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贺南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让学生诵读背诵,然后讲讲大意主旨即可。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诗歌教学就成了背诵课。而我每回教诗歌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我就感到很欣慰。在此,想谈几点诗歌教学的尝试。
1.尝试通过捕捉意象来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诗歌其实很容易很简单,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不用教学参考书也能猜出八九成来。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言志,歌抒情,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有哪些规律?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规律: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等。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能听到或看到或感受到的形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其中“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能够成一幅图画,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幅不同的画面,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现代诗歌也一样,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其中“骑”“ 啊,我多伟大”“俯”“做牛马”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
2.尝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这个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也就是让学生去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作出如下推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图作如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
3.尝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的是雨后春景。
瞧,雨后那农家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无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无论你是一种怎样的迎接它的心情,总之,春总在你经意不经意间,来到你的面前。春天的到来,总是让人生出些许美好的向往或无端的惆怅,于是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于是也有“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之嗟叹。
穿越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浩如烟海的咏春名句,我们在感受到春的妩媚春的温情春的绚丽多姿时,也看到了人类生生不息中对未来始终如一的憧憬与描摹。在这个让人激动让人期待让人浮想联翩的季节里,或有精致如斯的小秘密破壳而出,或有宏伟壮丽的大手笔横空出世,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便山花烂漫,便香气扑鼻,便充满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机。
春给我们带来了辉煌的远景,也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勇气希望;春给我们前进的道路指引了方向,也给我们增加无穷的动力。
在春的温柔的目光中,所有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成功者和失败者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紧跟春的脚步,向未来的终点迈进奔跑。
【关键词】马年 《马诗》 赏析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同题材作品比较
这类作品的比较阅读重点应该是对相同点的把握而激发对不同点的探寻。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与《公输》进行比较阅读。首先找出两文的相同点:两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都是以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公输》一文通过记叙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论辩,充分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曹刿论战》一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明确了两课的相同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待战争这一点上,曹刿和墨子的做法一样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比较辨析,探寻出了二者的不同点: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迎战之策。因为墨子阻止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曹刿谋划的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样的比较辨析,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两篇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强化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再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把李贺的《南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之作比较,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都饱含诗人的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杜甫和陆游的爱国忧思与个人的爱国热忱息息相关,而李贺的爱国忧思则与个人怀才不遇的苦恼分不开。
二、同体裁作品比较
这类作品既体现了文体的共同特点,又突显了各自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岳阳楼记》时,我们就可以把学过的《醉翁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满井游记》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先理解每篇文章在选材、语言上的不同点,再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出“记”这类文体写作的共同特点: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借景抒情言志。学生具备了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再读课外类似的文章便可触类旁通。同样我们可以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体会“序”的特点和写法;把《小橘灯》、《驿路梨花》、《白杨礼赞》进行比较,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和运用等等。
三、同单元作品比较
相同单元的文章可以围绕一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期获得对这些问题的完全理解和掌握。比如人教版第五册前三单元都是议论文,学生学完这些单元后,我引导他们就“论点的提出”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看这些文章的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位置怎样,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按照要求,打破单元界限,认真比较阅读后,对论点有了以下较为全面的认识:1.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三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引用名言提出论点,从故事(生活现象)中提炼出论点;2.论点的位置有三处:可以在开头,可以在结尾,也可以在中间;3.论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鲜明、针对性强、有新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通过阅读实践获得的系统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会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同作家作品比较
同一作家的作品我们既可以比较其相同点,也可以比较其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如梦令》与后期作品《醉花阴》比较,以体会生活际遇的变化对词人创作风格的影响;把《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地领会这位大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其文章长于论辩、善于说理、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特点。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与他的《小石潭记》放在一起进行赏析,从而得出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游记体散文,同是写永州山川景物。不同点:《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写潭中鱼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写西山的“怪特”、“特立”,实际上是写自己的襟怀和个性。
五、不同流派作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