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石头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头城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孙权在石头山修建了石头城,用它作为保护东吴京师建业的资本;预备军事石材,石材基地多建造了烽火台,在军事上,用来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所以南京叫做石头城。
后来,晋将军王濬率水军进攻东吴,东吴造铁链横江中,晋军烧断铁链。导致石头城失守,不得人心的国王孙皓赶紧投降。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
(来源:文章屋网 )
1、南京又叫“石头城”,广义上它是现在南京的别称,狭义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
2、原因是孙权在石头山修建了石头城,用它作为维护东吴京师建业的资本;准备军事石材,石材基地多缔造了烽火台,在军事上,用来当即宣布报警信号。后来,晋将军王濬率水军攻击东吴,东吴造铁链横江中,晋军烧断铁链。导致石头城失守,不得人心的吴王皓赶忙投降。后来,长江已逐渐西迁,并在石头城的河流泥沙的沉积,变得平坦。石头城不再是这么危险。朱园建设天府石头城市为天府市的一部分。
3、石头山如今是凉爽的山区。这是在西方的河,是一条河天然石材的影响。建造石头城,天然石材是城市的墙的一部分。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第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来源:文章屋网 )
传说,300多年前,著名的第一世嘉那活佛于此地捡到一块天然自显的玛尼石,这位圣者顿时洞悉了自己的使命:应于此地利乐众生,昌盛佛法。于是,他便在这里不断雕刻玛尼石,平静地度过了一生。自此,在结古镇边缘沉雄浑美的高山大坡之侧,凝结着第一世嘉那活佛和其后无数佛教信徒的心血结晶,由一块块镌刻着玛尼经文的石头垒起的巨城终于诞生,几乎每一天都在一寸寸升高,一尺尺扩大。至1955年,嘉那玛尼城的玛尼石数量竟达25亿块之多。
藏族地区把经文或“玛尼叭咪哞”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的这种独特的宗教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据说早在松赞干布之前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藏族人认为山是神的化身,有超人的威力,构成山的石头是神灵的一部分。在有神灵特性的石头上刻上经文或“六字真言”,是一种很神圣的事情。因此,藏地信众无论穷富,都尽可能多地敬献经石,把它当作寻求佛祖保佑、追求精神敬仰和消灾灭疾的神圣功德之举,只要有可能,他们就终生孜孜不倦地在进行。而且没有任何人在石上刻字留名,这就是所谓的“佛知我知”。
嘉那玛尼城距西宁850多公里,海拔4500米。巨大的玛尼石堆和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共同构成了这处朝圣之地。玛尼石城正中心,有一座用红色玛尼石垒成的百丈宝塔,耸入云霄。石城的佛堂内,供奉着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那块天然自显的玛尼石。沿着整齐的玛尼墙拐入经石城堡的内部,千姿百态、繁若星辰的经石一下映入眼帘,数十亿块或新近彩绘,或色彩剥落、经受了时光雕琢的经石,纵横有序地呈现在明朗的天空下。 玛尼石墙的正中,镶嵌着六块藏文雕刻的佛教六字真言,每块长宽大约都是两尺,色彩各不相同。石墙从四周曲折逶迤,沉稳地向石城中心延展。石墙和石墙之间,形成宽为两米的巷道。嘉那玛尼石刻数量之多、雕刻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在石经城墙面朝公路的经堂前门上,挂着“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的英文、中文和藏文的证书。
我们到来的这天,恰逢藏族信众绕山朝拜的一个好日子。按照当地藏族人的习惯,若想功德圆满,须得围绕玛尼石城转100圈,折算一下,等于60多公里。 而转一圈嘉那玛尼石堆,就具有诵读一亿遍六字真言的无量功德。
一旦刻上佛教内容,石头就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置身玛尼石城,满目都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经文和藏传佛教图像。这些石头,有些是当地藏族牧民就地取材,精心磨刻继而彩绘之后送来的;有些则是虔诚的信众不远千里,发愿背负而来;有的石头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洗,显得沧桑厚重,更多的石头则是新近雕制的,多彩醒目,以示佛法不息。精雕细刻的石头上,留下的有六字真言,也有长篇经文;有绿色或者白色的温柔度母,也有让人敬畏的护法金钢像。
玛尼石的石料,大部分是从附近山里开采后一块一块背来的汉白玉,也有绛红和青绿色的其他上好的有色石块。经石大多是本色的,简洁高雅。也有不少,尤其是大石板,涂染上了鲜艳、明耀、反差极大、饱和度很高的红蓝白绿黑等颜色。白色的经石,外周一般还要涂画上{红色的框边,显得肃穆神圣。经石雕刻的技法,有阴刻、阳刻,有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按照藏区传统说法,哪怕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旦刻上经文或六字真言,就不再是普通的石头了。
经石城外的甬道里,有许多当地老阿依(藏族老奶奶)在出售刻好的经石,有的大如磨盘一排排立在墙脚跟,有的小到可用手掌握住。这些都是为远道来石城转“廓拉” 和献石的人准备的。据说,每献一个经石,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据说献的经石越多越大,便越能消灾祈福。 也有非常小巧的,供游人带走收藏,或用作护身石。
经历了地震的玛尼城更加令人感动
藏历12月15日是结古镇的节日、新寨村的节日,其实就是嘉那玛尼石城的节日。这一天,嘉那玛尼广场前举行“嘉那帮琼”,把藏语“帮琼”译作汉语就是“节日”。从、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地而来的藏传佛教僧侣、信众,就像一条条溪流,汇聚到这里献玛尼石,转玛尼堆,观看第一世嘉那活佛创作的舞蹈,往往形成人数逾万的盛会。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石刻文化,但像青藏高原这样普遍、这样和此地民众的信仰与生活紧紧联系的,可谓绝无仅有。而“嘉那帮琼”,可以说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石文化节。
论文摘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WwW.133229.COM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外围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张娜,尹怀庭.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西塞山怀古①
〔唐〕刘禹锡
王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⑤,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①西塞山:刘禹锡所言西塞山,实指位于今湖北宜昌境内长江两岸的荆门虎牙山。 ②“王”句:晋武帝谋伐吴,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③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④“千寻”二句: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置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然而王用大火炬将其烧断,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降幡(fān),降旗。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 ⑤往事:兼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亡国的史事,因六朝均建都金陵。
上榜理由:
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出三峡经过西塞山时写下这首诗。
石文化,溯源至千古
早在远古时期,火与石器的使用让人类由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逐步走向了文明开化。根据人类制造和使用石器的程度,考古学家将古代文明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为现代人。北京周口店、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的观音洞等,都是代表这一时期的遗址。北京周口店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石制器具,它们大多以脉石英为原料。脉石英硬度低,易破碎,因此从这里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石片、石锥、雕刻器等小型器具。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是我国人类社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但出土了很多地方特色鲜明的石器,以剑齿象、犀牛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这里出土的石器与化石,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时期人类对石的发现、制造以及利用的过程。
从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率先提出的。在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继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等简单的石制艺术品。新石器时代最早发展于西亚、北非和欧洲,这些地区被认为是农业的起源地,也是金属器具的发现地。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这些地区对石文化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年初,我曾去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这里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它的兴建是为了保护泥河湾遗址及在那里出土的数万件历史文物。博物馆由6个展区组成,人类的起源、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泥河湾遗址的风貌等均在展区中有详细的体现。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工具了。展区以布景与真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将古时人类制造石器与使用石器的过程进行了情景还原,让我仿若身临其境。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玉石器……一睹它们外观的同时,我还通过一旁的电子触摸屏认识了很多石器原料和石器种类,并了解了石器挖掘的基本过程。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我似乎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回溯历史的时空转换,而我曾经在书本、电视中了解到的新、旧石器时代,也由这次的参观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游走国内外,探秘奇石形成
万物存在伊始,地壳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这种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岩石。地壳内的结构挤压在地表形成突起,即我们所见到的高山;高山历经年复一年的风化与侵蚀分解为砂砾、砂屑,这些石质碎屑的堆积,便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当这些岩石再次沉入地幔,在高温状态下则会熔化为岩浆。火山喷发时,这些岩浆被喷射到地面,液岩经过了冷却、凝固,便会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石头。岩石继续风化、分解……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周期。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岩浆岩是由岩浆或熔岩经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也被称为火成岩;沉积岩由砂砾、碎屑沉积而成;变质岩则是上述两种岩石在受热或重力的作用下,经受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010年国庆节假期,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了澳大利亚。蜿蜒的海岸线、鲜美的龙虾、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你一定想象不到,在这个以“海”著名的国度里,居然藏着一块被誉为澳大利亚“红色的心脏”的巨石。它叫“乌鲁鲁”(土著语音译),矗立于澳北领地的广袤沙漠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单体巨石,也是世界自然奇迹之一。这块巨石本是古时的风化峰山脉,由于年复一年的地壳作用与沙石沉积,它上升了近350米,还剩下2/3的部分埋在地下。这块巨石的形成,便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山脉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沉积、又不断被剥蚀而留下的残体。
我们到达乌鲁鲁的那一天,正赶上天气变化无常,要知道,这可是欣赏乌鲁鲁的最佳时机了。乌鲁鲁中混杂着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所以通常会呈现红褐色,并且在表面浮现出一道道曼妙的曲线。在阳光照射下,它会随着光线的角度不同而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火红、橘红、橙色、暗黄……阴雨绵绵时,它会一脸铁青,让人们顿时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一整天内,我们随着天气的变化不断转换着观赏角度,将五彩斑斓的乌鲁鲁收入眼底。
今年6月,我借着去河北承德避暑的机会去到了著名的“磬锤峰”。“磬锤峰”得名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认为其山峰形状酷似锤子,便为山峰定名为“磬锤峰”,后人也通俗地称之为“棒槌山”。磬锤峰独自矗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如擎天石柱一般高高耸起;它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形态总是引来人们无限的想象——定海神针、上帝的拇指……各种形象的比喻为磬锤峰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磬锤峰的形成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1.5亿年前,磬锤峰这片区域仅仅存在着一些散落的泥沙与石砾,它们经过沉积作用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岩石,并随着地壳的变迁逐渐上升为陆地。但就磬锤峰的峰体本身而言,它的形成只有300万年的历史。一堵石墙般的山体,经过碰撞、风化、侵蚀等自然力,石墙逐段崩裂、坍塌,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奇的磬锤峰。
石遗迹的用途,
身临其境破解谜题
从人类发现石开始,石便作为重要的工具辅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取火、打猎、炊事,甚至平日的娱乐生活都少不了石的影子。随着生存技能的提高,人类逐渐从制造、使用石制器材发展为以石来防御入侵、建造家园。的石头古堡、瑞士的西庸古堡,葡萄牙如梦如幻的石头屋……人们很难想象,在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的远古时期,古人要怎样搬运一块巨石、怎么把一块块石头砌筑在一起,又是以何等的智慧建造出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所敬仰的石建筑。由于没有成文的史料记载,很多石类遗迹的用途至今仍是没有破解的谜题。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石带给后人的是对大自然恒久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它也不断吸引着人们走向自然与科学的交汇点。
2008年,我和朋友去英国旅游。大本钟、泰晤士河、格林尼治天文台……对石头情有独钟的我,当然少不了要去巨石阵。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维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相传在公元1130年,一位英国神父在外出时偶然发现了这座巨大的石阵,从此这一古迹便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据考古学家分析,巨石阵的建造恰逢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期。除了其复杂的结构与庞大的规模令人不可思议,它的建造目的也是时至今日尚未破解的谜题。许多年以来,巨石阵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察,人们对这座石阵的用途说法不一。一些人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石阵内侧的多处墓穴,且旁边有大量类似祭陵用的兽骨残骸,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古代部落酋长的墓地。得出此推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称这些物品的发掘之地也可能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而一些天文时令方面的专家则根据夏令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与石阵排列的相关程度,推定它是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天文台雏形。
看尽各式各样的石头是我环游世界的目的之一。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从那之后便计划着一定要到那里游览一番。今年春节的假期,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那里现存的大大小小石头城遗址共有200多处,最大的一处“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附近。石头城实际上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约720公顷,由90多万块未经粘合的花岗石砌造而成。经过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虽仅剩下残垣断壁和掩映丛生的杂草,但其浩大的规模、雄浑的风貌依稀可辨。
石头城由3大部分构成:建于开阔地带的椭圆形围场,又称“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小山石上堡垒状的卫城,是对大围场起防御作用的屏障;周围的平民区,则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区域。据估算,在整座石头城中,仅大围场的城墙所耗费的石材就足以建造一栋90层高的擎天大厦。如此奢华的投入,其建造之初定有非凡的目的。城墙内的一组组
关键词:诗歌;凝练;空;一字传神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练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卢廷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我在教学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时,亦不禁为之叫绝,下面仅就“空”字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王维)。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下笔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了。因此,此处的“空”应理解为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树木繁茂,幽静宁谧,禅境心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映阶草碧,隔叶禽鸣,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产生“感物怀人之意”。因此,“自”“空”用得极好,渲染了荒凉的意境,也表现了作者的寂寞之心。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刘禹锡)。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今日却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市,仿佛也感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因此,这一“空”表现出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荒凉之感。
还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一生渴望恢复国家统一,面对镜中衰鬓,也不由空自嗟叹,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姜夔)。曾经春风十里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戍角悲吟。因此,一个“空”字道出了战乱之后的凄凉荒败。 其实,古代不少诗人都喜用“空”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收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韩喔)。韩爱花成癖,在他现存的诗集中,专门以花为题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他在写上面这首诗时,却全然没有赏花的情致。因为花同人比起来,总还是人更能引起诗人的关注。“不见人烟”了,哪还有心思赏花呢!“空见花”的“空”字,就明显地流露了他对“不见人烟”的怅惘,感伤之情。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漂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深沉的感喟中,隐藏着内心多少的哀痛。
韦应物《寄合椒山中道士》中“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很为人称道。诗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诗句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坡很爱这首诗,曾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诗人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出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边,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其旨远,其兴癖,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王维)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恬静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