当和写作有联系,但不等于凡是阅读全都指向写作。因为如果这样去强硬要求,就会变成束缚,导致扼杀读书兴趣。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一定就不好,它是读书的一种常态,不必苛求。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读书的。提倡有条件的都实行海量阅读。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韩兴娥 。这对当下那种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以及这些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弱化,有针砭的意义。

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反思之五:

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大量接触网络,当然也是一种阅读,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我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

到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 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

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阅读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合课外阅读。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也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反思之六:

老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举出一些被他们热捧的书来看吧:《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经典对于青少年是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其实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反思之七:

读书的情况是否在评价考试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三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如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

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

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语文教师必须是“读书种子”

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职业性阅读”

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也不太可能喜欢读书。

要把当小学老师作为“志业”。教师是稳定的职业,是创造性的职业,一定会重新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持久的热情,又有长远的目光,那就是“志业”了,和纯粹赚钱谋生的心境不一样了。

开个书目也有必要

读书其实是一件私密的事,是个人化的,照理说不应该有什么统一的书目。记得好像是周作人说过,最不应该给别人看的就是自己的书房,因为一看书房就大抵知道此人的品好了。周作人的话主要是对于文人来说的。而一般学生,特别是还没有读书兴趣的人,给他开个书目也还必要。

我建议把书目的提供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老师可以借这个书目来做两件事。一是激发读书兴趣。你推荐了30本,他能够读3本就不错了,慢慢进入状况,唤起阅读的兴趣。怎么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得想想办法。第二,就是读书方法。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

好读书不求甚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问题;对策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价值观。由于受到了高考大方向的引导,语文素养教育愈来愈被忽视,因次,对高中语文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1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些新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情况下,更倾向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好读书不求甚解”已经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激发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应积极思考探索,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的素养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现状与问题

2.1高中语文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受到了班级学生人数和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授课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非常的少,一些语文外延性很大的课程,课堂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偶有提问互动一下的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素养教育难以得到体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素养教育的兴趣。

2.2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陈旧

在当前以高考为目标的大背景下,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的探求能力。高中语文课堂还难以摆脱以高考文中心的教学窠臼,而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本源目的。在这样的功利性极强的教学环境里,其结果就是语文素养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得到表现。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领域,担心自己知识的权威地位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如果对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无疑会影响语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如不改变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实现创新,那么就很难达到现代社会对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实际要求,同时必将影响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终以至会扼杀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3高中语文教育成绩评价标准的过于单一

教育评价的标准在直接影响我们语文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这决定着我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落实情况。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高考仍是指挥棒,升学率还是学校的命根儿、教师的紧箍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极需构建关于语文素养教育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能再以一考定终身来左右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国外有类似的关于“艺术、媒体和出版业领域”等媒介素养的认证资格的考试,也已经成为其大学入学的一个依据,这很值得我们进行借鉴。把语文素养教育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不断地完善我国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认识评价体系,使语文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3改进策略

3.1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今天,教师应更多借助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对人生的理解,思想上达到共鸣。以《边城》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有山水风光的边城小镇,激发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中探求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3.2改变传统观念,以学习者为主体

近些年来,随着自主学习能力观点的不断被学界认识到,大家都开始认同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识进行唤醒,让学生自发地去获取本学科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与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自己寻求答案,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而不是越俎代庖。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鼓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力和自我的求知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46生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对内容进行自我选择,有自我调节的策略,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时间、方法,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要这样,才能锻炼无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具有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素养教育才真正的能够得到充分之体现。

3.3教育引导,重视语文素养教育的本身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学生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与语文素养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现实性的困难,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我们看到,很多的学生只在教师那里得到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的指导和训练,但却对写作本身缺乏兴趣。这无疑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极大失败。学生只有读的多了,才能知道文字的美丽,才能喜欢上写作。因为他们知道了文字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也忽略了生活中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空话、套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这样是很难达到语文素养教育的目的的。

近些年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引导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稍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学校虽然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但大多流于形式,语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要改变这一现状,仍需整个社会和学校的长期不懈努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学的从教者,有义务把提高语文教学含金量,把知识传递教育同人文精神教育,普世价值观引导,思维敏锐性培养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等方面,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教育东西,通过自己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自我素养提升的能力和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5]何丽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