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活动记录

课外活动记录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1篇

1.我校课程开设齐全,课时足量;作息时间表、学校总课表、

教师课表等内容设计合理规范,张贴到位;教师担课包括兼代课程合理,分课均衡。

2.学校制定有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各种

制度内容完善,有条有理。

3.教案书写规范合理,目标明确环节齐全。学校领导分组巡课并做有巡课详细记录;校长、主任听课节数足,每节课都有评课记录。

4.作业、教案检查有记录,有结果;学校学期抽测考试有记录、有评比、有结果、有分析、有指导性意见。

5.教师课内外辅导有记录;教师上、下课按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良好,师生互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质量高;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课外作业,符合规定。课内外辅导及时、有针对性;特长学生辅导有辅导计划;教辅资料编制使用符合规定;节假日辅导无收费现象。

6.学校建立有学科教师课内自测与学校抽测考试相结合制度;抽测考试结果有分析、有总结、有改进措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组织、有过程、形式、结果等相关记录材料

7.体、音、美课程开设有质量,时间有保障,内容符合要求,“大课间”活动组织效果好。

8.学校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研究方向和

主题;有具体活动安排及活动情况记录材料;学校建立有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有具体活动安排,有活动记录材料;学校积极响应并组织教师参与各级教育教学业务活动,经费有保障,有记录材料。

9.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制、制度等健全完善;德育活动安排

有针对性,有记录材料。

10.各专用教室建设达标,室内物品摆放管理有序;图书等使用率高,有使用记录;室内有相关制度及档案材料。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2篇

在科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建、使用“实验记录本”,将学生单一课时的零碎记录引导为长时间线性、有序的记录。可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规范的实验记录的习惯。科学实验记录本的设立和使用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明确内容,规范制度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作科学记录本,要求每节科学课必带。为了让学生不受通用本上中格子的限制,更大限度地发挥记录的自主性,建议三、四年级用划横线的本子,五、六年级用空白本。要求每课、每个学生都要记录。记录的内容有:①课堂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②科学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老师的板书、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③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新的问题,课外活动的记载;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实验记录本的使用要有规范的书写格式。每次的记录都要有题头(题目、标题或问题)、日期、时间。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会帮助学生回忆和分析数据。因此,每次记录包含这些因素的做法应形成习惯。

二、把握记录时机,教给记录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探索时间,在最后的时间期限,要提醒学生:“记下你们的发现了吗?”在交流汇报后,再提醒学生:“把你认为该记下的都记下了吗?”不要让记录成为教学时间安排的“瓶颈”。当发现学生的记录本上有大量空白时,自己要反思: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了吗?

为提高记录效率,要教给学生记录的技巧。例如,做《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探究实验,一位老师让学生把马铃薯放进水槽以后马上记录观察到的马铃薯沉浮情况,另一位老师请学生耐心等待马铃薯和水槽里的水静止以后再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两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我认为后一位老师的时机把握更恰当、科学,因为有的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确定下来的,恰当时机的把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科学的经验,使探索更有效。

记录的技巧一般有:1.形象的图画与文字记录配合。例如“如何证明有空气的存在”,学生把“空瓶子倒着放入水中,然后用力挤瓶子,水中冒出气泡,说明瓶子里有空气”这段话转化为图画,就省去了文字描写的繁琐,更加简单明了。另外,一些小昆虫或小物品的外形特点也可以用图画出来。2.巧用、善用符号记录。记录本的第1页留空,记载特殊符号的说明,如用“”表示上升或浮,“”表示下降或沉(在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都能用上)。用“~”表示重复出现的文字。用“=”表示这段文字经常出现的词。如“压缩”这词在这段话里经常出现,就在第一次写后,在“压缩”的下面点两点,接下去的用“=”表示即可。这些符号是事先规定好的,大家都知道。彼此传阅时也可以看懂。个别学生可能还会有所创新,在记录中用上自己编的符号,为防止以后忘记,因此也要让学生将这些符号画在第1页上说明。如我在检查一名学生的笔记本时,看不懂“*”为何意,看了说明才知道是他自己“发明”的“重要”二字的简写。3.学会记录重点词句,提高记录效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用几个关键字表达出来。或者是当学生灵感突发或与他人交流共鸣时产生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时。即刻用关键字记下,有利于以后的回想。如在观察油菜花特征时,一些学生想到利用鼻子闻其气味。就可简单概括为“鼻闻――清香”。这种技巧会随着学生记录时间的增当而逐渐成熟。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最好在课堂中进行,课后教师还是要求学生把语句补充完整,否则时间一长,连自己都看不懂当时的想法了,这样的记录也就没有实效了。

记录为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明确记录内容,在确定记录方法时要尊重学生,选择适宜的记录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究。逐渐理解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三、逐步规范,持续激励,重在长效

作为一本长期带有即兴性质的实验记录本,对其中中长期作业的记录一定是零碎甚至是有些杂乱的,对此我们需要持包容的态度。小学科学课本里有很多的课外调查和小实验。如三年级的《养蚕》、《种凤仙花》;四年级的《动物的卵》……这些内容如果没有以中长期作业(通常要两个星期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话,很少有学生能持之以恒。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随身携带记录本,这也意味着,记录本可能会弄脏、弄皱、弄湿,甚至出现字迹潦草、语句不通或文字错误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应允许出现。通常这些现象的存在,更能说明学生记录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学生可以将科学记录本视为草稿本。但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都能够读懂的。教师在评价时,不应针对这些来评价。但在随后的指导中,需要提醒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语言,对观察的对象做准确详细地描述。

为了保障学生能积极记录,教师应做到:1.巧妙引导,善于激励。如让学生观察黄豆的发芽情况,教师可在黑板边写上:饱胀、胚根、胚芽、胚乳等词,供有困难的学生选择,使其能将记录进行下去。2.及时反馈,督促成效。在上课当中教师应对学生记录的方法、内容及记录的科学性做点评,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定期把学生的记录本收上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检查后再评定相应等级。3.定期交流,形式多样。(1)请学生读记录本,这种分享对个别什么也没记的学生来说就成了一种刺激。(2)展示优秀的笔记本,请这些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3)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记录的形式与方法,通过分析、甄别、选择,制订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4)将记录整理成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组织学生设计成黑板报、手抄报、小文集形式,或在班级中展览,或发表在校园网站上,给孩子充分展示的舞台。4.树立榜样,表彰优秀。定期对优秀的记录本给予表扬,让其在全班进行经验性汇报总结,并给予肯定和激励,既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今后的科学记录,又让其他的孩子有了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范本。5.结合个性,争创特色。提倡学生把记录本内容记得准确、完整的同时,争取有自己的个性。如有一学生擅长绘画,他就在自己的记录本上以绘画的形式为主甚至取代文字,创设了富有个性的记录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记录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认为,只要能有效实现记录目的,都要及时鼓励,大力倡导。

四、重视整理,分事解读,积极发挥记录的作用

记录本所记的内容都是在较为匆忙中写下的,或是教师的板书或是他人的想法,要想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就要学会整理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余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有助于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认真记录和整理,显现了记录的重要性,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观。

而记录和分享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记录后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集体的分享活动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需要学生把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和符号,再在交流中共享。这使学生的思维富有逻辑性。而且在记录中将抽象的信息转化成语言,能使孩子更关注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有的信息蕴含在记录中,需要学生观察、比较后才能发现规律,因此有助于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总之,交流有助于同伴间的学习和分享,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品质。

五、让评价与激励有机结合,延续探索兴趣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科学课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科学记录作出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享受到记录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如果老师对科学记录毫不重视,随学生任意写,日子久了,学生对记录的主动性会荡然无存。至于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评价,这要求我们科学老师不断思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及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进行评价与强化,另外可以在期中、期末进行展评。还可以把科学记录作为学生期末测评的一部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以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科学成绩,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记录,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记录对科学探究及在课外延伸等活动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S―T分析方法;问题类型分析方法

课堂观察是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使用最广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课堂观察方法定义

2002年,陈瑶对课堂观察方法给出了定义,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和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王陆教授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序列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情境转化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与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该结果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分析和推论,并由此促进教师实践行为改进,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课堂观察的特征

课堂观察工作具有一定的流程,它分成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观察阶段以及课后信息处理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它需要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聚焦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行为。基于以上的行为,总结出课堂观察最基本的特征是: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和情境性。

1、目的性,是指课堂观察者在课堂观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此次课堂观察的目的,因此,所选择的观察方法、运用的观察工具以及需要观察的内容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的观察目的。

2、系统性,是指围绕确定的课堂观察目的,将整个课堂观察的活动井然有条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展开。

3、理论性,是指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做指导,偏于实证主义的定量观察和偏于解释理论的定性观察都不能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教育现象发展的正确走向。

4、选择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课堂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自己观察的侧重点,不可能记录显示课堂的所有内容。在课堂观察中,根据观察目的,有选择性地观察记录某些方面的内容。

5、情境性,是指课堂观察是一种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为和时间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记录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记录观察者只可能在现场发生的一些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3]。

这些特征使得课堂观察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即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课堂观察方法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指标,课堂观察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比较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有: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根据对观察对象和情境的控制程度不同,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在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观察。而实验观察则需特别设计课堂情境,并且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观察者是否借用观察设备,如果观察者通过录音、录像、专用教室等设备进行观察,那么就属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则是观察者亲临现场,凭借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研究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及研究者是否在研究活动中扮演角色来区分是否为参与观察或者之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者在活动中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而非参与观察者只能作为旁观者置身于课堂情境之外进行观察。

4、结构观察与系统观察

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采用记号或符号的方法对要观察的事件进行统计性观察或记录;系统性观察则是观察者利用编码量表等系统观察分析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

5、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的区别主要看搜集的课堂资料的特征与属性。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课堂观察的资料。

四、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一)定性的课堂观察方法

定性的观察是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书面语言,用录音设备记录的口头语言,用其他工艺学手段记录的影像、照片等[4]。课堂中的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是田野笔记。它是指观察者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课堂观察中的所见、所听、所感等相关信息。主要记录课堂中人们的话语,可以是直接的引用,也可以概括要义,以便之后帮助观察者回顾当时课堂中的环境、人或活动。另外,观察者还可以记录自己的评价、情感等个人主观感受,以便课堂观察结束后做进一步分析研究。田野笔记的描述要竟可能详细,特别要注意对外显行为的描述。除了记录事件的表象,还要透过表象去揭露背后的本质,找出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

(二)定量的课堂观察方法

定量的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主要的记录方式有记号体系分析方法、编码体系分析方法。而应用于课堂观察的常用的记号体系分析方式有五种,分别是:问题类型分析方法、课堂有效性提问分析方法、课堂对话方式分析方法、师生对话深度分析方法、目标学生非投入行为分析方法。编码体系分析方法国内外已经有上百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互动分析的精度较高为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定量的课堂观察方法和定性的专家点评相结合,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才能有效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高效率地进行改进,提升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实验记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05-02

一、当前实验记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之一:平时的课堂上,科学老师一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准备了每个小组的活动材料,让儿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可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多数儿童都不能作观察实验的记录,真正记录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记录的,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本能保存的记录本。现状之二:在公开课上,记录纸使用得比较普遍,也是最注目的。但课后,很少有老师过问或研究儿童手中的记录纸;也很少有儿童会对这些记录纸保存起来,大部分都被扔进垃圾筒,一丢了之。似乎这记录纸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摆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原因分析:一是老师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得不够深入,对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二是科学记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对考试成绩没有直接的影响;三是由于老师本身的科学课枯燥、没有趣味,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愿做笔记了。

二、培养实验记录能力的策略

(一)观察活动是实验记录的源泉

《科学课程标准》在“观察、实验、制作”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儿童:“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用图画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之源,是探究活动必备的本领。

1.材料是观察的物质条件。使每一位儿童都有一份可观察研究的活动材料,这是培养能力的基本条件,只有儿童亲自动手操作,亲历活动的过程,才会有操作过程中那种或困难、或艰辛、或激动、或愉悦的体验。没有经历,也就不可能有体验,当然也不可能有感悟,自然也不可能有理想中的提高与发展。在教学《油菜花开了》这篇课文时,由于学校附近没有油菜,采不到油菜花。我特地跑到乡村里挖了两棵开满花的油菜。为每一位儿童的观察研究“花的结构”提供了条件。

2.观察活动是记录的前提。精心准备的材料,目的是让儿童进行详尽、细致的观察,经历观察的过程,获得观察的现象,感知观察的认识,体验观察的乐趣。《油菜花开了》的具体教学要求:先从整体上观察一株油菜的花,然后观察一朵油菜花,进而了解油菜花的各个组成部分。认识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对那些观察能力相对较弱的儿童给以更细致的帮助和指导,主动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指导他们怎样用镊子撕下萼片,又怎样用镊子钳住花瓣的基部,轻轻撕下花瓣,再用手去碰一碰雄蕊顶端的花粉,感受一下花粉容易脱落、雌蕊柱头有粘性等特点。通过指导,促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更快地得到发展。

3.时间是观察结果的保证。由于观察的材料和观察的内容不同、儿童个体的差异不同,因而观察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课堂上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儿童观察活动已经完成了,而有的还在进行当中,有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时就要合理调整教学的预设,以保证儿童的观察研究的时间。在特定的情况,也可以将没有完成观察的活动延续到下课,使儿童课后继续进行观察研究。

(二)科学探究必须做实验记录

1.明确实验记录内容。科学探究中需要记录的内容很多,在记录本里让儿童记些什么呢?我想不仅可以记一些计划、发现,在课文教学前,也可以让儿童调查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或是记录些自己知道的内容,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记录自己对探究内容产生的一些疑问,或对问题的推断或预测;记录研究方案的设计或方案;记录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推理后所得出的结论等等。虽然记录的内容较广,但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而是根据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要求,合理地确定记录内容,更好地发挥记录的作用。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5篇

一、“品”前有准备

教材、幼儿、教师、班级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对于老师来说,品课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作为品课者不认真分析就妄加评判,会出现不客观的现象,因此品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且不能马虎。

1.在品课前熟悉教材。现在很多公开教学,都将教案打印装订后发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且不论教案是详是简,至少脉络清晰,能够很快从教案中理清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了解活动的难点和重点,领略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除此之外,教师在拿到教案后,应仔细揣摩教案中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尽可能从教案中窥见活动的基本面貌。如果品课者事前没有准备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因为对教材的不熟悉而导致品课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2.了解自身的品课需要。教师想从品课中获得收获,学到方法和经验,在反思和比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这就需要品课者对自己的教学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要“品”什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是为改善自身教学中的不足而品,是为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而品,还是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何渗透到教学中而品。品课有了目标,才有了“品”的方向,品课的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3.选择合适的品课对象。听是品课中教师学习和切磋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听对品课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被品课的教师,也就是说,品课也要选择合适的对象。一般来说,要选择那些经验丰富、敢于创新、工作积极的教师的课来听。只有听这样的课,才可以学到如何上课,更能学习他们如何做教师,甚至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有所领悟。

二、“品”时会记录

一节课,教师不仅要会听、会看、会想,还要会记录。记录是品课的基础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资料,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的财富。[2]

1.记录自己的需要。如果在品课时有自己的目的,那么在记录时就可以详细记录自己需要的部分。比如,某教师非常关注社会活动教学中不同环节的小结,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使用不同的小结方式,以最大程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经验和印象。她在品课时就重点记录执教者在各环节的小结语。通过一次次记录的分析,这位教师在怎样进行有效的环节小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自己教学时环节小结的效果。以下是该老师记录的大班社会《微笑》中的部分环节小结及教师即时点评。

课堂实录:

教师:你会微笑吗?怎样的微笑才是美的?

小结:微笑时嘴唇微微张开,不出声,眼神笑着看着对方,微笑像一朵花,开在人们脸上。

教师:不知道我的微笑会不会传递给你?你的微笑会像接龙一样传递给好朋友吗?(幼儿依次将自己的微笑向好朋友、老师传递)

小结:你在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许多人一起微笑,就是一个家、一个幼儿园、一个张家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的表情。

教师:为什么北京的人们要寻找最美的微笑呢?(老师将收集到的“北京最美的微笑”图片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在欣赏中去换位,去感受图片上人们在微笑时的心情和情景,从而理解微笑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小结:微笑使人温暖、使人美丽;微笑带来友谊、带来快乐;微笑获得力量、帮助成功。

教师评价:这些小结语突出了五个特点――结出了优美:语言直观、优美、朗朗上口;结出了情感:始终以情感为脉络,层层递进,小结伴随着体验进行;结出了自然:幼儿的反馈是小结语设计的素材,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信息,依次来设计小结;结出了氛围:辅助方式相辅相成;结出了巧妙:小结语又是过渡语,二者合二为一,减少课堂教师语言的频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主动的思考。

2.记录活动的亮点

我们在品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一名刚刚走上幼教讲台的新教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何况是一节节精心准备,充分展示执教者才华和智慧的活动,必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在品课时要及时捕捉并记录。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的巧妙处理等等。记录活动的亮点,既能帮助教师积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又有助于教师改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以下是一位教师在听小班音乐《捉迷藏》时,对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份记录:

课堂实录:

教师:小兔子藏到哪里去了?

幼儿听到教师提问后,兴奋地在整个活动室东躲,活动秩序一下被打乱了。

此时,教师指着中间的场地说:小兔子的家在这里,外面有大灰狼哦,兔宝宝们快回家吧!

幼儿从四处跑回场地中的教师身边,活动继续。

教师评价:随机创设了小兔家的情境,将幼儿拉回活动中,教师有机智。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6篇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的几点做法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年来,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区里的《关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针对性、实用性强,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了“东霞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该“成长记录袋”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     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年级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对其工作意义、使用要求、各教师工作进度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开展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力求客观,不带随意性,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并将做好此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定期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改进意见,为下一期做好学生成长纪录积累经验。 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家校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 为充分展示实施“学生成长记录”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互帮互学和交流成果的机会,我校于六月中旬以开展“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组织低年级学生互学,请部分家长参加,推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     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共四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其中学生自评附有与家长、教师的知心话,家长评价附有对孩子的贴心话等。教师除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评价外,还注重学习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成长期望等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由于评价指标、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评价内容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模式。本学期期末我们除了语文笔试外,还增加了对学生口试、课外阅读、写字等考核。数学增加了口算考核、实践操作等项考核,其他学科也依据学科学习内容加大了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主题答辩等考核。目的就是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学科建立并执行优秀生免考制度和对“学困生”试行补考制。争取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有成功的希望。     新课程实验告诉我们,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创新,创建一个安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对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老师评价的语言形式单一,只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概括性语言评价学生,或当场发小红花之类的评价方式。开始孩子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滋味,成为一种形式。为使课堂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并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课堂评价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教师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其评价也必须具体化、准确化。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实现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评价的转变。如今我校已有部分教师自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其教学机智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有针对性评价。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读书读得好,评价时用“你读得这么出色,又流利,又有感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等评价语言。像这样的课堂口头即时评价具有针对性,能促进学生进步,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因为学生成长记录内容具有直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实行以月评价反馈为主。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要有一个阶段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则在期末全面地收集“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后再进行综合评价。即在期末前半个月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记录进行综合评价后,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然后组织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进行全面的评价;班主任再综合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意见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以及学科成绩等级评价、兴趣特长表现、成长记录总评价等进行全面评价,然后将《小学生素质评价表》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做为向家长报告的学生成长内容。     学年度的第二学期初,我们召开家长会时,再全面汇报学生上学期成长记录内容和综合考评成绩,指出学生在上学期参加学校学习活动中的成就与不足,为家长在新学期与教师一道指导孩子学做人、长知识、增才干、健体魄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工作的几点体会: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7篇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难点: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乒乓球、纸船、铁钉、弹珠;苹果(一个、一片);蜡烛(一根、一截);螺钉(大、小)

分组实验:装有泡沫、橡皮、铅笔、土豆、树叶、回形针的信封;水槽(每组1个);活动记录。年龄特征。

(2)要有指导性

很多时候,老师们设计的记录单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

(3)要有操作性

实验记录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记录时,就不会迷惘,无从下手。

《测量呼吸和心跳》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测量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变化,明确运动可以使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在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根据本课活动的特点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要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学生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注重实验记录的指导

实验内容记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之中,通过实验记录表内的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到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和发现。因此,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记录就变得尤其重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提出探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固体,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结合板书:固体)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固体,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一一出示乒乓球、弹珠、纸船、铁钉。分别认识这几种物体,并强调它们是固体。)

生1:我认为乒乓球会漂在水面上,弹珠会沉下去,纸船会浮在水面,铁钉会沉下去。

生2:我认为乒乓球和纸船会浮,弹珠和铁钉会沉。

生3:……

师:是不是这样呢?正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盆水,不妨我来试一试。(师一一演示)你猜对了吗?猜对的同学举手。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练语言

从回收的学生记录表记录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记录的信息会出现语序混乱、语句重复、没有重点等现象。在记录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做到严谨简练,抓住关键词。

(2)真实记录

课标中提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

(3)学会合作

记录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信息的记录并不单单是记录员的事,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形成的共同结果。这样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4.注重实验记录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

师小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结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沉、浮)

师: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固体都是这样的,你见过哪些?

生1:树叶浮在水上。

生2:羽毛浮在水上。

生3:铁块沉在水里。

生4:轮船浮在水上。

二、设计活动,引领深入探究

活动一:预测固体在水中出现的现象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固体,想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想。

师:打开信封看一看,都有些什么?

生:有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的信息非常广泛,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搜集到的课外资料等。它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课堂学习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积极性等,因此,要发挥实验记录的作用,就必须将实验记录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记录的兴趣,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三、结语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实验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了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也会沉、会浮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说,最后由记录员记录。

师出示记录表,讲述记录中的注意点。

1.记录在预测栏中;

2.记录时可用符号表示:如浮;沉

;可能浮?;可能沉?。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大家预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_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在实验时,操作员要注意轻拿轻放,可先放你们组认为预测最准确的固体。

2.放一个记录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记录。

3.注意桌面的清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哪些浮。

4.师:通过实验,你认为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沉,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浮?

生:我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是这样的吗?

相机演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出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学生异口同声说一个苹果重,师质疑: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

生:一个苹果会沉下去,一块苹果会浮上来。

师演示实验:将它们同时放入水里,生观察现象。

接着演示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放人水里的实验,生观察现象。

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同时浮在水里;

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同时浮在水里:

大螺钉和小螺钉同时沉入水里。

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重的物体不一定都沉在水里。

生2:我们不能讲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你看,一个苹果重,而一块苹果要轻得多,但它们都浮在水里;小螺钉要比大螺钉轻得多,但它们却都沉在水里。因此,我们能说物体在水里沉在水里是由于它重,浮在水里是由于它轻吗?(不能)它与物体本身的轻重有关系吗?(没有)

活动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

1.师过渡: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生沉默)

2.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放进的是哪里?(水里)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齐说:水。

3.师质疑: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图片:引导观察为什么一粒石子在水里会沉,一艘大船在水里会浮?)或许你能从这两幅图中找到答案。可以小组讨论讨论。

4.生小组讨论。

5.集体交流。

生1:可能是石子比水重,所以沉在水里;而轮船比水轻,所以浮在水上。

生2:可能轮船在大海里,大海里那么多水,它和那么多水比起来,会比他们轻得多,所以轮船会浮在水上。

生3:我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浮力有关,如果浮力大,物体就会浮上来;如果浮力小,物体就会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生沉默)

师:别急,待会儿,老师放一段视频,我想同学们看了后一定会明白的。

三、课堂延伸,揭示沉浮秘密

师:物体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播放视频。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到水里,知道了有的固体会沉,有的固体会浮。其实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探究。

【教后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2课。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大家对固体的性质有所了解,对于把固体放人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他们也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所判断,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因此,我在深入了解教材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并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注意选择材料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学生对固体沉浮的日常生活经验,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的、重的沉,小的、轻的浮。为此我特意和学生一起准备了生活中随手可得、形状质地不同、放人水中现象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而且又特意选用了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让学生预测,并进行演示实验,打破学生的思维误区。

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科学活动记录 插页 指导 评价

科学活动记录是学生科学活动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公开课观摩中还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下课,学生匆忙离开位置,教师忙着整理器材,唯独留下一张张实验记录单,孤零零地躺在桌上,飘到地上,或者被团成纸团扔入垃圾箱里。然而,如何使用好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是科学老师近几年来在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就“巧用科学活动记录”谈谈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插页,人人记录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收藏自己记录表的习惯,下课时将它丢弃。要知道这小小的一张纸,凝聚了老师们多少的心血、孩子们的智慧,收藏了多少的科学证据。为了不让有价值的东西随便流失,让学生准备个记录本,使它更好地收集起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人人准备一本带插页本的硬面本,这种本子既可以记录又可以插页添加,有时还可以把平时自己收集到的一些信息剪贴在插页上。如五上年级“太阳和影子”这课中,由于要记录一天中物体在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有些科学老师为了图方便,一个班级共同做一个实验。或者每组做一个实验,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来做一做,把铁钉在一天中不同时刻时的影子画在记录纸上,并写上当时的时间和温度,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研究,并连续性填写,磨炼了每位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意志。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记录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应该人人动手,都来记录。每个人准备一个记录本,使之成为了可能。当然在科学课堂上,有时为提高教学效率,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往往只有一个人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轮流当记录员,而其他同学课后把记录表的内容抄在自己的记录纸上,不但完善了每位同学的记录,而且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二、做好指导,学会记录

科学记录本记录什么?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科学记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的显性资料。做科学研究记录不是“一锅烩”,而是要让学生思考、筛选,记录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在这个方面,教师既不能剥夺学生自由的意愿,更不能缺少适度的引领。否则学生的手笔苦劳会是一场空,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记录的能力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是非判断的层面,很多信息他们没有能力去筛选,因此教师要多加指导,教给学生必要的记录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记录时,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记录形式要丰富。科学老师要精心设计实验记录单,充分利用苏教版科学配套的《小学科学实验册》中的记录表,让学生做好科学记录。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记录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运用多种形式简化研究记录。可以使用简洁的文字来描述来记录,也可以使用表格、图形、文图结合、标本、照片、或DV拍摄等方式来记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符号来记录。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记录物体沉浮可让学生用“”、“”来表示,学生记录会热情高涨,记录速度快,而且能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物体沉还是浮的特性。

2.科学记录内容要精选。我们提倡人人记录,人人有信息可记,并非是不加选择地全记,而是选择对有价值的信息,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杂乱的信息的进行筛选,记录那些有事实根据的、体现探究证据的信息;记录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有新发现、新争议的内容。缺少教师引领的学习活动是不健全的,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筛选记录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该导则导、该断则断”。

3.科学记录语言要简练。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如果我们一直要求学生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说话记录,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语言,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探究活动中,为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记录的内容应简捷明了,即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记录,这样才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评价记录

科学的教育需要用事实说话。把学生的记录本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小小的记录本就像无形的纽带贯穿着整个科学学习活动中,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我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另外,对科学记录的指导中激励性评价运用的时机、方式都是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内容。课堂上科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做的科学记录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及时强化;还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突出学生的记录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伴随着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