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四则运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则运算范文第1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0.6-0.42×36÷2

100-152×0.30.6÷0.2

0.2+0.3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47.5-7.6518.4×75

84×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12×12÷3×2

÷12÷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四则运算范文第2篇

一、抓基础,掌握运算法则

又如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则是:“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数位对齐,指的是同单位的数位对齐,只有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满十进一,指的是同单位的数位对齐,只有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满十进一,指的是较低单位的数满十,要转化为一个较高单位,而退一作十,指的是把一个较高单位转化为一个较低单位。象0.775+0.31,0.775里的7和0.31里的3都是十分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十分位上的单位是7个和3个,合并起来是10,把10转化为一个较高单位的数,表示个位上是1。这样,学生在计算时,才不出现由于数位对错而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

二、抓难点,促使计算准确

准确又是计算的核心,要提高计算能力,就要设法抓住计算中的难点,各个击破。在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切实掌握分析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难点部分。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哪些算理、算法似懂非懂,哪些在平常教学中只强调了法则的运用,忽视了法则的逻辑推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机械地应用了法则,对于一些稍加了变化或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在计算时,哪些容易错,哪些又是粗心大意出的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这是一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计算题,涉及到整数化假分数与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并再进行计算的带分数减法题,涉及到整数化假分数与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并再进行计算的带分数减法题,这样的题错误率大。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错在哪里,及时按错的原因来对症下药,使学生能正确地叙述出计算过程和运算原理。同时还要加强类似题的练习,使之得到巩固。

四则运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17-01

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竞争意识强、善于表现的特点,可以设计 “看图抢答”一环节。就是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口述算式,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样很容易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很快随着情境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不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

二、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其公式定理,是学习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前几个阶段的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从感性认识上说明加、减、乘、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对四则运算有个初步的理解,还不能从理论上给出它们的定义。而在经过大量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师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指导学生弄清运算的顺序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容易弄错的就是运算的顺序,往往把其运算顺序弄错。所以,在混合运算初步教学阶段,教学由百以内加减法组成的两步式题、由表内乘除法组成的两步式题、很简单的乘加(减)与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这一环节中,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以 口算为主;二是,解题时只要求写出两步式题的结果;三是,辅助相关知识的教学,如乘加(减)两步式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各种运算顺序的教学,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四句话概括表述了常用的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 ,都要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材中暂时把“先乘除、后加减”分成两句话表述,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第二个特点是,解题时要写出每步计算的结果,以表明运算顺序。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三步计算的式题。它也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易到难,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如16×4+6×3,74+100÷5×3;二是,式题中有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要在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基础上,把同级运算扩展到不同级运算,掌握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混合运算式题计算中,要看它是含有同级运算还是含有不同级运算,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演算;不同级运算的,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四、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里,存在着循序计算与非循序计算这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施教,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立双方之间的关系,既要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循序计算,以保证计算的合理、正确,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要放过有利条件下的灵活计算,即便是在计算进程中或在一道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局部范围内也要能简则简,任何绝对化的教学方式都是有害的,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下面这几道题,教师通常是作为一般练习题供学生练习的:

(1)4800-256×32÷128

(2)72×25÷24+100

(3)2520÷56×42÷27

(4)400-612÷12×4+250

(5)6539+64×84÷28-5687

(6)6123-4399+3877-4550

若学生按常规顺序练习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题还有没有更理想的算法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题,看谁能想出巧妙的算法?经过一番讨论得出:(1)、(2)两题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改变其运算顺序后这样来计算:256×32÷128=256÷128×32=64,72×25÷24=72÷24×25=75;(3)、(4)两题可根据商变化规律,把题目中的因数或除数先转化成相乘积的形式,然后消掉部分公因数后再计算:2520÷56×42÷27=2520÷(4×14)×(3×14)÷(3×9)=2520÷4÷9,612÷12×4=612÷(3×4)×4=612÷3;(5)题也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计算,结果不变。如下所示:(6)题中横线部分可根据加减混合运算的性质改变其运算顺序后再用凑整的方法进行计算比按常规运算顺序计算要简便得多:6123-4399+3877=6123+3877-4400+1=10000-4400+1=5601。通过这些可以变换的题型来教会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方式来计算,让计算更加的精确、快捷。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其教学工作,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其运算知识。

四则运算范文第4篇

图1

如图1,是一个一般的圆锥曲线(部分),其中F为焦点,直线l是相应的准线,K是F到l的垂足,过焦点F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A,B两点,设从KF方向到BA方向,即以射线FK的反向射线为始边,线射FA为终边的角为θ图1中是0

由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有|AF||AD|=e,|FB||BC|=e,在RtABE中,有|AE||AB|=cos θ,即|AD|-|BC||AB|=cos θ,于是ρ1-ρ2ρ1+ρ2・1e=cos θ,从而有ρ1ρ2=1+ecos θ1-ecos θ①.这个结果可以从0<θ<π2的情况推广到0<θ<2π的所有情况.

而这个结果用极坐标法求几乎是显然的(以F为极点,KF方向为极轴正方向),易知图1中圆锥曲线上任一点满足极坐标方程ρ=ep1-ecos θ(p为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从而ρ1=ep1-ecos θ,ρ2=ep1-ecos(θ±π),立得①式,同时可得ρ1ρ2=e2p21-e2cos2θ②,ρ1+ρ2=2ep1-e2cos2θ③.

特例:对于抛物线,有离心率e=1,故①、②、③式分别退化为ρ1ρ2=1+cos θ1-cos θ④,ρ1ρ2=p21-cos2θ=p2sin2θ⑤,ρ1+ρ2=2p1-cos2θ=2psin2θ⑥.

有了这些结果,下面几个问题的求解就易如反掌了.

例1 (2008年全国Ⅱ理科卷)已知F为抛物线C:y2=4x的焦点,过点F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设|FA|>|FB|,则|FA|与|FB|的比值等于 .

简解

本题离心率e=1,题意隐含θ=π4,于是|FA||FB|=ρ1ρ2=1+cos θ1-cos θ=3+22.

例2 (2008年江西理科卷)过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F作倾斜角为30°的直线,与抛物线分别交于A,B两点(A在y轴左侧),则|FA||FB|= .

简解

本题离心率e=1,题意隐含θ=90°+30°=120°,于是|FA||FB|=1+cos 120°1-cos 120°=13.

图2

例3

如图2,设O为抛物线的顶点, F为焦点,且PQ为过点F的弦,已知|OF|=a,|PQ|=b,求OPQ的面积.

简解

显然本题中e=1,p=2a,于是由⑥式得|PQ|=b=2psin2θ=4asin2θ,于是sin θ=2ab,

则SOPQ=12(a|FP|+a|FQ|)sin θ=ab2・2ab=aab.

例4 (2007年重庆理科卷)过双曲线x2-y2=4的右焦点F作倾斜角为105°的直线,交双曲线于P,Q两点,则|FP|・|FQ|的值为 .

简解

本题离心率e=2,定点到相应定直线的距离p=b2c=2,且θ=105°,于是由②式得|FP|・|FQ|=e2p21-e2cos2θ=41-2cos2θ=-4cos 2θ=833.

例5

(2008年安徽文科卷)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其相应于焦点F(2,0)的准线方程为x=4.

(1) 求椭圆C的方程;

(2) 已知过点F1(-2,0)且倾角为θ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求证: |AB|=422-cos2θ;

(3) 过点F1(-2,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椭圆C于A,B和D,E,求|AB|+|DE|的最小值.

简解

(1) x28+y24=1.(过程从略)

(2) 用极坐标思路最简单(第二定义次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最麻烦但最具一般性,乃是万不得已时的“万能思路”),易知本题中e=22,p=2,于是由③式得|AB|=2ep1-e2cos2θ=422-cos2θ.

在此基础上,

四则运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结构

【中图分类号】 O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06-02

一、引言

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是初等函数求导的基础,求复合函数的导数既是高等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它结构复杂,其中间变量可能不止一个,复合过程可能不止一层,在求导过程中极易出错,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法则的同时,真正游刃有余地“由外至内,逐层求导”,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实践证明,把握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的结构性,是改进教学方法的良方,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

下面我们将求导方法做改进,以求突破传统的教学难点。

二、分析法则,引入求导法则的结构性

复合函数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链式结构,要研究其求导法则,必须先把其结构搞清楚。

定理1 若函数u=g(x)在点x处可导, 而y=f(u)在点u=

g(x)处可导, 则复合函数y=f[g(x)]在点x处可导, 且其导数为=f′(u)g′(x)或=·。

下面以三层函数为例,根据定理1,剖析其结构。

y为x的函数,f、φ、g是对应法则,其顺序是先对 x进行 g运算,结果记为u;再对 u进行 φ运算,结果记为v;最后对进v行f运算,结果为y。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写出该复合函数的分解式,按照由外至内的顺序可分解为y=f﹙v﹚,ν=φ﹙u), u=g﹙x),其中 u、ν称中间变量,此三个函数按顺序称为外层、中层、内层,这样该复合函数就用三个相应层次的函数来表达。需要指出的是,分解出来的每个函数都应为基本初等函数或基本初等函数与常数之间的四则运算。

定理2 如果u(x)、ν(x)都在x可导,且ν′(x)≠0,那么,

(1) [u(x)+ν(x)]′=u′(x)+ν′(x)

(2) [u(x)·ν(x)]′=u′(x)·ν(x)+u(x)·ν′(x)

(3) ′ =

上述三条结论给出了函数求导的四则运算法则。需要提醒的是,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复合函数及四则运算交替结构。即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或复合函数——四则运算。

例如:函数y=lnx+ y=cosx-ɑrccos

y=lnx+等都是这种交替结构。实际上复合函数教学的关键就在这里,即掌握好四则运算与复合函数交替叠加结构。

三、分清层次,把握结构;逐层定位,选用法则

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口诀,“由外到内,把握结构,逐层定位,选用法则。”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好。下面举例说明:

1.单纯链式结构:

由基本初等函数连续复合而成的函数,以三层结构为例,y=f(u),u=g(ν),ν=h(x)三个基本初等的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y=gh(x),其求导方法可直接用定理1.

例1,求y=sin,求y′。

解:y′=(sin)′=2sin·cos··

=。

2.四则运算与复合函数的交替叠加结构:

在整个函数中,我们按照由外到内,逐层分解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复合函数——四则运算,或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交替叠加结构,此时应该交替使用定理1和定理2。

例2,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lnx+; (2)y=cotx-arccos;

解:(1)分析:由外到内,其第一层结构为u(x)·ν(x),其中

u(x)=; ν(x)=ln(x+) 当然应该选取定理2(2)。

于是: y′=′lnx++(ln(x+))′,其中是一个复合结构与四则运算的叠加,即与u=1+x而构成,又是一个复合结构与四则运算结构的叠加。所以′=·(1+x)=。对于

lnx+来讲,由外到内,其第一层结构为lnu,而u又是一个和的结构,所以应该先使用定理1,再利用定理2(1)。也就是:[lnx+]′=·x+′==。

解:y′=′lnx++lnx+′

=lnx++·1+

= lnx++1

(2)分析:由外到内,分析结构,可知第一层结构为(u-ν)的形式,其中i=cot2x,ν=ɑrc cos;cot2x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函数结构,ɑrc cos又是一个复合函数与四则运算的叠加结构,即ɑrc cosw与w=、h=1-x复合而成。故计算如下:

y′=(cot2x-ɑrccos)′=(cot2x)′-(ɑrccos)′

=2cotx·(cotx)′+·()′=2cotx·(-csc2x)+·

四则运算范文第6篇

加法的名称分别是:加数、加数、等于、和。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种运算。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其它各有关知识的基础。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在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求两个数乘积的运算。

(来源:文章屋网 )

四则运算范文第7篇

极限是微积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穿微积分的一条主线,极限的计算又是学好微积分的重要前提条件。正因为数学之美妙不可言,数学中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更是引人入胜,许多人都在探索着高等代数中求极限的方法并有所成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我对求极限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希望能让读者从中受益,能让初学者懂得将静态的、内隐的教学规律转化为动态的、外显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从而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一、由定义求极限

极限的本质――既是无限的过程,又有确定的结果。一方面可从函数的变化过程的趋势抽象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又可从数学本身的逻辑体系下验证其结果。

然而并不是每一道求极限的题我们都能通过直观观察总结出极限值,因此由定义法求极限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比较复杂的题。

二、利用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

此方法简单易行但不适合于f(x)在其定义区间内是不连续的函数,及f(x)在x0处无定义的情况。

三、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简单技巧求极限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条件是充分而非必要的,因此,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函数极限时,必须对所给的函数逐一进行验证它是否满足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条件。满足条件者,方能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进行求之,不满足条件者,不能直接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之。但是,并非不满足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条件的函数就没有极限,而是需将函数进行恒等变形,使其符合条件后,再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之。而对函数进行恒等变形时,通常运用一些简单技巧如拆项,分子分母同乘某一因子,变量替换,分子分母有理化等等。

四、利用两边夹定理求极限

定理 如果X≤Z≤Y,而limX=limY=A,则limZ=A

两边夹定理应用的关键:适当选取两边的函数(或数列),并且使其极限为同一值。

注意:在运用两边夹定理求极限时要保证所求函数(或数列)通过放缩后所得的两边的函数(或数列)的极限是同一值,否则不能用此方法求极限。

五、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六、利用单调有界原理求极限

单调有界准则即单调有界数列必定存在极限。使用单调有界准则时需证明两个问题:一是数列的单调性,二是数列的有界性;求极限时,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取极限,通过解方程求出合理的极限值。

利用单调有界原理求极限有两个难点:一是证明数列的单调性,二是证明数列的有界性,在证明数列的单调性和数列的有界性时,我们通常都采用数学归纳法。

七、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八、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求极限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法或与其它方法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并非计算过程中所有的无穷小量都能用其等价的无穷小量来进行计算。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时,只能代换分子、分母中的乘积因子,而不能代换其中的加减法因子。于是用等价无穷小代换的问题便集中到对于分子、分母中的加减法因子如何进行x的等价无穷小代换这一点上,在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的方法求极限时必须把分子(或分母)看作一个整体,用整个分子(或分母)的等价无穷小去代换。

九、利用泰勒展式求极限

运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方法求某些极限,往往可以减少计算量,使问题得以简化。但一般说来,这种方法仅限于求两个无穷小量是乘或除的极限,而对两个无穷小量非乘或非除的极限,对于一些未能确定函数极限形态的关系式,不能用洛必达法则及等价无穷小代换方法,须用泰勒公式去求极限。

四则运算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四则;混合;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是寓审题、计算、技巧于一体,这三者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下面就这三者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浅谈一下。审题定向,既通过审题确定题的运算顺序或运算方法,审题为下一步计算作铺垫,为结果正确作保证。如果审题有误,也就是运算顺序错乱,任你计算如何仔细,也不会有正确结果。

譬如,8.7+3.6×4.5÷1.8

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往往会出现下列运算顺序:

①8.7+3.6×4.5÷1.8

=12.3×4.5÷1.8

=55.35÷1.8

≈30.7

②8.7+3.6×4.5÷1.8

=8.7+3.6×1.7

=8.7+6.12

≈14.82

这是因为没有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致使计算结果错误和计算过程发生困难(即除法中商为无限小数),所谓劳而无功,因此,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审题是方向,在计算之前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是结果正确的前提和保证。

贯穿于四则混合运算始终的计算则是核心,这一环一定要谨慎、仔细、步步紧扣,每一步的计算都为下一步的计算做铺垫,若稍有疏忽,将事关全局,因为四则混合运算题的每一步之间联系不可分,若上步计算出错就为下一步计算设障碍(会出现不能约分、数庞大、除不尽的障碍),即使能算出结果,也会因一步不慎而一错到底。

例如,1.8+18÷1.5-0.5×0.3

由于计算不细心,会出现下列过程及结果:

①1.8+18÷1.5-0.5×0.3

=1.8+1.2-0.15

=3-0.15

=2.85

②1.8+18÷1.5-0.5×0.3

=1.8+12-1.5

=13.8-1.5

=12.3

以上错误都出自计算不仔细而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计算是四则混合运算中的核心,是功底所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平时的笔算、口算、心算训练中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的技巧如万绿中一点红,闪现在四则计算中的某一步,计算技巧的灵活应用能展现出你对某题计算方法上的艺术性,它能客观地反映出思维的灵敏度。因此,在四则运算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使他们在枯燥乏味的计算中能体会到计算技巧带来的愉悦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