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已亥杂诗龚自珍

已亥杂诗龚自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1篇

1、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水花鸟,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国都沦陷之时,杜甫借花鸟抒悲痛之情:“_______,______”(《春望》);弃官离职之时,龚自珍借落花吟报国之志:“_______ ,_______”。(《已亥杂诗》)

3、①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做了诠释;南宋年间,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国难当头,在《过零丁洋》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②“月”常常入诗。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 ,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彩。

4、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句子“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宋代诗人常写一些哲理诗。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6、①诗言志。曹操在《观沧海》中表达了“老骥伏枥,_______”的心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的心志,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表达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愿。

②人生难免有别离。当我们面临分别时,也许会有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也许会有王维“________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告,也许会有王勃“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的大气豪迈。

7、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________ ,_________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8、“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和南宋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9、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这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2篇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__摘自龚自珍《已亥杂诗》。

秋风吹起,吹着马路边梧桐树的树叶沙沙作响,几片微微乏黄的落叶随风飘然而下,悄然落入泥土。看上去,睡得是那样的安祥。。

感情就像是一片落叶,随风吹起,随风而落,最后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像是在等待秋风唤醒它们的爱,也像是等待着被化作一泥土滋润万物。

站在窗前,我的心还是那样的安静,安静的像一片落叶。风把我吹到哪儿,我就落到哪儿。我以为这样就可以静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被来年的春天唤醒。可是落叶不是种子,更不会有第二次重生的机会。它永远只是树木的一个陪衬。我与她也是,分手后,就不可能有第二次牵手。

突然间,觉得身上有一阵微微的凉意,才发现原来是一阵秋风把我从思绪中带到眼前。

随手托起一片落叶,把它当爱情标本珍藏在日记的某个角落。等待某一天,被风唤醒。

一直以为落叶是树木更新的替代物,是没有感情的,而正好龚自珍诗人那句描写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发现原来落叶也是有情的,是无私的,是默默无闻的。

我便是那一片被人藏在书中的落叶。

那年秋天,风吹起满天的落叶,漫天飞舞,我和她在秋风中漫步。风吹着她的长长发丝,在风中飘动,样子很美。我们在风中抓落叶,嬉戏,相互追逐着。她银铃悦耳的笑声落入风中。现已成永恒的记忆。

如今站在窗前,远远的,我只能在原地守望,她的脸渐渐地在我头脑中模糊,模糊地像一个影子,也像一片飘落在泥土中的落叶,慢慢地失去了原本光鲜的颜色。

她说我就是她生命中的一片落叶,渺小,而微不足道。

她的眼中隐隐闪烁着几分忧伤,没人能够了解。她说她是一个喜欢秋天的女孩,喜欢秋天的宁静,喜欢秋天的博大,喜欢秋天的落叶。而我只能这样静静地看她慢慢远走。

那年秋天,我们牵手,那年秋天,我们分别。

…………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习;古诗词;感悟;意境;赏识;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学习和探究这些古诗词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古诗背景来挖掘诗词内涵,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使他们逐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意境,赏识人物形象,陶冶情操。

著名诗人王鸣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诗歌书写是一次次的精神还乡,是肉体漂泊后的灵魂回家。”这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无不渗透着诗人情感世界的影子,在美的意境中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形象。如八年级上册中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中,诗人借酒后的采菊、望山、看鸟等动态,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热爱自然、怡然自得的隐士风貌。这其中就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因此,诗人的生命体验决定着诗人创作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如八年级下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描绘风急势大的茅草被卷的情景中,有的高挂“长林梢”,有的下转“沉塘坳”之后,于是直接感叹:“南村穷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仗自叹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这几句诗中看到:一个羸弱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破烂不堪的茅屋前面,对着抱茅入竹的穷童大声呼喊,喊的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一个穷困潦倒无可奈何的诗人形象便展现了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叹诗人已穷困到何等的程度。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一形象难道是诗人自己吗?”“不仅仅是,还有大批的天下寒士。”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文写诗的深切感悟。古人写诗往往是在内心充满积愤、哀怨或愉悦、陶醉之时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随之诗人创作的形象也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如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南宋婉约派代表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写她中年孀居后,借暮春之景,抒发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吐露出了惜春自伤的感慨和无意梳妆的心境。丈夫早已去世,只身流落金华,眼望春景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欲语泪先流”。下阕作者内心情感更是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特别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巧用夸张的比喻,构成了情节的完整意境。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积极热烈的讨论,教师再引导他们体会诗词深沉忧郁的旋律,理解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结合背景认识到了一个孤苦凄凉、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诗言志”,古诗词往往通过诗人的志向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在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诗人的志向显得尤为突出。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诗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并且以孙权自比,“亲射虎,看孙郎”。下阕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虽有白发,但壮心不已,希望朝廷把边关事情委托于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就把精神百倍、有胆有识、英武刚健的英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面前,引发了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志向的诗词还有八年级下册收编的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中的最后一句既指明了落花化作春泥,滋养来年的花朵,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以自己的变革热情来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并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对诗人博大的胸襟、旷达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油然的敬佩。特别是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移情于落花,愿化作春泥,孕育春天生命的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进取,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又树立起了不屈不挠的诗人形象。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词,感悟诗词意境,赏识人物形象,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鉴赏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诗国》丛刊2010.(1)(总第六卷)王鸣久的诗论《诗悬》.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4篇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5篇

如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跟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较表中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他们的相同点有三个:

一、他们的课堂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魏书生老师在描述目标时用“定向”的说法,就是确定每课时的学习重点。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得明确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而杜郎口中学的老师直接表述为“明确目标”,在此之前多一个环节――“预习交流”。杜郎口中学有一节复习展示课,学生分六组,每组大约10人,各组围坐。各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复习目标商量一下。有小组说“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小组说“背诵古诗”,有小组说“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有小组说“理解重点诗句”。接着就让小组在指定的板面上写题目了。

无论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还是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还是学生自己确定,只要在单位时间可以操作,可以达成就行。

二、他们的学习活动都激发学习兴趣

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人人有事情可做,时时有事情可做。在“自学――讨论――答题”三个环节中,魏老师根据每个同学具有的长项,都要求他们担任“小老师”,同学既要给他人当老师,又要当他人的学生。就“答题”来说,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和“担任小老师”这双重任务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角色在变,学习紧张程度也在加深。

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分组合作――展示提升”两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紧张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我们还以一节语文复习课为例,第一组同学在黑板上书写杜甫的诗歌《春望》内容,下面设计了注音题(搔、簪)、填空题(表达战乱中思念亲人的诗句)、简答题(你从《春望》中望见了什么?诗中的“抵”字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二组书写的诗歌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三组书写的诗歌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四组书写的诗歌是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五组书写的诗歌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六组书写的诗歌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诗的一旁都书写了题目。同学们一个一个就是“小老师”,这边书写完毕,那边一个组接着一个组来展示复习现状,展示思维过程和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己归属,每个同学代表小组来展示,谁都有荣誉感、责任感,尽力体现团队精神,学习兴趣就在学习小组内被激活了。

从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语文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课前和课堂上,善于刺激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帮助学习后进生增强自信,正如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的“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从心底里愉悦起来,保持一种快乐感;启发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结果,间接建立兴趣;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鼓励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在报告中这样对我们说:“老师进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和学生的距离越近,办法越多。”如果我们老师放下架子,像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讲究科学,开放搞活,师生互动,我们就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三、他们都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民主与科学。民主就是尊重学生这个客体,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开发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探究资源。科学就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研究出适应学生学习及自我教育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魏老师在三个阶段体现主体性原则,体现民主性原则,体现合作性原则,体现创造性原则,体现发展性原则。

⒈自学阶段:“自学”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⒉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三个过程体现教学民主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高积极参与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情境,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

我们在比较中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和魏书生老师一样具有亲和力,生动活泼,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思考和探索,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空间。先学后教,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式,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两者比较以后,我们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和魏老师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一样,都严格限定了教师的精讲的时间,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将魏老师的教学模式活学活用了,一个一个都变成了“魏老师”,将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了。

我们不禁想到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的话“教导员不应当在漠不关心地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而应当在和他共同工作和积极帮助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他们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认识受教育者,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攫取人的生命之源,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