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牧童的诗

描写牧童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牧童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1篇

常见的命题方式:

1. 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这首诗(词)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某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 请你对某字进行赏析。

5. 某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例如:(2011年天津高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解题思路】

(一)读懂诗歌大意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西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

(二)仔细审读题目

审读题目时要抓住几个关键点:三四句、卷、吼、表达效果、结合诗句。

(三)理清解题思路

1. 整体阅读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两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第七句写牧童躲雨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

2. 注意赏析角度

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文字魅力 体验情感 积淀底蕴

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凝练,韵律朗朗上口,想象大胆丰富,哲理深刻入微。对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所以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感受其中诗情画意的韵味。

一、“绘一幅彩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意境,画的神韵,真切阐释了诗词与绘画的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词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画家。王维是诗画派的代表,他的诗清新秀丽、色彩明丽如一幅幅风景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千百年来带来的是无限的遐想与美好的意境。

古诗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动手绘画,水彩画、蜡笔画、国画……按学生的意愿作画。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暮春时节村童扑蝶图,诗人伫立窗口,目光透过稀疏的篱墙投向一条又细又长蜿蜒伸向远方的田间小路。路旁的新枝上,细叶闪着嫩绿萦满枝头,丽日当空,微风轻拂,地面上树影斑驳;遍地盛开着的金灿灿的油菜花,满脸欢畅的孩童,以及那翩翩飞舞的黄蝴蝶,黄花、嫩叶、花瓣、飞蝶、篱笆、斜线、直线、弧线……一幅春意浓浓、自在其中的阳春景象,不同的学生描绘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风韵。

二、“演一出动画”

小学生天动、爱模仿,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讲故事、表演,把诗中描写的形象进行联想、补充、再创造,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对诗意的理解,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对主导作用的发挥,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袁枚《所见》中勾画的夏日牧归图。诗人起笔先描述了小牧童的动态情景,那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姿态,显现的是散漫、悠闲、放肆、享乐;随后笔锋一转,抓住小牧童静态的专注,那屏息凝神、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令人驻足欣赏。短短一首小诗动静结合,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悠闲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课上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同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演出空间,“在这样的傍晚,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你是一个牧童,你会唱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随即相互间进入情境,感受做一回乡下牧童的乐趣。

三、“品一种境界”

“诗言志 歌咏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诗歌,我们的精神需要诗意。诗情画意是灵魂深处宁静的追求,是欲说还休的纯净渴望,似有绕梁三日的余韵,让人沉醉不愿梦醒。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就是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动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得怡然自得,那样得超凡脱俗!陶渊明用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闲适心情,我们在感怀作者那种心境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喧闹的现实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一些世俗,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

四、“立一点志向”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运用抓题眼,抓重点词,读重点句子,了解特定历史背景环境等方法来感悟诗词所包蕴的精髓。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3篇

1、《村晚》这首古诗的意来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多的要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仿佛叼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牧童骑在牛背上慢慢往家回,手里拿着一支短笛,没有依照乐谱,随意吹着音调。

2、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4篇

唐代诗人元稹《田家词》云“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极其生动地描写了老牛在干旱田地上耕作的劳累。有牛尚且如此,农民要是没有牛,那就更加苦不堪言了。

元代诗人胡天游写了首《无牛叹》,诗之起句就叹息地说:“荒畴万顷连陂,躬耕无牛将奈何!”没办法,“老翁倭倭挟良,妇子并肩如橐驼。”但整天劳作还耕不了一亩,这个老翁到了晚上只得“卧看牵牛向天哭”。

唐代诗人张藉的《牧童诗》。“远牧牛,绕林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教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这几行长短句里,把牛群在草地上就食和公牛性喜角斗,牧童们不得不时时挥鞭驱赶的情景都写出来了。

最早具体描写牛的诗是《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犒。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与池,或寝或讹。”这首诗全面地描绘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等方面。

宋代梅尧臣的《耕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崎岖坎坷的山谷,异常炎热的天气,耕作时劳动的繁重艰辛“破领”。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时吃枯草。诗人一方面赞颂了耕牛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对耕牛的饥寒交迫困境倾注了莫大同情。

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不仅写出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虽然对众生贡献很多,而自己却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

宋代孔平仲的《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初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主任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北宋梅尧臣的《牛衣》:“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朔风吹栏牢,御冬赖苜麻。恶薄将异鞯,贪栖乃同被。重处不忘劬,老农非可鄙。”描写和赞扬了老农爱惜牛的情形。

“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唐刘叉《代牛言》)这首是借牛之口写的“代牛言”,实际上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吃上不敢奢望,渴时喝浑浊的河水,饥时对月喘粗气,生活是多么艰辛。虽然食不果腹,但却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即使创造的财富再多,仍不得休息。“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统治者多么的贪婪,而牛又是多么的勤劳。牛的吃苦耐劳,付出多而夺取少,默默无闻一心工作等优秀品质,多为使人们所歌咏赞颂。

南北宋时期李纲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历尽疲惫谁复伤。但得众生皆饱暖,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写牛的功绩卓著和悲惨遭遇,让人对比之下感到悲伤气愤,又歌颂牛的境界,只要广大人民都能吃饱穿暖,我自己瘦弱中病倒在夕阳下也无妨。此诗用感人的笔墨,勾勒出牛那崇高而又伟大的形象。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5篇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 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图。

3 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 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 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孟浩然 田园诗 白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89-02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继陶渊明之后也有继承者,但却很少有发展。直到盛唐时期,孟浩然的出现,才使田园诗走向了一个强盛时期。他继承并发扬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了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继承和发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首先是因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推崇。“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尝读《高士传》,最爱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随陶渊明把笔触伸向恬静安谧的田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与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有着很重要的关联。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又由于性格刚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结权贵,最终只能回归田园,以布衣终其一生。简单的生活经历,使孟浩然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田园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田园诗,在对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沉醉田园,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随着陶渊明的脚步,求仕未成,回归田园,在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中来寻找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沉醉田园,尽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过故人庄》这样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毫无负担的农家生活图景呀!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去做客。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亲切。一路进庄,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远处连绵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临窗把盏,看着窗外的打谷场和翠绿的菜园,家长里短,细细碎碎,说的都是有关农家收成、年景的轻松话题。不觉时间溜走,该告辞了。临走时,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还要来观赏。在这里,一盘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酿的美酒,清幽宁静的村庄,远处的青山,再辅以家常话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美好。身在这样的田园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来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农家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年过四十的诗人不做官,但却担忧农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农夫唠唠家常,扛着锄头随着调皮的牧童去田里劳作。田间地头,大家坐在一起,说到今年的年成气候,都说一定是个好年景。荷锄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说到是丰年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诗人是的快乐。农家的生活虽苦累,但却没有纷争,没有精神枷锁,是轻松的,随性的,这不正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活吗?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满了情趣。这首《戏题》(又作《戏赠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这是一组“客”与“主”的对话,诗人喝醉了还没醒过来,热情的主人又来了。“饭做好了,鸡也炖好了,快起来喝好酒吧”。“呼”、“已言”、“复道”,把主人的热情好客形象表现了出来,又反衬出了“客”与“主”之间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这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妙趣横生。

在孟浩然的笔下,农家热情,农人勤劳善良,田园静谧安详。身在这样的氛围里,心情自然快乐充实。

2 简单勾勒,白描平淡朴素的田园风光。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9-02

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人人都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王维诗中镜花水月般空灵意境的创造,除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独特的才艺气质密不可分。王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诗,以画家的气质入诗。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气的存在。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画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在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至于王维的田园诗,则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其着色不浓,却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选,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上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塑像,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锥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卜的叶子也开始稀疏;紧接着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

二、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诗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笼罩着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成为于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诗中有描写诗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篦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这些意象都是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着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这首小诗仅20字,诗人运用了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意境悠远。

在山水诗的描写中他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廊,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颔联写近景,步入终甫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颈联义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尾联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山居秋暝》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写牧童的诗范文第8篇

通过宗教的语言来表达群众的社会意识,既依赖于佛教的基本思想,又自然地越过其繁琐的推论和各种不必要的预设,直接选择佛教与民众意识相吻合的若干结论,用感受的方式和直接的生活语言来唤起宗教情绪。白话诗对枯燥无味的佛教说理诗进行了成功的改造,这种说理形式对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白居易等人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寒山、拾得、王梵志都是这种诗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诗僧,有关事迹,因历史记载的缺乏,很难确切地说清楚。比如寒山,很多人认为他是初唐的诗僧,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唐的诗僧。“寒山诗中的禅,可分为禅理、禅典和禅趣,而以禅趣诗为最高。”[4]四库馆臣评寒山诗说:“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诫。”然无论是何语,均以俗语出之。如《猪吃死人肉》一首:“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返猪道香。猪死抛江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噉,莲花生佛汤。”[5]以猪和人对举,截取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用极为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最后“莲花生佛汤”又揭示出俗世亦能成佛之理。他有时描绘自己的生活:“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叆。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用明白浅显的语言,表现快活自在的生活与明朗乐观的心境。遁隐林泉,与白云为侣,对着细草和青天,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灵魂也与寒岩同化,只有这时才对天地世事的变化无挂于心,而执着追求宇宙的永恒了。王梵志的时代早于寒山,他是唐代白话诗派的开创者。但他的诗作,《全唐诗》一首也没有收,直至20世纪初敦煌石窟的发现,才知道王梵志写过大量的白话诗。有关他的诗,20世纪有不少学者加以整理,如张锡厚的《王梵志诗集辑校》,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书前有序云:“但以佛教道法,无我哭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诫罪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具言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贯文、习丁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亦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婪之吏,稍息侵渔;尸禄之官,自当廉谨。各虽愚昧,情极怆然。一遍略寻,三思无忘。纵使大德讲说,不及读此善文。”

由此可见其诗的思想特色,无论是宣传教理,还是“具言时事”,目的都是“劝惩令善”。而其艺术特色则在于“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既不受经典正统的束缚,而以俗语为诗。如写自己的生活:“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歇。遨游自取足,谁能耐我何?”以语体的文句、白描的手法来描写自己的生活与心境,质朴浅显,与唐代文人的典雅诗风迥然不同。他的白话诗,一般采用五言的形式,也有七言、六言,甚至杂言诗。因其追求通俗,故押韵也不严格。诗的形式过于自由,试卷往往是各首连写,连题目都没有,但这些诗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因为王梵志出于初唐时代,而那时统治诗坛的唐初宫廷诗人继承六朝华靡的文风,注重形式的雕琢与词句的锤炼,而缺乏深刻的现实内容。王梵志采用当时的口语写作,诗风灵活自由,无疑在当时的环境中另开一路。皎然《诗式·跌宕格·骇俗》云:“其到如楚有接舆,鲁有原壤。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7]将其归入惊世骇俗一路,就是指其白话俚俗诗风而言。在表现方法上,他的诗以白描见长,参以叙述与议论,较少描写、抒情与各式各样的渲染,质朴无华,流转自然,与文人诗完全不同。项楚说:“中国民歌的老传统,以及佛教白话文体的新因素,在全民诗歌创作意识高涨的唐代相结合,促成了唐代白话诗的大量涌现,王梵志白话诗就是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一部分。王梵志白话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白话通俗文学的崛起。接踵而爱来的便是唐五代民间趣词和被总称为‘变文’的各种题材的说唱文学,它们对后代通俗文学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后半期的主流。王梵志诗的直接影响,便是开创了唐代白话诗派,寒山、拾得直接继承了王梵志白话诗的传统。”

二、“诗佛”王维

因其崇佛,故其与当时僧人多有交往。开元时期,来往最多的是北宗禅僧,同时又与华严宗、密宗、律宗等僧侣有交往。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道光禅师,因王维曾从其学佛十年。天宝年间随着南宗禅的北转,王维与南宗僧人接触颇多。故而从交往上看,王维是广泛结交各种僧侣,而不主一派。王维既为六祖禅师慧能写过塔铭,也为道光禅师、净觉禅师写过塔铭。但从总体上看,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而且表现出由北宗渐教转向南宗顿教的发展趋向。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来分析,可以分为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又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寓佛理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描绘佛寺的诗如《蓝田山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这首诗描写蓝田山石门精舍傍晚时分山水美景和月夜的幽丽景物。与老僧逍遥、深夜参禅、焚香静卧、牧童问樵融为一体,虽表现禅理而不是专言禅理,因而形象鲜明,不失为佳作。但这一类言佛理诗,大多数达不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因而缺少诗味。称颂禅师的诗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这时他已虔心向佛,故谒操禅师是要问其佛理,即“义中义”与“空病空”的道理,接着赞美操禅师具有天眼,神通广大,变化无穷,而自己进入寺中,觉得炎热顿消,当是禅师生风驱热的结果。像这样一首诗,虽对仗工稳,语言妥帖,但毫无形象可言,纯谈佛理和赞美禅师,在王维的诗中,应该是不成功的作品。王维寓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很多,在他晚年的生活中,游于风景优美的山水之地,与诗友裴迪和一些释子往来赋诗,表现隐逸生活的乐趣,并从中透露出禅意,应该是其人其诗的最高境界。他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就是他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他的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秒诠。”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开头着眼“空山”二字,起句明点,以不见人衬托山空;次句暗写,从不见到有闻,反衬山空。

三、四句写反景

作者细致地观察大自然光影投射与景物上的变化,表现山空,以至于反景与苔藓之外更无他物。表面上看,这首诗是见不出禅意的,但以禅入诗的真正成功之作都是意在言外。明李攀龙《唐诗训解》评曰:“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陈允吉先生说:“它做了一首融会浮屠微旨的山水田园短章,实兼有形象醒目、寓意富赡及理事关合自然等优点,感情深沉并饶儆戒意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