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雪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Y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Y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刘Y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韩辍痘奕粘手钆泄佟罚"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赵嘏《喜张h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诗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背上,那将远远达不到我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目的,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来体会意境,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也为诗文诵读开辟了新天地,让古诗文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一、培养学生搜集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机械的背诵古诗文素来不受学生欢迎,从开设经典诗文诵读以来,我坚持每周上一节古典诗文综合课――古诗诵读课。上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诵读之前就积极活动起来。诵读之前提前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搜集有关作者生平、作品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以才艺展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体共享这些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在无形中让学生集体参与到其中,激发了学习热情。
如:《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慨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诗。表现了诗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都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回家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书店查询,有的问家长,有的从《宋词三百首》等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并让学生说说是从哪儿搜集来的。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生平介绍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并告诉学生以后搜集资料要根据需要搜集,要搜集跟诗词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然后多媒体课件再打出中国地图,帮助学生知道“龙城”“阴山”的地理位置,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这样,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介绍王昌龄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也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由诗到画,感悟意境
清人王夫之曾说,诗人“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诗歌中 “意境” ,就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客观现实中的人情、风物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凭借艺术想象力所创造出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要让学生融入诗境,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在诵读《沁园春雪》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景象:远处大雪纷飞,长城在雪中蜿蜒伸向远方,黄河在雪中静立,近处是主席沉思的侧影。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景,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与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由老师介绍当时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国内战火不熄、中国工农北上准备抗日的大时代背景,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唤起学生高涨的求知需求,还较好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形象的理解了诗词意境。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诗歌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娇艳华美的姿态与沁人心脾的芳香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中考诗歌鉴赏题就体现人们对这一奇葩的关注与赞赏。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就结合2008年中考题与同学们谈一下中考诗歌鉴赏的主要题型与应对策略。
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包括对词语意思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等,多以填空、问答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南充市的中考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山坡羊”是_______,“潼关怀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处就是考查同学们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山坡羊”为曲牌名,“潼关怀古”为曲的题目。
要做好这类题目,同学们需在学习中注重日常积累,多读多练,牢固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代的文化知识,然后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翻译。这样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就会见文会意,举一反三。
二、对诗歌文意、主旨的考查
包括对文段意思的概括与欣赏,对诗歌哲理的分析,对作者表达感情的理解等。一般以填空、问答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题。
菩萨蛮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片写_____________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诗歌的意思,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诗歌主旨。
这首《菩萨蛮》是高观国客居他乡时赏月所写。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的、开朗的。作者起初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等待月亮的出现;后来因想到自己客居他乡,月圆之夜倍感伤怀,所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而这首词中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则有“桂花”、“西风”。
三、对诗词中用词练字的考查
一般指对诗词中某个字的推敲、运用。常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浙江金华的中考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此题是对“异”字作用的考查,换种说法就是:“词中‘异’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要读懂诗词,审清题意。阅读文本是答题的依据,必须读懂、弄通、吃透。其次是要宏观把握、胸有全局。诗词是一个整体,由此派生出的各类题目都与之有必然的联系。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立足全诗,看清题目的实质,这样才不会造成答案与原诗相悖。也就是说,不能把字孤立起来理解,而必须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感情来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异”字有领起全篇作用,突出塞下秋景的与众不同――天冷、声杂、城孤,为下面写将士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对诗词中名句的鉴赏
可以说,名句是诗词的点睛之处,是诗词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名句鉴赏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如2008年盐城市中考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2、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第二个题目就是对名句的鉴赏。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应结合全诗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句子的深层含义,再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句子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同学们还可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却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两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只在于它描绘了山村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自然风光,而且在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包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五、对诗词中艺术形象的考查
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的形式多是借助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诗中的画面或形象。上例中鉴赏《游山西村》的第一题便是此类。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可在准确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其中的艺术形象能细致、全面地描绘,以更好地表现出诗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深刻主旨。
六、对诗词中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技巧的考查。多以选择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南通中考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做这类题目可按如下思路进行:首先指出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或技巧,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意义何在,好在哪里;最后,说明运用该手法或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57-01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占有很大比例,诗歌学习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两种类型。古诗词在考察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对诗歌的背诵,还要求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每一句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等等。而且一般而言,学生离当时的时代比较远,对诗歌中表达的背景认识较抽象,教师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作者感情的拿捏,需要学生深入情境,进行细致的揣摩,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现代诗歌的篇幅相对较长,通常会分为不同的部分,在现代诗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会比较跳跃,而且情感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通常会借助不同的意象来象征某个东西,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晦涩。
而诗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机会,也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换言之,诗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鉴于诗歌学习本身的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对诗歌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将诗歌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堂形式,依托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感知和加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哈把握。因此,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成为制约诗歌教学的瓶颈。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相对与小学阶段相比,内容会更加丰富,诗歌的难度有所增加,对诗歌的翻译难度有所加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直接的灌输,防止学生对诗歌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诗歌学习之前,要根据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如果把诗歌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可能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效率,而且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前,鼓励学生对诗歌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为了尽量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进行资料的整理,然后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之前对马致远的诗词接触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样的佳作。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使得热衷于考功名的马致远无法得志,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在漂泊途中,觉得自己既没有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留在家人的身边,才在夕阳西下之际,写下了这篇佳作。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就不难想到,在短短的小令当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的哀愁。全诗仅仅有28个字,但是结构精炼,容量很大。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众多意象,描绘出了一副凄凉的夕阳秋郊图。
通过资料的查询和教师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先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知人论世,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从而更好的感受诗歌。
2.重视诗歌翻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诗歌都是经过作者的精简和斟酌之后得出的,所以学生在背诵和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诗歌不像现代文表达那么直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必须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背诵和思想情感的挖掘。以王维的《次北固山下》为例,"次"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停留,而不是现代文中的次序,也就是作者停留在北固山时所作,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每一句虽简短,但是内容却很饱满。首联介绍了旅行途中的基本情况,在苍茫的北固山下,游客的船在美丽的江水中滑行;颔联介绍了江上行船过程中气势恢宏的景象;颈联对当时太阳冲破云层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也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句,最终作者把思想情感落脚到诗歌的结尾处,不知道雁子何时才能寄来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到了远飞的雁子上。通过对诗歌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当时在北固山下看到的美好景象,以及在诗歌最后寄托的淡淡的思乡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翻译,能够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落实和运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达到诗歌学习的效果,也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使得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伟大情怀,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3.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
所有的作品展示最终都是为情感服务的,而所有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必须以丰富的内容作为作品的依托,所以只有把握好作品的情感,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所以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是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关键环节。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作者虽然以雪为标题,但是实则通过北方壮阔的雪景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长城内外,茫茫的没有边际的雪景,北国的风光、长城、黄河、山岭、高原,这些在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在雪的印染下变得格外美好。但是在下阕中,作者笔锋一转,在如此美好的江山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只是过去式,在当前的时代要建功伟业,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虽然题目是写雪景,但是壮阔的雪景背后是作者的恢弘大气,以及要在新的时代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够读懂诗歌的魅力,读懂诗词的内涵。
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是建立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对作品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对诗歌进行抽丝剥笋的研究,才能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作品的丰富内涵。
4.小结
在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占据着重要比重,因此对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进行实践和研究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诗歌学习与现代文学习有很大本质的不同,在难度上也明显增强。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翻译;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悟作者情感,深挖作品魅力等环节,能够对诗歌进行一个由浅到深的剖析,从而真正的达到诗歌学习的目的,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解决诗歌教学的瓶颈,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从而为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
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另外,这种类型的诗词一般是以写“静”为目的,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是古人对虚实的概括。说白了,虚就是无、假,实就是有、真。具体到是诗歌中,实即是真实的叙述、描写和实在的景物,虚一般是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事物。
1. 实例解析。
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借梦境来写对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乡的妻儿,却偏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象远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乡的场景,表现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2. 解题示范。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词语是我们的重要依据,比如上文中的“梦”、“想”“思量”等等。这些词语点出了其统摄的诗句是梦境是想象,自然与前文或后文的实写形成对照,凸显主题。
无论从上文一些实例还是从人之常情推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之所以要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或者说在“实”的基础上写出“虚”来,是因为所写之“实”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上文实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如思乡之怀人之情,当这种情感十分强烈之时,自然就会产生幻想、梦境,想回家自然会想象或梦见回家,思念亲人自然会想象或梦见相聚,与其说虚实结合是刻意而为之,还不如说是情感发展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在遇到一些诗歌有较强烈的思乡怀人(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种比较急切的感情)情感时,我们要判别一下,是否有“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三、细描白描
细描也称“工笔细描”,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特点是细致、丰富,鉴于高考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篇幅一不会过长,所以,像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较长篇幅细致描写人物特征的细描很少出现。
我们重点说说“白描”,所谓白描主要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写环境、事物,不修饰不渲染,重视原貌,只通过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来表情达意。
1. 实例解析。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画面中,并无浓艳的色彩,也无繁复的修辞,只是诗人眼中画面的真实再现,为诗人表达深刻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数笔就跃然纸上,至于其卖炭的辛劳、生活的艰苦在“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等直观的描写中已经被读者用自己的联想捕捉到了。
2. 解题示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关键要看形容词和其他的修辞格。如果用了比较多的形容词,或者已经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白描了。相反,当我们读到一首诗歌,发现它非常质朴,但这些质朴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征夫归家的见到的景象,却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兵役对百姓的伤害。
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诗歌,通常是将能够引起读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观的事物直接呈现出来,以达到“不修饰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画法中的白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颜色香气精神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了。遇到这种题目,应结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观的人物、画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四、正侧面描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几句诗是正侧面描写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语来写天姥山的奇,“天姥连天向天横”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势拔五岳掩赤城”则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的比较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无匹。
描写按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中多见的是侧面描写或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因为一般的正面描写很少能够引起注意,或者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点多数在侧面描写上,所以,我们的分析以侧面描写为主。
1. 实例解析。
李商隐有这样一首诗:“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诗要写的是吴宫生活的奢靡。但没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吴宫内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过日暮随水流出的残花,可以看出去宫内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过鱼龙听音乐的反应侧面来写音乐的美妙。
2. 解题示范。
山行杂诗四首(其一)
【清】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绝天低。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1)诗人是怎样描写旅途中的行路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写:通过写岭路盘旋曲折,使人几乎迷失方向表现行路之难;通过写霜霰凄凄、风卷林叶、道路泥泞来突出行路之难。②侧面描写:通过写马足怯步、空山悲鸟来从侧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难。
3. 思路指津。
从对象上来说,描写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现了描写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分析描写的内容是不是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如果是即为正面描写,如果不是,而这些描写又起到了读描写对象的衬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侧面“写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两个关键点。
五、抑扬法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多数的诗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扬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意兴盎然地画好妆,登上翠楼看风景,“忽见陌头杨柳色”笔峰一转,对当初支持夫婿出征顿生悔意。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作欲抑先扬。但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多的还是欲扬先抑。
1. 实例解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先写游园不得,敲了很长时间门没有人应答,心情不佳,而下来终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红杏深处墙外,让诗人得以释怀。
2. 解题示范。
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答: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别此类手法的关键点是抑扬之间一定会有鲜明的转变。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答题时也主要是把两部分内容分别叙述,再强调其反差,最后写出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
总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止上述几种,只是其它手法有些与修辞重合(如对比),有些可以归入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方式(如乐景衬哀情等),有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并未出现,因此本文只就以上五种手法进行了分析。诗歌鉴赏这一部分的关键还是读懂诗,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
在学习诗词曲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地听着老师一再强调:“学习和欣赏诗词曲,最关键之处在于要能领会其中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意”,就是情感,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词曲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词曲中的意境呢?我校是诗词进校园省级先进单位,学校在诗词教学与写作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省市县诗词协会对我校也很青睐,多次亲临指导并组织联谊活动。特别是我们农村初级中学,这样的机会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诗词学习团体中的一员,如何与学生一起走进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
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例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学生听着记着,但问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由于他们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社会背景。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读诗词曲,亦然。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读诗词曲,应该抓住关键性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主席的《沁园春雪》,上阕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何等开阔、恢宏。而所望者:“长城”、“大河”、“山”、“原”,都是那么的雄伟、神奇,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怎能不放声称赞呢!下阕,一个“惜”字饱含感情,对古代帝王的“略输文采”、“稍逊”深表遗憾。但一切的美中不足都已过去了,万丈豪情在词的末尾喷泻而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这样,引导着学生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人民大众的歌颂,也就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
一代伟人所写的词激起了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又会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也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前所加的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是什么样的感彩呢?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七嘴八舌地用“伤感”“凄凉”“悲伤”等同类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所带给他们的感受了。能够说出这些感受,学生对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便不难理解了。
三、结合人生体验,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领会作品意境
好的诗、词、曲,都是言近而意远。要领会其中的意境,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例如,学清照的《如梦令》,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的体验,似乎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
前文谈到,学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很快地用一些带抑郁色彩的词语去形容作品中描绘的境界,也正是利用了他们的人生体验。秋日黄昏之景,人所共见,自有感受;远离故土,夜色渐浓,望着人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却不知自己今夜落于何处,此时,将自己化作作品的主体,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学生们自会答出“想家”“孤独”等类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