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陆漂移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大地构造;发展;矿产资源
中图分类号U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127-01
19世纪后期,霍尔、丹纳和修斯的“槽台”学说的提出使大地构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也曾有很大影响。在这之后的近100年里,“槽台”学说几乎统治者整个大地构造学领域。二战之后,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一系列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相继出现。以下笔者将从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入手浅述整个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19世纪,在欧美,“地槽地台”学说的建立标志着大地构造学真正地独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后近一个世纪中“槽台”学说的学术思想在国际地质学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霍尔认为在大陆上那些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变形、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他称之为地槽。与地槽相比,修斯将那些地层厚度小、岩层褶皱平缓、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地台。
槽台学说强调了地壳不同区域上沉积岩、岩浆岩以及变质岩的性质、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以此将地壳划分为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固定论,过分注意区域上的相对升降运动却忽视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在几乎同一时期,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将此前零散的大陆水平运动思想加以发展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创建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自中生代开始,先前泛大陆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摩擦牵引力作用下逐渐破裂、分离,向赤道、向西漂移。大西洋和印度洋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支持大陆漂移说最早的证据之一是大西洋两岸的地形轮廓可以拟合。但是在当时,限于科研水平,许多证据难以获得,同时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受到质疑,经过计算,地球自转力和潮汐摩擦力并不足以提供大陆漂移的全部动力,这让大陆漂移学说的立论根基受到动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对海洋逐步加以重视,针对洋底的探测和制图工作得以展开。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根据这些资料提出了许多大地构造理论。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得以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此前全球海底洋中脊以及转换断层的发现。赫斯认为:全球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地幔物质从这里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不断推动大洋洋壳向两侧运动;老的洋壳在海沟处向下俯冲消减。相比于洋壳的不断更新,陆壳相对稳定。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着,不存在俯冲消减。就在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同一时期,威尔逊、摩根、勒皮雄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被活动带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岩石圈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这些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地球上部在垂向上分为具有刚性的岩石圈和具有塑性的软流圈,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表面做相对运动,不同的板块之间存在相互运动,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与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是完全补偿的。这些板块运动的最终驱动力来源于地幔中热对流。在板块学说建立的初期,全球被划分为六大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构造学说也受到许多方面的质疑,尤其是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上的应用和验证上。比如随着人们对地球深部圈层构造进一步认识,地质学家发现软流圈不具有全球性,这就很难解释这些缺失软流圈的区域大陆板块运动问题。没有了得以漂浮的软流圈,板块将为何还能运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者。
随着地质学家对地球深部动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地球深部的物质运动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之上,Maruyama在1994年提出了地幔柱构造说,这是关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的假说。地幔柱构造,是地幔中受几个大的、垂直的地幔柱流控制的动力学区域。Maruyama认为,南太平洋和非洲地区下部存在两个巨大的热地幔柱而在中亚和东亚地区下部的外核上部存在由大洋板块聚集、滞留并最终塌落到外核上形成的冷地幔柱。地幔柱构造中并存的热地幔和冷地幔柱的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各个历史阶段地幔物质的主要运动形式,导致前寒武纪超级大陆解体以及晚古生代泛大陆的聚合,它驱动着显生宙板块运动,引起地球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特别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利用目前的诸多大地构造理论在局部区域找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全球构造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地球深部物质运动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质疑。各理论本身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当代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相关新科研手段和设备的出现,一些新的大地构造现象将会被逐渐发现或进一步认识,地质学家对于全球板块以及地球深部的认识会更加深入,这将有助于人们完善已有的理论并促进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巫建华,刘帅.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关世桥.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看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中国煤田地质,2004,16(3).
我们都知道丹麦的斐塞司博士因为发明“阳光疗法”获得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斐塞司博士是在观察猫晒太阳以后突发灵感发现的这个秘密。
斐塞司博士有一个习惯,喜欢在冬天和春天的午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一天他发现家中的母猫挺有意思,跟着他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可随着太阳一步一步向西边走去,渐渐被拉长的树影挡住了母猫身上的阳光。没多大一会儿,晒不着阳光的母猫醒了,它站了起来,又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重新卧了下来,接着悠闲、安详地打盹。
斐塞司博士发现,每隔一段时间,猫就会随着阳光角度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着睡觉的场地和姿势。
这一切,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那样的习以为常,可是却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猫喜欢呆在阳光下,那么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博士的脑子里闪了一下。可贵的是,他没有停下自己的追问,继续深入地思索着阳光对于人类的作用。不久,斐塞司博士发明的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无独有偶,伟大的地球板块漂移说的创立者魏格纳,他这个伟大理论的发现,也是因为一次对一张地图的偶然注目。
故事发生在1910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研究工作中断后,因为在战场上身负重伤而住院。养病期间,他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之间具有交错的关系,南美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他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理论,并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
还有那个我们都知道的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在果园里看到一只掉下来的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三)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考察应考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这部分试题分为单选和多选两部分,只有你选择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同才能得分,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但也不倒扣分。
第一部分:单选题
例题①
尽管我们关于太阳能的研究和议论已经相当多,但今天对太阳能的利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将阳光有效地聚焦
B.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收集和储存太阳能的系统
C.核能仍然更为有效
D.太阳能系统尚不安全
解答:关于太阳能的利用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仔细考察四个选项,你可以依据常识看出A、C、D三个理由都过分具体,似乎不应成为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足够理由,只有B选项所说的原因概括性高、更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
第二部分:多选题
例题②
下列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由运动员角色向裁判员角色的转变
B.由裁判员角色向运动员角色的转变
C.由管理员角色向服务员角色的转变
D.由服务员角色向管理员角色的转变
解答:这是一道多选题,此题答案是AC。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种题型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例题:阅读下文,回答题后的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①大陆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②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解答:题①的答案是D;题②的答案是B。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题:根据下表,回答①--②题:
博物馆四个入口处自动计数器的读数
自动计数器在不同时间的读数(人数)
入口(时间)7:008:009:0010:0011:00
171117905834284518485
284329013915292379306
355555921598961436233
49541063112112421299
①从早上7:00到11:00通过入口1进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是:
A.580B.94C.1374D.1594
②在早上7:00到8:00之间,通过人数最多的入口是:
A.1B.2C.3D.4
解答:
题①应为8485-7111=1374,答案是C;
题②比较两数之间的差,差值最大的是入口1的两个数,故答案是A。
(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施测程序
1、施测须知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全部为选择题。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卡。考生阅读试题本上的试题,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详见示例),不得在试题本上做任何记号。考后,答题卡通过光电阅读机由计算机统一阅卷计分,因此,参加考试时,考生务必准备好两支2B铅笔和一块橡皮。
2、施测方法简述
测验开始后,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监考老师向考生宣布考场要求。
(2)监考人员发给每位考生一页答题卡,给考生约两分钟时间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涂自己的姓名和考号。
(3)监考人员发给考生一个试题本。先给考生两分钟时间阅读题本第一页上的内容。第一页上的内容是"考试注意事项",考生应该仔细阅读每一项要求并遵照去做。读完这一页内容后,考生应等候监考人员的指示,不要向后翻页,否则,会影响成绩。待考试正式开始后,方可看题、作题。
(4)各部分的试题不分别计时,共给考生120分钟的时间,但每一部分都标出了参考时限,以帮助考生分配好答题时间。在试题中可能有一些是很容易的,但任何人都很难答对所有的题目。因此考生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太久,遇到不会作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题目后,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考生可能没有时间去答后面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对考生来说可能更容易些。所有试题答错不倒扣分,因此考生可以根据猜测来回答那些没有把握的问题。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若发现考生带走了试题本或有抄录试题现象,将取消其考试资格。
3、答题卡填涂方法
“喂,快管管你的宝贝儿子吧,他简直要疯了!”一位胖太太对屋里一位戴眼镜的先生吼道。
戴眼镜的先生看了她一眼,低下头继续看手中的报纸:“别担心,我想咱们的儿子是对的,他应该锻炼一下!”
“可是外边的温度降到零下16摄氏度了,他会被冻伤的!他的身体本来就弱……”胖太太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亲爱的,你瞧,咱们的儿子不是越来越强壮了吗?”戴眼镜的先生站起来,望着窗外一个正在洗雪澡的孩子笑着说。
这个洗雪澡的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从小迷上了探险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国柏林市。他的父亲是一家孤儿院的院长,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好人。母亲识字不多,但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
魏格纳从小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发烧、咳嗽。为了给小魏格纳看病,妈妈还学会了很多医学知识。渐渐地,魏格纳长大了。不过,他算不上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天赋甚至比别的孩子还要差一截。但他勤奋好学,老师布置写一遍的作业,他会自觉地写三遍;明天要讲的知识,他总是抽时间多读几遍,找出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靠着笨鸟先飞的精神,魏格纳的功课学得很好。
稍微能读懂长篇文章的时候,魏格纳便迷上了探险家的故事。特别是约翰・富兰克林为探索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最后牺牲在通往北极圈路途上的事迹,给魏格纳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他觉得富兰克林很了不起,并下定决心,长大了要做一个探险家,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和自己的意志较量
可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小伙伴的时候,伙伴们都认为他太自不量力了。
“瞧你这身板,简直就是一棵豆芽菜!”雷奥握着魏格纳细瘦的胳膊说。
“你要去探险?”卢卡斯露出了鄙夷的神色,“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看你这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别说大西洋的风暴,就是我吹一口气也能把你送上天,哈哈哈!”迪姆差点儿笑出了眼泪。
魏格纳听了,脸上火辣辣的。然而,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魏格纳的梦想,反而触动了他那颗倔强的心。
为了让身体强壮起来,他制订了严格的计划,开始了残酷的身体训练。一年四季,他都坚持用冷水洗脸。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他甚至跑到雪地里用雪洗澡。冬天的柏林最低温度能够达到零下20摄氏度,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都被冻得瑟瑟发抖,魏格纳却用雪团把自己搓得浑身热气腾腾。
“他一定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人们为意志坚强的魏格纳竖起了大拇指。
夏天,柏林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路边的椴树都被骄阳烤得卷起了叶片。这时候,魏格纳又开始了另一项艰苦的训练。他把十几千克重的沙袋或大石头背在身上,顶着烈日向郊外走去。这种跋涉有时一走就是十几甚至几十千米。在这场孤独的马拉松赛中,他是自己唯一的对手,他是在和自己的意志较量!
去北极探险
魏格纳的梦想是去北极探险。为此,一遇到下雪天,他就要去郊外练习滑雪。滑雪的路线一旦确定,不管道路多么崎岖,他都会坚持完成。一路上,他不知摔倒多少次,然而每次他都会咬着牙再爬起来,直到抵达目的地。滑雪归来,妈妈看着他摔得鼻青脸肿的样子,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头呢?没有人逼着你呀?”
地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必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更是理论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要把一些实验操作活动放给学生,让同学们自主探索问题。在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结合课后“动动手”“课外读”进行活动,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书本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爱好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地理方面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巨大作用,并感受到创造的兴趣。
二、培养想象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可以唤醒人的创造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文学艺术需要想象力,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想象力。现代生活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创造有许多就源于发明者及前人的想象,试想如果不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爱迪生能取得1320多项发明专利吗?在现代地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如何用现代地理技术去改造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三、改革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创造技能
善于思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且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纵观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重大的发现与成就的最初“雏形”都孕育与“思考”,人类因为善于思考,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一次观察世界地图,看着看着,觉得地图上的陆地就如拆开的拼图。于是他产生了疑问:“会不会是一整块陆地被分开的痕迹?”这被触发的火花,终于演化为一门新学说——大陆漂移说。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魏格纳不懂得在观察后进一步深入思考,也许,这也伟大的新学说就不会产生了。
人类的善于思考,使一个个灿烂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使世界不断向前、不断丰富。思考是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使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不善于思考的人,看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他的思想世界是狭窄而乏味的;善于思考的人,对待事物的表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新的发现,他的视野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宽阔,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善于思考呢?
首先,我们应通过各种如阅读书籍、看电视、听收音机、上网、看报纸等途径积累各种有用的知识。我们要知道,丰富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善于学习,并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观察,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考的“实战场地”,任何普通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也都可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一名地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只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只要用心教学,认真负责,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但是却在无形中由于教学深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缺乏独特的思维而导致成绩平平,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文与理工、生物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气旋、反气旋知识时,教给学生判断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现象,教师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解释现象的话,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到疑惑,特别是对于文科生,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彻底弄懂,而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来讲解的话,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想象能力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原来的地理表象加工成新的地理表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习的内容在空间范围上比较大,很多现象是无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得出结论,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得出正确的推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及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在讲授“热力循环平面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平面图”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将这一地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角度结合在一起,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通过空间的想象,将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步伐,让学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地理学习中,直觉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他们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调动出他们以往的经验,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地理考试中,常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幅图片,学生看到后根据问题提示可以判断出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幅图,无从下笔。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这样题目的办法。例如我曾给学生一幅图片,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哪个地区,学生们知道我在考查他们哪一节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却无从下笔,我以这幅图为例,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维度、比例尺以及地形特征等,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可以很快地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其次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最后是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
第一、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第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第三、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