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孔子游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游赏春景,面对这样迷人的景色,让孔子想到水,又从水想到了真君子,并借水来给弟子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
当孔子对弟子们说水似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与善施教化,弟子们像从梦里突然醒过来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们听完了老师的宏论后,三三两两地向老师言志,他们这些言出来的志各有不同,我也从他们言志中体会到了他们的。从子路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大方、豪爽的性格,从颜回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他谦虚、有德行……最后,我从孔子的话语中,体会到他胸襟的博大,拥有大爱的胸怀。
在我读完所有内容时,我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善施教化和循循善诱的孔子孔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又读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看到有两个小孩在辩“太阳是在中午离人近,还是早上离人近”的话题。孔子来了兴趣,也参加了这个话题。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低头思考,可见他又是一位谦虚、善思的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等互爱; 和谐融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75-001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在弟子们疑虑的目光中,在他们好奇的探究下,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言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学生们也深深地思考于这段对话中,努力地与“大师”对话。
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充满了人生哲理的大智慧。他只是抓住了“信手拈来”的寻常之物——水,来启发弟子成为“真君子”具备的条件,没有说教,没有强加,没有灌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啊!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了“水的特点。”似乎明白了“真君子”的特性。可学生漠然的眼情,飘忽的神态,让我的心中涌起阵阵失落,其实他们没有明白。不是学生愚笨,不是学生漠视,而是意境大不一样,如何能创造理想的心境呢?
看看孔子的学生在感悟时所处的环境吧!“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二千多年前的一天,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畅谈、高歌……享受着自然、人生的美好。
课文《孔子游春》由写景入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泗水边绚丽灿烂的春景图,仿佛让读者也身临其境,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在泗水河畔游赏,聆听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教学载体——“大自然”,这是多么美妙神奇的“课文”啊!这一切让我这个教书近20年的语文教师所倾慕,为他们师生之间的温馨和谐而感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真切的体会到孩子们对孔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比向往。“像孔子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该多好呀!”“看!孔子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蹲着、坐着、捉蝴蝶、采花、垂钓,甚至老师在学生面前手舞足蹈,多有趣呀!”
学《孔子游春》一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追寻语文教学的春天是幻境吗?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们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不同。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开启了私立教学的先河。实行的不是班级授课制,不受施教空间限制,天地就是教室,山水就是课堂。
其次,孔子没有受到任何“课堂常规”的束缚,学生在他那儿说话交流不需要举手发言,不必正襟危坐,比一比谁的读写姿势正确。
其三,孔子的教学目标在他的心中,没有《教学大纲》的限制。没有作业的布置批阅,没有调研检测的压力。
其四,他也不必为学生的安全而担心。不用出校门打申请,不用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准。
可再细细琢磨,是大量的客观原因造成我们无法创造如此自然和谐的师生氛围,还是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束缚了我们吗?其实,不尽然!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他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思考与理解,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学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颜回、子路的回答不就是最精彩的学生发言!
二、平等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早在师道尊严的20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民主的构想,并积极实践着。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憨直忠勇的子路和聪明好学的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积极创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将师生关系交融在一起,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不离不弃,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
孔子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五花八门。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甚至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但孔子都将他们收于门下,悉心教导。他对待所有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如此的整齐划一,一旦有个“另类”,或智力障碍,或个性特殊,或顽劣懒惰,或家庭影响……他们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责任何在?尊严何存啊?
四、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我们与孔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除了在文化素养、教学境界上的差距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缺乏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策略和智慧。其实,我们应早已深刻的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成果,更是教师发展成长的一面镜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
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上巳节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故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描绘的正是游人在长安城郊的曲江池踏青游乐的盛景。
历代骚人墨客题咏春游的诗作,各具风采。“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甫的《绝句》,透露出诗人春游时的喜悦和游完春景后踌躇满志的心态。“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阮郎归》词,则将江南春游的情景描摹得历历在目,和风中传来的声声马嘶、结子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和花间草际翩翩飞舞的蝴蝶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令人陶醉沉迷。“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中的佳句,使人想见在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中,妇女游春乐而忘返的盛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妆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又为我们再现了古人春游西湖的欢乐图景。
在明媚的春光里,相约到郊外,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好风光,确实是一件乐事,可有时也会引发游人的伤感之情。唐代诗人崔护去郊外游春,见到花木掩映中有一人家,于是叩门求水。一女子开门,为他倒了一杯水,并让他进家中坐,自己则倚靠着桃枝伫立。临分别时,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第二年崔护又来此地,见门上有锁,不禁失望,就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好景不常的感慨和怅惘。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游春时,与被迫分离另嫁他人的唐琬相遇,唐琬送来酒肴以表心意。陆游见人感事,趁醉在园壁上吟写《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关键词】阅读 理解 品味 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通过教师点拨、启发、激励,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充满灵动的阅读课堂,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肩负的重要职责。我们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巧引妙导,燃情激趣启童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始应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形成阅读期待。有位老师执教《蕃茄太阳》时,为了激发学生读文兴趣,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儿歌《种太阳》,板书“番茄太阳”,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课题要用‘番茄太阳’?为什么‘番茄太阳’要加引号?”。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就明白了,原来番茄太阳就是美丽、善良、乐观、充满爱心的盲童明明。《孔子游春》,我在导入新课时就触及重点,为学生理解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和谐动人的情意打下伏笔。导入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孔子的“仁和”思想制作的大型舞蹈,展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自然板书“和谐”,引领学生阅读孔子“和谐”理念充分体现的《孔子游春》一文。新课伊始就让学生直奔主题,走进文本。
二、放飞心灵,读中感悟润童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课堂上我们应充分重视读的训炼,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建构阅读话题。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的解读,独特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字里行间,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站在文本之中教语文,使阅读课堂充满神气、文气、灵气。我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首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读文本,让学生融入作者的童年。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在读中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又在读中感悟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赶海》,我设计了多次范读和学生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想象赶海的意境美。自读文本,圈画找“趣”;精读语句,发挥想像“悟”趣;师生交流品读“追赶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味过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了出来。品读感悟,让文本的内涵滋润孩子的心灵。阅读课堂充满着诗意、生命与灵动。
三、赏识激励,以评促读暖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评价语言情真意切,学生听后必然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像一面镜子,指引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又像一双温暖的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位老师执教《蕃茄太阳》时,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经历着“情感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当老师引领学生用笔划出文中描写盲童明明的句子,感受明明这个5岁盲童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时,她发现有的同学读书浮躁,急着举手发言,于是说道:“不要忙着举手,你们要到课文的文字当中去认识这位叫明明的小女孩。描写明明的句子,明明说的话,你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当她发现有的学生不但划出了描写明明的句子,还在书上写出了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她又说:“有的同学不仅划下有关写明明的句子,还用一句话概括,这样才是会读书的孩子!”。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明明、学生、作者、教师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情感也融在了一起。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动的故事、美妙的景色,精彩的画面、曲折的情节……
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触摸、荡涤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或是真情的传递、或是真心的欣赏、或是真实的表达。评价语言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体悟到的是课堂上学生个性的飞扬。课堂上流动着“孩子气”,飘散着“语文味”,生长着“创造力”。如果我们耐心倾听学生睿智的语言,热心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诚心赞美学生创造性的生成,“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必然能拾到一根根“最大的麦穗”。
或许是想孔子想得多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这样,我梦见自己来到了一所学堂,隐约中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孔子学堂”,这几个字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到了,到了!我一阵狂喜。只听见朗朗的诵读声不绝于耳,一位白发苍髯的老者正站在讲台前,他就是令我肃然起敬的孔夫子。只见他身穿长袍,头系纶巾,脚上着布履,面上带着笑容,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孔夫子的弟子们齐声吟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着实感动。我突然想起孔子最重“礼”这个字,连忙向他拜了一拜,他也向我回了个礼,并示意我坐下。
我带着心中的疑问兴冲冲地跑到了孔子的身边就问:“孔老夫子,您听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吗?”孔夫子先是一愣,随即又满面笑容地说:“哦,有人评论我儒家的著作我很高兴,可以发扬光大嘛!”接着,他又对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要我懂的,我一定会回答你的。”
“孔老夫子,您的知识为什么这么渊博?””我不假思索地问。孔子捋了捋胡须,笑着说:“温故而知新嘛。只要你常复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那么你就能对它有一个新体会。学海无涯,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你所拥有的知识才会丰富。”听了孔子的解释,我连连拍手叫好。
“我们不聊学习了,我们聊君子,好吗?您觉得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孔子想了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有宽广的胸襟,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君子是要具备这样的品质的。我也要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君子。”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颜回、子路等几个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在竹林里歇息。我问孔子:“孔老夫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我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我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您说得可真叫我迷惑,既然他们比您还要好,为什么还要您来教他们呢?”孔夫子亲切地告诉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这两个学生各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所以还要不断地学习啊……”我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这也是孔子对我这个新学生的教诲啊。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就要离开孔子学堂了,我满怀敬意地望着孔夫子,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
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我们的老祖宗――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走向世界!
“火线亲友团”
老师(曹珊):能够和孔子对话,当面探讨问题,这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小作者以穿越时空之笔,描写了梦中到“孔子学堂”做客的所见所闻。文章构思精巧,以孔子名言贯穿全文,如潺潺清泉,涤荡人的心灵。读了全文,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大师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学讲课堂;情感;想象;音乐
自徐州市实施“学讲方式”以来,“学讲方式”已深入每个教师心中,我在实施“学讲方式”的过程中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一、在情感的感染下表露真情
课堂情感对开展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它,学生会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进入乐学状态。学习《月光启蒙》时,我在拓展延伸部分出示了《月光启蒙》的原文最后一段话及母亲患病时的照片,并伴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娓娓读来。听着我深情的朗读,看着母亲坐在轮椅上那痴痴的照片,听课教师和学生眼中闪着晶莹的泪
花!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情得到了升华,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学生写话时感情渗入其中,文章注入真情,必定感人至深。
二、在文本空白处自由倾吐
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我们只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学讲课堂上,我利用文本空白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发展他们的语言!在指导学习《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时,课文中描述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我疑惑地说:“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学生兴趣盎然地说:“这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秀丽景色。”“那么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美丽景象,这些景象使你想到了母亲的什么?”孩子们思考了一会,说道:“散落的花瓣是她裙摆的装饰。”……听了他们充满童趣的描述,我再次体会到做小学教师的幸福。
三、在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快乐成长
由于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性格特点等,造成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自然也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是做个样子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学生之口引出自己或教参给出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要是这样,语文课堂真的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狐狸和乌鸦》时的片段。我问:“同学们,你觉得这只狐狸怎样?”学生用稚嫩的声音答道:“狐狸实在是太狡猾了,我可不喜欢它。”这时,我发现有个小朋友犹豫不决,小手举起又放下,我走到他跟前,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有什么话就大胆地说出来。”他磨磨蹭蹭地站起来,用很小的声音说:“我觉着……觉着狐狸很聪明。因为狐狸总在想办法如何骗乌鸦嘴里的肉。”听了他的话,我未加评价,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是非观来判断。学生有的说:“狐狸虽然很聪明,但是他用欺骗的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像狡猾的狐狸那样,我们应该做个诚实的孩子,而不是满嘴花言巧语。”……听了每个小组的汇报,我适当做出了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表扬了那个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作为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成长,得到发展。
四、在乐曲的调动下感受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所选的恰当、贴切的音乐成为整个课堂的有力助手,有了音乐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另一种状态。在学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花心思选择合适的机会播放音乐、课件,或让学生歌唱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曲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水为什么是真君子”这一教学难点时,我选择跟教材的光盘,让学生观看、感悟,学生听着精选的音乐欣赏水的各种情态变化,进而理解水纯净、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等优秀品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翻开苏教版的语文课本,能结合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涵的课文每册书都有。但有的教师因为学校硬件条件有限或嫌麻烦等诸多因素,把这一环节搁置了,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损失。
一、减“无效学习”之负,增“一课一得”之效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即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一课一得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也就是说,在一节语文课里,讲一个知识点,把它讲深讲透,让每个学生(至少极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掌握,学生一节课一节课积累知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我在教学“第十册练习5的新词”内容时是这么做的。我打破了课本的固有内容,并没有“循规蹈矩”逐词教学,而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课本呈现的新词中比较生僻、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经济房、期房、运作、追星族”等词,又据此结合生活实际加以了延伸和拓展,补充积累如“胶囊公寓、月光族、啃老族”等词,使学生对于新词的积累、认识从课内走向课外;重点学习交流之后,再以“课本上呈现的新词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一问回顾文本,解决余下新词中不理解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努力做到了学生懂的不教,不懂的教,重要的精细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减“单调学习”之负,增“乐学趣学”之效
新课标强调: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语文课堂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沉闷单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付精神去做事体。”所以,语文教学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稳定的兴趣更是持久的学习动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土壤。
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袋麦子》这一课时,课上完后,我就留时间让学生演课本剧,憨厚可爱、厨艺精湛的小猪;善于计划、有安排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以及和蔼可亲的土地爷爷四个角色都在学生精彩纷呈的表演中栩栩如生,班级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沉浸课本剧的演绎中,真是其乐融融!
三、减“机械重复”之负,增“亲身体验”之效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课文讲的是小红马和小骆驼的一次对话,小红马只看外表,嫌弃小骆驼的大脚掌、驼峰和两层睫毛。小骆驼很伤心,回家向妈妈诉苦,妈妈独具匠心,带小骆驼到沙漠走一趟,通过实践让小骆驼知道了自己的睫毛、驼峰和脚掌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发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感叹。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问学生:“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来到河边照镜子,再次遇见了小红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呢?”学生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能朝着夸骆驼身上的三件宝的方向去回答。对于孩子们的不同回答,我不作正误的判断,言之有理即可。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自我的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减“思想说教”之负,增“价值引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