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十二钗

红楼十二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楼十二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1篇

韦龙杰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迷恋红学已经四年了,特别崇拜刘心武先生,但我在阅读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时,发现他理论中的几点不足,这些我个人认为的不足之处是我在中考暑期阅读出来的,现在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新解《枉凝眉》存在偏差

刘心武先生对《枉凝眉》的理解在我看来有一定的偏差,他的新解确实是晴天霹雳一般让人惊讶,他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后来我发现,在《脂砚斋批评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了《枉凝眉》的感觉却是“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然后脂砚斋的评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批驳也,妙极!”也就是说,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两个人物中肯定有一个是宝玉,但是刘先生的观点违背了脂砚斋的批语,因此,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我个人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贾宝玉和史湘云。也就是说,这首曲子揭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宝玉和湘云最后结合。为什么这样说,我也有自己的依据:关于史湘云我不想做过多地分析,重点来分析的是妙玉是否真该成为《枉凝眉》的真正描写人物。第一句是:“一个是美玉无瑕。”于是刘心武先生就认为贾宝玉仙界原型是神瑛侍者,瑛是有斑点的玉,因此这句话证明这首曲子没有描写宝玉,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妙玉是完全无瑕的吗?未必,她过于高傲,在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领众人到笼翠庵品茶,妙玉看到刘姥姥一股乡土气,满口黄牙,十分厌恶,最后连刘姥姥喝过的古董茶杯都不要了。看看她是怎么和众人道别的,贾母领众人出去后,妙玉就把庵门直接关了,你看她是多么的目中无人,其实这也是她的不足之处。“无瑕”在这里只是一种完美的修饰,为了表明的是主人公的纯洁品质。第二句是:“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对宝玉后来的处境写的很到位,也就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后来娶了宝钗为妻,没有婚姻幸福。宝玉一心只想着黛玉,心里哪里有宝钗的位置。第三句是:“一个徒劳牵挂。”宝玉是一个爱牵挂的人,他牵挂太多的女性,林妹妹、宝姐姐、史湘云、妙玉等等,这些都是他牵挂的对象,但是它的牵挂是徒劳的,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没有因为宝玉的牵挂而有所减缓,反而显得更加凄凉。下面一句是:“一个是镜中花。”这一句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作者的比喻,表明一切事物都已成为幻影,不复存在。最后一句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一句的确能让人想到林黛玉,但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很多人都有哭的习惯,不止是黛玉,像宝玉等人,哭的次数并不少于林黛玉。因此,我认为这首曲子写的是史湘云和贾宝玉,这首曲子暗含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史湘云和宝玉最后结合。

第二、刘心武红楼情榜问题

1、傻大姐在红楼情榜的排序问题

现在红学界公认的事实是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他的后28回全部遗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高鹗的伪续又十分的糟糕,使得《红楼梦》的大篇幅、大整体、大过节全部打乱。其中最让我遗憾的是红楼情榜的遗失,虽然我们不能看到后二十八回的文本,但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探佚的机会,我觉得刘先生把傻大姐安排得太靠后,她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贾家抄检大观园就是她拾到春意香囊引起的,她偶然拾到的香囊成了抄检大观园的理由和依据,也导致了晴雯的被撵,司棋爱情的泄漏,有的红学家也说过,“傻大姐一笑死晴雯”,其实她的笑是傻笑。傻大姐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不止在春意香囊这件事上,在贾琏夫妇偷贾母的首饰去当这件事上还提到她的母亲,比“红楼十二官”的一些女子出现频率还多些,因此我觉得刘心武先生把傻大姐安排的位置不对,不应该把她排在最后一钗。

那她该被安排到哪里呢?根据我对《红楼梦》的粗浅认识和刘先生列出的情榜的参考,我个人觉得她应该被放在七副册,要取代炒豆儿的位置。为什么?炒豆儿其实就是豆官,她们是一个人物的两个名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有这样的词句:“豆官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日:‘豆官’。原中人也有唤她作‘阿豆’的,也有唤作‘炒豆子’的。”因此,这个女孩本来叫豆官,后来由于老太妃的薨逝,这些女孩子都成了丫鬟,豆官就给了探春,然后探春又给她改名叫豆童,又有人叫她“炒豆儿”等。刘先生这里又犯了一个错误:一个人物占了情榜的两个位置。而把傻大姐安排在这里比较合适。而最后一个位置就由紫绡来补了。但是紫绡的戏份是有的,在小红给王熙凤办事的时候,紫绡等人还讽刺她去攀高枝了。所以我觉得这里安排紫绡也不合适,也就是说这个情榜还不够完美,需要大的调整和补充。

2、我的红楼情榜

由于至今还没有人排出令人信服的情榜,因此我也作了一些研究,也排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情榜,但曹雪芹还在人物后面加了考语,不知是给所有的女性都加了考语,还是只给正册的女性加了考语,我没有研究得那么透彻,因此考语我没有进行试拟,下面就排出我的情榜,也算是我的一个探佚的成果吧:

情榜

降洞花王

贾宝玉(情不情)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情情)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

薛宝琴 香菱 尤三姐 尤二姐 邢岫烟 李纹

李绮 喜鸾 四姐 傅秋芳 瑞珠 宝珠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晴雯 袭人 平儿 鸳鸯 麝月 司棋

小红 紫鹃 金钏 玉钏 莺儿 翠缕

金陵十二钗三副册

侍书 入画 抱琴 素云 雪雁 秋纹

碧痕 小螺 春燕 四儿 翠墨 柳五儿

金陵十二钗四副册

龄官 芳官 藕官 葵官 蕊官 药官

艾官 茄官 文官 宝官 玉官 豆官

金陵十二钗五副册

彩霞 春纤 丰儿 绣橘 智能 万儿

二丫 绮霰 佳蕙 茜雪 檀云 琥珀

金陵十二钗六副册

珍珠 银碟 小鹊 紫绡 碧月 嫣红

可人 媚人 偕鸳 佩凤 文花 靛儿

金陵十二钗七副册

傻大姐 坠儿 莲花 蝉姐 篆儿 臻儿

良儿 文杏 彩屏 娇杏 云儿 青儿

金陵十二钗八副册

同喜 同贵 小舍儿 秋桐 善姐 小霞

翡翠 玛瑙 灯姑娘 小吉祥 小鸠儿 张金哥

金陵十二钗外副榜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陵十二钗;服饰;色彩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46-01

一、服饰色彩

服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然而在服饰文化中,服饰的色彩是尤为重要的。服饰色彩是人们对服装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若想让其在着装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必需充足掌握色彩的特征。

《红楼梦》中服饰的华美、高贵、富丽堂皇,一一展现了家族人物的地位与精神风貌。书中出现的服饰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黄色类计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计有杏红,银红、桃红、杏子红、水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玫瑰红、大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大红等;此外还有石青、藕合、玫瑰紫、荔枝、茄色等等。中国从古自今红色是吉祥的颜色,是很受民众喜爱的,有“中国红”之说,曹雪芹也很偏爱红色,在《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服饰中,几乎每人都有一件红衣裳,共性中的个性,每一个人物还是有其代表色的。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在服饰上也不雷同,而曹雪芹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做到从服饰看人心,既重视人的外表,又重视人的内心。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一种张扬和一种延续,曹雪芹在书中很注重对服饰的描写,他把人物的心灵、外在和智慧的美充分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极为震撼的作品。

二、金陵十二钗人物的服装色彩

金陵十二钗之首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服饰以白、蓝、绿等冷色调为主。潇湘馆为林黛玉的住所,因而她被称为潇湘妃子。潇湘馆环境清幽,有青竹相伴,微风拂过,青竹随风摇摆不定,此凄凉冷清与黛玉的处境不谋而合。书中写道黛玉服饰的时候,是月白绣花小毛皮袄,月白象征黛玉的纯洁之美。黛玉的进府造型十分出众,众多服饰中,给人们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大概就是入府时所穿的白色襦裙和那件绣有绿蕊梅花的白色披风了。披风是中国旧有的一种外披服饰,一般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用以防风御寒,多为一片式结构,在中国清代时主要用作上层社会妇女的礼服外衣,含高贵之意,并有“一口钟”、“罗汉衣”、“篷篷衣”等名称。短者可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斗篷一般连帽。黛玉身上所穿的这件白色披风,以轻纱为原料,剪裁简单,唯一的装饰便是下摆的那一枝梅花,枝干倨傲,色泽清冷,纯手工的刺绣更见气度不凡。白瓣绿蕊梅花有称“绿萼”,珍贵少见,与黛玉“世外仙姝”的身份不谋而合,是黛玉众多衣饰中最能体现其风骨的点睛之作。

另一位奇女子是薛宝钗,她的服饰是中国传统审美及哲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集中表现。从她的服饰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她的个性、审美心理,更能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精髓,从而了解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

薛宝钗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不觉奢华,惟觉淡雅”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适写照。在着装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首先,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态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其次,在服饰的材质上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如鹤氅、棉裙、丝绸,可谓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在服饰搭配方面,她也是遵从简约原则,力求保持朴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时期女子服饰造型以秀美、清丽为主,一切从简,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自身的形象气质。宝钗服装的素雅风格与她个人的个性、喜好、以及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家庭环境都有关系。

对于王熙凤,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那凤姐家常带着秋板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色略鲜润的颜色,显示出女性的柔美,石青色也是清代的正色,清代的常礼服和官服都是是青色的,桃红、石青都是运用自然界的色彩描述,再加上大红色的搭配,体现了王熙凤奢华的一面。

《红楼梦》中最神秘,最传奇的美丽女子,她有国色姿容、天香韵致,她风情无限、又处境堪怜――她就是秦可卿。衣服簪环基本上没有大区别,都是身穿蜜合色的褙子,头戴漂亮的水钻珠子箍,额前一颗晶莹的红宝石,颈中都是珐琅项链。裙子的颜色也一样,是娇艳的桃红,脚上还有一双大红色的绣花鞋。

官宦世家出身的妙玉独自一人在大观园栊翠庵内带发修行,是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尼姑,她的服饰,虽在书中没有具体交代,不过按照一般出家人的穿着,大概是一般的僧袍挽髻,这一身装扮,虽说比不上大家小姐,比一般尼姑可要美丽动人,真应了岫烟对她的评价“僧不僧,俗不俗”。妙常冠是以软木为胎外蒙布帛的狭条形,然后再以两片相叠的巾帻覆在头上,后有长带垂下,是带发修行的尼姑们常配之冠,有时也搭配观音兜。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3篇

日前,新《红楼梦》导演李少红接受专访透露新《红楼梦》最新进展,表示十二钗将会运用露背造型,因为明代的人是露背的,像大明宫词一样,很性感。

一部经典,不仅可以流芳百世、传唱不衰,甚至还能影响到其他艺术形式并催生出新的经典。小说《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不仅让读者百读不厌,更是成为艺术创作者屡试不爽的经典素材。这不,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那部《红楼梦》电视剧不仅自己一炮走红,还一举培养并捧红了诸多演员,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对于80版《红楼梦》的剧情至今也还历历在目、津津乐道。按说,这80版《红楼梦》电视剧已然堪称经典,大可不必才过二十多年,便重拍新版,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一部经典名著就如同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新意,甚至超越80版而成为新的经典。不过,当导演把“露背造型”“性感”作为新版《红楼梦》的特色甚至卖点时,如此新意倒是令人不敢恭维。

尽管现如今,“性感露背装”早已进入普通女孩的衣橱,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不时可见,实在算不得什么前卫了,更何况,李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采用“露背造型”也并非毫无依据。“明代人是露背的,像大明宫词一样,很性感”,刻意作为李导的考据和佐证。如此看来,新版《红楼梦》采用“露背装”,不仅没有故弄玄虚,反而是既符合了现代审美价值观,又忠于史实,可谓经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不难设想,当性感的新版《红楼梦》以“露背造型”窈窕出世时,还真有望引来万众瞩目,并一举而成新“经典”。不过,明代社会是否真的着装方面如此领潮流之先,“明代的露背装”是否如同“民国的旗袍”那般普及,咱没有研究,不敢妄言。但是,即便“露背装”风靡明代确实属实,作为《红楼梦》的读者,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曹雪芹的笔下,似乎并没有对金陵十二钗的“露背装”大着笔墨,原作者都未曾在意的东西,却成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露背造型”称之为喧宾夺主式的误读,恐怕当不为过吧?

不难看出,新版《红楼梦》之所以热衷于“露背造型”,并将此作为特色和新意所在,恐怕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苦心挖掘经典的结果,而不过是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对当下娱乐式性感审美的曲意逢合罢了。从这一视角来看,鲁迅先生有关《红楼梦》的那句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其实同样适用,只不过在最后加上一句“娱乐圈导演看见‘性感露背装’”即可。只是但愿,当新版《红楼梦》的所有悬念渐次拉开时,“性感露背装”不要成为唯一的看点。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4篇

前不久,沈阳假日大厦城市酒楼就真的为广大食客圆了一个梦,推出来一套完整的“辽东红楼宴”。食客们在这家酒楼,可以在耳听丝竹声声,口尝款款菜点,品香茗、酌醇酒,于谈笑之间,充分领略一回《红楼梦》的神韵,而实实在在的不是梦。但这套“辽东红楼宴”却是国家级烹饪大师张奔腾的一个梦。8年来他潜心研读《红楼梦》,并通读了十几遍,认真领略其饮食文化的真谛并与数位红学家、烹饪大师反复切磋,终于变梦想为现实。

“辽东红楼宴”共推出凉、热、汤、点230款,款款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所选用的原材料都出自于《红楼梦》一书。因为书中有许多章节都描写了美味佳肴且涉及了原料。既有山珍海味,又有米面果蔬,还有香茗酒饮。尤其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节中描写的乌进孝敬祖的礼单上,獐、狍、鹿、鹿筋、鹿舌。 山鸡。兔子。海参、蛏子、大对虾、榛穰、杏穰、松穰……这些都为制作“红楼宴”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清单。城市酒楼所推出的“红楼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螺样照搬。这类菜点都是《红楼梦》中对所用原材料到制作方法有较详细记载的。如“美味茄鲞”,来自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说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到大观园时,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不可口……”于是就说出了茄鲞的做法:“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肉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于了,拿香油一收……”这道原汁原味的“美味茄鲞”在城市酒楼的制作周期为6~7天。又如“笼蒸螃蟹”这道看似简单的菜,也是按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中所描述的笼蒸清水大螃蟹的原料和吃法毫不含糊的。

二是引中发展。这类菜点主要是按《红楼梦》中所提供的原料,根据曹雪芹故居辽宁,且又是满族人的特点。将菜品注入了辽宁地域特点和满族风味。如“三鲜鹿筋”,原料是《红楼梦》中提供的,在这道菜里不仅用了主料鹿筋,还配以名贵的鲍鱼。干贝,营养更为丰富。还有一道菜叫做“扒驼掌”。这是根据《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敬祖的进物单上的“熊掌”而引申发展的。 因熊是野生保护动物,“熊掌”自然是不能吃了。用“驼掌”代替“熊掌”经过精心烹制独具特色,不仅开发出一道新菜,而且更得到美食家们的赞赏。

三是原作重创。有些佳肴在《红楼梦》中虽提到了原料和品名,但并无详细的附料记载和烹饪方法的记述。新创的“红楼宴”则进行了二次创作,制成了色、香、味及营养俱佳的菜点。例如书中第六十二回提到的柳嫂遣人给芳宫送来的一碗“丸鸡皮汤”,菜名有了,原料也有了,在进行第二次创作中,根据现在人们在饮食当中讲口味、讲营养又注意感观美的特点,将丸子制成白、绿两色,赋予其中一半丸子以蔬菜的成分,既有营养又好看。再如《红楼梦》中第六十一回写的俏丫环晴雯要吃“鸡丝炒蒿子秆”。蒿子呈什么?有人说是茭白,但张奔腾在制作这道菜时,他认为茼蒿更确切一些。因为只有茼蒿秆炒鸡丝才能白绿相间,既美味又美观。故这蒿子秆就茼为茼蒿秆了。

四是寓意创新。这“红楼宴”中有一部分的菜点是寓意而成的。比如“怡红祝寿”就是根据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而来。以大对虾为主科寓“红”,放在盘子中央,四周摆上莲茸、豆沙为馅的面制寿桃,这道助兴的菜,借以祝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还有一道菜叫“雪底芹芽”是用乳鸽肉和芹菜做成的。用鸡蛋清蒸熟放到盘子底,如同白雪。这道“雪底芹芽”寓意作者曹雪芹的大名。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5篇

1、是的,林黛玉之母为贾敏,为贾宝玉之姑,林黛玉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2、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3、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6篇

黛玉葬花——自叹命薄。“红楼梦”中,有这个典故,补充为:黛玉葬花,自叹命薄。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看到满地落花,便想起自幼丧母后来丧父可悲的身世,触景生情。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容貌清丽,但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被贾府收养,从小寄人篱下,造就了乖僻敏感的性格;生性聪慧,极工诗词,有才女之称。她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但二人未成眷属,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7篇

也许有人欣赏晴雯的高洁,也许有人喜爱宝钗的华贵,也许有人看中袭人的美丽……但我,偏偏喜欢上了黛玉的清高。

黛玉,多麽赋有诗意的名字啊!黛,是绿色中的最深的一种。只是墨绿吗?但,我为何总看不透她?

黛玉,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初读时,还振振有辞的嗔你两句,可越到最后,我越能体会到你心中的苦啊!你外表清高、任性、多愁善感,可谁又知道你心中的苦呢?黛玉,你心里怕,怕失去宝玉,怕被逐出贾府,怕淹没在这红楼之中。你,正是那“金陵十二钗”之中的“潇湘妃子”啊!

黛玉,你为何能死的如此凄惨呢?这不正是因为你对于爱情的执着吗?在政治黑暗的红楼时代里,又岂能容的下你这般的人呢?你自由,开放,丝毫不受红楼时代的束缚。你并不像宝钗那般雍容华贵,但你却出人意料的芳洁高贵,清高脱俗。你,正是那红楼时代之中的一颗明星,正是那黑暗社会之中的反扑者,正是那封建社会的零星希望。

红楼十二钗范文第8篇

编剧吕晓先生一直致力于专攻浅绛彩瓷收藏,数年的努力,他的各种浅绛彩瓷藏品已呈规模,收获颇丰。一方白瓷上的彩绘,呈现山河气势、人间百态;无论是大宗器型还是小件把玩之物,光影中书画相融,自成意境。

最具画意的瓷器

吕晓在湖北电视总台供职于电视剧中心编剧,兴致于收藏已有多年。自2003年始,在各类项目中周旋数年后,他最终将自己的兴趣锁定在浅绛彩瓷上。“我喜欢收藏是基于兴趣,非投资。”他说,“这话每个人都说了很多遍,但确实是真理。收藏这行当,可以找出各种理由:投资经济价值、修身养性……但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大前提下面的各种表象而已。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喜欢。”

浅绛彩瓷算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并完美地综合了瓷器的特性和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画意和艺术性。“中国书画艺术的‘四绝’――诗、书、画、印,在瓷器上都能综合表现。”吕晓说,“这种方式非常能够体现中国文人的修为,寄托他们的情怀;我觉得浅绛彩瓷是各类瓷器项中,当之无愧的最具画意的瓷器。”

“浅绛”一词的词义,最早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浅绛画法以其清雅、高远的画面氛围,深得清高文人的偏爱。

而延伸至瓷器项中,目前为人所熟知的“浅绛彩瓷”为广义的浅绛,特指同治晚期到民国早期诗、书、画、印俱全的具有中国书画风格的釉上彩瓷器,其彩料也不仅仅局限于淡淡的浅绛料,而是包括粉彩、浅绛彩、民国彩等多种彩料的混合体,如中国画的墨色一般浓淡相间。其题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山水,而是同时包含了人物、花卉、翎毛、走兽、鱼虫等。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浅绛彩”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粉彩、青花等约定俗成的瓷器品种的新名称。

“浅绛彩瓷在历史上的时期其实不算特别长,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吕晓说,“最早期的浅绛彩瓷是同治末至光绪10年,中期是光绪11年至光绪20年,晚期是光绪21年至民国初期。浅绛彩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虽然有限,其历史地位却不容小视。浅绛彩瓷画的用笔、构图、赋彩十分讲究,一如绢纸画;画料齐全,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各有大家,甚至形成了瓷画创作的流派。”

瓷器上的文学

因其瓷器器型上绘有各种文学作品的故事题材,吕晓认定这其中的典故和文学题材也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浅绛彩的选题通常和文学作品联系紧密,画工精湛,是集观赏性和考古性为一身的瓷器门类之一。”吕晓说,“我特别喜欢《红楼梦》,我很大一部分藏品的题材都是相关《红楼梦》的。”

吕晓的多件浅绛彩和粉彩瓷都对“红楼”青睐有加,最常见的是“金陵十二钗”画题。“我觉得仅仅就这一个题材,也是有很多细节可以研究的。”他指着一件道光时期的六方粉彩花瓶说:“我注意到,在金陵十二钗中,通常都是没有秦可卿的――尤二姐替代了她。而不止一件,我在好几件其他的瓷器上都见过类似的现象。我考虑到是否因为原著中,秦可卿仅出现到第十四回即香消玉殒,画家遂将尤二姐代替秦可卿。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十二钗中,妙玉和史湘云同着道袍。我们都知道妙玉是出家的,但被誉‘性情中人’的史湘云却也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还带有拂尘。”他指着罐上的人物,仔细解读说,“嘉庆时期,开始兴起纸上画红楼;到了嘉庆晚期、道光前期,就开始在瓷器上画红楼;最后发展到民国,红楼题材的形式就多种多样了。我觉得若是让红学家仔细分析一番,一定是很有趣的。不同时代的人如何解读同一部名著,也会对今天的受众有新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除了红楼题材,吕晓还有一件绘有水浒无双谱人物题材的清晚期温酒器:“通常瓷器上的文学性题材为《红楼梦》和《西厢记》等儿女情长之作,而《水浒》之类题材为当时统治阶级不喜悦在民间中见到的――怕造反嘛,所以这件器物也显得更为难得。”

好的瓷器是一定要带上床的

如同中国书画,浅绛彩瓷也讲究出处名家。据吕晓介绍,浅绛彩瓷玩的极致,是三大家――所谓程、金、王者。程门是浅绛彩瓷的开山人,擅长山水;金品卿与王少维,则被称为御窑厂的两只笔,金擅长花鸟,王擅长人物。他们的作品,现在都是极其抢手的硬通货。

大多数浅绛彩瓷的画家,都是有一定的绘画师承出身,有些画工还是御窑厂的高手;浅绛彩瓷的绘画虽不可与历史上的纸绢画比肩,但画师们在借鉴传统书画的基础上附着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情趣,推陈出新,将中国书画展瓷器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程门的山水、金品卿的花鸟、王少维的人物、徐善琴的仕女,各有千秋。

几件小型的浅绛彩瓷是吕晓特别钟爱的把玩之物。一方水盂,聊聊数笔,轻烟淡墨地勾勒出落寞女子娉婷的背影,应和“为他人做嫁衣”的题句,更显意境。而一只晚清浅绛彩松石款“荷塘三宝”小碟更是吕晓爱不释手的小物:“这是和一个朋友出让藏品时,对方赠与的,也是在地摊上的偶拾。”小碟上绘有一截藕,三只莲蓬,一粒菱角,是典型的中国画意。朱红的“松石款”和淡绿的莲蓬相映,颜色出挑;吕晓介绍说,松石姓程,为晚清浅绛彩瓷画师,画风清新,偶有上佳之作。

在吕晓看来,浅绛彩瓷最为精髓的地方在其无可比拟的画意。他说:“我个人以为,评估浅绛彩瓷的价值,依次为以下:一意境,二画工,三胎釉,四品相。意境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画意;而品相则是最次的。”吕晓说,“过去的工匠都不简单,很多都出身于御窑厂的画师,画出来的东西并非匠气十足,而是文人气质兼具。很多仕官――也就是中等官员,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县级干部,肚里有墨水又兼备文气的,会选用这种瓷器互相馈赠。”吕晓说,浅绛彩瓷不同过去瓷绘分工的繁复套路,从师法宋院的工整细致转而师法元人的淡雅;而且从图稿设计、勾画渲染、书法题咏直至属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使得画面极富灵气,个性张扬。