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志短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his article gives me hope that I may soon fulfill my adulthood dream of marrying an intelligent,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emotionally secure, non-overweight woman who will not look down on my aspiration to become a house-husband. All I need to do now is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and move to China.
这篇文章给了我希望,我成年的愿望很快就可以实现了!我一直梦想找一个聪明过人、经济独立、情感稳定、身材匀称的姑娘当老婆,而且她还不嫌弃我立志做个家庭“煮夫”的梦想。现在我只要学会普通话,搬去中国,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了。
这里笔者想分析最后一句话,在此标记为a句(为了下文表述方便,笔者暂且去掉句中的and move to China)。
a. All I need to do now is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有网友询问,为什么这个句子的learn前面不添加不定式to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论这个问题。
传统语法书的解释及点评
针对这个问题,传统语法书(比如章振邦先生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一般这样解释:在SVC (即“主语+动词+主语补语”)句型中,如果主语部分有动词do的某种形式,则作主语补语的不定式既可带to,也可不带to。据此,a句的learn前面既可以省略to,也可以加上to。
然而,这种解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不带to的情形远远多于带to的情形;二是这样的解释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它只是记录了这种语言现象,但没有解释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去to以及省去to是一种常态。
据笔者观察,传统语法书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只单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对a句进行下面的结构分析。a句的语法结构是“主语(all I need to do now) +系动词(is) +主语补足语(learn to speak Mandarin)”,这是一个SVC句型。其中主语all I need to do now是“主语中心词+定语从句”的结构。分析至此,句子结构的确非常清晰明了,传统语法书对这样的SVC句型直接下结论:如果主语部分含有do,那么补语部分的不定式可以省去to。
在记录语言现象时,传统语法书往往是从句子结构入手,而忽略了句子结构与句子语义、功能、语境、语篇等多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对句子的考察只是止于句子结构分析,那么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省去to的背后原因。下面笔者就超越句子结构分析而从其他方面来继续剖析上面的a句,并解释省略to的原因。
a句的语义功能分析
从句子的语义功能角度来看,上面的a句其实是一个强调句。说到强调句,笔者相信读者朋友就会立即想到“It is … that …”这个强调句型。比如针对下面这个句子:
b. I need to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now.
我们如果要对名词Mandarin进行强调,可以使用“It is … that …”这个句型,写成如下句子。
c. It is Mandarin that I need to learn to speak now.
那么,如果我们想强调“学说普通话”(learn to speak Mandarin),还能用上面这个强调句型吗?也就是说,能否写成“It is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that I need to”或者“It is to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that I need”?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It is … that …”句型不能对动词短语进行强调。笔者相信很多读者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么,该如何强调动词短语呢?其实,答案早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只不过你没有认出来!文章开头的a句就是答案。也就是说,a句是b句的强调版――强调的是动词短语learn to speak Mandarin。同样,c句也是b句的强调版――强调的是名词Mandarin。因此,a、c两句都是b句的强调版,只不过强调的内容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尽管a、c两句结构完全不同,但两者都脱胎于共同的母体――b句。如果说a、c句只是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那么b句就是两者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以上推导是要向大家证明,a句其实是一个强调句,强调的是b句中的动词短语learn to speak Mandarin。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这样来强调:
d. What I need to do now is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对于强调句,笔者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国英语老师谈论的都是“It is … that …”这个句型,但是很少有老师提及a、d句这样的强调句型。他们或许更没有意识到“It is … that …”这个强调句型有一个先天的缺陷――不能用于强调动词(短语)。这一缺陷正好可以由a、d句这样的强调句所弥补。
不定式省去to的原因
现在笔者来分析a句为什么会省去to。我们先来比较a句和其母句b句。
a. All I need to do now is (to)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b. I need to learn to speak Mandarin now.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a句中的do其实是一个代动词,代替后面的动词短语learn to speak Mandarin。笔者认为,此时代动词do相当于标记了补语的动词形态(比如时态、单复数等),为避免繁琐,补语部分的动词短语前面的不定式to也可以省略。所以,我们只需给出do所替代的具体动词learn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型中do所替代的具体动词(如这里的learn)前面一般都不出现to。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
e. Does he speak Mandarin?
这个疑问句中的does已经标记了第三人称单数,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speak就不用标记第三人称单数了,因此此处使用speak而不是speaks。虽然这个句子与上面那个句子不完全相同,但这种避免重复标记的原理是相通的。再比如:
f. Did he kill the snake?
关键词:仙人掌模型 吃 隐喻 分类体系
引言
隐喻是自然语言理解不可回避的问题。隐喻产生的原因,是谓词与其逻辑主语或宾语之间存在冲突。如“吃闭门羹”,“吃”的对象一般指向食物,而“闭门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物。因此这个短语是隐喻用法。汉语中“吃”是一个常用动词,因为“吃”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穿、住、用、行的前提。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使得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单单“吃”字本身就非常活跃,比如“吃鱼吃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吃老本”、“吃喜酒”、“吃馆子”、“吃粉笔灰”等等。以“吃”为关键词上网搜索,汉语“吃”的隐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比如“吃哑巴亏”、“吃鸭蛋”、“吃耳光”、“吃红牌”、“吃兴奋剂”等等。笔者收集了《人民日报》(1946-1999)全文语料中关于“吃”的短语共127,570条,其中即包含了与吃有关的隐喻11,602条。本文以此为基本材料,通过分析“吃”字短语的结构以及“吃”的隐喻模式和特点,提出基于仙人掌模型的动词“吃”的分类体系。
一、现有语义分析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行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吃”的释义:
①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饭|~奶|~药。
②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老本|靠山~山,靠水~水。
③吸收(液体):道林纸不~墨。
④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掉敌人一个团|拿车~他的炮。
⑤承受;经受:~得消|~不住。
⑥受;挨:~亏|~惊|~批评。
⑦耗费:~力|~劲。
《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分类和用例是比较科学且权威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分类似乎不能很明显地表现出词语隐喻义之间紧密的联系。比如“吃不准”这个词中“吃”的意思是“把握”,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却不能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吃空额”中的“吃”,意思是“吞占”,《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这个意思。又如释义③和⑦,吸收和耗费义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甲物吸收了乙物之后,亦即意味着乙物有所耗费。因此,笔者认为⑦可以看作是③的一个派生义。
李葆嘉教授注意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吃”的释义⑥,既可以属于义项(“吃”批评),也可以属于词索义(“吃亏”,“吃惊”)。他认为“吃”的引申结构可以是词义引申,也可以是词素义引申,有些引申义还可能分别属于词语层面和词素层面。他在《语义语法学导论》中分别列出了“吃”的词素义和词义引申义的释义:
表现为词素义的释义为:
进食:吃食、吃素、吃斋
饮用:吃水
吞占:吃里扒外
消灭:吃定
进入:吃水、吃刀
耗费:吃力、吃劲
承受:吃紧、吃重、吃得消、吃不住、吃香、吃得开
遭受:吃亏、吃苦、吃惊、吃瘪
把握:吃透、吃准
欺压:吃人
表现为词义引申义的释义为:
喝人(方言):吃茶、吃酒、吃药
吸人(方言):吃烟、吃水、吃墨、吃油漆
消灭:吃炮、吃牌、吃掉一个团
耗费:吃功夫
接受:吃回扣、吃这一套
遭受:吃苦头、吃官司、吃批评
用餐:吃大灶、吃包伙
活命:吃劳保、吃利息、吃救济、吃皇粮
这种语义分类体系准确地区分了“吃”的词素义和词义引申义。对于“吃”的隐喻义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个别释义上,亦尚有可商榷处。比如“消灭:吃牌”,如果是“吃掉对方一张牌”,这种释义是正确的,可如果是“吃红牌”或者“吃黄牌”。那么这里的“吃”似乎应该是“遭受”的意思。
“吃”的本义或原型语义是动物特别是人类的进食,如果“吃”的不是真实的可食物品,就可认为此处“吃”是隐喻用法。比如“吃食堂”,食堂当然是不可以被吃的,我们就认为此处是隐喻用法。“吃”的其实是食堂里的饭菜。但是这种判定方法并不普遍有效,比如“吃软饭”这一短语,软饭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食的,但我们通常并不取此短语的字面意义,往往都是应用它的隐喻意义,指男性自己不能维生而依靠女性生活。此类的短语还有“吃药”、“吃鸭蛋”、“吃兴奋剂”等。因此,我们如果把握了某些短语的隐喻意义,就能更加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基于仙人掌模型的分类体系
Tavlor先生提出“语义链”理论,认为多义词中的不同意义往往是通过语义链形成的:意义A与B基于某一或某共享属性而关联,B又成为C的延伸基础……链接下去可形成:A->B->C->D……他将其意义归结为四大义丛,并拟构其语义链⑤。王寅先生受其启发,尝试对“吃”的多义用法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并拟构了其语义链程序:①为生存而吃②进口、进入、收入、获得③受到、遭受④耗费⑤损失、消灭。
然而词义的演变方式往往不是朝一个单一的方向发展。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演变,它往往是在辐射型的变化中交织着连锁型变化,在连锁型的变化中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⑦。
基于语义变化的这些现象。房战峰先生提出了隐喻性语义变化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图1)。
房战峰先生认为,词义辐射型发展的优点在于各种隐喻义能直接指向词语的基本义,缺点是各隐喻义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而连锁型发展的优点在于能指出各种隐喻义之间紧密的关系,缺点是有些派生义已经无法直接指向词语的基本义。只有把词义的辐射型和连锁型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合理地反映词义的演变方式。也就是说隐喻性词义变化的仙人掌模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根据词义发展演变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王寅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语义链并不怎么适用于“吃”的隐喻义链,而且将“进口、进入、收入、获得”四个释义都归为②,这种分法比较笼统。“吃”的“吸收”一义,它包含了“领会,把握”和“耗费”两个意思,虽可勉强放在②义,但如果将其细细拆分,就会发现“领会,把握”一义不能准确地定位于结点,而“耗费”又属于④义,这说明“吃”的语义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表。就“吃”而言,它的语义链应该是以“为生存而吃”这个本义为中心点,向外发散辐射的一个网络。它很像物理学中的地磁场,越靠近震源,震幅越强:越远离震源,震幅越弱。越靠近“吃”的本义,受本义的影响就越大;离得越远,则受本义的影响越小。
基于以上种种特点。本文拟对“吃”的隐喻义做出以下分类:
吃:
(1)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饭吃奶吃茶
(2)吸收:
①领会,把握:吃透吃不准
②用,费:吃力吃劲
(3)某种物体进入另一种物体:吃墨吃水
(4)吞:
①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吃棋黑吃黑
②贪污,吞占:吃空额
(5)获得:
①忍受,承受:吃得住
②(被动)遭受;挨:吃闭门羹吃亏吃官司吃红牌吃苦
(6)指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吃青春饭
(7)指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用某种工具方式吃:吃食堂吃馆子吃小灶
通过这个分类。我们可以掌握“吃”的隐喻义的分类,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去建立“吃”的隐喻模型。这些语义均是从“吃”的基本义出发一步步发展出来的隐喻义。由此本文基于仙人掌模型,对其进行修改,提出动词“吃”的隐喻义模型(图2):
根据通行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吃”的基本义为: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如吃饭。我们把这个基本义用数字1代表。这里动作的发出者主要是生命体,如人及其它动物。吸收某种液体和“吃”的过程有着相似的消化过程,如果“吸收”的发出者可以是非生命体,自然就产生了隐喻义“吸收”,用数字2代表,如:这种纸不吃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把生理上的吸收过程引申为头脑、思想的吸收过程的隐喻用法。因而由隐喻义2“吸收”可以引申出新的隐喻义“领会、把握”,如吃透文化精神。同时,“吸收”的过程中有利用资源,自然也会耗费资源,因此由B又可引申出隐喻义“用,费”,如吃力;这两种引申义分别用2―1、2-2表示。
而且在产生隐喻义2“吸收”的同时,由“吃”这种从外部食物到身体内部的吞咽过程,可以产生新的隐喻义,用数字3代表:某种物体进入另一种物体,如吃水;和隐喻义“吞”,用数字4代表(这里的“吞”只是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并不与具体的词组短语相对应,下文提到的隐喻义“获得”也是这样的性质)。“吞”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不嚼或不细嚼。整个或成块地咽下去”,可以引申为“消灭”;另一个意思是“并吞”,可以引申为“贪污,吞占”。因此由隐喻义4获得引申的新的隐喻义“贪污、吞占”。如吃空额;和隐喻义“消灭”,如吃掉对方一个师、吃掉对方的棋子。这两个引申义分别用4-1、4-2表示。同理可以推演出隐喻义5:获得。获得某种事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的承受,另一个则强调的是被动的遭受。由隐喻义5可获得引申的新的隐喻义,强调主动的“受到,承受”,如吃香、吃得住;和强调被动的隐喻义“遭受,挨”,如吃亏、吃闭门羹、吃红牌;分别用5―1和5-2表示。古代汉语中的“食”与当今汉语中的“吃”意义用法非常相似,由此由1又产生新的隐喻义“依赖某种事物生活”,用数字6表示,如吃青春饭,吃皇粮。再者,吃能和与“吃”密切相关联的炊具餐具以及处所构成隐喻,因此又可得出新的隐喻义“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用某种工具、方式吃”,用字母7表示。如吃食堂、吃小灶。
三、语料分析
笔者对人民日报(1946一1999年)的语料做了一个关于“吃”的短语抽取,将包含“吃/v”的语句从语料中抽取出来,共127,570条。然后再用JAVA语言所编的程序将“吃”连同“吃”字前后各两个词提取出来另外存储,得74。601条。笔者对这些语料做了隐喻标注,发现了一些关于“吃”字短语的隐喻特征:
1、固定习语的全新隐喻义
在标注中,笔者发现“吃大锅饭”这个短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如表一所示。几乎在每年的语料中都有高频率的使用。这个词的盛行与我国自“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分配体制有关。整个集体的人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干好干坏,拿一样的报酬,人人有饭吃。而今则将“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对“平均分配”制度弊端的嘲弄。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吃+?饭,n”结构成为一个固定的习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表达出了新的隐喻义。如吃市场饭、吃财政饭、吃子孙饭、吃青春饭等等,表示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而“吃子孙饭”则更复杂,表示依赖子孙的照顾来生活,或者占用子孙的资源。“吃现成饭”,依赖现成的事物来生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笔者发现非隐喻类的“吃”字短语一般为具体概念,而隐喻类的短语常为抽象概念。“吃青春饭”、“吃祖宗饭”是隐喻类短语,而“吃红米饭”、“吃蛋炒饭’'并没有隐喻含义。但是“吃大锅饭”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它虽然也是具体概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隐喻义超过了它的基本意义,成为最常用的意义。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了形如“吃+处所”、“吃+31具”的结构,它是指在某一制作、出售食物的地方吃或是吃用某种工具做的食物。如:吃小碗(吃小碗盛的饭菜)、吃食堂(在食堂吃饭)、吃馆子(在餐馆吃饭)等。
在一些“吃”字短语中,不仅“吃”的意义改变,“吃”后面的词或短语的意义也随之改变。如在“吃小灶”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吃”解释为:“按某种标准吃”。同时也使得“小灶”有了新的含义:“用小灶做出的、标准较高的饭菜”,“一种较高伙食标准”,“特殊待遇”。还有“吃鸭蛋”,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吃”解释为:得到考试的结果;同时也使得“鸭蛋”有了新的含义:“考试不及格得了零分。”
形如“吃定心丸”、“吃后悔药”、“吃闭门羹”的结构,如表二所示。这里吃的对象都非真实存在,而且此类名词的结构都为偏正结构,这些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暗示了这个短语的隐喻意义。比如“吃后悔药”,名词“后悔药”的定语是“后悔”,因而这个“吃”字短语的意义是事后懊悔。从这些短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平时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用外在的生理活动表现出来,这种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有所体现。
2、歇后语特征
通过归纳分析,笔者还发现有一部分“吃”字短语的隐喻是以歇后语的形式出现的,如表三所示。在这些隐喻中,“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往往是动物,“吃”的食物也相应地是动物所吃的。这类隐喻短语,常常是借动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的思维和特征。如兔子不吃窝边草。现多指不对身边人下手,尤其指男女关系方面,不去追求身边(如同班同学、同事、邻居、亲朋等)的异性;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或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别图,即使遭受挫折,也决不走回头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在这一类隐喻中,大部分动物的食物都非常形象具体,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用它们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3、感觉特征
在人民日报的语料中出现了形如“吃苦”、“吃香”、“吃软不吃硬”等的“吃”字短语,在这些短语中,“吃”的具 体内容往往是人们的视觉、味觉和触觉。苦、软、硬、香分别指代困难、柔和、刚强坚定和欢迎等,从结构上来看,这些“吃”与人的视觉、味觉、触觉搭配的隐喻是形式和意义的固定匹配,是人在通过对食物色、香、味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借助隐喻性思维构建的语法化结构。这是一种固定结构,不能随意将其拆开,或在之间加入其他成分,比如“吃香”,是受欢迎、受重视的意思。但如果变成“吃得很香”,意思就完全变了。
但吃苦、吃亏这一类型是例外,它代表了一种离合现象。形如“吃+?苦”、“吃+?亏”的结构,如表四所示。在实际标注过程中,出现了基于“吃苦”“吃亏”这一离合词的很多变体:“吃大苦”、“吃了一些苦”、“吃了不少苦”、“吃了一点苦”、“吃哑巴亏”、“吃大亏”、“吃小亏”、“吃了不少亏”、“吃实亏”等。人们在实际口语中将“亏”量化,表示自己受损失的原因和程度。类似的也可在“吃惊”中体现。
表五给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吃”的隐喻短语,可以看出,所选出的短语与人的认知比较一致。
四、附说
本文基于隐喻性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分析汉语中动词“吃”的隐喻性词义的分类体系。“吃”字短语有大量的隐喻表达,但是这些表达都是什么?数量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资料。笔者从《人民日报》54年的语料出发,收集74,601条“吃”的短语,并从中发现了与吃有关的隐喻n,602条,总结了“吃”字短语的一些结构规律,提炼并加工了“吃”的隐喻词表。这份词表可以运用到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但是在这一领域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比如词表词条的细化,仙人掌模型的改进等。下一步的计划是将这种研究方法推广到其他的动词。如果推广成功的话,对自然语言处理是很有帮助的。
注释:
①贾玉祥,俞士汶,《语义选择限制的自动获取及其在隐喻处理中的应用》,《第四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生会议论文集》第91页。
②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第422页。
③本文中暂未列入介词义。
④李葆嘉,《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第539-541页
⑤raylor・John《Linguistic categorizton-Prototypes inLinguistic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年版第108-114页。
⑥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2007年第2期第2页。
⑦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第13-17页。
⑧房战峰,《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中国西部科技》,第7卷17期第71页。
⑨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第115页。
⑩同上。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2]房战峰,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中国西部科技,2008,7,VOL7,(17)
[3]贾玉祥,俞士汶:语义选择限制的自动获取及其在隐喻处理中的应用,第四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生会议论文集,2008
[4]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VOL9,(4)
[5]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VOL22,(2)
[6]李葆嘉,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北京:中华书局,2007A,第1版
[7]Taylor・John:Lingni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对联题是历年来中考所热考的一种题型,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快速地检测出应试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为名句默写、选择填空、赏析式等。常结合文言知识、修辞手法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如何备考呢?请你走进2016年中考,研究其特点吧!
【真题解析】
一、压缩对联题型。
所谓压缩,即把试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压缩即为下联。
例1.(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语段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幅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这些福州的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 (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其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幺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给材料的对联题。因为上联是画线句前半句的压缩,下联是画线句后半句的压缩,所以,本题可以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来,而通过选择题形式降低难度,注意对联“对仗工整、词性相近”的要求,考生围绕“夜晚听戏”这个关键词语,然后从备选答案这选择,另外还注意“人衣锦”是主谓宾形式,选项当中只有D选项的“客听歌”也是主谓宾形式,由此可以直接选出答案。
【参考答案】D。
二、补充对联题型。
所谓补充,即补充所缺的上联或下联。有的是给定主题的补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把对联中所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
例2.(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信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发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三、搭配对联题型
命题者把两幅对联的顺序打乱,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搭配。
例3.(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⑵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考查考生提炼信息和对对联的能力。⑴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要注意先找出材料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表述的时候注意字数的限制。⑵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仗,考生要仔细研究所给的备用对联素材,利用对联的特点进行重新排列即可。
【参考答案】⑴广州今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建设 ⑵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冬梅 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四、人物对联题型
关涉到一些人物,特别是一些古人的故事、对联、姓氏、字号、别称等联系对联进行命题。
例4.(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⑴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笫一家。
⑵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⑷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A.⑴杜甫 ⑵《岳阳楼记》 ⑶《西游记》 ⑷鲁迅
B.⑴李白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聊斋志异》 ⑷老舍
C.⑴李白 ⑵《岳阳楼记》 ⑶《聊斋志异》 ⑷鲁迅
D.⑴杜甫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西游记》 ⑷老舍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对联选择题,对联所写的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做好本题考生要对对联进行仔细研究。⑴联是考生抓住联中的“青莲”,我们就会了解是唐代的青莲居士李白,就能排除A和D;⑵联中抓住“忧和乐”就知道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写的内容。就把B排除,答案显然是C。⑶联中抓住“写鬼妖”,我们立刻想到蒲松龄;⑷联毫无疑问的是在写鲁迅。利用排除法即可把本题做出了。
【参考答案】C。
五、对联赏析题型
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牵涉知识很广,因此一般试题只要求考生从一两个方面做简单赏析。
例5.(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为了表达对实离世的缅怀之情,学校文学社撰写了一幅挽联。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一幅挽联。
忠于人民 忠于生活 忠诚觅得原上鹿
实为楷模 实为经典 实业赢得举世名
内容: 形式:
【试题解析】
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高度评价了实的文学作品的神圣,为人们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在形式上,采用藏“忠实”句式,利用反复排比的形式,表达了对实哀悼之情。
六、评判对联题型
命题者给出几组对联,让考生对其判断,那个是属于对联,那个不属于对联题,其判别方法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
例6.(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 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试题解析】
本题是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对联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要仔细研究题干中“对联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分别对三个选项进行判断,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平仄去进行。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没有构成对偶,所以不属于对联。
【参考答案】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技法指津】
1.了解对联的特征。许多考生失分,就是不知道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文学样式,主要有如下特征: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称为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⑴字数相等,断句的位置相同。
⑵在相同的位置,上下联词性相同,即上联的形容词必须对下联的形容词,上联的名词对下联的名词等。
⑶两联的内容必须相关,可以是相近,也可以是相对。两联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毫不相干。
⑷平仄要有规律,音调和谐。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⑸上联出现的字,下联尽量不要重复出现。
2.多收集一些有趣的对联,掌握对联的技巧。在同学们平常学习的古诗中,就有非常多的对联,律诗的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就是对仗句。
3.民间有很多楹联,平时可以拿春联等相对容易的对联,做一些练习。
4.多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地方风俗,有助于答题。
【试题演练】
1.(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⑴上联: ① ,下朕: ;
⑵上联: ,下联: 。
2.(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3.(2016年广西省南宁市)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需要续写下联。
上联:阳春白雪传雅曲
下联: 。
4.(2016年山西省)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5.(2016年吉林省)学校“语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届时要开展“书法展示”“诗词吟诵”“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翰墨书香、清音雅韵流淌校园。
请依据活动内容,自拟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5字。)
6.(2016年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7.(2016年内蒙古包头市)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居陋室陷淤泥如莲清净
下联:
【参考答案】
1.⑴⑤; ⑵上联:④ 下联:②。
2.示例:
①共搭汉语桥,共筑中国梦
②让文化走向未来,让世界认识中国
③四书五经颂中华美,唐诗宋词扬民族情
④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3. 示例:高山流水觅知音。
4.B。
5.示例:
①上联:品国学涵养正气,下联:读经典润泽人生
②上联:墨香盈雅室,下联:书声溢芳园。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供材作文是高中生习作的常见形式。也是近几年来考试中常见的作文题型。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寓言故事、社会新闻或一幅漫画作品等材料,按照已列出的标题或按照要求自拟标题,进行习作或考试作文,大多是写结合记叙谈个人观点的议论文。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 {图})
宣传标语:游览青山绿水开阔眼界胜读万卷书,示例一:探寻名胜古迹累积知识须(“需、要、应、当”等)行万里路。示例二:体验民风民俗增长才干须(“需、要、应、当”等)行万里路。。
【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设计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开动脑筋再设计一种。
活动一:探访名胜古迹
活动二:寻找最美家庭
活动三:示例一:品尝风味美食__示例二:搜集民间故事
【明辨节日】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民风民俗源远流长。在访民风民俗间隙,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破解密码】活动归途中传来消息,今年襄阳有四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引发了人们热议:“最美家庭”“美”在何处?请认真探究以下两则材料,破解“美”的“密码”。
材料一:王华革,襄阳退休教师,一个重度智障儿的母亲,她与爱人用浓浓的父母亲情为孩子撑起了爱的天空,将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圆特殊家庭的幸福梦。今年,王华革家庭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材料二:沈建军,枣阳人,20多年来,他和妻一方面背着两个重度肢体残疾的儿子踏遍大半个中国,倾其所有为孩子求医问药;另一方面经常鼓励两个残疾儿子自强不息。在父母的激励下,沈小勇兄弟为社会各界创作了四五百首歌曲,还经常通过网络现身说教,鼓励像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沈建军家庭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最美家庭”“美”在:示例:关爱家人,奉献社会。
6.(2016·海南)希望中学于7月1日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为营造活动氛围,学生会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在横线上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帮扶快讯 栏目二:示例:帮扶故事
栏目三:活动剪影__成果展示 栏目四:前景展望
(2)活动中,希望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文学名著、科普类书籍共三百本。小明代学生会写了一张收条,但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改正。
收条
今收到希望中学捐赠的经典文学名著、科普类书籍。
此据
2016年7月1日
经手人:小明①内容上:在“科普类书籍”后加上“共三百本”。
②格式上:署名和日期位置对调。
7.(2016·上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________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________
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________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________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上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对幸福(和美、美好)生活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 )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名人掌故(名人故事)而得名
8.(2016·温州)“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吟读的方式表达情感,推动诗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倡导诗意生活。“为你读诗”希望通过海内外各领域知名人士参与读诗,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与诗歌结缘。
【任务一】“我要读诗”
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为亲友(或自己)读一首诗。给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同意你的请求。
示例:XX主编,您好!我是一个九年级学生,即将离开我的母校,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很舍不得。“为你读诗”是一个能很好表达情感的网络平台,我想借助平台读一首诗,让他们听到我的声音,表达我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同学的爱,也给自己留一个纪念。希望您能同意我的请求。
【任务二】“邀Ta读诗”
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听到知名音乐人周杰伦读诗。给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向周杰伦发出邀请。
要求:①目的明确,理由合理,表达得体;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示例:XX主编,您好!我是一个九年级学生,“为你读诗”给我带来了轻松和快乐。我和我的同学都是周杰伦的忠实粉丝,想在平台上听到周杰伦的声音。他的歌词常化用古典诗词,如果让他自己朗读,一定很有味道。相信周杰伦读诗会让更多青年人走近诗歌。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邀请他来为大家读诗。
9.(2016·咸宁)希望中学正在开展“预防电信诈骗”综合性学习活动。材料组已收集了一些材料,请你阅读这些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诈骗分子用网络虚拟电话冒充公安局的电话,打给退休在家的张女士,自称是某公安局的警官。诈骗分子称张女士通过查询得知,某公安局的电话与来电号码是一致的。惊恐之下,张女士将十几万元打入了对方提供的账户。等她意识到被骗时,痛悔不已。反诈骗专家说,公安机关执法期间要向老百姓了解情况时会当面询问当事人,不会打电话要求你往银行账户存钱。近年来,这类案件令群众的损失每年高达上百亿元,许多受害者除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承受着心理的痛苦。
材料二:电信诈骗是指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对这类案件了解不多,缺少警惕,容易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透露身份和银行卡信息,甚至向陌生人的账户存钱。有些受害者接到这类电话,思想就被骗子控制了,不能及时询问亲友,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
(1)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电信诈骗让群众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带来心理痛苦。
(2)为了预防电信诈骗、增加对这类诈骗的了解,宣传组编写了一个知识卡片,请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将其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表意清楚。)
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
①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
②接到不明电话要询问亲友或及时报警。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不要透露身份和银行卡信息,更不能向陌生账户存钱;要警惕自称是公安局打来的电话;公安机关不会电话要求群众往银行账户存钱;多学习防骗知识,增强防骗意识。
(3)为了增强大家的防诈骗意识,请你编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要求:表意清楚,语言精练,运用修辞手法。
10.(2016·呼和浩特)综合性学习。
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C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活动二:学对联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关键词:高中生;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79-01
作文,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任务中重要的一项。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提高学生作文的基本素质。提高素质,不只是讲章法读范文,也不只是勤写多改,应该着眼于提高作文实力,教师主导,学生主练,少动笔头,多动脑动口,在积累、思考、表达上进行综合的系统训练,达到素材丰富,思想活跃,文思敏捷,“眼处心生句有神!”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或者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及语感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作文是写生活、写思想的,靠的是平常的积累。这种积累,除了生活素材,重要的是知识和思维,认识和思想,眼力和灵性。这些积累,直接的来自生活实践,间接的来自书籍报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虽然少,但他们在学校、家庭、邻里活动充分,教师指导他们在这三方面观察,提高眼力”,从平凡细琐的生活素材中窥视深刻蕴含,捕捉灵感,记人“日知录”。记下多少不要紧,要紧的要练出“亮眼睛”,见人之所未见,乃至一颦一笑都可以在“眼力”下过过路,选出有用的信息贮积起来,久而久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重要的是逐渐形成关注生活,获得写作灵性的基本素质。
积累,需要大量从书籍报刊中获取。但是,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课外阅读,更难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时间,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挤;习惯,需要语文教师示范让学生养成。我的做法是,在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课前阅读专栏,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示范阅读。一个学期,给学生朗读200余篇(段)文章,300余条名言警句和时文摘要,精悍短小,信息量大。每堂课前朗读,费时三四分钟,贵在坚持,学生心记手录。报刊内容还可借用收音机代读。教师同学的示范朗读,收音机的代读,使学生受益匪浅。每天都处在积累、读书的氛围中,又慢慢养成了挤时间抢时间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大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劲儿。
有了积累,重要的是要认识积累的东西――多想。想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是对思维的逻辑训练。当然也只有想得广博,才能把视线投向生活的更大天地,更深层次;想得清楚深刻,也才能写得井然深透。为了引导学生多思善想,笔者拟了爱国兴邦、立志创业、勤学成才、读书求学、美德洁操、竞争发展、社会流弊、校园生活、家庭风范、景物情状、辩证认识等多方面问题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生活、阅读中找到相关话题或材料进行思考。要多角度想,多层次演绎,确有心得后凝炼哲理妙语,或立论定题,或草拟纲要,或写成札记。这种练习,对锻炼学生思想的敏锐性、深刻性、开放性和思维的逻辑性都大有好处。
思考的内容不拘一格,安排的方式也因时制宜,哉单项或篇章,或课内或课外。课余时间不集中,见闻琐细,可作些零散思考。见闻人事景物,思考记叙文的片段描写;见闻好人好事,社会流弊,思考评论杂谈的写作;见闻新产品新成果,思考说明的方法;见闻新人新风尚,思考新闻报导;甚至听广告借书报见启事,思考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等等。课内时间集中,思考专注,可思考一些专题性写作问题。可开专题课组织学生作宽题走窄路、生题目掘熟知的思考。如单词题《路》、《灯》、《镜子》、《流星》等极宽泛,则启发同学广开思路,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联系实际取其一点象征意义从窄处下笔。而关系题有难度,如(球星・集体・冠军),学生既熟悉又生疏,生疏在关系题型上,熟悉在词义和短语的语法关系上,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轻轻点拨,学生顿悟前二者是从属关系,与第三者成条件关系,接着快速立论,安排好写作思路。这种灵活、因时制宜的思考练习多了,学生就有了灵性,常常兴致十足地秉笔写作。
强调思考,并不是不动笔头,如上所说,动笔头是学生兴之所致,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动笔头当然要求严格、规范、有创新。文章“人格得体”、“文从字顺”、“发抒新意”。但是,这样写作的次数毕竟不多,提高表达的希望仅寄托于此也不现实。我曾组织学生以动口的方式来充实。所谓动口,就是辩论式作文。一个课时可辩论几轮,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可以定范围不定题即兴论辩,把自己思虑的问题都搬到辩论席上;组织方式灵活自由,可以一人挑大梁力排众议,可以三五人结伴对垒,也可以两人舌战。我常抛出可辩性强的话题,如“出国热与爱国主义”、“学科学与赚大钱”、“雷锋精神与商品经济”等。这些问题正好是学生思考与谈论的热点、兴奋点,易于激发学生的辩论情趣。辩论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疑难
新闻标题运用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语言表现力,帮助新闻言语者更生动明确地表达意图,使受众更形象地感受意图,在愉快、富有美感的氛围中,使新闻行为得以完全实现。
一
语音和谐、句式整齐对称的对偶,形象生动的比喻、比拟,意义含蓄、印象深刻的借代、双关,气势恢弘的排比、层递,都是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格。
对偶秉承了古代散文和诗歌骈偶对仗的传统,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形式精美、华丽、气派,表达细腻准确,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心理意识和对称的审美观,是一种极具汉民族特色、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例如:
①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大河报》8月4日)
②创新经营谋发展壮大实力续新篇(《光明日报》1月3日)
比喻也是新闻标题常用修辞格。笔者随手摘取8月1日的《光明日报》运用比喻的标题:《百名白血病康复者重返“再生之地”》,“再生之地”比喻给患者治好病的307医院;《文化和传统是一条大河》,把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比喻成滔滔不尽的河;《南京:把图书馆变成学生的“信息港”》,把图书馆比喻成信息港;《科学家发现慢性疼痛的“分子开关”》,把控制疼痛的分子比喻成开关;《教师暑期“充电”忙》,把教师利用假期学习比喻成充电。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使标题生动形象,容易使人受到感染。
比拟给了被比拟的事物以活力,或拟人,或拟物,使新闻标题生动形象,引人注目。例如:《减肥产品“瘦身”缺监管》(《消费日报》6月26日)、《网络广告:快乐并尴尬着》(《河南商报》7月14日)、《小心被“联合国”忽悠了》(《新商报》6月30日)。以上三例都是拟人辞格。比拟辞格运用,给标题注入了生命,使标题如同活起来一样,具有了亲和力。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从而使人产生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例如:《白首翁怆然忆前贤出版社立志出精品》(《光明日报》7月27日),“白首翁”以白发苍苍的特点代82岁的国学大师冯其庸老先生,“前贤”指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先生。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例如:《“热”浪袭人格力空调销售火爆》(《河南商报》7月14日)、《“心”箱》(《中国青年报》4月30日),“热”言在天气炎热而意在销售火热,“心”(xin)是谐音,意在信箱,寓意是这是打开心结的信箱。
新闻标题中使用的辞格还有很多,例如:《明荣辱辨是非树理想砺人生》(《光明日报》3月13日),连用了四个动宾短语的排比,气势恢弘,从多方面表明主题;《青海查出三批“高考移民”》(《中国青年报》3月2日),“高考移民”是“××移民”的仿拟。再如:《方法+习惯+北京101网=好成绩+自信》(《河南商报》7月14日),运用了一个类似数学公式的标题,与内容紧密结合,使题目更加醒目;《“AD季”高校之旅在北京大学启动》(《光明日报》3月15日),“AD季”是广告季节的意思,用字母表示既浪漫又简洁;《流浪的“小鸟”再也不用租“窝”》(《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日),“小鸟”是比喻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说出小鸟以后,顺势拈连“窝”,“窝”又是比喻,形象地比喻家。
二
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有时候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连用、兼用或套用在一起,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新闻标题也是这样,多以辞格综合运用情况出现,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表现力。例如:
《自重重人人重自信信人人信》(《中国青年报》4月1日)这是对偶辞格中套用顶针辞格,用字十分简练,含意丰富。《莲花味精股权转让正“苦”长城资产重组兴致正“甜”》(《河南商报》7月14日),对偶中套用了对比,“苦”和“甜”对比,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中企业资产重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洛阳轴承负债24亿待嫁德国企业出价11亿想娶》(《河南商报》7月1日),把企业的资产重组比喻成嫁和娶的关系,把两个企业比拟成待嫁新娘和欲娶新郎,生动又恳切,这是对偶中套用了比喻兼比拟。《百花报沃土文艺传爱心》(《光明日报》1月5日),“百花”比喻文艺工作者,“沃土”比喻广大群众,“百花报沃土”既是比喻又是比拟,“文艺传爱心”点明主题,这是对偶中套用比喻套比拟的用法。《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光明日报》1月5日),对偶中套用双关,“主旋律”和“正气歌”既是歌曲,又是反腐倡廉、弘扬正气的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有声――自主创新报告会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光明日报》3月2日),“润物有声”是从杜甫的诗句“润物细无声”仿拟来的,小标题很清楚明白地说明题意,比喻这个创新报告如春风春雨一样,会给改革开放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个题目形式上既是对偶,又是比喻,其中还兼用了仿拟。《“小广告”被罚铲除“牛皮癣”》(《北京晚报》6月24日),这是借代和比喻连用,“小广告”借代贴小广告的人,“牛皮癣”比喻街头乱贴的小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难看、难治。修辞格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新闻标题的形象性、可读性,起到了帮助实现新闻行为的作用。
三
运用语言修辞手段,提高新闻语言质量,使新闻言语者能更生动明白地说话,受众能更清楚地接受,并引起共鸣,才能使新闻行为得以实现。新闻标题主要功能是提示新闻内容,但是如果修辞格使用不当,反而会阻塞新闻和受众之间的信道。例如:《公仔花束赶节试试》(《河南商报》7月14日),上下句虽然字数相等,但结构不同。何谓公仔花束?何谓赶节?意义不明,令人费解。
新闻标题的功能是表明立场,试看以下两例:《余秋雨“牛刀杀鸡”咋恁不值钱》(《光明日报》8月3日)、《我八强占六韩二李搅局》(《光明日报》3月15日),从标题中明显表露出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倾向,虽然可能是作者想表现出一种幽默、调侃,但是笔者却不能赞同。
1.尊重后进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在智力、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人格方面却是平等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认真、理性地去探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自觉地维护、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潘立志同学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可我的提问他总是毫不犹豫的举起手,当我让他回答时,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课后我问他为什么不会也要举手时,他含着泪水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看不起我。”我被他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所震撼,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下次我提问时,如果会答就把手举起超过头部,如果不会,举手不要超过头部。”从此以后,每当我看到他举手超过头部时,我都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几年来,我把这个方法对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尝试,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2.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面临的是一整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性格、动机、兴趣、需要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为了教学的效率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整齐有序,统一进度,违背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一切学生”。为此,我在工作实践中,宁愿耗费部分精力去对学生的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学关系进行细致地观察和详细地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三年级蓝祝乐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却有个习惯,在课堂上喜欢插嘴,使许多老师和同学极为反感。尔后我找他谈心,聊平时他和伙伴玩耍的表现,在家里对待长辈的情况,得知他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人,他对任何事情一有反应便脱口而出,原因是如果不把要说的内容马上说出来,会把它忘记。
我真诚地告诉他:要他课前多准备一些纸条,老师上课时,让他记下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以便能够帮他记起要说的内容。当我提问他时,语速缓慢,稍作停顿,让他有时间重新组织他的想法。渐渐地,他改掉了插嘴这个不良习惯,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或句字,作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重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公正信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本质上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对学生坚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克服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并尽可能的给后进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力争让他们有机会获得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如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我打破了绝大多数教师将学习成绩显著的、听话的学生安排在前面,而将学科成绩不突出、调皮的学生安排在后面的陈旧做法。我首先把全班座位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在课桌的左上角贴上标签,注明每学期调换座位三次。第一次坐位由学生抽签确定,分别获取前、中、后部座位,然后由我根据学生的视力情况具体安排入坐。此后,按前到中、中到后、后到前的顺序依次轮流,周而复始,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入坐到前部座位一次。这个小举措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同、认可。
4.扬长避短,给后进生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