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白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的诗范文第1篇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6、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7、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9、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10、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1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李白的诗范文第2篇

采访李白

作者:韦盼盼 广西民大附小 六(一)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谁写的吧!这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平时特别喜欢读书,他的诗写得多浪漫啊!读着读着,我的心中就莫名地涌出另一个梦想……

公元735年前,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李白的故乡——绵州昌隆.哇!李白的故乡多美啊!依山傍水,人们的衣裳很独特,特别是富家小姐,穿的是上好丝绸,头上戴的是金银珠宝.我找了个大婶,问:‘‘请问李白先生的住所在哪儿?’’大婶热情地说:‘‘在前面的巷子里,拐个弯就到了.’’终于,我来到了李白的住所,只见门口是贴着对联,上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鼓.下联:‘‘一身傲古,青莲居士,一商仙人.我敲了敲门,只见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灰帽,举止文雅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眼前.我问:‘‘请问李白先生在吗?’’中年男子笑眯眯地回答:‘‘我就是,请问你有什么事?’’没想到,站在我面前的是李白先生,我感到非常兴奋,激动地说:‘‘李白先生,我是21世纪的小学生,我特别喜欢您写的诗,我可以采访您吗?’’李白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跟着李白走进了屋,只见墙上挂满了李白的字画,每幅字画上都题写了一首诗,有<<赠汪伦>>,有<<静夜思>>,还有<<望庐山瀑布>>等等.

李白先生,您的诗歌我不知读了多少遍了呢!每读一首诗都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感受到您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让我感受到您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呢!如果我能像您那样,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该多好啊!’’李白先生听后,亲切地说:‘‘小朋友,只要你多听多读多练,这样就会成为十分出色的作家,’’我们谈了许久,最后李白先生赠送给我两句话:‘‘小朋友啊!为了自己的未来,小心地描绘现在图画,相信自己,只有你才能创造自己!’’

李白的诗范文第3篇

《春日忆李白》的诗意为:“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28-01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深受“儒”、“道”、“侠”等思想的影响,

生性豪放不羁,故而诗歌形成了飘逸豪放的浪漫风格。

一、李白诗歌体现的浪漫精神

在中国文学浪漫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他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浪漫特征的最好概括。李白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浪漫精神时时流露;从形象塑造、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看,浪漫特征处处彰显。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深受儒家“达则济天下“思想的熏陶,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等待皇帝“赤车蜀道迎相如。”他说“申官晏之谈,谋帝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特色。当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于是诗人郁结胸中的怀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情绪,随时在笔下喷出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所追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从思想(诗歌内容)到行动都表现出对权贵的极端蔑视与傲慢。

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更加向往访道求仙、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李白有时自称儒生,然而却不甘做一个皓首穷经而缺乏能力的儒生,他对儒生拘泥守常的生活尤其鄙视。他倾慕的是古代侠士们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所奉行的游侠精神,所以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嘲鲁儒,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向往自由与反抗、救弱扶贫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的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二、李白的诗歌体现的浪漫特征

意象的壮美是李白诗歌浪漫特征之一。与诗人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相关联,李白的诗中常抒写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海茫茫去不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等。

李白对于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手法是驾轻就熟的,他诗歌所体现的抒情更是独特的。适应壮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他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诗人从“高堂明镜悲白发”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从“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再到“与尔同销万古愁”,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有志难展的李白心中的悲欢、寂寞、忧愁。

李白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白 杜甫 诗歌艺术特色 相同 相异

李白是盛唐的骄子,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浑然天成的明丽意境。“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李白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其典型风格是沉郁顿挫,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体现了中唐诗歌以人间艰辛代替主观理想的审美趣味。中唐的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的缘事而发,韩孟诗派则承袭了杜甫的精于练字,无论是他诗歌的艺术成就还是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对后世文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直至现在还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一、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相同之处

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以“诗仙”和“诗圣”的高大姿态并行于文化繁荣的唐朝。他们都经历过盛唐,都才华横溢,都爱饮酒吟诗,二者的诗风虽然迥异,却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诗歌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李白的不少诗篇都反映了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督护歌》、《秋浦歌》等。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将个人的悲喜与时政紧密相联,表明其关注现实的精神。

其次,他们的诗中都充满丰沛的感情。李白作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如《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写满了诗人的豪情万丈。杜甫作诗,沉郁顿挫,壮大深厚。如《秋兴八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总能将浓烈的感情化为心中深沉的慨叹。

另外,李白和杜甫都善于炼字造句。李白的《望天门山》中,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用“相对”一词,青山仿佛也有了生命。“出” 和“来”这两个词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青山、绿水、红日和孤帆便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杜甫也擅长炼字造句。“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 他曾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他对语言锤炼的重视。《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用的极妙,把春雨的不期而至及诗人的喜悦描绘的十分传神,可见其炼字的功力之深。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相异之处

(一)情感基调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杜甫的诗歌悲慨满怀。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形成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基调。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认为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云霄,即使风停了,大鹏从天上飞下来,还能将大江里的水一簸而干。在这浩大磅礴的气势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豪迈激越的情感涌动。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胜而衰的转折,目睹了社会遭受的巨大破坏,他的诗歌便呈现出悲慨满怀的情感基调。如“三吏”“三别”,诗人塑造了老妇,征夫,新妇等丰满的人物典型,字里行间充溢着家国之思。再如《春望》,当时长安城已被叛军焚掠一空,所到之处尽是衰败萧条的景象,诗人不禁触目伤怀,发出沉重的忧叹和感慨。

(二)修辞手法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抒感,杜甫则善于运用对比揭示现实。

李白少年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道教思想开拓了他奇特的想象空间,故其诗中多极度的夸张和奇妙的比喻。“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将头发的长度无限夸大,以有形的白发比喻无形的惆怅,将具体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夸张的构思,虽然夸张,却也真切自然。再如《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大胆的以竹席来比喻北国的雪,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出人意表的表达方式。

杜甫善于运用对比。“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诗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如《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鲜明的对照中,深刻地揭示现实。在《驱竖子摘苍耳》中,“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将“富家”臭肉和“战地”白骨放在一个语境中,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尖锐的现实矛盾。

(三)意象运用

李白的诗歌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杜甫使用的诗歌意象则接近现实人生。

李白作诗,有壮美的意象如高山、江河,亦有优美的意象如清溪、明月。明月这一意象在其诗中反复出现。如《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具有人类的情感,本是月下一人把酒独酌,却因为诗人独特意象的运用,而成了三人对饮,我们仿佛看到了唯美的月色下,诗人手持酒盏,诚邀明月共度良辰的画面。

杜甫在诗中常用的意象主要有菊、孤舟、猿啸、落叶等萧条的自然景物。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意象构成了萧瑟而又律动的诗境,展现了诗人暮年的悲凉。而在他生活较为安定时,便运用富有活力的意象来抒发自得的情趣,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诗中有花,有蝶,有莺啼,这一组富有生命力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俨然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可见,杜甫所选择的意象群与李白大跨度的意象组合是截然不同的。

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227-239

[2]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J].文学遗产,1986,(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227-23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279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279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227-239

[2]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J].文学遗产,1986,(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279

李白的诗范文第6篇

不过,这里要议论的,不是李白的诗才,而是他的性格。

不妨想象,我们在宴席中初识到这样一个人,气派很大,嗓门也很大,一发言便说自己如何如何不得了,论家世是大姓望族,和帝王沾亲带故,又娶过宰相的孙女,论游历则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天下值得一看的事物,没有没见过的,论轻财好施,曾在一年之中,散金三十余万,论存交重义,则有削骨葬友的故事;论养高望机,则巢居山中,养奇鸟千只,一呼唤便来他手中取食;论起文学才能,更有某大人,曾拍着肩膀对他说,这小子真是了不起呀,又有某大人,对别人议论说,那小子真是了不起呀。

他说的这一大篇,除一两件外,或是夸大其辞,或是自己瞎编的,那么,我们是打算喜欢这个牛皮大王,还是讨厌他呢?

李白,第一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二,他的理想,又很浮浅。虚荣心是他全部想法的中心,他给自己描绘过的人生目标,除了做神仙,就是做一个被荣耀和奉承者团团围住的救世者。他最喜欢想象的,就是自己倏忽而来,救人或救国于危患之中,又飘然而去,身后留下一大群痛哭流涕的感恩者。这种幻想,常把他自己感动得掉眼泪。

庸俗的宋人,时常批评李白的另一种庸俗,如苏辙说他“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苏辙说这番话,大概想到了李白应永王征召的事,其实李白当年应玄宗征,也未必很合他对自己的描述,但诗人一接诏书,恨不得连夜收拾行李,他当时写的一首诗,后几句是: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都知道小人得志的样子;敢情大人得志,样子也不很好看。李白上长安,“当年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好不扬眉吐气;虽然未得重用,但在他自己的描述中,却不是如此。这番际遇,以后他一有机会必要提到,看来是视为人生的高峰了。

另外,说起前引诗中的“愚妇”,他还另有一首诗,颇见心志:“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说起“蓬蒿”,李白一直瞧不起不立事功的人,羞与夷齐原宪这些人为侪,更不用说默默无闻的微贱之辈。

尽管如此,大多数读者,包括我,还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李白。李白固有庸俗浮浅的一面,但谁不呢?只要庸俗得诚恳,浮浅得天真,一样能招人待见。李白不能为人下,在我看来,这是可贵的品质。另一种可贵的品质,不欲为人上,李白这方面的成色如何,不是完全清楚,但看起来,他不像那种硬心肠、不择手段的人,他的一些猛志,时不时地要让位给自己的同情心呢,那么,就几乎没有什么,让我们觉得这个人虽然有点讨厌,毕竟颇可亲近的了。

要紧的是,李白是世俗幻想的代言人。咱们这些世俗之辈,平民百姓,自古以来一些零零碎碎的幻想,白日梦,一直在殿堂外面流浪,羞羞答答,找不到体面的描述,遇到李白,等于有了收容所。他的诗才,解救了他自己,也使无数普通人,用不着在形容自己的志向时张嘴结舌。

李白的诗范文第7篇

现在的天空,似乎真的很难再看见月亮。

也许是环境的污染,也许是我们心里的雾遮蔽了眼睛。

记得小时候,月亮总是挂在天上的,那么亮,如宣纸一般的轻盈素雅。风一吹,薄薄的像纱,飘进眼眸。

月夜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时候,白天的焦灼卸下伪装,终于以一副真正的面容示人。我无心窥探夜的隐私,只爱这夜里的深邃与静寂。点点星光,明灭着历史轮回的唏嘘与愁思。几千年的月夜里,留下多少传奇,留下多少诗篇。我心怀一份虔诚,在这个感伤的夜里,谛听那些远去的繁华与落寞。

我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那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关于这首诗,在整个中国都应该是家喻户晓,就连三岁大的孩童也能倒背如流。而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也早已在世界文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我的心里,最伟大的三位文学家是鲁迅,苏轼和李白。鲁迅的伟大,在于把人心世道看了个透,在于他于黑暗中勇敢的用刻薄和尖酸的笔调,极尽辛辣的把中国人做了一遍无情而精细的解剖;苏轼的伟大,是因为他让我觉得只有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乐观之人,他的豁达,造就了一个文坛永不逝去的神话;而对于李白,我敬仰他身上的那份洒脱和奔放,那份有些痴狂的浪漫。纵览整个历史,我都觉得很难能有一位文学家像李白这样可以将自己的傲慢和超脱肆意挥洒。读诗,若是不读李白,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所以,暂且先让我把鲁迅先生和苏大文豪搁下,留待以后探讨。这篇文章,李白才是主人公。

那就回头,再看一眼那篇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次学习唐诗时所读到的作品,《静夜思》。

这首诗的影响力无须再说,能以如此简单地诗句却在千百年后仍然代代相传,这就是李白。《静夜思》大概是唐诗里最接地气的一首,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背,朗朗上口,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主题,宣泄着中国人内心最普遍,最传统,最柔弱的思乡之情。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要恋家,所以才会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而这首诗,正是在一个月色寂寞的时间点上,向世人抛出一个文化命题——家与漂泊。

李白本身,一生都在漂泊中书写大唐的诗歌,书写自己的传奇。

李白的家乡在四川绵阳,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如果我们再去稍稍追问一下,那么,1971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后来才随家族迁至四川。想到李白日夜思念的家乡,竟然可能不是中国,确实有些小小的伤感。李白用汉语写下这么多引起国人共鸣的诗篇,他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至少说明他也是正格的中国人。那我们索性先不去讨论他的籍贯,只需要跟着他的脚步,去体验一个伟大诗者的生命历程。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辞别亲人,离开绵阳,正式闯荡天下,云游四海,这年,他25岁,风华正茂。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只把乡愁留给了后来的我们,而他自己与生俱来的漂泊意识和不羁的灵魂,让他在开始漂泊后就和自己的家族断了联系,从此再没有回过家。

李白出蜀不久,便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史料上说,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级之表。”可以猜想,李白正是因为获得这样的评价,从此走上求仙访神的道家之路,也让他的一生充满超逸自然的风采。

道家学说深深影响着李白,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那种浪漫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滋养的。

李白把这种浪漫寄托于大好河山当中,寄托于诗作当中。写诗、交友、寻仙、求职,这便是李白前半生的主要漂泊历史。

李白寻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受道家思想熏陶,李白渴望成仙,久而久之,写的诗也有了仙气。我一直觉得,李白早年对当神仙的渴望似乎大过做官,或者说,他对于自己才学的自视甚高,让他不大愿意腆着脸去低三下四的求官。李白是自科举创建以来唯一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人,按照他的理想,坐在家中便可得到皇帝的召见,当然,最后他做到了。

李白的寻仙之路不大顺畅,因为本就无仙。但李白还是不肯罢休,信仰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李白一面寻仙,寻的累了,才想着做做官,借着诗名,结交不少官员。可当他敲开人家的门,拿出自荐信的时候,却又是一副比皇帝还大的架子,这样的求职,结果可想而知。

李白继续自己的乖张任性,读李白的诗,有时让人感觉这个人永远也长不大,永远得精力充沛,永远得自我主义,永远得在政治面前幼稚苍白。因此,最适合李白的职业或许大概就是做一名寻仙炼丹的道士,偶尔醉醉酒,讲几句狂言,心无他物。可惜的是,李白注定要青史留名,这种留名方式让他失了许多自在,多了几分彷徨。李白成为诗人,是我们的荣幸,是他的悲哀。

终于,李白凭着诗名扬名四海,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读过他的诗,于是,李白顺理成章的得到玄宗的召见,获赐翰林院供职,这时,他已经42岁了。

我相信最初呆在玄宗身边,李白一定很是高兴,玄宗从文采上是赏识他的,这点毋庸置疑。可李白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无权参与政事,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玄宗身边一个文案秘书罢了,甚至,有时连秘书都不如,要替皇帝写那些歌功颂德,语言肉麻的作品,李白不情愿了。这就是真正的文人和御用文人的区别,真正的文人是现实派,他们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只在创作手法上加以适当的修饰;而那些谄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品不过是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实质内容,读来令人作呕。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领导,他们认为越是华丽,越是长篇大论的文字就越优秀,那些别人听来假大空的东西他们却甚是着迷。文学的悲哀,莫过于此!

李白在朝廷受到轻视,不情愿,不开心。不开心,放荡的生性就表露出来,喝酒,喝酒,喝的酩酊大醉,喝的化作酒中仙。

于是,那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就产生了。李白在长安酒家抱着黄桂稠酒一醉不醒,宫里来人,请我们的诗仙回宫,有外族使臣向玄宗觐书一封,满朝文武无人通晓其义,唯有李白可做翻译。李白满脸的不情愿,发着牢骚随侍从进了宫。然后,把自己的不满借着酒劲完全的发泄,让万人巴结的杨贵妃替他捧墨,让玄宗宠信的高力士为他脱靴。真可谓是“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不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信,能让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又能让李白敢如此的摆谱,如此的放肆?大胆推测一下,或许真是一封来自那个遥远的碎叶城的外邦文字。

李白终究还是因为此事得罪了玄宗,在入仕长安的三年后,终于还是黯然离开,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是风光,赚了一个“赐金放还”的荣誉。

李白走了,继续自己的远行。这一年的初夏,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相遇发生了。李白结识了杜甫,这年,诗圣33岁,诗仙45岁。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来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其实又多少有些无聊。很多学者凭借李白很少写诗提及杜甫这一点就断定李白对杜甫有些轻视,这一观点实在可笑。李白25岁出蜀,从此再未回家,也没有资料记录他和家里有过书信往来,对家人尚且如此,为何对杜甫就一定要念念不忘呢?

事实上,不单单是杜甫,李白的生命一直都没有承载太多的依依不舍,这就是李白。对于相逢,李白必定是怀着诗人的激情,更何况遇见一位将来跟自己比肩的后生,他的激情会更加蓬勃。但李白的仙风道骨以及对生命进程的追寻,让他从来不曾眷恋于情感的牵绊,性格上的洒脱,是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若是无知的认为李白无情,那么那首《赠汪伦》又作何解释呢?

文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今人却要以此上纲上线,实在是对先人的亵渎。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友谊是高贵的,也是亲近的。当时的杜甫,还远远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但李白一定是知道他的,也许,喝醉了还会吟诵几句杜诗。杜甫对李白更多的是崇拜,李白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兄长,是他的知音。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文豪在一起的创作。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写在745年的秋天,是李白送别杜甫所作,从此,两人再未谋面。

再来看看杜甫的这首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过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李白因永王李磷事件而获罪,被流放夜郎,故以此诗怀念好友。

李白这时年已届五十,一生的政治理想付之东流。内心的意气风发,早已成为过往的依恋,在那个也许不属于中国的故乡,深情的守望。

李白的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奔放的。即使仕途失意,他也是李白。他让昨日之日不再留,他在今日散发弄扁舟。他拔剑四顾,引觞自酌,呤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挂云帆,济沧海。”多么伟大的抱负与理想。但理想终归是理想,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摸不着,捞不起,远远地一轮挂在天上,惹得李白黯然神伤,“白发三千丈。”

李白或许是古今最懂得月的人了。这位叱咤诗坛的大诗人,他的情感与自由,似乎只有在月夜才能得到释放。李白身上的自由是狂乱的,原始的。是一种从内心迸发的蓬勃与骄傲。你尽可以嘲笑他的疯癫,但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这份自由。那是属于千万失意文人的声音,属于他们的舞蹈,属于他们的节拍。那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现实,真实可信。那亦是对生命敬畏的仪式。李白的生命,属于月夜,属于诗歌,属于他绣口里的半个盛唐。

现今的语文教育,总是在反复强调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对比,所谓一个在盛唐,一个则更多的经历了苦难。因此,李白是浪漫幸福的,而杜甫则是苦难的代表,似乎不这么解读李白课程便进行不下去。但我想,李白若真是那样浪漫,世上便没有李白了。

看看李白的很多诗,那种表面所传达的浪漫与快乐,其实正是用来掩盖心底的不快乐。逆境出英雄,失意造文人,政治上的无情打击才让李白成为了真正的诗者,他内心的彷徨,挣扎,只能以一种近乎疯癫的浪漫呈现,我们都看到了他的狂放不羁,却听不见他心中的苦痛忧伤。

于是,李白只有去找月亮倾诉,在月下“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李白把所有的情绪都在这里释放,哪怕“月既不解饮”。他要的,只是无尽的自由和真正的浪漫,快乐。

李白和月夜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一种文化上的默契,说不清是李白美化了月,还是月成就了李白。

李白有太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正如我前面所说,李白的情感只有在月下才会升华,这种最富激情,最富生命活力的感情被李白挥洒的空前绝后,任谁也难以超越。

在月色之中,斟一杯酒,邀来一份放达的至性的态度,如道者的飘逸,用无数诗句写下属于李白自己的生命膜拜。

李白的生命,是真正属于诗歌,属于文学的。像李白这样的人,我一直疑心他就算仕途顺利也未必能有大作为,他太透彻,政治上没有隐蔽性,他的全部热情都只适合在诗的土壤里扎根。对于天下局势,他总有些糊涂,甚至不如妻子宗氏头脑灵活。安史之乱,李磷请李白出任幕僚,李白想都不想便答应下来,任凭妻子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最终,李磷因为起兵反抗皇兄,李白也受牵连,遭到流放。

政治上的李白一败涂地,文学上的李白价值千金。读李白,万不可将他神话,实事求是,才是对历史,对文学的负责。

手边放着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关于李白的结局,有这样的记载:李白在一个月夜泛舟饮酒,醉了,见水中有一月亮,探身去捞,溺亡。

很多历史学家对此说法提出质疑。

李白的诗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6-02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实践证明,在儿童语言、思维、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古诗文,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主题阅读”的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主题诵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从而进入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1.整合同一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人文内涵。

在浩渺的古诗长河中,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首送别诗,写的都是朋友离别之情,没有千言万语、千叮万嘱,只是长久伫立,翘首凝望,直到朋友远去。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借潭水抒发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以豪言送友,劝慰共勉之情溢于言表。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物的命运和世态人情。

同一“送别”主题,多首古诗融为一体,建构了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资源。学生整合比较,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内涵,还培养了其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2.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让学生在拓展中解读诗人内心世界。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对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的,具有无限美感的文本。不同时代的诗人,其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屈原遭逢残酷命运的打击却不屈不挠,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化作精彩的诗篇,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话;陶渊明辞官回乡、归园田居、躬耕田亩、饮酒作诗,在田园生活中体会人生哲学,开创了田园诗派;谢灵运在山水之间发现诗意,寻找心灵的平衡,开创了山水诗派……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恬静自然;岑参的诗豪气横溢,透出阳刚之美;陆游的诗豪放,充满爱国情怀……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进行诵读,由个及类,深度拓展,由类及理,形成主题阅读的整体之效,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解读,从而把握其写作风格。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李白和月亮》一课时:

课前预习。孙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呈现6首李白写月亮的诗:《静夜思》《古朗月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月下独酌》《将进酒》《把酒问月》,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诗意。学生上网查找其他一两首李白写月亮的诗并理解。深度思考: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结合李白的人生,找出三点原因,可以上网搜索或与父母商讨。

课上研读。谈论李白导入: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有哪些别称?呈现李白6首写月亮的诗或片段,学生配乐朗诵。你还找到哪些李白写月亮的诗,分享给大家。重点研讨: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首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李白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月亮诗中:月是相思,寄托情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月是想象,启迪智慧――“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月是朋友,消解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月是牵挂,希冀平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秋歌》);月是陪伴,相随万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月是追求,寄托理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课后总结。李白是“月亮诗人”。李白为天而生,据说母亲怀太白金星而生李白;为月而死,传说因醉中跳入长江捞月而亡。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怀才不遇。因而他以无限深情,向往月亮,讴歌月亮。在人世间,他遭白眼,受委屈,那什么地方是他理想的净土呢?月亮,只有月亮,才是他精神的家园,理想的乐园。播放歌曲《月之故乡》。一轮明月啊,给了诗人多少遐想,多少安慰,多少思念,多少情怀。让我们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月之故乡》的美妙音乐中结束这堂课。这一组“李白与明月”的诗,增进了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3.整合同一艺术手法,让学生在品味中感悟言语的美妙。

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志向,但大多数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写景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等。诗词中,数字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诗句化平淡为神奇。清代陈沆即景写人,在《一字诗》中用了十个“一”:“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数词冠物、冠人及人的动作神情,写得别有情趣。清代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在江边独钓,伴着高歌清酒,意不在“鱼”,而在一江秋色,一切烦恼忧愁大概都会随着一江秋水远逝,快意酣畅。两首诗中,数字“一”是实指,表示数量“一”;也是虚指,表示全部。数词“一”反复巧妙地入诗,使全诗于单一中又富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着复沓的韵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指辽阔广远的境界,“更上一层”指更高的地方。数字“千、一”用于以景喻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要高瞻远瞩,不畏艰险,努力攀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虚数,形容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是实指,形容时间之短。“千里”和“一日”虚实的对比,表现舟行速度之快,透露出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兴奋之情。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也是虚指,在诗中意为“处处”,春天到来,到处花红、柳绿、莺啼,有一种开阔之美,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三首诗都有数词“千”,都是虚指,诗人将其巧妙运用于诗句中,使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显示了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诵读古诗时,应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归类整合,分析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