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顾城简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顾城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象;意象;顾城

“意向”(同“意象”)一词,源出于中国古典文论之中,《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司空图云“意向欲出,造化神奇”、何景明云: “意向应曰合,意向乖曰离”皆为中国古代对于意向的阐释。且不论此中所云之“意向”与现在乃至其意义是否相同,然从今日文坛对“意象”之看法,中国古代意象与之关系甚为密切,不可分割。西方“意象派”的出现使得中西意象得到相互映衬的局面。其实,将西方这一新的诗歌派别译名为“意象派”,是有其特殊含义的。Image一词在西方既是指“意象”又是指“想象”。而中文翻译称“意象派”正说明了中国学者对于其与中国传统意象的一种关系的认同和关注。

当然,虽然西方“意象派”之译名出于中国古典诗歌,但两个“意象”是有别的。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刘勰的“神与物游”;谢榛的“景乃诗之媒”乃至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都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而现代英美意象派则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和“准确的意象” (即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其浓缩、凝练诗情,藏而不露却又容易感受的特色,从本质上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相背离的,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并不是为感情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客观事物,而是限制了感情的抒发。

试举两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在这里,偏重“意象”的客体意味:意从象出,物我浑然,思与境谐。马致远为了表达孤客在外思念家乡,独自一人之感,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十个意象,每个意象都充满悲凉之感。而这种悲凉之感正是由“断肠人”所发出的,从而投影到各个具体的意象之中,从而根本上形成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物之悲凉乃人之悲凉也。而这里的物具有客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正与主人公“断肠人”在同一层面出现的客体。意象的运用实际上是给了主客体一个浑融的契机。

但是西方的意象则不同: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呈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埃德拉・庞德《在地铁站台》

很显然,庞德偏重意象的主体意味:象从意出,以意造象。意象所代表的主体出现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而作为客体的意象物则完全与诗中场景无关。诗人在运用“黑色枝条上朵朵花瓣”意象时更多地是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本身去寻找意象,而并不是注意这种意象是否出自当时的客观环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意象一般都是对原在的客观世界的模拟。而西方意象则不是,诗人的意象属于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西方诗人不习惯也不满足于找司空图所谓的“俯拾皆是”的现存客观物象来托物言志,不习惯于客观关联物的真实具体,而是从心意为起点,通过想象力去创造最能够达此心意的“心象”。

其实,通过主观造象在李白、屈原等少数诗人的作品中亦可见到。较为突出地如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意象描述。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U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这里,诸如“青冥”、“金银台”、“虎鼓瑟”、“鸾回车”、“仙之人”等等景观都是李白的“梦中”(可以归结为“想象”)所致,而并不是情景交融的客观产物,这里的意向更加偏重主观感情的抒发中因物而造象。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的“意象派”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诗人来说,主观造象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的“意象”运用较为复杂。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于追寻这种意象究竟是出自中国古代古典论著还是出自西方意象派的思想。笔者以为,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它的发展历程中既受到中国古代文献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冲击。所以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来说,其“意象”的运用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影响下出现的,而不能人为的去追究某种意象是出自哪一源头。但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受到西方意向主义的影响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试以两首诗为例比较:

海上的果园,为他挡开了西风,挡开了东风,顶住了海风;

面对巨大的沙丘。风在沙丘上,席卷过去,粗鄙的p结着盐花的草瑟瑟作答。

嘿,它抽打我的足踝!

希尔达・杜利特尔 道路神

在这里,道路神被给予了很强的“意向”的感觉具体性,造成一种咄咄逼人的质感,全文没有一个抽象词,而通过各种自然界的意向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女诗人努力捕捉瞬间的感觉,片段印象,将它们客观地叙述,而最后用它抽打我的足裸这样的词句来突出主体。这种感受,到此即指,而又发人深省。

朦胧诗的许多作者,正学习了这种“意向派”诗歌的表达方法。他们摒弃了现实的形象描绘,单线条的叙事,而追求主客观在意向里紧密结合。他们力图用这种简化了,心里化了的色彩、线条,给读者以更为复杂情感的感染,如顾城的《泡影》,作者将自己的情绪和感触隐藏在“泡影”这一意向的背后,引起读者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的万般揣测。而这种揣测正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意象派都十分关注之处。这样,中国古代诗歌、当代的朦胧诗、英美“意象派”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正是诗歌作为诗逐渐发展和迈向更加前沿的原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 庞德:回顾.见:20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顾城:顾城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顾城简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多种举措使得城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二元格局的步伐仍然缓慢,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现代物流服务已逐渐形成规范的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就成为重点之一,而第三方物流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一、第三方物流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是运用自身专业物流功能,或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或通过发挥其物流管理的优势,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仓储和加工、需求预测、物流信息、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高层次的全程物流服务。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方物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满足城乡对农产品、工业品的双向需求

农产品消费的重点在各个城市,而其生产却是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品种的要求愈加提高,以往靠农民自身运输来解决供需矛盾的方式已经大大不能满足要求,只有利用规模优势以及运输存储等专门技术才能满足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苛刻的要求。同时,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带动对大量的工业品消费,农村市场发展越来越快,这些也要依靠高效物流的保证。

(二)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农户联合体集中于自身的生产经营上,降低经营成本。农户在后续环节如运输、存储并不是他们的专长,而且他们也没有相应的设备来满足运输要求,尤其是那些有特殊运输要求的农产品,使得花费的成本会高昂。第三方物流凭借专业的物流功能,可以缩短农资和农产品的配送时间,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供应链成本,缓解交通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竞争力。

(三)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社会结构

在城市物流体系的基础上,第三方物流可以将城乡闲散物资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起来,统一对各项物资进行运营、组织和存储,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提高物流效率。同时,由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对物流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例如生鲜、果蔬类产品,易失水、易破损、易腐烂,对物流服务要求快速、及时、冷藏较高,粮食产品经常要求规模化运输,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实现有针对性地物流服务。

二、建设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

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通过第三方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共生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从而提升城乡物流的发展。具体模式见下图所示:

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图

(一)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体

第三方物流可以把城乡双向流通中出现的物流瓶颈、供需矛盾、信息失真等问题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了城乡流通的缓冲器,必须具备对物流的协调、组织、运作能力。它可以自行承担物流业务,也可以将一部分物流业务委托他人进行操作,可以是综合性物流企业,也可以是功能性物流企业。

1.城乡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资源的集成

通过将分散的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即将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客户资源、业务资源等进行整合,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伴随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大举进入,国内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的快速转变,将会加快第三方物流成为我国农业物流产业的主体。因此应大力培育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和提供的优质服务,解决城乡流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高城乡一体的物流体系的效率和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收益。

2.城乡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合作

在农村,由于专业物流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彼此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局部资源又有限,往往就破坏了整个城乡的大物流系统,这将导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建设过程中,只有从整体考虑,提升大局意识,加大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二)形成供需双方一体的供应链物流体系

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专业的运输、包装、搬运装卸、配送等环节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集成的物流服务供应方,同时,农户、农户合作组织、加工商和产品中间商、批发商等集成,形成物流服务的需求方。供应方和需求方相互合作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效率。那么,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纳入供应链,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将会实现物流企业和供应链更加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样通过这种稳定的长期契约关系,一方面互相建立起信任机制,增强信用度,降低了违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互相了解对方的要求,通过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也降低了履约成本。

(三)加强第三方物流服务基础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基础,没有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的发展就犹如空中楼阁。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道路、货运场站和物流集散设施(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个直接动力,尤其对于农产品、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流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配备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使冷藏仓储能力不断增强,尤其要加大对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专用仓库、特种仓库的配备,提高农产品储运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2.提升物流管理和技术水平

在农业物流运作中,需要有选择地采取延迟生产分离点、共同配送、流通中加工、货架信息化、物流绿色化等管理方式;同时,还要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资、农产品搬运装卸、运输、仓储、库存管理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快速整合,这对于城乡双向流通来说,作业效率更高,更能体现整个物流行业的管理技术水平。

虽然第三方物流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但却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第三方物流体系中,从生产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等物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需要及时处理,快速准确地传递。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时注意的问题

(一)要考虑到城乡差异

虽然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要兼顾城乡之间的平衡。但也要注意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业务时会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首要考虑要素,当其在执行城乡流通任务中,最有动力去寻找最优的物流方案。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在寻找最优物流方案时,有可能会牺牲位于弱势的农村物流的利益,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城乡物流之间的差距。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物流,必须要兼顾城乡之间的平衡。

(二)要加大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

地方政府要通过对城乡物流体系的引来来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在城乡一体的物流体系建设中,主要是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农业物流的发展:一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从自营物流中退出,消除存在的各种不利于现代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机制障碍,营造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经营环境;二是整合原有农产品物流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农产品物流企业向现代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转变;三是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1]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6-257.

[2]邓满.浅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J].中国商贸,2010(26).

顾城简介范文第3篇

武汉市城中村的文化景观价值分析

1.武汉市城中村文化景观的结构价值分析

新荣村――江滩文化。新荣村位于江岸区,也是武汉江滩文化景观的内容区之一,较为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为堤角公园,作为江南艺术风格的代表,与周围的民居相应和谐。这里的景致目前已发展为集防洪、休闲、旅游、体育健身为一体,以绿色基调为主、亲水为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大武汉精神的显著代表精神,是城中村发展的文化典范。

十里铺村――知音文化。位于汉阳的十里铺村,紧靠 “琴台千里觅知音”的古琴台,作为古楚文化代表的建筑典范,远看龟蛇二山玄武气象,邻月湖古琴台的古楚风韵都给这里的城中村未来建设树立了文化发展的基础。当然,目前由于十里铺村的城市改建对旧有原貌破坏严重,但是以古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对城中村的未来改建注入极大生机。

唐家墩村――里分文化。汉口的里分人居是武汉居民文化的缩影,也是汉口开埠后中西方建筑结合的艺术典范,这里的民居保留了完好的历史原貌,是汉派民居的代表,因而这一文化景观必然是武汉村落建筑的亮点,唐家墩村由于地域因素也受到这一风格的极大影响。

紫阳湖村――共和文化。两千年帝制武汉首义,的一声枪响缔造了中国的共和文明,作为红色起点的首义红楼也是共和文化的显著景致,紫阳湖村不仅是当时民居的代表,也是共和文明在武汉的缩影,对其进行文化开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东湖村――名人文化。东湖村毗邻风景秀丽的东湖风景区,不仅景色宜人,民居建筑也别有特色,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在这里定居,东湖梅岭、同志在珞珈山旧居等都在这里,名人效应的集聚也使得这里多了许多的文化光环。

2.武汉市城中村文化景观的建筑文化分析

新荣村――江滩文化。江南风格民居以白墙黑瓦为典范,园林式的民居不仅具备极强的观赏性,也符合江南潮湿多雨的气候模式。加上园林建筑的美感不仅美在建筑结构、整体布局,在小处一样独具匠心,例如在屋檐的雕琢、廊柱的修饰,汉派艺术的精华可以在这一点得到完全的释放,不仅有助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还可以加强文化修复,提升城中村的文化品位。

十里铺村――知音文化。传统文化中对知音角色极为推崇,中国人也崇尚在追求道义的时候遇到志同道合的知音,因而这一文化概念对国人的吸引力极大。加上古楚文化风格的建筑高廊回旋的形态极为优美,加上相应的文化产物,必然会衍生出繁荣的文化旅游项目,也有利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紫阳湖村――共和文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精神的写照,共和文化就是倡导敢为人先的首创意识,革命峥嵘岁月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红楼为代表的洋楼式建筑也是这一革命事件的见证。发扬紫阳湖公园风格建筑不仅可以协调当地的建筑风格,也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

东湖村――名人文化。武汉历代活跃着一批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卓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旅游者愿意亲近和了解名人,主要原因在于可以用他们的业绩来教育、激励现在的人们,当人们了解到这些文化精英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不仅会加深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同时还会通过审视名人在武汉留下的遗迹,而有所感悟和借鉴。

武汉市城中村文化改造体系的探索

1.建立城中村文化资源档案,实现建立文化景观识别系统

由于城中村各地的文化资源保存情况不一,为完整保留这一文化遗产,必然要建立完整统一的城中村文化资源档案,对城中村的文化景观和建筑文化进行备案,以提升其利用效率。同时,应对城中村文化资源的文化建构进行文化景观识别系统的设立,在这一系统上可以对城中村的文化资源进行标准的、系统的景观评测指标,以便更好的进行城中村改造。

2.形成有序的多层次文化景观系统

由于城中村的改建不能仅照顾到文化层面的效益,因而在综合城中村改建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之后,将整个武汉市的城中村文化改进成立一个有序的整体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景观系统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城市整体建筑美感,还能在体现城市纵向发展上实现突破。

3.创建城市文化景廊

在城中村的改造中,不仅要实现城中村个性的发挥,还要注重城中村整体的协作效应,因而针对不同的城中村要通过具体的方法进行改造,笔者进行思考后主要形成以下方案:

①整旧如旧

对文化景观已不复旧观的城中村依照原有样貌进行修复整理。如:紫阳湖村,这里的建筑基本要保持近代风貌,保留历史的厚重感,但是时间久远,可按照原样重建。

②场景还原

这一修复旨在针对民俗风情元素浓厚的城中村,可以实现原有风貌的再现。如:新荣村,在保持建筑整体协调观感的同时进行局部改造,可以在新修建的建筑上进行艺术创造。同时还可以让村民进行江南文化演义,保留武汉风味的曲艺表演等。

③记忆拼凑

这一方法是针对文化景观已基本丧失的城中村,可以通过对历史记忆方案的整理实现。通过素材收集查找《地方志》和历史典籍上的叙述进行复原。如:十里铺村,由于原有建筑受损严重,可以进行整体重建,实现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保持建筑的美观,也可以实现对楚文化的保护。

顾城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土地规划 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 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土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土地的优化设定了格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顾城简介范文第5篇

一、工作目标

摸清家底,本次“普查工作”目标是全面普查。健全机制,规范管理。通过“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地点、生态环境、维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及时制定维护规划,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组织领导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以区委常委、副区长为组长,区长助理、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同志为副组长的上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为推进我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名单见附件1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原则

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人群。普查力求涵盖所在区域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激进民间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别。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范围要兼顾城镇和乡村。要进行认真的复查、核对和认定,注重了解其现状;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的主要内容、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去粗取精,选出在区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进行重点深入调查;要依照激进民间文化原本的生态状况去调查和采录。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效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资料。对于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民族和民间激进文化,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

(二)濒危项目、濒危艺人优先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正在消亡。峡窝镇及各街道办事处要树立“抢救优先”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人来进行传承。由于各种原因。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的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以免呈现“人亡艺绝”状况。

(三)以普查技艺为主。

同时注意相关实物的收集。普查过程要重点围绕传承人的各项技艺(手工、扮演、叙述)展开对项目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的调查和记录。

(四)用文字(图表)摄影、摄像等综合记录原则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普查过程不只需要文字记录。如摄影、摄像等,注重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原真性地保存,如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生存原貌,为下一步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项目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奠定基础。

四、普查内容

凡我区范围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普查内容。具体包括:

(一)语言文字(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行话、暗话等。

(三)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四)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局部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佛教音乐等。

(五)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六)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巫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七)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八)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制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如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狩猎、饲养和畜牧业生产、商贸、副业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如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如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如节气与习俗、汉族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激进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如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如医药卫生知识(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物候天象知识、灾害知识、数理知识、丈量、纪事、营造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激进体育与竞技:室内游戏、庭院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博弈游戏、赛力竞技、技巧竞赛、杂耍(艺)竞技等。

五、方法方法

由镇、街道办事处组织村、社区查报线索和学校组织学生查报线索的方式,本次普查采取“自下而上查报线索、自上而下指导采录、上下联动实施普查”方式进行。区、镇和街道办事处联动进行采集,联动普点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一)普查准备阶段

包括任务、普查(城区或村落)确定、人员配备、工作方法、调查方法、目标、时间等。同时应拟订普查提纲、制作登记表格、绘制普查地图(可以用地图出版社印制的学生空白底图)等。制定普查计划。普查计划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普查人员的培训。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向全区居民(包括中小学生)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议书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见附件2鼓励广大居民、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全区的普查工作”努力发现更多线索。

(二)实地调查阶段

摸清线索。对本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全面调查。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理清外地现存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

做好登记。要根据预先估算的项目价值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情况,实地调查。区分轻重缓急,依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制定调查工作具体方案,明确完成调查的时间、力量的组成与负责人、需要提供的资料等。参与普查的人员一律要填写登记表格,并撰写普查日记。每进行一村(或社区)要在普查地图上作出标记。采集到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品、民俗实物、摄影摄像、仪式的素描,除了原件原物外,还要依照要求填写《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登记的项目,除了文本、实物的名称、内容简介、类别等外,还应包括讲述者、传承者、提供者、收藏者及年龄、性别,居住地的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名等。严禁不经过凭空假造假材料的做法。完全查清项目的来源与发展、主要的传承谱系和传承人、流行分布的区域、主要价值等的基础上,填写该项目的登记表。

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普查中。解一般情况后,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也可以以小型调查会形式进行。普查时,除搜集现有的书面简介资料和听取行政负责人的简略介绍外,主要是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气和独创性的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进行面对面采访、问答、扮演、展示。如条件允许,也可有限度地再现实际讲述、演唱、仪式时的环境,让她轻松自如地讲述或演唱(口头文学)扮演展示(民间舞蹈、戏曲、仪式、巫傩等)还要抓住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歌节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包括讲述文本和展演现场外,除在口头上搜集记录“活态”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还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过去或现在仍在流传的唱本、歌本、长诗、鼓词、皮影脚本、经书、图画册页等手抄本。

(三)普查总结阶段

对各项要求作出分析和统计,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并撰写调查演讲。调查演讲应依照普查计划和调查提纲逐一叙述。各项调查均需写出书面报告,对普查效果与调查完善水平作出评估。普查中采录的民间作品、搜集的民俗实物和民艺作品、调查采访时随机填写的表格、绘制的普查地图、摄制的照片与录音录像,均应登记造册,标明普查人员名单、普查时间、普查地区等。

通过研究和整理,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后。要形成以下效果:

内容包括普查工作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维护初步方案等。调查演讲。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分布图。

要逐项登记,收集的实物标本。对于收集的实物标本。专人管理,并根据需要上送。

即照片、录音、录像等,形象化的记录资料。对一些民间手工技艺的工具和产品实物,还要进行图例说明。

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装订成册。

五、时间布置

普查时间安排如下:根据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相关布置及我区实际。

对“普查工作”进行安排安排,全区发动(年4月20日-4月25日)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建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构,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普查队伍,落实相关经费,着手有关准备工作。

全面启动和完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相关单位碰头会,实施普查(年4月27日-6月30日)区在先行培训的基础上。通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和指导镇、街道办事处“普查工作”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对工作滞后和进程缓慢的单位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每周五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一次普查进度表。凡是普查后演讲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镇、街道办事处,要上报有主要领导签订的书面演讲。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分级汇集“普查工作”效果,总结验收(年7月1日-7月30日)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后。对普查到线索进行分类筛选,指导各镇、办填写相关表格。要统一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录音录像,形成完整的项目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演讲,做好“普查工作”总结。并依照全市统一部署,建立上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撰写我区“普查工作”总结,迎接市文化局验收(年7月30日—12月30日)完成普查、汇总的基础上。其内容包括“普查工作”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价值、现状等;将我区维护项目清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重点抢救项目名单、分期维护项目名单、维护工作计划、方案等装订成册,迎接市文化局验收。

六、具体要求

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峡窝镇及各街道办事处要在区政府的领导下,要大力宣传开展“普查工作”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将“普查工作”作为今年上半年文化工作的重点,严格依照实施方案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任务。

以镇办为基本实施单位,要切实做好组织落实。普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各镇办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并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成立若干个普查小组,以文化站干部、老艺人、退休老师、大学生村官等为骨干确定一批普查员,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普查员队伍。

要及时请示演讲。对涉及面较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加强对“普查工作”指导和协调。普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矛盾。需要组织更大范围的普查工作”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协调。

顾城简介范文第6篇

1存在问题

1.1迎合领导,植物配植被“官划”为了避免丢失唾手可得且数目可观的设计费,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惧怕得罪决策者,设计过程中一味的迎合决策者个人喜好与观点。规划成为“官划”,使得植物配植失去了科学性。

1.2追求效益,忽视植物生长特性有些设计者从本身利益角度出发,为了增加工程量,也为了竣工时相对比较好看一些,特地人为的增加树木、草坪种植密度。植物种植密度的增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还在植物今后的生长过程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分郁闭,造成植物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争光、争水、争肥,导致植物长势不好;由于过分郁闭,植物生长小气候湿度大,导致容易滋生病虫害。

1.3过分追求景观效果,植物配植单调园林设计者有时过度追求“艺术”景观效果,导致群落结构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不能发挥。近几年,一些园林设计者追求西方园林那种大面积草坪和色块植物拼成各式各样图案,一时间作者简介:杨连喜(1972-),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l北京农业2011年11月下旬刊大面积的草坪加上色块组成图案的绿化模式成为时尚。绿地缺乏灌木、小乔木的陪衬;路两侧站立一行或两行孤零零的树木,形似篱笆,而不是绿色走廊。一块绿地内使用的植物品种很少,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搭配不尽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立体绿化模式导致城市绿量严重不足。

1.4忽视植物生长环境,影响植物观赏效果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立地环境,但一些园林设计者却往往忽视这一重要因素。将盛开月季栽植于遮阴的地方,由于缺乏充足阳光,导致月季生长减弱,花朵减少或消失;在高架桥下面栽植大量金叶女贞色块,虽然可以成活,但却看不见植物应有的黄色。忽视植物生长环境,必然影响植物观赏效果。

1.5注重大树配置,忽视植物生态习性有些园林绿化单位对大树移植情有独钟,认为栽植的大树越多绿地的档次越高。树木栽植由原来的胸径10cm发展到现在50cm以上。为了保证成活,强行对树木修剪。过分追求大树配植不但极大地损害其原有的良好形态,而且也会造成移植树木生长缓慢,给生态资源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6重植物,忽略园林建筑建筑外观丰富多彩,造型独特,花木的“姿”“色”“香”“品”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使园林景观更加和谐优美。但部分园林绿化单位考虑建筑物理特性、功能特性过少,考虑植物变化性过多,结果导致整体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

2思考原则

2.1遵循生态学原理城市绿化应该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口1。设计者要充分理解主题意图,根据意图,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配植植物。各方面应即时沟通交换意见,避免不顾城市区域间存在的自然和环境差异,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和绿化效仿等问题的发生。

2.2认知园林植物特性植物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3】。系统、全面把握植物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等特性,是园林设计者利用不同植物的季相、形态和色彩等观赏习性来营造景观基本要求,也是植物造景内涵的重要支柱。可以避免栽植过程中为追求艺术效果而不顾植物立地环境,影响植物长势和景观效果。

2.3注意种植的形式、密度的合理性根据绿地的环境,植物在布局中主要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3种基本形式。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及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以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多采用自然式种植,使绿化种植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植物种植时应确定合适的密度。如果从远景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如追求近期效果,种植密度可稍密些;如远期、近期兼顾,那么就要考虑伐林办法或生长快慢的树相结合的方法。

2.4植物配置须层次分明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园林艺术的重要方式。根据树形高低、大小、花色、花期、落叶或常绿,多种植物搭配,可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有效延长。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植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来创造景观,可以构成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生物立体画。北京市马驹桥一带道路两侧利用碧绿地被、黄杨、鲜黄的迎春和紫红的红叶李构置成的立体轮廓创造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2.5植物配植须注重增加绿量进行植物配植时,绿化思维应从二维面积引向三维空间,由绿化覆盖面积引向绿色空间占有量。努力推广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地结构,增加城市绿量。目前,北京市乔灌草配置的适宜比例为l:6:20。即在29m的绿地上应设计1株乔木、6株灌木(不含绿篱)、20rn2草坪。

2.6绿化要遵重科学规律建设绿化生态城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要经过几十年才达到目标的。要使城市变成真正的生态型的园林或森林城市,对于我国不少城市而言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园林生态城市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绿化面积,还需要乔、灌、草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控制苗木规格.防止“大树进城”高的死亡率,胸径在5~15cm的苗木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是移栽的最佳时期。经过二三年就能形成150cm以上直径的树冠,树形健美,遮阴效果好。

2.7依照建筑所形成的自然环境园林建筑在发挥其景观艺术的同时,其布局将整体分隔成若干空间,不同空间对气候环境影响不同。在特定环境中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能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如紫竹院公园中的江南竹筠一景中就是利用周围假山及假山的潺潺水流、喷泉而形成的一个既背风、暖和又湿润的小气候。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种植着毛竹、桂竹、早园竹、方竹等几十种竹子,有许多种是在北京市其他一般地区根本不能成活的,而在这里却生长的良好。使江南竹筠成为京城独一无二的景观。

2.8依照园林建筑的用途植物的形、色、质等都蕴含着不同意义,依建筑物的用途,配植上相应植物,渲染烘托建筑气氛的同时,使植物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建筑物用途。如在幼儿园种植一些海棠、杏花、玉兰花、碧桃等这些色彩鲜明的植物,为幼儿园创造了活泼、明快的气氛。儿童在园中玩的过程中,认识植物、分辨色彩。

顾城简介范文第7篇

摘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制中的第三梯队,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市场定位不清、内控制度不完善、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本文将回顾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目前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公司治理;产品创新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河南漯河成立了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其宗旨是为城市和街道小企业和个体户服务,揭开了中国城市信用合作制发展的新篇章。在初期,一般都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进行管理,1986年开始,为加强统一监管,人民银行开始接手城信社的管理工作。1989年,针对城市信用社发展过多,竞争手段不当,片面追求规模,资产质量低,风险度高等状况,人民银行对城市信用社进行了清理整顿。

1995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35个大中城市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分期分批组建成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城市合作银行名称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2.工作转变阶段。1995至2002年间共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经营。按照四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的账面不良贷款率是30%,实际数值更大;若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的账面不良贷款率可能会超过50%。为了化解这些风险,人民银行召开了三次城市商业银行论坛及监管工作会议,共同分析形势、查找问题,为化解风险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城商行从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向了集合作战,其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

3.发展加速阶段。自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来,在银监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以及政府注资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风险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有效的风险处置和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从数量上看,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8家;从资产规模上看,至2012年第四季度末,城商行资产总额为12.35万亿元,比上期同年增长23.66%,占银行金融机构比例的9.24%。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

1.资产和负债迅速扩大。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至2012年底,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2.35万亿元,2003年到2012年间总资本增加了8.5倍,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由 5.3%提高到9.24%,提高了3.94个百分点;2012年末,城市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1.54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了8倍。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占比上升很快,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规模和影响力快速上升。

2.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趋势结束。2011年四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的0.9%降至0.8%,但在2012年四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81%。同时,2011年底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39亿元,较2010年增加13亿元;2012年底不良贷款余额为419,较2011年增加80亿元。

3.多途径进行资本补充。截至2011年底,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3%,但在2012年,这一数据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这与其在2009年到2010年间大举异地扩张的行为分不开。大举扩张导致资本的快速消耗,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上市无望的情况下,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成为诸多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主要途径,此外,节约成本、减少大型分支机构的开设也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手段。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社改造来的,发展历史短,资产规模比较小,经营基础弱,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归属于地方政府,经营活动易受行政干预,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没有自,导致资产质量不高、资产状况恶化、盈利水平较低,影响了后续发展。

(二)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目前来看,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不多,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盲目跟风,热衷于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不少城市商业银行都急于扩张进行跨区域经营。

(三)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特征明显,失衡现象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地域范围狭窄,经营的区域性较强,实力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已开始进行跨区域经营。目前来看,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程度上差别很大,每个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其实力雄厚,如北京银行的资产已突破万亿大关,经济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

(四)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大都未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同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受政府、大型国企操纵较多,严重影响了公司在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方面的完善。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导致高级管理层和公司业务人员的高离职率、人才流动性高和业务不稳定,经营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用人方面,裙带关系现象也非常严重。在经营方面,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严重,公司资产质量严重下降,阻碍了其健康持续发展。

(五)产品服务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虽然都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但是在利益和攀比心理的驱动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在追求做大。尤其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既无特色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弱,又无地缘优势、盈利保证的情况下,仍然跟风进行扩张,且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仅靠传统的存贷业务来维持利润,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其与市场上其它银行产品严重同质化,毫无特色之处,最终将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坚持产品差异化策略

为了持续性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战略,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形成业务特色与产品特色,并逐步在同行间形成比较优势。中间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极具潜力的收入来源,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在银行业中的地位更应该看到这一点,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领域,开辟新的利润空间,摆脱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

(二)明确市场定位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优质客户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它们在综合服务上占明显优势。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的特色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虽然北京银行在跨区域经营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也不乏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因为市场定位不准、盲目跟风而导致风险急剧增长的情况,因此在大企业和优质客户被瓜分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应回到其最初成立的初衷,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以服务当地经济、中下企业和居民为业务的核心,与大型商业银行展开错位竞争,利用当地条件,打造自身特色化产品,真正做到“立足本地,服务小微”。

(三)完善用人制度,提高专业人员的储备

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注重用人制度的完善,为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完善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及人才激励计划,提高薪酬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公司所需的具备风险管理能力及产品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除此之外,城市商业银行在用人方面应该摒除裙带关系,引进更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

(四)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了提高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内部建设。公司的运行应严格按照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五)加大银行业监管与调控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中央银行应改变单纯作为主管部门的观念,监管重心应由单纯的常规性稽核监督转变为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在监管工作中,应做到防范金融风险先行。其次,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要严加监管,帮助其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的比例及额度,并为处置不良贷款创造条件。第三,构筑金融安全网,逐步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状况的市场准入制、存款保险制和市场退出托管制等相关制度。第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来规范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同时金融立法也应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注重借鉴国际惯例和WTO的通行法则,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音提扎尔·托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及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2年08期.

[2]欧明刚,张坤.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银行家[J].2012年08期.

顾城简介范文第8篇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个探索方向。

一、少齐读,重美读,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单靠教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为了完成所谓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总舍不得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以讲代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呢?在齐整的朗读声中又能感受多少美呢?

某次听课时,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首欧阳修的《踏莎行》,全班同学把这首饱含离愁别恨的词读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且不说教师的表现,单就朗读而言,这时齐读就不妥了。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哀怨凄美的词,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不,绝对不能。齐读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全部改变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词的正确解读。不合适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不同的诗歌,题材不同,感情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美读。

古语说“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为之感受去咀嚼诗歌。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所以,诗歌教学,要多读少讲,在美读过程中获取美读感受,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以“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诗趣

当下,大部分语文教师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形式。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教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我们何尝不能简化学生阅读程序,取消传统的熟读,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在课堂上直接进入新的课文的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对诗人柳永,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即便有些同学知道,对他的认识也可能只停留在表层。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地介绍柳永白衣卿相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及创作情况,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会抓住契机,创新导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学生个人理解,让答案丰富多彩

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教师的助力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作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出现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情怀。但是不是所有婉约词都是这样呢?我们很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胸襟和气度丝毫不让须眉。可见,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

我们如果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培养,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四、创造活动情境,促进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非凡,楚辞乐府辉煌灿烂,唐诗宋词登峰造极。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才情卓越的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郭沫若等等,他们留给世界的经典作品,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读,仍然是那么美。那么震撼人心!在那专制黑暗的时期,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当下,浮躁的人们很少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以前学校举办一年一届诗词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与创新精神,让所有人惊讶。学生从朗诵比赛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升了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参赛的小部分同学,带给全体同学的是诗词的魅力,美的享受。这充分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藏,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