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都是外乡人

都是外乡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都是外乡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1篇

第一只老鼠,是在他宿舍的厕所里看见的,小老鼠正啃着不干净的东西,看见有人推门,立即慌张地跑掉了。第二只老鼠,则是在仓库里遇到的,他打开粮仓时,一只硕鼠正在谷顶上嚣张地啃着粮食,看见人进来,不躲不闪,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

那一刻,李斯仿若神灵附体,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识到,他被埋没多年,是因为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环境,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好环境的能力。于是,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辞职去留学镀金?到时候他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发展空间了。

就这样,李斯义无反顾地摔碎了体制内的饭碗,踏上了留学深造之路,拜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为师。

在荀子那里,李斯和韩非子成了同窗。两人毕业后,韩非子是韩国贵族,就业无忧,所以回国去了;李斯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离开楚国。

他已经被埋没多年,没有理由再被埋没。于是,他这样告

诉荀子:“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他的意思是: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模样。

李斯内心充满了骚动,他改变不了环境,但能改变自己,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发展的空间。不用问,能够让他腾空而飞的平台,不在楚国,而在秦国。

自认为是天下英才的李斯,怀抱梦想,告别荀子,来到秦国淘金。到了秦国,他认识了一个很牛的异乡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吕不韦很赏识他,任他为郎。但在吕不韦看来,他不过是众多门客当中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罢了,仅此而已。然而李斯的梦想,不是一辈子被吕不韦圈养,而是要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吕不韦门下当舍人,只是一个跳板而已。

很快,他等到了一个机会,亲自见到了秦王嬴政。两人一见如故,李斯以世上罕见的见解征服了嬴政,立即被封为客卿。

就在他准备展翅高飞时,一场大雨淋湿了他的翅膀。情况是这样的:韩国害怕强大的秦国要灭它,想了一计歪招,派一个叫郑国的人到秦国来修水渠。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损耗巨大,韩国就是想借此拖跨秦国,让它无力征伐韩国。可惜不久,这个计谋就被发现了。于是,秦国上下掀起一场大辩论,最后认为秦王应该把所有逗留在秦国的外乡人都驱逐出去,因为这些人,可能明着是替你工作,暗地里却是来害你的。

就这样,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的名字也在其中。那一刻,李斯傻了。他苦心经营的梦想,还没实现就成了泡影。怎么办?难道就要这样放弃秦国、放弃追求吗?

答案是:不。

李斯上奏秦王嬴政,反对逐客。他的这道奏书,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告诉秦王,如果没有外乡人的智慧与奋斗,就没有今天秦国的强大。从秦孝公起,为秦国建立巨大功劳的,无不是异乡人,比如孝公时之商鞅,惠王时之张仪,昭王时之范雎,等等。除此之外,秦国建筑用的材料,宫殿里的珠宝,殿上演奏的音乐,人们诵读的典籍,也大都不是秦国的,难道也要一道扔出去吗?

秦王嬴政恍然大悟:无论是文化、军事,还是经济,秦国都离不开外乡人。没有他们的创造力,就没有秦国国力的蒸蒸日上。

于是,秦王撤掉了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不久迁为廷尉(司法部长),后来统一天下,又任李斯为丞相。在李斯的帮助下,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郡县制王朝,统一文字、尺度、货币等,开创了一个伟大帝国。

由此,李斯的人生到达了巅峰:儿子娶的全是秦国公主,女儿嫁的全是秦国王子。每次家庭聚会,总是门庭若市。然而,李斯有一种不良的预感: “物禁大盘,物极则衰。”

果然,公元前2 l 0年,李斯、赵高和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一道随秦始皇东巡,就在半路上,秦始皇不幸染病驾崩。病逝前,他写了一道奏书,叫长子扶苏回咸阳办葬礼。奏书还没有密封,也还没有盖章,就交给赵高保管。

秦始皇叫扶苏回咸阳,明是办葬礼,实是接班。赵高决定冒险一搏,劝胡亥篡改诏书,立自己为皇帝。说服了胡亥后,赵高又去游说李斯,李斯无条件地答应合作。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2篇

男人四十岁上下,在一条老街上,开了一家门店,专门卖手擀面,顺带也卖卖大米什么的。

老街的房子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更久远。一律的平房,房檐低矮,门楣破旧。一些人家在新区有了新房,这里的房,便拿来出租,供一些外乡人做生意,或是暂住。一条街上,便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望上去,灰扑扑的。

男人的店面,夹在其中,虽也是低矮破旧,却有着不一样的清爽。门楣上贴着剪纸。窗户上挂着红红的中国结。大门两边,一边一大盆鲜花,朵朵盛开,娇艳欲滴。我们以为那是真花,低头去嗅。男人笑了,说:“不是真的,是我爱人用布叠的。”

我们惊讶:“你爱人手真巧啊。”

男人笑了,说:“她瞎叠着玩的。”语气里,却都是赞赏。又指着门楣上的剪纸让我们看。那些剪纸,常换常新,上面有时是鱼戏莲叶,有时是鸳鸯戏水,有时是娃娃放鞭炮……画面活泼饱满,栩栩如生。我们这边还没来得及赞叹,那边男人已介绍开了:

“这也是我爱人剪的,她整天就爱弄这些。”他极力表现出平淡来,可欢喜的神色还是藏也藏不住,顺着他的眉梢荡漾开来。我们愣一愣,有点羡慕他的女人。

店内,也是一样的整洁。面粉一袋一袋整齐垛起。大米一袋一袋整齐垛起。做手擀面的案板,擦得清晰可见案板上的纹路。擀好的面条,被男人放在一方匾子里,用洁白的纱布罩着,看上去让人很放心。小城远不止一家手擀面店,但小城人若是想吃手擀面了,情愿多绕一些路,也要跑到男人的店里来买。男人的生意,因此好得很,去他店里买手擀面,有时要等。男人有些忙不过来。

等的人不急,站着看男人手脚麻利地擀面条,一边跟他开玩笑,说:

“买台轧面条的机器回来,省事多啦,一轧一大堆,你可以大赚,赚了再开分店。”男人轻轻笑,认真回:“手擀的跟机器轧的不一样,手擀的更劲道。”他身上的白衫子照着白面粉,洁白干净,像洒落了无数阳光。

男人也是外乡人,山东的。说话的口音却不像,糯软得很,很江南。听人说,男人十七八岁就到江南打工,在那里,认识了他现在的女人。这段爱情本也平淡,就是两个年轻人遇见了,相爱了,最后水到渠成,谈婚论嫁。却在他们结婚前夕,发生了一件意外,女人在去采购结婚物品的路上,遇上车祸。

女人瘫痪了。瘫痪了的女人极度自卑,被家人带回老家,她跟男人提出分手。男人什么也没说,却在几天后,赶到女人的老家来,带着他的全部行李。他们结了婚,从此,男人守在这里,再没离开过。

有人问男人:“悔吗?”男人反问: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黎紫书;《简写》;文化追寻;身份认同

《简写》是马华作家黎紫书于2009年出版的一部微型小说集,其文章皆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传达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作为一位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身上背负着双重文化,一方面她无可避免地接受了异地风俗的影响,这是一种显性存在;另一方面则是隐藏于她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之根,这是一种溶于血液的固有存在,无法抹杀。正是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同时存在,才使得作家在异域创作中时时流露出浓浓的乡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简写》的思想内涵,来探寻生活在异域文化中的华人作家对故土文化的追寻历程及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

一、传统遗失的嘲弄

耳濡目染的南洋文化必然成为黎紫书的书写对象,但深藏其内心的中华文化自然而然的蕴含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化乡情,《简写》恰是最典型的代表。作者有意将南洋文化背景转化,它在简短的书写中,透露出对渐行渐远的文化传统的追寻,在忧郁的笔调下流淌出感伤的文化乡情,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对遗失的情感认知的批判。

《遗失》讲述的是一个行人看到有人偷走女孩的导盲犬,但却因不忍而没有告诉苦等的女孩,故事简单却耐人寻味。女孩丢了导盲犬,两个偷狗的人却丢了良心,平淡的叙述传达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这就是作者所寻找的故土情感?难道她日夜留恋的竟是这种道德败坏?当然不是,作家所寻求的恰是与之相反的传统美德,她以“遗失”为主题来引发对母体文化的思考,试图表达隐藏于内心的对故土传统的依恋,现在所“遗失”的正是曾经拥有过的,这也从侧面证明蕴含于作者情感之中的乡土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种固有存在,对黎紫书来说,那是植根于血脉中的情感因子,故其文章处处流露出若隐若显的文化乡情。她对遗失的道德、公平正义等文化传统加以嘲讽,所有这些“遗失”都是文化传统丢失的先兆,对母体文化遗忘的反映。在这些正在遗失的美德中,使作者更焦灼的是对故土文化乡情的淡忘。作者试图通过那些“遗失”来警示人们勿忘母体传统,如《今天不是周三》以老瘸的认知“看来还是周三好,周三的鸡蛋好,人好,”1《春满乾坤》中的两位老人试图用味道留住儿女,“味道是人类最后的记忆”,但连这最后的记忆也消失了,他们甚至连口中的“福满门”味道都忘了,遗忘亲情的悲哀最易引起共鸣,作者正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的反思。

二、探寻挽回之路

黎紫书在批判传统遗失时,也试图找回失去的乡土文化,《简写》中清晰地记录了其中的艰难,最终挽回遗失的文化传统的希望成为无尽的失望与悲哀。《看守员老Q》开篇便是渎职会,在同事眼中,一个耿直到极点的人怎么会渎职呢?原因在于老Q在地震时,为救一个孩子而没有去抢救馆里的文物,所有文物都成废墟。表面上老Q确有渎职罪,但纪念馆的存在与否对外人来讲有何不同呢?他们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纪念馆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形同废墟。老Q之所以去救孩子而放弃纪念馆,主要是他认为保护孩子也就等于保存纪念馆,只有这个有“慧根”的孩子没进过纪念馆也能知道里面的文物,因此老Q坚决不认错,他始终认为自己做了最正确的事。作者在老Q的行为中看到了希望,但挽回终究已无可能,老Q最终还是因渎职获罪,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这也是真正的悲哀之处。

《简写》中的很多文章都流露出令人心碎的拯救与希望,《春满乾坤》中的老人,试图用“味道”留住儿女的刹那温情,《失踪》中的小李逃离现实,去网络中寻找“虚拟法庭”的公正,《杀人者》中的老郝用“以命抵命”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人格,所有这些行为在众人眼里不过是笑料罢了,谁又知道其中的悲哀?文本给读者些许希望,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悲哀。难道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坚守曾经的美好吗?只有在那些所谓的罪人身上才能找到曾经拥有的传统美德吗?那些本应传承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真的已无立足之地了吗?黎紫书的《简写》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

尽管作者有无尽的悲哀与无奈,但她没有否认乡土传统的存在,正如《回家》中的犯罪嫌疑人,夜不能寐,直至途中回望故乡,他那颗漂泊无依的心终于获得安宁,作者意在说明乡土传统是永远的心灵皈依之所。

三、乡土文化的追寻与身份认同

华裔作家远离中国本土,在异域文化中他们更能体会到母体文化的存在,因此乡愁写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文化身份的错综复杂使得作品具有了浓郁的漂泊感,同时又夹杂着淡淡的归乡情绪,他们试图为自己确定另一个身份,即文化身份。美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雷尔认为文化身份有两种存在,其中一种是隐藏在表面的“自我”之中的一种更为深厚的、集体的“自我”表现,这种“集体无意识”源于我们共同的历史文化。对于华裔作家而言,这种文化身份的存在使异域漂泊者获得一个稳定不变的定位,不必因具有外国国籍,又有中华文化传统而难以定位,他们摆脱了永远都是“外乡人”的噩梦。

《简写》的文化追寻过程其实也是作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无论是批判还是挽回,无疑都说明一位华裔作家对母体文化的承认,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归路》中报失的老人被报失,老人失踪是因为他回家的路被铲除,《街景》中姚小莉由清丽单纯到浓妆艳抹,而“我”也由当年的见义勇为变得懦弱,《遗失》中的“他”尽管可以改变现实,但却无动于衷,只是庆幸“自己从来不吃狗肉”,作者在批判或追念那些失去的文化传统时,其实也是在证明自己的文化存在,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那些逝去的或被怀念的文化给予作者以文化归属,使作者找到了永不变迁的身份定位,不必承受“外乡人”的困扰。

综观整体,《简写》与一般的华裔小说有所不同,行文中存在的南洋生活背景让人难以发觉,却处处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这或许是作者有意将南洋风俗文化淡化,也可能是由作者生活环境变化所致,但无法否认的是文本所流露的文化乡情。作者以他者的眼光考量曾经的故土,怀念着遥远的乡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因子是溶于血液的,是无法抹去的固有存在,也正是这种文化因子的存在使作者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身份,皈依母体文化。

结 语

黎紫书的微型小说集《简写》以简洁的笔调,传达了浓浓的文化乡情,作品一方面对那些遗失传统的人加以嘲讽,试图挽回那即将逝去的乡土真情;另一方面,文章所呈现的文化追寻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她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摆脱了“外乡人”的身份,从此具有了文化归属。小说集《简写》所呈现的乡土气息实际上也是每位华裔作家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不会因地域间隔而中断,这种文化归属永远都不会消失,因而,他们的作品必然会或隐或现的呈现出浓浓的文化乡情。

【参考文献】

[1]黎紫书:《简写》,有人出版社,2009年。

[2]王鹏兆、潘碧华:《时空跨越:中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马来西亚中文系,2009年。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4篇

快到一座小山的时候,爸爸的一个部下说:“我看咱们还是劝风伯伯改改道吧,听一个朋友说,上次他们经过这里的时候死伤无数,失去了很多同伴。”这时,探路的沙子传回话来:“报告大王,前面是一个秃丘,属于安全地带。”“真的吗?那简直太好了,最近沙子调查团的报告一点都没错,人类真的很不关心绿化事业和对环境的保护。”我想,人类既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提供了这么多繁殖后代的舒适场所,如果不好好回报他们,都觉得有愧。想着,已经来到了秃丘。

忽然,狂风大作,把我们吹了起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听沙子调查团最近发回的报告说,前面人烟稀少,刚刚被绿化过,属“危险地带”。眨眼间,就到了那“危险地带”了。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地方居然在盖房子!成捆的树苗被连根拨起,胡乱扔在空地上。树苗们干渴的脑袋都塔拉了下来,在风中,做着垂死挣扎,看到我们来了,就更加绝望了。漫天的沙尘在翩翩起舞,庆贺他们的新生。虽然这些沙尘是外乡人,但我们都是同行,有共同的语言,经过短暂的交流与沟通,就成了一家人。于是,我们的队伍又壮大了。

下雨了,我们被迫降落停留。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我们精力充沛,继续向前走。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5篇

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中,上海人也在变,不再是“精明”、“高明”,大家都在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然而,如何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一个自然而真实的上海人,是需要我们关心讨论的话题。它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摒弃各种陋习,以全新的“海派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

上海人的形象在改变。从媒体中可以看到,外地人“喜欢上海的理由”越来越多。上海一家报社曾收到一名外省人的来信,他对“上海”两字作了自己的解释:奋发向“上”、“海”纳百川。看到这样的评价,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心中都是欣喜自豪的。

也许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现在的上海人,认为上海人还是注重小家庭建设。其实不然,很多上海市民关注的,不只是自己的小家,也不只是上海了。外地游客如今走在上海大街,可能会发现:在绝大多数商场和饭店,因说普通话而遭冷眼的“外地人之痛”越来越少了。虽然还不能说“外地人之痛”完全杜绝,但是,这座拥有300万流动人口的城市的确正在发生变化,她的气量日长夜大,她的市民对外来人更友善了。最近,上海一家媒体以《上海对异乡人到底有多宽容》为题,作了一场测试。这位记者以一个刚到上海的外乡人身份,通过“无意”间撞到上海人、坐地铁不会用磁卡和意外受伤上街买药三种最普通场景的测试,结果不仅未听到一句不礼貌语言,还感受到众人的帮助。一些市民不知不觉形成了狭窄封闭的“弄堂心态”,“小家子气”、“精明而不高明”等评价不胫而走。

这就是上海人改变的速度!上海人的新魅力!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6篇

照片拍的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候上的小学。好多年过去了,学校的模样除了陈旧了许多就没有什么别的变化了。学校里面是没什么变化,学校外面倒是变化的让你找不到路了。我记得以前一出校门就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村庄是在远处的一个低矮的山坡上的。现在好像都搬下田里来盖房子了。山坡上只看的到树影间几排仿佛摇摇欲坠的土砖房在那里和冬天一起沉眠。"田里"就都是新年里幸福的海洋了。

其实在那里两年的时光并不是很快乐,说自由没有上初中时这么自由。我的班主任就是我的姨父,他是一个很严厉的老师,教我们数学。那时不只是我怕他,全班都怕他,他的作业别说不交,晚交都提心吊胆。因为他一定不会放过你的,那时候做错题目,回答问题错了都是让人很揪心的事情,因为他会严厉的对你说:"抄五十遍。"他的解释总是言简意赅:"熟能生巧"。那时候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数学作业,每天上他的课全部人都提心吊胆。但是课堂气氛确总是最活跃的,那是被逼的。每天有最少两节数学课,点名是谁都不会落下的,答错的后果还是我前面说的"??????N遍??????"所以一遇到只有几个人举手的问题大家就都分外紧张因为他这个时候很可能不会点举手的人了而是挑不举手的人。大家都期盼着出现自己答的上的问题的时候第一个举起手。我的数学一直不怎么好所以也是抢答型选手。每天上课都是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忧虑万分。

说朋友,没什么很好的朋友,那是外婆家村里的村小,我和姐姐是唯一的外乡人,经常要受到身边同学的歧视,甚至欺负。有几个玩的好的朋友,也因为不是一个地方人,那时联系不方便以致现在也没什么联系了。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7篇

第二天各路人马都回到了报社,大家似乎都有收获。有人讲得非常感人,我带的那个实习生讲得最感人。

她说她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碰见了一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是工地上用手工弯铁丝网的,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

她讲,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看看天安门。很小从课本上知道了首都北京有个天安门,但她来了也没有时间去看,因为她在工地上要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夜里。太累了,工头也不让她晚上走出工地,没有一个休息日,因为要赶工期。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干完了这个短工,去天安门看一看。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天安门!而为此她要付出在一家工地工作三个月的代价。我们很多人经常经过天安门,早已熟视无睹了。但实习生的这个故事让大家都有些震动。

我跟一个从河南来的捡垃圾的老头生活了一天。早晨7点钟,在朝阳区一个郊区空地中,几百个捡垃圾的人在交易头一天捡的垃圾,那种情景让我想起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垃圾,收垃圾的人把垃圾收走,然后,他们就提着空蛇皮袋,四散而去了。

都是外乡人范文第8篇

文盲,找指不识字的成年人,又名睁眼瞎,是社会上极力消除的对象,可眼下却十分“流行”,这真是个怪现象。

北风呼啸,人们冻得畏畏缩缩,人们在这寒冷的日子里,都想回到温暖的老家。这不车站可能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委委缩缩地站在一旁,用委曲可怜的目光侧视着他们。再看看这几个人,第一个人双手插兜,挺着将军肚、撇着嘴,对于那对被挤在外面的母子不屑一顾地瞧着。第二个人身穿军装,蛮像军人,眼睛紧闭着,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第三个人尖嘴猴腮,穿着皮鞋,一看便是个外乡人,老板闭着眼睛,对这一切熟视无睹。第四个人面带口罩,生怕别人认出他似的,带头疲惫的目光,好象对眼前的一切都司空见惯了。

这是一幅单格漫画,漫画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幽默,搞笑的。但我看了这幅漫画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对于这些人来讲,他们一个个油光粉亮,穿戴整齐,难道他们都是文盲吗?不是的。他们只自私自利的假文盲。在这样寒冷天气中,谁都想早些回家,可总是有人自私自利,干些损人利已的事。这仅仅是一方面,如果这位母亲敢出来与他们理论,人群中有人帮她打抱不平,或是管理人员及时监督,那样结局就不是这样的。俗话说得好:“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因为这位母亲的懦弱胆小,不敢跟他们理论,没有人为她打抱不平,管理人员不尽守其职,才助长并纵容了他们的这种行为,使得他们更加目无法纪。

虽然这是一幅漫画,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的现象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