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1篇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答案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必须进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2篇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体可参考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子二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1《富贵不能》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 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之: 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 妾妇之道也 (道理)

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 (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6、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答:“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于:从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这里是被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这样 降:下达 大任:重大使命

4.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三、古今异义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比方

2.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6.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士官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四、一词多义

1.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发于声 (显露、流露)

4.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五、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

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5.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

六、课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七、根据要求填空默写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的句子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外部条件)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八、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6.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3篇

人生的征途是坎坷的,险滩激流,奇峰怪石,常常会横亘在眼前,为了步入成功,实现梦想,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或大或小的挫折,在挫折面前,有的人胆怯,懦弱,一败涂地;有的人则勇敢,自信,愈磨愈坚。只因那一颗心,一个埋藏在心底,坚定的梦想。

难道这世间真有生来就强或弱的人吗?当然不是。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追溯他们的人生历程,无不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在苦难中成就大业。舜发于畎亩之中,出身卑微,后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代帝王;海伦凯勒自幼便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的世界中,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用笔写出了生命的辉煌......所以,并非人与人之间有先天优势,而更在于本身的奋斗!

心中有梦想,有毅力,有颗不愿服输的心是成功人士皆必有的。

我的梦想是考上我朝思暮想的大学。我知道这个梦想还离我很遥远,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拼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干。终有一天,我将会站在我梦想道路上的目的地!

当然,只要有梦想,就会有挫折。想上大学,成绩是最重要的。我的成绩时时在变化,有时起,有时落。造成这个结果的最大因素莫过于自身的骄傲。这也是我的一大缺点。记得上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比起以前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便为之自满,渐渐松懈下来。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排名一下就退了4名。我便从中总结了一个经验;“时时谦虚,保持警惕,后有追兵,骄傲乃一大祸害。”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 激情 管理 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文凭、出身根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已成了时展的主流。而知识员工最直接的标志就是文凭学历,知识不等于学历,学历也不等于知识,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没有很好的方法迅速鉴别人才时,学历选择就是最简单的办法了。但这又极易用错人,有没有好的方法辨别和使用好人才呢,我觉得可用以下方式。

一、企业可以通过能力和行为内驱强度辨才和管理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内驱力可直接表现为个体的激情强度大小,体现的是自主、乐业、爱心、责任和创新。我们可以抛开学历因素而基于能力和行为内驱强度把人分成四类。

二、根据人员行为四分图对不同的人分别管理

1.高激情、高能力人员的管理

激情和能力所创造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增加都会导致结果的成倍增长。因此,这类人员是对于企业最理想、最有价值的管理型或专业带头型人才。需要给这些人以充分的权力,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同时赋予他们很高的责任,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推动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高激情、低能力人员的管理

这类人员工作热情很高,态度端正,但是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很差。对于这类人员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激情,而针对他们工作能力的不足,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使他们增长才干。可以先安排在一线部门进行锻炼。

3.低激情、高能力人员的管理

这类人员对于自己的职位或是长期的发展无明确目标,其最需要的是激励和鞭策要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肯定和信任,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提出具体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激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人通常对现状不满,尤其对于自己的报酬或在公司的上升空间,尚需领导层与其沟通,调整他们的心态。

4.低激情、低能力人员的管理

对这类人员,首先仍要有信心,本着“多养马少换马”的原则,尽量激发他们的激情和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在他们身上所花的时间。如果这类人员长时间没有改变,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而果断地予以淘汰出局。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人员中有些可能是企业的“员老”或者是“关系户”,领导层要抛开感情和关系,及时处理。要知道,长时间容留这类人员,势必会对其他员工的激情造成影响。

俗话说:“人才是无价之宝,惜才如金,得才如宝。”,然而,人才用的好是个“宝”,用不好是棵“草”。要创一流的企业就要有一流的人才,对待人才要不惜投入,特别要给予发展的机会,要从工作、生活、思想、家庭等细节方面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成功留住人才,只靠高薪是不行的,为员工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总之,采取措施,以人为本,关心和爱护人才,让他们对组织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组织才会人才济济、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唯一延续,是华夏文明本质的表现。上古时代虞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古代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舜为主体形成的道德文化,主要表现在家庭人伦、为人行事、仁德政治诸方面,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在实施法治的同时加强德治,必须继承并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和。

    舜名重华,亦称虞舜,是继唐尧之后的又一贤君,《史记》中赞述的“五帝”之一。根据国家“九五”期间组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将帝位禅让给夏禹的虞舜所生活的年代,当在此之前并紧密相邻。距今日之时,也就是四千一百年前后的上古时代。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人物。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舜文化的内涵

    从远古时代的燧人氏、伏羲氏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开创时期,产生了农耕文化。这是人们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自身的另一种生产则经历了更长的蒙昧阶段,以致尽管有了农耕文化,却并不表明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对此,《吕氏春秋恃君览》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这种母系氏族的社会关系就是如此的简单而又紊乱,后来的正统史学家司马迁以至竟对此不屑提及。他的《史记》所载只是从五帝开始。因为,“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大致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自黄帝至尧、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东方人类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这种人类自身生产的进化,经历了一个更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直至舜时才得以完善。舜以崇尚孝悌而闻名于时,以全新的道德文化开辟了东方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尚书》记载,“德至舜明”。《史记》也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舜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所谓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人类自身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世,是近年我国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史书中的有关记载。楚简里的《唐虞之道》篇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既爱亲又尊贤,就是虞舜所做的榜样。这对于我们了解舜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舜的道德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家在德。舜尊重家庭,孝顺以悌,身体力行,德行于世。

    据载,舜的出身低微。舜父瞽叟是个心地狭窄的盲人,后母言不及义而嚣悍,生下的儿子名象,生性狂傲骄纵。瞽叟疼爱后妻的儿子象,几次要杀害舜,都被舜逃脱。平时找其它小过失来处罚,舜都以顺从的态度对待父亲、后母和弟弟。舜长年累月笃诚小心,从不懈怠。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亲善友爱,孝悌德行天下闻名。

    这时候,尧帝在位七十载,年事已高,需要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便向诸侯、四岳征求意见。众人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舜。于是尧帝便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派九个儿子与之相处,观察他怎样处世。在舜的薰陶下,尧的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谨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但是,瞽叟还是想杀害舜,要舜到仓廪上去涂合缝隙,却乘机从下面放火焚烧仓廪,舜利用两个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逃脱不死。后来瞽叟又要舜挖井。舜在挖井时特别开了个隐蔽的小孔道,可以从旁边出来。当舜深入井中,瞽叟与象合力倾倒泥土把井填实,以为舜必死无疑。于是他们商量着分舜的财产。像打算将尧给舜的两女儿和一把琴留给自己,将牛羊和仓廪分给父母。没有想到,舜竟然从秘密孔道逃了出来。舜恪守笃亲尽孝、宽厚仁慈的行为准则,对虐待过他的父亲、后母和欺负过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不计嫌怨,宽容忍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尧九个不成器的儿子。在人类文明史上,舜第一次把本能式的家族血缘亲情升华为理性的家庭人伦道德规范,使家庭组织得以稳定和延续。

    舜笃诚孝悌,以德报怨,首倡了人伦道德之风。这也是后来唐尧将帝位禅让于他的重要原因。舜将家庭道德加以规范,从而使得家庭成为构筑文明社会的基本单元。这是人类社会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家庭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大而化之,整个社会生活、法律政治,同样要求有类似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达到“内平外成”的理想社会。舜以后的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的国家社会,其实质都是一种“家天下”模式的拓展。“朕为天子”,家即是国,国就是家,“三纲五常”,等等。这些都可以从舜的家庭道德中溯本求源。

    (二)为人在德。舜修身为本,待人诚实,乐于助人,踏实做人。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其意是说,舜从田野之中产生出来,这是上天要将重大任务落在他头上,有意先要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空匮他的躯体,困扰他所做的事情,这样可以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出身卑微的舜,种过田,狩过猎,打过渔,挖过井,制作过陶器,还会造墙,修粮仓。舜在历尽了各种劳作的艰辛之后,坚持用人格的完善来熏陶人,带动人。先秦至汉代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舜的为人方面的记载:“舜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悦)之,秀士从之。”(《吕氏春秋·慎人》)以上记述,说的是舜耕于历山,与人谦让相处,宽厚仁慈,将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天旱了,为他人凿渠。他是制陶能手,而从不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他从事商品生产而能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只要有利于他人、造福社会的,无不躬亲为之,处苦行之。在他的影响下,邻里和睦,村民友好,大家愿与他择邻而居。舜以其仁德感化人,以其行为引导人,以其才能信服人,邻里都敬佩他、服从他。在舜的影响下,生产有了大发展,社会有了大进步,“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原始聚落建成了都邑,原始社会形态也朝着文明社会迈进。

    舜代尧为帝以后,仍然坚持以德为人的标准。他敞开四面城门以畅通四方见闻言路,命令十二个州牧的首长“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史记·五帝本纪》),将德行作为评论帝王的标准,施厚德于民,不接近谗佞的人:交代臣子们“女无面谀,退而谤予”(《史记·夏本纪》),要求上下左右不要当面恭维说好话,私下里却去讲坏话,应当诚恳相待,不做两面人。舜一直坚持以德来完善自身的人格,树立为人行事的榜样。

    (三)治政在德。舜实施善举,推行五教,擢贤任能,用人惟绩,心怀天下。

    舜“摄行天子之政”时,开始设立十二州,以不变的刑法告示人民,用放逐来宽恕五刑的罪犯,“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史记·五帝本纪》)。将这“四恶之害”放逐之后,即处置了他们的罪行,又改变了各地的风俗,天下人都心悦诚服。同时,舜进一步任用了高辛氏八个好儿子的后代,被称之为“八元”的担任伦理道德教化官,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宣扬于四方,从而“内平外成”,家庭融洽,社会祥和。统一刑法,将伦理道德作为社会规范予以张扬推行,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性政举。为了教化人民,舜还采民风,制箫律,作韶乐,“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淮南子·泰族训》)。

    舜为天子后,举用贤达之人,赏罚分明。经过四岳的推荐,选拔任用禹为司空,主要负责治河道,“平水土”。禹“兴人徒以博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记·夏本纪》)。通过治理山川,变水患为水利,社会终于获得了稳定的农耕生产条件。舜还对于尧时举用却未有分职的二十二名臣子,量才而用,分职善任,并且对他们每三年考核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该降级的降级,该升迁的升迁,初步形成了一套赏罚分明的吏制。舜用人唯德唯才,选定带领民众治水的禹为自己的继位人。舜心怀天下,勤政爱民。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他二月去东方巡视,真可谓走遍大江南北,风尘仆仆。最后,“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他就连死都死在考察巡视工作的路途上,葬于“苍梧之野”的永州九嶷山。舜为民的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实乃中华民族的光辉楷模。

    舜持家、为人、治政均以道德为大本,为东方人类社会走出童年时代提供了全新的社会规范,成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舜文化的寻根价值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6篇

一、 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抓好五个步骤:

1.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获得对内容的整体感知,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通过通读感知是写景状物,是寓言故事还是人物传记,还是浅显的论辩。了解文体后,根据不同文体特征有利于内容的正确把握。如《郁离子・窃糟充酒》中“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一句,根据整体感知,知道是郁离子讲了个寓言故事来嘲讽客,那么对“以佛夸予”的“夸耀”就不会错误的理解为“夸赞”了。

2. 学以致用,研读考句。有时选文个别句子无法一目了然,在不影响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建议如果不关涉考题的准确解答,不妨放置一边。如涉及考题,则需结合提供的注解,结合平时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如《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舞”“泣”在正常翻译为“舞动”“哭泣”明显不通后,考虑词类活用译为“使……舞动”“使……哭泣”,就迎刃而解了。具体到翻译题中,特别提醒,平时对文言句式的常用虚词,特殊句式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文本中出现的代表性的例句更应了如指掌。如2010的文言文翻译,重庆考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其中“之”,虽不需翻译,但确是“之”的特殊用法;2010年广东考题“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因出现“并提”这种古修辞,而需特别注意将此部分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正确理解,准确翻译。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首先要求的是“信”,即准确。除了规定可以直译的人名、地名、官职、年号等,翻译句子力求能译的做到一一对应。只有在古今无法对译的情况下才采用意译。如2010年黄冈试题“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一句, 译为“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做法。翻译的一一对应和符合文意是得分的保证。这部分如果失分,主要因是词汇的积累不够所致。这里特别强调平时对那些一词多义的词,比较分析,这样对它们在具体某一句中到底讲才能做到从容不迫。如“修”,知道有“修长”“整治”“撰写”等意,那么在“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中,作何解就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与“整治”相近的意思――“培养”。

4. 调整语序,符合规范。熟悉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数词用法,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的基本句式,根据现在语法习惯进行必要转换。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应以“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句式翻译。“不如早为之所(《段于鄢》)”中“为之所”翻译为“替他安排住处”,若译为“给他安排住处”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将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予以补足,以符合现在汉语的表达习惯。

5. 联系上下文,检查校正。翻译完成后,结合上下文看看是否衔接紧凑,并考虑文采。2010年杭州中考题“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苏世长讽谏》)”,译为“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就显得极富文采。

二、 朗读节奏(句读)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dòu)。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因为古书大多是没停顿标志的,句读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划分朗读节奏。

1. 正确句读首先要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叙事,了解人物关系和行事的先后;写景,把握描写的角度;议论,理顺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层次。如2010年连云港考题,对“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进〈诸葛亮集〉表》)”做两处断句。弄清叙事的先后,把握几个动词就好做出停顿――“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题,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断句。根据写景角度断句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对于一句做句中停顿则首要考虑体现出句子的语法停顿,使语意清楚。也就是体现出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如“舜/发于/畎亩之中”。这和现代汉语大体相当,可以解决大部分句中停顿问题。

2. 句读要体现出关键词语的管辖范围。这样的词有名词,有动词,有连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还要注意一些表议论提示的虚词,如“盖、夫、若夫”。例如“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洛阳名园记》)”。

3. 正确句读其次抓住文言文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对话标志“曰”,判断句标志“者/……也”,以及其他一些固定结构的句子像“与其……/宁可……”。如对《游虎丘小计》中“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一句做停顿,注意“不……亦不……”这样的否定格式,就很容易做出“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的正确划分。

4. 此外古人写文章讲究行文整齐,音律和谐,对仗、对称、排比、重叠等修辞格使用相当广泛,多用四字短语。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的相对或相关,句式的整齐和押韵情况,辨析句读。如2009年连云港中考题要求对“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宋史・赵普传》)”作两处停顿,即可根据语言的整齐,划出“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5. 最后注意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像古代大多为单音节词,当看到似乎是现在常用的双音节词语时,要考虑是否为两个双音节的连用,从而适当停顿。代表性的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但同样要主要古汉语同义连用的情况。如“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说疑》)”中,如果对“残破”的意思理解有误,就会出现类似“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的错误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7篇

初中文言文精选

1.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口技

朝代:清代

作者: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撰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7.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出师表

朝代:两汉

作者: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范文第8篇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俱往矣,__________,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读、写是语文的两翼;少读,对语文教育来说是釜底抽薪。怎样积累呢?首先,应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即可以写心得,也可以摘录优美词句。其次,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第三,坚持练字。写字也是语文品质、语文能力的表现。总之,积累多了,自然会文思泉咏。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④厚积薄( )发 ②釜( )底抽薪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班要举行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中任选一本。围绕下面两个话题准备发言材料。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请把你的发言内容写在下面。(任选一个话题,不少于50字)(2分)

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话题:(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要写出人物性格特点)(2)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绝”在生活中是一门艺术,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必须拒绝,但怎样拒绝却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确定。请你设计几句话,帮助王强拒绝李明的要求。(2分)

李明、王强是一对好朋友,李明想邀请王强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李明:王强,咱俩明天下午去网吧,我请客。

王强:不行,我妈不让去。

李明:没事,就说咱俩值日,回来晚。

王强:唔……(不情愿,又碍于情面)

李明:就一次,没事。

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1分)

7、填空。(4分)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_____________入手,而后逐一加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_____________。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怎样理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1分)

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②汽车尾气有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5米为万分之1.54;75~100米为万分之1.23。当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定为100米时。车流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1000辆次为万分之1.04;10000辆次为万分之1.40;20000辆次为万分之1.82。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汽车尾气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酮”的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滑雪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

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亟须改变的现状。

⑧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唤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

11、汽车尾气这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产生哪些危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除列数字外,文章还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请举出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这句话中找出一个能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简述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3分)

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悉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欧阳修、苏轼,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任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③~⑤自然段,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集中笔墨从三个角度具体深刻地阐述了背书对于语文学习的三大好处,请你分别写在下面。(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别举例说明文章中出现的两种论证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试举一例阐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15分)

百朵千朵丝瓜花 丁立梅

①盛夏的乡下,最美的风景,莫过于满眼满眼的丝瓜花了。

②那花是怎么开的?简直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田地间撒野,草垛上伏着,院墙上爬着,树上攀着。最让人惊艳的是。满屋顶的花笑逐颜开。是的,那是笑了,一朵一朵的小花,异常干净地笑着。仿佛听见锣鼓喧天,厚重的丝绒帷幕缓缓拉开,它们就要来一场大型舞蹈了。

③其实,单朵看丝瓜花,不美。但清纯、朴素的一张小脸。让你忍不住喜爱,是心底留存的洁净。而百朵千朵的丝瓜花一齐开放,就是壮观了。看着它们,心里不能不涌起一种震撼:微弱的生命,原也有这等的爆发力。

④有首著名的写春天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猜想诗里的花,是桃花,或梨花。若是换成丝瓜花呢?定是“千朵万朵压藤低”了。那些丝瓜藤,实在关妙得很,细细的,沿着什么攀援而上。又是袅娜的,如风情万种的女子,有着纤弱的腰肢。一步一步,都藏了生动,藏了语言。牵牵绕绕,绕

绕牵牵的。像蓄着一段暗生的情愫,理不清,说不尽。

⑤我不能不想到我老去的祖母。我在怀念丝瓜花的时候,很怀念她。记忆里的每个夏天,她都会把房前屋后打扮成丝瓜花的乐园。这还不够,她还搭了丝瓜架,专门长丝瓜。她会做很好喝的丝瓜汤,她会用丝瓜做许多菜肴,如丝瓜炒鸡蛋,丝瓜炒豆瓣。一院的丝瓜花,这朵谢了。那朵又开了,那种浓烈的美好,是记忆里永存的景象。一个人可以离去,但他(她)曾经的印迹,会因一株植物而复活。

⑥偶然间看过一幅齐白石画丝瓜的画,黑墨铺开,上有几根结好的丝瓜,还有一些未开好的花骨朵儿。他为画取名为《子孙绵延》。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他为什么不画一些开好的丝瓜花呢?那些朵朵奔放的热情,那些生命存在的勇气和美好,是极有资格入画的。

⑦夏天又到了,不几日,那丝瓜架上,就爬满青青的藤和叶,而叶间,一朵一朵的小黄花开了,开不败的样子。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

(选自2007年7月5日《新民晚报》,有增删)

19、作者最后说:“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感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题目告诉我们。作者要赞美的是丝瓜花。但为什么要写“百朵千朵”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比照写法。(3分)

《紫藤萝瀑布》里有一段描写:“‘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本文有一个写法类似的段落,即第_____________段,两段的共同写法是以_____________的写法写花,给花以____________,都突出描写了花的____________的情态。写花,终归为了示人,作者笔下的丝瓜花就有一种____________的精神。

22、试从意趣和内容方面比较阅读,说说下面哪则材料与第④段画线诗句的差异最大?(2分)

材料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材料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⑤段写了对祖母的怀念。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心目中的祖母是个怎样的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第⑥段提到齐白石的画时说:“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其中“自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何遗憾?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