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介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范仲淹介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图分析:

《岳阳楼记》插图为张建武所作黑白图画,为岳阳楼俯视图,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图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图》,然而此图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图,再与本文的插图对比,发现插图与复原图构图相近。本图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图,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图形式为黑白图,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图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图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图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2篇

一、激感

情感导入比较常见。对一些蕴含深情或激情的课文,我们可在新课开始时,以饱满的热情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共鸣。例如,教学《春望》,我这样导入:爱国不分贵贱,不分民族,它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行为,不只是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也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长叹,也可以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春望》,看他是如何为国运的不堪而悲泣的。情感导入重在感染,重在利用感情引发共鸣,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以作者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选故事

故事导入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的导入往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听老师讲故事非常感兴趣。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设置悬念

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活思维,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设置悬念旨在激发兴趣,悬念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为尽快知道谜底,而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而这正是教学所需要的。如教学《风筝》,就可以悬念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设置悬念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要适度。太易,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学生无从探究,都会减弱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悬而可解才能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背景导入

初中生对历史上的事很感兴趣,而不少课文记载了许多历史上的事件,所以,以介绍历史背景导入新课,常常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简要介绍范仲淹的遭贬经过,有助于学生理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

五、以诗词对联导入

对联、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以“忆往昔,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今朝,有权有势,都来锦上添花!”导入《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人间的冷暖,更有助于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又如教学《出师表》,以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引导学生认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对联诗句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内蕴丰富,深含哲理,对学生的学有裨益,它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思古幽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3篇

1、体会琢磨文言字词句的准确性。

2、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3、理解并运用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作者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自读《岳阳楼记》,疏通字词句;2、查资料了解范仲淹生平和思想抱负。

一、检查预习

1、“岳阳楼记”的“记”是什么体裁?

明确:“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记人、记事、记物、记景。记景的目的往往在于书法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基本观点。

2、请一位同学翻译第一段。

二、疏通课文

1、第一段是记人、记事还是记景?

明确:记事。第一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藤子敬谪守巴陵郡,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2、 第二段请一位同学朗读并翻译。

明确: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怎能相同呢?

3、“予观夫巴陵胜状”至“前人之述备矣”记的主要是什么?

明确:记岳阳楼之景。记的是洞庭湖之胜状。

4、“衔”和“吞”可否换成“连”和“接”接呢?

明确:不能。“衔”和“吞”将无生命的洞庭湖写成有生命的,把“远山”和“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而“连”与“接”都是静止的画面。效果不够生动。

5、后面一句“然则……得无异乎?,“然”的意思是“这样,“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那么。我们知道在这里文义发生了转折,那么是由前面的写景转到了什么呢?

明确: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议论。

6、“得无异乎”怎样翻译更好呢?

明确:怎能有所不同。反问,语气更强烈。

7、表示转折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写景到议论情之异。

8、从下文看,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何异?

明确:悲与喜之异。

9、齐读第二段,教师翻译。

明确:“若夫”相当于“像那”,作用是引起下文论述。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这里的“去国怀乡”的“国”是指国都,而不是国家。

10、这一段景物有何特点?迁客骚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景物的特点是萧条,凄凉。迁客骚人的感情是悲伤。这是览物之情异之一——悲。

11、齐读第四段,请一位学生翻译。

明确: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2、这一段写的景又有什么特点呢?迁客骚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景色明媚。迁客骚人产生喜悦之情。这是览物之情异之二——喜。

三、分析文章主旨及艺术手法

1、迁客骚人由览不同之物所产生的悲与喜的感情是不是作者所认同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第五段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作者并不认同悲与喜之情。

2、 古仁人之心有何异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可以翻译这段话?

明确: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

3、这就是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那么从思想观点和胸襟的角度,谁来说说两者之间的不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古仁人不论是当不当官,古仁人都心怀天下,心怀百姓,他们的忧与喜总是与天下相关,这正是作者想要追寻的。再看迁客骚人,他们的悲与喜总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荣辱的影响,迁客骚人之心比较狭隘,作者运用对比,对比之下,古仁人更显得胸襟宽广了。

4、为了突出古仁人之心,作者运用对比,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心胸进行对比,突出了古仁人胸襟的伟大宽广。那么,通过对比,你知道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心了吗?请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抱负谈一谈。

明确: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情系苍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一生的追求。

四、总结

本文是篇“记”,通过记事记景最后发出议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开头第一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缘由,后介绍了洞庭湖的胜状,引出了迁客骚人对不通之景的不同感受。然而,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写景,而在有次引出一番关于古仁人之心的振聋发聩的议论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情怀。

五、复读课文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4篇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而《诗经》中的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许是世界上揭示飞鸟与湿地之间亲密关系的最诗意的记载。

这里是鄱阳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畔,古称番邑,是秦始皇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首批设立的县。自古以来,素有“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称,至今,当地最流行的白酒就是“饶州酒”,贯穿县城的那条河流叫“饶河”。这也是一座与鄱阳湖最有历史渊源的县,走街串巷,有个词最频繁地进入你的视线:湖城。

车轮驶入鄱阳县,广场雕塑、街边路灯、指示牌,每一处都有天鹅的造型,或俯首沉思,或展翅翱翔,无不流露出其与生俱来的优雅姿态。

一湖清水,白鹤翩翩

跟随着“天鹅”的身影,我们进入亚洲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为351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以自然的鄱阳湖、河流、草州、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拥有湿地植物141种;鱼类资源108种;鸟类资源132种。

正值隆冬时节,清冽的空气为公园增添了一分寂寥。穿过一小片竹林,便是乌金汉码头,乌金汊有99个岭88个洼,1967年,一批下放知青在这里种下大批树木,其中包括珍贵树种银杏、板栗、柏树等。坐在水上巴士中望去,湖面上最翠绿的一隅便是乌金汊。从码头搭乘景区专属的水上巴士,可以游览湿地公园的内湖和外湖,其中,内湖仅占58平方公里。越往内湖深处行进,湖水愈加清澈,冬日稀薄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洒在湖面上,那浅浅的蓝让人想起在高原人们对湖泊的称呼:海子。

刚过乌金汊,湖面上出现几根竹竿,三两只乌停留其上,看上去就像正在弹奏水上钢琴。我们此行的向导、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曹刚介绍说,那是野鱼鹰,从北方飞翔而来,喜欢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以及固定物上,于是公园工作人员在湖中竖起木桩,成为野鱼鹰的专属休憩地。

这只是来鄱阳湖越冬的数十万只候鸟中的一种。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5毫米,形成适宜鸟类生存的气候条件,加上长江鱼类溯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虾、螺、蚌等软体动物在此大量繁殖,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因此,每年10月底,成群结队的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一直停留到次年3月。特别是其中的白鹤,占到全球白鹤总数的90%以上。1985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闻讯带着世界各地的专家来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在鄱阳湖的大湖池看到由1,350只白鹤组成的罕见“鹤林”时,许多人热泪盈眶,并称这一壮观的场面为“中国的第二座长城”。

即便如此,能亲眼看见白鹤也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当我们的水上巴士刚刚驶入外湖,向导曹主任忽然站起身向外张望,声音也一下子兴奋起来,“白鹤”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的视线越过一片灰鹤,果然发现了两只白色的身影,依稀可以看见其头部和双腿呈砖红色,没过多久,它们便消失在片遍布枯草的滩地中,天空中依稀可见那翅膀下的黑色飞羽,应该是两只成年的白鹤了。“有些专业观鸟者一辈子也遇不见啊!”回到座位上,曹主任仍为我们的好运气感到高兴,“每年10月底,这些白鹤从西伯利亚一路南飞,经历数月,飞到江苏盐城落下,觅食一周之后继续前行,最终抵达鄱阳湖。”目前,全世界现存的白鹤仅有3,000多只,零散地分布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地带,而这一族群天生的“独身主义”(注:每只雌性白鹤一生只孕育两只蛋,而这两只自出生之日便相斗,直至斗死其中一只),让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存活下来的白鹤平均每只寿命高达70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香油洲,最诗意的草海

几乎所有的鸟在越冬期都是胆怯的,因此,我们的水上巴士始终缓缓前行,将马达声降到最低。外湖两边,望不到尽头的黄泥堤岸上,堆积了不少大型渔网,还有辛勤劳作的渔民们,女人在埋头清理渔网,男人在一起打造渔船,天空中,不时有威群结队的白额雁(俗称大雁)和赤麻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飞过,与当地放养的黄牛一起,描绘出派趣味盎然的水上田园风光。而早有耳闻的牛背鹭,据说只在夏天才会出现在黄牛背上。

在外湖遇见的唯一―艘渔船,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渔船体”,由四只小船捆绑而成,上面站满了鱼鹰,在两位老渔民的指挥下捕鱼。像这样传统的猎渔方式,在别处已很少看到,而野鱼鹰也是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之一。

香油洲是我们登陆后的第一站,这里拥有中国最诗意的大草原:春天,遍地开放的红花草,将这里装扮成一个粉色世界,夏天,烟波浩淼的天地间,是一片苍翠无垠的“江南草海”;秋天,芦苇片片,宛若白居易的那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致:冬天,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在宽阔的草洲上蜿蜒无限,候鸟出没其间,仿佛人间仙境。

因此,当被问到哪个季节的鄱阳湖最美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都笑而不答。只是当我们行走在香油洲上时,向导曹主任指着那些黄得泛白的草说,“夏天的时候,它们绿得没有一丝杂质,看得人心里发颤。”而在夏秋之交,坐着小船穿行在荻花丛中,是他记忆里最美的家乡画卷。

冬日的香油洲,少了一些色彩,多了几许宁静。穿梭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灰白色的芦苇、土黄色的枯草,和几处小湖泊是最常见的风景。草洲上的牛群,是附近村民用船只运过来的,牛儿们在洲上一呆就是两三个月,这里的水草营养好,无公害,肉牛总能卖出好价钱。

脚下的苔草,仿佛厚重的地毯铺在这一片湿地之上,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安全大道,然而,走在上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十来分钟,双脚便开始感觉沉重。偶尔遇见的几株杨树上,挂满了用来呼吸水分的“气根”,这个时候,才发现鞋底已经沾上了湿润的泥土,前方,一条小河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枯水季节形成的退湖湖水,仅深一尺左右,成为越冬候鸟的最佳觅食地,不远处干涸的地面上清晰的鸟爪印迹证明了这点。此时,我忽然想起鄱阳县的古名“番邑”,“番”字恰似一只乌爪踩在田地上,而鄱阳县的县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这样看来,鄱阳县自古就是一个吸引候鸟的地方,这样看来,现在鄱阳县政府提出的“浪花上的城市,鸟语下的乡村”,也算是实至名归。

传说这里原先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洲上土壤肥沃,村子的四周种了很多芝麻,家家都有磨香油的油坊,因此得名香油洲。另一

种说法是,丰水期时,这里的草被肥沃的淤泥淹没了,等枯水期时,革慢慢发芽生长,有的草最高可达1.5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上面就像浮了层油,并伴有浓郁的清香味,因此,这里就叫香油洲。曹主任介绍,去年12月份,2,000多名驴友组织来香油洲露营,苍翠的草原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场面蔚为壮观。现在来香油洲,除了观鸟,还可以玩障碍车等游戏,而香油洲跑马场和印象鄱阳湖项目已经启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感受鄱阳湖的独特风情。被天鹅追随的“鸟人”

早晨搭乘水上巴士的时候,我看见一名工作人员提着一个牌子:候鸟责任保护区。据说是要放置在湿地公园相应的位置,这些警示牌由湿地公园的候鸟救护中心,以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和渔业林业部门联合发起的。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列入中日保护协定的有55种,列入中澳保护协定的有14种。

在公园里,每天有一批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保护候鸟,“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也在公园里不时出现。事实上,多少年来,当地村民已经习惯了候鸟的存在,爱鸟护乌,妇孺皆知。

在坐落于公园内白沙洲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我们见到了只东方白鹳,与园区中心的岛屿上的十来只灰鹤、白枕鹤和蓑羽鹤在

起。也许是因为集体观念没有其他鹤类那么强,没过几分钟,这只东方白鹳便迈着轻盈的脚步,径直走向水中长台,远离那些远看与它相似的“鹤兄鹤弟们”,独自临水而立,在阳光下显得孤傲无比。借着块大石头的掩护,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它:眼眶和细长的双腿是红褐色,粗长的喙呈灰黑色,除了羽侧和尾部是黑色外,浑身洁白。

一个多月前,当地村民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内发现了这只受伤的“大鸟”,并将它及时送到救护站。东方白鹳属濒危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全球仅存不到3,000只。“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只,价值人民币20多万。”

说这话的是刘武,是鄱阳县野生动植物研究中心的主任,被戏称为“中国第一鸟人”,曾经在金融行业身居要职,后来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是养鸟,于是,投资近千万元打造出了中国的“天鹅湖”,被西方媒体誉为“天鹅王国里的年轻国王”。

“我的大学是在南昌念完的,但直到去年来鄱阳湖考察,才发现这里的湿地大草原,比我去过的内蒙古和新疆的草原还要美!”眼光敏锐的他,决定在这里设立候鸟驯养基地,保持湿地公园整个生物链的完整,给鸟类,也给人类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一想法与鄱阳国家湿地公园不谋而台。这位通晓鸟语的传奇“鸟人”,只要发出一声号令,那些平日神秘高贵的天鹅便翩翩而至,有的时候,他在开车,天鹅便在车窗边一路跟随。“天鹅是很有灵性的鸟类,它们会把出生时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或人认作母亲,并且再不改变。”由此,刘武计划将来与湿地公园一起推出“认领天鹅宝宝”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鸟类的行动中。

科学园的一侧,有一片幽静的小树林,里面搭建了八间小木屋,那是专为繁衍后代的候鸟们搭建的“蜜月房”,在另一侧是一处人工围成的“湿地”湖泊,这里将种植鄱阳湖湿地公园内的30C多种湿地植物,向人们展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古城,在水―方

湿地公园的最高点,在斗笠山山顶。这座远看海拔并不高的岛屿,爬起来却有些吃力。站在顶端,整个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色尽人眼底,正前方的个小渔村,仿佛漂浮在湖中。据曹主任介绍,那里的村民大多姓范,相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1036年,范仲淹被贬任饶州(今部阳)知府,虽然在鄱阳只有一年时间,但他至今仍是许多鄱阳人爱念叨的“知府范文正”。鄱阳县城老城区的建设规划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并且当时就设计好了防火设施、下水道等。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通过观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来描写洞庭湖的。而在鄱阳县城中心历史最悠久的芝山公园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他使用过的书房碧云轩,前面就是修建于唐朝年间的芝山寺,古寺一侧墙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唐井,也是范仲淹当年为庆祝挖井成功留下的墨宝。“怎么样?我们湿地公园的LOGO?”鄱阳县旅游局局长胡凌锋指向手中的名片,最上面一行是四只飞翔的鸟,分别是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初看是飞鸟,细看似祥云。”听完我们的回答,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愉悦的光芒,“我们鄱阳,真的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插图 语文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出自名家之手,与情文并茂的文字紧密配合,具有立体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掘插图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可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插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图文相顾、相得益彰,或轻描淡写,或一翻而过,或让学生略之一瞥,插图变成了课文的多余,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插图的画面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图是是鲁迅和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情形,反映了鲁迅同情悲哀之情,闰土的悲苦卑怯集于一身,水生的胆小怕见生人……学生除了读到这些信息外,又提出了闰土的破毡帽哪儿去了、留着大背头的发型不合适等质疑。

二、利用插图,了解时代背景。如古诗《观沧海》配有这样一幅插图:曹操跨战马傲立于碣石之巅,极目远眺,苍茫大海尽收眼底,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带着这种画面信息,联系时代背景,我做了这样的点拨:公元207年,曹操歼灭了袁绍实现了北方统一,踌躇满志,急于挥师南下完成统一大业。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曹操激情满怀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利用插图,预习课文。如散文诗《海燕》一文,让学生除了看课本中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的插图外,还要求课外通过其他媒体收集图片,充实资料,帮助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导入课文设计。如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鉴于本地学生难以亲眼见到紫藤萝,就首先让学生观察彩色插图中的紫藤萝,先整体观察花瀑,再细看花穗、花朵,直观地了解了紫藤萝的特点。紧接着发问:“紫藤萝是怎样一种花?”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顺理成章地朗读课文,这比朗读课文后再看插图效果好得多。

五、利用插图,阅读教学。如《背影》一文插图是“望父买橘”过程中父亲爬上月台的情形,这是文章的精彩片段,重点是细节描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画出重点动词揣摩,在品味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微倾”、“努力”这一细节时,参照插图就更能真切地感受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爱子之情之切。

六、利用插图,自主探究。《孔乙己》一文中有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插图,图中的孔乙己不是身材高大,而是面对着柜台坐在门槛外的地上,脸黑而瘦,须发蓬乱,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蒲包用草身挂在肩上,手抓着地面,满手是泥,可以看出他是用手走来的。柜台粉板上赫然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掌柜从柜台里伸出头来,满脸不高兴地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我让学生仔先观察,然后思考:1.孔乙己这次喝酒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孔乙己在这种境况下还到酒店喝酒,说明了他性格中的什么劣根性?3.面对眼下的孔乙己,掌柜幻想着他的十九个钱,揭示了这一人物的什么性格?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由身材高大变成了盘腿坐着,由青白脸色变成了黑而瘦,由长衫变成了破夹袄,这些变化说明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已到了悲惨的境况,却依然好吃懒做;而掌柜对处于绝境的孔乙己毫无同情之心,只管要钱,自私冷酷,可见当时人们的麻木、世态的炎凉。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主题,更准确地描写了孔乙己这一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的典型形象。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6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充溢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便有了一个如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问题,这“尊敬”“团结”便是一个道德问题;教室是学生生活的空间,桌凳、门窗是学校的公物,怎样对待公物也是一个道德问题;邻里之间、同事之间,直至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就应相互理解、包容、尊重和信任,这“理解”“包容”“尊重”“信任”亦是道德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语道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字、词、句、章的文法教学外,对于文章所彰显的道德教育,我们要同样予以关注。

在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却淡化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道德教育是空的,孩子考上名牌学校,能有一份如意的工作,才是实实在在的。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不惜花高价买资料、请家教,花费大量精力陪学、伴读,甚至到学校替孩子值日。一旦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则对孩子指责、打骂。这种缺乏道德约束的教育,换来的结果是,部分青少年不仅滋生了打架斗殴、偷窃、毁坏公物的恶习,更有甚者发展到心理畸变,抢劫杀人,甚至将罪恶之手伸向父母、同学和师长。2010年1月4日,北川中学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故意杀人案,16岁的犯罪嫌疑人因迷恋网络暴力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产生厌学、自卑心理和杀人的想法,杀害了另一名高一学生李某。2011年5月26日夜发生了云南昭通市昭通师专附中和昭通体育中学高中学生几十人械斗致死伤多人的案件。几年前,苏北某中学一个高三退学学生因不满学校对自己的处理,杀害了校长的子女和亲属一家四口,造成建国以来十分罕见的学校凶杀案。还有轰动全国的马家爵杀害四名同学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问题虽然出在大学,但这和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不无关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更是把道德伦理教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这要根据教学年级、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及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定。比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就要对当时的背景和文天祥的悲壮人生予以介绍,对于诗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重点阐发,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一些写景状物的名篇,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观察入微的生活体验,铺陈排比、写景状物的生花妙笔,更要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忧国忧民的胸襟。至于作者本人的人格力量,更是学生修养的圭臬。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那更是千百年来让人们潸然泪下的美文,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要善于提炼文中的思想道德精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 鉴赏 能力 技巧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是中、高考试题中比较稳定的题型,分值也较高,所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由于初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保证诗歌鉴赏题目不失分或者少失分呢?我认为可从能力培养和考试答题技巧两方面入手。

一、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一)要多读,培养语感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读的同时,还需要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让我们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感悟诗歌抒发的即时情怀。

(二)要多积累,储备诗歌知识

注意积累,要对诗歌的外在形式和内容表达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流派,理清诗歌发展脉络;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基本了解,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充分把握诗词语言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音乐性。

诗歌内容方面,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如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中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中寄托感情。边塞诗,有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也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咏怀诗的特点是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三)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鉴赏诗歌,要先把握好诗人的风格,这样才能对其作品有整体上的识别。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等。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通过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才能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诗歌语言一般有清新、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特点,不同风格诗人的语言特点也不同的。意象是诗歌非常重要的特点,诗人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松、竹、梅、菊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还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结构,常见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引用(包括引用典故)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在鉴赏诗歌时应对这些手法有所了解。

二、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目往往大同小异,无外乎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考查。考生在做题时要特别重视题目、作者、注释三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却能给人暗示。注释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范仲淹介绍范文第8篇

据介绍,去年春节期间,岳阳楼景区开始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截至目前,已有万名游客通过背诵《岳阳楼记》,登上了岳阳楼。国庆期间,背诵《岳阳楼记》免费参观更加火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同时还是财富。背诵名篇即可免费游景点,如今已成为一种颇有文化意味的旅游营销手段,受到普遍好评。除了岳阳楼,去年“五一”期间,江西南昌滕王阁推出了“背《滕王阁序》免费游滕王阁”活动,山东曲阜亦规定,在10分钟内完整背出《论语》中30条语录的游客可免费游览孔庙、孔府和孔林,都得到了游客积极响应。

旅游经济是一种买卖,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其中蕴含着精神愉悦、文化熏陶、知识传输、道德感化,以及山水人文营养的滋润。时下在不少地方,官员们有着做强做大旅游资源的良好初衷,但操作方法却很有问题―――只是简单粗糙地将名山大川、名楼大院圈起来卖票,将门票收入作为旅游经济的最重要考量标准,却忽视了对景点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和挖掘。门票越来越贵,越发让老百姓感到“玩不起”,一切为利益让道,使景区成了地方政府靠山吃山的那座垄断之山、靠水吃水的那条垄断之河。高价的门票使旅游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背离了民生,也加剧了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人文景点的文化资源流失、文化价值缩水。

正如岳阳楼离开了《岳阳楼记》将黯然失色,滕王阁离开了《滕王阁序》则与普通楼宇毫无两样,放大岳阳楼、滕王阁所携带的独特文化符号,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温暖公众心灵,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提升公众的美感享受,才是这些名楼最大的存在价值。只认门票不认人、只认金钱不认文化,孔方兄把关的文化名楼,是对创作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的范仲淹和王勃们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伤害。只有削平由金钱堆砌而成的高门槛,让文化真正成为通行证,名楼才能恢复文化高度,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极高位置。

背诵《岳阳楼记》免费登楼,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弘扬国学经典、普及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愿这种免费措施能够实现常态化,并由一楼一景向更多山水人文景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