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蜻蜓点水

蜻蜓点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蜻蜓点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蜻蜓点水范文第1篇

答:蜻蜓点水是成语。

蜻蜓点水

成语拼音 qīnɡ tínɡ diǎn shuǐ

成语解释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成语故事或出处 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成语造句 下乡只是~式的,还要带白馒头。(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近义词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反义词 脚踏实地、下马观花

成语故事 唐肃宗李亨时,杜甫当上八品言官“左拾遗”,因帮一个不该问罪的大臣说话而被李亨疏远,他很苦闷,到曲江边写诗散心。其中《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春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蜻蜓点水造句

1、此话听来似乎蜻蜓点水,但三人对此却非常认真。

2、咱们来好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不要蜻蜓点水似的。

3、他做事总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做好。

4、有的书不是让你蜻蜓点水一样来读的,而是需要你的思考的。

5、她轻盈的舞姿像蜻蜓点水般优美。

6、他的轻功太厉害了,如蜻蜓点水,一跃而过。

7、学习必须踏踏实实,不能蜻蜓点水,敷衍而过。

8、他们倾向于蜻蜓点水式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

9、做调查工作不能蜻蜓点水,要深入实际。

10、这位厂长每天到车间走一趟;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其实他什么问题也没发现。

11、传统体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重复多,学生的学习如蜻蜓点水,印象肤浅,学生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12、我只蜻蜓点水地提一提:如果操作不当,它可能会损害你的事业。

13、虽然他做了很多工作,然而他做事蜻蜓点水一样,不够深入,却总是找理由,找借口,推卸责任。

蜻蜓点水范文第2篇

有头有尾、有人物关系主线、有始终贯穿的细节线索,总的来说,《白鹿原》的叙事结构还算完整,没有叙事不清和逻辑混乱的硬伤,黑娃和田小娥、黑娃和白孝文这两条人物关系线在整个电影的呈现中是最为明显的两条主线,前者靠原始的和发生关系后的相知维系,后者靠儿时的友谊和成年后各自境遇的变化推动。冰糖作为一个缔结情感的功能性道具,从影片伊始一直贯穿到结局,如果邪恶地想,有点《无极》中那个“馒头”的意思。

前车之第五代

提到第五代,不能不提到宏大叙事。第五代很少讲家长里短,很少会将注意点放在生活纠纷的琐事上,既不逗乐也不苦大仇深,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让人物和时代产生某种关系的互动,是第五代叙事的关键。这种叙事情绪往往也和突破禁忌联系在一起,所以第五代的很多片子都成为了禁片,第五代偏好“”题材、偏好人和体制的抗争、偏好讲个人命运在时代中的宿命感。很难说第五代的叙事基调能不能带给人希望,用“带给人觉醒”来形容第五代的叙事动机,更贴切。

比较第五代:不那么接地气

蜻蜓点水范文第3篇

(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215500)

2014年秋季,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全部改版为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改版后的新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内容有所调整。新版教材的核心板块是故事板块,要求通过对话、短文、短剧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新教材将故事板块放在了单元的最前面,这样的编排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能在语境中接触语言,理解语言。

上学期,笔者听了一课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的故事板块教学。这节课,过程很完整,但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或多或少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未能深入。

一、教学流程

(一)阅读前

1.师生问答。围绕: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等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完毕,出示语言结构进行自我介绍,学生模仿。语言结构如下:

My name is...

I live in...

I like...(爱好)

I like...(课程)

I speak...

这一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的爱好,与学生互动:I like...too, can we make friends?

2.围绕“friend”(朋友)话题,出示家庭住址,介绍自己过去和朋友经常写信,引出“write letters”(写信)。接着,出示邮件地址,介绍自己现在经常和朋友写邮件,引出本课新知write e?mails(写邮件)、send e?mail to(寄邮件给某人)和e?friend(网友)的教学。

(二)阅读中

1.学生听前两句录音,回答问题:Whose e?friend?

2.提问: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问什么问题?出示“Who is he?”作为示范,学生自由猜测。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刘涛问了哪些问题,并交流。

4.学生继续听录音,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依次根据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交流答案时随机教学新单词years、studies。

5.回顾Peter的信息,出示填空:

Name(姓名) Nationality(国籍) Age(年龄) Language(语言) Hobbies(爱好)

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介绍。

6.跟读课文录音,教师标注升降调和重音,引导学生注意。

(三)阅读后

1.回答课后问题(略)。

2.情景运用:

Peter想给王兵回邮件,邮件里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妹妹。看了Peter妹妹的信息后,请你尝试完成填空:

I’m very glad to be your e?friend. I have a sister. She’s . She the UK too. She speaks, but she Chinese. She likes and . She likes and . I think you can be good friends too.

师生交流答案后,齐读短文。

二、教学评析

第一,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打开。导入课文环节,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引出了如何写信和写电子邮件,速度很快,目的是为了尽快引出新单词e?mail、send和e?friend。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没打开,就被带入了故事情节。故事阅读环节,刘涛为什么要问那些问题?他对什么感兴趣?他怎么问的?教师均没有展开讨论,只是停留在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学生无法体会到刘涛和王兵的心情,导致最后的朗读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升降调的层面。

第二,教学环节过多过难且层次不清。教师在学生“听录音,找到问题答案”之后,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回顾Peter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Peter”“跟读课文录音”“回答课后的问题”“用Peter妹妹的信息帮助Peter回复邮件”等。从课堂上只有一两个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效果看,这一系列的活动明显过多,大部分学生还没顺利完成前一个任务,就被动进入到了下一环节。有些活动过难。比如,教师让学生看Peter妹妹的信息后完成短文,这是一个课堂输出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个活动和本课的语言输入又有脱节。在2014江苏省新教材培训会上,何锋老师建议:故事教学,重在理解,控制产出,产出的目的只在于引导或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这节课中的教学设计,活动明显过难。有些活动层次不清,比如,回答问题环节,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得出Peter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Peter后,教师让学生再去回答课后几个关于Peter的问题。这样的顺序,学生从已经完整的信息又回到了信息片段,活动层次明显不清。

第三,板块功能没有体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故事板块,都是通过对话或短文以故事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带着学生疏通课文,了解人物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人物信息,最后创设了新的情景来完成同样的任务,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对个人信息的表述能力的培养上。其实,本课的结构是对话,同提问的形式去了解和猜测一个人。通过故事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梳理对话结构,并利用这个结构去尝试着了解他人,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所以说,本课教学,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故事板块的功能。

第四,课程理念没有落实。英语课程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观察本节课,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虽然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了多个任务,但自主活动、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不多。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以本为本”,课标中对朗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本课教学中也没体现。

三、教学建议

(一)挖掘学生兴趣进行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本课题目为My e?friend,反应了新教材和社会的接轨。在网络时代,许多学生结交朋友都是通过QQ等途径,所以,e?friend这个话题学生应该很感兴趣。教学中,引出friend话题后,不妨直接呈现e?friend这个词,让学生说一说friend和e?friend有何不同。当学生不会表达的时,教师再随机导入e?mail等词汇。学生明确了e?friend的概念后,再询问学生希望有个什么样的e?friend? 如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二)结合课标理念进行解读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故事教学要侧重主动发现。如何了解一个人?学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答案。刘涛还问了什么问题?学生也能从文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刘涛问这些问题,比如刘涛问:Does he like playing football?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观察。故事插图和前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显示,刘涛的爱好就是踢足球,他很想知道对方是否也喜欢踢足球,所以进行了猜测。此时,教师可提问:“如果是你,你想问什么问题呢?”将学生带进课文,角色替换,在想象中不断运用“Does he...?”进行猜测。

其次,文本梳理要侧重自主归纳。进行了故事学习之后,不妨让学生针对Peter的信息,首先进行人物的信息梳理,再通过问题梳理,得出如何去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补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Does he have a brother? Does he like blue?等等。两次自主归纳梳理,不仅紧扣教材,也紧扣对话结构,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融会贯通。

(三)创设更多机会进行运用

蜻蜓点水范文第4篇

1、雨天碰上情况提前放油门减速,同时把刹车连续缓缓踩下。这种提前减速制动降低了因紧急制动所造成的危害,但此刹车方新手应慎用;

2、在雨天或者泥泞路面,可以使用蜻蜓点水刹车法,它像蜻蜓点水一样轻轻地一点一点来刹车。这种刹车方法可降低由于车轮被抱死所出现的方向失控;

3、下坡、沙土、雨天、冰雪路面等不良条件下,刹车动作更应表现得具有预见性。

(来源:文章屋网 )

蜻蜓点水范文第5篇

一次,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在路边的池塘里我发现了几只活蹦乱跳的虫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不由得靠近了一点。

那只虫子有6支长长的脚,右边又宽的腹部,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嘴好像被盖住了,怪吓人的。“爸,这是什么虫子?”我冲爸爸喊。爸爸说:“哦,那是水虿!是蜻蜓的幼虫。”可水虿嘴边的“脸盖”是什么?为什么水虿生活在水里,而蜻蜓却在天上飞?这些问题老爸也搞不懂,他让我回去查资料去。

回到家中,我翻阅了图书,知道了那“脸盖”其实是它嘴的上颚,当水里的小虫子一靠近它,它就迅速张开嘴,把虫子吸进肚里。水虿之所以生活在水里,是因为蜻蜓点水,许多人认为蜻蜓点水只是一场游戏罢了,其实是蜻蜓是在水里产卵,后来才生活在水里。

水虿要脱掉十几件外衣后才能羽化。水虿要脱掉最后一件大衣才能成为蜻蜓,所以水虿要爬到一根水草上,水虿一动不动。一会儿,它的背上出现一道裂痕,露出了一点黄色的东西,那个东西动了起来,一个头冒出来,那是蜻蜓的头。蜻蜓艰难地脱去最后一件大衣,终于变成了蜻蜓。刚钻出大衣后身体还很柔弱不堪,几个小时后身体慢慢变硬......

蜻蜓点水范文第6篇

1、蜻蜓的别称有丁丁、点灯儿、蚂螂、负劳、诸乘、纱羊、山咪、光光听。特点: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蜻蜓目昆虫属半变态发育,一生只有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通过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卵产入水中,幼虫在水中捕食其它水生生物,待羽化前爬出水面。

2、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来源:文章屋网 )

蜻蜓点水范文第7篇

石家庄市华英双语北校五(2)班

刘博实

我的童年圣地离我们家就一百来米。那有美丽鲜艳的玫瑰、清澈透明的池塘、柔软碧绿的草地、活泼可爱的小鱼,那就是我的童年圣地——花卉园。

春天,那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了场春雨过后,泥土湿润了,树枝和花枝都钻出新芽了,小草被冲洗干净了,显得更加碧绿了。鸟儿们也都飞来了,小虫们也都赶来了。就像《燕子》里说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它们一起唱着赞美春天的歌。”

夏天,那里的荷花盛开了,蜻蜓开始点水了,蝉儿开始唱歌了,池塘中的小鱼你追我赶,做着游戏。那里的一切是那么和谐、优美。蜻蜓点水点累了,落在荷包尖上歇息。这不正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吗?

秋天,虽然好多树的叶子都落了,可苍翠的松柏却依然挺立在秋风之中。花卉园的温室四季如春,外面虽然秋风瑟瑟,可里面却是春意盎然。高大的棕榈树,矮小的三叶草,火红的红掌,碧绿的榕树,尖硬的龙舌剑兰,柔软的滴水观音……

蜻蜓点水范文第8篇

2、小猫钓鱼很不专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3、美丽的小燕子一会儿蜻蜓点水般掠过湖面,一会儿像离弦的弓箭飞向远方。

4、海洋馆里的海豚一会儿腾空飞起,一会儿钻入水中。

5、秋天来了,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