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说明文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语文复习 说明文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96-02

初中语文复习时,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多以记叙文为主,忽视和冷落了说明文和议论文。近年来,说明文的考查,从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不难看出,说明文的阅读逐年呈递增趋势,因此,初三语文复习,注重说明文的阅读的方法的探讨,不可小觑。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初三语文总复习时,强化说明文的复习,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把握命题趋势,明确考纲,找准考点

1.语文阅读命题趋势

从全国各个省市的初三语文中考试卷分析,阅读部分,所选的文章很少涉猎教材中文章和篇目,一般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部分,更为明显。但所选的内容,又以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身边的人或事为主。这些方面的话题文章,记叙文、说明文居主导地位。

对阅读题的考查,也逐渐由“主观型”和“开放题”转化,所谓开放,就是答案,不局限于阅读文章中的只言片语,而体现思路和答案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创新思考,用完整的一句话表达。

2.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把握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利于针对性指导,学生整体提高,也利于落实阅读复习课的有效性,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1)基础字词的音形义;(2)说明的对象和特征;(3)说明的顺序和结构;(4)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要点;(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6)说明的方法和运用;(7)主题的延伸。

二、依据课标、遵从考纲,巧妙设计真题演练

1.以教材说明文文章为依托,强化方法的训练

对于教材中的说明文,一轮复习时,按教材分册进行重点性复习;二轮复习,在专题训练时,将每一册的说明文,再次集中“品读”,根据考点和考试要求,重新将这些说明文而定位,设计新、实、开放的思考题,让教材中的说明文,成为学生复习方法、形成策略的依据和抓手。

2.注重真题演练,提升说明文阅读的策略

真题演练,就是根据考纲要求、考试的试题特点以及说明文的考点,而巧妙选择阅读文章,重点以科技、信息方面的为主,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如提供给学生《中国石拱桥》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从文题上先入手:这篇文章是____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最好不要先阅读文章,从文题的研究着手,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不难得出答案“说明文”,并得到: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石拱桥。再让学生细读这篇文章,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石拱桥的。引导学生阅读前,对这个问题,也可以放飞思维,而想象:如果你要写“石拱桥”,你会从哪几个方面重点说明和介绍,得出形状、结构、历史等几个方面后,再阅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完善问题的答案:形式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这样,从“思”“猜”“验”等几个层面,层层深入,逐渐使答案明晰。

三、探究提升,强化技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复习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教师精心选择例文,让学生探究、提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如《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师可以针对“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而巧妙设计问题: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给以方法的点拨和指导:(1)明确说明内容,抓住说明的对象和特征;(2)说明对象的把握,从三个方面入手:文题、中心句和首尾的关键句;(3)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抓住关键词,回答简明扼要,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多多益善”;(4)回答的模式最好为:介绍了……的……这样的回答,既包含说明的对象,更包括说明的对象的特征。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1.辨析说明方法

中考说明文的阅读,命题方式,一般以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会判断;(2)会分析其作用。

如:我从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提出问题: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思考、作答的基础上,完善答题方法和技巧,采用下面的模式而回答: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特点。这样的回答,给阅卷者清晰、自然的感觉,想扣分都不易。

总之,初三语文复习,在全面复习时,说明文的复习不能成为遗憾,应加大说明文的阅读复习的力度,从阅读考试题型、说明文的特点、考试技巧的点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力求抓实、抓牢、抓紧说明文的复习力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有余、策略掌握、应试技巧提高,为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而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房瑞新.初中语文学科学案的有效编制和设计研究――说明方法及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07).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激发学习 说明文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一般按照空间、时间、事理顺序排列语句。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个人简历、影视剧情介绍、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教科书、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分为不同的类别: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与表达方式,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就是“说明白”(叶圣陶先生语),要忠实于事实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有合理的顺序,才能有条理,让人看明白。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配图表等。

对于其它文体来说,说明文写法平实,内容相对枯燥,有些篇目甚至艰涩难懂,一度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可是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文体,说明文教学具有应用性、前沿性,甚至前瞻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深远意义。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说明文大量涌现,而且它是每年高考考查内容,中考也经常考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有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的知识性、实用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起来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1树立明确的目标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高;素养;兴趣;拓展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5篇

首先,要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纪念碑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就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还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着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制作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的风光图:“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中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再其次,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7篇

一、说明文教学内容应体现简约化

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落实好文本所提供的科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科学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落实起来还是有诸多制约因素的。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情况。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最难以接受的是说明文文本的知识性极强,有些知识还过于深奥,阅读时体验不到快乐。如何简化说明文文本中的知识性教学内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是简约的艺术,要把复杂的简单化,把深奥的具体化。从学情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途径来选择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1.用“填写表格”的方法来落实知识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教师一般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说“屏”》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①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介绍了哪些“屏”的知识;②用一句话概括相关“屏”的知识;③说说文章介绍“屏”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同时,不妨设计一张表格(如表1)来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这样,知识梳理就会更集中,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具针对性。

2.用“写说明书”的方法来落实知识

说明书是比较常见的介绍信息的资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写说明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梳理信息。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对学习说明文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说明书(如表2):

二、说明文教学内容应渗透PISA理念

说明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的说明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欠缺的。这也成了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

(一)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认为说明文学习太过机械化,只要记住说明文的一些知识要点就可以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了。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严重不足,在中考说明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时失分较高。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训练是严重滞后的。

(二)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中我们不妨引进PISA阅读理念,转变我们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做法,进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PISA是当下所流行的一种阅读评价策略,所评价内容之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PISA阅读理念对“阅读素养”的界定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当今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需要学会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的原始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文本中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往往处于一个句子(或段落)中,或隐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或段落)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信息的特征、时间、背景等基本元素,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1)确定疑惑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汇集学生的疑惑,总结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2)指导寻找信息。学生明确问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同时,教师可以讲一些寻找信息的方法,比如圈点勾画法、中心句概括法、关键词提炼法等。

(3)交流信息。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用信息概括而简洁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信息查找目标可以高些;反之要求可以放低。

2.培养学生解释文本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解释文本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文本信息加深并扩展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内容。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1)导入课文。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来引导学生探究:“大林寺的桃花为什么四月才开花?”

(2)整体感知。启发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并用文本中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

(3)探究学习。从文本中找出几种物候现象,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4)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当气象学家为农业生产提建议。

这样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自然就能明白物候学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比侧重于科学知识传授的教学要好得多。

3.培养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内容开展反思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作出综合判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教学《落日的幻觉》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导学生评价诗人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诗人王维描写的落日是圆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探究发现。”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后,也就可以自然地知道王维所描写的落日形状是一种幻觉,是光折射的缘故。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客观地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教学《说“屏”》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设计教学:“作者说:‘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很自然地就能明白作者在宣扬“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知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能明白《说“屏”》这篇课文要学的是屏风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唤醒继承和保护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而不是学习有关屏风的一些知识。

三、说明文教学内容应凸显文学性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本所具有的文学性,而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内容恰恰是学生乐意接受的。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最能体现说明文文本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教学点是那些文学性较强的内容。

(一)学情分析

相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说,学生阅读说明文时缺少个性化的感性体验。所以,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选一些文学性强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

说明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本中所引用的材料,比如引用一些古诗、名言、典故、谚语、文言等。这些内容会使说明文增色不少,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来处理,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说明文教学的单调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说明文阅读。

1.用“资料”来丰富文学性

说明文往往会引用一些诗句和典故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拓展,丰富说明文教学内容。比如《说“屏”》一文中出现了有关“屏”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的注解和对这首诗的解读等资料来辅助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屏”在古代所具有的文化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利用“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厚实资料内容。文中的注解可能比较简单,教师应在备课时多阅读些资料,丰富注解中的内容。

(2)选择适宜的内容。补充资料时教师应有所选择,选择跟注解内容联系最紧密的资料,联系不大的应舍去。

(3)巧用资料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巧用所补充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用“情感”来感悟文学性

说明文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也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往往是教学的生长点。如教学《说“屏”》时,教师可以围绕作者的情感来设计:①作者对“屏风”寄托着哪种情感?②这种情感在文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屏风’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中体会写作意图。说明文教学不可以教得太呆板,也应上出课堂的灵气,而这“灵气”不妨试着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中去寻找。

3.用“语言”来品读文学性

好些说明文是说明中结合描写的,描写的出现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富有说服力。品味说明文中的描写点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围绕文本中的教学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运用描写的用途。课文《桥之美》中有许多描写,具体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围绕第二段中的描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桥的诗境美、形式美、对比美、结构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围绕第四段的描写内容,教师又可以这样问学生:“文章是如何体现乌镇的桥和河中芦苇搭配之美的?”

说明文的语言美还体现在文本中处处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赏析“修辞”,也应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说明文中的修辞格教学,我们要落实两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是了解修辞格的特点和内容;二是体会运用修辞格的作用。课文《旅鼠之谜》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文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②文中把什么说成了敢死队?这样写有何用处?③“敢死队”的特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旅鼠的自杀行为是出于自愿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字的背后有着很深刻的内容,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触摸和体验这些美丽的东西。

四、说明文教学内容应突出趣味性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不仅让教师提不起兴致,更让学生叫苦不迭。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时忽视了说明文文本的趣味性。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求知欲相对也比较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选择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1.巧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交流。对此,围绕说明对象引进多媒体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和那些抽象的概念。多媒体的使用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和编排,整堂课选择多媒体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用的多媒体资料是为突破说明文教学重、难点服务的,不是以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为出发点的,所选的多媒体资料应紧扣住说明对象和具体的事物。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馆》时,教师可以围绕“三大殿、后三宫”讲讲用途、位置以及相关故事,可以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馆建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适宜性原则。所选的多媒体资料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准备的,应来自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了解的“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生物入侵者”视频资料,增加说明文的可读性。

(3)精选性原则。多媒体资料名目繁多,举不胜举。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握“精选”这个度,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料,用上那些非用不可的多媒体资料。

2.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说明文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课文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克隆人的利与弊”。讨论时教师要明确讨论步骤:

(1)明确观点。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派进行辩论前的准备。

(2)陈述理由。要求学生利用文本的相关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来阐述观点。

(3)针锋相对。辩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起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做到审时度势,努力营造热烈而紧张的讨论氛围。

3.讲述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文教学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究其原因,小说有极强的故事性可能是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故事”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教学生长点。教师可以寻找文中的“故事点”进行相应的拓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如何挖掘“故事点”呢?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精心选择故事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细读文本,从说明文文本中选择和说明内容相关的趣闻轶事。如教学《说“屏”》时,教师可以抓住“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借助屏风了”具体展开,让学生喜欢上屏风。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 兴趣激发 方法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六、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