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莲的古诗

莲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莲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莲的古诗范文第1篇

有人说,莲是才子。不是的,她是才女。莲向来素面朝天——才女都有几分傲气。莲的颜色最自然:不是白得像鬼的纸色,也不是像没调匀的红颜料;姿势最大方:不像腊梅的矫揉造作,更不像桃花的搔首弄姿。

莲有自己的苦,但她从不表露出来。她是才女,有自己的才学,也有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宁愿把愁苦压在心里,带着端庄的笑,向世人展示最完美的一面。

赏莲,一定要乘着月色去看:幽幽的碧波中荡着上弦月,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恰似那“乘月采芙蓉”。

有人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凉。可以说此人懂莲,却又不完全懂。这不是媚态,而是莲压着愁苦,又不得不表示幸福的妩媚。也许,是这样吧。

在莲花峰下苦读的周茂叔不懂莲,为莲作赋的周敦颐也不懂莲,甚至,莲花宝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懂莲的,也许只有古诗中采莲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莲的古诗范文第2篇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莲的古诗范文第3篇

走进小禾源。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的水清澈见底,凑近一看,呀,还有许多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呢!河的源头有一株“正在入睡”的睡莲。每到夏天,睡莲就开出一朵黄艳艳的话儿。那花儿似乎是一位穿着黄色裙衫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呢!小河旁边有两棵盘槐,它们很特别因为别的树都是枝干越伸越高,而它却是垂下来的。远远望去,就像是两个绿色的喷泉,真漂亮!

我们走过深绿色的小木桥,就来到了趣亭。趣亭不但名字好听,而且风景也十分美。趣亭的顶上有六个棱角,每个棱角都微微往上翘。趣亭是黑色的,让我们体现到了它的古色古香。下课了,我们总是在趣亭中聊聊天,说说话,玩一玩。我们走过趣亭时总要驻足观赏那美丽的景色。

沿着那鹅卵石的小拱桥,我们来到了阴凉的诗词廊。诗词廊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紫藤。紫藤正是茂盛的时候,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儿空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生命在颤动。诗词廊的每一根柱子上面都刻满了许许多多的古诗。夏天,我总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诗词廊里诵读古诗。在诗词廊的长椅上还刻着象棋盘,要是我们带着棋的话,一定要去那儿下一盘。因为,小禾源的诗词廊里,既凉爽又舒服。

诗词廊的旁边有一棵雪松。虽然雪松已经枯死了,但是紫藤却爬满了整棵雪松,让雪松又有了新的生命。这时的雪松俨然像一位精神焕发的战士正在守护小禾源呢!

莲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一、深情朗读,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句中蕴含着意象,未经朗读,难以懂得它的意思,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掌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所以,学习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使其读准诗词,进而读懂含义。读准诗词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并且正确解读诗词中的字、词,尤其是常见的多音字。读懂的对象是重点的字词,并非整篇诗词,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同音或谐音字表达的意象,才能连贯全篇诗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例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前两句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它将诗的基调定为咏叹,但诗句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较强的声势。诗人通过散文化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仰望蜀道时的所见所想,这些句子是诗人强烈的感叹,仿佛自然地脱口而出。句首的 “噫吁唏”表达了作者的惊讶、诧异,而蜀道的高则通过“危”和“高”二字展现出来,“哉”和“乎”主要是作者的感叹,在朗读时可加延长音。学生在朗读时,先平缓、稍作停顿,接着升调继续读,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全诗的主旨。学生在朗读时还要有意识地把握各个意象。文字构成的意象并不是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字,有条理地整合零散的客观物象,使其成为整体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将月楼、落月、江月、孤月、江潭、江水、江流、春江等物体和景物构成了光影和夜景,有机结合了人、花、夜、春几个重要元素。通过把握这些主要的物象,可以将其合成整体意象――春江夜月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充分感受与欣赏美景,并且体会游子人在他乡的孤独。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象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除了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使其通过体会意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主题。意象是蕴含诗人思想的形象,寓意深刻,但它是空无的,并非真实存在,要准确把握意象,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想象能力,还要创设课堂情境,适当引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引起共鸣,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的课件,将赤壁景观展示给学生,使其通过直观地欣赏雄伟奇险的赤壁景象,观察浪花四溅的波浪、惊涛引起的水石相搏、高峭的陡壁、险怪的悬崖,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卷”“拍”“惊”“穿”“乱”等字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诗词的意蕴和自身感受。不同学生对诗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在对诗歌的理解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对比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发现诗词的意蕴,感悟作者的感情。如讲解《鹊桥仙》时,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使其理解所谓“爱情”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这样也会对其今后的人生形成积极影响。

三、拓展教学,丰富意象

把握诗词意象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巧,需要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身的认知,除了要依靠语文教材,还要积极延伸教材,实现课堂教学到生活和社会的拓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诗词意象。

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归纳意象,掌握各种意象代表的含义。比如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元稹《》一诗中就曾使用该意象赞扬这类人。鸿雁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象征,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鸿雁的身上。傲霜斗雪、生命力顽强是梅花的特点,陈亮的《梅花》不仅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同时也是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颂扬。除此之外,常见的古诗词意象还包括杜鹃、梧桐、莲花、松树、竹子、兰花等。

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谐音字,使诗词意象更加丰富。诗人经常将自身感情蕴藏于诗词的谐音字中,比如“柳”和“留”是谐音,“柳”可用于表示挽留,所以向亲友送上折柳,就是表达不舍与挽留的意思,如《雨霖铃》与《折杨柳》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怜”和“莲”是谐音,“莲”经常用来表达纯洁的爱情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莲的古诗范文第5篇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古诗词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头戏,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一、熟悉作者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作者是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原因是不了解李清照人生际遇、情感变化。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前期生活舒适安定,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离别相思。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流亡。B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就知道这“愁”里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二、多方探讨

(一)熟读成诵,领悟感情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反复品读,读出韵味,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释词解句,整体把握

古诗词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了困难。只有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才能理解诗词内容,领悟诗词意象。因此,必须教会学生理解诗词的方法,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三)锻字炼词,品析名句

讲授诗词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提高学生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四)抓住意象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意象连成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常见意象: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饮酒等。

(五)分析手法

1.分析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作者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词时,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作者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

莲的古诗范文第6篇

甚至网络上纷纷转载《计算机也能写宋词:科学终结意象构思》一类文章,说是“利用计算机分析《全宋词》,把句子打碎成词语,并归纳出宋词中的高频词汇,再按宋词格式就可以创作出一首首宋词了”。

因社会舆论的哗众取宠和21世纪的科技崇拜,因感情的粗疏和行为的草率,学生对古典诗歌疏离和隔膜,也就不足为奇。

语文教师怎么样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的美,甚而敢于品鉴古诗的优劣?笔者归纳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三部曲:找相异,看统一,品价值。

一、 寻找诗歌意象与描写对象的相异性

古诗固然有其高频词汇,但是词汇中的意象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描写对象。

意象是艺术形象,是从描写对象的本身特点中提取出来的,更是从诗人所希望的表达效果中提取出来的;提取的原则是这些艺术形象要能够表达诗人独特的生活特征、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

生活中本来的对象通常是怎样的?

诗人在作品中抓住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作的结构内部,体会意象与描写对象之间潜藏的相异性,进而对诗歌进行分析;分析意象中出奇制胜的、不落俗套的,分析意象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思想性。

比如“莲”(荷花、芙蓉、菡萏)这个意象,学生会因平时接触所见而觉得美丽,觉得一池塘的繁多;学生也会因初中所学的议论性散文《爱莲说》论说的高妙,以为得到了“莲”这个意象的一切高妙――莲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赏析古诗的时候就会凭印象先入为主并形成思维定势。

其实“莲”千姿百态。

孙绍振说:“要把矛盾揭示出来,就要把原来的与想象出来和写出来的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异抓住不放,才能进行分析;如果连揭示矛盾的能力都没有,就不能分析。”(《文学讲演录》)

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诗句里意象本身的特征想象、还原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淳朴如天籁,读此诗如同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荡舟荷塘,课堂上由一嗓音清脆的学生领唱前三句,再由位于教室四方的学生依次应和后四句,体会诗歌里的“鱼”和“莲”意象完美结合,和我们平常所见的散游的鱼和丛开的莲大不一样;学生方能体会到诗歌传达出的荷塘的生机美丽和人们的愉悦活泼。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通过大红大绿的撞色效果写出了西湖的美艳,令人欣赏眷恋。

到了柳宗元笔下,“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芙蓉不是表现美和生机,而是芳物备受摧残,这令人联想到作者境遇坎坷、屡遭贬谪、心情沉郁;换做是安居乐业的我们,见到夏雨中的荷花,说不定是畅快淋漓的洗礼之感,怎么会是“惊风乱”的受压迫被欺凌呢?

南唐中主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则是由自然的衰飒感叹人生的悲愁;荷花凋零,人人可见却未必人人会悟。

诗歌中的其他意象也必然有着该诗句中所绘的独特性,与其他诗句中所绘的相异性。

二、 理解意象丰富性后的情感统一性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为他的书斋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下联主张创作要有与众不同处。我们欣赏诗歌只有读出诗歌意象与描写对象的相异处,读出诗人的苦心经营,才谈得上分析诗歌。

郑板桥的上联主张笔墨简练,以少胜多。简练肯定不是单薄;好的诗歌往往意象不但独特,而且丰富;丰富却不是堆砌辞藻、繁复琐碎;反而能给我们充分的审美愉悦或者内心震撼,为什么?因为诗人把丰富的意象统一于深沉的情感之中。就像李渔说:“立主脑,减头绪。”意象应该在“主脑”(统一的情感)主持下达到纯粹而丰富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意象丰富性后的情感统一性”。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短短八句56字,写到的意象有连接“大荒”的城上“高楼”、茫茫的“海天”、惊风乱下的水中“芙蓉”、密雨斜侵下的墙上“薜荔”、重遮千里目的“岭树”,曲似九回肠的“江流”、“百越文身地”。这些意象各有特点,或者是环境的荒凉偏远,或者是芳物的备受摧残,或者是山川造成阻隔迂回。

其实就是这些意象,也是经过作者的苦心删选精心编排后才构建成诗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琢磨:

为什么是“惊风”而不是“冷风”?

为什么是“斜侵”而不是“斜飘”?

前者的狂乱惊恐、肆意侵袭不是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吗?柳宗元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才有如此寒意阵阵饱受欺凌又满含悲愤之句?

意象的丰富和感情的纯粹并不矛盾,柳宗元把环境的渺茫、偏远、阻隔、冷酷种种特征都统一于内心的情感之中,用一“滞”字做了归纳。“滞一乡”不仅是诗人因贬谪蛮荒而身体“滞留”的客观遭遇,更是心灵孤独无可慰藉、前途渺茫无可憧憬、命运残酷无可化解的情感“阻滞、淤滞”,丰富的意象在情感的统一调配中受到提炼和深化,也就给读者带来了厚重的心灵震撼。而柳宗元自己也在贬谪柳州短短四年后病逝,就像一语成谶,柳州终于成了他的生命“淤滞”之地。

《毛诗・大序》中写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意象表达强烈的抒情性,而少有故事性(叙事性)。因此,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如果不能读出意象之中作者情感的深沉,也就谈不上分析诗歌。只有理解诗歌意象丰富性后的情感统一性,才能读出其中深意。好的诗人必然是有才气的,能够提炼出简练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感情,能够通过意象承载那么深沉的感情、思想、内涵。

三、 品味诗歌超越功利的审美价值

诗人都是多情种子。当科学家们探索月球阴暗背面有什么,月球上的气体、矿物构成如何的时候,有才华的诗人恐怕已经在心里构想了月亮的一百个特征,而有意取舍、提炼意象了。

当我们过分强调事物的工具性时,我们会问:“做这些有什么用呢?”“读这些有什么用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审美“不计较功利,没有实用的目的性”。

情感的审美价值虽然不实用,但是很美好。这种美好穿越了时间、空间、历史、地域。而年轻的学生,有着年轻的心灵,应该更能感受这份美好情怀。

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不管是两千年前的人读,还是今人读,都会被这爱情的浓烈执着所震撼。即使有人宣称不再相信爱情,也是因为他不敢奢望自己遇到或者自己不敢如此付出,但这并不影响《上邪》带给人的冲击力。

琼瑶将《上邪》改编成《还珠格格》插曲:“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化,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笔者的侄女1999年3岁看《还珠》,到现在年年看重播,《上邪》的流韵就这样从3岁一直熏陶到她的少年和她的青年。

所以,诗歌的情感有其独立的价值――审美。西方专门将“审美价值”和理性相对,研究感情的学问,情趣的产生。

川端康成评论东山魁夷的画作:“有一件事却留在我的心中,没能写到文章里。那就是东山风景画中那种内在的魅力、精神的苦恼、不安的净福和虔敬。在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深处。”

教师要引领学生读诗歌,读出隐藏在意象深处感情的强度、趣味、境界,从而获得美的感悟与震撼,又在审美中得到精神的提升。

生活有多复杂,诗歌意象就有多复杂;诗歌意象多复杂,情感就有多复杂;而这复杂却可以表现得如此诗意――简约纯粹与丰富深沉的统一。

柳宗元感觉“密雨斜侵薜荔墙”重重侵袭;坡却觉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陶渊明沉浸在桃花源“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的想象中;秦观却觉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迷离绝望。

贺知章觉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之涣却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诗让我们更宽容,更深厚,更智慧。

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教学活动中,提升情趣,获得审美价值。

人们的感情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被“习惯”所抑制,比如朝九晚五带来的忙碌与压力,社会成见对人的影响与导向,传统道德施加的束缚,科学常识带给人的过多理性乏于感性。我们变得匆忙而迟钝。学生年轻的心灵、年轻的感觉可以在欣赏诗歌中保持鲜亮。

莲的古诗范文第7篇

《采莲曲》原文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意思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莲的古诗范文第8篇

既然读了书,就得用心去读,全身心的投入。读他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但读书也要有一定的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一定的时间。古人读书讲究的是惜“三上”珍“三余”,读[四书],研[四史]。

从小就爱漫步书香天空下的我,也读了不少书。虽没有独到见解,但却能用心体会。

我敬佩“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那份洁身自好的君子气概。我欣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那份胸襟。我更敬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份无私。我惊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那份固执。

在古诗的熏陶下,我也能吟上几句之呼者也,明白了“借酒销愁愁更愁的那种无奈。

古诗先在此告一段落,该说说文章了。名著的大门是爸爸引进的。他爱看四大名著的电视连续剧,无奈的我只好跟着一起打发时间。起初对这些毫无心趣的我,却能津津有味的跟着爸爸抢着看。长大些后,我就从一本本厚重的书入手,一知半解的读下去。

现在我也爱上了看外国小说。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更是我的最爱。甚至跟着安徒生提笔试着写起了童话,决定与他一比高下。

长久漫步在书香的天空下,会令你成为半个作家,甚至更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