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文学的资料

关于文学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内容:古诗词名言名句

1)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2)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3)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4)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6)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8)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0)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资料:谐音古诗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内容素材

2.关于古诗词配画的手抄报资料素材

3.精美的语文古诗手抄报内容素材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贵州省 农村初中生 古文学习 调查及研究

为全面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情况,以便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纠正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笔者以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农村初中生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做个别学生访谈的形式,分别对七、八、九年级的初中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调查展开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一、调查的相关情况

1. 关于古文学习的动机及古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有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以便了解古代,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有33%的学生认为是可以古为今用,有益现代文的学习;1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考试要考,所以不得不学。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有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3%的同学不能确定有无必要。学生中有71%的人想学好文言文并为此努力,有18%的人想学好,但因为学习太苦而不得不放弃,有11%的学生不想学。

2. 关于古文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

在农村初中生中有95%的学生是从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古文的,仅有5%的学生在小学之前接触过古文。而在课堂之外通过课外阅读、电视节目、网络来学习古文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84%、45%和38%;仅有10%的同学通过家长的途径了解过古文(本题设为多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6%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古文的相关知识,有14%的学生使用过古文的相关知识。关于古文的背诵,有34%的学生能背诵5―10篇古文,有23%的学生能背诵11―20篇古文,有25%的同学能背诵20篇以上的古文,有18%的学生只能背诵5篇以下的古文。

另外在平常的古文学习中,有74%的同学有和老师或同学交流过学习古文的感受,有11%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有15%的同学从未进行过交流。对于古文学习中遇到障碍,有74%的同学愿意求助于老师或同学,有16%的同学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有10%的同学选择不管。

而对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的课堂教学,有42%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的分析,有33%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及文化的解读,有25%的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以诵读为主。

3. 关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现状

在关于农村初中古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对目前初中课本中的古文篇目,有64%的同学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5%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有31%的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平时考试中遇到的古文试题,农村初中生的感受是:有63%认为难度适中,5%认为很简单,17%认为很难,另有15%完全看不懂。

关于古文的授课方式,47%的学生反映由老师直接讲解,24%反映由学生事先预习然后老师答疑,29%是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有65%的学生比较满意,有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有31%的学生对此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二、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1. 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尚不够明确

农村中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对古文的感性认识而进行学习的,甚至有的学生是单凭对作家、作品的偏好或对讲课老师的偏好而进行学习的;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些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给农村初中生的古文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把古文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反复练习。能够真正认识到古文会给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带来影响的学生很少,也因此能够真正投入古文学习并乐在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2. 学生学习古文没有较好的习惯和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生接触和学习古文大都是依靠老师进行的,从家长和其他途径增加文言文知识的学生数额很小。也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没有讲过的古文学生一概不知,老师没有教过的古文知识学生一概不会的局面。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更谈不上古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农村初中老师的古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但由于考试方式及相关评价机制的约束,很多老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另外有些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对教材的把握尚不够深入,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串讲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对于文章意蕴的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解读及古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延展很少涉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的古文知识得不到迁移,古文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同时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也使初中生的古文学习成了单纯的古汉语知识学习的过程,缺乏对古文应有的整体感知。

三、调查反思及相关的教育对策

要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不良习惯,需要努力的并不只是相关的学生和老师,这其中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和目前初中古文考试的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1. 关于初中教材中古文的编选问题

作为目前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在全面理解新课标并顾及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初中教材中古文的实用性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性问题。这是由于古文大多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与白话文的词义与用法又相去甚远,初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和没有兴趣的缘故。因此在初中教材的古文篇目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能古为今用,且这些篇目应是切实地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品。同时,这些篇目的篇幅不宜太长,篇幅太长的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负担和令其产生乏味感。另外,在篇目的编排上,应适当考虑按照难度由浅入深、由有故事性的篇目逐渐过渡到以哲理性为主的篇目之上。

2. 关于初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由于中学古文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导,用分数进行评价,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的习惯,不少初中教师也受此影响而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古文应试的对策,从而忽视了古文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功能。同时又因为语文学科关于古文部分的考试中缺乏综合、灵活的考察方式的缘故,因此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古文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有的学生甚至把古文学习变成了名句背诵,使得初中课本中的古文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篇目而已。因此目前的初中考试评价体系尚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间,缺乏能切实考查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环节。另一方面,作为中考古文部分试题的命题者,也应积极思考将古文部分考察中知识点与能力相结合的新的考察的方式,以改变目前教学跟着考试走的弊端。

3.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问题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过去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老师通常都把它当成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用法,理解全文大意和记忆经典名句的过程,按照这一思路教学,很多老师经常在古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课时,以讲解字词,疏通文意为主,再于课后留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购买古文辅导资料辅助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是过度的古文练习使不少学生厌倦了古文。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应适当调整过去的教学思路,要正确认识初中古文教学的价值,明确古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的古文教学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让学生具有读懂部分浅显的古代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由此,我们就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上,而非过去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古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满堂讲,满堂问,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做法往往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因此从教学方法上,农村初中教师在总结过去有益的古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些让学生乐于学习古文和切实能提高他们古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古文教学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多样化呢?也许以下几点建议可以给农村教师做个参考。

其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及广阔的知识面。现实的古文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史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很好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中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因此农村教师应从各种途径寻找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古文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强的基本功,就能从多角度入手解读作品,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二,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古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若能注意自己教学的艺术性,以科学的古文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能使大多数学生主动投入古文学习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声像资料和情境教学法。古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作家的心态和作品的内涵,而依托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名家诵读的古文资料,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艺术的最好方式,同时诵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感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家的生平、相关事迹,辅以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作家个人的理解。在具体的古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和作品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既能使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又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家和作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在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就课文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让他们学会独立预习、思考,并同时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的疑难;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预习阶段的准备成果,这样既可以弥补农村学生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缺陷,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省力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共同完成课堂上的古文学习的任务。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古文学习的经验等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事实上,要彻底改变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要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而在长期的初中古文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也会很多。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相关问题,并努力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在古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3篇

香港电影文学研究,既是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研究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香港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是香港电影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丰富香港电影研究、中国电影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电影文学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港电影相伴而生,并伴随香港电影一起成长发展。研究香港电影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香港电影研究。一方面,香港电影文学研究可以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之不足。基于战乱和缺乏保存意识等原因,早期香港电影的胶片资料大多已经湮灭,今日可以看到的少之又少。

而为香港电影提供文学基础的香港电影文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匾乏的缺憾。借助电影文学作品,研究者能够大致了解影片的故事梗概、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乃至一些具体的台词和关于镜头画面的运用提示。尽管最后拍摄出来的影片未必和电影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完全一致,但其基本面貌却可以由电影文学中窥得。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文学作品与影片的对比,可以深化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和理解。不少香港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会对电影剧本做出一些改动。这些改动有时是出于文字和影像两种媒介之间差异方面的原因,有时则是出于商业资本要求上的原因,还可能是出于更加复杂的政治原因。通过对剧本和影片的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两种表现媒介之间的异同,以及在微妙的改动中所传达出的政治、文化意味,从而把香港电影研究引向深入。

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文学的研究,可以全面认识香港电影创作中的剧本环节,弥补以往该方面认识的不足。而且在香港电影创作中,一些导演本身就是影片的编剧,通过对电影剧本的研究,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有一些香港电影剧作是由大陆、台湾的作家创作的,如影片《似水流年》的剧本作者孔良来自大陆,《滚滚红尘》的剧本作者三毛来自台湾。研究这些剧本的创作情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影合作情形的视角。

研究这些剧作家及其创作情况,对丰富中国电影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香港电影文学还反映出香港的地域文化、生存经验,及其与传统中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层面关注和研究香港电影文学,不仅能更加深入地揭示香港电影文学的独特性,也可为当前的中国电影文学研究拓宽思路。

二、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但是,香港电影文学研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是否能够克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决定着香港电影文学研究的进度和质量。

首先是资料搜集的困难。由于电影是一项综合艺术,又有其特殊创作手段,一方面它需要剧本作为文学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当剧本拍成影片以后,才算完成了最后的创作。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更关注作为最终完成品的影片,而忽略了对其文学基础电影剧本的重视。加上电影发展之初并没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即使后来有了剧本,大多也没有发表或保存下来,这就给电影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香港电影文学也是如此,尤其是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创作,一般都是作为脚本供导演摄制影片使用,并不是供读者阅读,因此公开发表的就比较少,作者自己保存的也不多,制片单位也很少作为艺术档案资料保存下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作品已很难搜寻,只有一少部分散见于报纸期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钩沉辑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能找到原剧本的尽量用原剧本,不能找到原剧本的用记录整理本,如果连记录整理本也没有找到,则根据影片进行记录整理。既无剧本又无影片的,可根据现存文字资料和创作者的回忆,来了解故事梗概,以求最大限度地解决资料问题。

其次是版本取舍的问题。在香港电影中,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影片的剧本有好几个版本,如文学剧本、导演工作台本(分镜头剧本)、影片记录本,其中文学剧本还可能有原稿本和整理修改本。那么,到底以哪一个版本为准,才能够使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对于这一问题,不妨以最早的原稿本为主,还可以把原稿本与其他稿本进行比较。原稿本已经湮灭不存的,则以时间最早的版本为主。

再次,是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质量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香港电影基本以商业类型片为主,在生产流程、剧作形制上都很接近于好莱坞式的工业化制作模式,比较注重影片的视觉画面呈现,相对忽略了电影剧本在文字表达和台词方面的要求。而且不少剧本构思有雷同化、模式化、类型化的倾向,艺术原创性不足,缺乏震撼人心的思想深度。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轻视香港电影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香港电影中也有不少优秀的文艺片,其文学剧本不乏可观之处。张爱玲、等著名作家介入香港电影剧本创作,也为提升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4篇

湖北已是文学大省。当代湖北作家为什么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为什么能够在湖北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值得研讨。

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在读过那些文学佳作以后,都更想了解作品背后的作家——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他们有怎样的个性,还有哪些趣闻?……《湖北日报》与湖北省作家协会共同开辟“湖北作家写作家”的专栏,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展示当代湖北文学的群星谱,对于进一步宣传湖北作家群,同时对于方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湖北作家的人生旅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相信这样的宣传对于吸引更多的文学青年参与到湖北文学的造山运动中来,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个专栏除了介绍那些知名作家的创作经历、个性风格之外,还给为数可观的由于种种原因不那么知名,但也因此更加努力奋斗、更加痴迷写作的业余作家们留下了可贵的记录。正是他们,显示了湖北作为文学大省的雄厚群众基础;也正是他们,显示了文学的神奇魅力——不管关于“文学已经边缘化”“文学可能消亡”的说法多么耸人听闻,也总是有许多爱好文学的人们无怨无悔地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孜孜不倦地写作、投稿、办刊、自费出书、联络同仁。

另一方面,作家写作家,文笔当然也会活泼得多。我记得多年前《中国作家》杂志就曾经开辟过“作家写作家”的专栏。我从那个专栏中获得过许多宝贵的文学启示和研究资料。我注意到作家看问题、看人生,常常有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学者的独到之处。作家写作家,当然也常常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文学,绝不仅仅只显示为“文本”。文学中,常常还跃动着作家的“人本”气息——从独特的生命旅程到与文学结缘的偶然,从鲜明的个性风格到成功的“独门秘籍”……因此,研究文学应该与研究作家的创作谈、回忆录、书信、访谈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学“活”起来、生动起来。我常常向我的学生们推荐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还有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就因为这些书还原了文学的生动、有趣、活泼,五味俱全。

我也希望这个专栏细水长流地开下去,更多展示湖北作家(特别是基层作家和文学新人)的文学成就,在写活作家的个性,写出作家对于生活的独到发现,尤其是写出湖北作家如何追求文学的本土色彩方面作出更丰富多彩的探索。我特别希望看到更多对于“70 后”“80 后”作家的介绍,因为湖北文学的未来是他们的。虽然现在看上去,好像挑大梁的还是那些在80 年代就已经成名的“50 后”作家,但我已经看到一批“70 后”“80 后”作家脱颖而出。桢理、王芸、王君、苏瓷瓷、喻进等人的小说,韩晗的文学研究……都已经在文坛上收获了个性鲜明的成果,产生了可喜的影响。

(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互联网+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38-01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目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呢?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教学实践来作几点探讨。

杨乃乔指出:“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互联网+”恰恰为它的发展与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

一、运用网络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外,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使用得相当普遍。我曾要求学生自己讲解有关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结果学生非常积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到了许多资料。一个学生在他的课件中认为佛教其实离我们很近: 如《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这个学生能把佛教和影视联系起来,增强了比较文学学科知识的生活化、社会化。同时,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络知识和文献资料,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运用翻转课堂

周玉陶认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在讲授哲学对文学的影响时,事先把我制作的课件发到学生群里去,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脑、手机、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协作,最后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把它制作成PPT,完成知识的学习。上课时,学生带着自己的PPT公开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也可进行补充发言,还可以一人发言,一人放PPT,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在他们发完言后,我再作点评和讲授。由于学生事前有准备,有时一堂课竟有多达近20人发言。因为分组的关系,小组成员实际上在课前就已经充分参加了课题的研究或是PPT的制作,实际参与讨论的人数要更多一些。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有些特别爱动脑筋的学生已开始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甚至在课后大胆与老师交流、辩论 。虽然只是在课后,但我觉得与过去相比,学生大胆了许多,思维活跃了许多,他们的思维更富于创新。这正是我们实施翻转课堂想要的效果之一。

近几年,翻转课堂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它开始与“微课”结合起来。什么是“微课”呢?周玉陶指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采用“微课”后,学生可以在课前观看老师的“微视频”,而课堂上,教师可先测试学生的自学情况,再根据结果指导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三、运用慕课

曹t遐指出: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内也称“慕课”。目前,在我校教学中,有不少学院、不少学科已经开始了MOOC教学。上慕课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不仅可以参加本校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到网上获取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

现在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完全可以把慕课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陈玉琨早在2015年就已经就此进行了探索。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把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和线下自有教师的指导以及参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微视频、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学生讨论、教师面对面指导、教学评价等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玉陶.人际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曹t遐.创新城市与智慧生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陈玉琨.“慕课+翻转课堂”创教学新模式――大数据时代与教育变革研讨会主题演讲[N].黔西南日报,2015-4-30(002).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7篇

一、研究意义

香港电影文学研究,既是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研究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香港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是香港电影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丰富香港电影研究、中国电影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香港电影文学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港电影相伴而生,并伴随香港电影一起成长发展。研究香港电影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香港电影研究。一方面,香港电影文学研究可以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之不足。基于战乱和缺乏保存意识等原因,早期香港电影的胶片资料大多已经湮灭,今日可以看到的少之又少。而为香港电影提供文学基础的香港电影文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匮乏的缺憾。借助电影文学作品,研究者能够大致了解影片的故事梗概、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乃至一些具体的台词和关于镜头画面的运用提示。尽管最后拍摄出来的影片未必和电影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完全一致,但其基本面貌却可以由电影文学中窥得。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文学作品与影片的对比,可以深化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和理解。不少香港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会对电影剧本做出一些改动。这些改动有时是出于文字和影像两种媒介之间差异方面的原因,有时则是出于商业资本要求上的原因,还可能是出于更加复杂的政治原因。通过对剧本和影片的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两种表现媒介之间的异同,以及在微妙的改动中所传达出的政治、文化意味,从而把香港电影研究引向深入。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文学的研究,可以全面认识香港电影创作中的剧本环节,弥补以往该方面认识的不足。而且在香港电影创作中,一些导演本身就是影片的编剧,通过对电影剧本的研究,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有一些香港电影剧作是由大陆、台湾的作家创作的,如影片《似水流年》的剧本作者孔良来自大陆,《滚滚红尘》的剧本作者三毛来自台湾。研究这些剧本的创作情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影合作情形的视角。但是,如果仅仅把香港电影文学研究看作是对香港电影研究的补充,显然是不够的。香港电影文学从本质上来说,应隶属于文学范畴,它既是中国电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分支。因此,香港电影文学的研究,无疑是对上述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丰富。不少著名作家如张爱玲、、三毛、倪匡、李碧华等都从事过香港电影的编剧工作,电影剧本创作是他们作家生涯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通过对这些作家所创作的电影剧本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作家的理解,对他们的创作情况也可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有的香港作家既从事话剧创作也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例如杜国威,他的话剧《人间有情》、《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等都由他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研究像杜国威这样的剧作家及其电影文学创作,可以加深对香港话剧、香港电影剧本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香港也有不少专门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的剧作家,如邱刚健、岸西、陈韵文、陈文强等。他们的剧作各成风格,显示出较浓郁的个性化色彩。研究这些剧作家及其创作情况,对丰富中国电影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香港电影文学还反映出香港的地域文化、生存经验,及其与传统中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层面关注和研究香港电影文学,不仅能更加深入地揭示香港电影文学的独特性,也可为当前的中国电影文学研究拓宽思路。

二、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但是,香港电影文学研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是否能够克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决定着香港电影文学研究的进度和质量。首先是资料搜集的困难。由于电影是一项综合艺术,又有其特殊创作手段,一方面它需要剧本作为文学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当剧本拍成影片以后,才算完成了最后的创作。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更关注作为最终完成品的影片,而忽略了对其文学基础———电影剧本的重视。加上电影发展之初并没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即使后来有了剧本,大多也没有发表或保存下来,这就给电影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香港电影文学也是如此,尤其是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创作,一般都是作为脚本供导演摄制影片使用,并不是供读者阅读,因此公开发表的就比较少,作者自己保存的也不多,制片单位也很少作为艺术档案资料保存下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作品已很难搜寻,只有一少部分散见于报纸期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钩沉辑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能找到原剧本的尽量用原剧本,不能找到原剧本的用记录整理本,如果连记录整理本也没有找到,则根据影片进行记录整理。既无剧本又无影片的,可根据现存文字资料和创作者的回忆,来了解故事梗概,以求最大限度地解决资料问题。其次是版本取舍的问题。在香港电影中,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影片的剧本有好几个版本,如文学剧本、导演工作台本(分镜头剧本)、影片记录本,其中文学剧本还可能有原稿本和整理修改本。那么,到底以哪一个版本为准,才能够使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对于这一问题,不妨以最早的原稿本为主,还可以把原稿本与其他稿本进行比较。原稿本已经湮灭不存的,则以时间最早的版本为主。再次,是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质量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香港电影基本以商业类型片为主,在生产流程、剧作形制上都很接近于好莱坞式的工业化制作模式,比较注重影片的视觉画面呈现,相对忽略了电影剧本在文字表达和台词方面的要求。而且不少剧本构思有雷同化、模式化、类型化的倾向,艺术原创性不足,缺乏震撼人心的思想深度。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轻视香港电影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香港电影中也有不少优秀的文艺片,其文学剧本不乏可观之处。张爱玲、等著名作家介入香港电影剧本创作,也为提升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水平做出了贡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不仅在影像表达方面有很多突破创新,而且有较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与剧本所提供的文学基础是分不开的。邱刚健、李碧华、杜国威、罗启锐、岸西、陈文强等优秀编剧的创作,都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电影文学的发展。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并日益走向成熟,应该对其加以充分的关注。即便是类型化、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的电影剧本,也可以从中总结出类型片剧本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为当下的商业电影发展提供借鉴。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修辞学 研究 范围

从先秦时代模糊的修辞论发展至今,中国修辞学已建立、丰富并完善了其理论体系,在语言学科中有有一定的科学地位。修辞学者们在诸多的修辞问题中抓住了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问题,把握了修辞学研究的大体方向,努力使得中国修辞学朝着社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但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直是困扰修辞学者的问题,并且一直是修辞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未来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这是我们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讨论

先秦时代,即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时期,修辞学常常与文学批评、文法学、文章学和文字学等混在一起,研究范围模糊不清晰。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国修辞学界展开了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争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后,陆续有关于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讨论,由于研究角度和视野的不同,各家对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有不同的观点,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即过狭论和过宽论。

所谓过狭论,就是只依据修辞学的局部理论,用修辞学的局部范围代替整个修辞学,或者把修辞学的某个范围排除在整个的修辞学之外。过狭论有以下几种意见:消极修辞不是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唯一内容或主要内容、篇章结构不是修辞学研究的范围、语体、语言风格不是修辞学研究的范围等。

所谓过宽论,就是指修辞学的研究范围超出它应有的范围,把某个学科或与其有联系的学科的研究领域纳入它的范围。修辞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文学批评、文章学、文字学和文艺学等其他学科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导致有些人把修辞学和这些学科混为一谈,把属于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纳入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二、个人对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观点

对于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讨论,不管是过狭论还是过宽论等,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视野来讨论的,不能说这两种观点是对还是错,但都是令人深思和值得探讨的。

三、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判别

消极修辞是抽象的,以意义为主,要求意义明确,容易使人明白,排除一切不寻常的说法;积极修辞是体验的,只要能表达思想感情,它能全凭意境,使人感受即使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旨在意趣的连贯。有时既想说写得使人明白,又想说写得使人感动,当修辞不能做到两全其美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本意侧重何方,判断牺牲其中哪一方。即使同时使用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又偶尔会觉得一方妨碍了另一方。如东晋恒温的主薄曾称美酒为“青州从事”,称劣酒为“平原督邮”,这在当时此种说法实在是精巧,但在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几经曲折的用典,就会很另人费解,达不到交际的效果。弄清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判定什么时候该用消极修辞,什么时候该用积极修辞。所以,判别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应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四、非语言要素的修辞研究

非语言要素可以构成一般性修辞和修辞格。关于非语言要素修辞其实古代修辞思想中早已提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练字》中指出:“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其中的“省联边”、“调单复”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利用非语言要素加强修辞效果。虽然到现在为止,关于非语言要素修辞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非语言要素的确可以构成辞格,如独用标点“。。。。。。”(表示无言以对)、“!!!(表示震惊或惊奇)”等,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它作为一种非语言要素的修辞手段,表达发话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负载了丰富的言语信息和语言事实,与词语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具备了辞格的特征。所以,非语言要素应该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五、修辞学研究通史或断代史

一般修辞学者都潜心研究各种修辞现象等其他问题,但只是解决了修辞学的部分问题,不是全部问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源流、发展过程,修辞学也不例外。要研究现代修辞学,让现代修辞学有突破性的发展,就不能割断修辞学的历史。对修辞学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古往今来各种修辞思想、修辞理论和各种修辞资料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弄清古代学者研究修辞学走过什么样的道路,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以作为现在研究修辞学的依据。另外,搜集、整理某一辞格或修辞现象的历史,对探求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轨迹是很有用的,也能为研究现代修辞格提供参照依据。总之,研究修辞学通史和断代史对修辞学的发展有帮助,应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六、正确认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虽然修辞学界对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展开了多次讨论,但必须要正确认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首先,研究修辞学要联系实际。修辞学有自己的实际,研究修辞学要根据本门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联系有关的实际,不能越俎代庖。

其次,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虽与文学批评、文章学、文字学和文艺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各门学科都应该强调自身的特点。

最后,要全面、具体和科学的研究修辞学。全面,就是要多方面的研究修辞学,而不能研究过狭;具体,就是要以修辞学自身特点为依据,细致地深入地研究修辞学,科学,就是借鉴前人的观点和经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修辞学,拓宽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七、结论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直是修辞学界探讨的问题,总的说来,对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应从言语事实和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做到分析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同时并重,这样修辞学研究才能在其研究领域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5

[2]骆小所.修辞探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