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贾元春之死

贾元春之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贾元春之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贾元春之死范文第1篇

一、简要概括《红楼梦》中的暗示、伏笔方法

脂批将草蛇灰线法指认为曹雪芹小说创作中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草蛇灰线”就是比喻在小说写作中到处留下对后文情节发展的暗示、伏笔。具体来说,在《红楼梦》中,暗示、伏笔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对整部小说的伏脉

全部《红楼梦》最大的一个伏脉就是沁芳溪。“沁芳”,是宝玉批驳了“泻玉”粗俗过露之后自拟的新名。沁芳是全园的命脉,一切建筑的对联,溪、亭、桥、闸,皆用此名。虽然这个名字非常“香艳”,但是有深刻的意义。这就是作者用“情节”点醒的: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这是众人搬进园子后的第一个“情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即象征着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这也是“草蛇灰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预示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是“落红成阵”“诸艳归源”。所谓“落红成阵”,所谓“花落水流红”,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都在反复地点醒这个巨大的伏脉,也就是全书巨大的主题:“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二)用判词伏脉

如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图册和听到的歌词,就集中预示了十二钗的结局。

(三)用戏文伏脉

如第十八回元春归省时所点四出戏,“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此外,这类伏笔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四)用人名伏脉

如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前四个字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她们的命运。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猜谜、酒令对后文情节发展做了暗示、伏笔,还有对某个情节的前引后应。比如,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两个小孩互相交换了柚子和佛手,脂批针对这一情节批曰:“伏线千里。”“柚子即今香圆之属,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这是告诉我们,板儿和巧姐交换水果的这一情节,是“伏脉千里”,预示后面贾家败落后,刘姥姥救出落难的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的故事。

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命运的暗示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曹雪芹也运用了草蛇灰线这种手法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这种暗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

(一)对黛玉的病终不能治的暗示

对黛玉的病,她自己是这样介绍的:“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但在《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出现了六次哭,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都哭了。如贾母见到外孙女林黛玉时“大哭”,王熙凤“便用帕拭泪”,“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黛玉在贾府见的恰恰全是“外姓亲友”,可见这两点全都违背了癞头和尚的说法。其实,作者正是运用这些描写来暗示黛玉的病是无药可医的。

(二)用贾家人对黛玉的态度来暗示她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进贾府是“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可见贾府的主人对其并不重视。在进贾府的第一天,黛玉的两个母舅又分别以“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和“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为由不见黛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贾政和贾赦才是贾府的主人,也是黛玉的至亲,他们却以无足轻重的理由拒绝了和黛玉见面,可见对其并不重视。作者以此暗示了黛玉篱下的悲惨命运。

(三)用首次见面时宝玉的“摔玉”暗示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有着“木石前盟”的宝黛在初次见面时除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外,作者更是匠心独运地写了宝玉摔玉这一有深刻寓意的情节。诚然,这一情节表现了宝玉“世法平等”重要思想,但作者也是有意在表现宝黛爱情当中的不可调和性。宝玉的这一行为也造成了心思缜密的黛玉“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后果,但宝玉丝毫也未觉察。

(四)用丫环的名字来暗示黛玉飘零的身世

黛玉的丫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首次露面,“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又将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自此黛玉身边主要就是这两个丫环。我们都知道鹦哥就是后来的紫鹃。雪雁和紫鹃也是深有寓意的。雪雁即雪中之雁,孤独、念群、思乡,这也正是黛玉身世的写照。而雪雁这个名字也和后文有照应,《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生日当晚聚会上行酒令,众人根据史湘云的提议:“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说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此令之行,本是宝玉为先,但宝玉反应较慢,故黛玉对宝玉说道:“你多喝一杯,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的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黛玉的身世遭遇恰如其酒令中的折足孤雁,失伴哀鸣。另一个丫环紫鹃,是黛玉的贴心丫环和知己。我们再来看看她的名字的寓意。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所以杜鹃代表着思乡、愁苦的寓意,在古诗文中随处可见。用黛玉的知己紫鹃预示她悲惨的命运不言而喻。

贾元春之死范文第2篇

曾不止一次不明白曹公为何要把《红楼梦》写的如此凄凉,使黛玉宝钗这两位世间奇女子尝尽了世间的苦果,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曾不止一次叹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薛宝钗孤苦守空闺……

我不满黛玉之死,玉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而谁可曾知晓玉儿寄人篱下的那份痛苦,看,只有她的泪珠儿了却她的心事。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所以黛玉常是自泪不干的。总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黛玉死去了,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她的宝哥哥,但她死的无怨无悔!因为黛玉遵守了她的诺言,用一生来报答宝玉……

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仔细想想,这样的结局的确适合他,他已淡薄名利,功名利禄对他来说不值一文,他已看破红尘,而这荣国府没人明白他,他只有出家为僧,与青灯共度余生,这样的结局对宝玉来说已是最好的了。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公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她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另一个就是很会做人。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的关系。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尊薛抑林,可我却非常看不惯她的阿谀奉承,她的这些明哲保身无不体现了她的虚伪自私,这也注定了她要独守空闺,不过宝钗处事周到,体贴人,帮助人,也让人同情这位美丽的少女。

有人评价<红楼梦>,它突破了“花园幽会,私定终生,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大团圆”陈套。通过《红楼梦》批判了那些让千万人受苦的封建礼教,讲述了一幕幕悲剧,甚至连元春晋封贵妃又何尝不是一幕悲剧的开始?而曹公历经十载,呕心沥血,可惜尚未完稿,他便病故了,这《红楼梦》正是他对现实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批判!而我们作为读者,更应该好好的欣赏这部凄凉的文学巨着。

贾元春之死范文第3篇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复杂多变的人物。正因为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让后人对《红楼梦》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更加推崇。也许只有哈姆雷特能与之媲美。因其成功,至今仍使研究者很难简单地描述其性格特征:是好是坏、莫衷一是。让你说不清又道不明,既爱又厌。

        也许是红楼里的“奇花”,也许是大观园里的“异草”。

        薛宝钗自始自终超然的镇静,让她几乎很难体现出少女的某些特征。她的完美让人觉得美得不真实、美得很遥远,甚至有点隔膜。尽管她入大观园时不过十三四岁,到了结婚嫁宝玉也不过是二十一二岁的样子。但她的早熟与城府完全体现出成人化特征:她上下圆通,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一些丫头使女们,都称夸她,“性情宽厚”,“脸一直笑迎着”。 其容貌“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脸若银盘,眼若水杏。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任是无情也动人”。虽不同于林妹妹的柔弱之美,但也是冰雪玉脂、丰满圆润的雍容华贵之美,自有一段风流,其文采也与黛玉不差伯仲。正因如此,宝钗似乎更合乎传统人的要求、眼光。况其本人也曾希望入宫走元春的道路,后进了大观园也不再想此路,宝玉便成了其唯一的选择,恐怕也是最理想的退路了,当然比之最理想的状态都是退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宝钗对宝玉的倾心,说白了,功利性是渗入其中,因而其对宝玉的爱再深也是有水分的,终是隔一层的。她所以能做得如此理智,如此超然,怕此也不失为一个原因,她的一步步争取是有计划性非出纯感情性的嫉妒。黛玉之所以做不到此,虽有性格原因,但很明显的一点是林妹妹的爱的更深更真更痴更迷。在加上其家庭背景使之很敏感多疑,甚至有很深的自卑感隐匿在“很自卑”中,她没有父母在身边,终身大事没人给自己作主,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争取贾宝玉的爱,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正因其爱,她对周围的一切人都有戒心,怀有敌意,连史湘云有个与宝玉相同的麒麟她也远远地防着,心怕他们会玩到一块儿。她对宝玉的使性子更显出其真爱与可人的一面。她太在意宝玉,宝玉成她的唯一的精神寄托。

        公正地说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劝导,让其读书追求功名利禄,也是有一片苦心的。宝钗无从选择,宝玉只有一个,现在也只有慢慢地改造他,让他更接近自己的要求。故而在她劝宝玉读书宝玉当即表现不乐意转身出去搞得她十分尴尬的情况下,她只是在心里叹气,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掩饰过去。她是无奈的,封建女性除了接受又有何办法呢?丫头们倒是能看出她的好来,认为她才是当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比之那刁钻尖刻的林姑娘可是天地分别,“这幸是宝姑娘,若是那林姑娘不知又要闹成个什么样子呢。”宝钗这方面的素质确实超过了林黛玉,况也不能不说圆滑乖巧,确实讨人喜欢。在贾母为宝姑娘过生日时,宝钗点戏、点商品无不是出于迎合贾母的想法、喜好入手:老年人牙口不好,甜的、烂的上。这点林黛玉恐怕就做不到,况很多时候宝钗表现出来的宽厚也是很实在,很周到的。每次薛蟠回来带的东西礼物,她总是上上下下都送个遍,丫头老妈子也没漏过,对林黛玉还特别照顾。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也是在诗社上顺口说出其要做东,宝钗马上劝其:“你一个月才几个钱,不必将来为之借债作难。”别人喜欢宝钗是无法抗拒的。

        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在宝玉挨打之后表现得十分突出:她马上过去探望,坐在床边看着宝玉,不免有些心疼、伤心,说:“别说是下人看了心疼,连我们……”没说完,便满脸通红地羞涩地用手绕着衣角……在其兄长拒绝承认是因他而使宝玉挨打时,宝钗不信。激起其兄顺口一句:“你喜欢他,要嫁给他,当然要帮他说话,向着他……”宝钗气得一直在房里哭了一宿,清晨起来满眼通红,尖刻的林黛玉见了,便故意说:“就是哭两桶泪,也不能少他一点疼……”

        现在来谈谈宝钗的另一面——冷恨。尤其是触及她利益的时候,立刻反唇相讥。一次,宝钗、黛玉、宝玉三人在一起,宝钗说天太热满身汗得难受,宝玉开玩笑说其像杨玉环胖人才怕热,这下激恼了宝钗,反了一句:“我可没有杨国忠这样的兄弟!”黛玉在旁边得意地笑,过了好一会儿,说到唱什么戏,宝钗说是李逵向宋江赔不是,宝玉马上说宝姐姐怎么连负荆请罪都给忘了,宝钗马上说:“也不知是我忘了还是你们忘了。”

        王夫人因为金钏的事情深感愧疚﹑不安,认为是自己白白害死金钏,宝钗看王夫人却冷静地说:“也别太自责了,说不定金钏自己挨了骂到外边玩掉到井里去了。纵是如此,不过是一个丫头,多送几两银子他们便感恩戴德了。”冷狠如此。再如尤三姐之死,柳湘莲出家,连薛蟠都大为伤心,而宝钗却冷冷地说了句:“也许对她是个好归宿。”全部小说里表现宝钗少女天性可爱的一出戏是“宝钗扑蝶”,可结果也一样做成了假装追赶黛玉,让人怀恨黛玉去了。“这宝姑娘听去了倒也罢了,林姑娘听去,可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呢。”宝钗灵机一动,却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转嫁给了黛玉,使本就开罪下人的林黛玉更加受人怀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