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73-01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进。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进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2篇

师:(课件出示圆明园图片,配乐介绍)圆明园总面积5200多亩,相当于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天下无数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欣赏了圆明园的迷人图片,同学们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圆明园呢?

生:金碧辉煌、风景如画、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独一无二、奇珍异宝、举世闻名……

【点评】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师:可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辉煌。如今,圆明园里只有丛生的野草、埋没的残垣、的石柱……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师边说边板书,生跟着书空)齐读“圆明园”。(生齐读)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点评】叶老师用心引导学生书写课题,貌淡实浓,可谓用心良苦,使课一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毁灭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能读准字音了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咱们就跟着他读一遍。(课件出示词语,请生领读正音)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山村乡野 武陵春色 亭台楼阁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艺术瑰宝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销毁罪证 化为灰烬

师:这些词语都是四字词语,把它积累下来,牢牢记在心里。(生再读词语)

师:读了课文,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师:(板书:不可估量)什么叫“不可估量”?

生: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师: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读着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生: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

师: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师:是谁烧毁了圆明园?

生: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这两个强盗烧毁了圆明园。

师:这一把大火,让什么东西化为灰烬?

生:化为灰烬的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化为灰烬)

生:园林艺术的瑰宝也化为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生: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和文物都化为了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师:是啊!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圆明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

师:还有什么?

生:青铜礼器,名人书画。

师:说得完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齐读)

【点评】入课之后,教师首尾对照,直指“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出乎意料的重复板书,看似随意,实则充满匠心。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更是一段历史。

三、 细读课文,感受辉煌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用心感受它的辉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圆明园辉煌的?(板书: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圆明园那宏伟的建筑。谁来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

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你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

生: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生:圆明园凭各种风景名胜举世闻名。

【点评】好一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叶老师紧扣“举世闻名”进行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令人回味无穷。

生:圆明园凭它宏伟的建筑,它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主要部分;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板书:众星拱月)什么是“众星拱月”?

生: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

师:你们看,这就是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出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示意图)

师:这里的“月”指什么?这里的“星”又指什么?

生:“月”指圆明三园,“星”指环绕在它们周围的小园。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布局,这样宏伟的建筑,你想说什么呢?

生:惊叹、匠心独运、震撼、自豪……

师:圆明园历经清朝5代皇帝的精心修建,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皇家园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让我们带着自豪与敬佩再来读读这一段。(生齐读)

【点评】在释疑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的指

课堂

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精妙的布局令我们震憾,圆明园的建筑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找到一个圈一个,漏掉一个就是漏掉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建筑景观?

生: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是的,作者在写这些景观时,有大气的,也有――

生:小巧的。

师:有表现热闹的,也有――

生:象征宁静的。

师:(课件出示:有……也有……;有……也有……)作者就是用上这样一个特别的排比句,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如果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同样会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排比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从自由的品味探究里感受着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细细浏览一番。漫步园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出示圆明园建筑景观的图片)看着这样精美的建筑景观,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仿佛来到了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生:圆明园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进风景如画的圆明园,我陶醉了。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读着这些句子,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也是采用排比的手法。

师:既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也有――

生:根据诗人的想象建造而成。

师: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

生:西洋景观。

师:当我们走进这样精美的圆明园,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生齐读)

师:读了第2~3自然段,圆明园的美景浮现于眼前了吧?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用先总述后分述的的方法来写,条理清楚。

生:作者用了几个“有……还有……”描写了圆明园里的著名的民族建筑,给人印象深刻。

生:作者详写了园里的民族建筑,略写西洋景观,主次分明。

师:你们看,这就是“西洋景观”。(课件出示西洋景观的图片)但作者详写了民族建筑,而略写西洋景观。现在,让我们也用“有……还有……;有……还有……”的句式,写一写西洋景观。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生: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小楼,还有勒诺特尔式的庭园;有富丽堂皇的欧式宫殿,还有宏伟壮观的池塘喷泉。

生:有金碧辉煌的西洋楼,也有如诗如画的小亭台;有婀娜多姿的音乐喷泉,也有气魄雄伟的欧式宫殿。

【点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做到言意结合,读写结合。教者巧妙抓住文本中的西洋景观这一留白点,引导学生说写,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四、 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圆明园昔日如此辉煌,令世人惊叹,然而,这一奇迹在1860年化为了灰烬。它的毁灭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损失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加深对圆明园的了解。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3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多媒体以其特有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所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以《草原》这篇课文为例,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草原的美景描写得美不胜收。但就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草原,缺乏对草原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将图片、声音结合起来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对草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小学阅读教学应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影像资料和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展示出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品读、感悟。同时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劫掠产生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我想,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更能有效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妙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面对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促使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转变为学生的情感交际和需要,学生从“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此时,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课堂;激趣;互动

如今,电子白板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它引进课堂已经近四年了。最初对它的陌生、好奇,过渡到学习、尝试,再到现在的熟悉与喜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一大变革,为此,教师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投入到电子白板的使用中,优化了课堂教学。通过这几年的使用我充分感受到电子白板与语文课堂整合形成的优势,它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而不局限于有限的教材。下面,我仅就我的白板教学课的实践来谈几点思考。

一、巧用电子白板,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学生仍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这时如果贸然采用枯燥乏味的讲解导入,效果肯定差。若能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则能像磁石般把学生吸引过来,集中其注意力、拨动其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了解一些名胜古迹,一上课我就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自己制作的一组图片,配上动听悦耳的音乐,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故宫、水立方、鸟巢、天坛等一幅幅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这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看得更认真,听得更入神,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巧用电子白板,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电子白板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上公开课,往往使用多媒体,都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上课时就按照这个过程进行讲解,课件就是一个简单的播放过程,要出示的重点词句事先必须在课件中设计好,以点击按钮播放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老师一言堂,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瞪着一双大眼睛听,有的则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一点也听不进去,教师偶尔也会向学生提问,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教学内容的改变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批注,解决学生的疑问,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找出视频或音频资料,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加入教学内容中,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书本预习了解到什么?学生有的说鲸很大,伺机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电子笔做好批注,然后在白板上呈现出鲸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感受到鲸的“大”。接着我再问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叙述清楚的?学生说出不同的说明方法,我让学生上台拿电子笔用红色字迹在白板上画出句子并做好批注,写上说明方法。这样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三、巧用电子白板,化抽象为具体,使遥远变接近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对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比较陌生,进而对“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惨重的理解有难度,教学时我就借助资料和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并通过今昔的对比,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在课前交流时,先出示圆明园昔日的美景图,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蓬莱瑶台等,同时展现收藏的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及奇珍异宝。通过看图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情景,从而促发他们内心无比惋惜的情感。

在了解毁灭时,我插入影音《》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和清的无比憎恨,在爱恨情感中生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强烈感情。电子白板中的影音播放功能独有的播放和停止功能为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看提供了便利。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使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二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所体现的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整合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应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然而,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理解,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张家口地区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突出学练结合的功能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6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通常都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信息,所需要的数据、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已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养成和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与整理的习惯和技能非常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实效性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第一步:自选主题,收集信息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信息的搜集上更是如此。让学生围绕大的主题先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欲望。如《探究圆明园的兴衰》这次活动,先让学生围绕圆明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然后组织全班学生汇总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再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进行信息的搜集。这样一来将会比学生只能被动的听着老师对圆明园的介绍,效果要好的多,同时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第二步:收集信息,形式多样

1.分工合作。让学生去搜集的一些信息并不容易,为了降低难度,减轻学生搜集信息的负担,我经常采取让学生分小组、分任务去搜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有目的地参与到信息搜集的活动中,避免信息的重复,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信息的获取,方式要多样化。有的时后我刚刚提出课前查阅信息的要求,马上就会有学生以“我家没电脑”、“我家不能上网”为由来作为不能搜集到信息的借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快捷模式,已让学生忽视了使用其它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导致信息分享时,出现只有极个别学生展示的局面,大大降低了课堂思维冲突的形成。

针对这个问题,我提示学生搜集信息不要只限于电脑,还可以从阅读课外读物中获取信息;通过调查访问获取信息;通过实地考察活动等方式获取信息。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例如:开展“走进花市十景”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小组分工,有的搜集文字信息、有的拍照、有的向居民进行调查访问。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更注重文字信息的搜集,个别学生有时能搜集一些图片,但是缺乏对相关的数字、声音和图像的信息搜集。例如:在研究茶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围绕茶的种类、茶的产地等主题搜集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而忽视了与茶有关的诗词和歌曲等信息的搜集。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我及时提醒学生搜集的内容不要只是文字信息,还可以搜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因此在后来的《探究圆明园的兴衰》活动中,学生不但下载了许多图片,有的学生还找来了一段相关的视频,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

第三步:整理信息,甄别优劣

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源并非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通常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信息的任务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只要是跟论题有一点点相关的信息往往都搜集上来,对大量信息缺乏加工与整理,仅以当作任务来完成。而且还以谁搜集到的信息数量多作为自己信息搜集情况优劣的自我评价标准。在课堂交流中,有时就变成了单一的读资料,而学生也不会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归纳、概括和编辑,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找到对自己研究主题有利的信息而加以利用。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一大堆搜集来的资料中找到重点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拿到一份资料,我先指导学生进行粗读,标注出与自己的研究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细读,画出重点的语句。最后再精读,保留下更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

第四步:交流信息,形式多样

围绕小组的研究主题,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小组成员搜集的有关文字、图片等信息,进行整理。可以利用电脑完成一份围绕主题、图文并茂、生动完整的幻灯片,也可以制作各种小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的信息更有实效性。例如:在开展“探究圆明园的兴衰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围绕小组的研究主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信息,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反复修改幻灯片以达到被组员们一致认为满意的效果。

学生交流信息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我发现交流的方式却比较单一。现在的学生非常喜欢在电脑上操作,对幻灯片的制作非常感兴趣,因此每个小组都制作了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交流。为了使展示交流的方式多样化,我鼓励学生制作了电子小报或手制小报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样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搜集相关的信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大信息量。更易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同学们对搜集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信息搜集,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整理;并能积极地参与信息的交流和展示的活动。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有效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能引导学生主动“瞻前顾后”地学习,这样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有效的了。那么,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如何上呢?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学习情境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一课时通常就是导入新课,就是初读课文,就是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字一个字,从音到形到义,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学生了如指掌,也就容易心生厌烦。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常中有变,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和地方名词,如果第一课时依然是按照固定程序读词语、读课文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这些词语没能在第一课时内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了城市孩子人虽小,却已游历山山水水,见多识广。全班约一半的学生已游览了圆明园,文中提到的多处景点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

(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快速浏览课文,圆明园又叫做什么呢?根据你所知道的,简单说说这名字的由来。

(让学生快速找到“皇家园林”“圆明三园”“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词语,感受到了阅读发现的乐趣。不仅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师:是的,这就是美丽的圆明园,它是一个奇迹。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美丽图片。

(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圆明园图片,从视觉上感受着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从而形象理解了“瑰宝”“精华”等词语的含义。)

出示词语:

师:同学们,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画。我知道你们已游览过许多风景名胜,能不能结合你们的游历介绍介绍这一幅幅美丽的画?

(学生或展示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或介绍自己旅游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或交流从网络上、课外书上搜集来的资料……大家兴趣盎然,交流展示的过程既学习了词语,又使得学生整体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以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突出一个“读”字——转变学习方式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要肯于下功夫,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当然,多读书并不是让学生自己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读书。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的朗读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示范。

(1)她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了小女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A、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学习“炸”。)

B、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C、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学习“型、否”)

D、区别“血”的读音和用法。(流血、输血、血型、血管)、(献血、抽血、失去的血、所有的血)

E、文中出现过她的名字吗?你猜猜为什么会没有名字?了解文章的背景。

(2)“我”又是谁?(学习“阮恒”)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阮恒的呢?请你找出来,稍做记号,并读一读。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D、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E、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F、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师:刚才几个同学读了描写阮恒的句子,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句子中有几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学习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哭”的词语。)

……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让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标,读得扎实,读得具体。

三、突出一个“放”字——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更不应该是孤零零地存在着的。它应该向课前延伸,链接学生的“已知”;它应该向课后延伸,衔接学生的“未知”,也就是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首先,培养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在预习中,学生除了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外,还应该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批注读书感受等。如《触摸春天》的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字典理解生字词以及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4)在家里,蒙上自己的眼睛,体验一下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或资料展示,或听写词语,或交流感受。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无疑会增添学文的底气,热情会更高涨,思维会更活跃,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这样,第一课时的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丰富。

其次,设置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是《触摸春天》一课,在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同学们,‘我仿佛看见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你看到了安静怎样的内心世界?她会对蝴蝶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足够引起同学们对安静“内心世界”的关注,从而步步深入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感悟安静对蝴蝶的关爱、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8篇

第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第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多媒体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第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第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第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