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革命诗词

革命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革命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革命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雅歌;唱响;成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81-03

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早早来到学校,离教室还老远,就听室内一片嘈杂,一个声音嚎叫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笔者的头“嗡”一下子胀大起来,全身的血液直冲进脑袋里,火冒三丈的冲进教室,对那个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阵训斥。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却让笔者不得不深刻的反思。

山东青州市夏庄初中(简称我校,下文同)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通讯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们班音乐课代表在上体育时偷听MP3被老师没收了。笔者知道情况后非常生气,班干部竟然带头违纪!拿到手里一听,里面全是当今网络上的流行歌曲,什么《你把爱情给了谁》、《一不小心爱上你》等。其实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爱是什么。

到底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感染了学生,让孩子们哼起了那么肉麻的歌,还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呢?这样下去,学生沉湎于肉麻的歌中,哪来心思学习呢?那不就毁了一代人吗?为此,笔者决定带领学生通过“搜歌――辩歌――唱歌”三步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大唱健康向上歌曲活动,引领学生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

一、搜歌:搜出自己喜欢的歌

搜歌是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首先召开“搜集优秀歌曲”启动仪式,主持人、发言人在全班学生中产生,仪式各个环节都由班委会商讨决定。启动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班长宣读倡议书,组织委员做搜歌活动介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提供搜集优秀歌曲的途径,有的说从网上搜集励志歌曲;有的说从家长那里搜集红色革命歌曲;还有的说要设计调查表,走到街头巷尾,广泛征集大众喜爱的歌曲……大家快乐的畅谈、热情高涨。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启动仪式让我对班干部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刮目相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喜悦在心,增强了笔者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信心。

二、辩歌:辨出大家学唱的雅歌

搜歌活动进行了两周,我们进入了辩歌的环节。我们召开了“我心中的好歌”辩论赛活动,全班同学自由组织分成两大组,一方倡导中学生应该唱流行歌曲以外的经典歌曲;另一方倡导中学生应多唱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辩论赛上,有的同学说:“流行歌曲通俗时尚、曲调容易上口、形式活泼,同学们非常喜爱,适合学生演唱”;有的同学反驳说:“流行歌曲虽迎合很多学生的心理,但是很多歌词粗俗不堪,如有首广为传唱的《爱情乞丐》歌词是‘可怜可怜我吧,给我一点爱,可怜可怜我吧,骄傲的女孩’”,此同学话一出,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笔者想,大家可能都会哼这首歌吧。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说起流行歌曲的弊端,有的说最近很火爆的流行歌曲《伤不起》里的歌词:“伤不起,真是伤不起,我想你想到昏天暗地,恨你恨到心如血滴”语言垃圾,不适合中学生演唱;有的同学说有一首歌叫《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够活着升天’真是内容荒诞;有的同学说很多流行歌曲就是模仿作秀,陈词滥调,比如《打个电话》就是《常回家看看》的翻版;还有的同学说很多歌曲如《苍蝇》《蚂蚁》之类的就是矫揉造作、无病的顺口溜……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有同学列举出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比如《愚公移山》,颂扬了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真心英雄》激励了很多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等等。同学从流行歌曲谈到了革命歌曲,谈到了民族乐曲,谈到了催人奋进的旋律,谈到了宛转悠扬的曲调,谈到了好的歌曲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熏陶。

这次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明白了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盲目跟风,要学会多角度、有选择的哼唱歌曲、鉴赏音乐。要唱出中学生自己的雅歌!

三、唱歌: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经过搜歌、辩歌两个环节,学生们对歌曲有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纷纷表示要唱属于中学生自己的班歌、红歌和古诗词歌曲,将雅的歌曲唱起来,把雅的班风树立起来。

1.班歌――心灵感动的磁场。若干年后,学生们也许会忘记教他们的老师的名字,但也许不会忘记曾带给他们心灵感动的班歌。积极向上的班歌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中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性格弊端,笔者决定以“爱”为主题选择班歌。经过全班同学踊跃推荐、班干部讨论商议,我们最终确定了广受学生们喜爱的励志歌曲《爱,因为在心中》为我们的班歌。

“当我睁开双眼每一天,都会记得大家的笑脸,明白心中勇敢又多了一点”,每天清晨,温馨的班歌会告诉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身边有爱,要勇敢向前;“曾经哭泣也会看不见,未来总会有别的喜悦”勉励孩子们要乐观坚强;“你的音符你的脸,教我不退缩要坚持着信念”激励孩子们要坚韧执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告诉孩子们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学生们把“爱”融入美妙的音符,把感情放入动人的文字,用每个人特有的方式诠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每一个声音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同样的信念――“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班歌,教给学生们活着要有爱、要坚韧、要进取,每个人都平凡但可以不平庸。

2.红歌――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是往昔峥嵘岁月朴素的表达,是激情年华深情的吟咏,情感真挚浓烈,旋律优美高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犹如风中飘扬的那面旗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学校“唱响红色歌曲、弘扬爱国精神”的号召下,我们开展了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经典我来讲、红色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活动。

(1)红色歌曲大家唱。首先是学唱。我们精心挑选了二十首大家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文娱委员负责利用每天中午时间带领同学们反复听,用心学,经过一个月,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流利准确地唱十多首红色歌曲,很多曲目如《红旗飘飘》、《地道战》、《保卫黄河》、《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等,以其慷慨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广受同学们喜爱。

(2)红色经典我来讲。红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红色历史的记忆,嘉兴南湖的小船、八一南昌的枪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还有改革开放的号角、祖国蒸蒸日上的自豪等。红色歌曲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于是,我们在唱红歌后,讲红色故事,这确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许多同学讲到了《闪闪的红星》、《》、《上甘岭》等经典故事,我们还选择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故事进行学习,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3)红色精神代代传。通过唱红歌、讲故事,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接着我们开展了“学习红色精神”的励志演讲,畅谈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家乡的历史与未来”“学校的历史与未来”,学生们用优美激昂的歌声和激情澎湃的演说,表达了自己对先辈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精神的敬仰和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对学校老师的感恩和对学校未来蓝图的规划。活动中,学生们用书面形式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把我们的红色精神用在学习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学校为荣,感恩学校、感恩老师,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3.古诗词歌曲――瑰丽典雅的殿堂。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朴含蓄,典雅精绝。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凝结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生们如果能演唱好古诗词歌曲,可以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凝聚民族精神。因此,我班组织学生学唱简单的古诗词歌曲。

学唱古诗词歌曲,我们按“欣赏―学唱―品评―赛唱”四环节进行。

(1)欣赏:首先我们用一节班会时间带领学生们欣赏了一系列易于中学生理解的古诗词歌曲,如《水调歌头》(苏轼)――王菲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蔡琴版、《相见欢》(李煜)――邓丽君版等。无论是空灵柔美的演唱还是浑厚深沉的音色,都体现出了诗词的古风古韵。在平时,学生们经常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很多古诗词,在古诗词歌曲欣赏课后,竟然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之后我们按照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选择古诗词歌曲,同学们唱过的古诗词歌曲有《虞美人》(李煜《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邓丽君演唱),《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王菲演唱),《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安雯演唱),《满江红》(岳飞《满江红》罗文演唱),《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徐小凤演唱),《雨霖铃》(柳永《雨霖铃》娄晗演唱)等。通过学唱环节,学生们牢牢地掌握了许多平时难以记诵的古诗词。最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将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铭记在心了。

(3)品评:对于已经谱曲演唱的古诗词,无论学生们是背诵在先,还是唱中记诵,词与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古诗词深远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演唱过后的品评便水到渠成。在品评会上,有的同学说,古诗词歌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有的同学感言,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同学说,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同学们从“雅”的古诗词歌曲中唱出了意境,陶冶了情操。

(4)赛唱:演唱古诗词歌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的条件下,才可能唱好。当然,唱歌还需要先天嗓音条件和后天音乐素养,所以这个环节我们降低难度,采用小组合唱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们把自己融入诗境中,融入诗词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和经历当中,融入音乐中,词曲和谐、声情并茂,学生们还能熟练记诵几十首古典诗词,我们的古诗词演唱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悠扬的班歌唱起来,温馨溢满整间教室;嘹亮的红歌唱起来,激励着学生不忘历史、奋发前进;典雅的古诗词歌曲唱起来,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雅歌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健康向上歌曲的传唱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激发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班风正了,学生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一个班的活动感染了一个学校,感染了学校的每一个人,如今,雅歌活动已经推广到学校的各个班级。雅歌唱起来,学生们热烈奔放、激情飞扬!雅歌唱起来,学生们活力四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参考文献:

革命诗词范文第2篇

一、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虽有抒情诗和叙事诗、新体诗和旧体诗之分,词虽有许多不同的词牌,但创设艺术境界,以情感人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优秀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和丰富真挚的感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柯岩的《,你在哪里?》,全诗以步履匆匆地寻找为线索,采用新颖奇特的构思,创造出一个极其深沉而又壮阔的背景,学生们朗读时随着诗句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感人的艺术画面,仿佛随同诗人与亿万民众一起踏遍神州大地,一起深情呼唤:“,你在哪里——”,继而由朦胧到清晰,逐步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是人民无限怀念的深厚感情。古诗中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岑参的《逢入京使》通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就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孟郊的《游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诗讴歌了春天阳光般崇高博大无私的母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述的是一幅绚丽的春景:春暖花开,彩蝶娇莺在花丛中轻歌曼舞。这样的美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感官上的愉悦。朗读中仿佛自己走在千年成都郊外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明媚春光所带来的视听上的美感。再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更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借描绘江南水乡美丽春光中渔翁在雨中垂钓的图景,借白鹭展翅飞翔,鱼儿自由游弋来寄托隐逸之情,可谓景中带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幅风景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年轻人。流光易逝韶华难留,只有争分惜秒,积极进取,才有美好的前程。否则将一事无成,抱憾终身。

学生通过朗读,想向诗中的画面。勾勒诗中的形象,因为它和谐的音韵。体会它的感彩,是能够理解寓藏在诗句中的深广的思想感情的。

二、朗读可帮助嘘声体味诗词语言的将脸和形象

诗词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抄,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朗读来体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包含着积极丰富的意义。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历来传诵的的名句,炼字的典范。月光如水,鸟儿栖宿,一个“敲”字以动衬静,音韵响亮,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恬美静谧的夜晚的迷人意境,倘若改用“推”或其它字,就起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它不仅活化了春雨“知人意”的性,还传递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可谓一字之用,意境全出。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把我们带到辽阔无边的塞北大草原上,骤然一阵疾风吹过,只见草浪翻滚,此起彼伏,肥壮的牛羊时隐时现,出没在绿色波涛之中。草因风吹而“低”,牛羊因草低而“见”,这一“低”一“见”,的扫前面给人的空旷苍凉之感,全诗顿时充满生机活力,令读者思接活野,浮想联翩。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这句写景诗借春风吹绿大地,春意正浓的景象,比喻新法实施后给国家带来的新气象。传说在草稿上,这个“绿”字原曾是“到、过、人、满”等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个绿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把春天的江南美景和春风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可谓反复锤炼、妙手偶得。古人常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诗人写诗也是讲究语言的精炼,形象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其中“抓”、“贴”两个富有力度的动词运用非常精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诗人珍爱革命延安土地强烈感情。

诗词是语方艺术,因此历代诗人都十分注重文字的锤炼,追求一字之工,也产生过一字之师。这样的事例在浩若烟海的诗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诗人们这种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严谨创作态度,当然不能只靠课堂上有限的理论说教,主要还得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复朗读前有学习体会。

三、朗读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富的形象感,能在读者面前展现生动的画面,激起强烈的共鸣。朗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视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的感受,孩可以帮助他们去分析理解诗歌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由于诗歌形象的集中和凝练,而诗人创作时的浮想联翩又使得诗歌的篇章结构常常不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按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所以诗行与章节中往往省去某些过程,出现急剧转变和巨大跳跃,学生通过朗读循着诗人的感情脉络就能理清诗词的篇章结构。

革命诗词范文第3篇

一、总结概括式结课

结课环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讲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总结概况式结课是教师最常用到的结课方式,尤其是到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结束时,教师往往会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联,对知识进行整体概括,以达到深化理解和整体掌握的目标。例如,在讲完必修二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笔者就采取了传统的总结概括式结课,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次总结:(1)新航路的开辟——雏形阶段;(2)殖民扩张——拓展阶段;(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阶段;(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阶段。通过这样的知识串联和概括,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中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高度的概括也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记忆背诵。

二、利用诗词结课

诗词是一种言简意赅,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学形式,这种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刚好是结课环节中需要的特点,结课就是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在简练的语言下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不仅如此,诗词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艺术性,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饱含情感的诗词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情绪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诗词来进行结课。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的崛起》时,在讲完了澎湃的以后,在课堂结尾处,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为了强化效果,笔者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来朗诵这首诗词,在学生的高声朗读下,透过激昂的诗词,深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每个学生都在诗句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可以说,通过这首诗词,学生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使得本节课获得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三、设疑式结课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往往认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志,而在新课程理念中,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很多教师在新课讲解结束以后,喜欢通过提问给学生留下一些小悬念,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设疑式结课使得学生在新课结束以后,思维活动却没有停止,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在新课结束以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当时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中国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想出了很多的救国方案,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救中国呢?才能够帮助中国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呢?就这样,通过这个问题,笔者结束了本节课的讲授,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悬念,同时又给下节课的内容《和的传播》的讲解埋下了伏笔。

四、多媒体结课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了历史课堂的常客,多媒体工具可以将文字知识转变成声音、图像、动画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结课,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完了《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在新课结束以后,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之前提到过的一些书画和戏曲选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书画和戏曲魅力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尾和开头一样十分重要。在新课讲解结束以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结课环节,可以有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量,加深知识的深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最后几分钟获得一次有效的提升,这才是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环节,就把结课环节的设计纳入到备课任务中,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样而富有实效的结尾。

【参考文献】

1、杨小峰,高中历史教学结尾艺术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12期

革命诗词范文第4篇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导入法,可为“讲”“学”新知作好铺垫。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历史《》时,我先请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在学生总结完后,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选择虎口销烟?这样采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讲《》前,在学生大致了解了事件的梗概后,我问学生:假如没有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能成功吗?然后,我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这样就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课有趣、有度,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历史悬念导入法

创设课堂教学悬念,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不怕远征难》时,我刚开始就向学生简要介绍了1930-1933年在井冈山的发展情况。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悬念:到了1933年后,为什么要历尽艰难进行呢?这时,我在幻灯上投影出示了介绍1933-1934年处处被动挨打、屡战屡败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明白了在和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开始。这样,避开了旧教材中“是为了北上抗日”的这一说法,适合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历史。

四、时尚歌曲导入法

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我先播放了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歌曲《落花》。随着忧伤的歌曲,我说道:“在汉朝时,有一位女子叫昭君,在她正处于花季时期,却遇到北方匈奴常常侵犯中原的战事,为了换来更多的人安居乐业,为了换来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她主动嫁给了匈奴人。现在,请大家穿越时空,一起走进昭君生活的年代,探究汉朝时期和匈奴的关系。当然,别忘记了探望昭君――这朵美丽的民族之花。”

五、古典诗词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用古人的诗词导课。古诗词以其精炼、生动、优美的语言,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古诗词常常会打动学生,学生平时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先朗诵了曹操的诗《龟虽寿》,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曹操这首诗的意义吗?曹操是我们历史上什么时期的人呢?为什么我们说他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呢?三国鼎立局面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学生急于解决这一连串的历史问题,同时被曹操诗词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自然是聚精会神,从而迅速进入了历史知识的学习。

六、身边历史导入法

在讲解《和同为一家》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格尔木市生活的十几个少数民族。当学生说到我市的藏族时,我就请藏族学生到讲台上简单跳几个藏族“锅庄舞”的动作。同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格尔木市昆仑山中有关古老“锅庄舞”的岩画,让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锅庄舞”动作之间的差距。接着,我问学生:在远古时期,我们格尔木市就居住着藏族人的祖先,那你们知道隋唐五代时期吐蕃人的祖先吗?这样自然引出了吐蕃的由来。由于这是学习我们身边的历史,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进入了课本学习,并对身边的历史进行了探究。

革命诗词范文第5篇

对于新诗来说,形势真有那么严峻、可怕吗?回答是否定的。的确,内涵着民族精神气韵的旧体诗词有其长处,它体现了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质,意境深邃,格律谨严,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在它辉煌的潜在参照系面前,断言以白话语言写作新诗始终未能成功,朱光潜则误以为新诗多一览无余之感而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但必须澄清的是,旧体诗词过去的繁荣和当下的繁荣完全是两码事,它在当下的有效性、承载力以及处理生活的表现力方面都远逊于新诗。正如鲁迅所言中国诗歌到唐代已经做完,闻一多所言宋代以后的中国古诗都是多余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旧体诗词的艺术水准总体下行的趋势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旧体诗词有先天不足的隐忧,窄小的体积难以表现宽广的生活场面、情境和气势,离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构甚远・其严格的韵律和整饬的体式无法契合现代人瞬息万变的繁复微妙的心灵世界。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那么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体式,在田园诗意式微、现代文明风行天下的生活和心灵面前,旧体诗词常常表现乏力。一方面,如今旧体诗词未注意融入新机,多在乡愁、爱情、历史人文等传统题材上寻求情调、趣味的翻新,在应酬、唱和的过程中传播,风花雪月味十足,其“阳春白雪”的高雅贵族形态自然曲高和寡,长此以往,只能成为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隔膜的新的“士大夫”体。

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存在着的更大的问题,功力深厚者很少,堪称经典的文本寥若晨星,影响力微乎其微。任何时代文学繁荣的一个表征,就是要拥有自己的偶像和权威,比如闻一多、郭沫若之于20年代,戴望舒、艾青之于30年代,穆旦、郑敏、李季之于40年代,贺敬之、郭小川之于50、60年代,北岛、舒婷、顾城之于70、80年代,这些20世纪以来新诗的蜿蜒胜景,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而现代旧体诗词呢?别说纵向比附难以企及古典高度,即便与同时期大家辈出、佳构纷呈的新诗景象也无法横向抗衡。从作者数量上考察,旧体诗词的写作队伍似乎已经相当壮观,但和新诗的庞大阵容相比恐怕仍要相形见绌、自叹弗如;从作品质量上考察,旧体诗词现代时段尚可选出称得起大家的鲁迅、沈尹默、沈祖菜、聂绀弩等风格殊异的歌唱者,而当下却几乎找不出足以服众的拳头诗人与拳头诗作,一些写作者虽然技艺娴熟、产量丰赡,但在风骨和思想上弱于前人,持有现代知识分子独立批判精神的诗人更是鲜见。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断定:现代旧体诗词不乏出色的表演,但基本上还处于圈子内的自给自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当下文坛的一种边缘化“潜在写作”。面对旧体诗词的挑战,新诗理应充分自信从容处之,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新诗的合法性问题而焦虑。可以肯定,要是不拿古代诗歌的辉煌作比,仅仅从新诗出发考察,就会发现新诗的成绩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它不但在短短百年间把西方诗歌的历史进程几乎完整地操演了一遍,以其形象化的方式凝聚、构筑了一个多世纪的民族心灵的历史,艺术上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来更先锋、更前卫。新诗不论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敏锐的,往往能在有意无意间传达出时代的先声,同外国的诗歌探索保持相对稳定的呼应和联系,艺术派别与群落多得数不胜数,而每个重要的诗人又都有自己出色的表现。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新诗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写作者把诗歌放在心灵中最神圣的位置上,力求摆脱建国以来那种将诗歌降低为工具的反映论思维,尽力突出新诗独立的品性和地位。新诗既把现实世界的人间烟火、芸芸众生作为不断摄取思想和精神营养的创作源泉,又注意心灵宇宙与个人情怀的经营,以此折射现实和历史的风云。每个诗人、每种诗美都获得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在改变单一化审美风气的同时,提供了许多令读者认可的拳头诗人和经典作品。所以,对新诗的优劣得失进行评判,我觉得那种把成就和缺点三七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说新诗有六分成就绝不为过。

革命诗词范文第6篇

一是开展国旗下“清明节”感恩主题演讲。号召小朋友们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快乐游戏、认真学本领、锻炼好身体,长大后会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是铭记历史,感恩前行。依托“爸爸俱乐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东营市消防支队进行参观和慰问活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感恩教育。

三是诗词诵读,感受经典文化魅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朗朗的古诗诵读声中,孩子感受到了经典诗篇魅力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革命诗词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7―01

2014年9月9日,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语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是全国统一课标,他说,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从汉语言文字里直接生长出来的中华诗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她又涵养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思维、人生智慧和人格操守。

今天,我们吟诵经典诗词,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其一,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中华诗词从最初上古时诗的萌芽到《诗经》《楚辞》的出现,就确定了以天地为经纬的坐标系,形成了质朴、典雅、大气、高贵的精神品格。中华诗词以她特殊的文学样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完美着社会良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诗词中体现得非常饱满。这种民族精神,这种传统文化,不是通过说教的形式讲述给我们,而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圣杜甫是其代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不说他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单从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我们就能体会出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后诗人的欣喜若狂。当年,流落到大后方的诗人冯至等,听到的消息,不禁齐声诵读了这首唐诗。无疑,杜甫这首诗表达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气节,是一把正骨尺,一颗定心丸,不知校正了多少人生航向,在国家尊严与个人生死考验面前,凸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谭嗣同赋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其二,可以传承民族美德,汲取民族智慧,丰富审美体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念、审美、伦理都是通过传统诗歌传承下来的。中国没有圣经,只有诗经。中华诗词帮助人们创造和建立了一个“诗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的民族为什么那么热爱脚下的土地,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诗性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青春常在的诗性因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民族的文化意识,深植在国民的温馨记忆里。再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在古典诗歌里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不妨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读一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一读李白的《长干行》,相信,其中真挚、质朴的美丽情感会打动我们每一位读者。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诗,激励一代又一代奋发有为的华夏儿女,去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眼界。它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钻牛角尖,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道理。

革命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厚积薄发 拓展比较 凸显自我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唯美的艺术。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生活总是为人们陶醉向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当孩子们还在呀呀学语,口齿不清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大人的要求下,得意地背诵“床前明月光……”。可是在他们读了小学,上了中学以后,幼时的那种对古诗词的兴趣却与日俱减。他们只是因为考试有古诗词填空及鉴赏题,才硬着头皮去学去背。学生诗情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寻回学生失落的诗情?于是笔者反思了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欠丰厚,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备课只是一味地啃教参、抠书本,面对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超越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去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言简意丰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作者、背景、解题、释词、译句等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兴味索然。

(二)一首一首,费时低效

教师教学古诗词,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进行的,每首古诗词之间似乎毫不相干,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知识点被零星无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诗词当中。因此,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是零碎、杂乱,易混淆,一知半解的。教师这种就课文教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览众山小”,学生的学习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也就难免费时低效了。

(三)读读背背,阅读疲劳

自古以来,读和背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致使部分教师把学习古诗词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背诵积累,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参与,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结果是学生机械重复地读,熟读了,会背了,默写起来别字多;背了这首,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读书,常作摇头晃脑之状,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读书,是有口无心地念,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二.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我阅读了一些相关著作,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改进的做法:

(一)厚积薄发,课堂显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准备就是要阅读,每天不间断地阅读,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彰显魅力。例如在对作者的认识时,笔者惯例的介绍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资料随便的一本教辅资料上都有,虽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其中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再加以补充、课件呈现,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这也难怪,什么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这些内容他们不是早就滚瓜烂熟了吗?

于是,笔者自问:除了这些我还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对杜甫的认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杜甫的父母是谁?他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有兄妹吗?他自己又有几个孩子?他是怎样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来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吗?他也爱喝酒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与教学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对这些回答了然于胸,并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补充一二,那么,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对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并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在上课之前先问学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吗?”这一问学生可傻了眼,大部分同学纷纷开始猜测。别怪学生不知道,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的,问了周围的同事们,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上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天宝三年(744),考进士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与比他年长十一岁李白首次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把酒论诗,相携同游梁宋齐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第二年,他们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从未见面,但两颗伟大的心灵仍然心心相印,相互牵挂,且常有诗歌寄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褒扬。《杜甫诗集》可以见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赠诗多达十几首,可见他们至真至诚的情谊。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相遇,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还为此写了一本书――《李白与杜甫》。笔者在介绍完这些后并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此书。

这些资料是我阅读查找、搜集积累的,当我以这种拓展学生熟识素材中未知领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无疑就在学生面前打开了诗人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学生们倾听的十分入迷,表现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诗人。当然,笔者在下次教学认识杜甫时又会从有关杜甫绝非寻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径等其它方面进行认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杜甫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人其它诗歌的理解能力。

诗人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笔者说为人师者若读书破万卷,则上课亦如有神了。以上仅以诗人杜甫之一角举隅笔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沉闷之课堂焕发生机,显课堂无穷之魅力的做法。教师至少应当对教科书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诗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统筹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积累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并且经常自问我认识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二)拓展比较,课堂现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而学习古诗词总是离不开对诗词的鉴赏。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怎样把这首诗与那首诗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由此及彼,求同求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帮助记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认知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达到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较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诗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一句诗,但更多的是整首诗与诗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同题作品,但更多的是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基调,也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但更多的是从题材、体裁、背景、主旨、技巧、风格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素材应尽量以教科书以内的素材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笔者就对《望岳》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作品内涵的领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较。这两句话的题材是相同的,描写的都是泰山,但杜甫是在泰山脚下的感慨,而孔子是在泰山顶上的感慨。这两句话都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都赞颂了泰山的雄伟高大,都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但主旨不同,孔子的话实际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来看待人世间的纷扰;而杜甫的话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但笔者在教学时并不与其它两首《望岳》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很明显,这样的比较阅读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笔者把这首诗与本课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与本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的《望岳》与《春望》的比较。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创作时间已相距十多年,其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不相同。《望岳》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景说理,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丽入手,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悟,触发理性的思考,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这类写景说理诗,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等。《春望》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惨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比较。这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的远行之作。其次,景象都十分壮丽。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杜诗重在述志,而李诗却重在思乡。

王维《使至塞上》与李白《送友人》的比较,陈与义《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刘禹锡《望洞庭》的比较,刘禹锡《秋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可以比较的古诗词不胜枚举,经常地比较阅读,就可以做到温故知新了。

(三)凸显自我,课堂添动力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缺少知识,我们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缺的是思考性学习。”反思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并不缺少背诵积累的知识,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凸显自我。虽然学生背诵古诗词一些优美的诗句,但这些诗句似乎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毫不相干,它们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只是作为被记忆的知识在考试的填空题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把语言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审视,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创造的乐趣,课堂才会激发一种自我需要的驱动力。笔者就对《望岳》层层剖析,力求使文本与学生自我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无疑是最为人们所传诵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学生对这两句话有什么领悟呢?只要努力战胜困难,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这已经是标准答案了,很多老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教条式回答。然而仔细想想,学生的这种回答与学生的自我触发还是相距较远,学生并不因此而变得勤奋。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诗人有没有努力登上他诗的高峰呢?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努力登上你学习的高峰呢?此时,学生们都面露愧色。这样,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

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表达训练,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改写、扩写、引诗句入文,意境再创造,人物活动再现等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中学生虽然不曾亲见泰山“阴阳割昏晓”之壮景,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却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割”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描写。学生们开始静思默想,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维之后,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运用,而且对这句话记得更牢,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如下:

晴空万里,阳光铺洒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那奇形怪状的石头,挺拔多姿的松柏,呈现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无际的泰山北面,却是阴森昏暗,迷蒙一片,不见天日。为什么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呢?原来是泰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把阳光割断了。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改进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冷漠态度,寻回了学生失落的诗情。总之,教师要不遗余力地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明选,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