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章传家

章传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章传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章传家范文第1篇

早在约4600年前,黄帝有个孙子名叫挥,生长在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他自幼聪颖活泼,喜爱钻研工匠技巧。他祭祀上天观星得悟,折树枝创制弓矢,被封为弓长,获赐张姓。可见张氏始祖张挥原来是位发明并主管弓箭的长官,以官职为姓。

弓箭的发明使我们的祖先能够远距离射杀猎物或敌人,它携带使用方便,可以备箭连射。在火器诞生之前,弓箭作为工具、武器可谓是人手的最伟大的一次延伸。恩格斯说:“弓箭之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之于野蛮时代和火器之于文明时代一样,是决定性的武器。”黄帝部落把弓箭用来打猎,猎物满仓;用于杀敌,威力超强。正是因为发明并首先使用弓箭这一决定性武器,黄帝部落在兼炎帝、并蚩尤之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张氏始祖张挥功不可没。

至此,你是否会认为,今天张姓发展成为大姓并持续繁荣兴旺,完全是因为早期依靠弓箭的武力扩“张”呢?其实不然,后世张姓人为人处世突出一个“忍”字,靠“百忍传家”,兴旺发达。

《旧唐书》记载了郓州寿张人张公艺“百忍传家”的事迹。张公艺是汉相张良26世孙,挥祖111世孙,活了九十九岁,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他自幼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堂,制定典章规则,设立多条家教以诫子侄,因此张氏大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天鸣鼓召集家人一起吃饭。家里养犬百只,也和家人一样,缺一只未到就都不吃食物。张公艺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告谕家人后代“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

章传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明朝灭亡;章太炎;民族革命论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75-01

章太炎(1868-1936),原名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章氏认为,革命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保存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国粹”,这一思想是其革命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并且对当代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起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一、章太炎民族革命思想的渊源

章太炎民族革命思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家训熏陶,浙东学派的思想传承,以及明季史籍的影响;第二,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以王夫之所著《黄书》为代表;第三,西方近代论著的影响,尤其是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第四,为近代秘密会党的反满情绪所鼓舞,以运动和为主。

(一)幼年家训和明季史籍的影响。首先,章氏幼年时期其外祖父“夷夏之防”的教诲,以及章氏家族坚持民族大义的“深衣”殓葬传统促使了章氏革命思想的萌芽,促使其深刻认识到种族革命的思想原本就存在于汉人的心灵深处,只是没有表露出来而已。其次,一大批极具民族气节的汉族人士丝毫无畏于清朝残酷的刑罚,毅然活跃于明朝历史以及南明抗清事迹的搜集、整理和修撰中。这一明史修撰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大兴与修撰明史相关的文字狱,以此来巩固和维护自身的统治,导致大批记载明季史籍的著作被查禁焚毁。正是这些基于历史史实,以弘扬民族大义为己任,旨在激发广大汉人的民族热情的明代著作,使得从小接受民族大义熏陶的章太炎更加坚定了排满光复的决心。此外,章氏早年还受到了浙东学派的影响,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思想。这一切都构成了章氏民族革命思想的源泉。[1]

(二)王夫之及其《黄书》的影响。据考察,王夫之实为清初“残明遗老”之一,在基于孔子“夷夏之辨”的大义之上,他将传统的种族思想上升到理论层面,遂著成巨作《黄书》,并最终成为章氏革命理论的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章氏的革命理论并非仅仅只是延续了王夫之的民族思想,而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理念的推动以及复兴中华民族强烈愿望的指引下,对其中一些极具哲理意义的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并将之与西方社会进化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章氏的基本理论架构得以形成。由此可见,王夫之的民族思想以及其所著《黄书》对章氏民族革命论的形成影响深远。[2]

(三)西方社会进化学说的启示。章氏民族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还建立在汲取西方近代论著的营养之上,尤其是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对章氏的影响和启示极大。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以及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章氏坚持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特征,这是不为动物演化所具有的,而这种文化传承又是通过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在此基础上,他还沿用了王夫之的观点,认为文化保留是维系族群生存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在西方近代论著的启示下,章氏的民族革命论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同时也适用于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章氏所倡导的民族革命论把民族文化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具有民族情怀的观念,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传承对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有远见,对世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3]

(四)近代革命运动的鼓舞。中国近代历史上所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人民革命运动为章氏民族革命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尤其是运动以及的洗礼。这一系列的革命运动都为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使得章氏最终于改良派决裂,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以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道路。

二、章太炎民族革命理论的内涵

章氏的民族革命论实际上是一个倡导反满的民族革命理论,同时也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其核心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基本信念就在于保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揭发和谴责,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追求。虽然现在看来,该理论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大的政治环境来看,该理论却极具进步意义,尤其是对于文化传承的强调,更是可供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

三、结语

章氏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值得我们钦佩,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自身的民族身份,才不至于在众多文化身份的交融当中感到迷茫、彷徨。另外,章氏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和现代意义,在当今全球各种文化越来越趋于融合的今天,我们需要培养自身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持清醒,不至迷失。

参考文献:

[1]沈定平.明朝覆亡v史与章太炎民族革命论[J].明史研究,2014,(14):282-297.

章传家范文第3篇

《酬世大典》是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三渠村张光荣先生捐赠的。据张先生介绍:他在近日整理家中报纸时,无意间看到了“陕西省档案馆关于征集珍贵档案史料的通告”,于是整理了自己家中的一些旧图书、旧照片,第二天一大早赶到省档案馆捐赠。他介绍说:《酬世大典》是一部详细记述人们生活中各种世俗民情的大百科全书,是家中祖传藏书。在他少年读书时代,祖辈们常常用该书中的思想教育子孙,使后辈们深受启发,学会了如何处事做人。今天把此书捐献给省档案馆,以供大家研究,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受益。

《路德文稿集》是西北政法学院离休干部王生才先生捐赠的。王老系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庄乡人,他说:这部200年前流传下来的手稿,是家藏多年的传家宝,对于研究清代的社会史、教育史是极具价值的。而如此珍宝,只有国家收藏,供社会利用,才符合先贤的遗愿。所以当他看到陕西省档案馆的征集珍贵档案的消息时,就将此手稿慷慨地捐献给陕西省档案馆。

据王老介绍:《路德文稿集》是他弟弟十几年前送给他保管的。他们祖上与刘古愚(陕西省咸阳市人,著名爱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维新运动在陕西和西北的旗手)是同乡并有亲戚关系,《路德文稿集》很可能是从刘古愚家族祖上传下来的。

路德,字闰生,陕西省周至县人。清代著名教育家。先后在朝廷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部湖广司主事、军机处章京等职。在朝廷工作期间,由于他苦读熬夜,眼睛一度失明,复明后辞官归田,专注陕西地方教育。他在书院订立课程、因材施教,在全陕西、山西及东南各省都有影响。他所创立的教学方式、方法各地都纷纷效法。他培养的学生在各级政府中任职。他一生撰写编著的文献甚多,特别是他的道德文章,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尊敬,而且受到朝鲜、日本等邻国学者的崇拜。他总结的教育思想、方针更是广为流传。

章传家范文第4篇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是党执政兴国的传家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问题上升到总理要求的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反腐倡廉,改进机关作风的高度来认识。以“廉洁、节俭、增效”为目标,以健全制度,长效管理机制为保证,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发挥审计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带头作用,确保我县超常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1.严格遵守公务人员出差审批制度,不组织、不参与假借考察、学习、研讨等名义公款变相出国(境)(省)旅游。

2.严格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明确规定司机违章行驶、停放及擅自外出造成的事故发生的费用一律不得单位报销。

3.严格控制公务招待费用支出,一是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机关规定;二是规范公务接待范围;三是明确接待标准;四是完善公务接待审批制度;五是控制陪客人员。

4.严禁转嫁、摊派费用,认真推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以任何名义设立“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

5.审计机关全体审计人员要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餐饭、每一趟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努力在全局形成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良好风尚。要持之以恒把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下去。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管

成立局厉行节约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各股室负责人为本股室第一负责人,形成领导带头、人人参与、互相监督、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制定节约措施,形成有效机制

1.提升审计人员道德素质,严格监控审计人员在被审单位审计实施期间廉洁行为,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八不准”(即:①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异地审计,因特殊情况确需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的,费用自理,据实支付。②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就餐和宴请。因特殊情况确需在被审计单位就餐的,费用自理,据实支付。③不准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接送上下班和私自借用被审计单位的汽车。④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⑤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通信工具和办公用品。⑥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任何纪念品、礼金、礼品和各种有价证券。⑦不准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与审计工作无关的要求。⑧不准在被审计单位报销任何因公因私的费用)。树立审计机关廉洁、高效、节俭的良好形象。

2.建立健全的小车管理、公务接待、办公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厉行节约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办法、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保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得以常抓不懈。

章传家范文第5篇

以提高家长家教理论水平,以传授新时期家庭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改进家教方法为主要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活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地工作,讲究实效,为创娄底市合格家长学校打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

1、调整建立家教机构

上学期的基础上,建立机构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本学期。对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作适当的调整,具体安排是学校家教委员会和班级家教委员会。学校家教委员会成员由村领导、学校校长、教导处、各班主任及聘请教员组成,班主任就是各班学生家长的教员;班级家教委员会由班主任和五位学生家长组成。具体工作由教导处和班主任负责。德育处负责制定计划,活动安排,收集资料,协调关系。班主任负责具体的授课活动,向家长宣传家教理论,讲授科学的家教方法。

2、学习家教理论和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制度

制定了家长学校备课制度,为了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家长学校请假制度,家长学校校长工作职责,家长学校教员工作职责等。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员学习家教理论,主要是关心下一代文摘汇编》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提高教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让教师们明白自己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3、组织授课活动

家长学校授课的内容有教材、关心下一代文摘汇编》少年文摘》家教版)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的演讲录像等,本学期。准备分三次进行授课。授课形式上我准备先在一个班进行研讨,研究如何上好家教课,如何提高家教课的质量,增加课堂信息量,让家长们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要研究如何进行教员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4、进行家访活动

教员可以通过和家长的单个的接触,家访活动也是进行家教的好形式。进行家教知识的传授,和家长做好沟通,这样家长更愿意接受。一学期每位教员必须对每个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记录。

5、利用《家教之声》进行宣传

6、评选优秀学生家长

家教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进行评优奖励。对积极参加我活动。

三、工作安排

9月份

1、调整班级家教委员会组成,并集中进行专项授课。

2、召开全体教员会议,通过工作计划,学习各项制度。

10月份

1.安排本学期家长学校主要工作。

2、组织家长读书活动。

11月份

1、进行授课活动研讨。

2、全校进行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3、开展家访活动。

12月份

1、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研究如何办好家长学校。

2、家长读书知识竞赛。

1、2月份

1、评选优秀家长。

2、总结表彰。

2月份:1、建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和师资队伍。

2、各班统计好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名单,制好花名册。

3月份:

1、根据情况分出类型。

2、组织家长观看家教录像。

4月份:1、举行家庭教育专家讲座。

2、班主任走访家长,进行信息反馈。

5月份:1、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教育。

2、家长论文征集。

章传家范文第6篇

遵规驾驶有速度,珍惜生命是成熟,在2021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今年的相关主题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什么,欢迎阅读!

2021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以“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群众性主题活动。

2021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横幅1.保障交通安全,促进改革开放。

2.彼此让一让,安全有保障。

3.要让爱车跑,车况要良好;开车别太快,系好安全带;出门要提前,堵车心不烦;行车要礼让,路口多张望;夜行勤变灯,车距要适中;时刻想安全,平安永相伴

4.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

5.文明是路上最美的风景,平安是家人最大的心愿。

6.一人安危系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7.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8.安全是的效益,平安是全家的福气。

9.乱穿马路最危险,文明行路保安全

10.“四不放过”是准绳

11.三躲不如一停。

12.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13.虚线实线不违规越线,慢道快道须各行其道。

14.谨慎驾驶千趟少,大意行车一回多。

15.安全是生产效益的保障

16.饮酒开车精神恍恍惚惚,拒绝酒驾头脑清清楚楚。

17.开车拨接电话,行车,行人危险大.

18.饮酒、服用管制的药品等不得驾驶机动车。

19.交通规则若遵守,全国各地安心走。

20.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无情最深情。

21.安全与守法同在,事故与违法相随。

22.创造文明交通大家谨记在心;行车走路礼让三先万众一心,漫长人生平安是福众皆开心

23.三思而后行,思命思家思未来。

24.穿马路,跨护栏,少公德,多危险

25.超载超速

危机四伏

26.智者以教训制止流血,愚者以流血换取教训。

27.讲交通公德,守交通法规。

28.安全在心中,一切好轻松

29.横过公路,一慢二看

30.不怕有患

就怕无防

31.争抢抢来的是事故,礼让让出的是平安

3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洞不补 大洞难堵

33.秩序保障安全规则守护生命

34.礼让三先

路畅民安

35.路好,车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才行

36.平安开车是大事

文明走路非小节

37.没有红灯停,哪有绿灯行。

38.超速,生命没有加油点;

酒驾,安全没有维修站。

39.快一分文明尽失,慢一步安全无忧。

40.步步小心,平安是金。

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标语经典大全1、交通法规人人遵守文明城市处处安全

2、交通出行要守法安全出行要循规

3、文明行路路畅通平安回家家温馨

4、横过马路看灯望车

5、平安开车是大事文明走路非小节

6、平安出行每一步关爱生命每一天

7、宁走百步远不冒一步险

8、车让人让出一分安全人让车让出一分文明

9、秩序保障安全规则守护生命

10、车道人道各行其道文明出行安全可靠

11、摒弃交通陋习蔚然文明新风

12、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

13、斑马线安全线生命线

14、横过马路左右看红停绿行保平安

15、过街先看灯并线先打灯

16、树立文明交通意识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17、遵守交通规则让生活更美好

18、心宽路才宽守规人才美

19、文明传家久守规幸福长

20、交规与安全同在守法与幸福相连

21、人人需要文明交通交通需要人人文明

22、遵守交通规则让生活更美好

23、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24、遵章守规连你我,道路畅通有保障

25、交通法规是您生命之友!

26、骑好车、走好路、安全伴您每一步

27、遵守交通信号,遵守交通标志,遵守交通标线

28、树立文明意识,搞好交通秩序

29、违规是交通事故的祸根,侥幸是交通事故的隐患

30、良药苦口利于病,交通规则利于行

31、路好车好安全,慢行快行平安才行

32、讲究交通公德,遵守交通法规

33、车铃车闸齐全,维系您的安全

34、遵守交规得平安,道路畅通保安全

35、骑车抢行一秒,危险增加十分

36、交通安全抛脑后,交通事故在前头

37、您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

38、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39、加强综合治理,保障交通安全

40、学龄前儿童上街要有成年人带领

41、穿马路,跨护栏,少公德,多危险

42、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交通事故不得了

43、宣传交通法规,提高交通文明意识

44、的浪费是事故,的节约是安全

45、行横道是您横过马路的安全带!

46、人行道车莫占,车行道人莫钻

47、您是河源的客人,您是遵章守规的楷模

48、酒后开车,危险万分!

49、行经路口要观望,拐弯示意要礼让

章传家范文第7篇

2009年9月底,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艺术的发展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前秦印:形态各异

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颗玺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这些玺印大多和战国铜器上的铭文相合,其中也有许多是春秋时代的,很难分辨。在战国时,各国文字各不相同,反映在玺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性,反映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的生动局面。

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秦印:简洁、明晰

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因此要统一政令就极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简洁、易认,制定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笔画是圆转的。它第一次把汉字在结构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制造玺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种专门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圆适方。把玺印的名称也作了规定,天子用的叫“玺”,臣民用的叫“印”。这种玺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轨道上进行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端正庄严

到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印章的使用范围更为扩大,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开始,西汉印章承袭秦印制度,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后来渐渐去掉边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现出一种端正庄严的气象,反映了汉代强大昌盛的威仪。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础上,笔画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缪篆”。如果说把秦印的改革比喻为“品种的改良”,那么汉印可说是这种“品种改良”结出的硕果。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印。不过,由于文字演变发展,隶书、楷书相继出现后,人们对篆书的书写距离远了,所以印章中篆书的书法水平不及汉印。

汉代的印章从表面上看方正平直,其实变化很多,风格不一。这时印章艺术已深入到文字书法的线条中去,不像战国玺印那样从象形上去表现,而是讲求典雅质朴。后来明、清时代的篆刻艺术基本上继承汉印传统。

汉印大体上有平实、浑穆、方刚、峭拔、圆转几种风格。同时,由于国家强盛统一,在官印中又出现了一种赠给兄弟民族的印。另外,词句印的文字渐多,图画印的样式更加丰富,都较战国时有了很大发展。

唐宋元的印章:庄重端雄与清秀雅致

自晋代使用的文字实行楷书以后,人们对篆书疏远了。过去的公私文书写在竹、木简上,这时已可写在绢纸上;古代的玺印是盖在泥土上作封志的,现在的印可以用赤朱或墨色涂盖在纸上,所以自南齐以后,因绢纸宽度大,官印也放大了。

在唐、宋时,印章的制作已渐趋寂寞,这与官方的铸造限制有关。唐代的官印形体放大,已和私印“分道扬镳”(战国、秦、汉等官玺印和私玺印形体相差不大),私印的铸作当然受到影响;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经禁铸私印,并规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积不过方寸,所以唐、宋时期私印流传很少。但另一方面,唐、宋的书画艺术却发展起来,不少名家把印章用于书画,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述了晋到唐钤于书画上的印有五十四枚,褚遂良在摹《兰亭帖》上用了“褚氏”小印。

到僧怀素用汉代“军司马印”钤在得意的书法作品上。皇帝欣赏过的书画,也要盖上“御览”等印章,这就出现了一种“鉴赏图书印”。文人雅士们对印章的欣赏,兴趣日益浓厚。唐代赫赫有名的宰相李泌,特刻有“端居室”一印,开了“斋馆印”的风气。宋代著名词人姜夔有“鹰扬周室,凤仪虞廷”一印,八个字隐含自己的姓名,很有趣,将过去词句印的内容,融入了文学意味。由于宋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摹集古印谱,这更引起了文人们的注目, 说著名书法家米芾曾经自己试着刻印,一时传为美谈。

元代统治者出于本民族的习惯不重视篆书,官印也有用八思巴文的。宋代有一种押字印,元代私印也提倡用押印朱文,形式不一,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葫芦形等等。有的刻一字楷书,有的姓用楷书,下面花押,有的只有一个花押。这类印在印章中也别具一格,有一种朴拙的美。

在元代,汉印传统表面上已衰竭,但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却仍在收集古印,珍藏印谱,成为一股“暗流”。一种细朱文印成为时尚,直到赵孟、吾丘衍等人研究印学,情况才有了很大变化。

作为著名的书画家,赵孟对篆学研究也很深,他的篆刻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赵孟是为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论方面奠定基础的人。在赵孟等人之后,王冕则在实践上对篆刻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现代印:名家如云,姹紫嫣红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从明代兴起,有功之臣便是文彭。王冕虽发明用石刻印,但没能流传开来,文彭用石刻印,带来了篆刻艺术的春天。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出现了万紫千红的局面。

从清代到现代,历时约三百年,名家如云,是篆刻艺术“万紫千红”的时代。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篆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大有发展和创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篆刻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明代,基本上以汉印形式为多;清代除继承汉印传统以外,很多篆刻继承了古玺式样。

在章法上,明代篆刻一般都较匀整、对称、疏朗;清代的篆刻,章法一般较错综、参差、紧凑。

在印文的用字上,由大、小篆的合一,又扩大了用字面,如鼎彝、权量、镜铭、泉币、砖瓦等文字,不论方体、圆体,均可入印,有创造性。现代由于甲骨文的大量出土,甲骨文入印更是一个特色。

在刀法上,由“冲”发展到“涩刀”、“纯刀”,进而归纳为“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由“光洁”的一路,发展到“残破”的一路,形成为“工”和“放”两种创作方法。

由篆刻与书法的结合,“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发展到“诗、书、画、印”的熔成一炉,大大发展了篆刻创作理论与实践。

边款艺术由行书发展到各种书体,由书发展到画,由阴刻发展到阳刻,由简约的内容发展到丰富的内容。

印社组织如西冷印社、乐石社、龙渊印社、《印人传》等的出现,都标志着篆刻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在这一漫长时期里,我国的篆刻艺术不断地由内地向香港、台湾地区发展,并与日本加强了联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篆刻流派的形成

明代中叶,印章已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它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的意思,后来却成为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篆刻艺术在明清两代好手如林、派别繁多。

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其活动区域来命名的。在明代中叶到晚清的近500年中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从而把中国古代篆刻艺术推向了又一繁荣时期。明代的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诗书画均传家法,尤以篆刻擅名当代,后来的篆刻家奉他为篆刻之祖。文彭对恢复汉印的传统作出了努力,他的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颇具匠心。他的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

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一派被称为吴门派。在吴门派中的篆刻家有归昌世、李流芳、陈万言、顾苓、顾昕等人。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早年师法文彭,后来转而取法秦、汉玺印,在篆刻上创造了多种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属于这一派的篆刻家有梁衷、吴忠、程朴、金光先、胡正言等人。明代苏宣、甘、朱简、汪关等人也都能各树一帜,自创新派。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

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创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而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

章传家范文第8篇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欢聚,他们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大家约定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在这次雅集中,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兰亭集》。众人共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趁着酒兴,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世事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共28行,324字,字有重复者,书写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为“书圣”,兰亭也因王羲之独享书坛盛名。

传说王羲之此后曾几次重书《兰亭集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集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历经270多年,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无后,去世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将此视为珍宝,藏在寺内屋顶的横梁上,从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并广集其墨迹。为得到《兰亭集序》,他依房玄龄计,派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书生,到云门寺从辨才手中骗得。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世民得《兰亭集序》墨迹,奉为至宝,对着原本,早晚观摩,爱不释手。还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诸葛贞等人照本钩摹临写,分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民间也广为临摹,当时以“唐人五大摹本”最出名。其中的“定武本”是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是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唐人五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武本和黄绢本现藏博物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的无双之作,自李世民之后,其真迹一直下落不明。

在兰亭寻访书圣胜迹

1600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嘉庆三年(公元1718年)两次重修,此后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

进入兰亭景区,穿过一条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当年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故事。池畔的“鹅池碑亭”,为清同治年间所建。碑上有“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人称“父子碑”。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小兰亭。“兰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虽为一四角形小亭,但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兰亭碑在“”时期被砸成4块,上世纪80年代初修复。现碑上“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这块残碑,如今已被人摸得光滑发亮。

小兰亭东侧的“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据传说,这里就是当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之处。流觞亭内陈列着“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图”及1600多年前的流觞用具复制品。流觞亭前柳树成荫,修竹茂密,平地上一条不起眼的“之”字形弯弯曲曲小水沟,有水从沟里缓缓流过,显现出王羲之所描绘的“曲水流觞”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