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氯乙醛

一氯乙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氯乙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氯乙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双硫仑样反应; 戒酒硫样反应; 饮酒患者;合理用药

【Abstract】 W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studies about drug-induced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in CNKI database, we found that such reaction may be caused by drugs such as cephalosporins, imidazole, furazolidone and hypoglycemic drugs. We outlined the mechanism of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Such reac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It was important to remind those drinking patients must take care of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when take medicine or after a period of time. For which we suggested that patient should study medical knowledge and consult doctor or pharmaceutist before talking medicine.

【key words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drinking patients, rational drug-use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58-01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一大批喝酒人群。饮酒者并不会因饮酒而身体格外强壮来抵制一切病魔,人的一生中谁也绕不开生病用药这道坎。有些药物在人体内会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1],使由乙醇转化来的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聚集而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也称戒酒硫样反应,其轻重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所以饮酒患者用药时或停药后一段时期内应警惕双硫仑样反应发生。

双硫仑样反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双硫仑样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发热、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荨麻疹样皮疹、心悸,心电图正常;中度双硫仑样反应除上述表现外,还有胸闷、口干、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轻度烦躁、头痛加重、气促等,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重度双硫仑样反应除上述表现外并出现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癫痫样发作,嗜睡 幻觉、恍惚,低血压,心电图呈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甚至休克。

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理目前认为是:(1)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 “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 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2)某些药物会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由乙醇转化来的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聚集而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药物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的强弱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高低有关,但是乙醛在体内聚集的量除与药物浓度高低有关外,还与饮酒量有关。如饮酒量越大,乙醛在体内堆积的量越多,其表现出来的双硫仑样反应越严重,所以双硫仑样反应是否严重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不过,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会随体内药物浓度的降低而慢慢恢复,药物在体内完全代谢掉需一段时间,有的要3天、有的要5天,有的甚至要14天,这是停药后一段时期内也应警惕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原因。

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的药物有:(1)抗菌药物:比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匹胺、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美诺、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替胺、拉氧头孢、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唑啉、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地嗪、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西丁及头孢氨苄等;咪唑类抗菌药物甲硝唑、甲硝唑磷酸二钠、替硝唑及奥硝唑等; 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琥乙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异烟肼及奎纳克林等。(2)降血糖药物:比如,氯磺丙脲、甲磺丁脲、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妥拉磺脲、醋酸己脲及胰岛素等。(3)其它,比如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氢氰胺及醋酸环丙孕酮、别嘌醇等[1][2][3][4][5][6]。

不是每一个人服用上述药物中的一种后都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对饮酒量大、用药时间长,存在肝损伤的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后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概率极高。因此,高发人群需牢记防范措施。防止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措施有两方面:

一氯乙醛范文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如今,有机物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乙醛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三单元第一部分《醛的性质和应用》。从学科结构意义上看,醛在整个有机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可引入羟基又可引入羧基,在有机合成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材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分2课时完成。学生在必修2中对乙醛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所以第1课时以典型的乙醛作为代表物,重点学习乙醛的性质和应用。而甲醛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在第2课时中学习。甲醛的学习既是对第1课时所学乙醛知识的巩固,又能使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能自然地从已掌握的乙醛的性质方面进行扩展,由易到难学习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在化学1专题2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在化学2专题1中第一次简单认识了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2中再次深入学习了同分异构体。在化学2专题3中了解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成乙酸,并出现了甲醛和乙醛的资料卡。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中学习了通过核磁共振谱图来分析有机物的结构。

(二)实验技能

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醛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通过乙醛的性质探究,了解醛的性质及其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相互协作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控制变量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热爱科学、严谨务实、努力探究的科学品质。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转化及转化条件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五、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重点是还原性)。

(二)难点

乙醛与溴水反应的探究;银镜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回忆再现、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探究、实验验证,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引课:使学生感受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一:分子式推结构环节二:结构预测性质: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环节三: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增加乙醛和溴水反应的探究(设计意图:1.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碳氧双键与碳碳双键的加成有所不同,巩固乙醛的加成反应,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2.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及优化)总结:乙醛的化学性质: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引课:自然界许多植物中含有醛,其中有些具有特殊香味,是十分重要的香料,如香草醛、龙葵醛、紫苏醛、百合醛、洋茉莉醛等。醛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

投影:图片—含醛植物如香水百合、龙葵草、紫苏、洋茉莉、兰花等。

过渡:以乙醛为例探究醛的性质。

[环节一]:分子式推结构

投影:1.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4O,你能写出它所有可能的结构式吗?2.已知乙醛的1H-NMR谱图,请写出乙醛分子的结构式?

展示:乙醛分子的结构模型。

设问:乙醛有哪些物理性质?

投影:乙醛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环节二]:结构预测性质

设问:根据乙醛结构,推测乙醛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小结:实验事实证明,乙醛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如Ni存在的条件下,乙醛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在化学上把在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强调:碳氧双键的加成不如碳碳双键容易,在通常状况下,不能与X2、HX、H2O加成。

[环节三]: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与强氧化剂的反应:重点探究与溴水的反应)

设问:乙醛可以被还原为乙醇,乙醛能否被氧化呢?

对比分析:从结构上分析乙醛与氧气、氢气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小结:有机反应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设问:工业上可以用氧气氧化乙醛,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用哪些常见的氧化剂氧化乙醛?

演示实验1: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几滴乙醛溶液,紫色立即褪去。

演示实验2:向溴水中滴入乙醛溶液,溴水立即褪色。

设问: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是什么,请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

设问:这样的实验方案好不好?

引导:学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追问:能不能用其它途径直接对产物进行分析?

继续追问:可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有限,没有设备,同学们能否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反应原理?

引导点拨:刚才我们分析乙醛使溴水褪色,为什么产生了3种不同的预设。溴水中有溴分子、氢溴酸还有次溴酸,同时受到这3个变量的影响。

设问:能不能把这三种物质的影响变成一种呢?

实验事实:乙醛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环节四]: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与弱氧化剂的反应)

过渡:氧气、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的次溴酸的氧化性都比较强,那么弱的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醛呢?

投影:

1.银镜反应:①配制银氨溶液步骤;②银镜反应:向银氨溶液中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

2.与新制Cu(OH)2反应

①配制Cu(OH)2悬浊液步骤;

②与新制Cu(OH)2反应:向新制Cu(OH)2悬浊液中加入0.5ml乙醛溶液,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

交流与分析: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实验时,取1mol·L-1的CuSO4溶液和0.5mol·L-1的NaOH溶液各2ml,在一支洁净试管内混合后再加入0.5mL40%的乙醛无红色沉淀,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设问:上述两反应有什么用途?

归纳小结: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现象很明显,是醛类特征反应,用作醛基检验。这两个反应都说明醛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碳碳双键是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的。

引导总结:乙醛的化学性质:

课后作业:

1.上网查找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醛类物质?

2.了解甲醛的结构、用途、对人体的危害及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学生活动

倾听,观察图片,感受。写出分子式为C2H4O的可能的结构式,根据乙醛的1H-NMR谱图,确定乙醛的结构式。观察乙醛样品,闻味等,总结乙醛的物理性质。

小结:醛基官能团中有碳氧双键,碳氧双键的内部结构和碳碳双键有类似,碳氧双键应该能发生加成反应。

总结与碳碳双键加成的常见试剂有:H2、X2、HX、H2O等。

回忆:在必修2中学习乙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乙酸。观察、讨论、分析:分子中加入氧原子,碳氧双键仍存在,双键没断开,不是加成反应。回忆:必修2中学过乙醛的一种制备方法,就是乙醇去氢氧化成乙醛。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高锰酸钾这种强氧化剂能氧化乙醛。分组讨论、汇报:

1.可能的反应类型有:

①由于乙醛分子中有不饱和键,乙醛可能会发生加成反应;

②由于溴水有氧化性,乙醛会发生氧化反应使溴水褪色;

③醛基中的氢有可能被取代;苯酚和溴水能发生取代反应,甲基受醛基的影响,甲基上的氢可能被取代。乙醛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2.设计的实验方案

①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溴离子,若无沉淀则为加成反应。

②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若酸性增强,则为氧化反应或取代反应,若无明显变化,则为加成反应。

③通过实验测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变化,若导电性增强则为氧化反应或取代反应,若无明显变化,则为加成反应。

3.分析评价得出结论

①用硝酸银检验,只能判断是不是加成反应,不能确定是氧化反应还是取代反应。

②测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导电性的变化只能判断是不是加成反应。

③实验中还涉及到溴水的量的问题,溴水过量用硝酸银不能判断是加成、氧化或取代反应。

4.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方案:测定反应前溴水中n(Br2)和反应后n(Br-)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n(Br2)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说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思考、汇报: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确定反应原理。

领会、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对照实验:乙醛能否使溴四氯化碳褪色。

对照分析、得出结论:溴水与乙醛反应褪色,是因为溴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溴酸氧化乙醛的缘故。

回忆:在必修2葡萄糖的学习中,接触过有机化学中两种重要的弱氧化剂。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以及它们的配制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汇报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步骤及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分析、总结:

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NaOH过量碱性条件下;反应需加热。

讨论后小结:

(1)均可用于检验醛基;

(2)银镜反应:用与工业制镜和热水瓶的内胆(一般用葡萄糖作还原剂);

(3)与新制Cu(OH)2反应:医疗上用于检验尿糖。

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醛还原成醇,氧化成酸。

(三)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使学生直接感受醛跟生活密切联系,醛类物质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确定有机物结构的现代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初步感受碳氧双键的加成与碳碳双键的加成不一样。

3.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行回忆与整合,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增加乙醛与溴水的反应的内容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碳氧双键的加成与碳碳双键的加成确实有所不同。巩固乙醛的加成反应,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自然过渡到定量分析。考虑溴水量的问题,讨论甲基上的氢被取代,只考虑一个氢被取代。感受现代仪器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利用乙醛分别和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了解在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4.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行回忆与整合,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将乙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的更多,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条件认识更加深刻。适时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强化记忆、巩固知识。既呼应前面内容、又为下一节学习甲醛埋下伏笔。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整体教学非常顺利,达到设计的目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乙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身体验。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乙醛和溴水反应的探究”这个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的加成不一样,碳氧双键的加成不如碳碳双键容易,既巩固了加成反应,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乙醛与溴水的反应时,关于溴水褪色的原因,课前预设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分析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两种情况,没想到课堂生成时学生把苯酚和溴水的反应进行了知识迁移,还想到了取代反应。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简单的测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变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考虑到反应中溴水量的问题,所以在讨论甲基上的氢被取代时做了限定,只考虑一个氢被取代的情况。最后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使整个探究的内容层层深入,丰富多彩。

附: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马志成教授点评:

1.该课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目标;②体现绿色化学理念;③运用探究教学;④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划分合理,确保乙醛化学性质的完整呈现,并且注重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内在联系。

3.本节课特色鲜明,与以往偏重对醛的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的教学设计不同,更注重对新情境下醛与溴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一氯乙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机制及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0-01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张某某,男51岁,以意识不清,原因待查入院,既往Ⅱ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该患者入院前1小时于家中饮酒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双手抽搐、呼之不应、无恶心、呕吐及二便失禁症状,家属发现后给予含服“速效救心丸”数粒,症状未见好转急来我院。门诊以意识不清,原因待查等诊断收入院,后查体:T:36摄氏度、P:102次/分、R:18次/分、BP:84/50mmHg,神志模糊、问话能答、颜面潮红、表情淡漠、精神状态差,口唇无发绀、寒战,背入病房。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近3天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在社区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液,1小时前饮酒,根据上述病史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立即给予中流吸氧,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ATP40mg+COA200IU+Vc2.5g,约1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次日患者神志清,问话确答,查体:BP:120/70mmHg,P:80次/分、R:18次/分、T:36摄氏度,患者各项指标平稳后出院。

病例2:患者,江某某,男,49岁,由于车祸造成胫腓骨骨折住院治疗,术后抗炎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2.0克(经试敏阴性后),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日一次静脉滴注。用药3天后,患者于中午12.30分偷偷饮白酒约50毫升时,患者突然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查体:血压60/40Hg,心率120次/分,立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毫克静推等,约1小时后,该患者好转,脱离生命危险。

2 双硫仑样反应概念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目的。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3 双硫仑样反应作用机制与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临床表现

头孢哌酮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主要机制是其化学结构存在与双硫仑分子结构类似的甲硫四氮唑侧链,正是这一特性产生双硫仑样作用。当患者饮酒前输注头孢哌酮钠时,可抑制肝脏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使乙醛代谢受阻,导致体内的乙醛蓄积,血中乙醛浓度升高,而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及心电图ST-T段缺血改变。

4 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治疗

4.1 卧床休息,休克者采取“v”型。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4-6L/min,改善组织缺氧。

4.3 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或静推,补液及利尿,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

4.4 对症处理 如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如嗜睡、意识不清给予纳洛酮对抗治疗。床旁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如除颤仪、气管切开及静脉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利尿剂等其他抢救药品。6、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

5 双硫仑样反应的预防

双硫仑样反应无特效治疗,重点是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轻者给予吸氧、补液治疗即可,对症处理包括抗惊厥、升血压、抗精神异常、止吐;较重者可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非那根等,并采用氧气吸入、输液抗休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措施。对于饮酒的时间文献报道不一,多数认为服药期间和服药后5-7日内,禁止饮酒。由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需要一定的时间,被抑制的乙醛脱氢酶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告诫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0日内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饮料、食物、药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包括脂肪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尤为注意,因为他们出现反应的程度往往更严重,持续时间更久。应提醒患者在应用该类药物期间以及停药后5-7天内不得接触含有乙醇的制品,包括饮用各种酒类及含乙醇的饮料及食物,应用以乙醇为溶剂的药物、酒精擦浴等,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特别在门诊、急诊中,必须在病历本注意事项中注明。虽饮酒后使用头孢菌素不一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1],但对于24h内接触过含乙醇制品的患者,在临床用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上述药物。对于已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密切观察,以避免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一氯乙醛范文第4篇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0岁,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因急性盆腔炎静滴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在注射药物第五天中午,饭后约10分钟,患者突感头痛、头晕、胸闷、憋气、周身乏力。查体:脉搏102次/分,面色潮红、神志清晰,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分,节律规整。追问用药史及是否饮酒,患者自述中午饮1瓶啤酒,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立即嘱患者:(1)卧床休息,吸氧(2-4l/min)。(2)静脉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静推。(3)静脉应用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注射液。(4)肌注盐酸异丙嗪50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经过用药20分钟,患者症状逐渐缓解,预后好。

例2:患者男,27岁,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因急性鼻窦炎静滴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在注射药物当天下午,因庆祝孩子生日举办宴会,席间饮啤酒1瓶,约15分钟,患者突然晕倒在地,家长将其唤醒后急送我院。追问病史:否认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癫痫病史。追问用药史有静滴头孢哌酮史。患者急送我院后仍感头晕、胸闷、憋气、恶心、呕吐数次,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量大,有浓烈酒精味。患者嗜睡。查体:脉搏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g,口唇轻度紫泔,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120次/分,.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过敏史休克。立即嘱:(1)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2)予以吸氧2-4l/min,改善组织缺氧。(3)建立静脉通道,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静推。(4)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m+维生素c20g。(5)患者血压偏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多巴胺100mg静滴。(6)肌注盐酸异丙嗪等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7)患者嗜睡予以盐酸纳洛酮0.8mg静推。(8)严密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9)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安慰家属、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该患者经上述综合处理约3小时症状缓解,心率、血压恢复正常,预后好。

讨论

1、双硫仑样反应是又由于应用药物(头孢菌类)后饮用含有乙醇的饮品(或接触乙醇),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乙醇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脱线粒体内乙醛脱氧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 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2、一些药物具有和双硫仑相似的化学结构,从而引起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已证实可引起双硫仑效应的药物有:(1)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头孢甲肟、头孢末诺、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尼西等。(2)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塞克硝唑。(3)磺脲类降糖药:甲苯磺脲、氯磺丙脲、格列苯脲、格列吡嗪。(4)其他:呋喃唑酮、灰黄霉素、氯霉素、酮康唑、丙卡巴肼。

3、临床用药中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2)应用上述药物在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半月内避免接触乙醇或含有乙醇的饮料。(3)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及时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加强医务人员对双硫仑样反应宣教,用药前要询问患者饮酒史,并告诉患者用药中至用药后半月避免饮用一切含酒精的饮料、药品及保健品。(5)药源性双硫仑反应临床变现多样,应提高警惕,避免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郭培香、刘桂红、李治察 《急诊救治双硫仑样反应72例临床观察及预防》 [J]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5期第6卷

一氯乙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镜反应;乙醛;类炔化银;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50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在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的专题四第三单元中,有一个“活动与探究”栏目,该栏目中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认识醛的性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1]:

实验1 向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的AgNO3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 %的稀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溶液,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由于这个实验趣味性较强,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当我往配好的银氨溶液中再滴入乙醛时,怎么会出现白色沉淀?”尽管此前这个实验我做过好多次,也没有注意到有这个现象。我的第一反应是:学生肯定做错了。但当我重复这个实验,向配好的银氨溶液中再滴入乙醛溶液时,发现白色沉淀真的产生了!

这个沉淀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2 理论分析

2.1 该白色沉淀为AgOH?

理论分析:在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时首先出现棕褐色的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棕褐色的沉淀逐渐消失,至沉淀恰好完全消失时形成了银氨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经资料查阅,三聚乙醛是一种无色的具有辛辣气味的油状液体,沸点124 ℃,难溶于水,是乙醛的典型聚合形态,与稀盐酸共热或加入几滴硫酸即分解成乙醛。四聚乙醛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型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苯和氯仿,受热或遇酸易解聚,生成乙醛。所以当乙醛加入到银氨溶液中时,产生的白色沉淀有可能是

3 实验验证

3.1 对分析2的实验验证

实验2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的AgNO3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 %的稀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将这种白色沉淀,通过过滤、洗涤,提取出来,往沉淀中加入少量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沉淀不消失。

结论:此白色沉淀不可能为乙醛的低聚物。因为如果白色沉淀是乙醛的聚合物(如四聚乙醛 ),根据乙醛低聚物的化学性质,当往沉淀中加入少量盐酸时,四聚乙醛将会分解成乙醛,沉淀消失。

4 小结与收获

含有α-H的碳负离子的有机化合物(如乙炔、乙醛、丙酮等)与银氨溶液反应时会有中间物质类炔化银产生。在开展银镜反应实验探究时,要求控制好氨水的用量。配置银氨溶液滴加氨水至棕褐色的沉淀恰好消失(这点很重要)时,加入乙醛才会出现白色的类炔化银沉淀。如果氨水稍过量,加入乙醛就不会有异常现象白色沉淀产生。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多关注细节,对课堂相关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一定要亲身经历,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带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化学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与学生共同学习。要担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细节和实验细节,认真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的地交给学生,通过“发现―猜想―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 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同时教师也要关注探究过程出现异常现象。实验异常现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就可以取得正常实验中所得不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8~79.

一氯乙醛范文第6篇

一般的保鲜膜不耐高温,最高承受温度在70度左右。保鲜膜是一种塑料包装制品,通常以乙烯为母料通过聚合反应制成,保鲜膜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聚乙烯,简称PE;第二种是聚氯乙烯,简称PVC;第三种是聚偏二氯乙烯,简称PVDC。

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乙烯存在于植物的某些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剂,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氯乙醛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乙醇;双硫仑

随着广大患者对自身感染的日益重视,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哌酮钠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者时有报道。自2004―2005年我院共接诊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或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为提高广大医师对应用头孢哌酮钠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0岁,平均26岁。20例均因感染而静脉输注头孢哌酮钠,16例在输液后当天至1周内饮啤酒或白酒,2例因恶心呕吐服用藿香正气水(含乙醇),1例高热行乙醇擦浴,1例乙醇消毒。20例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及乙醇过敏史。

1.2 临床表现 均在接触乙醇后10~60min出现全身潮红、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伴四肢麻木、瘫痪无力16例,眩晕及视物模糊、呕吐2例。体检均见颜面及胸部皮肤潮红,部分患者四肢肌张力减低,10例患者入院时血压在70~90.50~60mm-Hg(1mmHg=0.133kPa),心肺及腹部体检未见异常。所有患者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X线胸片、头颅CT均未见异常。确诊为头孢哌酮钠致双硫仑样反应。

1.3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均予吸氧、补液、肌肉注射异丙嗪、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同时应用高糖和纳洛酮加速乙醇分解代谢(未使用其他升压药物),经过积极救治,本组20例患者均在0.5~2.0h后症状逐渐缓解。无一例死亡。

2 讨论

2.1 双硫仑样反应 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戒酒硫样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应用药物后接触乙醇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中毒的反应。  乙醇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而能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除头孢哌酮钠外,其他含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另外,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及抗凝剂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或接触含乙醇食物或药物后出现颜面潮红、肿胀、头晕、头痛、四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烦躁、甚至休克。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等含乙醇饮料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2.2 预防对策 提高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尤其是头孢哌酮钠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应注意提醒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禁止饮酒,禁用含乙醇的药物及食物(包括患者鼻饲液、输注营养液),如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酒心巧克力等,不能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及时送往医院 救治。

参考文献 :

一氯乙醛范文第8篇

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份门诊处方1000张,对含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在所抽处方中,含抗菌药物处方581张,占总数的58.1%,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处方41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71.8%,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164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28.2%。

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①极少数处方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钠,头孢曲松等)未注明是否需做皮试或皮试结果。②无指征预防用药:如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阿莫西林,子宫功能性出血使用红霉素。③同类药配伍:头孢曲松钠+头孢氨苄;美洛西林+头孢唑林。④使用不规范:制霉菌素、甲硝坐等口服片剂外用,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等一日一次静脉给药。⑤配伍不当“诺氟沙星+碳酸氢钠,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现就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进行实例点评分析。

3 处方与分析

3.1 处方1 女,40岁,膀胱炎

碳酸氢钠0.5g×18片,口服1.0g tid;阿托品0.3mg×9片,口服0.3g tid;诺氟沙星胶囊0.1g×27粒,口服0.3g tid;维生素B15mg×18片,口服10mg tid。

3.1.1 分析 ①诺氟沙星的胃肠吸收受PH影响,胃液PH值升高时会减少其吸收,碳酸氢钠能使胃肠道内PH值升高,使诺氟沙星吸收减少、疗效降低。②碳酸氢钠可使尿液碱化,从而降低诺氟沙星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③阿托品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亦可使胃肠内PH值升高,使诺氟沙星的吸收减少。④按照药品说明书,诺氟沙星胶囊,口服2次/日,本例患者3次/日给药用法不妥。⑤碳酸氢钠能使维生素B1失效,不宜同服。

3.2 处方2 男,36岁,病毒性角膜炎

氯雷他啶100mg×7片,口服10mg qd;地塞米松0.75×42片,口服1.5mg tid;头孢呋辛分散片0.125g×42片,口服0.25g tid;红霉素胶囊0.25g×21片,口服0.25g tid;维生素B610mg×42片,口服20mg tid。

3.2.1 分析 ①病毒性角膜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应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本例患者没有使用抗病毒药物而联用两种抗生素药物,实属遴选药物不当和无指征用药。②头孢呋辛为快速杀菌剂,红霉素的快速抑菌作用能干扰头孢呋辛的杀菌效果,两药有拮抗作用。③维生素B6可使红霉素效价降低,不宜同时服用。④头孢呋辛分散片,成人0.25g/次,2次/日。本例一日3次给药用法不妥。

3.3 处方3 男,67岁,带状疱疹,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分组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g×4支,静滴4g qd;氨苄西林1.0g×6支,静滴6g qd;地塞米松5mg×2支,静滴10mg qd;利巴韦林0.1g×4支,静滴0.4g qd。

3.3.1 分析 ①抗生素的使用,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无效,只有合并有细菌感染者,才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②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靶位相同,能竞争青霉素钠结合蛋白而产生拮抗作用,属配伍不当。③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同属时间依赖型药物,半衰期短,应一日总量分2-3次给药,一日总量一次给予,无法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3.4 处方4 女,11-12岁,支肺炎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瓶,分组静滴 qd;克林霉素0.6×1支,静滴0.6g qd;丁胺卡那霉素0.2×1支,静滴0.2g qd;清开灵注射液10ml×1支,静滴10ml qd;②头孢克洛颗粒0.125g×6包,口服0.125g tid;扑尔敏4mg×3片,口服2mg tid。

3.4.1 分析 ①克林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两药联用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可导致骨骼肌软弱,引起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②丁胺卡那霉素可导致前庭神经核听神经损害,对儿童危害更大,特别对尚未掌握语言能力的幼儿,可引起聋哑。克林霉素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可加重丁胺卡那的耳毒性。③克林霉素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与具有肾毒性的丁胺卡那和头孢克洛联用,肾毒性增强。④丁胺卡那等氨基糖苷类药物6岁以下儿童应禁用,克林霉素4岁以内儿童应慎用。两药均不适宜于本例未满4岁的儿童使用。⑤克林霉素儿童静脉滴注,一日按体重15-25mg/kg,分2-4次给药,本例用药偏大,并且一日总量一次给药,无法保持有效血液浓度。

3.5 处方5 男,42岁,酒精中毒,外伤①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瓶,静滴500l Qd;头孢哌酮钠1.0g×4支,静滴40g Qd;②头孢氨苄0.25g×12片,口服0.5g tid;布洛芬0.1g×12片,口服0.2g tid。

3.5.1 分析 ①头孢哌酮与头孢氨苄为同类药,作用点相同,有竞争拮抗作用,不宜配伍。②引起酒精中毒的主要物质是乙醛。乙醛是一种毒性物质,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核酸、磷脂等呈共价健结合,使这些物质失活,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头孢哌酮是一种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它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的代谢受阻,不能继续氯化为乙酸,使血中乙醛浓度升高,从而使酒精中毒患者症状加重,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错乱,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惊厥、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头孢氨苄也可引起双流仑样反应。

因此,酒精中毒患者,严禁使用能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如①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氨苄等。②硝荃咪唑类:甲硝坐、替硝坐等。③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④抗阻胺药:萘海拉明、赛庚啶等。⑤口服降血糖药:格列本脲、苯乙双胍。⑥其他:灰黄霉素、异烟肼等。对酒精中毒患者,应在严密观察病情的情况下,静脉滴注大量液体,并加入维生素B6、维生素c、肌苷、辅酶A等,以加速乙醇的排泄。同时积极进行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给予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