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营咖啡店

经营咖啡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营咖啡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1篇

第一部分:背景

在中国,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咖啡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遍布各地的咖啡屋成为人们交谈、听音乐、休息的好地方,咖啡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缩短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咖啡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随着咖啡这一有着悠久历史饮品的广为人知,咖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第二部分:项目介绍

咖啡店由西安外事学院在校学生自主创办,在学校正门右边街道一个显眼的位置,这里虽然装修简单,但特别有家的味道,甚至比家还温馨,还放松。南面墙全部是书架,上面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各种书籍。吧台坐落在正中央,吧台后面的墙上挂着一个木质的酒架,码放着各式各样咖啡豆,北面除了大门外,余下的部分全部是明亮的玻璃飘窗,窗台很低,上面落满了各种杂志,靠窗的地方只摆放着方桌,每桌可以坐 4-6 人。但是,这里的空气、光线、声音更让人迷恋、难舍,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自由。

第三部分:创业优势

目前大学校园的这片市场还是空白,竞争压力小。而且前期投资也不是很高,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及贷款支持。再者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四部分:预算

1 、咖啡店店面费用

咖啡店店面是租赁建筑物。与建筑物业主经过协商,以合同形式达成房屋租赁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房屋地址、面积、结构、使用年限、租赁费用、支付费用方法等。租赁的优点是投资少、回收期限短。预算 10-15 平米店面,启动费用大约在 9-12 万元。

2 、装修设计费用

咖啡店的满座率、桌面的周转率以及气候、节日等因素对收益影响较大。咖啡馆的消费却相对较高,主要针对的也是学生人群, 咖啡店布局、格调及采用何种材料和咖啡店效果图、平面图、施工图的设计费用,大约 6000 元左右

3 、装修、装饰费用

具体费用包括以下几种。

( 1 )外墙装饰费用。包括招牌、墙面、装饰费用。

( 2 )店内装修费用。包括天花板、油漆、装饰费用,木工、等费用。

( 3 )其他装修材料的费用。玻璃、地板、灯具、人工费用也应计算在内。

整体预算按标准装修费用为 360 元 / 平米,装修费用共 360*15=5400 元。

4 、设备设施购买费用

具体设备主要有以下种类。

( 1 )沙发、桌、椅、货架。共计 2250 元

( 2 )音响系统。 共计 450

( 3 )吧台所用的烹饪设备、储存设备、洗涤设备、加工保温设备。共计 600

( 4 )产品制造使用所需的吧台、咖啡杯、冲茶器、各种小碟等。共计 300

净水机,采用美的品牌,这种净水器每天能生产 12L 纯净水,每天销售咖啡及其他饮料 100 至 200 杯,价格大约在人民币 1200 元上下。

咖啡机,咖啡机选择的是电控半自动咖啡机,咖啡机的报价现在应该在人民币 350 元左右,加上另外的附件也不会超过 1200 元。

磨豆机,价格在 330 — 480 元之间。

冰砂机,价格大约是 400 元一台,有点要说明的是,最好是买两台,不然夏天也许会不够用。

制冰机,从制冰量上来说,一般是要留有富余。款制冰机每天的制冰量是 12kg 。价格稍高 550 元,质量较好,所以可以用很多年,这么算来也是比较合算的。

5 、首次备货费用

包括购买常用物品及低值易耗品,吧台用各种咖啡豆、奶、茶、水果、冰淇淋等的费用。大约 1000 元

6 、开业费用

开业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1 )营业执照办理费、登记费、保险费;预计 3000 元

( 2 )营销广告费用;预计 450 元

7 、周转金

开业初期,咖啡店要准备一定量的流动资金,主要用于咖啡店开业初期的正常运营。 预计 2000 元

共计:

120000+6000+5400+2250+450+600+300+1200+1200+480+400+550+1000+3000+450+2000=145280 元

第五部分:发展计划

1 、营业额计划

这里的营业额是指咖啡店日常营业收入的多少。在拟定营业额目标时,一定要依据目前市场的状况,再考虑到咖啡店的经营方向以及当前的物价情形,予以综合衡量。按照目前流动人口以及人们对咖啡的喜好预计每天的营业额为 400-800 ,根据淡旺季的不同可能上下浮动

2 、采购计划

依据拟订的商品计划,实际展开采购作业时,为使采购资金得到有效运用以及商品构成达成平衡,必须针对设定的商品内容排定采购计划。通过营业额计划、商品计划与采购计划的确立,我们不难了解,一家咖啡店为了营业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地完成商品构成与灵活地运用采购资金,各项基本的计划是不可或缺的。当一家咖啡店设定了营业计划、商品计划及采购计划之后,即可依照设定的采购金额进行商品的采购。经过进货手续检验、标价之后,即可写在菜单上。接着必须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商品销售出去。

3 、人员计划

为了达到设定的经营目标,经营者必须对人员的任用与工作的分派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开展人员培训,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4 、经费计划

经营经费的分派是管理的重点工作。通常可以将咖啡店经营经费分为人事类费用(薪资、伙食费、奖金等)、设备类费用(修缮费、折旧、租金等)、维持类费用(水电费、消耗品费、事务费、杂费等)和营业类费用(广告宣传费、包装费、营业税等)。还可以依其性质划分成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我们要针对过去的实际业绩设定可能增加的经费幅度。

5 、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中的损益计划最能反映全店的经营成果。咖啡店经营者在营运资金的收支上要进行控制,以便做到经营资金合理的调派与运用。

总之,以上所列的六项基本计划(营业额、商品采购、销售促进、人员、经费、财务)是咖啡店管理不可或缺的。当然,有一些咖啡店为求管理上更深入,也可以配合工作实际需要制订一些其他辅计划。

第六部分:市场分析

2008-2010 年中国咖啡市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咖啡市场总体销售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7% ;高速增长的市场为咖啡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外咖啡生产企业如雀巢、卡夫、 UCC 等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为争取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先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咖啡饮料主要是指速溶咖啡和灌装即饮咖啡两大类咖啡饮品;在速溶咖啡方面, 2005-2009 年间中国速溶咖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 16% ,显示出还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速溶咖啡市场的高增长性和投资空间;在灌装即饮咖啡方面, 2008-2010 年间中国灌装即饮咖啡市场年均增长率也同样达到 15% ;未来几年,中国咖啡饮料的前景仍将被看好。

现今咖啡店主要是以连锁式经营,市场主要被几个集团垄断。但由于几个集团的咖啡店并没有特别主题,很难配合讲求特式的年青人。我们亦有考虑到其他饮品店的市场竞争状况,但发现这些类似行业多不是以自助形式经营,亦很难配合讲求效率的年青人。故我们认为开设自助式主题咖啡店能达到年青人的需要,尚有很多发展空间。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正逐年上升,而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咖啡消费国。

第七部分:营销策略

1 、同行业竞争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咖啡店经营者应随时关注竞争者的经营动态及其产品构成情况,并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借以占据经营上的有利地位,保证采取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销售策略。

咖啡店经营者绝不能忽视市场情报,一定要随时掌握最新的相关资料与信息。针对咖啡店地址的特点与顾客特征,不断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来店的频率,进而提高咖啡店的业绩。

2 、销售促进计划

咖啡店基本的特点是定点营业。但是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使业绩得到有力发展,咖啡店已经不能被动地等顾客上门光顾,而是必须主动地吸引顾客来店。因此销售促进活动的实施与宣传效果的诉求,同样不可或缺。一般,小型咖啡店无法比照大型咖啡店投入巨额的广告促销费用,所以要做到“花小钱做大广告”。海报、传单、邮寄信函等促销手段都可以使用。

3 、日常运营计划

如何拟订经营计划?对咖啡店来说,在整个营运过程中最关切的问题,可能就是每天的营业额了。每家咖啡店往往都定有营业目标,更详细者甚至还定了区位、商品的目标,以作为衡量每天营业情况的基准。

在拟订日常运营计划时,一定要依据设定的经营方针和营业额的预测、目标库存量的推算、损耗额的预估、采购预定额的估算,以及预定毛利的推算等,完成整体的运营计划。由于整个计划过程必须以数据为依据,所以数据库资料的建立,是进行销售计划拟订时必备的条件。即使是小型的咖啡屋也应以数据为基础,这样才有客观的衡量标准,而不是单凭印象、感觉和观察等。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2篇

一个月前,原上岛咖啡北京梅市口店悄然挂上了“伴岛咖啡”的招牌。咖啡店工作人员介绍说,更名原因是退出了上岛咖啡的加盟,改为自营。不久前,位于北京北三环胜古家园的一家上岛咖啡店也退出加盟,转为自营后咖啡店更名为“DEMETER 丰收馆”。而位于和平里西街的上岛咖啡店如今也已更名。这几家加盟商的退出绝非个案。

近年来,全国的上岛咖啡都在上演关门大戏,据公开信息显示,成都的上岛咖啡从高峰时的20家店锐减到12家,天津也从高峰时的70余家减到不足40家。曾经是咖啡连锁界一张王牌的上岛咖啡为何风光不再?

加盟商纷纷自立门户

创立于1968年的上岛咖啡最初在台湾只是一家街角小店。30年后的1998年,创始人陈文敏将其带到内地,并在海南开出内地第一家门店。为了拓展内地市场,上岛咖啡的八位股东采取分区经营。

在加盟费利益的驱动下,上岛咖啡被各大股东拓展到全国各地。

然而,近年来,全国的上岛咖啡都在上演关门大戏。

7月11日,位于丰台区梅市口路的原上岛咖啡店已经更换成了“伴岛咖啡”。咖啡店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个月前更换的招牌,原因是退出了上岛咖啡加盟。”

除了招牌上的名字更换以外,咖啡店的装饰风格、商品价格等基本保持不变。在前台收银处,仍保留着上岛咖啡梅市口店的订餐卡,以及与北京天王星量贩KTV千禧旗舰店合作的免房卡。

与“伴岛咖啡”不同,另一家退出上岛咖啡加盟的“DDEMETER 丰收馆”,目前的招牌仍然是“上岛咖啡”,不过店内饮品及设施已经全部更新。该咖啡店工作人员表示,咖啡店转为自营后,老板引入了“咖啡邦”服务平台,并对店内的饮品价格及硬件设施进行了重新打磨,新招牌现在正在赶制中。

就加盟商退出情况,上岛咖啡北京分公司加盟部经理甘先生表示,公司目前的加盟政策是四年收取49万元加盟费;四年之后如果续约,加盟费降为三年16万元。

他透露,目前一家运营了十年的加盟商正想要转兑加盟店,由于之前的加盟费用还没到期,如果现在接手加盟店,可免除四年49万元的加盟费用。

正是这样简单的加盟模式,令各分公司只能获得初次加盟费以及后期续约费,但无法分享其日常经营收益,于是各大股东纷纷在利用上岛咖啡品牌的基础上创立新品牌,升级加盟模式。

其中,陈文敏又创立了两岸咖啡,股东之一的王阳发创立了迪欧咖啡。股东们专注打造与上岛咖啡直接竞争的全新品牌,加盟商成为了上岛咖啡的真正支撑。

松散合作关系遭诟病

虽然上岛咖啡全国3000多家门店都挂着同样的招牌,但在每家店享受的服务却是各不相同,全靠加盟商自己施展十八般武艺,甚至连咖啡豆的进货渠道都可以自己做主。正是这种重收费、轻管理的松散加盟模式导致加盟商纷纷退出。

伴岛咖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与上岛咖啡的加盟关系是只要给钱就行,每年要交5万~6万元,其他的包括员工培训、技术支持都不管。老板觉得这个钱花得冤枉,所以就退出加盟了。“初始加盟费用是20万~30万元,此外,每年还要交5万~6万元的加盟管理费。初始筹备的时候,进货全部要用上岛咖啡的,他给的货都特别贵,起码比外面要贵50%。”

对加盟商所说的没有培训,上岛咖啡方面承认:“员工培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过了。”不过甘先生解释,在正式加盟后,公司会向加盟店派驻经理、厨师,并由经理招聘服务人员。当然,这些人员的工资需由加盟商支付。后期遇到经营问题,公司方面可以予以辅助,并且可以调换相关技术人员。

对于加盟商指责的从公司进货价格高出市场价的情况,甘先生承认,上岛咖啡提供的咖啡豆价格确实比市场略高。但他表示,上岛咖啡豆是在国外集中采购,然后在上海总公司的食品厂烘焙,因此质量比较有保障。

甘先生同时表示,由于协议规定加盟商是自主经营的,公司不会干涉。有些加盟商会从公司进货,但有些加盟商为了降低成本也会从其他渠道购买咖啡豆。而对于加盟商的食材采购,公司约束得也不是太严。“从开始在北京做加盟,就是以这种方式。整体风格上有个大致统一,经营上每个区域有不同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岛咖啡店办的储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费者因加盟店跑路储值卡无法使用与上岛公司发生纠纷。对此,甘先生解释说:“合同里面规定公司不约束加盟店的经营,储值卡只能是单店自己办,公司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费者表示,上岛咖啡在办卡前并未向消费者提示门店之间不能通用。

末路态势凸显管理短板

近年来,星巴克、COSTA等外资咖啡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数量红海引申出了价格、运营以及门店管理等问题。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加盟有两个渠道盈利:一个是加盟费,另外一个是食材的采购。如果上岛咖啡的加盟店有自行采购权而不是总部集采,说明其加盟体系已经失控。而上岛咖啡近几年始终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

此外,上岛咖啡的消费人群与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现重叠,当其他品牌不断完善服务及店面管理的时候,更加凸显了上岛咖啡的管理短板。

“咖啡行业高速扩张的年代已经过去,行业的替代者也有很多。上岛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国市场已经呈现末路态势了”,朱丹蓬说,“特许加盟是市场快速扩张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管控这个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硬件、门店的精细化管理都要跟上。”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也曾以上岛咖啡为例,对服务行业的加盟模式提出质疑。“五年之内全国几千家上岛咖啡,老板就坐等着收加盟费,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做成中国的星巴克。加盟,不用去选店、不用去培训、只要去收加盟费,数钱最简单,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有违消费者的利益。”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3篇

在某个居民区的角落,有一家外表看似古董店,内里却飘来阵阵香气的名为“Antique”的蛋糕店。经营这家店的老板镇赫很会讨女孩子欢心,却无法让蛋糕店的生意好转,于是他决定对蛋糕店进行一番改造,请来了业内首屈一指的糕点大师鲜于。鲜于的来到让蛋糕店的生意立马好转,但镇赫依然有个小小的烦恼,那就是作为他同级生的鲜于曾在高中时代向镇赫表白过,而镇赫的神秘保镖也时不时地来蛋糕店捣乱,一出出充满香气的甜蜜故事在蛋糕店一一上演。

《第36个故事》

台北市的一角,伫立着一间清静雅致的咖啡店。它的主人一对美丽的姐妹花,朵儿经营咖啡店的想法由来已久,虽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开业之初的喧嚣后,咖啡店渐渐归于平寂。正当姐妹俩为此烦恼不已之时,一本朋友庆贺开业送的泰文食谱启发了鬼精灵蔷儿的灵感:在咖啡店内开展以物易物的服务,吸引各色人等云集于此,寻找、交换彼此的心爱之物。拥有36个城市故事的周群清的到来,也改变着姐妹的人生。

《四月物语》

17岁少女榆野卯月从北海道独自来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她需要独自面对新的城市,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到了学校也非常羞涩,同学们纷纷讨论为何会来武藏野读书,其实她来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在高中一直暗恋一个名叫山崎的男孩子。来到这里后,她一直在这座城市搜索他的身影,终于她发现他在一间书店里做兼职售货员,于是榆野卯月开始频繁地光顾这间书店,渐渐地开始交谈。

《杂货店家的孩子》

由于父亲皮尔突然重病,一直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安东尼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皮尔经营着一家杂货铺,有空的时候,他会开着载满了商品的小车前往地处偏远的小镇兜售商品,这不仅为他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还造福了小镇的居民们。皮尔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流动杂货铺的活儿自然就落在了安东尼身上,安东尼本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差事,没想到那些看似单纯的居民们却远远没有那么容易打发。随着时间推移,驾车行驶在父亲开辟出来的路线上,和父亲之间的隔阂颇深的安东尼也逐渐体会到了父亲的辛苦与快乐。乡村杂货铺的生活不仅治愈了他疲惫的心灵,也引导他找到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4篇

店址: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162号

老板娘:徐敏捷 (40岁)

营业时间:12:00――22:00(周一休息)

老板娘介绍:

老板娘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正如她对咖啡那样,所以,经营“格子咖啡”,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老板娘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做每一件事情,她都近乎苛求,正因如此,老板娘不愿意过分地屈就于客人,“格子咖啡”不欢迎那些大声喧哗吵闹的客人。反之,对待热爱咖啡、热爱生活的客人,老板娘会热情得如同朋友一般的招待。格子咖啡很简单,无论装饰还是经营,这些,一如老板娘的为人。一杯香醇的好咖啡,一份温暖的感觉,这才是老板娘最坚持的。

原因

“格子咖啡”静悄悄地开在静安别墅的小弄堂里,店门口没有大大的招牌,只是在铁门上用粉笔画着一杯香气缭绕的咖啡。来这里的客人,每个似乎都是熟络的,与老板娘、老板打个招呼,与兼职的店员问声好,抱起两只起着咖啡名字的猫咪“卡布”和“拿铁”,再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听着柔柔的音乐,将自己融化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到今年8月份,格子咖啡已经满四岁了,回想起过去的点滴,老板娘很是感慨。

格子咖啡的诞生,带着一点冲动,甚至有些莽撞。格子咖啡的起因,仅仅是因为几个朋友对于咖啡的喜爱,是姐妹的需要,更是为一份情感的延续,老板娘和3个合伙人共同出资40万元,开办了格子咖啡。从有想法,到正式开业,只用了短短2个月时间,一切似乎只是为了圆一个梦。

取名叫格子咖啡,是因为店并不大,这样一个60平米的空间,像格子一样在南京西路的弄堂里闹中取静。起初,4个股东都有着自己的职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格子咖啡。对于咖啡,大家只是出于喜欢,却没有人经过正式的培训,也没有开店的经验,店里雇了个全职人员,由他来完成店内的事物,股东们只是半年开个非正式的会议,大致看下经营状况。

起步是艰难的,伙伴们都理解并信任地支持着,格子也是幸运的,这条路走得还算顺当,然而,看着格子一天天地“长大”,账目的数字却一直未见同比增长,和久必分这种老掉牙的故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终,格子咖啡的股份被重新分配,股东由4人变为2人,这时,老板娘才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此刻她的心情当然是心痛的,眼前的路顷刻变得艰难了。

开店

拥有一家咖啡店,是许多人的梦想,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开咖啡店是件浪漫的事。微博上曾有这样一个帖子: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屋,每天睡到自然醒,步行去店里,朋友来了,为他们做上一杯咖啡,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然而,在老板娘看来,这些也许只存在于浪漫的爱情小说中。2010年1月,老板娘真正成为了“格子咖啡”的主人,为了更好的运作,老板娘的丈夫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考了咖啡师的证书,全职经营。老板娘也一点一点地学习着咖啡的知识。从一知半解,到边学边做,他们已完完全全进入了咖啡的世界。

有苦、有甜、有悲、有喜,这是老板娘对于一年多来经营的总结。累,是她最最切身的感受,睡到自然醒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浪漫更是搭不上边。开咖啡店,看上去是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可其中的甜酸苦辣,却只有经营者自己知道。

格子咖啡的经营时间是周二至周日,但对于老板娘和老板来说,他们却是全年无休的。虽然中午12点才开始营业,但每天早上的时间都交给了各项繁琐的准备工作。白天,做咖啡、招呼客人,到了晚上10点,格子咖啡关门,打扫卫生总要花费至少一小时的时间,睡觉,已经是午夜了,而第二天醒来,又要开始为新一天的经营而操劳。即便是休息天,也从来都无法停歇,选食材、备原料,烘焙咖啡豆,这些都需要老板娘亲力亲为,一个人常常身兼数职。

老板娘常说,自己已经彻底“卖”给了格子咖啡,现在,几乎已没有了逛街的时间,买所有的东西都在淘宝上解决,偶尔能逛一次离店步行5分钟距离的“优衣库”,已是对自己最好的犒劳了。

由于处于弄堂中,没有面向街面的门面和招牌,格子咖啡的人气和客源更多的依赖于口碑。于是,在招揽客人方面,老板娘也是动足了脑筋。在小清新们聚集的豆瓣网上,格子咖啡开设了自己的主页,每周放映一部小资的电影,时不时还会举行一些颇有品位的小活动;格子咖啡推出的手工饼干及蛋糕制作,吸引了不少小白领跃跃欲试,而咖啡培训班同样深受咖啡爱好者的追捧,这些都为格子赢得了不少的客人。

酒香不怕巷子深,格子咖啡最吸引人之处,还是纯正的咖啡。和不少咖啡店主推餐饮,咖啡只是辅助饮料的做法不同。在格子,咖啡才是真正的主打。

为了做一杯真正的好咖啡,店里的咖啡机选用的是意大利的著名品牌LAMARZOCCO。为了保证咖啡的风味和咖啡豆的新鲜度,店里所用的豆子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品豆,并且是格子咖啡自家烘焙。

事实上,来咖啡店的客人并非人人都懂咖啡,然而,老板娘并不会因此在做咖啡时偷工减料。在客人品咖啡的同时,她会与客人聊咖啡,让客人渐渐了解咖啡,爱上咖啡。于是,来格子咖啡的客人中,很多人不再局限于喝拿铁或卡布基诺,而是开始尝试着喝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和美式,咖啡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只是一杯饮料了。

诀窍

虽然很累,但格子咖啡却为老板娘带来了许多欢乐,她并没有将经营咖啡店看成一份职业,而是将其看成了一种责任。老板娘说,做任何的事情都要用心,因此,对待热爱咖啡的客人,她都会像家人一样的去敞开心扉。

选料好、用料足,这是许多客人对格子咖啡的评价,无论是咖啡也好,配套的餐饮也好,老板娘希望客人的付出能与他们得到的成正比。做双份的espresso,一般咖啡店用豆17克,可老板娘每次都会用足22克的豆子;店里出了名的“好难吃卤肉饭”,用料必须经过精心的熬制,差一分钟都不行;做牛肉饭时,牛肉必须把饭盖到看不见……对于这些,老板娘始终坚持着,以至于不少客人都劝老板,用料太多了,店里的东西可以涨价了。可是,她却微笑着摇头。

如此的用心,换来的是客人们的认可。渐渐的,格子咖啡开始小有名气,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不少老外,就是看着CNN来这里喝咖啡的。大众点评网上的好评也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因此也越来越多。

最让老板欣慰的是,许多客人不仅成为了店里的常客,更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每天傍晚时分,总有一位胖胖的中年台湾客人到格子来喝咖啡。在此之前,这位客人去过上海十余家特色咖啡屋,希望找到一家自己真正喜欢的店,而来到格子之后,他便找到了归宿。在他看来,格子的咖啡味道不仅纯正,而且,这里嗅不到浓烈的商业味,老板娘夫妻俩的真诚将其打动了。于是,台湾客人每天都会来格子报道,除了喝咖啡,聊天,他还会时不时地为格子咖啡出谋划策。

在格子咖啡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许多装饰品,老板娘说,这些都是客人们送的或者特意制作的。逢年过节,客人们总会送来祝福,即便有人去外地或国外,也总不忘给格子咖啡带点礼物回来,“走到哪里大家都会想到格子。”老板娘有些得意地说。

老板娘至今还珍藏着一盒手工巧克力,这是一位客人特意为格子咖啡做的,每一颗巧克力都代表着一种祝福,尽管手艺不是最好,但是却代表了客人的心意。这盒巧克力,老板娘放了一年多,一直没有舍得吃。

老板娘笑着说,这么多的东西,都是客人用来“贿赂”她的,而有那么多可爱的朋友,是格子咖啡辛苦经营最大的收获。

盈利

如今,格子咖啡的生意已经相当不错,周末全天与工作日的晚上,客人接连不断,老板娘找了几个兼职的店员帮忙。可是,即便如此,她和老板还是会忙得团团转。

不过,由于店面的限制以及咖啡的特殊性,生意最好的时候,格子咖啡一天的毛利也只有1000多元,盈利状况甚至还不如卖点心的店。每天辛苦的忙里忙外,但其实并没有赚多少钱,这些,老板娘都心知肚明。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她一直坚持着,因为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老板娘一直说,格子咖啡要做上海最好的咖啡,“对于这一点,肯定会有许多人笑话我,觉得我不知天高地厚,可是,我始终坚持着这个信念。”她说。

因为这样的信念,因为这样的坚持,老板娘踏踏实实地经营着格子咖啡,就像她踏踏实实做人的原则一样。老板娘说,她希望格子咖啡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对于现有的东西,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一如既往的,做本份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5篇

咖啡帝国进军音乐市场

在加利福尼亚圣莫尼卡第三徒步商业街上坐落的星巴克咖啡店和世界上所有角落的星巴克咖啡店一样,飘荡着浓浓的咖啡香;但是它和其他星巴克不一样的是,消费者在这里除了品尝咖啡以外,还可以购买旧的音乐光盘,或者在商店电脑数据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做成个性化的CD带回家,消费者只需要额外付出6.99美元。这就是星巴克首家集咖啡店与音乐零售店合二为一的新型咖啡屋――“赏乐咖啡屋”(The Hear Music Coffeehouse)。

今年8月,星巴克将在西雅图的10个咖啡店中安装可以自己制作CD的个人音乐欣赏台(Music-Listening Station),随后,这种营业模式将推广到德克萨斯和音乐圣地奥斯丁。星巴克预计,通过与惠普公司的技术合作,今年圣诞节前这样的咖啡店将达到100家,2005年将超过1000家。

星巴克创始人和董事长的音乐野心绝对不仅限于在咖啡店里贩卖几张CD,他的目标是要成为美国最大的音乐零售公司,唱片公司做出专门提供给星巴克网络销售的音乐产品,同时星巴克也可以帮助挖掘音乐人和开发音乐作品。实际上,舒尔兹想要完全颠覆整个音乐行业,他说:“我们是消费者最爱光顾的连锁商,我们的顾客流量、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消费者在星巴克的体验和对于星巴克品牌的信任,将让我们完全地改变音乐产业。”

进军音乐产业只是星巴克进行品牌改革的第一步,这也是星巴克检验它的品牌是否有足够影响力的一次尝试。目前,星巴克在全球拥有8000个连锁店,每周的总客流量超过了3000万,舒尔兹相信,进军音乐行业是星巴克成为世界最强大品牌的重要一步。

重新定位企业核心业务

“卓越的企业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舒尔兹说,“他们必须有开拓的勇气,有勇气去研究转折性的机遇,特别是这个机遇和企业目前的核心业务并不完全一致的时候。”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阿德里安・斯莱沃兹基评价说,舒尔兹已经认识到,按照原有的业务模式星巴克也许还能增长几年,但是不可能长盛不衰。2004年上半年,星巴克在全球的连锁店数量达到了1992年的48倍,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星巴克的收入年增长在20%以上。但是,近几年来,这个增长趋势已经明显地放缓,2003年下半年,星巴克的同店销售额增长大约在3%~7%之间。

舒尔兹的目标是要在全球开25000家星巴克咖啡店,这对于完全依靠全资开店的星巴克来说实在是一个无比宏大的目标。舒尔兹面临的更大的挑战是,星巴克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其“体验消费”的核心竞争力。

舒尔兹在做出进军音乐行业决定之前,专门请教过哈佛商学院教授、现代营销学之父西奥多・莱威特(Theodore Levitt)。莱威特教授问了他一个问题:“星巴克到底属于哪个行业?”随后,莱威特教授给舒尔兹举了美国铁路公司的例子,美铁曾经非常强大,但是在汽车行业和航空行业先后发展的过程中,美铁对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威胁熟视无睹,仍然认为它是最强大的铁路公司,最终被飞机和高速公路所取代。究其原因,美铁将自己定位为“铁路经营者”而非“交通经营者”,没有及时调整定位,将目光投向原市场以外,这种“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思想让它的路越走越窄。

实际上,近些年来有一些企业正是完全体会了莱威特教授的思想,每遇到一个关键转折点都重新思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定义自己的业务,例如迪士尼、维珍和玛莎・斯图尔特。迪士尼原本只是一家制作卡通短片的公司,但是它通过将自己重新定位在为儿童提供娱乐的公司,开发了主体公园,生产儿童玩具和用品,制作电影,成为了娱乐业的巨无霸。舒尔兹也强调,一家公司要有运动员那样的思维,一旦达到某个高度,就必须重新思考。上述这些企业都是在某个领域里成为了领导者以后,重新挑战原有的产品和服务,用更加高和广的视角来定义企业的业务。现在,迪士尼、维珍和玛莎・斯图尔特贩卖的是生活方式。

显然,舒尔兹也不满足于做一家“提供咖啡服务的公司”,星巴克的确到了应该重新思考的高度了。

舒尔兹认为,进入音乐零售业是星巴克品牌的战略延伸,而且星巴克也有诸多的有利条件。在2000年的巅峰时期,美国的唱片零售业市场大约为130亿美元。舒尔茨指出,在传统唱片零售店购买CD或音乐的体验非常糟糕,消费者被大量的音乐制品所淹没,却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音乐。另一方面,星巴克的核心顾客定位为25至50岁的富裕人群。他们喜欢传统的音乐电台胜过MTV,但电台之间竞争的结果却是同质化,毫无特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此外,在价格大战中伤痕累累的唱片公司,也正在寻找新的分销渠道及新的合作伙伴。这正是星巴克切入的有利时机。

进入新领域亦有陷阱

实际上,星巴克的音乐之梦已经做了很久了。1999年,星巴克即收购了Hear Music公司,开始在连锁店内销售Hear Music编辑的CD,但是这个业务量非常小。时隔五年后,星巴克才找到了这个新的经营模式。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6篇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在短短数十年间,星巴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饮料店迅速发展成为跨国连锁企业,它的经营管理策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分析星巴克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战略,首先必须了解星巴克总部的经营理念。星巴克从1971年西雅图的一间咖啡豆零售店,发展成为时下国际最著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创造的是一个咖啡产业扩张的奇迹。星巴克之所以能实现企业扩张,是因为它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精益求精采用的是“递加战略”,不断在不同的区域开设店面是“复制战略”,从同时出售产品和服务转向以提供服务和体验,这实际上是企业的“粒化战略”。

星巴克开创的是一种不依赖于广告宣传,而是靠以消费者需求为重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再由服务转向体验的宣传模式。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星巴克的价值观在于: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就像东方的茶道与茶艺――茶道与茶艺的价值诉求不是解渴,而是获得某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它培养了顾客对咖啡的信仰,让有身份的人喝到一种身份象征。星巴克分别在产品、服务和体验上营造自己的咖啡文化。

二、中国快餐市场与星巴克中国

星巴克的定位和百胜集团(肯德基、必胜客等)、麦当劳集团基本保持一致,无非是在中国快餐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是,中国的快餐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带有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客户群局限的缺陷。自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有了第一家餐厅,快餐的概念才开始引入到中国。短短10年里,中国快餐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高档与低档快餐竞争与并存的市场格局。目前,中国快餐市场体系仍然不完善,还处于借鉴、模仿和积累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尽管西式快餐日益受到广大年轻学生群体欢迎,但中国快餐市场的经营主体仍是中式快餐,消费主体仍然多为具有经济能力的中青年群体,中式快餐以其价格优势和在主要消费层次中的口味优势,占据大部分国内快餐市场。

和别的快餐厅的高翻台率不同,在星巴克,笔者发现很多消费者开着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捧杂志,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星巴克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经营理念很有发展前景。有分析人士指出,星巴克有许多地方是值得称道的――首先,它不断推出的各种口味的咖啡和茶饮料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口味偏好的顾客;此外,咖啡也日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作为全球最大咖啡零售商,星巴克目前正在实施大规模扩张计划,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麦当劳,成为全球快餐业的老大。

目前星巴克在海外经营亮点是大中华地区(包括大陆、港、澳、台等地区)。根据星巴克中国的官方资料表明,截止2013年10月,星巴克在大中华地区共计有586家连锁店,且中国的潜在消费者人群约有2.5亿,这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数。因此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可能接近其在美国的市场规模,连锁店总数有可能达到1万家。

星巴克能够凭借价格高昂的产品大肆盈利并且迅速开设如此多的分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产品角度看,它并不是产品制胜,替代性产品和竞争性产品比比皆是;从服务角度看,也不是服务制胜,自助式的服务顶多让消费者感到平等,个性化服务根本谈不上;在特许加盟方面,星巴克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机制,在北京人以为星巴克是美大公司的营销,在上海人以为它是统一企业的经营,星巴克总部则表示:“星巴克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公司直营。”关于是直营还是合作,其实意义不大。只要保持利润增长并在咖啡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星巴克加盟的设想总会实现。如今加盟市场太乱,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都不敢轻易开放加盟市场。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权,台湾统一集团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权,南方地区(香港、深圳等)的权则交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

星巴克大中华地区的发展史

? 1998年3月,进入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 1999年1月,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国贸开设中国和华北第一家门店

? 2000年5月,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宝大厦开设华东第一家门店

? 2000年5月,进入香港,开出第一家店

? 2002年8月,进入澳门,开出第一家店

? 2002年10月,进入华南,在深圳中信广场开设华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4月,进入青岛,开设中国第一家独资店

? 2005年9月,进入东北,在大连开设东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9月,进入西南,在成都开设西南第一家门店

? 2005年9月,设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帮助改善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

? 2005年底,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支持中心,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的经营管理

? 2006年10月,收购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多数股权,获得北京和天津地区营运权

? 2006年11月,进入西北,在西安开设西北第一家门店 ? 迄今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近500家门店,其中包括中国大陆22个城市的230多家门店

其实,星巴克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是市场经济和用户需求的产物,它的一切都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里完成的。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评判星巴克,则可以说星巴克充分运用了目前最时尚的“客户体验”来作为其制胜的“营销工具”。在“体验经济”运用巧妙的情况下,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在星巴克,产品并非完全是产品,它更多成分是“体验一种感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当前的消费者追求的“惬意、享受、小资”的感觉体验。由此,产品的高额利润自然得到实现。

三、SWOT分析法下的星巴克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星巴克公司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表示,该公司于2004年底制订的在全球开设3万家连锁店的目标太保守。这也就是说,星巴克即将调整其在全球的战略目标。这预示着一直让星巴克垂涎欲滴的中国市场,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主要的扩张对象。

星巴克内部曾有共识,即中国是星巴克在美国之外发展机遇最大的国家,因此星巴克把在中国开设连锁店的数量估算到一万家。业内人士分析,星巴克在华获得连锁经营权,为其在全球尤其是在华市场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星巴克作为一家价格高昂的咖啡店,是拥有什么样的优势因素,能让现在的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敢大胆放言“3万家连锁店太保守”?笔者从以下四点分析――

一、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星巴克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多以直营经营为主。例如在大中华地区,北方地区交付给“美大”,华东地区承接给“统一”,其他地区灵活经营,保障了总部对各店的良好管辖。

二、充分运用“体验”

星巴克认为星巴克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另外,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光、柔和音乐等。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售卖欢乐一样,星巴克把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东西,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保持良好的营业额。

三、产品

星巴克主要卖的是咖啡与自家的咖啡豆,除此之外,其实星巴克卖的也是一种味道与感觉,也是所谓的无形氛围,星巴克与一般咖啡店不同的地方,是给人一种极负人文时尚的摩登感,这是与其他咖啡店不同之处。

四、地点

以人潮多的商圈为主,此外更以车站等交通地点更为频繁,因为除了卖给想喝的人外,也可提供一个短暂休憩的地点。

事实上,就星巴克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开设一万家连锁店并非是难事,然而也绝非是易事。毕竟“一万家”不是个小数目,毕竟“一万家”前面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

一、本土化问题

眼下星巴克最重要的经营战略是如何实现中国本土化。任何一个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一定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星巴克在中国一方面要考虑到政策和市场的不成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况且,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星巴克来说,一定要谨慎地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地调整发展战略,选择自己本土化的模式,这其中包括管理模式、合作模式和产品模式,这都是星巴克需要关心的问题

二、资金问题

一般情况来说,星巴克店面的选址总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租金昂贵的城市繁华地段。众所周知,星巴克对于大众来说是奢侈品,为了保证星巴克的客源,如此选址也是权益之举。据了解,星马克在上海开一家新店需要200万,而收回直营后的星巴克计划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增加到500家以上,对于星巴克来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为其开拓新店。星巴克能否“单枪匹马”开拓市场,同时解决资金、人力以及后备资源的庞大需求,将成为未来考验星巴克的一道难题。

三、行业竞争问题

虽然星巴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咖啡行业都占据核心竞争力,但是咖啡同业竞争仍然明显,例如连锁或加盟店如罗多伦咖啡、COSTA咖啡等,都占据了一部分热爱英式或意式咖啡的消费者市场,包括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的咖啡店及独立开店咖啡店,由于价格因素很可能让星巴克流失一部分消费能力不够的客户。另外,来自便利商店的竞争也很明显,在很多一线城市,路边的便利商店如7-11、罗森、好德等,消费者无需等待,随手一些铁罐咖啡、铝罐包装咖啡、方便式随手包冲泡咖啡,星巴克应该就此情况加强店内快消费的能力。如今,快餐店也开始向咖啡行业进军,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开始售卖以便利为主的咖啡机冲泡的咖啡。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为一些对咖啡热情不够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尝鲜的机会。

当然有不利的一面,就必然地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对于星巴克要在中国开一万家店而言也是一样,存在挑战也就存在了机遇。

机遇一:中国市场的统一

星巴克在华的经营模式最初是以许可授权区域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的。星巴克总部收取特许经营商的专利金后,将星巴克的商标使用权授予特许经营商使用,总部只能在特许经营商的营业收入中提取少量固定比例的提成。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权;美心星巴克餐饮(南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在中国澳门、广东和海南的星巴克经营权;北京、天津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权授予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

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区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中的一个亮点。香港星巴克分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创下了全球最快盈利纪录,上海统一星巴克发展堪称“奇迹”,在两年内就获得了3200万元的利润。这使得星巴克总部眼红不已,如果能将这些权统一收回并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那么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市场的地位真是无法估量。

之前,总书记在美国访问时,星巴克营销也贴身而上,总书记也很给面子,坦言:如果自己有时间,真想去星巴克坐坐,喝杯咖啡。如此的力度,看来,大中华地区已成星巴克关键战略目标。

机遇二:掌握主动全,收割中国市场果实

前不久,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访华时,向媒体披露:星巴克将改变过去在中国的经营模式――叫停特许经营,回收股权,星巴克将在华变身为独资直营。并计划将中国打造成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门店数量由现在的100家增加到500家以上,超过加拿大和日本。

目前,星巴克已经完成了对上海统一星巴克股权和广东美心星巴克的控股。只是占据星巴克中国半壁江山的掌控着100%股权的美大星巴克还在僵持着,并依靠其在中国较大的影响力,与星巴克总部叫板。不过,就事实而言,星巴克总部收回北京美大的特许权是必然的,收回特许权只是一个时间和过程的问题。

在不久后的一天,当星巴克总部把所有在中国的使用权收回手中时,相信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市场的夙愿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参考文献:

[1].cn 星巴克的历史回顾

[2]《星巴克未来5年计划增加3000门店》.财富人生网,2013年03月22日

[3]吴晓波,《星巴克CEO霍华德:如何让中国人的血液都变成咖啡色》,福布斯,2014年09月11日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7篇

下午三点,北京现代城上岛咖啡店座无虚席,烟雾弥漫,交谈声此起彼伏。角落里,几个散客抱着电脑喝咖啡。服务生带着职业的微笑,穿梭于各个桌子之间……

与星巴克的“小资”氛围比较,上岛似乎多了一些商务气息。消费者大多都是为“正事”而来,咖啡和饮食味道倒在其次,便于交谈的环境才最重要。上岛咖啡的一位店长说:“就是‘生意’给我们带来了生意。”

内地第一家上岛咖啡店诞生于1997年,由台商游昌胜在海口投资开办。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上岛编织了规模庞大的咖啡帝国,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拓荒大陆

1968年,陈文敏在台湾创建了第一家上岛咖啡店,规模很小,与如今城市角落的餐饮小店并无二致。陈文敏头脑灵活,在经营管理上很有一套,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有了商标保护意识,于1986年自己创作并申请注册了“上岛及图”商标――这一聪明的举措对他日后的事业影响深远。十年之后,陈文敏以过人的才干,推动上岛咖啡在海南顺利上岸。尽管在他本人看来,这更像一场赌博。

上岛咖啡最初在海南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当时改革开放已过20年,海口作为先头城市经济迅速腾飞,以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带动了日常消费。钱包鼓起来的商人们开始寻找有格调的洽谈地点。而上岛咖啡“咖啡+西餐”的模式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一位九十年代在海南奋斗过的商人说:“当时人们对于咖啡和西餐这些舶来品有近乎崇媚的热情,和别人谈事,要在咖啡厅才够高级,才够有面子。”上岛咖啡海口店一时顾客络绎不绝。“海南上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岛咖啡前身)八位股东喜从天降:本来打算玩玩而已,谁知不小心挖到了大金脉!

时任上岛咖啡总经理的陈文敏,依靠朋友资金支持和带来的咖啡设备,持有公司45%的股份,而董事长游昌胜与其它几位股东共有55%。

生意越做越大,上岛的目光开始瞄向广袤的内陆版图。2000年底,八位股东以抓阄的形式“瓜分”商业领土,进行分区经营。陈文敏抽到了浙江、安徽和内蒙古。他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将上岛咖啡的商标贴在了所辖区域的核心城市。

然而和许多1990年代创建的知名企业一样,上岛咖啡创建者自身的弱点在初步成功后凸显出来,彼此的摩擦逐渐升级,给冉冉升起的上岛公司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煎何急

2004年开始的上岛咖啡商标侵权案,业内无人不晓,甚至载入了哈佛大学商战教科书。案件反反复复,长达两年之久。

表面看来,这是一起发生在商标制度不健全的初期的普通纠纷,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上岛咖啡两位创始人的恩怨情仇。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当时上岛咖啡的董事长游昌胜和总经理陈文敏。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两人的商业才干都毋庸置疑。而且在其他股东看来,他们的性格甚至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一点就是都非常精明。

怨隙慢慢裂开――陈文敏在公司负责产品采购,据说他多次吃回扣早就引起游昌胜猜忌,而随后他私自与亲戚在广东经营“老树”咖啡的事件成为他与游昌胜分道扬镳的导火索。事发之后,陈文敏被迫离开上海上岛,在杭州另起门户,依然用上岛的名号在长三角经营咖啡西餐厅,几年下来,势力渐渐壮大。

上海上岛与杭州上岛这两家本是同根生的企业在竞争的关系中对峙了两年以后,终于有一方沉不住气了。率先发难的是上海上岛,状告杭州上岛侵权,后者因此受到严厉处罚:陈文敏也险遭牢狱之灾。陈文敏作为商标所有人,一怒之下,决定撤销“上岛及图”商标,同时将游昌胜送上被告席。拉锯战就此展开,最后的结果人所共知:两败俱伤之后,双方在庭外达成和解。

吊诡的是,就在商标案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年时间内,上岛咖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两百多家上岛咖啡分店以加盟的形式,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大规模的扩张非常罕见,令人不得不揣测母公司的动机――在商标案悬而未决的状况下,放低加盟标准,放任店面扩张,收取尽量多的加盟费,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心态。即使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品牌价值流失,可对于当时对峙的双方而言,品牌的未来还不知道属于谁,一切当然要以眼前利益为重。

更为诡异的是,在对峙双方这样不计后果的开发下,上岛咖啡的扩张速度骤然提速,“上岛咖啡”的牌子挂满了二、三线城市的大街小巷。姑且不论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的确大大提高,一个庞大而松散的“咖啡帝国”就此意外成形。

松散的帝国

上岛咖啡在全国已有三千多家分店,还不包括未经授权的“山寨店”在内。国际餐饮连锁巨头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才刚刚突破一干家。想在咖啡店挂上上岛的招牌,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签完协议,交了加盟费,上面有人来指导一下装修和培训,之后基本上就是自己的生意了。”北京的一家上岛咖啡加盟商对这种“自主经营”的状态非常满意。

上岛咖啡北京分公司的“加盟流程”文件显示,要经营一家上岛咖啡加盟店,需要的资金等条件包括以下几项:“加盟费26万,经营保证金5万,装修费1200元/平方米,预备资金150万左右(含加盟费,装修费,首批物料购进等,为总计费用)。”招商经理斩钉截铁地说,加盟费不上涨已经不错了。然而,“上岛咖啡中国总部”网站上指示的北京分公司地址,那里也只是一家咖啡馆,并无其他办公人员。

不管如何,数千家上岛咖啡店仍在如火如荼地营业。各个店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却叉同属于一个品牌,在市场无形之手的调控下,凭借品牌的社交基因,被动地找到了自己的金字塔序列――中部偏下。能否维持在这个位置若干年后还无法保证。

一份咖啡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光顾上岛咖啡的人群六成以上出生在1980年代以前,新生代多数认可更时尚的咖啡品牌和更具个性化的咖啡馆。

各自为战的店面无意也无力联合起来,对抗星巴克。他们安然地在自己所属的市场序列分得一杯羹。

当然,分散的经营者更不会关心外来者的品牌与收购策略――思索这些“高超”的营销技巧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未免强人所难。就连松散的帝国的管辖者也无暇顾及这些,他们还在收取加盟费的路上惬意行走,并且乐意为此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风云又起

适者生存的法则远比人们想象的残酷,咖啡江湖的暗战只不过刚过了第一回合。结果已经非常明显――通过关闭全球三百多家店面度过危机的星巴克开始回弹,在原本属于上岛咖啡核心腹地的上海和杭州等城市接连开了几家新店。星巴克大中华区总裁的王金龙强调将标准化和细节的结合,并考虑中国人的口味,开发新的饮料,创造独特的“咖啡馆体验”。与此对照的是,上岛咖啡不少店面同样加强了“配套服务”,将中式快餐加入菜单中。

然而,如今的咖啡馆市场再也不是几个品牌所能分割的了。这块蛋糕是如此的庞大,吸引了更多的竞争者,意浓、今典、西雅图等后来者也开始招兵买马,而无数装修独具特色以招徕特定人群的咖啡馆也做好了准备。

值得庆幸的是,巨大的市场已经腾出更大的空间,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厮杀。根据国际咖啡组织2009年的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咖啡的消费量将增加到12万吨,届时市场零售额将达数百亿人民币,每年增长率超过50%。

经营咖啡店范文第8篇

“毕竟活下来,梦才有可能实现。”当然,最初假如客人有需要,奶和糖还是照旧供应的,这样过了一个月,他们才觉得可以试试看。“咖啡我们想要做得很专精,上海应该没有几家咖啡馆是不给奶精的,但是……”但是咖啡长黄俊豪却发现质馆不是沪上唯一拒绝糖和奶精的咖啡馆,他开玩笑说,“这让我有点不开心。”

假如你去到了这样一家没有花式咖啡、不提供奶精和糖却仍旧备受好评的咖啡店,说明你已经懂得什么叫做单品咖啡了。要是好奇心重一些,嘴巴再勤快一点,也能初步知晓精品咖啡的门道,精品咖啡其实是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制定出的一个规则,在果酸香气、醇厚度等等十几个项目上为一杯咖啡评分,总分在80分以上就算很好的咖啡了。你正在心里偷偷衡量百分制中80分的重量?假如将所有咖啡都堆成一座金字塔尖,精品咖啡已经站在最顶端了,而90分的咖啡很少很少,因为在咖啡的世界里,好味道和大产量常常不可兼得。

同事Nancy曾帮我洗脑,其实咖啡就是一种水果,并不神秘。亲自去过咖啡庄园的黄俊豪也跟我保证,事实的确如此。从水果变为一杯咖啡,过程也并不复杂——种植咖啡树后的第3年,庄园主首次收获果实,待到处理厂做去皮等处理后,咖啡豆被贸易商送往世界各地,再由烘焙师按照它们的特性加以烘焙。最后一个环节透明度更高,随意走入上海的一间以咖啡为经营目的的咖啡馆点单,都能看到咖啡师们的即刻冲泡。

在咖啡单上,质馆将咖啡的命名倒转过来,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故意勾引客人的好奇心,也是要从处理厂和庄园开始向顾客说明,逐渐过渡到熟识的咖啡品种。例如“加肯柯处理厂(处理厂名称)— 布隆迪(以国家命名咖啡树种也是惯常做法)”,以及“樱桃柑橘香气,均衡感很棒”这样清楚易懂的口味说明。

“好的东西不会无中生有,每个步骤都要很小心。”也许你觉得懂咖啡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人会告诉你,不难,找你喜欢的味道就可以了。但咖啡界确实有技术流的大神存在,似乎也只有高难度的考核才能证明他们异于常人,在咖啡界,通过这类考核的人会拿到相关认证书,黄俊豪也是这群佼佼者之一。

MO:了解咖啡的有效途径?

黄俊豪(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冲煮技师认证 SCAA/CQI认证 Q grader):了解咖啡的广度以及深度,还是来到咖啡馆比较好。网络知识较杂,一杯咖啡的成本没多少钱,但会用高价卖出是因为有专业支持,你和咖啡师聊天可以学到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