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兰花

建兰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兰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兰花范文第1篇

古代的兰,有兰草、蕙草和泽兰三种,都是菊科植物。兰草简称为兰。多年生草木,高四五尺,叶椭圆形而尖,有锯齿,基部有裂片。秋季生小头状花,伞房状排列,花冠管状,淡紫色。叶片干燥后散发芳香。兰草别名为■(音间),见于《诗经》:“‘方秉■兮。”《传》云:“■兰也。”盛宏之《荆州记》又叫它做都梁香:“都梁县(今湖南省武冈县)有山,山下有水清浅,其中生兰草,因名为都梁香。”孔子又有“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家语・六本》)“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厄》)的话。“芝”通“芷”,“芝兰”就是香兰。看来孔子对于兰颇有兴趣。后世有“陶渊明爱菊”“林和靖好梅”的说法,却没有人说“孔子爱兰”,应是兰并非观赏植物之故。

蕙和蕙草的名称,见于《楚辞》和《名医别录》。

《楚辞》除了说“又树蕙之百晦”之外,又有“光风转蕙泛崇兰些”(《招魂》)等语。《名医别录》则说:“薰草一名蕙草,即香草。”“蘸草”也简称为“薰”,《左传》所谓“一薰一莸(臭草),十年尚犹有臭”就是。《开宝本草》称它为零陵香,以湘水发源处的零陵(今广西全县)所产为最著而得名。泽兰,《神农本草经》说:“一名虎兰,一名龙枣。”吴普的注解是:“一名水香……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叶卵圆形,无裂片;花白色,可与兰草区别。苏轼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种。

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主要题材。《绘图宝鉴》说,汤正仲“水仙、兰亦佳”。这应是有关画兰最早的记载。汤正仲是十二、三世纪之交的人,生卒年代稍后于朱熹。有关兰花的绘画,应是兰花栽培起源的一个旁证,不知美术工作者能提供其他资料否?

兰花主要有春兰、蕙兰和建兰三种。春兰以早春开花而得名,也叫草兰或山兰。花茎短,只生一朵间或二朵花。叶细狭,弯曲下垂。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甘肃南部和云南。蕙兰简称蕙,俗称九节兰,因为一茎有花多至九朵的;又叫夏兰,以花期后于春兰,初夏才开而得名。植株稍大,叶长,也弯曲下垂。产地同春兰。建兰花六七朵,秋开。叶宽而直,深绿色。性喜温暖,分布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中国画里的兰花都是春兰和蕙兰,因为它们叶片细长弯曲,花朵娟秀,有潇洒飘逸之致。

与建兰相似的,尚有墨兰、寒兰和台兰。

(选自《花与文学》)

文章首先指出,人们往往把现在的“兰花”与古代所说的“兰”合二为一是一种误解,然后按从古到今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代的兰和现在的兰花。

建兰花范文第2篇

中国兰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幽香,典雅的叶姿,四时常青的风韵独步花卉世界,备受国人喜爱。中国兰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兰花的古籍是三千多年前的《易系辞》,其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名句。尽管古代典籍中的兰花是否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兰花尚无定论,但中国兰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确定无疑的。单纯从历史的记载看,现在公认的中国兰花的栽培史始于唐代。唐朝末年唐彦谦在《咏兰》诗中赞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翠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温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从这首五言诗所描写的植物特征看,应当就是兰属植物中国兰花。唐末杨夔在《植兰说》载:“或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荃洁净,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根亦旋腐。”这是迄今所知对兰花栽培方法最早的记述。另外,关于兰花栽培方面的记载还有王摩诘关于“贮兰用黄瓷斗,养以绮石,累年弥盛”之说;郭橐《种树书》“种兰蕙畏湿,最忌洒水”等等,由此可见盆栽养兰,在唐朝已经盛行。

宋代国兰栽培益盛,艺兰专著面世。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写道:“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花而香有佘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在历史上首开兰蕙分类的先河。《本草衍义》对兰花的记载更为详细:“兰叶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浑,秋芳者为秋兰,色淡”。范成大在《次韵温伯种兰》中讲到“栽培带苔藓,披拂护尘垢”,与现在种植翠云草装饰盆面,养护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末年,伴随着兰花栽培技术的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两本最早的艺兰专著,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和王贵学的《兰谱》(1247)。书中详细评述了福建、广东一带特产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分株、土质等方面的问题。这两部兰谱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兰花专著。

元代之后,国兰莳养进入昌盛时期。元代孔静紊《至正直记》中除列述广东、福建兰花外,又提及江西、浙江一带兰花,并指出当时社会上已逐渐重视浙江兰花了。书中所言兰花“喜晴恶日,喜阴恶湿,喜幽恶僻,盖欲干不欲经烈日,欲润不欲多灌水,欲隐不欲处荒萝,欲盛而苗繁则败”,“有竹方培兰,即喜晴恶日,喜幽恶僻之意。”这些对兰花习性和栽培要领的记述,言简意赅,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明代艺兰著作更多。王世懋的《学圃杂疏》谈及养兰应隔奁置水以防虫蚁、鼠、蚓、蚁等侵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兰花亦生于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不仅把兰花和其它兰草的区别说明白了,而且也把春兰和建兰的区别指明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收录了许多民间的养兰秘方,如“种兰奥法”、“培养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等。明代重要的兰花专著还有张应文的《罗篱紊兰谱》(1596),周履靖的《兰谱奥法》(1597)、鹿亭翁的《兰易》、簟溪子的《兰易十二翼》和《兰史》等。

到了清代,我国兰花栽培更为昌盛。陈昊子《花镜》,汪灏《广群芳谱》都对艺兰有详细记载。随着历代谱集和新园艺品种不断出现,涌现出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艺兰大家,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写出了很有价值的艺兰专著,主要有清初鲍薇省的《艺兰杂记》,冒襄的《兰言》(1695-1709),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1796)、屠用宁的《兰蕙镜》(1811)、吴传法的《艺兰要诀》(1811)、张光照的《兴兰谱略》(1816)、杨复明的《兰言四种》(1816)、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1865)、袁世俊的《兰言述略》(1876)、岳梁的《养兰说》(1890)、袁忆江的《兰言述略》、区金策的《岭海兰言》等。其中,鲍薇省的《艺兰杂记》,首创兰蕙瓣型学说;袁忆江的《兰言述略》,进一步把江浙一带兰蕙中梅、荷、水仙、素唇瓣之园艺品种分别列出,共达九十八种之多;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首创了艺兰专著附有兰蕙图谱的先河,对传统名种都配有素描插图,图文并茂,非常实用,最引人注目。

进入20世纪,比较著名的兰花著作主要有吴恩元的《兰蕙小史》(1923)、于照的《都门艺兰记》(1929)、夏诒彬的《种兰法》(1930)、姚毓缪、诸友仁的《兰花》(1959)、严楚江的《厦门兰谱》(1964)、沈渊如、沈荫椿的《兰花》(1984)、吴应祥的《中国兰花》(1991,1993)等。其中,吴恩元的《兰蕙小史》附有江浙兰蕙失传名种素描图和当时盛行的兰蕙名种照片,并对兰蕙瓣型、栽培管理等作了系统论述,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完整的艺兰专著;严楚江的《厦门兰谱》首次将兰花之形态予以科学性之研究和描述;沈渊如、沈荫椿的《兰花》编撰科学,图文并茂,对兰花名品介绍精当,很有参考价值:吴应祥的《中国兰花》科学严谨,是中国兰属植物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深受兰花爱好者欢迎,对中国兰花的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国兰栽培鉴赏方面的书籍、杂志大量涌现,主要有吴应祥的《国兰拾粹》(1995)、陈心启、吉占和的《中国兰花全书》(1998)、吴应祥、吴汉珠的《兰花》(1999)、刘清涌的《兰花》(1991)、《中外兰花》(1992)、潘光华的《兰花》(1999)、丁永康的《中国兰艺三百问》(1999)、卢思聪的《中国兰与洋兰》(1998)、关文昌、朱和兴的《江浙兰蕙》(1999)、《兰蕙宝鉴》、杨涤清的《兰苑漫笔》(2004)、陈福如的《兰花病虫害诊治图谱》(2006)、张炳福、史宗义的《养兰绝招》等不下近百种,大大超过了自宋代《金漳兰谱》(1233)问世以来700余年出版的兰花书籍。

建兰花范文第3篇

紫罗兰属十字花科,是双子叶植物。

蝴蝶兰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

紫罗兰不是兰花,兰花分为地生兰和附生兰两大类。地生兰多原产中国,常见的有春兰、建兰、墨兰、寒兰等多的品种。附生兰是生于无土的树洞等处,由于营养不良,所以气生根发达。常见附生兰有蝴蝶兰、兜兰、大花惠兰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建兰花范文第4篇

它能清新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养护在家中对人体的健康有利。

2、凤仙花

它的花色鲜艳,看上起非常喜庆。可以养护在庭院或者室内阳台。

3、水仙花

它能改善环境,吸收空气中废气,而且花朵很美丽,能给人温馨宁静的感觉。

4、长寿花

它的花期长久,花色美艳,也有健康长寿之意,很适合在家里养护。

5、兰花

建兰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兰; 育种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82.3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29-04

国兰,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 )植物,是狭义的兰花,多年生草本花卉。国兰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主要指春兰(C. goeringii)、蕙兰(C. faberi)、建兰(C. ensifolium)、 墨兰(C.sinense)和寒兰(C. kanran)五大类。其味清幽,花色芬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兰不同途径育种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国兰育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1杂交育种

1.1种子萌发

国兰种子萌发是国兰杂交育种的关键步骤之一。大部分洋兰(如大花蕙兰、蝴蝶兰等)杂交种子萌发容易, 出苗快。国兰杂交育种进展缓慢, 其重要原因就是其杂交种子萌发难,杂种试管苗出苗率低。 目前 ,兰花育种主要以传统的人工杂交为主,我国兰花杂交育种起步晚 ,品种改良缓慢 ,主要由于国兰杂交育种方法繁殖系数低、速度慢、周期长,同时后代性状容易分离,难以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目前,国兰无菌萌发已经研究成功。张东旭等(2009)[1]在蕙兰杂交种子无菌萌发研究中发现110天的种子接种在KC培养基上萌发效果最佳。庞蕙仙等(2010)[2]对春兰、豆瓣兰、莲瓣兰3种兰属植物进行种子萌发获得了成功。

1.2远源杂交

兰科植物多为异花授粉,而且大多为昆虫授粉。 但在引种驯化中, 野生兰没有特定昆虫授粉, 难以结实, 需人工授粉。因此, 过去只能利用野生兰自然变异进行选择育种。不同杂交组合产生的中间繁殖体不同,如墨兰和大花蕙兰杂交,其杂交种萌发后形成原球茎,植株再生通过原球茎途径进行,由于原球茎繁殖速度快,再生植株容易,产生试管苗易于成活,这为国兰的远缘杂交育种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李方等(1998)[4]获得了蕙兰与台兰 ( C.floribundum var.pumilum)的杂交组合。徐晓薇等(2011)[5]利用寒兰与春兰、墨兰杂交获得成功。王丰妍等(2009)[6]获得了大花蕙兰与春剑的杂交组合。

2组织培养

2.1中国兰花组培程序和外植体

Morel(1960)[7]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兰花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形成原球茎并分化成植株,导致了兰花栽培的变革,实现了兰花生产的工厂化与商品化。国兰离体培养程序的不同,往往是外植体来源的不同。中国兰组织培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即通过种子及茎尖、侧芽和花芽等外植体培养。如种子繁殖途径,种胚分裂增殖形成原球茎或类原球茎,原球茎形成毛状突起,其中一部分直接发育成芽,再形成不定根后形成完整植株,有的是原球茎形成毛状突起后分裂延伸形成根状茎,根状茎顶端发育成芽。如茎尖、侧芽和花芽繁殖途径,从原球茎阶段到幼苗的发育过程两者相似[8],只是从种子萌发得到的根状茎增殖速度比来自茎尖、侧芽和花芽等外植体的根状茎快。

兰花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难 ,除了胚发育不完全,还与种皮通透性差或种皮中含有抑制物等有关[9]。孙志栋等(2006)[10]用春兰的种荚成功诱导出原球茎。项艳等(2003)[11]用墨兰茎尖和芽成功诱导出类原球茎。杨宣华(2008)[12]利用国兰“金嘴”茎尖诱导产生原球茎。尽管茎尖和侧芽是很好的外植体材料, 但有损于母体的生长, 且芽的数量有限。若采用花芽代替茎尖或侧芽进行组织培养,可使母体免于受伤,此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目前国兰组织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比较多,如MS、 KC、VW、 RM、 H、 White 及其改良型。国兰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对培养基要求不同,例如用于原球茎诱导增殖的培养基,常用的是改良的 MS、 White、VW、Kyoto等,而且B5,B11等培养基也在应用中[13]。春兰需要无机盐含量较低的培养基,其长期继代培养以1/2MS为宜[14],而蕙兰、墨兰则要求无机盐含量较高的培养基[15,16 ]。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对国兰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蕙兰杂交种子接种在KC培养基上萌发效果最佳,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培养基,而根状茎分化和生根的基本培养基以MS为宜。

目前常使用的外源激素主要是生长素类物质 ( 如IAA、2, 4-D 和NAA) 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 如6-BA、ZT和KT)。对不同的兰花来说,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需激素的量和种类都不尽相同。研究表明,2,4-D、KT、GA3+NAA 有助于兰属杂交种原球茎的生长, 2,4-D+GA3 有利于芽的生长, GA3+NAA有利于根的形成[17]。 NAA 和KT 能促进兰属原球茎的生长[18]。 KC+6-BA 2.0 mg/L+ NAA 0.5 mg/L对原球茎的分化效果最好[6]。NAA 0.1 mg/L+6-BA 0.1 mg/L适合春兰根状茎的增殖,而IBA 1.0 mg/L+6-BA 1.0 mg/L对春兰根状茎分化效果最好[14]。

3诱变育种

3.1自然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兰花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使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培育出花朵硕大、花色芬芳、抗性强的兰花新品种。同时,多倍体育种可以使兰花植株粗壮、叶片宽厚,从而提高兰花的整体观赏价值。多倍体植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兰花育种过程中可通过筛选、鉴定的方法获得天然的多倍体植株。但是自然诱变的多倍体出现频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兰遗传育种工作的需要。

3.2物理方法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方法使植物体染色体组加倍,其中包括低温处理、高温处理、辐射诱导等。例如马丽娅等(2011)[19]用 60Co-γ射线照射蝴蝶兰盆栽苗,以探讨蝴蝶兰遗传稳定性。张永柏等(2009)[20]用60Co-γ射线照射蝴蝶兰花粉,选育出1个优良变异株系。彭绿春等(2009)[21]用60Co-γ射线不同剂量辐射四种兰花组培苗,并观察当代表型变异率。

3.3化学试剂诱变育种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是目前使用广泛,同时也是诱导率最高的方法。李涵等(2005)[22]使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齿瓣石斛,成功获得四倍体植株;张莹等(2009)[23]使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石斛杂交品种Den. utopia ‘Messenger’ ×Den. whiterabbit ‘Sakurahime’ 获得四倍体植株。杨丽娟等(2009)[ 24 ]使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大花蕙兰品种 “红宝石”获得四倍体植株。但是有关国兰的秋水仙素诱导尚未见报道。

3.4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诱发植物体基因突变,从而培育出新品种。太空育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在 2005 年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盆栽花卉交易会上, 首次展出了经我国“神舟3号”飞船搭载的“太空兰花” —— 石斛兰(Dendrobium), 该植株开花期提前了 3~4个月, 花枝数增加[25]; 俄罗斯在“礼炮号”和“和平号” 空间站种植的兰花, 繁殖快、成熟早[26]。可见, 利用航天技术进行兰花育种将产生类型更多、范围更广的变异类型, 对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4基因工程育种

4.1基因克隆

田瑞雪等(2011)[27]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方法,以墨兰、春兰为材料, 分别以cDNA第一链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 RT-PCR和PCR方法克隆肌动蛋白基因(Actin)片段, 并进行序列和表达分析。崔波等(2009)[28]以蝴蝶兰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从中克隆ACC合成酶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以反方向插入载体中, 构建了ACC合成酶反义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向林等(2011)[29]利用 RT-PCR结合 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CE) 技术从春兰中获得了一个与花发育相关的GLO基因, 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表达分析。

4.2基因转化

邵寒霜等(2000)[30]构建一个适合在单子叶植物中高效表达的含有Lfy cDNA的表达载体(PBL-1),应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其导入兰花原球茎中,获得了一些卡那霉素抗性克隆。张振华等(2011)[31]用含有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yMV-CP的pBI121为表达载体,以继代培养 2~3 次的石斛类原球茎为转化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石斛,建立并优化了石斛的遗传转化体系。郝曜山等(2010)[32]以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的类原球茎体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侵染并在侵染前后辅以超声波及负压处理的方法将gus基因导入蝴蝶兰中,初步建立了蝴蝶兰遗传转化体系。

5问题与展望

目前,兰花正在向市场化、商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兰花育种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兰花育种仍主要靠传统的育种技术, 引种驯化不利于资源保护, 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筛选, 变异频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人工诱变虽然提高了变异频率, 但育种目标不确定, 盲目性较大。目前,以组培为手段开展中国兰的多途径综合育种, 尤其是开展种属间杂交, 并结合染色体加倍形成异源四倍体,从而培育出花色艳丽、株型大而紧凑、具有香味的优良品种。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兰花育种将成为新的育种途径, 通过基因转化, 有目的地转入花色、花期、花型、抗性等单个基因, 使育种目标有定向性。随着兰花育种的不断发展,我国必将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兰花新品种,从而使国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东旭, 李承秀, 王长宪,等.蕙兰杂交种子的无菌萌发和快速繁殖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59-164.

[2]庞惠仙, 杨红明, 马骏,等. 春兰、豆瓣兰、莲瓣兰和春剑 4种国兰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初报[J].西部林业科学, 2010,3:60-64.

[3]张志胜,何琼英,傅雪琳,等.中国兰花远缘杂交及杂交种子萌发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2):62-65.

[4]李方, 陈昆松,陈汉韬,等. 蕙兰 × 台兰种间杂交种子无菌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1):69-73.

[5]徐晓薇,柴明良,杨燕萍,等.寒兰杂交及种子离体萌发研究[J]. 园艺学报,2011,38(10):2010-2016.

[6]王丰妍,李承秀,王长宪,等.大花蕙兰与春剑杂交原球茎增殖及分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3):327-330.

[7] Morel G. Producing virus free Cymbidium[J]. Am. Orchid. Soc.Bull, 1960, 29: 495-497.

[8] 陈汝民, 叶庆生, 王小菁. 墨兰种子胚的发育和培养初步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5,3(4):72-75.

[9]范成明,李枝林,何月秋,等.兰花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3,30(4):487-491.

[10]孙志栋 ,陈惠云 ,葛红,等.中国春兰组织培养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0.

[11]项艳, 於凤安,彭镇华. 墨兰离体快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4):434-438.

[12]杨宣华. 国兰——金嘴组培苗快速生根培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5(6):18-19..

[13]贾勇炯,陈放,林宏辉,等. 建兰簇生原球茎的诱导及分化诸因素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58-262.

[14]潘银萍,李承秀,王长宪,等. 春荷鼎杂交根状茎的组培快繁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5):209-212.

[15]张菊野, 俞玲凤, 连宏坤. 几种影响春兰原球茎生长与分化的因素[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29(3):175-178.

[16]陈丽, 潘瑞炽, 陈汝民. 墨兰原球茎生长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7( 1) : 59-64.

[17]Whimber D D. 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Cymbidium through tissue culture of the shoot meristem[J]. Am. Orchid. Soc.Bul1,1963 ,32:105-107.

[18]Peak K Y, Chun C K. Effect of pH on the organogenesis and nutrient uptake through Cymbidium protocorms culture[J]. Korean. J. Plant Tiss. Cult.,1985,12(2):1-7.

[19]马丽娅,章铁. 60Co-γ射线辐照对蝴蝶兰遗传稳定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8(5): 802-805.

[20]张永柏,廖福琴,钟淮钦,等. 蝴蝶兰花粉辐射诱变育种初报[J]. 福建农业学报, 24( 3) :237-240. 2009.

[21]彭绿春,黄丽萍,余朝秀,等. 四种兰花辐射育种研究初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3):332-336.

[22]李涵,郑思乡,龙春林. 齿瓣石斛多倍体的诱导初报[J]. 云南植物研究,2005 27(5): 552-556.

[23]张莹,王雁,李振坚. 秋水仙素诱导石斛多倍体的初步研究[J]. 核农学报,2009,23(3):413-417.

[24]杨丽娟,高素萍,邹宗兰,等. 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大花蕙兰多倍体试验[J]. 北方园艺,2009,6:51-53.

[25]俞玟.太空兰花下凡 引发商机一片[J].农村实用技术,2006,2:17.

[26]季孔庶.园林植物高新技术育种研究综述和展望[J].分子植物育种,2004,2(2):295-300.

[27]田瑞雪,张胜鹏,张建霞,等.国兰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 19(1):56-62.

[28]崔波,蒋素华,马杰,等.蝴蝶兰 ACC合成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81-16782,16785.

[29]向林, 李伯钧, 秦德辉等.春兰GLO基因的克隆和实时定量表达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517-522.

[30]邵寒霜,李继红,王胜培. lfy cDNA 高效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兰花研究初报[J] .热带作物学报,2000,21(3):58 -62.

建兰花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兰;ISSR―PCR;均匀设计

中图分类号:Q949.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7)01-0058-06

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Linn.)Sw.)为兰科(D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植物,极具观赏和经济价值,兰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环境,表现有高度特异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建兰也不例外,长期的自然杂交以及人工选育,品种间存在很高的遗传分化和种间类型,这为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但同时,仅凭花色、花型、叶色、叶型、花梗等传统的形态指标来辩识品种,则存在很大难度,这不仅给品种的整理和研究带来困难,同时也影响新品种的注册登录和产权保护。

以DNA指纹图谱为指标的分子标记技术,标记的位点数远大于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且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弥补或解决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中的缺陷或难题,因此,被广泛用于植物品种的鉴定,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是Zietkiewicz等在SSR(simplesequence repeat,简单序列重复)基础上创建的,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SSR来设计引物,而无需预先克隆和测序,用于ISSR-PCR扩增的引物通常为16-18个碱基序列,其主体是2-4个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然后在其5′端或3’端加上1-4个锚定碱基,引起特定位点退火,使引物与相匹配的SSR的一端结合,从而保证ISSR引物能够对SSR之间的DNA序列进行PCR扩增,ISSR分子标记操作简单,可揭示的多态性较RAPD和RFLP、SSR高,重复性较RAPD好。成本较AFLP低,目前已广泛用于植物品种鉴定、遗传作图、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生物进化及分子生态学研究等,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ISSR分子标记是基于PCR技术的,其反应结果同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应用IS-SR标记技术时,需针对研究的物种,对ISSR-PCR体系和扩增程序进行优化,以期获得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扩增结果,确保标记的可靠性,优化IS-SR-PCR体系和扩增程序,目前大多采用单因子试验法,即依经验确定一个起始条件,然后依次调整某个因素,使实验结果接近最佳,单因素试验忽略了因素间的综合效应,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最优化,均匀设计是在正交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设计方法,与正交设计对比,均匀设计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的均匀分散,而忽略了整齐对比,其特点是任何一个因素的诸个水平作相同数目的试验,因此,试验次数大大减少,本研究采用均匀设计,对影响ISSR-PCR的主要因素Mg2+、dNTP、引物以及Taq DNA聚合酶浓度等分别进行5水平和3水平两轮优化实验,获得建兰ISSR-PCR体系的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对ISSR-PCR扩增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和反应循环次数进行比较筛选,旨在建立适合于建兰的ISSR-PCR条件,进一步为建兰的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所用建兰样本取自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福建兰花基地,用手术剪剪取建兰嫩叶,蒸馏水冲洗干净,凉干水分,称0.2g于已灭菌的研钵中,加2mL SDS高盐提取介质和少量石英砂,迅速研磨,匀浆移至离心管,置冰盒中带回实验室,-18℃冰箱保存。

1.2 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建兰DNA提取和质量检测按文献[11]进行,

1.3 ISSR-PCR体系优化

参考有关DNA模板浓度对ISSR-PCR体系的影响,发现ISSR-PCR对DNA模板浓度不甚敏感,在20μL反应体系中20-60ng的模板均能有稳定而清晰的扩增,为此,本实验在20μL反应体系中,将模板DNA设为定值40ng。

针对4个影响因子:MgM2+、dNTP、引物和TaqDNA聚合酶浓度,采用两轮均匀设计对建兰ISSR-PCR体系进行优化。

首先,对4个影响因子,各设置5水平进行考察(表1),根据均匀设计表U20(54)安排第1轮实验(表2)。

对第1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优化组合,并以此作为第2轮均匀设计的依据,第2轮均匀设计的因素和水平见表3,选择均匀设计表U12(3sup>3)安排实验(表4)。

以提取的建兰DNA为模板,UBC836为引物,根据表2和表4分步制备总体积为20μL,内含40ng模板DNA的ISSR-PCR体系,在Biometra T型Thermoeycler仪上进行扩增,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接着进行32个循环:94℃变性35s,56℃退火45s,72℃延伸90s;循环结束后,在72℃延伸10min,于4℃=保存,扩增产物在1.5%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溴乙锭染色后,于凝胶成像仪上观察并照相记录,实验设置一个空白对照。

1.4 ISSR-PCR扩增程序优化

以第2轮均匀设计优化的反应体系为基础,对建兰ISSR-PCR扩增程序中的循环次数和退火温度进行筛选优化,循环次数设3个梯度:30、32和35次;退火温度范围为50-56℃,变化梯度为1℃。

1.5 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验证

通过增加模板数量、更换引物以及重复实验对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进行验证。

实验所用引物,参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第9套ISSR引物序列。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Mg2+,dNTP和TaqDNA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体系的均匀优化

第1轮4因素5水平均匀设计共20个处理组合的ISSR-PCR体系的扩增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因素水平组合的ISSR-PCR体系的扩增结果差异显著:组合1和9没有扩增,组合4和18有少量扩增产物,但无法辨识;组合2和15扩增带谱弥散,难以区分;组合7、8和19扩增带谱强,但有拖带现象,辨识困难;组合5、6、13、14、16、17和20扩增带谱少,其中组合5和6带谱也很弱;综合扩增带谱的数目、强弱、清晰度和可分辨率等指标,组合11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因此,初选组合11(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1.5mmol/L,dNTP 0.2mmol/L,引物0.5μmol/L,Taq DNA聚合酶lU,模板DNA 40ng)作为第1轮均匀设计优化的结果。

为获得理想的ISSR-PCR体系,在组合11对应的因素水平基础上,进行第2轮均匀设计筛选,图2为第2轮4因素3水平均匀设计共12个处理组合的ISSR-PCR体系的扩增结果,由图2知,12个组合中,组合3、4、8和12扩增带谱少且弱,效果差;组合1和2扩增带谱数较多,强弱较均匀且清晰可辨,是比较理想的扩增模式,相比而言,组合2较组合1,带谱强弱差异更小、明晰可辩,故确定组合2(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2.5mmol/L,dNTP 0.2mmol/L,引物0.25μmol/L,Taq DNA聚合酶1.5U,模板DNA 40ng)为建兰ISSR-PCR体系的第2轮均匀设计筛选结果。

2.2 循环次数和退火温度对ISSR-PCR的影响

PCR循环次数的多寡,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十分显著,理论上,循环次数越多,扩增产物产率越高,但实际上,扩增产率会受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组分用量的限制,如循环次数超过40,则酶的消耗达到一个平台,产率很难再提高,为获得理想的扩增效果,以第2轮均匀设计优化的反应体系,在原扩增程序的基础上,分别测试了30、32和35个循环(其它条件不变)对建兰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图3 A、B和C分别为30、32和35次循环的ISSR-PCR扩增结果,不难看出,随着循环次数的递增,扩增带谱由弱变强,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扩增产率呈较明显的递增趋势,比较而言,32次循环对建兰ISSR-PCR的扩增是适宜的。

ISSR引物对PCR退火温度极为敏感,同一引物,对不同的物种其退火温度不尽相同;同样,对同一物种,不同的引物其退火温度亦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引物退火温度的筛选需反复调试,本实验从100个ISSR引物(UBC公布的第9套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较好的14个引物用于PCR扩增,14个ISSR引物的退火温度在52-56℃之间,其中,引物UBC807、UBC836、UBC857的退火温度为56℃;引物UBC828、UBC835、UBC841、UBC845、UBC852、UBC853的退火温度为54℃;引物UBC814、UBC815的退火温度为53℃;引物UBC808、UBC825、UBC827的退火温度为52℃,

2.3 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验证

应用上述优化的ISSR-PCR体系和扩增程序,用筛选的14个引物,对36个建兰品种的DNA进行PCR扩增,均能获得丰富、清晰可辨的DNA带谱,图4是引物UBC828对36个建兰品种DNA的扩增结果。

3 讨论

均匀和正交设计可以解决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中,各因素、水平间的交互效应,与正交设计对比,均匀设计的最大优点是试验次数大大减少,如本研究的第1轮实验,若运用正交设计,实验处理组合数为100,是均匀设计处理组合数20的水平数(5)倍,对于水平数高的多因素试验,运用均匀设计显然可以事倍功半。

本研究应用均匀设计,只经两轮实验,就获得了建兰ISSR-PCR体系的优化组合,但由于实验结果的评判指标是定性的,无法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实验结果未必是最佳,进一步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扩增产物量化,量化后可用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对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从中求得最佳;2)增加试验重复次数,重复次数增大,可供选优的几率增加,但工作量也将成倍增加;3)缩小各因素水平问的差值,水平间的差值减小,结果的评判指标差异缩小,对优选有益,但上作量随之增加,结果评判的人为影响亦增大。

由于ISSR引物较长(16-18个碱基序列),以及5′端或3′端1-4个锚定碱基与互补的SSR序列的耙定作用,要求退火温度较RAPD高,另外,不同ISSR引物对退火温度的要求不一,因此,对IS-SR-PCR扩增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应针对不同引物进行筛选,以期获得稳定、可靠的标记结果。

建兰花范文第7篇

关键词:昆明地区;虎头兰;栽培;应用

1 虎头兰的形态特征

虎头兰(Cymbidium hookerianum)兰科兰属植物,假鳞茎大,椭园形,包叶7~9片,叶带状、革质、向上伸展、中途弯曲,叶尖下垂,叶长60~70cm,宽处2~3cm,花茎斜生长50~80cm,着花7~16朵,花淡黄绿色,唇瓣上有紫红色条纺或小斑点,具浓香,花期11~2月。

2 兰科植物

全世界的兰科植物约有700属,计2万种以上,其中可供栽培的约有2000种,而兰属则有40~50种,分布在我国约有20种。人们根据兰科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将其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3类。我国传统栽培的兰花是属于兰属的几种地生兰、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中国兰有4类:春季开花类(春兰);夏季开花类(蕙兰);秋季开花类(建兰);冬季开花类(墨兰、寒兰)。在兰属植物中,花瓣形状、色泽、斑纹的差异是区分品种的重要依据。

这是所说的虎头兰是当地虎头兰,与其相近种有:滇南虎头兰(Cymbidiumwilsonii),独占春、黄蝉兰(Cymbidiumidd~ioides)、碧玉兰、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和长叶兰(小虎头兰),大花蕙兰(杂交品种)。

3 兰花的繁殖

兰花大多以分株繁殖为主,育种,量产等以种子繁殖,兰花种子极细,种子内仅有1个发育不完全的胚,发芽力很低,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供给养分,才能萌发。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酒精灭菌后,取出种子,用10%次氯酸钠浸泡5~10分钟,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然后置暗培养室中,温度保持25℃,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从播种到移植,需时半年到1年,组织培养已获成功,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4 虎头兰的栽培

虎头兰为附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湿润、半阴、通透的环境,在自然状态下,多生长在林下、树上、溪边、岩石等地,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通风透气、微酸性的培养土上,通过制定合理的栽培养护措施,才会花繁叶茂、欣欣向荣。

首先,培养土的配制。栽培虎头兰的基质通常选用腐叶土,不仅疏松、通透性能好,而且土壤富含腐殖质。在腐叶土中加入1份颗粒较好的红土、粗砂、碎树皮,既可增加保水,又加强了土壤的通气性,同时土壤保持了微酸性环境,配制好的培养土要经过灭菌处理,可以采用化学药剂(多菌灵、高锰酸钾等以及杀虫剂)兑水喷施,也可采用物理方法,高温消毒(在火炉上用大铁锅翻炒),灭菌彻底,灭过菌的培养土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摆放数日,以备启用。

其次,分盆。虎头兰多以盆栽,2~3年分盆1次,在春季花谢后,叶芽萌发时,结合更换基质分株分盆,栽培虎头兰用盆的选择:盆要透水透气,盆的四周壁及盆底要多点透气孔。虎头兰的假鳞茎及气生根能贮存,吸收一定空气中的水分,对于通透性要求极高、忌积水。分盆时,将兰苗从盆里取出,抖掉兰花根上的基质,露出根来,再用修剪用的剪刀经过75%的酒精浸泡5~10分钟消毒,避免二次感染。剪除过密根、烂根、枯叶、病虫叶,然后用剪刀把假鳞相连空隙处剪断,放置阴凉处晾干方可上盆。上盆时,在盆底多放一些碎树皮,3~4苗围1圈上1盆,先从里往外处放入处理好的培养土,这样有利于新苗萌发,盆苗匀称,形体美观。栽好后,浇透水放置到有遮荫的花架上。

5 虎头兰的养护管理

盆栽的虎头兰,根的发育受到花盆的限制,每次浇水要掌握“干透浇透”的原则,结合昆明的气候特点:气温适宜,干湿分明(冬春旱季、夏秋雨季)在旱季要增加虎头兰周围的空气湿度,夏季温度超过30℃时,洒水降温,通风,防止虎头兰根部积水。虎头兰多集中在春、夏、秋3季施肥,施放的营养元素要均衡,要勤施、少施(淡),多以有机肥为主,辅以P、K肥。

6 园林应用

虎头兰是集观赏、芳香、药用一体的草本植物,在园林绿化上可作一种地被植物广泛应用,以点线面的形式构建园林景观。

建兰花范文第8篇

一、梅花

梅花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梅花性平无毒,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是中医常用的疏肝和胃药,常用于梅核气(是指咽部有梗塞感,但无任何阳性体征,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肝胃气痛、胸闷不舒、食欲减退等,煮粥服食,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山家清供》言:“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英”即花的意思,梅英即梅花。《采珍集》言:“梅花粥,绿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百草镜》言:梅花“清香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饮食治疗指南》言:“煮食梅花粥,能振精神。”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心身疾病纷至沓来,人们常感心情焦虑,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故常食梅花粥或饮梅花茶,可振奋精神,开胃消食,疏肝解郁,有益身心健康。

二、牡丹花

牡丹花为毛茛科植物,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淡、平,入肝、脾经,有调经活血、通经活络之功,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关节痹痛、屈伸不利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言:其能“调经活血”。《四川中药志》言:“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花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元苷、芍药苷、甾醇、生物碱、挥发油等,有降血压、镇痛、镇静、退热、催眠等功效。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辛、甘、苦、微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对外感风热功效甚佳;对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菊苷、挥发油、黄酮类、胆碱、香豆精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对多种致病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压、血脂。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常用泡茶或煮粥服食,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可降压降脂,预防冠心病。一般疏散风热多用黄,清肝、平肝多用白。

四、兰花

兰花为兰科植物,兰花性味辛、平,无毒,入心、脾、肺三经,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利湿消肿、疏肝解郁之功效,适用于肺热鼻衄、肺燥干咳、水肿、疼痛等。《本草纲目拾遗》言:“素心建兰除宿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黄花者名蜜兰,可以止泻。色黑者名墨兰,治青盲最效。”《分类草药性》言其能“明目”。《泉州本草》言其“治久嗽”。

五、月季花

月季花为蔷薇科植物,月季花性味甘、温,入肝经,有疏肝解郁、消肿散结、活血调经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乳痈肿痛、血瘀闭经、痛经等。《泉州本草》云:其能“通经活血化瘀,清肠胃湿热,泻肺火”。

六、杜鹃花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常绿或落叶灌木,民间称映山红。杜鹃花性味平、甘、酸,入肺、脾、肝经,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祛风止痛、除湿止痒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骨痛、疮疡肿痛、咳嗽痰少等。药理研究表明,杜鹃花含豆香精、三萜类、氨基酸、甾醇、鞣质及强心苷等。《分类草药性》言其“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四川中药志》言其“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药理研究表明,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红煎剂有止咳作用,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离出的结晶甲和结晶乙(黄酮化合物)也有镇咳作用。

七、茶花

茶花为山茶科常绿灌木,茶花性味微辛、甘、寒,入脾、胃、肺经,有清热止血、散瘀消肿之功,适用于各种出血、肠风下血、跌打损伤等。药理研究表明,茶花含有花白苷、花色苷等物质。据有关环境监测部门报道,茶花植株具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对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氟化氢和烟雾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因而能起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八、荷花

荷花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称莲花。荷花性味苦、甘、温,无毒,入心、肝经,有活血止血、祛湿消暑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暑湿烦热、咳血咯血、脓包湿疮等。

九、桂花

桂花为樟科常绿乔木,桂花性味甘、温,入脾、肺经,有止咳化痰、消肿散结之功,适用于寒痰咳嗽、瘰疬痰核等症。《本草汇言》言其“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国药的药理学》言其能“治口臭及视觉不明”。《陆川本草》言其“治痰饮喘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