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讲坛弟子规

百家讲坛弟子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弟子规 修身 养性 实践

近年来,在一些有识之士不遗余力的倡导与推广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掀起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令人欢欣鼓舞。晚清蒙学规范类伦理著作《弟子规》,这本此前鲜为人知的启蒙读物亦受到许多幼儿园、中小学校,甚至知名企业的热棒。2010年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之后,坊间、学界对《弟子规》的争议更是此起彼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东省教育部门则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弟子规》热推动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更多的年轻父母更加关注孩子行为规范教育,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理性思考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问题。

一、理性批判是前提

在对看待《弟子规》等传统读物这个问题上,我们往往会“一叶障目”,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在今天还有用的内容,而不是关注它无用之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拿到现在来用,肯定有不适用的地方。一大筐苹果,我们不捡那些好的来吃,为什么专挑那几个烂的呢。人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道德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更应该拷问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导,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偷书的。凭心而论,《弟子规》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塑造奴化人格等消极落后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宜。但是,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它有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大可不必断章取义,咬文嚼字,患得患失。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可以提升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二、躬身笃行是根本

先贤训言,句句实在,不只是说说而已,乃是实证所得,贵在得意忘言,重在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求真知。有道是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现行体制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大学生,直至研究生均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就是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起码的公众德修养也难以养成,一些企业家也在感叹,招来的高学历人才知识结构没问题,技能操作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得规矩。说到底,不是学的不多,而是习的太少。一位智者坦言,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天平的一边;天平的另一边是《弟子规》,也就是笃行。即便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都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躬身笃行,那也只是助长人的傲慢之心,博学无益,一言以蔽之。还有一位学者也说离开水的岸边教儿童学游泳,儿童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生活是道德的平台,道德教化需要在生活这个平台上进行,离开了活生生的生活情境,道德教育就成为空中楼阁,只剩下一大堆的教条理论。尤其在学习《弟子规》时,更是如此,否则最后大家手上都有了一把圣贤的标尺,却只会用来衡量、评价、要求别人。因此,只有通过劳动体验,才能体会辛劳、养成感恩的品质,同时培养了自理能力和责任感,避免坐享其成的坏习惯以及意志薄弱等不良性格。

三、拓展诵读是关键

古代圣贤在立身行道方面总结出了《弟子规》,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常常让孩子在年幼时开始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通过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的熏陶,进而达到培养知书达礼的儒雅君子目的。一般认为,初入国学之门者,从诵读孝弟三百千、学庸论语等等经典著作开始的,循序渐进,不必局限于《弟子规》,对于一段经典,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也并非一成不变。经典的真谛,在于启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读多了,自然融会贯通,这本没有提到的,那本可能说了;前文没提到的,后面可能说了;此处简单说,彼处可能详解;真正做到“以经解经,以经悟经”。经过持之以恒的诵读、领悟、实践,时时处处都在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科玉律,当我们独处时达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境界,当我们面对形形的物欲风气,都能观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果真如此,别说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这些小细节,就是马加爵、范美忠、药家鑫、机场刺母事件,乃至倍受国人困扰的“三聚氰氨”、“苏丹红”、“毒奶粉”等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师德教育《弟子规》家庭教育观教改成果

一、乡村学校的现状分析

万事万物,环环相扣,如今乡村学校现状令人担忧,并非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是各个环节都有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乡村中学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一)留不住教师。

乡村学校可流动资金不多,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外流使问题更严重。囿于城乡老师待遇、教学条件的巨大反差,不少教师都倾向于到城市工作,导致不少农村优秀老师外流。而在乡村学校中,由于教师的缺乏,一个教师要教很多课,甚至得跨级、跨学科教学,从而既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导致不少教师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转校。

(二)留不住学生。

由于农村逐渐向城市发展,城市、农村学校生源、学生质量相差悬殊。不少学生、家长在就读学校选择倾向偏于教学条件相对好、师资较为雄厚的城镇中学。另外,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不少学校优秀学生逐渐流失。

(三)得不到信任。

由于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双重外流,教学质量下降,学校综合成绩下降,学校声誉自然下降,导致学校一年比一年差,家长、学生乃至老师都对学校越来越失去信任。

二、构建特色学校的四位一体金字塔体系

构建特色学校的金字塔体系,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四位一体共同努力,主要方法如下:

(一)回归教育理念本质,切实加强师德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为师者必备的素质。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师德风范。《学记》中关于师德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1)爱生敬业是师德的核心,爱生敬业是师德之本;(2)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3)用爱铸师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职责,而为人师表,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对社会的影响是永久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书育人是师德之本。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关键。与教材相比,有了好教材,不合格的教师仍会把课讲坏;没有好教材,优秀的教师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教好。”[1]杜郎口学校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从面临即将被撤并的窘境一跃而成茌平县初中教育教学的“东方明珠”;由原来全县倒数一二名上升到前三位,连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这一奇迹般的转折,归根结底在于崔其升校长及其全体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改革教学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并且从自身做起,从内心深处真正信奉“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全心全意地用一颗真诚的师爱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才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践行落实《弟子规》。

有了师德教育观念,还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从而真正做到“解行相应”,才会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宗旨,才会真正从内心深处生起博大的师爱。因此,首先需要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学习《弟子规》的活动。

为何选择《弟子规》作为师德教育的基础教材呢?因为《弟子规》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籍,从“孝养父母、兄友弟恭、为人处世、诚信爱人、读书精要”等方面规范了人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提纲挈领,而且通俗易懂,最适合在学校推行。

由于《弟子规》是古文,学生难于理解,又是纯文字,学生往往没有多大兴趣,那么如何利用它教育孩子呢?有专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作为参照,具体做法如下。

1.在学校开设《弟子规》这门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这样的课,由老师辅导学生理解记忆《弟子规》,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实施教育,而不是流于形式。

2.让教师深入学习《弟子规》内容,因为《弟子规》并不是只对孩子有教育作用,对大人同样适用,尤其要听一些专家对《弟子规》的讲解,例如《百家讲坛》。让老师深入学习《弟子规》,并且身体力行,做出好的示范给学生看,这样才能让老师更好地把《弟子规》的真谛传递给学生。

3.营造学习《弟子规》的氛围。要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弟子规》是一部好书,学习它的必要性;可以在学校醒目的位置制作关于这方面的标语。

4.多样化的活动模式进行小学生《弟子规》诵读。

5.安排每周每班1~2次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低年级学生以欣赏诵读、激发兴趣为主;中高年级则结合识字加深难度,拓展范围。

6.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诵读内容变成一种活动的内容,如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阅读材料及游戏内容等,使古典文学教育自然地融入游戏中,让古典文化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

7.经典融入主题课程、诵读贯穿一日生活。生活中教师们根据诵读内容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随时、随地、随人、随物、随事、随境地进行《弟子规》经典诵读教育。

(三)促进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的、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那些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但要一时改变家长这种固有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不容易的。首先学校要主动创造机会,让家长有更多机会与老师们交流,观摩学校的教改过程,体验学生落实《弟子规》之后的变化面貌。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家长与学校隔离的做法,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更有利于学校改革的深入推进。

1.家庭中的经典诵读——亲子阅读。为了使经典诵读课堂更广泛,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弟子规》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定期举办文学沙龙、经验交流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

2.举办孝顺标兵演讲比赛。孝顺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是家长们的最低要求,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地方,理当重视我国传统的文明教育。例如湖南省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学校近年来进行孝顺标兵演讲比赛,打破传统的纯学生演讲方式,而要求把家长也带来走向演讲台,面对面演讲孝顺;同时学校公费组织安排“十佳孝顺标兵”与家长一同前往长沙参观游玩,深入体会“父子有亲”的家庭理论道德。这种互动活动既让学生深入践行了孝顺之道,又让家长深刻体会到了“德育”的至关重要性,逐渐改变了片面追求“分数”的观念。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校制度体系,夯实教改成果。

谈到学校制度,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一所单位,常常能拿出一套涉及范围广、涉及内容复杂的制度,可谓无所不包。制度对一所学校而言当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许市中学2007年开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学校管理上也形成了一套特色体系:“立体型管理”,即校级中控式宏观管理、处室分布式中观管理、班组节点式微观管理、值日流动式现场管理“四位一体”,“立体交叉”。

这有几层含义:

1.“共同遵守”:全体教职工都必须人人遵守,尤其是行政领导班子率先严于律己,不得游离于制度之外。

2.“切实可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不能搞“一言堂”、“拿来主义”,甚至“闭门造车”等做法,体现公平。

3.“不走形式”: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制度定得多而全,却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到位,规章制度更多成了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墙上挂的,久而久之重新回到了改革之初的落后局面。对于乡村中学的改革,因为牵涉到诸多层面,首先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克服,有了实际的改变成果,才会逐渐让制度入脑、入心。

湖南省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学校,在师德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大胆创新,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学校的师德师风考核不走过场,不走形式,而走民主测评的道路,每月组织学生对科任教师进行一次考评,考评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学校行政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也要参加考评,考评方式为民主测评,首先由全体老师测评行政人员,然后再由行政人员和其他老师测评管理人员,测评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通过这种由下评上的民主方式,积极推动教师的师德建设,逐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教师的整体面貌和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钟伟.21世纪,怎样做教师系列报道之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J]中国教育报,2006.8.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3篇

1.在语文课上老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

最为基本的国学知识,并略知其大意,为此我认为可以开展课堂情景活动,首先让同学们开动脑筋扩展知识自编自演《三字经》和《弟子规》上的小片段,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很多学生想做演员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她们感受到语文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进而渗透到学生的内骨子里面,让她们知道学会做人才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开始刻意约束自己,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带领学生观看百家讲坛钱文中教授的《三字经》,使其理解并做到融会贯通,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上课效果,在已经掌握基本概况之后,让她们更加渴望大家(大学者)的风范,进而让她们产生一种“知识就是力量”的感受,激发她们内在的力量。

2.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关于诗的作用,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就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可以不断积累汉字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技巧。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丰富其文学底蕴和文学素养。第三,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汉语言的审美表现力,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教学内容上需要增设讲故事的内容

凡是和幼儿打交道,必然离不开讲故事,现实足以证明多数幼儿都是在学前教育和家长的讲故事中成长起来的,那么如何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达到出口就能成故事的程度呢?首先要扩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指定书籍阅读,以此培养其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其次可揣摩现成的故事,比如很多童话类的幼儿文学,《阿凡提》《安徒生童话》等等,根据诸如此类的现成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用自己丰富的表情串演不同角色,演绎故事,在语文课上老师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以期达到最佳表现。再次就是在语文课上进行讲故事比赛,以此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下阅读故事书籍的动力。最后就是通过在语文课上反复的练习讲故事之后,最终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达到自己开动脑筋去编故事的目的,编出的故事既能做到生动而有趣,又能迅速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那么我敢说这样的学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会走俏得很,不会再为就业心生烦恼了。

三、在语文教学内容上需增添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以后直接面对的就是那群牙牙学语的幼儿们,如果知识面过于狭窄,到时就会搞得自己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语文课上增设有关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国内的《冰心儿童文学集》,还有国外的儿童文学,都需要做一了解,因为现在大多家长不再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相反是哪方面的知识更能适应社会,就会更加得到家长们的欢迎,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泛读儿童文学方面的有关书籍,以此开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视野,做到与时俱进。其实儿童文学有很多,比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还有当代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很有名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系列等等。学生肯定有兴趣,但这需要做一些投资,要让学生来买这些书籍,之后语文老师先做出计划,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丰富而有趣的儿童文学,让她们畅想自己的未来,让她们的思想受到儿童文学知识的感染而变得更加单纯,为了未来的梦想孜孜不倦的做出努力,以此让她们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美好,进而激发她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

四、在语文教学内容上需增添沟通和交流方面的知识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4篇

一、构建品位校园

优雅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自然源。可以在功能场室、建筑、雕塑等命名方面挖掘内涵,提高品位;在大门前建造“有品位校园专栏”,展示在校学生标兵、毕业的社会精英。通过有品位的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师生的爱美之心会油然而生,生命会更精彩、更高雅。

(1)打造高雅的文化长廊――品德园。走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青铜质感的成语浮雕,方方正正的汉字在雅致方框中凸显,透露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连绵曲径的石子小路,错落有致的休闲靠椅,流连着几分轻松惬意的走走停停。小路的一端坐落着刻有“品”字的文化石,将长廊的品位凸显得淋漓尽致。这里是孩子们课间看书、思考的乐园,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情怀。

(2)建立经典与榜样的交汇阵地――品行园。品位教育重在养成习惯,常规活动应常抓不懈。开放式的活动场地是孩子们下课嬉戏游玩的地方,学校应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活动乐园,建立宣传良好行为习惯的阵地。从经典文化读本《弟子规》中挑选出有品位的行为规范准则,并制成大幅展板,展示于后墙上,供孩子们驻足诵读、熟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定期宣传身边“有品位”的学生榜样的事迹,让孩子们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着身边的榜样,成为有品位的人。

(3)建立动手劳动的乐园――品耕园。在综合楼顶建立品耕园,假山林立,流水环绕,鱼儿畅游,有造型独特的盆景、生长茂盛的瓜果。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属地”,课间学生到此耕种、收获。

(4)建立开放阅读书吧――品读园。在综合楼架空层专设开放书吧,增加立体活动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阅读书籍,还能上网查找资料。

此外,打造品韵台、品阅轩、品游园、品陶园等有品位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们置身品位之中,感受品位,享受品位,迈向品位,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打造品位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要植根于自己的“土壤”,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位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高效课堂。

(1)开设每月一“节”,彰显孩子们的品位。学校每月设立一“节”,且重点突出每个月的培养要求。如:结合全国安全教育日,在3月设立“校园安全节”,围绕校园安全开设各种活动。例如,请三明消防支队进校为学生讲解消防仪器知识和开展消防演练;请工商局专业人员进校开设辨别伪劣商品专题讲座,让孩子们通过各项活动全方位了解校园安全知识。4月的“读书节”,组织开展“读书达人赛”“图书漂流”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平台。5月的“校园艺术节”,开展“校园才艺大比拼”活动,在展示个人才华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彰显自我。12月的“英语节”,英语演讲、歌唱、表演、与圣诞老人直接对话交流等各项活动让孩子们展示英语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孩子们不仅在校园中找到了乐趣,而且树立了自信,感受了品位。

(2)开设大课堂资源,提升孩子们的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星期三校本课程。每个学生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半天的“行程”,采取“走班上课”制。课程分为校本通识选修课程、人文性选修课程、探究性选修课程、活动性选修课程等。学校利用系统校本课程为品位教育做支撑,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找到自我的品位。

(3)丰富多彩的家长百家讲坛。学校充分挖掘家长群体中优质的教育资源,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把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带进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思想之门、方法之门。学校36个教学班的爱心家长发挥自身的特长,开设了有关食品安全、牙齿健康、音乐欣赏、科学小品、生活习惯、阅读兴趣、文明礼仪、钱币源流、用电安全等课程,为孩子们呈现出课堂之外的精彩。通过各具特色的家长讲坛,在品位家长的承载下,不仅全方位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把学生带入有品位的学习境界。

(4)收获颇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孩子们以“过有品位的假期”为主题,利用周末或假期实践和家长一起走上街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或者安排职业体验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班,了解他们的职业,参与他们的工作,向他们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与父母的感情,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文化它集合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修养方法,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可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显得十分具有时效性与参考性。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可态度

(一)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分析

本研究通过编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问卷》,对在校35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内容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及对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探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与反思。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中大约5%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其中中文相关专业的占了80%;大约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4%的人不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有肯定的态度,10%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45%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55%的认为帮助程度一般。

(二)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态度

首先,目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显得抽象化、肤浅化。由于他们平时接触的文化课程大多是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的授课模式大多是“概论+通史”,学生们也只是围绕这一模式学习,从而忽略了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与理解,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较为肤浅,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片面的思想与观点,更谈不上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其次,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显示出被动化、机械化的特点。大部分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专业学习与考各类证书上,或者是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缺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这种过于被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模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

此外,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显得有些实用化、功利化。虽然目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国学的热捧与宣扬如火如荼,但与其他的补习机构课程相比,他们两者的区别与对学生真正的修身作用体现在何处,就显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大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心态产生了偏差,缺乏对自身内在修养的修炼与提升。

二、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播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采取给学生统一安排公共必修课的方式,教育方式显得单调。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保持冷静,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开辟有效的渠道进行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与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或政治学习相结合,利用各类讲座、活动、交流、展示等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与活动中,让大学生们感性地接触传统文化并愿意参与探讨与践行。

(二)高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而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与道理都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伦理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其中提倡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品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将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三)高校缺乏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薄弱,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调查表明,在北京地区,从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基本集中在少数文科学院。例如,清华大学的传统文化学习集中在人文社科学院下属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编教师26人,相比3133人的教师总量仅占0.8%;北京理工大学从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文系,也仅7人,占学校教师数量的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理工类院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系所。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上还是有较大的缺口。

三、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育人新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校园环境,融入传统文化

高校要重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让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可借助先进的媒介传播手段,如网上论坛、微博、网络视频、校园广播、报纸等载体,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文化作品、宣传海报、微电影、文献读物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为主流的氛围,让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国的大学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使学生进入校园环境中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高校可根据自身学校文化特征挖掘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传统文化亮点,这也可在各高校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无形中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发掘经典内涵,注入大学生生活实际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理论为核心内容,培养出一批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的大学生,强调的是奉献。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文化特点,且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影响其各方面的状态,对心性的修养与行为的修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弟子规》这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经典恰恰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做人的基本道理与准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如从该书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孩子从小要听父母的话,对长辈要悉心关怀,懂得如何照顾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及长辈,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此外,强调诚实守信。书中要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指出了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不能欺骗蒙混和胡言乱语。书中还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当我们在说话时要恪守诚信原则,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都折射出做人的基本准则。面对浮躁的社会,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谨言慎行,信守承诺,那么我们的社会环境会变得十分和谐。另外,还有尊重教育,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要求我们对人不要有分别,对每个人都要友好相处,体谅他们的难处,懂得宽容与体谅。“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面对他人的流言蜚语,我们不能轻信与传播,保持他人的名声。可见,从一部《弟子规》中,我们就可以发掘许多适合当代大学生所需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果能融合他们的生活加以解读,就会使其更易于接受与内化,在无形中感化他们,影响他们。

(三)加强辅导员思想修养,学习传统文化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由于辅导员本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的培训与学习,所以很少能够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工作。在入职后,也没有专门地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学习,没有经过自身研读经典和反思,很难用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来引导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这一队伍的自身修养与内涵建设也需要加强与提升。

(四)利用社会实践,体悟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从而达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大学生践行的过程中,懂得用传统文化中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这些都提供了大学生很好的做人处事上的原则。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6篇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血脉、灵魂、品格的延续,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2009年初,渤海镇以“关注民智,厚德育爱”为理念,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渤海”为目标,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并做到在“进”字上做文章,在“进”字上求实效,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具体作法是:

一、统一思想,把握形势,认识“进”的必要

能否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形势,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是“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先决条件。为此,2009年初,渤海镇先后组织机关干部、各行政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召开征求意见会、研讨会、动员会,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我镇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奠定了“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共识。

(一)“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渤海的内在需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渤海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村民素质明显提升,社会风气普遍好转。但在社会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一些村出现了环境脏乱、净化反弹现象;二是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孝敬老人,不重视社会公德等问题;三是部分农民为了盲目追求个人利益,造成诚信下降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寻找良策,破解瓶颈,而“传统文化进渤海”活动的开展,不但为渤海镇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剂良药,也为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

(二)“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阶段,也是建设经济强镇的重要支撑。目前,渤海镇正处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京郊经济强镇的关键时期,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区域软实力的提升,而“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无疑会对提升渤海文化底蕴、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也将为渤海建设京郊经济强镇提供重要的软实力支撑作用。

(三)“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是渤海人民凝心聚力的一大法宝,也是打造区域品牌的一张名片。凝聚全镇人心,打造渤海区域品牌,实现突破发展是渤海镇今后的工作重点,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的凝聚全镇人心,坚定全镇上下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时,通过打造京郊礼仪之镇,也会向社会各界朋友、投资商、游客送上一张最具说服力的名片。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选准“进”的渠道

为了将“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渤海镇党委经过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选准了“进”的渠道,并精心设计了活动载体:

一是选准群众路线,把传统文化实实在在送到全镇农家。为了让渤海镇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渤海镇本着贴近群众的原则,从简单的《弟子规》诵读活动入手,向全镇每户居民发放了《弟子规》读本,刻制了光盘,组织了10人的《弟子规》讲师团,定期进入全镇20个行政村进行宣讲,渤海村是我镇的一个大村,集中学习有困难,他们就利用村里闭路电视晚上新闻之后播放,其他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集中和分片等形式都进行了学习,全镇受教育面达到了全镇人口的80%以上,在此基础上,我镇又在活动开展较好的北沟、四渡河、六渡河、铁矿峪等村开展了《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活动。此外,我镇还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村村村都有道德评议会的目标,并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传统文化实实在在的“进”到了每一个渤海镇农户家里。

二是选准时代路线,使传统文化成为渤海镇的时尚潮流。为了提高群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我镇在学习材料、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是摒弃死板的书本教材,购买当前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吴维库论阳光心态》等视频材料作为群众学习的教材;二是模仿百家讲坛模式,邀请国子监博物院院长吴志友、中央民族大学孙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李琪、张旭平、曾伟等社会知名人士来到渤海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渤海镇群众有了当面向专家请教传统文化的机会;三是将一些传统文化典故、感恩小故事编成文艺节目,组织镇栗乡艺术团入村巡演;四是征集本镇真实感恩故事,组织作者入村举办感恩故事会;五是开展了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渤海镇“扬美德、促和谐”青年辩论赛。通过一系形式新颖、紧跟时代潮流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渤海镇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我快乐,践行传统美德我光荣的热潮。

三是选准精品路线,让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我镇在加强学习践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推进相应的硬件建设。一是在三渡河至南冶的穿街公路两侧,利用图文并茂形式,打造传统礼仪万米文化墙。二是结合北沟、辛营、田仙峪三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儒家建设风格,增加儒家文化要素,提升传统文化品位。以二十四孝图为构思主线,打造北沟壁画村,体现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对和谐社会的祈盼。据统计,目前全镇用于“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硬件投入总计达150万元。通过硬件建设,使我镇在镇域环境和景观打造上,增加了传统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在渤海镇“学得到、看得着、用得上”,成为了渤海镇一个品牌活动。

三、发动群众,以点带面,突出“进”的实效

在开展以上形式新颖,层次鲜明的“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中,我镇十分注重群众的参与和细致的组织,在半年来的一次次活动过后,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出了古朴民风。以往我镇存在着一些家庭邻里关系不和的现象,晚辈不和长辈说话,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经常吵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少人改变不良习惯。北沟村村民彭桂荣就把好多年不说话的公婆请到了家里,在一张桌子上吃上一顿乐呵呵的团员饭,隆冬时节,村民张金华每天都把老人的吊炕烧得热乎乎的。这些事情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证明着一个人的思想转化过程,在村民中成为一种美谈。

二是抓出了思想进步。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保护水源、保护林木、维护公共卫生已经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大家通过自觉地行动,有效地促进了渤海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今,全镇380多名生态林管户员和120多名环境保洁员每天履行职责,工作在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线,营造了渤海镇的碧野蓝天。

三是抓出了良好局面。街道的垃圾没人扫、集体劳动没人参加,这是原来存在于渤海镇的一些现象,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三岔。北沟、六渡河等村的党员和群众积极踊跃参加义务劳动,为村里铺路打道、植树造林,给困难户盖房,营造了一个个社会和谐的场景。

四是抓出了先进典型。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2009年,全镇涌现出了“精心赡养继父;带领农民种栗蘑;一人脏换来全村净;大学生村官创业北旮旯;和谐山村的领路人;为养鸡姐妹当好经纪人”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模范典型,都成为全镇人民学习的榜样。

四、点线结合,打造品牌,展示“进”的风采

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全镇呈现出了“五多五少”的崭新面貌。

一是活动阵地多,无业游民少。截至目前,我镇已在下属20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以传统文化、和谐邻里为主要内容学习的娱乐场所,成为村民从事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三渡河村至南冶村的沿街公路上的浮雕、壁画,展现了“传统文化进渤海”的精髓;慕田峪环岛至南冶公路两侧的200多面《弟子规》道旗,向全镇人民及游客展示渤海人民打造京北礼仪之镇的决心和勇气;栗花沟至大明星度假村一线的文化墙,把人们带入板栗栽培历史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永久回忆;通过这些文化阵地的建设,吸引了众多群众潜移默化地参加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从而使无所事事者明显减少。

二是精品活动多,违规上访少。目前,我镇已经召开传统文化主题研讨会5次,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6次,感恩故事会巡回演讲16次,传统文化主题表演20次,发放宣传学习资料近万册,通过上述高密度、高质量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镇群众素质,有效的保障了全镇社会的相对稳定,截止目前,全镇上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个百分点,没有出现违规越级上访事件。

三是感人事迹多,不孝子孙少。在“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身边感恩故事”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感恩故事会”,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孝、德故事,让在场的听众流下了热泪。下半年我们还将把这些感恩故事整理成册,用于教育群众。为了把一个个感恩故事献给党,落实到行动上,洞台村十位老人还自编歌曲谢党恩,其事迹还上了报纸和电视。感恩气氛的形成,感人事迹的相继涌现,使子女不赡养老人,父母不供子女读书的事情开始销声匿迹。

四是文化成果多,厌学儿童少。在此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镇结合传统文化经典和真实事例,组织宣传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将作品结集成册,其中包括:魏明俊同志编纂的《传统文化进渤海》知识读本,已经印发近千册;以及“传统文化进渤海”八首歌谣,分别为《感恩歌》、《求知歌》、《成才歌》、《孝敬歌》、《邻里歌》、《道德歌》、《诚信歌》、《和谐歌》,此八首歌谣已经向全镇村民发放。此外,在这次“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中,渤海中学还重新修订了校歌,镇属中小学还专门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让全镇青少年在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浅出的了解传统文化,饯行传统美德。这些活动的举办,促进了学校学生“立志、奋斗、成才”氛围的形成。在今年中考中,我镇161名考生中,有近一半的考生考入了高中。

五是旅游收入多,不良习俗少。“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益渤海镇人民,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的关注,通过“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的硬件建设,提升了我镇民俗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接待水平,2009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两成多。北沟村因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北旮旯乡情驿栈一开业,就招来了八方宾客,每到周末,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2009年内,该村共接待观光团110余批,1.7万人次。人气旺了,旅游发展了,村民有事干了,随之而来的是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大量减少。

五、“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得出的几点体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主题实践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把“传统文化进渤海”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促进渤海镇稳定发展的大事来抓,全镇上下总体部署,逐级落实,才能抓出实效。

(二)三位一体,齐头并进,是推进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的有效举措。镇、村、校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载体,又是构建和谐渤海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政府搭台,村、校唱戏,领导干部先行一步,家长、学生全面普及,有了这三方面的结合,践行传统美德才能有声有色。

(三)领导干部能否率先垂范,是学习践行传统美德的成败的关键。党团员要以身作则,学校教师要为人师表,班主任要身教重于言教,机关工作人员要以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群众作出表率。

(四)挖掘总结典型经验,是建立主题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学习践行传统美德的过程就是提高渤海镇全民素养的过程。只有通过各村道德评议会的半年一次的评比挂星活动,才能培养出大家认可的典型,一旦加以推广,在全镇定会形成人人践行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浓厚氛围。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7篇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反复论证,将课程分化为三个板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三个板块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文化课程厚文化积淀

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开设了国学课,按照“学时间,学内容,学模式,统一考核评价”的“四统一”原则,落实教学任务。

学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严格落实“每日三诵”机制。一诵为早上到校后10分,为经典诵读和国学诵读的固定时间,不得占用和更改;二诵为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将当天到校诵读的内容进行巩固;三诵为每天家庭诵读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进行复习,达到熟读成诵。

学内容:学校编写了针对一至五年级不同的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必备古诗词》《笠翁对韵》和《增广贤文》。严格按照学校编写的国学教材内容,按年级逐步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学处随时了解和检查教学进度,及时查缺补漏。

学模式:一至二年级的校本教材以自主诵读为主,教师指导朗读为辅,不分析,不讲解。教学模式为:朗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三至五年级的校本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教学模式为:泛读―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熟读成诵。国学重在朗读与明理,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内涵,在朗读中明白道理。

统一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统一测试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学期末评选班级、校级国学小名士。

诵读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恭敬的态度,精神抖擞、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做到头正、身直、足安。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学生们在经典里遨游,触摸着文言的精彩,他们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二、活动课程强文化体验

学校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书法、国画、象棋、戏曲、腰鼓、足球、剪纸、陶艺等多个社团。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一小时,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这些硬性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过努力,社团活动取得显著效果。

棋类博弈,让传统展现精彩。学校开展棋类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感受棋类的奥秘,将棋文化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将棋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博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国家、省、市级棋类比赛中,学校参赛的小选手都榜上有名。

校园足球在实践中前行,在不断探索中展开。一方面,学校按济宁市校园足球活动要求,进行业余足球训练,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另一方面,在校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体育课中足球内容时数,体育活动以足球活动为主,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连续两年,学校在“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2017年3月,学校男女足球队都被推选参加了济宁市第二届“市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连续三年,学校在全区阳光体育展演中分别进行了腰鼓、扇子舞和花环操的大型表演,均受到好评。

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随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将逐步丰富社团种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015年6月,省教育厅《山东体卫艺教育》杂志以“特色化教学促个性发展”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国学特色的开展情况,对国学经典教育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拓展课程助文化辐射

(一)家长课堂带来别样精彩

为了拓宽国学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让来自不同职业、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开设班级特色课程。家长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寻常的社会知识之“门”,称之为“百家讲坛”。

学期初,学校择优选择出安全、卫生、科技、阅读、艺术、健康、非遗等7大类100多个课题,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戏曲、中华诗词等多种传统文化特色。每月的最后一周周四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广阔的知识领域。家长课堂精彩纷呈:有的家长带来了精彩的化学实验,看着各种试剂倒入试管后变成各种颜色,学生们连连发出惊叹声;有的家长身为牙医,给大家普及护牙知识,同时还帮孩子们检查牙齿;剧团工作的家长在给学生普及剧种知识的同时,还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豫剧、京剧演唱……丰富多彩的家长课堂不时传出惊叹声、掌声,学生们享受着精彩绝伦的知识盛会。

家长课堂的开设不仅丰富、完善了课程内容,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家委会促进活动开展

按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各班级都成立了家委会。家委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校班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为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家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2017年4月2日,四年级四班组织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城市展览馆游览活动。在家委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节假日,家委会成员会自发组织、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游名胜古迹、品国学精粹。曲阜“三孔”、邹城孟府孟庙等都有家委会带领孩子游览的足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的开展,就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培养理念的最好体现。壮游名山大川、阅览名胜古迹、吟咏名篇佳章,对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都非常有益。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来鹤观、王母阁旧址的历史,听老人讲来鹤观、王母阁的传说,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

总之,在构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和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正在体验从“教书匠”到课程构建者的美丽转身,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态势愈来愈明显。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8篇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班学生现有77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36人,住校生8人。由于好动的学生太多,很多老师都感到头疼。有时候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也起不了多大作用,除非找家长,但也只是好几天,他们的毛病就又犯了。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比较琐碎、繁杂的,需要面面俱到,我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工作,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都是对我的最大安慰,为此付出艰辛,我认为是值得的。

在工作中,我首先抓住一条管理主线——班级常规的管理。为了能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我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关于《弟子规》的解读视频,每周看2节,间周一次,间隔的这一周就组织学生观看以家庭教育和学生勤奋自主学习成才为主题的23集电视连续剧《中国母亲》,通过以上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其次我还通过书面调查,周记检查和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法:严抓学生着装、发型、纪律和劳动卫生等日常行为,亲临指导,力作模范,要求学生比学校规定的时间提前十分钟到校到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好动的学生太多,而好动的学生往往听课质量不高,并且严重影响他人。老师如果管不住这几个人,那老师的威信必然降低不少,严重时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实践告诉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我经常观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我感觉一方面是老师的要求过高,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合作,所以他们就缺乏学习自觉性,而老师又觉得冤,付出那么多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为此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找出最需要从思想上、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做工作的学生,与他们平等的谈心,告诉他们与老师合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如果他们做到了会得到很多人的佩服,然后降低一点对他们的要求,告诉他们学习上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但上课时必须要坐得住,不能影响老师上课,不能与老师对着干,也不能趴着睡觉(我查课时发现谁趴着睡觉了我会毫不迟疑的把他揪起来),而且作业不论对错、不论是否做完、不论质量高低都必须交,只有达到这些要求他们才称得上是个合格的中学生,也只有和老师合作,将来他们走上社会才能得到人的尊重。

针对班上思想较突出的几个调皮学生,如:zj、zz、ymx、zyb、wj、wsx等等,我从一开始就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出现问题及时找到他们,耐心地对他们做开导工作,而且还十分注意同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双方面做好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班的问题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开诚布公,他们也直言相告为什么上某些课程他们会捣蛋,我对症下葯,做到理解他们,但又要求他们尊重科任教师。他们一点一滴的随着我的步子走了,我很欣慰。

对于尖子生我要求他们经常向老师请教难题,鼓励他们向年级前20名冲刺,并且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对于中间学生,我耐心的关注和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因材施教,教给他们的方法要求他们必须尝试,事后向我汇报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经过努力,我班学生已经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培养了劳动意识,增强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期我班每次月考成绩中全校300名和前400名人数次次稳居第4名。

二、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从开学初我就十分重视,做到提前到校,勤到班级,勤与学生沟通,勤做学生工作、以便随时了解学生,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同时我还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疑难、有问题时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经验和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我从开学初就严格要求学生,并注意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班风逐渐形成。

三、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影响和带动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