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的谚语

狼的谚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狼的谚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狼的谚语范文第1篇

狼餐虎咽、豺狼横道、狼顾鸱跱

狼吃幞头、尿流屁滚、豕窜狼逋

豺狼当道、赃贿狼藉、狼狈万状

赃污狼藉、引狼自卫、豺狐之心

赃秽狼藉、鼻青眼肿、豺狼之吻

弃甲曳兵、赃贿狼籍、鸷狠狼戾

狼狈为奸、头焦额烂、赃私狼藉

鸷击狼噬、狼烟大话、狼奔豕突

弃甲丢盔、丢盔卸甲、狼突豕窜

狼顾鸱张、狼狈周章、枭视狼顾

谚语

披着羊皮的狼

狼行千里改不了吃人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狼吃狼冷不防(比喻突然,没有料到)

狼借猪娃还不了(比喻有去无回)

狼头上长角装样(羊)

狼装羊肥不怀好意

狼装羊笑居心不良

狼头上括竹笋装羊(羊)

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狼窝里荞孩子性命难保

狼不吃死孩子活人惯的

狼啃青草装洋(羊)

狼吃鬼没影几

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狼借猎娃还不了

狼狗打架两头害怕

狼到天边不改性;

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狼是铜头铁脚麻杆腰;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狼狗打架,两家害怕;

狼给羊领路最危险;

狼最喜欢离群的绵羊;

狼的谚语范文第2篇

2.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引狼入室。

3.the wolf at the door 比喻家庭面临的财政问题。

4.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拒狼门外。也可翻译成“免于挨饿,勉强度日”)。

5.He holds a wolf by the ears. 拧狼耳,即骑虎难下。

6.have a wolfish appetite 是“有狼一般的食欲”。

7.to wolf down one’s food 是“狼吞虎咽的吃东西”。

8.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是“得免饥寒”。

9.We were in those days very poor,and keeping the wolf from the door proved no easy task 那时,我们很穷,求温饱很不容易。

10.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but never his nature.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11.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狼死羊安)

12.a lone wolf (不喜欢与人来往的人, 喜欢独居的人; 独自作案的罪犯 )

13.throw to the wolves (送入虎口; 置...于险境)

14.have a wolf in the stomach (饿极了 )

15.wake a sleeping wolf (自找麻烦)

15.cry wolf (虚张声势;报谎喊“狼来了” )

16.wolf-call (色鬼调戏妇女时的怪叫 wolffish )

17.Don’t trust a goat with the kitchen-garden,or a wolf with sheepfold. 不能请羊管菜园,不能请狼管羊圈。

18.see[have seen]a wolf (张口结舌, 说不出话来。)

19.Man is a wolf to man. 人对人是狼。(人心狠,人吃人)

20.(as)greedy as a wolf (非常贪婪, 贪得无厌)

21.sea wolf (狼; 任何贪食的大海鱼。海盗; 私掠船。潜艇。)

22.Who keeps company with wolves, will learn to howl. 和狼在一起,就会学狼叫。

23.eat like a wolf (贪婪地吃, 狼吞虎咽)

狼的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日谚语;十二生肖;动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98-03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谚语。在日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十二生肖的谚语,下面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比较如下:

一、中日两国十二生肖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

(一)鼠

老鼠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一直是贪婪、阴险的代表。谚语中也常被比喻为做坏事的人。例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人或事物人人痛恨。“老鼠看仓,看得精光”,比喻监守自盗的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形容害群之马,因个人之弊坏了团体利益。

在日语中“老鼠”也有“暗中损人的坏人”之意。

(二)牛

在汉语中,通常将牛视为吃苦耐劳的代表,通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在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也有对牛的勤恳,坚韧的赞扬之情,“如牛负重”比喻负担特别重,“牛角上挂稻草”比喻十分简单、容易。“力壮如牛”“黄牛犁地”比喻有计划的发挥作用。

在日语中,将牛用于贬义的用法比较多,大多是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例如:牛篦脱(其笨如牛)牛一散(一时兴起乱干一气)牛骨(对来历不明者的谩骂语)牛步(行动迟缓,进展得特别缓慢)谚语:

(三)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做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例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有顾虑,敢作敢为。“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和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老虎在日本是威严和凶猛的象征,老虎的皮毛也被认为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例如:

此外,在日语俗语中,“虎”还表示“醉鬼,醉汉”。

(四)兔

在中国,兔是和平,胆小,聪慧的素食动物。这些都可以在谚语:“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急了也咬人;”“赶两只兔子,一只都捉不着;”中充分体现。

在日本,由于受唐代文化的影响,也有关于“玉兔”的传说。除此之外,在日本的《古事记》中,有“因幡之白兔”的传说。另外,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今昔物语》(天竺部卷第五第十三)中有一则故事,塑造了一个舍身行善的兔的形象。例如:

(五)龙

在中国,龙是高贵的象征,是中国皇帝的证明。在汉语中,与龙相关的俗语、谚语很多。多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例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龙与虫是相对的,吃饭像条龙,做活像条虫;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例: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龙少涝,龙多旱;

龙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带有非常明显的民族象征意义。主要指:1.想像中的动物。2.在将棋中指攻入敌营的飞车。3.用于与天子有关的词。4.指8尺以上高的马。主要有如下谚语:

(六)蛇

蛇在汉语中常是狠毒,邪恶的形象,因为一旦被蛇咬伤,通常都会危及性命,因此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就说这个人“蛇蝎心肠”。谚语中也有“恶龙难斗地头蛇”这里的“地头蛇”就代表当地的恶势力。“蛇咬一口,入骨三分”,比喻受到坏人诬陷,难以开脱。“蛇走无声,奸计无形”,比喻做坏事搞阴谋诡计的人总是偷偷摸摸,不露声色。

同样,在日语中,蛇也一样是凶狠残忍的形象,如:

(七)马

在中国古代,因为交通工具并不是很发达,所以马成为了人类中最重要的乘坐工具而使用。在谚语中有:“人怕理,马怕鞭,蚊子怕火烟”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天敌,一物降一物。“一马不跨双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从一而终。“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坏。

在日本,马出现的较晚,但依然肩负着“运输…‘农耕”等功能。例如:

(八)羊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羊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民俗地位。羊是吉祥的生灵,古人把羊作为美好的象征,这与羊的体型肥美、性格温顺有关。人们也常常借助于羊而形成不同的词,例如: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叫做“使羊将狼”;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人们称之为“如狼牧羊”;损失小而收获大,被形容为“亡羊得牛”;某一地方官多而百姓少,被形容为“十羊九牧”;一个人学习或做事无恒心,没毅力,难以获得进步或成功,人们常说“多歧亡羊”。谚语中:“挂羊头卖狗头”: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某处所花费的,仍从某处取回。

在日语中,与羊搭配的词语多带有消极含义。例如:

(九)猴

在汉语中,猴的形象多数是聪明伶俐,机智灵敏。例如:“杀鸡给猴看”: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也充当主要角色。“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树倒猢狲散:指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随之而散。比喻大人物了,依附者就失去靠山而散伙。

在日本,人们把饲养猴子作为娱乐。关于猴的词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鸡

在中国的历史上,鸡是非常普通的家禽。中国饲养鸡的历史久远,人们与鸡的关系也很亲密。但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看低。例如:杀鸡焉用宰牛刀;鸡大飞不过墙;偷鸡不成蚀把米;鸡蛋碰石头;

在日本,鸡被认为是有灵性的鸟,因此它被神社饲养着。人们相信早餐第一声鸡的呜叫能够驱赶在夜间活动的怪物。可见鸡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例如:

(十一)狗

在中日两国谚语中,“狗”的褒义形象都有“忠实、忠诚”等。两国都通过狗对主人忠心这种特性来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心。例如:“狗不嫌家穷,儿不嫌娘丑”、“犬不弃贱主,子不扬父丑”等。

日语中也有相似的情况。例如:

两国谚语中“狗”的贬义形象,都是“卑贱”“无知”“凶恶”等。比如人们熟知的“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人”,“好人不听狗挑唆”“狗肉上不得台盘,稀泥巴糊不上墙”

在日语中,例如:

(十二)猪

猪与中华民族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饲养猪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猪的形象是可爱,有亲和力的。例如:六畜兴旺猪为首,五谷丰登粮领先;猪的主要用途是被人宰割,成为人们的盘中物,此外再无其他的作为。“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比喻养育儿女不在多少,贵在成材。猪养尊处优,绝对没有好下场,因为一旦肥壮就被宰杀,所以有时名声远扬常给人带来烦恼,这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在日语十二生肖中的猪并不是家猪而是野猪。因此有勇猛、刚强的象征。例如:

狼的谚语范文第4篇

1、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2、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3、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事实比虚构更离奇。

6、十艺半懂,不如一艺精通。

7、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8、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9、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0、久住坡,不嫌陡。

11、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12、少时所学至死不忘。

13、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14、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5、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16、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17、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18、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9、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

20、羽毛使孔雀千姿百态,知识使人聪明能干。

21、不要班门弄斧。

22、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2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4、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25、实践出真知。

26、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27、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

28、天才在于磨炼。

29、信念能移山。

3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3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2、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33、知识贵于纯金。

34、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35、追逐双兔两落空。

36、不离家园,满脑偏见。

37、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38、贪多学百艺,一事无成白费力。

39、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40、欲速则不达。

41、学习不日进则日退。

42、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43、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44、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45、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46、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47、一分学问,百倍工夫。

48、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49、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

50、东奔西跑,还是家里好。

51、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5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53、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54、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55、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56、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57、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58、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59、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60、两脚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61、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62、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63、无生而知之。()

狼的谚语范文第5篇

对于狼,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狼是可怕的,残忍的,不过,我认为狼是友善的,聪明的,我们大家应该保护他。

虽然大多数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都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狼残食弱小,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为什么不杀。再说,人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无愧于高级动物的称号,怎么能让狼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呢?而且,人类在几千年以来,驯服了很多动物,就连狮子,老虎这些称之为“王”的野兽都被驯服了,为什么狼就没有呢?

对于以上观点,大多数人持赞成的态度,但我却有质疑。首先第一点,从字面上去理解,狼,是由“犬”和“良”组成,意思就是狼乃良犬也;第二点,从蒲松龄的《狼》中,我们不难发现,狼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孩子的生,你难道不为之所感动吗?当然,你会说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本能,但请你不要忘记,狼在保护幼崽的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连身经百战的老猎人都躲了过去呀!

狼的谚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法语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法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法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不能简单地做语言移植。既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充分认识中法两国文化交际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加深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化、句意、词义的特点,使原语与译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缩短两种语言文化的距离,才可能跨过两国文化之间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董启汉,马骏.法语常用谚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罗顺江,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2004.

[4]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狼的谚语范文第7篇

(一)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4、理解句意、文意。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日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四、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1、欣赏有关狼的图片。

2、今天同学们就跟我一来走进蒲松龄的《狼》。

3、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故事. 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出示课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培养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培养我们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的意识。

(三)话题研讨

1、课文内容的研讨。

(1)、简单回忆作者的有关情况。(出示蒲松龄画像)

先出示画像,后学生简单作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3)、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比,加深理解。(出示远教资源视频)

听一听课文的节奏,语气,并请同学们用“ 狼”概括课文各段的内容。

(4)、小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停顿)

板书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5)、自主口译课文。

(6)、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求同学帮助解决,老师可略作归纳。(教师完成指导)

(7)、口述课文内容,具体落实字、词、句的解释。

(8)、评一评一

补白式对话

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 的狼。

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 的屠夫。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对狼的研讨

(1)、辩一辩

先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关爱动物),提示本文是不是和它相矛盾。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说一说你的理解。

(四)、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播放一首与狼的关的歌曲。

板书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的谚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目标语言;源语言;归化异化

一、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且言简意赅的短语,语言简练,修辞手法丰富且意义深远。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大众的集体智慧。具有起源并且流行于人民群众间,人们可以表达真理或某些思想的句子。这是《韦伯斯特百科全书完整版英语词典》(1996)中提出的解释。在《牛津英汉词典》(2003)中,谚语是简练且能体现事物真理的简单语句。一般来说,谚语可以概括为固定、简洁和流行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表达,向他人讲述一些普遍的真理或经验,还有提供明智建议的目的。

二、文化与谚语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没有语言可以脱离其社会与文化环境。在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即跨文化意识。有些译者不随意更改其原来的联想及形象,对于那些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来说,不仅可以欣赏译作,还可以领略异国的文化,但是对于不太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这种翻译的作品无异于云里雾里了。因此,在跨文化与跨语际交际时,译者不仅要解读出谚语中语言的含义,并且还要追究其中文字中所表达的其民族文化意义。

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等。在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英汉谚语的差异:

1.生活环境差异

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有很多相关谚语。例如:“花熟蒂落”,“人靠血养,苗靠水活”。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周环海,进而造就航海事业发达,所以英语谚语多与海水和船只等相关。例如: To sink or swim.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等等。

2.差异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也都有许多有关宗教谚语。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于是便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谚语。与中国人不同,英美等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所以有些谚语来自《圣经》。如: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 (赴汤蹈火), He that sups with the devil must have a long spoon. (与恶人交往,须特别提防)。

3.历史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像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若不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历史,就无法地道的翻译谚语。英语谚语多来自于《圣经》、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古希腊神话。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一丘之貉),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疾病、万恶之源)等。

4.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谚语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特征。在英语谚语中As timid as a hare.这句谚语按字面翻译是“胆小如兔”。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兔子有敏捷之涵义,老鼠却有胆小之意,因此此谚语在翻译给中国人时可以译为“胆小如鼠”,这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特征。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含有贬意: 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砖瓦亦有翻身日,人人都有风光时)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sticks.( 人老学不了新东西)等。谚语翻译需要明确谚语的文化背景,了解原语中的文化意象,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据目标读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传递语言内涵。译者所要克服的是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而克服此问题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策略。

1.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即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

对于归化翻译,其中最主要的一大优点就是使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传递的桥梁,但由于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是要尽量避免。但一味地运用归化策略,会大大抑制源语言的文化特点,这样,就不会有Killing the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罗马非一日建成这些新鲜的表达方式。

3.谚语翻译 异化优于归化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起源受文化因素影响。谚语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他需要译者想目标读者传递出源语言的“洋味”。在谚语翻译中,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播外国文化并且能尽量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一般来说,异化策略能体现出外国文本中的文化,能建立一种比语言和文化差异更开放的读者群。异化策略的应用在目前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具有不同倾向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的,有时归化和异化策略会共存在一个译本中,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的译文都是不存在的。

例如:

Paint the lily.为百合上色,费力不讨好。

在这个谚语例子中,如果一味的追求归化翻译译成我们所熟知的汉语谚语时,可译为“画蛇添足”。可这样的翻译使得我们接收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不能接触异国文化。但过于异化翻译词谚语只能是“为百合上色”。这样的翻译只能让异国读者理解其表面含义,不能深刻理解其谚语的意义。所以任何过度的“欧化”和“汉化”都是不可取的。而本文对于翻译英语谚语所采取的策略是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

四、总结

汉英语言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象地反映了汉英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及自然环境。要翻译好汉英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相关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等。

当今,英语似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通用语,而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也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之中,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翻译时,可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力求在准确表达源语意义的同时,再现目的语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Cordry, H. V. (1997). The Multicultural Dictionary of Proverbs. Jefferson: McFarland.& Company, Inc

[3]Gleason, N. (1992). Proverbs from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4]Katan, D.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1.

[6]朱峰.英汉谚语的翻译[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7]杨柳.文化差异与翻译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