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形象;音乐鉴赏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鉴赏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常认为对学生而言,其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应该较之其他课程更具有引力!因为音乐毕竟具备愉悦身心的功能。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就该课程作过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问题:1.你喜欢音乐鉴赏课吗?2.你对鉴赏内容感兴趣吗?你在音乐鉴赏课上获得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他们几乎一致认为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没有什么两样,授课形式单一,授课内容古板、枯燥。有的同学甚至说“鉴赏课最适合睡觉”!一门趣味性极强,且具有浓郁审美属性的课程为什么会获得如此评价?为了了解这个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回答,笔者作了一些进一步探究。

二、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第一次问卷结论,再次设计了三个问题问卷:1.你不喜欢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是什么?2.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3.你认为授课形式存在什么问题?综合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意见如下:1.我的理解与老师讲授的意境不一样;2.音乐鉴赏课程选择的内容我不熟悉,也不喜欢;3.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形式呆板和上数学课一样,我不喜欢。面对这样如此尖锐的回答,笔者感到震惊!这说明目前我们音乐鉴赏课程实施与我们课程设置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与组织形式进行反思。通过大量听课以及座谈,笔者反思结论如下:

首先,传统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形式和其他语文、数学等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背离了以审美意趣为核心,在宽松愉悦环境下获得审美教育的课程属性;其次,音乐鉴赏的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教材要求设计好的(这种设计没有认真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趣爱好,没有将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与课程及时有效的联系起来);再有音乐鉴赏的步骤与逻辑也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鉴赏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多年固定不变的;另外,音乐鉴赏课程组织形式与要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一致的,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配角。

面对新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种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观点。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有关素质教育报道中的一个事例。一位外过学者与我们的某个小学的同学座谈,具体谈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我们的小学生回答几乎完全一致,在场的老师也很满意。可是外国学者却连连摇头,说你们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原因很简单,音乐不同于文字语言,更不同于数学,他没有固定的答案,同一首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应该存在差异,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在解释自己创作的同一首作品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名字又叫“命运”,可是“命运”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贝多芬在设计音乐主导动机时也没有考虑到“命运”二字,这两个字是后人下的定义。面对同学的回答,面对外国学者的摇头,我们的确应该对现行的音乐鉴赏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反思。

为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近年也针对性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以课例形式汇报如下。

三、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形象”,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

这堂音乐鉴赏课程的鉴赏内容选择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作为鉴赏对象。首先鉴赏音乐,不告知学生鉴赏作品的名称,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各自体验与感受音乐。聆听过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分别谈谈自己聆听音乐作品的感受,谈谈你认为音乐表现了什么具象。这个时候,学生十分踊跃发言,兴趣高涨,有的同学说像个大胖子在走路,有的说像狗熊搬家,还有的说像鹅或企鹅走路等等。在耐心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我将不同答案进行归类,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标题《大象》。当同学看到标题后,他们非常兴奋,几乎异口同声说“太形象了!”。这时我及时表扬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十分正确的,尽管你们的答案和作品标题不符,但是你们的答案都是指向笨拙的动物,没有一位同学说音乐表现的是小鸟、蝴蝶。其实音乐语言和文字一样,它也是有一定的表现逻辑与意境意蕴的!有的音乐家就像你们一样用类似的音乐语言塑造了其他类似的音乐形象,你们都有音乐家的头脑,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此时,我马上又引导学生鉴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交响乐《彼得与狼》。此时,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鉴赏《彼得与狼》的时候,他们不时对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发出惊叹,有时当自己的鉴赏结论与乐器指向一致时,他们兴奋不已!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依依不上舍。他们还纷纷询问下节课听什么。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深刻感受到奇妙的音乐魅力对他们的感动!

四、结语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1 有助于学生理解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感受和鉴赏”,在“音乐感受和鉴赏”当中列入“欣赏”是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由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感受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音乐欣赏。可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他们不能够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时候,学生常常是不以为然,听不进去。在以往的时候,教师应用提示、讲解、画图、编故事等方式,可是学生常常是仅仅注意教师所说的,而听不进一些该听的。倘若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实践、观察、聆听统一起来,再加上适当的解说,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统一起来,从而让音乐变得形象和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当前,多媒体在大部分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还是以多媒体呈现教学作为主导,还是以教师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反思多媒体运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现状,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2 给学生以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在音乐课上欣赏《龟兔赛跑》的时候,教师把《龟兔赛跑》的故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听故事。等故事讲完,课堂上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教师还要在剩余的时间里讲解音乐特点和故事背景等。这样,时间就变得比较紧张了。教师提问学生:“这一堂课讲解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欣赏音乐的内涵、情节和音乐的元素。导入故事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音乐进行理解,但不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故事上。并且,尽管能够运用课件,可是课件的时间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由于播放课件是程序化的,不可以说慢就慢,说快就快。教师的意图是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音乐进行理解,却违背了学习规律。

多媒体能够集影像、动画、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是一种辅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以一味地创设情境和画面。如今的音乐课教学不可以仅仅注重使用一种什么方法、什么形式,而不重视音乐本身这项重要的内容。倘若教师仅仅是注重教学的形式,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多媒体的图画是服务于音乐的听的。若教师过多地依靠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理解音乐上只是为了视觉上的刺激,使音乐课成为了视听课。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为学生听音乐留下一些时间,与此同时,也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且要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发现学生的理解是不是到位了。

3 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在传授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范唱和范奏、对学生的鼓励的眼神,这些都是电脑所不能做到的。教师的个人角色、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自身最大的财富。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给教师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要给学生留有参与和交流的空间。课件的设计不能禁锢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却单单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音乐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听、演、评、想象等多种形式的体验下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统一

在《彼得与狼》欣赏课教学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进行细致的感受,进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音色所代表的形象的不同:当出现一种新乐器的时候,教师就暂停音乐为学生讲解;在整个乐曲结束的时候,学生感觉到非常疲倦,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当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会非常茫然。

首先,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可以为学生强加过多的定义与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方便的,可是不考虑乐曲的完整性,随意暂停音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理解音乐。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当中,多媒体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教师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辅的,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有一部分教师感觉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在每一节课上都运用多媒体,尤其是一些示范课与公开课。甚至是在有些地方,要求在音乐评优课当中必须运用多媒体。这会使教师变得比较盲目,因而是一种误导。比如,把教材上一些清晰的插图加以扫描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以进行的范唱非得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等等。貌似有了多媒体,音乐教师就不需要演奏和歌唱了。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而不重视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只有使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统一起来,才可以真正地体现多媒体的作用。

5 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

在教授学生《欢乐颂》的时候,有一部分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知道《欢乐颂》的作者是谁吗?你还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呢?在学生回答完,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以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关于贝多芬的一些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起唱《欢乐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变得比较紧张,大大减少了欣赏音乐课的时间。

在教学时间充足的前提条件下,音乐教学倡导开拓学生的视野,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致弱化了对《欢乐颂》的感受。教师所实施的这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呈现了很大的信息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没有亲身的感受,而是教师对音乐的含义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