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染效应

感染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染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染效应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国产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了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cnki.net)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k),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国产头孢吡肟组与进口头孢吡肟组临床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国产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感染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关键词】 头孢吡肟; 细菌感染; Meta分析

KEY WORDS Cefepime; Bacterial infections; Meta-analysis

头孢吡肟(cefepime)是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开发,是一种新型氨基噻唑-联-氧亚胺头孢菌素。体外抗菌活性显示,头孢吡肟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细菌等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目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的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三代头孢菌素显著增强,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为证实国产头孢吡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国产、进口[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马斯平(Maxipime)]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国产头孢吡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文献检索 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范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cnki.ne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k),时间从1994年到2006年12月,检索关键词为头孢吡肟。

(2)纳入标准 ①原始文献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②原始文献内容中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国产头孢吡肟,并设立了对照组进口头孢吡肟;③各文献研究方法相似;④各文献有综合的统计指标。

(3)剔除标准 ①原始文献试验设计不严谨(如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规范、样本资料交代不清或不全等);②疗程不在规定范围的;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4)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采用Jadad法[1]对各独立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包括方案设计、盲法水平、随机化方法和患者失访比例,每一项指标都进行评分。0~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由2名评价员按照上述标准独立检索、纳入和评价。所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必要时交由第三方仲裁。在最后的分析中尽可能纳入所有的文献做敏感性分析。

(5)数据采集 在上述纳入的研究中,疗效采用符合治疗方案的(PP)分析结果,安全性采用意愿分析(ITT)结果。

1.2 统计分析

Meta分析采用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4.1.1进行,该软件由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组(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提供,可从Cochrane协作网下载。结果用比数比(OR)及其95%可信区(CI)表示。若纳入的各研究无异质性,即P≥0.1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

共检出相关文献232篇,经逐一筛选、评价后,最后有12篇[2~13]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而进入研究范围。

所有文献基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被纳入病例的感染症状和程度不限,患者主要为皮肤、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中有6篇为临床多中心协作研究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每天的用药量均为2.0~4.0g,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7~14d,所有试验的临床疗效均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标准,按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4级评定(表1)。 表1

12项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资料分析

(1)头孢吡肟国产组与进口组治疗细菌感染痊愈率比较 共有12项比较,其差异均没有显著性,合计痊愈率国产组为60.2%(382/635),进口组为57.4%(354/617)。各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df=11,P=0.58;国产组痊愈的OR合并值1.15(95% CI为0.89~1.47),不同药物组之间治疗细菌感染痊愈率总效应Z=1.08,P=0.3,无显著性差异。

(2)头孢吡肟国产组与进口组治疗细菌感染有效率比较 共有12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有两项的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是100%,Meta分析为not estimable(不可估计),因此实际为10项比较,合计疗效国产组为89.6%(526/587),进口头孢吡肟组为88.3%(505/572)。各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df=9,P=0.96;国产组疗效的OR合并值1.17(95% CI为0.80~1.71),不同药物组之间治疗细菌感染疗效总效应Z=0.79,P=0.4,无显著性差异。

(3)头孢吡肟国产组与进口组细菌清除率比较 共有12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有两项的细菌清除率治疗组和对照组都为100%,Meta分析为notestimable,因此实际为10项比较,合计细菌清除率国产组为92.9%(447/481),进口组为94.8%(436/460),各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df=9,P=0.19,国产组细菌清除疗效的OR合并值0.74(95% CI为0.44~1.24),不同药物组之间治疗细菌感染细菌清除率总效应Z=1.13,P=0.3,无显著性差异。

(4)头孢吡肟国产组与进口组治疗细菌感染安全性比较 共有12项安全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合计不良反应,国产组为6.8%(44/650),进口组为6.5%(42/643),各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df=11,P=0.85,国产组不良反应的OR合并值1.05(95%CI为0.67~1.62),不同药物组之间治疗细菌感染总体安全性检验Z=0.20,P=0.8,无显著性差异。

2.3 敏感性分析

剔除少于50例患者的文献做敏感度分析,国产组与进口组治疗细菌感染共有9项研究可进行有效率比较,合计疗效国产组为89.3%(507/568),进口组为88.4%(487/551),各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df=8,P=0.99,国产组疗效的OR合并值1.11(95% CI为0.75~1.64),不同药物组之间治疗细菌感染有效率总体疗效检验Z=0.53,P=0.6,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国产、进口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感染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12篇文献,对文献治疗细菌感染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进行了meta分析。12项试验的异质性检验P>0.1,同质性好,因此采用固定模型比数比分析,12项研究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安全性试验组间的总效应检验P都大于0.1,无显著性差异。剔除少于50例患者的文献做敏感度分析,结果组间的总效应P>0.1,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药在治疗细菌感染的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国产、进口头孢吡肟在治疗临床革兰阴性和部分革兰阳性菌引起的中重度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妇产科感染、腹腔感染及败血症治疗等,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国产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感染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Jadad A R, Moore A. Carrol D, et al.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 necessary [J]. 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

[2] 桂保松,王婷,杨岚,等. 2种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6):424~427.

[3] 辛小娟,袁吉吉,黄文祥,等. 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120例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5):339~342.

[4] 刘惠侠,王婷,张虹,等. 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7):515~518.

[5] 顾群颖,沈萍,季淑娟,等. 国产与进口盐酸头孢吡肟治疗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多中心临床试验[J]. 浙江预防医学,2006,18(7):1~3.

[6] 董淑文,王娟,张杰,等. 头孢吡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22(1):7~10.

[7] 张新国. 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治疗中重度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06,47(2):52~53.

[8] 贾晋斌,宋华妮,韩定芬,等. 国产头孢吡肟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021~1023.

[9] 陈莉雅,杨鹏博,黎秀盛,等. 盐酸头孢吡肟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 药品评价,2006,3(2):105~108.

[10] 高磊,张薇,薛峰,等. 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治疗泌尿系感染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21(2):83~86.

[11] 李爱菊,胡昭,裴斐,等. 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治疗急性中重度细菌性感染效果的临床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42(5):561~563.

感染效应范文第2篇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1)β-内酰胺类。(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3)四环素类。(4)大环内酯类。(5)氯霉素类:氯霉素。(6)林可霉素类:林克霉素、克林霉素。(7)喹诺酮类。(8)多肽类。(9)磺胺类:复方新诺明。(10)抗结核药。(11)抗真菌药。(12)其他:磷霉素[2]。

    1.1β-内酰胺类

    这类抗生素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毒性低得特点,主要作用于病菌的繁殖期。除青霉素外,新型的β-内酰胺类还包括碳青霉烯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的杀菌效果更强同时其抗菌谱更广。

    1.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主要是针对G型杆菌,如绿脓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作用时期是在静止期。

    1.3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药物的抗菌谱也较广,但因其常见的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现多用于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感染。

    1.4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的抗菌谱较窄,但使用后的起效速度较快,与G型青霉素相似,同时对支原体、衣原体及一些流感杆菌有一定疗效。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适用范围依然有限,但其副作用与药物的代谢有较大改进。

    1.5氯霉素类

    此类药物的抗菌谱很广,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强,肠杆菌及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均对其敏感。支原体、立克次体及一些厌氧菌同样如此。但在临床上,氯霉素对人体造血系统有相当大的不良影响,因而要慎用。

    1.6林可霉素类

    其抗菌谱窄,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的感染,其抗菌作用于红霉素相似。

    1.7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抗菌谱较广,对G-杆菌作用较G+强。新型的喹诺酮类药物对阳性杆菌的效用有所加强,其中以克林沙星与曲伐沙星最强。

    1.8多肽类

    多肽类药物中,多粘菌素B与E临床上仅用于耐药严重的G-杆菌,其对肾有较大伤害。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的主要作用其同β-内酰胺类药物一样是在病菌的繁殖期。

    1.9磺胺类

    多是针对中度细菌感染用的。也有病原体的感染使用磺胺类抗生素。

    1.10异烟肼是抗结核首选药物,其作用效果能遍布病菌发展的整个时期,对繁殖期效果尤为明显。临床表明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的联合使用能增强疗效,同时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1.11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但毒性较大,尽管如此,临床上仍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1.12其他

    临床上还会使用到一些其他的抗生素药物,如磷霉素,其抗菌谱广,毒副作用小。还有类似于治疗口腔炎症的甲硝唑,由于其针对性强,故对厌氧菌的效果好,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可治疗混合感染。

    2呼吸内科须知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一般入院患者在选择服用抗生素之前都会做痰涂片检查,医师通过检查报告可以针对性地给患者选择抗生素类型。一般来说,通过社会获得性感染的患者,病原体多是支原体、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医生多建议使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对于在医院内受感染的患者或者是有免疫抑制患者的病原体多以杆菌、分杆菌、厌杆菌等为主,临床上多使用第一代头孢菌、抗真菌药和亚胺培南抗生素等。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要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还要及时询问患者恢复情况,若患者有所恢复说明选择了正确的抗生素。如若患者服用抗生素之后病情没有好转,则要考虑重新使用其他类的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要多以廉价、低毒性、敏感度高的药物为主,剂量要保证,嘱咐患者定期服药。总之,抗生素的选择要以为病人节省时间和成本、缩短治疗时间为根本标准,医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挽救病人的生命[3]。患者在服用抗生素之前最好要用双氧水等杀菌性的物品清洁口腔,患者在痰涂片检查之前,最好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将下呼吸道的痰清除干净。在呼吸内科中,儿童的病原体多以病毒为主,成人的病原体以细菌为主。

    3呼吸内科对抗生素联合用药、后效应以及给药间隔时间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抗感染用的抗生素只需一种即可,联合用药是针对那些经过检查病菌不够明确、服用抗生素后无显着效果、严重受感染、并发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这类患者免疫功能不好、受感染情况严重,为控制病情,增强疗效,医生才会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联合用药可在以下情况下使用: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速效抑菌剂+繁殖期杀菌剂等。诸如此类的两种药物同时配合服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控制感染速度。我们大家都知道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对于已滋生的细菌还有杀灭的作用。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抗生素还有后效应,后效应(PAE),简而言之,就是服用的抗生素与体内的真菌间产生的反应。抗生素的后效应指高浓度的抗生素与真菌接触后,在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下,药物的功效逐渐减低,药物浓度在一定数值时依然能起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临床上把这种一定的数值称为MIC,不同的抗菌药物在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的MIC。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几乎是没有后效应,药物浓度越高,MIC越大,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性就越强。调节药物的给药时间和浓度能够增加药物的作用[4]。调整服用抗生素的给药间隔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给药间隔时间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每天剂量一次;肾功能减退者每天要分两次给药;浓度依耐性高的药物原则上不能一天只用药一次,最好是一天平均两次给药。

    4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选择

感染效应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体外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作用方式。方法: 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3种作用模式来观察更昔洛韦对HCMV的抑制作用:模式Ⅰ将病毒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药物;模式Ⅱ将药物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病毒;模式Ⅲ将药物与病毒混合后再加入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该药物治疗指数。结果: 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1 685.23 mg/L。在模式Ⅰ中,更昔洛韦对HCMV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255 mg/L,治疗指数为47.8;在模式Ⅱ和Ⅲ中,更昔洛韦对HCMV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更昔洛韦对HCMV感染细胞后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同时,体外实验显示,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感染HCMV无预防作用。

【关键词】 更昔洛韦; 人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噻唑蓝比色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anciclovir(GCV) on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 in vitro. Methods: According to viral replication cycle, three antiviral methods were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antiHCMV effects of Ganciclovir: Method I, Confluent cell monolayers were infected with HCMV. After some hours,it was replaced with the medium containing different served drug. Method Ⅱ, human embryo fibroblast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the prearranged drug,Then 100 TCID50 of virus were added to these cells. Method Ⅲ,HCMV were incubated in GCV medium. Virusdrug mixed medium was added to the cells finally. By means of observing cytopathic effect and adopting MTT colorimetric assay for cell survival rate,their therapeutic index was calculated. Results: Median toxic concentration(TC50) of GCV on human embryo fibroblast cells was 1 685.23 mg/L. By method Ⅰ,the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IC50) of GCV for HCMV were 35.255 mg/L. By methodⅡand Ⅲ,GCV showed no obvious antivirus effects. Conclusion: The above datas in vitro experimentation revealed that GCV can resist HCMV,and the inhibition effect w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the increasing dose of GCV. It showed cleardose connection. But GCV had no activity for guarding against human embryo fibroblast cells′ infection by HCMV in vitro.

[Key words]Ganciclovir; human cytomegalovirus; cytopathic effect; MTT colorimetry method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疱疹病毒科β亚科,在我国人群中普遍感染,是母婴宫内和产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可引起死胎、胎儿畸形、流产、发育迟缓和肝功能异常等病理损害[1],是造成儿童先天畸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听力和视力障碍、血液系统病变和婴儿肝炎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同时,HCMV感染也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或者AIDS患者并发感染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2]。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是目前临床抗HCMV的首选药物,是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抗HCMV药物。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甚至潜在的危险性[3],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均存在一定的疑虑。本研究根据细胞、病毒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3种作用模式,探索更昔洛韦的最佳作用模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

人胚成纤维细胞由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按常规方法制备,并且经PCR法检测,排除其他疱疹病毒感染。实验采用4~12代细胞。细胞生长液用高糖DMEM配制,含10%新生小牛血清,100 kU/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细胞维持液除新生小牛血清含量为2%外,其余成分同细胞生长液。

1.1.2 病毒

HCMVAD169 由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提供,按常规增殖至实验需求量,测定半数组织培养感染数量(TCID50)为10-4.67/0.1 ml。

1.1.3 药物

注射用更昔洛韦购于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44588,冻干粉针,每支50 mg。将更昔洛韦溶于注射用水中,配制成10 g/L浓度,临用时用不含抗生素维持液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1.1.4 主要试剂

高糖DMEM粉剂购自Gibco公司,噻唑蓝(MTT)、PBS、胰蛋白酶及二甲基亚砜(DMSO)均为Amresco公司产品,新生小牛血清(四季青公司)。

1.1.5 主要仪器设备

CO2细胞培养箱(Heraeus公司)、倒置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HT2型酶标仪(Anthos公司)。

1.2 方法

1.2.1 HCMV感染性滴度的测定

取对数生长期状态良好的人胚成纤维细胞,经胰酶消化后计数,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 μl(约1.0×104/孔)。将培养板置于5%CO2培养箱中,37℃培养24 h,待细胞长成单层,将病毒原液以10倍第次稀释法[4]稀释成8种不同浓度(10-1,10-2,10-3,10-4,10-5,10-6,10-7,10-8),每个稀释度设8个孔,将不同浓度的病毒液分别接种到长成单层人胚成纤维细胞上,每孔100 μl。置于5% CO2恒温培养箱内,37℃吸附1.5 h后,弃上清,以PBS液洗3次,加维持液每孔0.2 μl,同时设细胞对照孔6孔,置37℃、5 % CO2培养箱培养,每日检查病毒生长情况,在光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记录特征性细胞病变的孔数,7~12 d后记录结果。细胞病变程度判定标准:(-)示细胞无病变,(+)示25%的细胞出现病变,(++)示25%~50%的细胞出现病变,(+++)示50%~75%细胞出现病变,(++++)示75%~100%细胞出现病变。

1.2.2 更昔洛韦细胞毒性试验

取生长良好的人胚成纤维细胞,消化后加入96 孔板,每孔100 μl(约1.0×104/孔)。同步化生长24 h待细胞长成单层后,用未含抗生素的维持液将更昔洛韦稀释为3 200,1 600,800,400,200,100,50 mg/L等7个浓度,将各浓度药物以每孔200 μl加入培养板细胞孔,每个浓度设8孔做实验孔,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组8孔。每日观察记录药物对人胚成纤维细胞的毒性结果,直至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不再继续进展(约5~7 d后)。每孔加入MTT 染液20 μl(5 g/ L),置5 % CO2培养箱中,37℃培养4 h,可见细胞内形成甲赘结晶,吸去染色液,每孔加入DMSO 150 μl,振荡15 min,直至甲赘充分溶解后,用酶标仪测490 nm处的D值,计算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实验孔D值/对照孔D值。计算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和药物最大无毒浓度(TC0)。试验重复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1.2.3 更昔洛韦体外对HCMV增殖的抑制作用

取生长状态良好的人胚成纤维细胞,按上述步骤消化后加入96孔板使细胞长成单层。用DMEM液将HCMV稀释成100 TCID50/0.1 ml备用。设不同浓度更昔洛韦组,浓度分别为800,400,200,100,50,25,12.5 mg/L。根据HCMV的复制周期,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实验分3个模式进行[5]。模式Ⅰ,增殖抑制法:于单层细胞孔中加入100 TCID50/0.1 ml的病毒,37℃吸附1.5 h后,弃上清,每孔加入0.2 ml不同浓度的含药维持液,37℃,5% CO2培养,每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模式Ⅱ,感染阻断法:以不同浓度的含药培养液预先与细胞孵育1.5 h,弃药液,再以100 TCID50/0.1 ml的病毒感染细胞,37℃吸附1.5 h后,加0.2 ml细胞维持液,置37℃、5%CO2温箱培养,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模式Ⅲ,直接杀灭法:将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与100 TCID50/0.1 ml的病毒等量混合均匀,置37℃培养箱作用1.5 h后,再取0.2 ml将其感染细胞。吸附1.5 h后弃上清,补足维持液,隔日更换维持液。待病毒对照组病变达(+++)~(++++)时,每孔加入MTT染液20 μl(5 g/L),置5%CO2培养箱中,37℃培养4 h后,吸去染色液,每孔加入DMSO 150 μl。振荡15 min,DMSO溶解后,用酶标仪测490 nm处的D值,并计算各种浓度药物的病毒抑制率。病毒抑制率(%)=(实验组平均D值-病毒对照组平均D值)/(细胞对照组平均D值-病毒对照组平均D值)×100%。每个处理组同时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组。各处理组每种浓度、每个对照均设4个复孔,各处理组至少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2.1 HCMV感染性滴度

将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10-1~10-8)接种于单层细胞上,观察细胞病变效应,采用ReedMuench法[7]计算TCID50,计算方法:TCID50 =log-1(高于50%感染率稀释倍数的对数-距离比例),距离比例=(高于50%的病变率-50%的病变率)/(高于50%的病变率-低于50%的病变率)。测得HCMVAD169的TCID50=10-4.67/0.1 ml。

2.2 更昔洛韦的细胞毒性

更昔洛韦溶液在 800 mg/L以内均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伴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出现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表现为细胞数量减少,生长变慢,大小不一,细胞间隙增大,颗粒增多,细胞坏死脱落。根据表1的结果,用Probit回归法计算更昔洛韦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685.23 mg/L。同时根据细胞存活率的计算结果,推算出细胞存活率大于50%的药物浓度即药物最大无毒浓度(TC0)[8]为800 mg/L。同细胞病变效应观察结果一致。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药物浓度与细胞存活率存在线性关系,呈负相关(r=-0.947,P

2.3 更昔洛韦体外不同模式下抗HCMV作用比较

3种不同模式下,正常细胞对照组均无明显病变(图1a),实验所设病毒对照组均可见典型病变细胞病变效应(图1b)。用MTT法测定正常细胞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平均D(490 nm)值分别为0.386±0.024和0.045±0.002。模式Ⅰ中,更昔洛韦组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图1c),几乎各种浓度的药物平均D(490 nm)值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详见表2。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加药模式Ⅰ药物浓度与抑制率存在线性关系,呈正相关(r=0.647,P

3 讨论

更昔洛韦为开环核苷类似物,在病毒和细胞蛋白激酶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盐才具有抗HCMV活性,能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并可替换dGPT掺入新合成病毒DNA链而终止其延长。

然而,更昔洛韦除了存在骨髓抑制、生殖毒性和出现临床耐药病毒株等问题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其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后者成为目前该药抗HCMV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临床上出现了过度使用和家长阅读说明书后拒绝使用药物的情况。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使用更昔洛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病毒、细胞和药物之间的关系,设计了3种给药模式,模式Ⅰ将HCMV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药物;模式Ⅱ将药物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HCMV;模式Ⅲ将药物与HCMV混合后再加入细胞。在这3种作用模式中,模式Ⅰ主要体现在病毒感染细胞后药物的治疗作用;模式Ⅱ和模式Ⅲ则反应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下,药物对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式Ⅰ中,更昔洛韦能够有效地产生抗HCMV效应,而模式Ⅱ和Ⅲ中更昔洛韦几乎没有抗HCMV效应,即更昔洛韦在HCMV感染细胞后能够产生显著的抗病毒效应,而不具备任何情况下的预防HCMV感染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符合更昔洛韦的抗病毒机制,即更昔洛韦只有在病毒存在的情况下与细胞蛋白激酶的作用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抗病毒作用;在只有病毒或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其作用则不能显现,无明显的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结合更昔洛韦可能的毒副作用、潜在的危害性及其作用方式,应当只在明确HCMV感染后并具有使用指针时才使用更昔洛韦,而任何情况下将更昔洛韦作为预防HCMV感染的药物都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依据的,并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Britt WJ,Vugler CG. Antiviral antibody responses in mothers and newborn infants with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J]. J Infect Dis,1990,161(2):214-219.

[2]Kano Y, Shiohara T.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mmunocompetent inpiduals[J]. J Dermatol Sci,2000,22(3):196-204.

[3]Schleiss MR,McVoy MA.Overview of congenitally and perinatally acquired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recent advances in antiviral therapy[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4,2(3):389-403.

[4]Huang JX. Medical viralbase and experimental technology[M]. 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1990.

[5]Khan MT,Ather A,Thompson KD,et al. Extracts and molecules from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herpes simplex viruses[J].Antiviral Res,2005,67(2):107-119.

[6]周一平. 用SPSS软件计算新药的LD50[J]. 药学进展,2003, 27(5):314-316.

感染效应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免疫,细胞; 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the cellular immunity of aged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contents of lymphocytes CD3, CD4, CD8, CD4/CD8, CD16, CD19 in peripheral blood of aged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group LRI) and healthy old people (group HOP) were detected with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levels of CD3, CD4, and CD4/CD8 in the group HO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young control group (YCG). The levels of CD3, CD4, CD4/CD8, and CD19 in group LRI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s YCG and HOP. The level of CD8 was higher in group LRI than that in YCG.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mmunity,cellular; aged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下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老年人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和难治性始终成为困扰老年病治疗的一大难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老年人群与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合理有效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0例,年龄65~95岁,平均(76±8.3)岁,均为男性。为2005年11月~2007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综合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健康老年组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63~84岁,平均(68±5.8)岁,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人员均无肿瘤病史,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 诊断标准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修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AP)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制定的《COPD的诊治规范(草案)》[2]。

1.3 检测方法

1.3.1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静脉取血2 ml,以EDTAK2抗凝,立即送检,2 h内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所有荧光抗体为Simultest IMK-lymphocyte试剂(美国Becton Dickinson产品)。每份标本同时做6管即IgG1/Ig2a(对照管),CD45/CD14(对照管),CD3/CD19,CD3/CD4,CD3/CD8,CD3/CD16+56,分别加入相应荧光抗体20 μl和100 μl抗凝血于各管底部,彻底混合后,置室温暗处孵育20 min,然后加入Ⅸ溶血素(FACS溶解液)2 ml,迅速于混旋器上混匀,置室温处放置8 min,弃上清液,加入PBS 2 ml洗涤,并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100 μl PBS混匀后立即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1.3.2 流式细胞仪检测 采用美国BD 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以三色荧光标准微球,启动FACSCom 软件,使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用 Simulset软件分析淋巴细胞CD3/CD19、CD3/CD4、CD3/CD8、CD3/CD16+56、CD4/CD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项测定值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T淋巴细胞亚群

健康老年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感染组CD3、CD4低于健康老年组,CD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健康老年组,CD4/CD8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2.2 B淋巴细胞(CD19)

CD19老年感染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健康老年组,CD16+56老年健康组及老年感染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淋巴细胞结果见表1。表1 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0.05;(2)P<0.01。(3)与健康老年组比较,P<0.05;(4)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衰老现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生物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特征性的表型变化与疾病衰老不同。免疫系统功能随衰老而不断下降,而免疫衰老最突出表现之一是T淋巴细胞功能的减退[3]。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及健康老年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本文观察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均是T细胞重要的表面抗原标志(属T细胞辅助抗体),它们作为免疫效应细胞在直接杀伤靶细胞进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免疫方面起着核心作用。T细胞亚群中的CD3是总T细胞的表面标志,CD4是辅助T细胞(Th)和效应T细胞的表面标志,CD8是细胞毒T细胞和抑制T细胞(Ts)的表面标志,CD19是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Th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和效应T细胞活化,上调机体的免疫功能[4]。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外周血CD3、CD4均有明显降低。CD4 /CD8比例降低,构成了老年人的细胞免疫表型,与文献报道相似[5]。 随着增龄, T细胞随胸腺细胞数的减少而减少,而CD8 T细胞的增加是T细胞受体表面基因多样性受损的变化,CD4/CD8比例下降直接反应了宿主T细胞亚群的紊乱状态。该现象造成T细胞的抗原识别谱变窄,对病原体及变异株的清除能力下降[4,5]。机体的免疫状态与感染防御能力是甚为相关的,而老年人免疫功能的降低也是老年人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6]。老年肺炎组CD3、CD4、CD19的水平较健康老年组明显降低,提示老年人感染后会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的更加低下。表明感染因素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迟缓,抗原提呈细胞功能降低,T细胞杀伤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能力减弱,成为老年肺炎发病后病情重、易迁延、病死率高的原因之一[6]。CD16能识别NK细胞,NK细胞是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杀伤肿瘤细胞的淋巴样细胞。本组资料中老年健康组、老年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年龄及感染状态也可能影响机体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有可能是在机体效应T细胞减少、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减弱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借以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一免疫反应的调节是极其精细、复杂的过程,其详细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临床医生应重视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后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以作为评估老年个体免疫状态,并对老年人下呼吸感染的预防、治疗以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合理有效干预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10):651-65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 COPD的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199-203.

[3]Globerson RB Effros. Aging of lymphocytes and lymphocytes in the aged[J]. Immunol Today,2000(10):515-521.

[4]Woodland DL.Cell-mediated immunity to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J]. Cure Opin Immunol,2003(4):430-435.

感染效应范文第5篇

“夫妻癌”现象事出有因

据调查统计发现,“夫妻癌”现象近年来有呈上升的趋势。那么为何无遗传关系的夫妻会先后患上癌症呢?研究表明,这主要与夫妻双方相互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肝炎有家庭聚集现象,一旦相互传染加之治疗不及时,又有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就容易双方都转化为肝癌。双方有一人吸烟,被动吸烟的一方也容易患上因吸烟导致的疾病甚至是癌症。又如妻子喜吃盐腌食品、吃蔬菜较少,丈夫也会逐渐适应。另外,家庭不和、遭遇挫折导致彼此抱怨、心情抑郁等,都是容易导致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而研究证实,75%的癌症的发病是由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特别是一方患上癌症后,另一方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经常处于忧愁焦虑之中,势必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恶劣的精神状态易催化、激活体内潜在的致癌因子,最终也导致癌症的发生。总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刺激,环境中潜在的致癌因素,制造了同样的结局―“夫妻癌”。

夫妻健康的“乒乓效应”

研究表明,不但是癌症的发生夫妻间会相互影响,其他许多疾病夫妻间也有“乒乓效应”。如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包括性病等,夫妻间最易引发交叉感染。如夫妻一方患上泌尿系疾病或性病,病菌通过夫妻性生活等导致在双方之间相互传染。在潜伏期内,没有明显症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情就可能发生。据调查,因夫妻间交叉感染而患上泌尿系疾病者达60%左右,且治好后又因为交叉感染的复发率则更高。“乒乓效应”的情况在临床非常多见。比如丈夫患有尿道炎等泌尿疾病、或包皮垢过多,会感染妻子患上妇科炎症;而妻子患有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也会传给丈夫,引发尿道炎或前列腺炎等。在没有同步治疗的情况下,一方即时治愈,而不久则又可被对方再次感染。

美国华盛顿布林厄姆・扬大学保健专家斯文・威尔逊指出:“夫妻中的一方的健康状况是另一方的指示器,就像教育水平或经济状况是健康的可靠指示器一样”,“经常有这样的患者,其配偶与他面临同样的健康问题”。威尔逊曾对4700多名50岁以上的人进行调查,一名50多岁身体健康的男子,他有一名健康妻子的概率为50%,与一名生病妻子在一起的概率仅为2%;而一名生病的男子同一名健康妻子生活在一起的概率则仅为24%,而他的妻子有健康问题的比例则为13%。威尔逊说:“人们倾向于选择经历相似的人作配偶。因此健康程度相似的人结婚,很自然两人的健康条件也会相似。”他认为,婚后夫妇也会做出相似的选择,例如吃喝什么,是否吸烟。此外,“夫妇很显然面临同样的环境,呼吸同样的空气,面对相同的病菌,共同分担感情方面的波折,如怎样抚养子女,谁来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夫妻应相互做“保健医”

为了消除“夫妻癌”等夫妻间相互不良影响的“乒乓效应”,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使夫妻之间成为健康夫妻。一个家庭应首先健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感染效应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药代学; 药效学; 疗效

亚胺培南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该药对PBPs亲和力强,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酶,毒性低且稳定。尤其在多重耐药所致的感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1.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特点 (1)亚胺培南作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主要针对于G+和G-需氧和厌氧菌,以及严重感染和败血症效果较好。但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分支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常耐药,真菌感染也无效。(2)对细菌的杀灭作强,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青霉素结合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亚胺培南抗菌活性极强,8 μg/ml的亚胺培南可抑制98%以上的主要临床致病菌,其MIC(最低抑菌浓度)与MBC(最低杀菌浓度)相当,与第三代头孢相比,对G-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对厌氧菌特别有效。(3)本药体内分布广泛,能通过胎盘,各组织中的浓度较高,但在脑脊液中质量浓度最低[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尿路感染和妇科感染疗效>95%,对软组织、骨关节和腹腔感染的疗效>90%,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为85%,细菌清除率76%~9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感染,总有效率和细菌学清除率均较好[3]。(4)亚胺培南半衰期约为1 h,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时,排泄量减少,血药浓度上升,半衰期延长。(5)抗菌后效应,亚胺培南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消除后,细菌的繁殖不能恢复正常,仍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马季娜等[4]研究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能产生0.6~3.2 h的抗菌后效应。(6)亚胺培南单独应用时,受肾肽酶的影响而分解,在尿液中只能回收少量的原形药物。临床常用的是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等量配比的混合制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 and Cilastatin),西司他丁为DHP-1抑制剂,可抑制该酶的活性,使亚胺培南免遭降解,减少亚胺培南的肾毒性[5]。

1.2 亚胺培南PK/PD的研究 药物的临床药理学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D),药物代谢动力学(PK)研究的是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药物效应动力学(PD)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药物毒性之间的关系,几种常见的PD参数为最小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抗菌后效应。在抗生素的PK/PD研究中常用的参数为Cmax(峰值浓度),T1/2(药物半衰期),AUC(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曲线下面积),由于抗生素作用于靶位的浓度难以测定,常用MIC代替,衍生的PK/PD参数为Cmax/MIC,T1/2/MIC,AUC/MIC,严格掌握PD与PK的特征,有利于合理、有效的选择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案。亚胺培南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而且其杀菌作用与PAE有关,而且其对G+菌和G-菌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PAE有明显增加的趋势[6]。但PAE有其极限值,于10~20 MIC接触2 h便达最大值,由于亚胺培南的PAE相对较长,因此可适当延长给药时间,每天给药2~3次便可对中重度感染有较好的控制。随着抗菌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要评价和预测抗菌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如何选择合适的剂量,需要综合PK/PD的特性来判断[7]。对于亚胺培南主要参数有T>MIC和AUC>MIC。其中T>MIC是描述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效果的主要要指标。由于亚胺培南杀菌作用与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持续静滴或延长静滴时间,两者均可提高T>MIC。Sakka等[8]针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研究发现,间断给药(1 g/q 8 h)或连续给药(首剂1 g,之后2 g/24 h)对导致院内感染的大多数病原体均可获得较好的抗菌活性,当原病体MIC值较高时,亚胺培南持续给药可能获得更好抗菌活性。持续静脉给药的疗效优于多次给药,这在难治性病原体,如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的治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还可减少治疗费用,是目前临床上最佳的给药方案[9-11],但是很多因素的存在限制持续给药在临床的应用,例如:药物在室温下的不稳定性;需另外建立一条静脉通道以防止药物理化性质的不兼容性;输液泵限制患者的行动[9]。因此临床上常通过间歇静脉给药,间歇给药可通过增加药物静滴时间来提高T>MIC。Jaruraranasirikul等[12]研究发现与0.5 h输注相比,亚胺培南2 h输注T>MIC的时间更长,当MIC=4 mg/L时,亚胺培南1 g 2 h输注T>4×MIC的时间仍高于给药间期的60%。由此可见,通过增加输注的时间可以显著地提高T>MIC,增强对致病菌的杀伤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2 亚胺培南目前面临的问题

亚胺培南为碳青霉烯类,半衰期较短,需间歇给药,导致注射次数多,加上该类药品的价格较高,因此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除此之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耐药、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

2.1 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

2.1.1 耐药的机制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1)降低外膜的通透性:革兰阴性菌细胞膜发生变化,膜孔蛋白数量减少或孔径减小,导致细菌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2)产生灭活酶:细菌产生改变药物结构的酶;(3)改变靶位的结构:降低靶蛋白与抗菌药的亲和力或增加靶蛋白的数量或合成与抗菌药亲和力低但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靶蛋白;(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使药物的排除速度大于药物的内流速度,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5)改变代谢途径[13]。

2.1.2 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 张晓兵等[14]研究发现超广谱抗菌药物耐药细菌的出现,直接导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泛滥,促使产碳青霉烯酶细菌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流行。(1)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报道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呈上升趋势[15],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主要有3种: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及整合子参与耐药基因的转移;外膜蛋白的数量减少或缺失,同时伴有高水平β-内酰胺酶的产生;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缺失和亲和力下降)[16]。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青霉烯酶的产生,碳青霉烯酶是能够水解至少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作用于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的β-内酰胺环裂解,丧失杀菌作用。(2)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主要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外膜孔蛋白OprD2的缺失、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等,三种耐药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

2.2 亚胺培南的副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中枢神经毒性,尤其是第一代碳青霉烯类。另外胃肠道反应也时有报道。

2.2.1 亚胺培南的神经毒性 一般来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3.9%不等[17]。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反应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碳青霉烯类的神经毒性与部分结构C3侧链有关,另外氨基团的碱性强度、羧基-碱基的距离以及氨基团周围的空间也具有重要作用[18],据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结合抑制性介质γ-氨基酸(GABA)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GABA的亲和力远大于其他β-内酰胺类,所以其神经系统症状相对较多。中枢神经系统内GAB减少可能是导致患者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单用亚胺培南与合用西司他丁引起癫痫的作用是相等的,因此推断西司他丁无致癫痫的作用[19]。由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主要经肾脏代谢,24 h尿中排出量为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肾排出量减少时,血药浓度上升,更易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

2.2.2 亚胺培南的胃肠道反应 亚胺培南的胃肠道损害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二重感染、肠道菌群失调。杨民等[20]报道8例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出现二重感染,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腹泻,粪检均符合肠道菌群失调,经过调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方案或加用抗真菌药后,均缓解。这主要是由于较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联合用药后可抑制或杀灭人体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从而扰乱了肠道菌群平衡。

3 本研究的进展

亚胺培南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MIC是决定其疗效的重要药动学/药代学参数,只有达到合适T>MIC的期望值,才能达到良好的抗菌活性,为保证良好的临床疗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有人提出改良的药动学/药效学,即“T>MIC的最大化”:增加每次给药量,增加给药次数,延长静滴时间[21],但随着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的增加,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必然会增加,因此能否在不通过增加给药剂量、给药次数,而是在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药物的输注时间能否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Nicolau D P. Carbapenems: a potent class of antibiotics1[J]. Expertop in Pharmacother ,2008,9(1):23-71.

[2] Norrby S R,Faulkner K L,Newell P A.Differentiating meropenem and imipenem/cilastain[J]. Infect Dis Clin Prac,1997,6(5):291-303.

[3]张石革,藏靖,梁建华,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感染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5(2):71-74.

[4]马季娜,雷振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生素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8,23(6):443.

[5]杨继章,杨树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开发与临床应用[J].上海医药,2004,25(3):109.

[6]王永庚,钱广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比较及临床应用[J].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265.

[7] Mouton J W, Dudley M N, Cars O,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terminology for anti-infective drugs: an update[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5,55(5):601-607.

[8] Sakka S G, Glauner A K, Bulitta J B, et 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continuous versus short-term infusion of imipenem-cilastat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

[9] Krueger W A, Bulitta J, Kinzig-Schippers M, et al. Evaluation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wo doses of meropenem administered intermittently or as a continuous infus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5,49(5):1881-1889.

[10] Kasiakou S K, Lawrence K R, Choulis N, et al.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ntibacterials with Time-Dependent Action[J]. Drugs,2005,65(17):2499-2511.

[11] Mouton J W, Touzw D J, Horrevorts A M, 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carbapenems: clinicalimplications[J].ClinPharmacokinet,2000,39(3):185-201.

[12] Jaruratanasirikul S, Sudsai T. Comparison of the pharmacodynamics of imipenem in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by 2 or 0.5 h infusion[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9,63(3):560-563.

[13]杨宝峰.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0.

[14]张晓兵,府伟灵,廖扬等临床产ESBLs细菌耐药特征和基因分型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386-389.

[15] Susan B,Sebastian A.OXAβ-lactamases in Acinetobacter.the story so far[J]. Antinicrol Chemother,2006,57(1):1-3.

[16]张樱.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2):109-112.

[17]郭宏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02,14(4):30.

[18]伦新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20-22.

[19] Makoto S,Haruki M,Yoshiro S,et al.Structual features resulting in convulsive activity of carbapenem compound :effect of e-2 sind chain[J]. Antibiot,1995,48(5):408.

[20]杨民,钟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肠道二重感染8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2000,8(6):42.

感染效应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肛周尖锐湿疣;微波;干扰素;联合治疗

The observation on combine treatment of perianal condyloma acuminatum by means of microwave and interferon

HUA Yue-lan. Dermatological department, PanzhiHua No.2 People,’s Hospital,Panzhihua 61706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wave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for treatment of perianalcondyloma acuminatum.Methods From March2004 toAugust2009, 123 patients sufferd from perianal condyloma acuminatum were treated with microwave.Treated group 7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microwave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control group 49 cases with microwave alone.Results Treated group cured 48 cases(64.86%), control group cured 17 cases (34.69%),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erianal condyloma acuminatum; Microwave; Interferon; Combination therapy

作者单位:617068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人类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致的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而肛周是尖锐湿疣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位置特殊,病灶深在不易暴露,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为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资料完整的123例肛周尖锐湿疣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微波治疗及微波与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半年,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醋酸白试验阳性,术后病检确诊CA,其中男68例,女55例,年龄6~82岁,平均34.5岁,病程15 d~1.2年。所有病例肛周均有明显的疣状赘生物,疣体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似菜花状或鸡冠状,女性病例有14例合并会阴及阴道口CA,男性病例有5例合并包皮系带或CA。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和糖尿病,女性患者无妊娠及哺乳。

1.2 治疗方法 将12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前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微波辐射探头插入疣体基底部使之凝固变白,除去疣体后,对疣体基底部再次烧灼,范围要超出皮损边缘2 mm。治疗组于术前将重组人干扰素α-1b溶液100万单位(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与2%利多卡因混合,在疣体基底部局部封闭,注入以皮损基底部变苍白为度,然后再用微波去除疣体。之后在创面外涂干扰素α-2b凝胶(商品名:尤靖安),4次/d,连续4周。治疗后前2个月每两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连续6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局部病灶完全消失,皮肤粘膜恢复正常,治疗后6个月内原皮损处及邻近的皮肤未再发现疣体。复发为疣体脱落后原皮损处及邻近皮肤又有新疣体生长。

2 结果

2.1 治疗组74例中,治愈48例,占64.68%,复发26例,占35.14%。对照组49例中,治愈17例,占34.69%,复发32例,占65.3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 复发

治疗组7448(64.68)26(35.14)

对照组4917(34.69)32(65.31)

2.2 治疗组患者干扰素局部注射后有3例出现低热、乏力、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治疗自愈。对照组有5例出现治疗后局部粘膜水肿、疼痛。

3 讨论

尖锐湿疣(CA)是由HPV感染引起的生殖器与部位的表皮瘤样增生。HPV是一类自然界广泛存在的DNA病毒,人类感染HPV十分普遍,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传播[1]。激光、微波、电灼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后的复发问题迄今为止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而肛周CA由于位置特殊,痔环区多有皮损,病灶不易暴露,及治疗后局部创面不透气、潮湿、易受大便污染等因素,使肛周CA较外生殖器CA复发率高。本资料显示,女性患者肛周合并外生殖器CA者多于男性。其原因与女性生殖器贴近,因而使肛周受感染有关[2]。本资料还显示,肛周C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但儿童及高龄老人发病率较外生殖器CA高,表明肛周CA较外生殖器CA间接感染率高。治疗后发现儿童及高龄老人均一次治愈,复发率明显低于性活跃人群。观察发现病变范围越小,皮疹越少,复发率越低;病变范围越大,皮疹越多,复发率越高;复发间隔的时间越短,复发的次数越多;直接感染者较间接感染者复发率高。且复发时间多在首次治疗后一个月左右,与程喜平[3]报道相同。

微波是一种非电离性高频电磁波,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效应及优良的止血作用,通过振动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性、凝固、坏死以达到治疗目的。微波治疗虽能一次性清除疣体,但并不能消灭病损深部组织的病毒[4],及解决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而阻止复发。重组人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从而可以防止HPV的重新感染及亚临床疣的成熟,还可以促进局部伤口的愈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皮损基底部及亚临床区域皮内注射干扰素既可直接通过其抗病毒作用消灭局部残存病毒,又能提高局部及全身抗HPV及抗感染能力。本研究证实,微波与干扰素局部注射及凝胶外用治疗肛周CA,既安全、方便,提高了治愈率,又有效地减少了肛周CA的复发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微波治疗,适用于所有CA患者,值得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Street ML,Roenigk PK.Recalcitrant Periungual Verrucae: the role of carbon dioxide laser raporization.Am Dematol,1990,23(2):115-119.

[2] 曹宁校,陈琴芳,常宝珠,等.肛周尖锐湿疣的发病情况.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3):201.

[3] 程喜平.尖锐湿疣复况临床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2):108.

感染效应范文第8篇

关键词:痰热清;上呼吸道感染;Meta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80%左右由病毒引起。西医治疗上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相对显著。痰热清作为新一代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试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针对痰热清主要适应症,检索相关数据库,基于临床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痰热清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为今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2007~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痰热清和病毒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以痰热清为主要干预措施,病毒唑为对照药物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并以比较疗效为主要目的的随机对照实验。

1.3疗效判断标准 《实用内科学》(第9版)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本研究纳入绝大部分文献选择上述疗效标准,结合本研究结局指标,以痊愈、显效、有效3组合计为总有效,计算总有效率。①痊愈: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与临床体征全部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体温下降,接近正常,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接近正常;③有效:体温下降,但有反复,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发热不退,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剧,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剧,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无好转。

1.4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文献;②痰热清或病毒唑仅作为次要治疗手段的文献;③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联合用药的文献。

1.5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对查阅的文献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科研设计方法,盲法的采用,选择病例是否随机及随机的质量等。评价者采用Jadad质量记分法严格评价所有纳入的研究报告。文献中提到随机方案、正确地描述了随机序列的方法计2分;提到"随机"、"随机分配""随机分组"计1分;提到使用"双盲"计1分;正确描述了双盲方法计2分;报告了各组退出或失访病例的原因和例数计1分。2分及以下属于低质量研究,3分及以上属于较高质量研究。

1.6统计分析 采用Review Manager5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终点指标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作为阳性结果,将全部实验数据合并。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119篇,经剃重、阅读题目、摘要和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14篇,其中符合标准的RCT文献5篇[1-5]。①随机方法:所选文献均提到随机分配,但未具体描述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②盲法:所选文献均未提到盲法及盲法的实施方法。③失访、退出病例:所选文献均未进行说明。所有实验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均为痰热清、病毒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各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见表1。

2.2 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分析 5项研究共收集病例596例,痰热清组302例,病毒唑组294例,痰热清组与病毒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1%(283/302)和76.53%(225/294);异质性检验χ2=1.167,自由度=4,P=0.883。提示上述研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OR=4.59(95% CI),可信区间为2.68~7.87,P

3讨论

痰热清以黄芩为君药,熊胆粉、山羊角为臣药,金银花、连翘为佐使,共奏清热、解毒、化痰之功效。黄芪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熊胆粉,其味性寒,山羊角,味苦咸性寒,两者都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等作用。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功用。连翘,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宣透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6],痰热清具有广谱抗菌抗炎作用及较强的抗呼吸道病毒作用,对呼吸道有关致病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有解热、镇惊、祛痰、镇咳之作用。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经Meta分析初步显示:痰热清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可能优于病毒唑。纳入本次系统评价的5篇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其研究仍存在问题和不足,例如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无明确阐述,疗效标准缺乏客观指标等,这都可能会影响Meta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本研究的文献检索中,检索到的文献均得到痰热清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未检索到阴性和负性研究资料,可能的原因是阳性结果的论文一般比较容易发表。笔者所收集到的只是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献,大量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无法检索,因此可能导致偏倚的出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部分已公开发表的关于痰热清和病毒唑对照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初步证实痰热清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可能优于病毒唑。但由于部分临床RCT的设计仍不够严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导致研究结论难以得到医学界的普遍承认,结果难以被推广应用。因此,今后仍需继续进行设计严谨、方法可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进一步对其疗效进行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陶里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J].河南中医,2007,27(7):73.

[2]凌欣欣.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8例疗效观察[J].柳州医学,2007:20(3):213.

[3]张洁,李,白璐.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7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8):83.

[4]方志坚,温慰,刘艳.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